跳岛FM

4 週前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跳岛FM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选“苹果播客2020年度编辑推荐”。
Thu, 04 Apr 2024 23:24:14 +0000
往期回顾|149 和毛尖吐槽杜拉斯:烦透了“情人”,却总反复爱上她|独上阁楼
即将到来的4月4日,是玛格丽特·杜拉斯110周年诞辰。隔了一个世纪的距离,这位传奇女作家却好像永远不会过时。 2024 年,中法建交 60 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特别企划。这一系列的第二期,我们再次请到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一同重温这期试图理解杜拉斯,“生擒”杜拉斯的节目。在这个性冷淡的时代,再读杜拉斯,重新召回迷恋、疯狂和热情。 玛格丽特·杜拉斯用一生体验了所有文艺青年梦寐以求的事业,将勃发的生命力奢侈地灌注到自己的文本和生活中。她忽冷忽热的写作态度、过剩的自我意识让万千读者又爱又恨。我们究竟为何迷恋杜拉斯?她究竟是因疯狂而迷人,还是因足够迷人而有了豁免权? 和不少同代的文艺青年一样,毛尖曾见证了杜拉斯被引进中国后所经历的急速经典化历程。她那肆无忌惮的浪费美学,让一代读者在肉身的痛感和心理的爽感中欲罢不能。在毛尖看来,在商品社会将爱欲降维的年代,杜拉斯重新阐释了“奢侈”的含义。然而,“物质”“情爱”等等小资标签也一度遮蔽了杜拉斯在“外面的世界”留下的足迹。纵览杜拉斯的创作谱系,她始终如地母般关怀着弱势者。人们只看到她以“情人”的名义反复重写人生,却忽视了那一众构成“情人”概念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政治意识造就的厚度和温差。 对杜拉斯而言,“写作”或许是唯一严肃的议题。在冷寂的绝望和沸腾的欲望之间,在写作的暗房中,笔耕不辍,恋爱不止——这是我们永远的杜拉斯。 【本期嘉宾】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有一只老虎在浴室》《夜短梦长》《一寸灰》《凛冬将至》等二十种。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0:58 在渐冷的时代里,重温永不过时的杜拉斯 04:36 即使会被“烦死”,我们也永远忍不住要去关注杜拉斯 14:23 杜拉斯的“浪费美学”:将商品社会中只能用金钱买到的奢侈感肉身化 19:00 “不把你当外人,但又对你毫不在意”:如何看待杜拉斯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25:12 “杜拉斯可以一代代烦死我们的主要原理是她把‘情人’变成了一种世界观” 34:30 她穷极一生证明了自己就是“大一号的人”,我们也因此必须欣赏她的“疯狂” 40:09 “外面的世界”构成了杜拉斯在私人写作之外的另一面,没有政治感的“情人”不堪一击 48:47 “杜拉斯现象”实际是一种终极革命,她刷新了小说及整个世界 57:38 岛屿空间介绍:昆明·璞玉书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阿兰·维贡德莱(1947-):法国著名传记作家,杜拉斯的生前好友。代表作《杜拉斯传:一个世纪的穿越》。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2008):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橡皮》《窥视者》,电影《欧洲快车》《不朽的女人》。 娜塔莉·萨洛特(1900-1999):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及理论家。代表作有《童年》《天象馆》等。 米歇尔·布托尔(1926-2016):法国新小说派重要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米兰弄堂》《时间表》《变》《程度》等。 劳拉·阿德莱尔(1950-):法国作家、历史学家、记者。代表作有《女性主义伊始》《杜拉斯画传》等。 阿兰·雷奈(1922-2014):法国大师级电影导演,“新浪潮”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夜与雾》《广岛之恋》等。 让-保罗·贝尔蒙多(1933-2021):法国男演员。《精疲力尽》男主角。2016年9月获得第7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埃玛妞·丽娃(1927-2017):法国著名女演员。《广岛之恋》女主角。代表作有《寂寞的心灵》《爱》等。 莫里斯·梅洛-庞蒂(1908-1961):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有《直觉现象学》《可见与不可见的》。 迪奥尼斯·马斯科罗(1916-1997):杜拉斯的情人之一,被杜拉斯称为“美男子”,也是杜拉斯儿子让·马斯科洛的父亲。 埃德加·莫兰(1921-):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代表作有《伦理》《电影或想象的人 : 社会人类学评论》。 让-吕克·戈达尔(1930-2022):法国和瑞士藉导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有《精疲力尽》《随心所欲》等。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法国导演。代表作有《祖与占》《四百击》《日以继夜》。 虹影(1962-):著名英籍华人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上海王》。 林白(1958-):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等。 作品 《情人》《广岛之恋》《琴声如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伊甸影院》《中国北方的情人》《外面的世界》《战时笔记及其他》[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生擒杜拉斯》毛尖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李小马 【后期制作】KIMIU 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28 Mar 2024 23:30:00 +0000
185 古尔纳对谈孙甘露:沉默可以比呐喊更有力(中英双语版)
作为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拒绝每一个既定标签。他深谙后殖民理论,却从不迎合西方对殖民叙事的刻板期待;他书写故乡,却不断质疑着迁徙年代我们对家园的想象;出乎所有人意料获得诺奖,却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笔耕不缀,丝毫不受“诅咒”的影响,甚至刚刚写完了一本书。 2024年3月,古尔纳受邀来到中国。本期节目,跳岛将呈现古尔纳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与著名中国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的对谈。 在古尔纳获得诺奖之前,鲜有中国读者听过他的名字,而被问及对中国文学有何印象时,他则坦言“在英国书店庞杂的翻译门类里找到来自中国的文本并不容易”。某种程度上,这次对谈也是两个生生不息的写作传统在“世界文学”版图边缘的一次相遇和对视。 时至今日,当背井离乡成为无数人共享的命运,文学对离散者和异乡人的书写更应该回归他们的复杂世界。一片跨越海洋的碎瓷曾将两个如此不同的文明牵系一处,阅读和写作也会让我们涉足地球另一端、被历史放逐的人生。 📌特别说明:本场对谈以中英双语进行,针对古尔纳的音轨我们为岛民们准备了中文配音版和英文原声版两个版本,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点击下方对应时间轴收听。 【本期嘉宾】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天堂》《海边》《来世》等。 孙甘露,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呼吸》等。作品曾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等。 【特邀主播】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英语文学译者,小说及散文作家。 【时间轴】 (中文配音版) 04:41 今天再回望写作的起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09:04 “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从不想象读者” 11:32 “后殖民”标签之外,如何概括古尔纳的创作特色? 17:59 从非洲到英国,古尔纳怎样书写“故乡”? 20:56 莎士比亚&一千零一夜:哪些叙事传统影响了大作家们的写作? 27:15 文学奖是诅咒吗?会让作家“写不出来”吗? 32:50 答读者问:没有“一个”作家能代表复杂的非洲文学和文化 (英语原声版) 41:00 Beginning of the writing career 45:32 “I never imagine the reader.” 48:34 Reading Gurnah’s complexity 54:41 The theme of homeland in Gurnah's writing 57:37 The narrative traditions that have influenced great writers 63:57 Is the Literature Prize a curse? 69:02 Q&A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维·苏·奈保尔(1932-2018):英国印度裔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代表作有《米格尔街》《河湾》和“印度三部曲”。 书籍 《呼吸》《千里江山图》孙甘露 《赞美沉默》《多蒂》《天堂》《海边》[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现场翻译】董梅 【后期剪辑】KIMIU 【配音】刘照坤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21 Mar 2024 23:30:00 +0000
184 大夫,我是神经病还是精神病?|私人阅读史
当“丧”成为一种文化,“Emo”成为一种风格,“发疯文学”成为年轻人的解药,精神问题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成为一种社会状况。本期【私人阅读史】,主播方岩邀来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张青。在工作中每天阅读“人”的张医生,也在书影世界里时刻转换医者和学者的视角,反思技术与伦理的边界。 精神症候,也从来不只是纯粹的病理问题,文学影视里反复描绘戏剧化的“失常”,哲学家们不断追问“存在”、解构“疯癫”——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会有《心灵捕手》里罗宾·威廉姆斯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咆哮着喊出大段人生金句吗?走进精神病院,还会有人会像《飞跃疯人院》中的麦克墨菲一样被套上电击仪器,实施“脑前额叶切割术”吗? 在那本被封为精神科医生必读却少有人能真正读懂的《普通精神病理学》里,我们仍能读到雅斯贝尔斯的忠告:“回到体验本身”,关照具体、真实又复杂的人。 【本期嘉宾】 张青,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在脑科学研究中的伦理治理。 【本期主持】 方岩,文学博士,《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时间轴】 03:15《心灵捕手》:“情绪垃圾桶”心理咨询师如何保持职业边界感 13:40 《飞越疯人院》:精神外科的黑暗历史“脑前额叶切割术” 20:04《美丽心灵》:用另一种方式抵达和解 28:50 用脑机接口治抑郁症是在让渡主体性吗? 45:43《普通精神病理学》:通向理解的心理学 51:14 “医生,我到底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病?” 55:43 技术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到体验本身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1874-1955):葡萄牙人,基于脑前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说,实施了脑白质切除法,为此获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约翰·纳什(1928-2015):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是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德国犹太人,20世纪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 《普通精神病理学》《时代的精神状况》《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 《黑暗时代的人们》 [德] 汉娜·阿伦特 电影 《心灵捕手》 《飞越疯人院》 《美丽心灵》 其他 Neuralink:是一家由埃隆·马斯克创立的公司,成立于2016年,研究对象为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就是将极小的电极植入大脑,利用电流让电脑和脑细胞“互动”。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14 Mar 2024 23:30:00 +0000
183 再读伍尔夫:维多利亚的女儿,如何逃出起居室 丨许小凡&顾真
“我相信,等我们再活上一个世纪……等我们每个人每年都有了五百英镑和自己的房间;等我们习惯于自由无畏地写出心中真实的想法;等我们稍稍逃出了那间共享的起居室……” 这是1928年伍尔夫向剑桥大学的女学生们发表的演讲。距离伍尔夫的“百年之约”还有五年的时间,本期节目,主播肖一之请来了两位老朋友,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许小凡和编辑顾真,以新书《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中文版上市为契机,重新回顾这位女作家的生命轨迹,思考她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生前和身后,弗吉尼亚·伍尔夫都难以逃脱被符号化的宿命:她是性侵的受害者,是家学深厚的贵妇人,是神经质的现代小说家——是的,她时常生病,但别再说她歇斯底里。受惠于诸多女性文学先辈的她,又成为了后来者难以逾越的高峰和批评的箭靶。 一种纯属于女性的美学是可能的吗?文学究竟要追求怎样的真实?她并未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而只是用潜在的可能性鼓励所有人都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在这个为纪念女性的斗争和成就而设的节日里,跳岛衷心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够不被性别和庸常的社会习俗框定,自由地成为未知的自己。也欢迎大家关注跳岛本轮春季招聘,跟我们一起拓展岛屿和生活的边界! 【本期嘉宾】 许小凡,英语文学研究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译有《T. S.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顾真,文学译者,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 【本期主播】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1:34 500镑年金与女性写作:有钱才能写or为了钱才要写? 07:03 伍尔夫的“女性问题”:何为女性特质? 11:53 如果多活几十年,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立场会更激进吗? 15:01 从伍尔夫与亲友的书信昵称看她的文体意识和表演欲 18:20 从弗吉尼亚到伍尔夫:当一位女性主义者走入婚姻 36:43 如何理解代表作《到灯塔去》中的形式探索? 43:05 “走在路上的人都是合起来的书,我们只能看到封面” 47:47 为什么说伍尔夫的很多作品是“维多利亚版《老友记》”? 52:27 批判传统的传记模式,以心灵和情感重溯人生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伦纳德·伍尔夫(1880-1969):英国政治理论家、作家、出版商和公务员。 凡妮莎·贝尔(1879-1961):英国著名后印象派画家,弗吉尼亚的姐姐。 莱斯利·史蒂芬(1832-1904):英国作家、批评家、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是《英国人物传记词典》首任主编。是弗吉尼亚·吴尔夫和瓦妮莎·贝尔的父亲。 艾德丽安·里奇(1929-2012) :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女性主义者。代表作有《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杰拉尔丁·朱斯伯里(1812-1880):长居于伦敦的英国小说家、书评家和文学家。 简·卡莱尔(1801-1866):苏格兰作家,一生中无正式发表的作品,以书信写作闻名。与朱斯伯里是好友。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代表作有《巨人及其他诗歌》《钟形罩》等。 特德·休斯(1930-1998):英国诗人。代表作有《雨中鹰》《乌鸦之歌》等。 伊莱恩·肖瓦尔特(1941-):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代表作有《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女性疾病:妇女、疯狂与英国文化,1830—1980》等。 玛丽安·摩尔(1887-1972):美国著名现代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观察》等。 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1892-1962):英国作家、诗人、园艺家。伍尔夫的同性情人。 鲁珀特·布鲁克(1887-1915):英国诗人。代表作有以一战为题材的组诗《一九一四年》。 书籍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 : 作家的一生》[英] 林德尔·戈登 《依然疯狂》[美]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 《英国主要航海、航行、交通和地理发现》[英]理查德·哈克卢伊特 Virginia Woolf by Hermione Lee Virginia Woolf's Nose: Essays on Biography by Hermione Lee 文章 《伍尔夫的鼻子》林晓筱 影视 《时时刻刻》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07 Mar 2024 23:30:00 +0000
182 和一位重启人生的女拳手聊聊她的“热辣滚烫”|乒乓台
春节档刚刚过去,由贾玲导演、讲述女拳手脱胎换骨故事的《热辣滚烫》斩获超30亿票房,成了最大赢家。 本期「乒乓台」特别番外节目,竞菲和于是邀来了一位曾在现实生活里经历过“热辣滚烫”的女拳手Daisy。同样曾遭受过体重歧视的她,通过拳击逐渐找到了生活的节奏。等到那个被婚姻磨损的女孩终于再次神采奕奕,朋友夸她太“励志”,她却说,这不是励志,是“恢复出厂设置”。 作为亲历者,Daisy如何看待《热辣滚烫》的诸多本地化处理?台上台下,女拳手的现实处境如何?抛开减肥励志等等噱头,《热辣滚烫》又为何让我们感动呢? 从《洛奇》到《百元之恋》,盘点一圈影史经典拳击片,我们发现每个故事总在借题发挥讲人生。或许正是因为生活的暴力没有规则可言,我们才会被拳台上的搏击吸引:至少在这里,你不用对空气挥拳。即便被打败,也总有下一局重新开始的机会。体育电影能教会我们睁眼面对恐惧的勇气吗?要如何打出K.O关键一拳,为自己赢得“看心情”的权利? 【本局对打选手】 Daisy,TacoTaco主理人,拳击爱好者。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本期书影】 《热辣滚烫》 导演:贾玲 上映时间: 2024-02-10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百元之恋》 导演:武正晴 上映时间: 2014-10-25(东京电影节)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本局精彩回合】 02:45 学会拒绝,讨好型人格……《热辣滚烫》为何打动我们? 09:09 Daisy经历过的“热辣滚烫”:拳击让我恢复出厂设置 23:56 从“好想赢一次”到“我赢了”:丧丧的《百元之恋》如何本地化? 33:53 《洛奇》《气垫传奇》……:每一部体育电影其实都在讲人生 42:10 生活没有擂台,但“被打败的心情”常常存在 46:25 同是男教练,雷佳音和《百万美元宝贝》里的伊斯特伍德有何不同? 54:30 竞技体育的观赏性:女性拳击不如男性拳击好看吗? 67:53 什么时候开始,对春节档电影的期待只是“乐呵乐呵”了?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影片和剧集: 《百万美元宝贝》[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洛奇》[美] 约翰·G·艾维尔森 《弱点》[美] 约翰·李·汉考克 《国王理查德》[美] 雷纳尔多·马库斯·格林 《点石成金》《狐狸猎手》[美] 贝尼特·米勒 《气垫传奇》[美] 本·阿弗莱克 《美国小说》[美] 柯德·杰弗森 《惠子,凝视》[日] 三宅唱 《摔跤吧,爸爸》[印度] 涅提·蒂瓦里 《奈德》[美]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 金国威 人名: 安藤樱(1986-):日本演员,1986年2月1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是著名演员奥田瑛二与安藤和津之女。2006年参演电影《长い散歩》出道,并凭借《爱的曝光》、《健太与纯与加世的国度》获得一系列奖项。 三浦友和(1952-):日本山梨县盐山市出身的日本演员。东京都立日野高等学校卒业,现住在东京都。 妻子是著名日本歌影视明星山口百惠。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被称为是“城市牛仔”,是美国影坛最受欢迎的硬汉明星。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和制片人。1986年他当选为卡梅尔市市长,成为继里根之后又一位电影明星出身的政客。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制作】Viann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29 Feb 2024 23:30:00 +0000
181 沙发冲浪,共享厨房:想像一个流动的家|自由潜水
“许多女性主义者认为,作为一个固有的女性领域的家已经衰落,而作为一种伦理、一种情感、一种审美和一种公共领域的家则得到了平反。” 春节假期结束,回完老家,跳岛编辑部的几位都对《阿尔戈》里的这段话有了新的体悟。漂泊在大城市、未能置业的我们,如何在春晚小品式的标准家庭图景之外,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和广岛乱再次拉上运营编辑黄鱼和老朋友文化记者栗子,一起聊聊我们对“家”的想象。 去年年底,厌倦了和房东斗智斗勇的栗子开始尝试“沙发客”的生活方式。仔细审视了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她发现一个20寸的行李箱就能装下必要的生存物资。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是怎样的体验?孤独的城市里,无产者们可以想象一个公共而非私人的、流动而非资产的家吗? 家是我们在血肉和衣物之外的第三层皮肤,如果它只能通过租赁或购买来得到确认,那么居无定所的我们是否仍然赤裸?当预制菜熄灭了炉灶的明火,宜家统一了地球两端的锅碗瓢盆,我们要到哪里寻找不可复制的生活?当家的商品化越发不可阻挡,或许我们更应该重新思考家务的意义:营造一个家,终究需要双手的温度。 【本期潜水成员】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黄鱼,跳岛FM运营,猫爬架,播客《鱼雷》。 徐鲁青(栗子),记者,街溜子,豆瓣ID:chestnut炸号了 【时间轴】 01:43 老家,是一个爷爷家姥姥家舅舅家……的嵌套系统 08:14 对小空间的偏爱:“阁楼和地窖是庇护梦想的地方” 15:10 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是现代人的篝火晚会 17:46 和陌生人共享沙发:居所一定要和金钱绑定吗? 25:51 租房和搬家会让人开始反思自己和所有物之间的关系 36:43 猫、绿植、灶台……:什么会让你觉得有一个家? 44:58 把家的功能让渡出去:城市客厅、公共钱汤和食阁 53:02 当代家居界“秦始皇”宜家:标准化可复制的家 57:46 她们说家里要有光,于是才有了光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黄灿然:著名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黄灿然的诗》,译有《死亡赋格:保罗·策兰诗精选》《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等。 书籍 《阿尔戈》[美]玛吉·尼尔森 《空间的诗学》[法]加斯东·巴什拉 《写在身体上》[英]珍妮特·温特森 《住宅读本》[日] 中村好文 《东京八平米》[日] 吉井忍 《六论自发性》[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论家用电器》汪民安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美]简·雅各布斯 《非地点: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法]马克·奥热 影视 Frances Ha LTNS 《漫长的季节》 《寄生虫》 《怪奇物语》 《詩》 《甄嬛传》 歌曲 《喜帖街》 《新的家》 《搬家》
Thu, 22 Feb 2024 23:30:20 +0000
180 起身的一刻,就是春天|沙仑的玫瑰诗歌特辑
【导语】 本期主播:包慧怡、姜林静、陈杰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特别企划,用6期节目带领中文听众领略法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期节目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期。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春天向来是属于诗人的季节。在法国,“诗人的春天”这一活动已经举办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也将献给诗歌,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姜林静和陈杰会各自分享一首自己偏爱的新年诗。在这个“五十年不遇”的寒冬,让我们一起用关于新生的诗歌,召唤春天的到来。 1963年2月11日,经历漫长的挣扎,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留下一个黑色弹簧活页夹,里面是四十首诗作的手稿。第一个单词是“爱”,最后一个单词是“春天”。 法国诗人兰波则在19岁结束的时刻意识到,埋葬过春天的大地是自己的栖居之所:如果说灵魂指向天空,那么要想“自如地在一个灵魂和一副身体里拥有真实”,就也必须“拥抱粗粝的现实”。 当冬日沉沦,20世纪德国诗人玛丽·路易斯·卡施尼茨用一首短诗迎接春日的复活,“有时我们起来/我们起来复活/日头正中/我们的头发充满活力/我们的皮肤正在呼吸。” 起身,向上——当严冬稀薄的日照投下死的阴影,这是诗人们留给我们的箴言。如果说下坠是肉身必须承受的诅咒,那么每一次起身,就是我们在日常中不断迎来新生的微小尝试。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点击链接,跳转查看节目中提到的三首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02:40《过冬》的创作背景:天才女诗人普拉斯人生的最后几年 12:03 “一切蜜蜂都是女人”:普拉斯诗作中关于蜂房的隐喻 22:01 蜂群的性别分工:20世纪女诗人为何纷纷为蜜蜂着迷? 32:45《言语炼金术》:兰波在19岁对诗人生命的回溯 42:25 “醉舟”与“醉船”:兰波如何革新了我们对诗的认知 49:12 迷人的法语未完成过去时:当下是由每一个过去的瞬间组成的 59:20 《复活》:想象一种属于日常的新生 64:00 历数诗歌和历史中那些被召唤“起身”的女儿们 71:50 用起身,抵抗万物死亡阴影之下的严冬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诗风凝炼,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语法于不顾。生前只发表过10首诗,默默无闻,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1963年她最后一次自杀成功时,年仅31岁。这位颇受争议的女诗人因其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重要诗篇留名于世。 泰德·休斯 (1930-1998):英国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他与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婚姻曾经非常轰动,但是却以悲剧结束,普拉斯的自杀使他备受指责。 弗丽达·休斯 Frieda Rebecca Hughes(1960-):英裔澳大利亚诗人和画家。迄今为止,出版了七本儿童读物、四本诗集和一本短篇小说,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休斯是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泰德·休斯的女儿。 保罗·策兰(1920-1970):本名保罗·安切尔,法国籍布科维纳犹太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布科维纳切尔诺夫策,是二次大战后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 英格博格·巴赫曼(1926-1973):奥地利女作家。其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创作。她于1953年因发表处女诗集《延迟的时期》而一举成名。 保罗·魏尔伦(1844-1896):出生于法国梅斯,法国诗人,象征主义派别的早期领导人,与马拉美、兰波并称象征派诗人的“三驾马车”。 阿蒂尔·兰波(1854-1891):出生于法国夏尔维勒,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象征派诗歌之先驱,现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诗的鼻祖。代表作包括诗集《恶之花》及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 玛丽·路易斯·卡施尼茨 Marie Luise Kaschnitz (1901-1974)出生于卡尔斯鲁厄市的一个军官家庭。在魏玛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图书贸易,先后在慕尼黑和罗马出版社供职。二战中,她亲历了法兰克福市的沉沦,促使她的艺术观发生了极大转变,由早期抒情诗中理想化的艺术风格,转变为对现实生活的悉心关注,开始了内心流亡。 罗泽·奥斯兰德 Rose Ausländer(1901-1988):德国女诗人,德国20世纪流亡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希尔德·多敏 Hilde Domin (1909-2006):德国当代著名犹太裔女诗人,她的诗是战后德国流亡文学的重要代表。 奈莉·萨克斯 Nelly Sachs (1891-1970):德语诗人、剧作家,1966年与阿格农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布莱希特 (1898-1956):德国戏剧家、诗人。他的剧作在世界各地上演。布莱希特创立并置换了叙事戏剧,或曰“辩证戏剧”的观念。 书籍 《爱丽尔》[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 《地狱一季》[法] 阿蒂尔·兰波 《灵光集》[法] 阿蒂尔·兰波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01 Feb 2024 23:30:00 +0000
179 认真地来比较一下村上春树的林译本和赖译本|海带岛&夏殷
本期岛上主播:于是 很多通过简体中文认识村上春树的读者都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台湾译者赖明珠的译本才是最好的中译本。”作为将村上春树推介至中国台湾的第一人,赖明珠认为翻译应当“如同无色透明的白开水,将不同咖啡的原味表现出来”。在很多人看来,她的语言活泼灵动,能够贴切地传达人物性格。 而在大陆地区,自1989年《挪威的森林》中文版面世以来,是林少华辞藻优美的译文陪伴了一代代年轻人走过或颓丧或浪漫的青春时代。一直以来,有关村上春树两套中文译本的评议绵延不绝,最近,“赖译本”村上终于在大陆地区出版发售,我们也得以不再雾里看花。本期节目,主播于是邀来两位日语译者夏殷和海带岛,从选词句式到性别意识,对“林译本”和“赖译本”展开了一次细致的比对。 赖明珠的翻译果真更忠实于日文原著吗?不同的翻译策略折射出了怎样不同的村上世界?选择译本的时候,译者的文笔有多重要?身为读者,当我们比较译本时,我们到底在比较什么?又在追求什么?自己也是资深译者的村上春树,对于翻译和创作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本期嘉宾】 海带岛,日语译者,图书编辑,电影媒体撰稿人。译有《邂逅》《氛围驾驶员》等。 夏殷,日本大阪大学近现代日本文学硕士。前日语编辑;日语译者,译著有吉田修一《犯罪小说集》、稻泉连《做书这件事》等;小红书id:书籍骑着竹马来,是夏殷啊。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7:16 赖明珠译本引进大陆背后的故事 10:53 村上春树的中文译介史以及林、赖二人在其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15:45 村上的中文译者有很多,林赖二人刚好处于两个极端 17:50 用几个例子来体会“白开水”赖译和“炼字癖”林译的风格差异 32:12 从性描写的翻译策略看赖译为何观感更“清爽”? 37:47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原著和译本在性别意识上的落差? 46:36 借林译之争聊一聊:译者的文笔好不好重要吗? 49:18 比较译本的意义是什么?仅仅在于选出最好的译本吗? 55:05 作为资深译者的村上春树:自带“翻译腔”的文字怎么译?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系列节目由跳岛FM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策划。 经过漫长的等待,“村上春树作品赖明珠译本系列”(第一辑)终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大陆地区。尚未公版的世界顶级作家作品,在一个地区同时出版两个译本——这在世界范围内几无先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上热潮”席卷中文世界以来,林少华和赖明珠便始终是中文世界最重要的两位村上译者。十多年来,关于两种译本风格的讨论从未停歇,这令更多村上书迷产生了好奇,也希望能一睹赖明珠译本的风采——因此,上海译文出版社决心实现这一愿望,为读者提供更多译本选择。 从夏天到冬天,跳岛FM用三期节目陪你一起潜入村上春树的“冷酷仙境”,到“世界小镇”里追寻这位明星作家的创作轨迹。 往期节目收听链接: 156 陪跑过诺奖,村上春树也跑过你和我的青春|库索&沈念 162 一起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不被当作一流作家也没关系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赖明珠(1949-):毕业于中兴大学农经系和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著名翻译者,也是引介村上春树进入台湾出版界的早期推手。 林少华(1952-):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尤以翻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而为大众熟悉。 园子温 (1961-):出生于日本爱知县丰川市,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兼诗人。 涩泽龙彦(1928-1987):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是对三岛由纪夫、寺山修司等人影响甚深的“暗黑美学大师”。 川端康成 (1899-1972):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文学批评家,活跃于大正至昭和年间。 陈德文(1940-):又名陈英湲,字乐水。书斋名苦居斋。南京大学教授,日本文学翻译家。 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小说家,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柴田元幸(1954-):出生于东京。美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东京大学文学系教授。 书籍 《用电影燃尽欲望》[日]园子温 《毒药手帖》[日]涩泽龙彦 《雪国》[日]川端康成 《翻译夜话》[日] 村上春树、柴田元幸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25 Jan 2024 23:30:00 +0000
178 反叛的童谣:为什么成年人无法再接受搞破坏?
前不久,跳岛FM的几位主播一起去看了场音乐剧:来自伦敦西区,大名鼎鼎的《玛蒂尔达》。虽然早就知道这个经典儿童故事肯定少不了小观众,真的走进剧场,看到四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的小朋友时,几个人还是悬起了一颗心。好在,随着大幕拉开音乐响起,大孩子小孩子们齐齐进入了剧情,一个个笑到前仰后合,想象中的喧扰和吵闹并未发生。 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看到小孩子就会紧张?回程的地铁上,一边审视这不自觉的微妙厌童情绪,一边回想起刚刚舞台上校长把“熊孩子”当铅球抡的惊悚画面,肖一之和广岛乱决定拉上从事儿童戏剧教育的朋友耽于,来聊一聊《玛蒂尔达》的原著作者,一位塑造过无数“讨厌小孩”的非典型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 你或许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你大概率刷到过改编自达尔作品的院线新片《旺卡》,看过其前传《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也是他的粉丝,把《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拍出来还不过瘾,去年直接改编出4集“有声书”……这些捕获无数人的奇思妙想背后,是怎样的精彩人生?他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写淘气小孩和他们的“熊家长”?同样的故事,为什么小时候看了开心尖叫,长大后却直接“大型崩溃现场”?终于成为了大人,我们似乎却失去了为“简单的诡计、笑话和谜语等幼稚的东西”发笑的能力。如今总是在不停地收拾残局的我们,还愿意原谅小时候那个喜欢搞破坏的自己吗? 【本期嘉宾】 耽于,儿童教育戏剧实践者。小红书:觅予EXPLORER 【本期主播】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时间轴】 01:42 与罗尔德·达尔的初遇:谁会不羡慕拥有巧克力工厂的查理! 05:55 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也厌童吗? 12:34 达尔的奇异人生:从王牌飞行员到好莱坞传奇女星的丈夫 19:54 不屑权威的达尔:“学校里讲的都是骗人的鬼话!” 25:53 在小孩的世界里,他是那个愿意弯下腰的“巨人” 33:05 从狄更斯到J. K. 罗琳,在英国文学传统中理解达尔的创作元素 42:22 达尔创作中“虐童”情节和“黑童话”的关系 56:46 达尔的故事从不“哄小孩”:如果我是老鼠你还爱我吗? 60:46 什么样的作品“适合小孩看”?——儿童文学生产中的“审核焦虑”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蒂姆·波顿(1958-):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有《剪刀手爱德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 韦斯·安德森(1969-):美国著名导演。代表作有《布达佩斯大饭店》《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 C.S. Forester(1899-1966):英国历史小说家和记者,二战期间在英国和美国担任宣传员。代表作有The Happy Return和The African Queen等。 E.M. 福斯特(1879-1971):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代表作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小说面面观》《印度之行》等。 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有《政府论》《教育漫话》等。 尼尔·波兹曼(1931-2003):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代表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 厄休拉·勒古恩(1929-2018):美国著名的奇幻文学、女性主义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黑暗的左手》《地海传说》等。 帕德里夏·妮尔(1926-2010):美国著名女演员,曾获第3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与罗尔德·达尔有一段长达三十年的婚姻。代表作有《原野怒汉》《地球停转之日》《昔日玫瑰》等。 书籍 《玛蒂尔达》《巨大鳄鱼》《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女巫》《圆梦巨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詹姆斯与大仙桃》《男孩》[英]罗尔德·达尔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查尔斯·狄更斯 《童话的魅力》[美]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 《爱弥儿:论教育》[法]让·雅克·卢梭 《青年艺术家画像》[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黑暗之心》[英]约瑟夫·康拉德 《向一切告别》 [英] 罗伯特·格雷夫斯 影视 《故园风雨后》 《旺卡》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18 Jan 2024 23:30:00 +0000
177 和王炎聊阿伦特:不思考,无以爱|独上阁楼
“我讨厌当个刺儿头,”汉娜·阿伦特曾说,“但恐怕我确实是个刺儿头。”因为“平庸之恶”,她的名字为无数人所熟知,却少有人了解求真的勇气曾为她招来过多少攻讦。 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将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炎教授一起,走近“邪恶女人”阿伦特的思想世界。 在王炎看来,阿伦特可能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思想家。她的作品矛盾重重,一方面背靠深厚的古典哲学传统,又无时无刻不在与传统背离:她如何继承了老师海德格尔的理论,又为何与他分道扬镳?作为纳粹反犹政策的受害者,亲历过集中营的她为何被犹太世界指为“叛徒”?晚年的她对“沉思”的批判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爱”已经成为一个过于宽泛的词语时,她又为何会说“我从未爱过任何民族或集体,我只爱人”? 在这个已经被冷战、核威胁和人工智能技术彻底重塑的时代,我们愈加迫切地阅读这位曾从至暗时刻幸存的思想家,渴望得到解答。不过,她一定会反对我们以她的作品来类比今日世界的种种危机。正如她以生命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思考绝非少数人的特权,我们只需成为“我们所是”。毕竟,照亮黑暗时代的不是象牙塔内的理论火炬,而是无数不愿随波逐流之人的莹莹微光。 【本期嘉宾】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开设文化媒介、电影、西方古典等课程。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时间轴】 01:54 为什么说阿伦特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思想家”? 06:42 阿伦特如何继承了老师海德格尔,又如何与他分道扬镳? 10:06 阿伦特背离哲学传统,拒绝“透过现象看本质” 12:51 如何理解阿伦特的“行动”理论?“行动”和“劳动”“工作”有什么区别? 26:02 古希腊的公共生活是否被阿伦特浪漫化了?今天我们如何参与公共生活? 33:22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让阿伦特成了饱受争议的“邪恶女人” 38:01 抵抗“平庸之恶”的武器,就藏在阿伦特的未竟之作《心智生活》里 41:34 ChatGPT有问必答的时代,我们为什么更加需要保有判断力? 44:11 理解阿伦特的关键问题:怎样去爱“复数的人”? 50:38 阿伦特的幸存哲学:想象力如何帮助我们抵御邪恶和黑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阿道夫·艾希曼(1906-1962):纳粹德国高官,大屠杀“最终方案”的主要执行者。1961年,因反人类罪等十五项罪名被起诉,最后于1962年6月1日被处以绞刑。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支持纳粹政权,1945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此被禁止授课。1959年退休后,他避居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极少参加社会活动。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同一与差异》等。 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现象学的观念》《逻辑研究》等。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代表作有《时代的精神状况》《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 克洛德·朗兹曼(1925-2018):导演、作家、哲学家,法国知识分子圈的重要人物,主编由萨特创办的《现代》杂志。代表作有《浩劫》《活人路过》等。 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比较文学学者和评论家。代表作有《摹仿论: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但丁》等。 书籍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心智生活》《论革命》[美]汉娜·阿伦特 《耶稣传》[法]欧内斯特·勒南 影视 《浩劫》 《君特·高斯对汉娜·阿伦特的访谈》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11 Jan 2024 23:30:00 +0000
176 Taylor Swift, 是我们脱胎换骨的少女时代|尹清露&何卡卡
本期岛上主播:何润哲 2023年的最后一天,美国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电影在粉丝们的翘首企盼中终于登陆内地院线。去年,这场“时代巡回演唱会”(The Eras Tour)不仅席卷了社媒热点话题,还以创纪录的票房收入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年底,美国《时代》杂志将她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在这份挤满了政客和企业家的长名单里,泰勒·斯威夫特紧随马斯克和泽连斯基之后,用格格不入沉默地证明着她的影响力。 这是美国流行工业的又一次胜利吗?年轻美丽的女艺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泰勒·斯威夫特?本期跳岛,主播何润哲拉来同为霉粉的好朋友,青年钢琴演奏者何卡卡与文化记者尹清露,一起从泰勒出道以来10张专辑中的风格转换聊起,试着解开这位女歌手之所以让无数人一再爱上的秘密。 在年度风云人物专文中,《时代》杂志写道:“她创造故事,也身在其中。”正如泰勒本人反复强调的那样,她引以为傲的叙事天赋从来都在回应和放大万千听众的共同经验。但时至如今,当刚刚年过三十的泰勒成为无数粉丝口中的“妈咪”,单纯的最大公约数逻辑已经无法解释她为何脱颖而出。或许我们更应该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当“爹”成为贬义词,“妈妈”反而成为对女明星魅力的至高评价?是什么促使一位如此在意个人形象的偶像愿意袒露自我厌恶的午夜梦回?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武神也可以温柔多情,不必阉割自己的敏感触角? 【本期成员】 尹清露,记者,人类学的学徒(微博:@清露) 何卡卡,青年钢琴演奏者,博士一年级新鲜人,噪音制造者。(小红书B站ID:钢唢师傅何卡卡)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时间轴】 04:50 邻家女孩/亿万富翁/浪漫少女/精明商人:泰勒·斯威夫特到底是谁? 12:35 甩一个前男友写一首歌?用这种方式污名化女性创作已不新鲜 20:50 泰勒歌曲中的小镇少女成长史:曾经渴望出走,如今学会回望 25:21 观看演唱会连番“小剧场”的快乐背后,是一种微妙的女性欲望心理学 38:45 "Mother is mothering!"——叫女明星妈咪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47:20 与少女时代的耻感和解:“喜欢艾薇儿跟喜欢泰勒又有什么区别?” 53:18 为什么偏偏是泰勒·斯威夫特?作为时代巨星,她太“白”了吗? 63:23 泰勒的反英雄叙事转型:“别人都是性感宝贝,只有我是山顶怪物”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文章 《美国幻梦、反英雄与女性心绪:泰勒·斯威夫特为何如此重要?》 影视 《芭比》 《美利坚女士》 人名 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儿童作家出身的美国天才诗人、小说家及短篇故事作家。 泰德·休斯 (1930-1998):英国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他与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婚姻曾经非常轰动,但是却以悲剧结束,普拉斯的自杀使他备受指责。 书籍 《蝴蝶梦》Rebecca [英] 达夫妮·杜穆里埃 《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 张中载 李德恩 主编 《局外人》[法] 阿尔贝·加缪 《变形记》[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Thu, 04 Jan 2024 23:30:00 +0000
175 自由潜水特别版:欢迎来到阅读康复中心年会
2023年的进度条即将见底,各大平台的“年度总结”开始井喷。关键词层出不穷,个体的生存状态却无法再被语言锚定。在“电子榨菜”霸榜精神食谱、“文化体力和财力”通通告急的时代,阅读似乎不再是安慰剂,而成了焦虑源。 本期「自由潜水」特别版年度阅读盘点,跳岛的常驻主播于是、肖一之、钟娜、何润哲和广岛乱在回顾一年来的阅读与生活时,不约而同地发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正在努力“康复”中:说好要拥抱不确定性的肖师傅还没扶起前年的flag;去年在读“如何形成良好习惯”的钟娜今年开始研究“怎么把握时间”;于是的阅读计划随出版计划一同顺延;结束了fuji rock之旅的广岛一头扎进了市井生活中;翻译了两本新书的润哲也借助笔记软件实现了系统阅读的小目标。 或许,“读不下去”是因为人和书的相遇也需要对的时间——既然能反复爱上的初恋作者不可多得,就要接受当初挚爱变得索然无味的失落。而在变幻莫测的时代里,总有一些作品的真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说好的摸鱼大会整整录了三个小时,嚷嚷着没读多少书,但每个人谈起自己的心选时都滔滔不绝。涉过时代的潮水,上不了岸的我们只能在岛与岛之间跳跃。回顾这身心劳碌的一年,我们已无法再对岛屿的地基视而不见:在成为读者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劳动者。既然总有更好的书将与我们相遇,那么请先务必照顾好自己疲乏的肉身。 感谢每一位素未谋面的岛民朋友,新的一年,跳岛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可能! 【本期潜水成员】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时间轴】 PART1 2023年,我们的年度关键词? 02:38 深呼吸!走进三十岁/四十岁之后的陌生感 06:48 复健:护照还是过期状态,仍需重新适应生活 08:49 脑雾弥漫:明明干了很多事,但怎么什么都想不起来? PART2 非典型年度阅读回顾 11:12 flag检阅环节!去年信誓旦旦地说要读的书都读了吗? 17:25 古希腊哲学的疗愈时刻:不要让想象中的糟糕情况主宰当下 23:17 超链接笔记法:在八竿子打不着的书之间建立了关联 28:30 书读不下去,是我的问题还是书的问题? 36:05 爱德华时代的英国小说就谈过文化焦虑了! PART3.1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写在我们的心尖上 40:07 钟娜的年度心选:让艾丽丝·默多克来教教你们(男的)什么是哲学小说! 44:04 于是的安利时间:这位前南作家还有很多惊喜是大家不知道的! 48:47 肖一之的两本最佳:用一个人记录20世纪的苦难,再读一本快乐的文学理论 53:19 《鼠族》:广岛失忆了一整年,但还记得看到本书最后一页的瞬间 58:19 “祖先三部曲”:润哲对卡尔维诺一读钟情,不是没有原因的! PART3.2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讨论度很高! 69:31 《翦商》《太后西奔》《镜与光》:历史书的很多种不同写法 75:44 《巴别塔》与Yellowface: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 81:39 《我在北京送快递》:打破底层互害逻辑,直抵劳动者原生态的真诚 PART3.3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应该有更多人看到! 92:29 “天才鹦鹉在黄昏起飞”:诚挚的反思会战胜“语速压倒”的辩术 97:17 从《体无完肤》到Minor detail:也许我们都是大历史里的小虫子 104:41 润哲的广告时间:来和法国姐妹一起吐槽父权制吧! PART4 展望2024 106:22 完成书架流动计划,继续发掘一些“很新的”老作家 109:27 不再给自己设置额外的挑战,拒绝flag也拒绝失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PART2 非典型年度阅读回顾 David Graeber & David Wengrow The Dawn of Everything丨艾兹拉·庞德《涉过忘川:庞德诗选》丨玛丽·德·拉赫维尔茨《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丨辛波斯卡|西蒙娜·薇依《重负与神恩》《工厂日记》丨Seneca How to Have a Life丨波拉尼奥|Clarice Lispector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G. H丨大卫·格雷伯《规则的悖论》丨松本哉《世界大笨蛋反叛手册》丨米兰·昆德拉《帷幕》丨《是,大臣》|詹姆斯·C. 斯科特《六论自发性》|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丨阿特·斯皮格曼《鼠族》丨黎紫书《流俗地》丨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丨颜歌《平乐县志》丨戴安娜·阿西尔《未经删节》丨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多谢不阅》丨乔治·奥威尔《巴黎伦敦落魄记》丨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丨E. M.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丨Richard Hoggart The Uses of Literacy PART3.1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写在我们的心尖上 Iris Murdoch The Bell丨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疼痛部》《狐狸》《无条件投降博物馆》丨蒂亚·奥布莱特《老虎的妻子》丨Aleksandar Hemon The World and All That It Holds 丨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的革命者》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丨伊塔洛·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丨《天窗》|户川纯《邂逅》 PART3.2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讨论度很高! 波利娜·阿尔芒热《我,厌男》 | 闵智炯《她厌男,她是我女友》丨谭木声《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动荡》丨李硕《翦商》丨周思成《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丨希拉里·曼特尔《镜与光》“2017BBC Reith Lecture” Giving up the Ghost丨匡灵秀《巴别塔》Yellowface丨翁贝托·埃科《大学生如何写毕业论文》丨A.S.拜厄特《影之书》(或译《占有》)丨沃尔特·特维斯《后翼弃兵》《知更鸟》|《朗读者》 PART3.3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应该有更多人看到! 海伦·麦克唐纳《在黄昏起飞》丨小林尚礼《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丨本·勒纳《我拒绝成为天才鹦鹉》丨玛吉·尼尔森丨蕾切尔·卡斯克丨丽莎·T·萨拉索恩《体无完肤:我们与害虫的战争,一部社会和文化史》丨德博拉·利维《生活的代价 : 论女性与家庭生活》《我不想知道的事 : 论女性写作》《自己的房子 : 论女性与私人财产》丨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丨Adania Shibli Minor Detail丨 玛蒂尔德·拉雷尔《去他的父权制》 PART4 展望2024 伊丽莎白·鲍温丨托马斯·哈代丨丽贝卡·韦斯特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28 Dec 2023 23:30:00 +0000
174 留在原地的人,躁动无法平息 丨颜歌&何雨珈
本期节目的诞生,得益于一场未能如期举办的线下活动。感谢这次阴差阳错,让这场连接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大陆,从深夜聊到清晨的长谈以播客的形式转录下来,在跳岛封存了2023年最坦诚也最动人的几个时刻。 一起聊天的钟娜、颜歌、何雨珈共享很多标签:她们都是四川人,成长于小镇,并在离开故乡后,分别经历了从方言到普通话再到英语的几番穿梭,直到那个年少的四川话人格和有关家乡的回忆一同被层层包裹起来,成了不敢轻易碰触,一碰就要泪流成河的洋葱心。这次的聊天也理所当然地从四川的小镇“平乐县”启程,向着远方的“elsewhere”漫游。 她们聊到自己为何总在迁徙,聊到为何父母的期待总是与我们的轨迹错位,也聊到一个出走了的女性,要怎样在两套语言系统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十年前,面对着城乡结合部街边火腿肠要“走向世界”的豪言壮语,颜歌写道:“可是我哪里都不想去”。而在钟娜眼里,小镇的“普罗旺斯小广场”象征着对世界最朴素赤诚的向往。虽然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附近”,雨珈仍然会羡慕那些生在了自己最钟爱之地的幸运儿——但那终究不可能是她们的状态。 十年之间,颜歌移居海外,从事英文写作,也成为了母亲。这些变化让她意识到,自己从未褪去生命中不安的底色,灵魂深处躁动的痛感,永不可能抚平。驻留和出走,两种生命状态被不同语言的创作巧妙地穿凿。她总玩笑般说《平乐县志》是“告别作”,接下来她要专注地“到英文里搞破坏”。至于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回归,她也不知道。但用雨珈的话说,“反正不会去卖茶叶蛋的!” 【本期嘉宾】 颜歌,双语小说家,生于四川成都。著有《我们家》《平乐县志》,英文作品Elsewhere等,并入选《纽约客》2023年度图书榜。 何雨珈,自由译者,撰稿人。有一只完美小猫。热爱荒野。 【本期主播】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2:12 四川话人格的关键词,可能就是“欢欢喜喜坚持到底” 14:18 城乡结合部的精髓就是宋体字的“香奈儿”招牌 28:13 用文字留住故乡,就像海外游子从零开始复刻钵钵鸡 35:03 意料之外的黑历史大起底和忆当年环节 42:21 远方的可能性,是小镇文学和小镇青年都必须面对的命题 50:48 女青年的“文艺病”,并不会因为生了孩子就自动痊愈 54:32 《平乐县志》中的女性:“泼”是父权社会规训下为数不多的反抗 63:44 《平乐县志》中的父母辈角色:时代裂痕如何影响了亲子关系 83:19 作为理论爱好者的小说家颜歌:理论让我嗨到想唱歌! 99:23 “在英文里,我不用再必须假装自己是一个男性的叙事者”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20世纪著名作家、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 书籍 《关河》《五月女王》《我们家》《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平乐县志》颜歌 Falling Awake[英]Alice Oswald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21 Dec 2023 23:30:00 +0000
173 情为何物:在爱无能的时代探知情动|金雯&宋红娟
本期岛上主播:宝婷 我们的时代,用“emo”概括微妙心情,以MBTI界定差异个性,用“情绪价值”衡量吸引力,拿“situationship”代指一段看情况的关系。****越来越多关于情感的语汇被创造出来,可是,每每情动于中,语言却总显得贫瘠苍白,让人陷入言不由衷的尴尬境地。 有意无意地回避个体间深度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当代人普遍“爱无能”,还是由于情感本身就常常落入失语的境地? 本期跳岛,主播宝婷请来了两位分别来自文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嘉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宋红娟。从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情感转向”说起,在书页间,在田野中,共同探微情感与情动,凝望那些难以名状的心绪。** 情为何物,情感与情动之别何在?情感,究竟是身体的自然反应,还是语言与文化的产物?亦或是二者的复杂交织?负面情感的书写实践,如何能帮助我们完成治愈的功能?要如何打破习以为常的话语,重新建立自我与他者的联系,寻觅契合自己的小宇宙? 【本期嘉宾】 金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博导,著有Pluralist Universalism和《被解释的美》,译有《众多未来》等。 宋红娟,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情感人类学、人类学与启蒙哲学。著有《“心上”的日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本期主播】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时间轴】 03:00 “爱无能”的时代,阅读如何治愈我们的负面情感? 07:31 MBTI, rizz, situationship…情感新词层出不穷,是因为“长期稳定”已成奢望 13:18 女性主义等社会平权运动让学术世界看到,情感不只是一种症候 18:13 男性天生更不善于表达情感吗?男性的情感行为模式一定更被动吗? 24:10 姗姗来迟的情感人类学,起源于对西方“理性/感性”二元对立的反思 27:53 “情动”是什么意思?不同语言中表达情感的词语有什么差别? 34:00 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悄悄话”:被风俗习惯压抑的情感表达 44:55 18世纪以来,西方作家们都如何书写情感? 58:00 荐书环节:田野间,书页里,创作与研究中的“百感交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17世纪理性主义先驱,启蒙时代及现代圣经批判学的开创者。 圣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托马斯主义的创立者。 吉尔·德勒兹(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著名作品有《差异与重复》、《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哲学家,北方文艺复兴时期人物,以《随笔集》三卷留名后世。 雅克·德里达(1930—2004):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波兰裔英国小说家,被认为是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汪民安(1969—):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的文化理论和批评理论,代表作品有《罗兰·巴特》、《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论爱欲》等。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性学家,对文学评论、哲学、历史学、科学史等有重大影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941):英国作家,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以《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作品而闻名。 马苏米 Brian Massumi(1956—):加拿大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研究领域涵盖艺术、建筑、文化研究、政治理论和哲学 利斯 Ruth Leys(1939—):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学院荣誉教授,早年在牛津大学学习生理学和心理学,后在哈佛大学学习科学史并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托马斯·库恩、福柯,以及德里达。 亨利·菲尔丁(1707—1754)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品《汤姆·琼斯》对后世影响较大。他的妹妹莎拉·菲尔丁后来也成为了著名作家。 书籍 《正常人》[爱]莎莉·鲁尼 《焦虑的中国:内在革命与心理治疗的政治》Anxious China: Inner Revolution and Politics of Psychotherapy 张鹂 《“心上”的日子》宋红娟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英]雷蒙·威廉斯 《奥特朗托城堡 哈里发沉沦记》[美] 贺拉斯·瓦尔浦尔 / [英] 威廉·贝克福特 《动情的观察者:伤心人类学》[美]露丝·贝哈 The Hundreds [美]Lauren Berlant, Kathleen Stewart Feeling in theory [美]Rei Terada Veiled Sentiments [美] Lila Abu—Lughod 文章 情动与情感:文学情感研究及其方法论启示 金雯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14 Dec 2023 23:30:00 +0000
172 不是我不再年轻,是我文化体力透支 |自由潜水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最近,一个挂在热搜上的新名词“文化体力”为王小波的这段慨叹给出了更为具体的阐释:所谓文化体力不足,指的是没有精力参与较为深度的文化艺术活动。一个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上班“受锤”几年之后恍然发现,自己看独立电影想睡,读大部头犯困,想去看展嫌挤,想去看剧嫌贵……“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不知不觉间,文化体力值就见了底,连带对文艺与远方的美好向往,也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褪为淡淡的倦怠。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广岛乱拉上久居幕后的运营编辑黄鱼和身为文化记者的朋友栗子,从最近因二创而翻红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聊起,评估了彼此的文化体力值。像片中男主角麦那样,从塞尔达降级到消消乐,曾经翻墙都要看的演出,今天也悻悻然提不起兴趣,当真单纯是因为老了吗?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为何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正在听跳岛的你,文化体力如何? 【本期潜水成员】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黄鱼,跳岛FM运营,猫爬架,播客《鱼雷》。 徐鲁青(栗子),记者,街溜子,豆瓣ID:chestnut炸号了 【时间轴】 01:40 在伦敦/北京/上海/长沙谈“花束般的恋爱”是怎样的体验 15:15 何谓“文化体力”?文化体力等同于鉴赏力吗? 23:12 依照昆德拉的艺术史观,短视频的原罪在于重复 30:55 从安东尼奥尼到土味老爹,上班之后文化体力槽快速见底 35:40 出卖了灵魂,又想买回曾经那个自己的影子 40:21 年轻的时候,就是会因为“品味好”喜欢一个人 54:10 作为一种消费的公共文化生活:文艺变贵了吗? 59:51不再读书,也可能是因为“现实总比虚构更荒诞” 66:20 投票环节:谁是本期的文化大力士?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生于俄罗斯,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俄国作家,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之一。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卢米埃尔兄弟(1862—1954;1864—1948)即哥哥奥古斯特·马里·路易·尼古拉·卢米埃尔和弟弟路易·让·卢米埃尔,是法国的一对兄弟,出生于欧洲最大的制造摄影感光板的家族,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 米兰·昆德拉(1929—2023)捷克裔法国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玩笑》、《小说的艺术》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前苏联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代表作品《伊万的童年》、《乡愁》等。 安德烈·巴赞(1918—1958),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理论家,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电影之父”。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意大利导演。20岁之前很倾心建筑模型,后来着迷戏剧。曾经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 陈丹青(1953—)美籍华人油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詹建俊、靳尚谊。从事油画、壁画的创作,业余也发表文艺评论与随笔。 保罗·克利(1879—1940)瑞士裔德国籍画家。他曾在慕尼黑美术学校学习画画,并制作了许多以黑白为主的版画和线画。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代表作品有《超现实表》、《笼》、《鼻子》等。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作品 《花束般的恋爱》[日] 土井裕泰执导,坂元裕二编剧,菅田将晖、有村架纯主演 《塞尔达传说》[日] 任天堂自1986年起制作发行的系列游戏 《帷幕》[法] 米兰·昆德拉 那不勒斯四部曲 [意] 埃琳娜·费兰特 跳岛168 专访唐诺:当我走入老年,世界依旧年轻 伦敦生活 Fleabag [英] 菲比·沃勒-布里奇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07 Dec 2023 23:30:00 +0000
171 专访李翊云:扭头的瞬间,看见蝴蝶的影子
“你再怎么写,也写不到美国的主流社会里。” 二十多年前,赴美攻读免疫学博士的李翊云放弃科研,转而投身英文写作的时候,一位老同学曾出于好意这样告诫她。 二十年后的今天,坐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面对着已经出版过五部英文长篇小说,三部短篇集,一部散文集,获得过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多个重要奖项,正在向英语母语者教授创意写作的李翊云,这句预言很难不听上去像个笑话。 不过,李翊云的写作史远非一目了然的成功学剧本,正如她笔下的人物,总爱挑战和改写陈词滥调:市面上流行讨喜的女性角色,她偏偏最看不上;主流期待会“折腾”,有主动性(agency)的人物,她却为被动辩护,认为“犹豫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她书写被科技巨头占据之前的加州,并以外乡人独有的清明指出,纽约就是个大农村,所谓的“都市”值得商榷,尽管她的中国同行会说:“国内已经没人这么写了,乡土文学已经过时了。” 今年八月,李翊云首部中文小说译作《我该走了吗》筹备期间,我们带着好奇和敬慕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同为在异乡创作的写作者,钟娜向这位前辈问起她驯服一种全球化语言的经验:怎样把英语变成“自己的”?什么样的语言可以“陈年”,经历时间的考验?她们也谈到李翊云写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自我、情感、亲密关系,以及人如何面对过去。 李翊云说,当一只蝴蝶飞过的时候,有一类作家会把蝴蝶抓住,钉在板子上,把翅膀展开,让色泽一览无余;而另一类作家,会在扭头的瞬间,捕捉蝴蝶的影子。如同柳宗元的那句“潭中鱼有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理想的写作,需要捕捉影子。 【本期嘉宾】 李翊云,美籍华裔作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刘易斯艺术中心创意写作教授。已出版五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一部回忆录。 【本期主播】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2:41 用英语写作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把英语变成自己的语言? 10:27 为什么会选择《我该走了吗》作为第一本面向中文读者的作品? 14:40 研究俗语和陈词滥调,可以成为一种语言的考古学 23:57 最反感“女性角色一定要讨喜”,所以写了一个带刺的女人 26:38 我感兴趣的是“缝隙”里的美国,比如被科技巨头占领之前的加州 32:50 《我该走了吗》中的亲子关系:每一个母亲都是失败的 37:11 “藏也没有用”:自我和写作有什么关系?作家一定是自恋的吗? 45:01 不写那样“主动把控命运”的人物,是我对美国当代的反抗 60:04 中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皆若空游无所依”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和鳞翅目昆虫学家。代表作有《洛丽塔》《微暗的火》等。 伊丽莎白·鲍温(1899-1973):爱尔兰作家,曾被批评家誉为“当代奥斯汀”。代表作有《心之死》《炎炎日当午》等。 玛丽安·摩尔(1887-1972):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代表作《观察》等。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新西兰出生的英国作家,文化女性主义者,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花园酒会》《幸福》《在海湾》等。 菲利普·拉金(1922-1985):继T·S·艾略特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代表作有《高窗》《爵士笔记》等。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书籍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Where Reasons End:A Novel Must I Go Kinder Than Solitude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The Book of Goose 《与托尔斯泰为伴》[美]李翊云 《小团圆》张爱玲 文章 To Speak Is To Blunder,But I Venture[美]李翊云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30 Nov 2023 23:30:00 +0000
170 和吴琦聊萨义德:他和所有的知识分子朋友都三观不合|独上阁楼
十月以来,世界再一次为无解的巴以冲突而揪心,却鲜有人再提及那位二十年前离开了我们的“恐怖分子教授”——爱德华·萨义德。他是巴勒斯坦利益的捍卫者,出入纽约的知识分子圈,却没能彻底扎根于任何一种文化,终身在流亡中寻觅自由;他与萨特交往甚密,又看不惯晚年被捧杀的他;喜欢加缪,但不留情面地批评《局外人》里的帝国主义视角;欣赏德里达,后来又指责他缺乏历史感……这位“刺头”似乎看谁都不顺眼,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愤怒且温暖、不自洽却很诚实的批评精神,绝不会从人格上诋毁他的朋友或敌人,并且在批评对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审视自己。 知识分子的友谊是怎样的?互不认同却尊重彼此,这样的友情是可能的吗?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请来了被她戏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好友、单读主编吴琦。节目刚开始,吴琦就对柏琳的“抹黑”提出了抗议——当然,这只不过是两位老友之间的小小玩笑。也正如他所说,这些玩笑与萨义德存在着某种遥远的关系。越发紧缩的世界里,大国的政治游戏早已将昔日的思想挤到边缘——这或许是萨义德极力捍卫的世界对他的报复。但那有什么关系?萨义德早就明白自己投身的事业是无望的,只是他坚持怀抱希望而已。 知识分子有什么用?节目的最后,两人再次面对这个灵魂发问,还是回到了萨义德的遗产。即使像他那样的“刺头”在世,知识分子和人文学科能深度参与公共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早已不复存在。比起期待和信任知识分子的声音,更重要的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业余者都保留反对和批评的勇气,在主流之外守住自己的叙事权。 【本期嘉宾】 吴琦,单读主编,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2:31 巴以问题上,萨义德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如今无人提起他,这说明了什么? 12:55 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个知识分子要如何平衡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22:02 把刺头当成生活方式,意味着“绝不把团结置于批评之上” 29:25 不追求自洽,也不用自洽要求别人 36:07 知识分子如何抵抗象牙塔的舒适圈和主流力量的诱惑? 44:36 不受欢迎的“恐怖分子”:饱受争议是“公知”的命运吗? 50:39 快乐的流亡:流离失所,也可以是一种自由 56:07 知识分子有什么用?——萨义德给了一种可能 68:27 “每一个业余者都应该保留自己的反对意见” 75:30 岛屿空间:上海三联书店·READWAY(武汉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诺姆·乔姆斯基(1928-):美国哲学家,著名左翼知识分子。代表作《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句法结构》《支配和约束论集》等。 莱昂内尔·特里林(1905-1975):美国著名的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代表作有《自由的想象力》《诚与真》《现代世界里的思维》等。 雅克·德里达(1903-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解构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代表作有《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马克思的幽灵》等。 C·L·R·詹姆斯(1901-1989):特立尼达历史学家、记者、社会主义者。代表作有《超越界限》《水手·叛徒·流浪者》等。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代表作有《最低限度的道德:对受损害生活的反思》《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 书籍 《萨义德传》[美]蒂莫西·布伦南 《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报道伊斯兰》《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知识分子论》[美]爱德华·萨义德 文章 《巴以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其特征》昝涛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23 Nov 2023 23:30:00 +0000
169 邂逅户川纯:“动物之中我只想当人”
“你好,请多关照,我是户川纯。” 在灯光昏暗的房间里,她捧着一盒烧肉饭外卖,转身问好。 她是户川纯,原本想成为国民女演员,却一不小心变成日本新浪潮朋克教母——富坚义博赞她为偶像,蜷川幸雄在葬礼上播她的歌,今敏以她的“七变舞”为灵感拍出《千年女优》......她是太多人的缪斯,是活跃在地下和主流的传奇,是身着洛丽塔歌唱的啼血杜鹃。 这样的她,在某个深秋的夜晚真切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却显得像一位邻家姐姐:她会害羞,会聊着聊着突然表演欲爆棚。声音钝钝,却有慑人心魄的魔力。10月27日,户川纯上海专场开演的前一天,跳岛主播广岛乱对户川纯进行了一次专访,联系她去年引进国内的随笔集《邂逅》,聊了聊年龄、月经、男尊女卑、朋克精神、欲望和人生。 面对年轻一代的热情,她笑说自己“已经是老太婆的年纪”。但户川纯身上似乎从未有过“时间感”。在“男人用脑子思考,女人用子宫思考”的“古旧时代”,她大声歌唱痛经。她怕虫,却被昆虫的生存本能吸引。因为充满了要活下去的欲望,因为贪心,所以努力,所以表达。 “月光冻结的白色森林里”,她是虫之女;“准备好歇斯底里”,她是玉姬公主;“把稀释了生命力的理性的面纱摘下”,她是本能少女——角色在作品中辗转改变,户川纯是那个可以穿梭于任何年纪的名字。 【本期嘉宾】 户川纯,日本著名歌手,演员,作家。代表作《蛹化之女》《玉姬様》等,出版有《邂逅:户川纯随笔集》《户川纯全歌词解说集》等。 【本期主播】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时间轴】 03:45 关于年龄感:“老太婆的年纪了,还有这么年轻的朋友喜欢我” 09:02 《玉姬様》:在80年代的男尊女卑日本创造一位痛经公主 18:56 “我从虫子身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与深思熟虑相反的活法” 22:45 如果有可能的话,最想变成哪种生物?为什么? 28:01 为何自称“箱子里的少女”?想要“彻底放弃”的是什么? 31:51 作为朋克的长女户川纯:家长制真是讨厌死了! 41:20 一次很昭和的女性主义对谈:什么样的男人算软弱? 49:03 关于“邂逅”:人与人短暂交汇的一瞬间,可以称之为“爱” 59:01 会担心自己被误解吗?会因为被误解而难过吗? 64:43 “不管受到多么残酷的对待,宽恕是拯救自己的唯一方法”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 人名 原节子(1920—2015),本名会田昌江,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女演员。有映画“四大女优”之称。 三上宽(1950—),日本民间歌手,词曲作者。作为演员,曾与寺山修司和他的前卫剧场Tenjo Sajiki合作。 洛丽塔顺子(1962—1987):原名筱崎顺子,杂志《天堂》《月光》的专栏作者,也活跃在乐队“TACO”及“糟糕的我”中。因为感冒后被呕吐的秽物呛到而意外死亡。 户川纯将顺子的去世比作沟口健二的老电影《沟渠》中,衣衫褴褛的娼妇在阴沟中死掉那样悲惨的事。她为顺子的死十分自责内疚,因为在顺子去世前的一段时间,户川纯因为无法忍受对方毫无分寸、缺乏现实感的处事方式,拒绝与她再联系。顺子死后,户川纯穿上了顺子喜欢的洛丽塔裙子,决心要把顺子的那一份也一起活下去。 乔治·巴塔耶(1897—1962),法国20世纪上半期著名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亦是后结构主义的先驱。 Yapoos,1984年户川纯成立的日本新浪潮后朋克乐队。 沼正三(1926— ??),原名天野哲夫。他以“沼正三”的名义在SM研究志《奇谭俱乐部》上连载《家畜人鸦俘》,日文原书共百万余字,耗费37年岁月写成,于1993年定稿。 - 作品 《玉姫様》《パンク蛹化の女》《ヒト科/人类科》《本能の少女》《大天使のように》《眼球奇譚》 《家畜人鸦俘》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翻译/协助策划】海带岛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广岛乱 【配音】苏子芜 【音乐】《蛹化の女》《パンク蛹化の女》 《玉姬様》《諦念プシガンガ》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16 Nov 2023 23:30:00 +0000
168 专访唐诺:当我走入老年,世界依旧年轻
近日,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在北京揭晓,青年作家杨知寒凭借作品《一团坚冰》摘得首奖。本期节目,跳岛主播筱狸请来评审团之一的唐诺上岛,与我们分享他对于大陆青年写作的观察和他对于年纪的思考。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在成立之初便确立了评委每届换新,参评后五年之后才能返场的规定。唐诺曾在2018年参加首届评审,今年重归,是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返场的评委。五年间世情变幻,时光推舟向前。在唐诺看来,相较于暴露某些显性的改变——毕竟小说的写作并不总是紧跟时事,回望的意义更加在于,那是一种远方的眼光,让我们得以对抗对习以为常的遗忘,并重新界定特殊与普遍。 回望也是唐诺在新书《求剑》中所选择的姿态。逐渐步入暮年的他,把“年纪”这个视角加入每天的阅读和书写中,用老年的眼光回看熟悉的书和熟悉的世界。时间之于个体,是年纪无可奈何地增长,而之于世界,则是万物日新月异地向前。阅读如刻舟求剑,年纪是船身的一道又一道愚人刻痕,我们用它来找掉落时间大河里的某物。借用唐诺在节目中的话,毕竟,“在文学里头你不谈这个,最终你谈什么呢?” 【本期嘉宾】 唐诺,作家、读书人。近年专事写作,著有《求剑》《声誉》《阅读的故事》《文字的故事》等。 【本期主播】 筱狸,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时间轴】 01:45 时隔五年返场,唐诺对大陆的青年写作有何观察? 05:48 长远来看,生计问题是文学需要面对的一般性现实 14:25 城市经验对大陆写作者来说必然是困难的,因为缺少传承 19:50 分众时代,为什么我们仍需要文学鉴赏力?如何培养鉴赏力? 27:00 谈正统与通俗:轻盈的沉重往往会滞后澄明 41:50 新书《求剑》:年纪的增长会如何塑造文学的眼光? 49:54 为什么文学中写得最失败的角色常常是老人? 57:00 “35岁危机”与“至死是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在拒绝长大吗? 64:50 谈集体与个人:“不要像一个时代那样写”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对于存在、时间、技术、语言和真理等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 杨知寒(1994—):中国作家,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获奖者。 米兰·昆德拉(1929—2023):捷克裔法国籍作家,著名作品包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笑忘书》等。 李翊云(1972—):在美华人作家。1996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美攻读免疫学博士学位期间开始英文写作,后放弃免疫学专业,投身英语文学创作。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小说家、剧作家、记者、电影制作人。 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和鳞翅目昆虫学家,在国际象棋残局方面也颇有建树。 葛亮(1978—):原籍南京,现居香港,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燕食记》《北鸢》《朱雀》等。 张悦然(1982—):中国当代女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4岁时开始发表作品。 费滢(1986—):生于江苏,历史系学生,法国索邦大学毕业,著有作品《天珠传奇》。 朱西甯(1927—1998):台湾作家,原名朱青海,籍贯中国大陆山东省临朐县,生于江苏宿迁县。 朱天心(1958—):台湾作家,台湾眷村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尤尔根·哈贝马斯(1929—):德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社会学家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中坚人物。 劳伦斯·布洛克(1938—):生于纽约水牛城,美国推理小说作家。 派翠西亚·海史密斯(1921—1995):美国犯罪小说家,以心理惊悚类型的作品而闻名,代表作是《天才雷普利》系列小说。 雷蒙·钱德勒(1888—1959):美国推理小说作家,对现代推理小说有深远的影响。 约翰·勒卡雷(1931—2020):出生于英国普尔,20世纪最著名的间谍小说家。 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英国作家、编剧、文学评论家。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是19世纪群星灿烂的俄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与列夫·托尔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 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新闻工作者,短篇小说家,作家。他的奇特和充满想象的寓言作品使他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意大利小说家之一。 斯蒂芬·金(1947—):是一位作品多产,屡获奖项的美国畅销书作家,编写过剧本、专栏评论,曾担任电影导演、制片人以及演员。 大江健三郎(1935—2023):日本小说家,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作家、诗人、翻译家。其作品涵盖包括短篇小说、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在内的多个文学范畴,以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书籍 《存在与时间》[德]马丁·海德格尔 《一团坚冰》杨知寒 《求剑:年纪·阅读·书写》唐诺 《天珠传奇》费滢 《百年孤独》[哥]加西亚·马尔克斯 《格雷的五十道阴影》(《五十度灰》)[英]E. L. 詹姆斯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法]米兰·昆德拉 《华太平家传》朱西甯 《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杨绛 影视 《《七武士》[日]黑泽明 《大国民》(《公民凯恩》)[美]奥逊·威尔斯 《悲情城市》侯孝贤 《大话西游》周星驰 《功夫》周星驰 《派遣女王》[日]櫨山裕子、内山雅博 其他 直木奖 芥川奖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广岛乱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09 Nov 2023 23:30:00 +0000
【乒乓台】《河边的错误》观后谈:看完又想读余华了
前不久,刚刚在平遥国际电影节摘得最佳影片的《河边的错误》转战院线,首周票房轻松过亿。一向偏爱影史老片的书影专栏「乒乓台」也被吸引过来,上岛聊了聊这部改编自余华早年先锋小说的院线片。 竞菲为什么推荐于是去看《河边的错误》,于是又如何评价这次观影体验?91年出生的导演魏书钧,把余华原著的八十年代设定往后推了十年,这会导致哪些解读上的问题?为什么说改编不仅没有丢掉原著的立意,还深化了?如何看待已经成为魏书钧标签的“元电影”情节? 16mm胶片钩织出的长镜头,与其说还原了历史的真实,不如说在提示影像的虚幻。当创作者的焦虑侵入故事的机理,观众又该如何划定理性和疯癫的界线?难怪说竞菲会说,今天看电影就像一场猜谜大赛,分不清哪里是主动改编,哪里是无奈妥协——只好翻出余华的原著小说来:无法接受故事的荒诞,是不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本身太疯狂了? 【本局单打选手】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本期书影】 《河边的错误》 作者:余华 首次出版时间:1992年 《河边的错误》 导演:魏书钧 上映时间: 2023-10-21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本局精彩回合】 02:53《活着》之前的余华有多暴力?这次改编给了答案 06:01 把原著的时间设定往后推十年,会产生什么问题? 12:35 为什么说改编不仅没有丢掉原著的立意,还深化了? 17:06 谈谈戏中戏结构:电影人的焦虑,自恋,还是不死心? 29:34 把许亮这个人物改成异装癖是败笔吗? 35:44 “留白”成就了小说当年的先锋性,却成了电影改的难点 43:23 理性时代的疯癫史:鲁迅的狂人和余华的疯子区别在哪? 58:10 聊聊影片中的女性角色:疯女人和疯男人能一样吗?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影片和剧集 《野马分鬃》《永安镇故事集》魏书钧 《平原上的摩西》张大磊 《漫长的季节》辛爽 《七宗罪》[美]大卫·芬奇 《色戒》李安 书籍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古典爱情》《文城》《河边的错误》《一九八六年》余华 《狂人日记》鲁迅 人名 弗兰兹·卡夫卡 [奥] :出生于奥匈帝国的捷克德语小说家,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英格玛·伯格曼 [瑞典] :瑞典导演、编剧、制作人。代表作《处女泉》《第七封印》《假面》等。 米歇尔·福柯 [法国] :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代表作《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词与物》等。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喻珂欣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ue, 31 Oct 2023 09:01:06 +0000
167 一起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有个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
也许你刚进地铁就看到了跳岛FM的更新。要点开看看吗?你还挤在乘客之中,努力抓住吊环保持平衡。你想掏出耳机戴上,但左边那家伙的背包让你腾不开手。你决定把这期节目留到摸鱼或午饭的时候听——这种断断续续的引诱让周五变得没那么难熬……那么就先看看导语吧。 你终于点开了本期「一起读」,听到了由普通读者何润哲、专业读者赵松和飞行读者得闻念出的熟悉的开场白:“卡尔维诺说,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你记得这本书的评价一直两极分化。“元小说”之类的名词让你眩晕……不过,他们说这本书是“20世纪最后的奇迹”,还说是自己的初恋书,从目录开始就让人大开眼界——这么厉害?既然这样,那再听听吧! 原来10月15日是卡尔维诺诞辰100周年啊!这位痴迷于民间童话、宇宙奇趣和机械游戏的作家,从未停止过他的文学实验。但这次从“新现实主义”扭头转到“元小说”,他是不想再关心现实世界了吗?把一个故事讲得收不了尾,这究竟是花哨的炫技,还是想要展示他在《美国讲稿》里提过的“轻逸”? “那些被定义为‘元小说’的作品,其实向我们展示了文学的魅力本身。”跟随这部作品深入文学世界的普通读者,如今正如卡尔维诺在书中所预言的那样,嚷着“别关灯,还没读完!”,并对文学未来的可能性深信不疑。毕竟,这可是为新世纪文学图景写下备忘录的卡尔维诺,谁知道在他那温暖而明亮的梦里,还有多少扇暗门等待读者推开? 地铁快到站了,你迅速点进空空如也的评论区,敲下:「第一,来了!」 【本期嘉宾】 赵松,作家、评论家,著有《伊春》《隐》《抚顺故事集》《空隙》《积木书》等。 得闻,播客「惊奇」主播。音频制作人。(公号:希德与少女机器) 【本期主播】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 (社交平台ID:@烧酒哲) 【时间轴】 01:35 初读《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每个人都大开眼界! 07:57 为什么说这是一本最能体现卡尔维诺巅峰创作水准的作品? 17:05 超越悬疑与反转,卡神的叙事已经走向了一种“诱动”的艺术 24:54 卡尔维诺心目中的理想读者是怎样的? 36:14 7型读者人格大测试:细嗅蔷薇型or天马行空型? 45:55 “元小说”之问:关于小说本身的小说,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吗? 60:59 如何理解卡尔维诺的“轻逸”美学? 67:34 一起读小撇步:这些书能让你发现卡尔维诺的更多侧面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豪·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小径分叉的花园》《沙之书》等。 罗兰·巴特(1915-1980):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和评论家。代表作有《恋人絮语》《神话修辞术》等。 书籍 《树上的男爵》《看不见的城市》《美国讲稿》《分成两半的子爵》《我生于美洲》《宇宙奇趣全集》《意大利童话》《帕洛马尔》《命运交叉的城堡》[意]伊洛塔·卡尔维诺 《重现的镜子》[法] 阿兰·罗伯-格里耶 《人生拼图版》[法] 乔治·佩雷克 《法国中尉的女人》[英]约翰·福尔斯 《冠军早餐》《五号屠场》[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生活在树上 : 卡尔维诺传》[意]卢卡·巴拉内利 / 埃内斯托·费里罗 《风格练习》[法] 雷蒙·格诺 其他 得闻在节目中提到的1981年《纽约时报》对卡尔维诺的访谈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26 Oct 2023 23:30:00 +0000
166 论情人:我爱主,同时亦爱一位世人丨沙仑的玫瑰
和不少终其一生都未曾获得诺奖垂青的杰出作家一样,格雷厄姆·格林也背负着太畅销、太“好读”的原罪。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选择了格林的代表作《恋情的终结》。一个情节略显老套的第三者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看清爱情的本质吗? “这本书所记述的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是恨。”——一段走向终结的恋情,似乎注定是爱恨交织的。激情之爱必将燃尽吗?一对爱侣怎会分开?明明在莫里斯和萨拉坠入情网的时候,他们的面前还有“整整一个人生可以企盼”。直到莫里斯雇来的私家侦探找到了萨拉的日记,这部悬疑罗曼司才在萨拉忏悔录式的自白中达到高潮:“我不再怕沙漠了,因为你在那里。” 莫里斯的悲剧是特殊的,毕竟,他的情敌是独一无二的天主:追求情有独钟的凡俗之爱,或许也是神圣之爱的万千法相之一。不过,正如包慧怡在节目中所说的:“所有的情诗都是挽歌体。我们一旦开口讲述恋情,其实就站在了一节此时此地的断桥上,回看生命当中那些已经完成但是死不见尸的坠落。” 每一个爱过的人,大概都曾像莫里斯一般,痛惜自己再也无法进入那段已经终结的过去,憎恶自己是那个仍然健在的,站在桥上讲故事的人。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1:12 格雷厄姆·格林其人:不想当间谍的高材生不是好作家 04:50 “这本书所记述的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是恨” 11:20 恋情的终结,从独占欲开始:从洋葱看格林如何写嫉妒 23:40 爱上一个人,是Sarah探索自己与世界关系的方式 28:45 “激情之爱”与“同情之爱”的转化:爱一定是排他的吗? 42:09 如何理解小说看似混乱的错位结构? 50:36 从j人变成p人,只需要一段失控的恋情和一部自我终结的小说! 56:27 反复出现的沙漠隐喻:人生是旷野,但我们可与爱人共同建造 62:49 一个晦涩而致郁的结尾里,也透出勇气的微光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科林·菲尔斯(1960-):英国著名演员,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代表作有《国王的演讲》《BJ单身日记》等。 EM福斯特(1879-1971):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代表作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小说面面观》《印度之行》等。 约翰·厄普代克(1932-2009):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和评论家,被誉为“中产阶级的灵魂画师”。代表作有《夫妇们》《马人》等。 伊塔洛·卡尔维诺(1923-1985):意大利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看不见的城市》《树上的男爵》《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等。 莱昂·布洛伊(1846-1917):法国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 书籍 《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金色笔记》[英]多丽丝·莱辛 《四种爱》[英]C.S.路易斯 《小径分叉的花园》[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19 Oct 2023 23:30:11 +0000
165 直击诺奖:约恩·福瑟,那明亮的黑暗|邹鲁路&李澍波
一周前,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花落挪威作家约恩·福瑟。除去少数戏剧爱好者,很多中国读者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来自北欧的名字。约恩·福瑟是谁?诺奖为何选择了他? 本期跳岛FM,主播于是请来约恩·福瑟作品的两位中文版译者邹鲁路与李澍波,第一时间为岛民们共同解读这位新晋诺奖得主独具一格的极简主义创作美学。 诺奖的颁奖词称福瑟“以创新的戏剧和散文,为不可言说之物发声”;学生克瑙斯高则在《我的奋斗》中将他描述为“明亮的黑暗,有声的静默”。作为当代欧美剧坛最富盛名、作品被搬演最多的在世剧作家之一,福瑟以悖论的方式揭示出人类的永恒命题。戏剧舞台上强烈的情感张力也被他带入到小说写作中,男男女女在并置的时空中与过去的自己相遇,渴望交流,却只能在一起孤独。 同样出身挪威,比较福瑟与其前辈易卜生所关注的主题,不难看出时代情绪的变迁。诺奖的选择,似乎又一次回应了当代愈加普遍的交流困境。在极致的荒诞中,何处能寻得透过裂隙的希望之光?我们又能怎样透过那些静默的留白中,感受到福瑟对“在时间的荒野上相遇的人们的无尽悲悯之情”? 【本期嘉宾】 邹鲁路,上海戏剧学院教师。戏剧研究者,福瑟中文译者,戏剧构作/文学顾问。懒惰写手和素人演员。多部戏剧/影视翻译作品已发表或在国内外演出。 李澍波(李树波),作者,译者,定居挪威奥斯陆,所翻译介绍的挪威作家作品包括克瑙斯高《我的奋斗. 五、六》,约恩.福瑟的《三部曲》等。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2:45 二十年前初读约恩·福瑟:是怦然心动的感觉! 08:18 出版社十年来第一次没提前为他准备香槟,结果得奖了 10:10 上戏排演的福瑟剧作曾被本人盛赞为全世界最难忘的版本 12:55 意在言外,静水流深:约恩·福瑟的创作与东方哲学不谋而合 23:21 约恩·福瑟的几个标志性技巧:重复 静默 时空并置 32:00 新挪威语是一种怎样的语言?约恩·福瑟为何选择用它来创作? 36:10 回答听众提问:翻译时如何解决时态问题?& 福瑟作品中的特殊时间观 43:56 如何解读诺奖评委会的评语?“为不可言说之物发声”是什么意思? 46:52 剧作家标签之外,约恩·福瑟是一位创作上的全能多面手 52:00 约恩·福瑟是挪威人的“新易卜生”吗?还是更接近贝克特和品特? 58:30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约恩·福瑟的悲悯底色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作品】 福瑟作品中译情况说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曾推出“约恩·福瑟戏剧选”系列,包含《有人将至》和《秋之梦》,目前已绝版。福瑟其他作品的中文版未来将由世纪文景与译林出版社推出,包括小说《三部曲》《晨与夜》和他的长篇代表作“七部曲”(《别的名字:七部曲I-II》《我是另一个:七部曲III-V》《新的名字:七部曲VI-VII》)。 人名 约恩·福瑟 (1959- ),挪威作家、诗人、剧作家、翻译家、20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亨利·摩尔(1898-1986),英国雕塑家,二十世纪世界最著名的雕塑大师之一。 帕特里斯・谢罗 Patrice Chéreau(1944-2013),法国歌剧、剧场、电影导演与电影演员。 亨里克·易卜生 (1828 -1906),挪威剧作家,被认为是现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创始人。 哈罗德·品特 (1930-2008),英国剧作家及剧场导演,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萨缪尔·贝克特 (1906-1989),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1889-1951),犹太人,哲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省,逝世于英国剑桥郡。 古斯塔夫·维格兰(1869-1943),挪威雕塑家,挪威政府在首都奥斯陆市区建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维格兰雕塑公园”。 阿尔内·嘉宝 Arne Garborg (1851–1924),挪威自然主义派小说家,以使用新挪威语写作而闻名。 泰耶·维索斯 Tarjei Vesaas (1897– 1970),挪威作家,被视为二十世纪北欧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并且是第一位赢得北欧理事会文学奖的挪威人。 Berit Gullberg ,福瑟的戏剧经纪人,1968-88年之间是瑞典皇家剧院的公关总监,后成立Colombine戏剧出版社代理福瑟业务。 作品 《死亡变奏曲》《有人将至》《秋之梦》《三部曲》《我是风》约恩·福瑟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Fri, 13 Oct 2023 04:00:00 +0000
164 【自由潜水】我是恋爱脑,我当数字游民养你!(不是
甚至不必亲身经历,单看看打工人疲惫的眼睛,就可以想见,工作难免搓磨意志;只听听千百年的苦情歌,也可以揣测,爱情多半惹人心伤。 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在《工作颂歌》里写:“并不是说工作和爱情不能给人愉悦感,问题在于这两件事基本不可能给人成就感。” 好好工作,好好恋爱,这样朴素的人生愿望能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反而一提起就焦虑?本期「自由潜水」读书会,主播何润哲、广岛乱、宝婷拉来好朋友栗子,试图群策群力,在思想家的金句里找到以下人生命题的答案: 💭 要不要把爱好当工作? 💭 不想上班了,但自由职业真的自由吗? 💭 什么是“恋爱脑”?不顾一切的爱为什么不流行了? 💭 搞钱和搞对象天生是矛盾的吗? 从面包聊到爱情,我们发现:“二选一”是个伪命题,金钱与情感早就纠缠不清。如今的狗屁工作,不仅要求打工人精通excel,最好还能够机关算尽彼此假笑。这种大卫·格雷伯口中的“阐释性劳动”,是独属于权力下位者的苦役,到头来,我们只能代偿性地在亲密关系中索要一丝丝“情绪价值”,以抚慰疲惫的心灵。陷入现代性死循环的缺爱当代人,有可能逃离情感商品化的宿命吗? 【本期潜水成员】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社交平台同名。 徐鲁青(栗子),记者,街溜子 【时间轴】 03:20 离职之后怎么更忙了:逃离了工位,焦虑感为何依旧如影随形 13:45 竟然有人拒绝钱多事少的工作?这福气给你你要吗? 25:38 “并不清贫的独身女学生是最幸福的一种生活”:什么样的工作才能延续这种幸福 39:02 把爱好当工作之后的两种可能结局 & 来自本雅明的启发 47:42 在批评“恋爱脑”之前,首先要问为何对女性而言恋爱成了高风险行为? 53:19 《装腔启示录》:有班要上的两个人怎样玩转爱情游戏 58:42 曾经的爱是“坠入爱河”,如今的爱是“谁先动心就输了” 64:05 情绪是价值,也是劳动:为秀才一掷千金的她 VS 为家庭操心的她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宝婷提到的关于“倦怠社会”的视频播客 书籍 《倦怠社会》《爱欲之死》[德] 韩炳哲 《毫无意义的工作》《规则的悖论》[美] 大卫·格雷伯 《世界大笨蛋反叛手册》[日] 松本哉 《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德] 瓦尔特·本雅明 《工作颂歌》[英] 阿兰·德波顿 《权力主义人格》[德] 西奥多·阿多诺 《冷亲密》[法] 伊娃·易洛思 《硬派工作》[日] 见城彻/ 藤田晋 《简单的激情》《写作是一把刀》[法] 安妮·埃尔诺 《漫长的星期六》[美] 乔治·斯坦纳/[法]洛尔·阿德勒 《爱的艺术》[美] 艾洛希·弗洛姆 《将熟悉变为陌生》[英]齐格蒙特·鲍曼 / [瑞士] 彼得·哈夫纳 影视 《装腔启示录》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后期剪辑】Viann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21 Sep 2023 23:30:00 +0000
163 和晓宇谈出路:废墟之上,必须保卫世界丨独上阁楼
9月11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首轮核污水排放完毕。洋流与季风的轨迹逼迫我们再次反思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请来刚刚结束一轮国际旅行的青年作家晓宇,和他一起聊了聊废墟之上,普通人如何夺回想象世界的权利。 作为常年穿梭于冲突地带的危机亲历者,这个夏天,晓宇再次目睹普通人如何在战火未熄的城市生活。人们在白天散步,按下人行道旁被写上“重启世界”的按钮,然后在夜晚躲避随时可能到来的空袭。然而,在警报的间隙间与当地人交谈时,晓宇却收到不少关于东亚局势的提问。这份略显老派的、对远方与世界的关心,也被他带入了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水下之人》中。 “保卫世界”,是否已经成了少数人的话题?当下的现实主义是否已经软弱到不敢想象一个更大的世界了?当“我仅代表我自己”成为一种普遍的自觉,“改变世界”的愿景也退缩为“改变自己”,这种不断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会是我们每个人最终的出路吗? 【本期嘉宾】 晓宇,青年作家、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出版有非虚构作品《利马之梦》,小说《水下之人》等。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3:53 晓宇的旅途见闻:在战后的基辅遇见“重启世界”的按钮 09:15 《水下之人》是一部……科幻/历史/间谍/知识分子小说? 15:08 为什么说当下的小说普遍是软弱的?什么是勇敢的写作? 29:14 所谓“世界文学”,可不是法国文学中国文学德国文学的拼盘杂烩 38:23 再谈“世界主义”:来自乌克兰普通人的启示 44:04 “我只能代表我自己”,可能是绩效社会和规训社会的双重陷阱 51:32 “知识分子”也不过是普通人,普通人何必为难普通人!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人名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著名作家、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小径分叉的花园》《沙之书》等。 罗贝托·波拉尼奥(1953-2003):智利著名诗人、小说家。代表作有《荒野侦探》《2666》等。 石黑一雄(1954-):日裔英籍小说家,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远山淡景》《浮世画家》《长日将尽》等。 韩炳哲(1959-):韩裔德国新生代思想家。代表作有《爱欲之死》《倦怠社会》等。 书籍 《将熟悉变为陌生》[英] 齐格蒙特·鲍曼 / [瑞士] 彼得·哈夫纳 《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水下之人》吕晓宇 《身份》[捷克]米兰·昆德拉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一个女人的故事》《一个男人的位置》[法]安妮·埃尔诺 影视 《大鼻子情圣》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Thu, 14 Sep 2023 23:30:00 +0000
162 一起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不被当作一流作家也没关系
时隔一年回归,经典重读栏目「一起读」选择了一位大师地位尚且存疑的作家——村上春树。 “我对仅仅因为《挪威的森林》就热烈喜欢或热烈讨厌他的读者没有好感”——本期专业读者张定浩的这句话,想必也是不少村上书迷的心声。在很多人看来,最能体现村上春树写作功力的作品,不是百分百的青春爱情小说,而是采用双线叙事,更加复杂也更加难读懂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为什么说《世尽》是村上最优秀的作品?作为一个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过人之处在哪里?为什么他好像总在写同样的故事,又总是能抓住我们的心?本期「一起读」,“很难再为村上式文艺男主角心动了”的普通读者何润哲、“多年后重读发现村上的确厉害”的专业读者张定浩和“实话说青春期的确感染过村上热”的飞行读者渡边,三个人从这本村上代表作聊起,分享了各自对村上春树的复杂情感。 正如张定浩在节目中所说的,文学的群山需要卡夫卡这样的高峰,但村上春树的魅力可能并不是高山仰止的那一种。恰恰是他的轻盈和舒适一再勾起我们重读的欲望,也让我们愿意原谅他的保守、不够诚实和小玩笑。毕竟,谁会去责怪一家时不时就想光顾的菜馆,风味总是一成不变? 【本期嘉宾】 张定浩,供职于《上海文化》杂志,著有《爱欲与哀矜》《我喜爱一切不彻底的事物》《山中》等。 渡边,编辑,B站读书up主。 【本期主播】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 (社交平台ID:@烧酒哲) 【时间轴】 02:23 多年后重读村上的感想:“……他确实很厉害,我也没有太大进步” 10:37 用三个关键词形容村上春树的御用男主角 19:35 对村上style的困惑:一个人怎么可能一边对抗资本一边热情消费黑胶唱片? 30:10 有点羞耻地承认,中二时代我们都被“不主动”的文艺男青年吸引过 37:57 环绕独角兽小镇的“墙”代表着什么?村上春树为什么对“墙”有执念? 46:39 再次思考“鸡蛋与高墙”:站在鸡蛋这边,意思是说要“以卵击石”吗? 50:05 世界尽头的故事,在新作《城市与其不确定的墙》里还有延续? 53:18 村上春树算是经典吗?作为一个小说家,他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系列节目由跳岛FM和上海译文共同策划。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村上春树精装长篇的全新修订版,重新系统梳理译本,消除旧译与当下的“时间差”,带读者再次领略村上春树的文学魅力。新版采用企鹅vintage和国际知名插画师诺玛·巴尔合作的经典封面,黑白红的简约设计以极其实验性的方式将村上春树潮流又怀旧的风格转化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个夏天,跳岛用三期节目陪你一起潜入村上春树的“冷酷仙境”,到“世界小镇”里追寻这位明星作家的创作轨迹。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雷蒙德·卡佛(1938-1988):美国二十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小说家。代表作有《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大教堂》等。 雷蒙德·钱德勒(1888-1959):美国著名推理小说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有《漫长的告别》《长眠不醒》等。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著名作家、编剧。“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夜色温柔》《了不起的盖茨比》等。 亨利·米勒(1891-1980):美国作家。代表作有《北回归线》《黑色的春天》等。 今泉力哉(1981-):日本导演。代表作有《一首小夜曲》《千寻小姐》等。 埃里克·侯麦(1920-2010):法国著名电影人,“新浪潮”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双姝奇缘》《冬天的故事》等。 书籍 《且听风吟》《1973年的弹子球》《寻羊冒险记》《奇鸟行状录》《海边的卡夫卡》《天黑以后》《1Q84》《刺杀骑士团长》[日]村上春树 《阴翳礼赞》 [日]谷崎润一郎 《物》[法]乔治·佩雷克 “那不勒斯四部曲”《我的天才女友》[意]埃莱娜·费兰特 《将熟悉变为陌生》[英]齐格蒙·鲍曼 《城堡》[奥]卡夫卡 《为什么读经典》[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电影 《在窗边》 《驾驶我的车》 《毒舌律师》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Fri, 08 Sep 2023 01:00:00 +0000
【私人阅读史】梁捷:这届年轻人的新四大名著真的不行
《活着》《三体》《平凡的世界》《白鹿原》——这四本书,构成了本期节目嘉宾梁捷眼中霸榜当代大学生书目的“新四大名著”。 本期节目录制于一间神似美国禁酒令时期秘密小酒馆的临时办公室。受邀来分享自己「私人阅读史」的嘉宾梁捷,是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副教授,也是主播方岩心目中“与那些网红经济学家都不一样的”一位资深文学读者。 作为一名老师,梁捷惊讶地发现自己的阅读品味已和当下的学生们渐行渐远。年轻时钟爱的王安忆、韩少功,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并不热门,更不用提他因印度研究而结缘的诺奖作家奈保尔,也属于小众趣味。想和学生们安利林棹的《潮汐图》或是金宇澄的《繁花》,却总觉得有千般好处,不知从何说起。 分众时代,年轻人的文学审美反倒愈加趋同了吗?更多好书无人问津,是该怪信息茧房,还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有杀伤力的“痛感”文学,已经彻底让位于表面凶残实则安全的花样爽文了吗?方岩和梁捷坐下来好好聊了聊他们眼中这套“新四大名著”的问题之所在。 【本期嘉宾】 梁捷,经济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近著有《调适与维新》《看!这就是经济学》等。 【本期主持】 方岩,文学博士,《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时间轴】 05:32 《叔叔的故事》:“人为什么要读小说?”这个问题,王安忆给了我答案 11:08 《幽暗国度》:用奈保尔观察印度的视角来反观自己的家乡,会发现什么? 17:38 《繁花》《潮汐图》:方言写作不仅在挑战读者,也在挑战北方话中心主义 29:50 《活着》:余华笔下的苦难对于读者而言反而是安全的 45:50 《三体》:如果拯救地球的未来只是为了复活历史的幽魂,那毁灭吧!赶紧的 51:32 《平凡的世界》:小镇青年的出路怎么会是“和领导的女儿谈恋爱”? 57:56 《斯通纳》:平凡中年(男)人的英雄主义,就是他的模样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吴亮(1955-):著名文学批评家。代表作有《文学的选择》《批评的发现》等。 孙甘露(1959-):著名先锋作家。代表作有《访问梦境》《信使之函》《千里江山图》等。 阿城(1949-):著名作家、编剧。代表作有《棋王》《刺客聂隐娘》等。 沃尔夫冈·顾彬(1945-):德国著名汉学家、诗人和翻译家,以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为主要研究领域。代表作和译著有《中国诗歌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鲁迅选集》六卷本等。 作品 《叔叔的故事》王安忆 《马桥词典》韩少功 《心灵史》张承志 《幽暗国度》《印度:受伤的文明》《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英]V.S.奈保尔 《繁花》金宇澄 《潮汐图》林棹 《在细雨中呼喊》《十八岁出门远行》《许三观卖血记》《兄弟》《文城》余华 《乡土中国》费孝通 《斯通纳》[美] 约翰·威廉斯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Flo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31 Aug 2023 23:30:00 +0000
往期回顾丨133 论教师:网课的窗口无法耕耘灵魂 | 沙仑的玫瑰
即将到来的9月1日会唤起多少人的开学记忆?离开校园之后,你还记得在暑假最后几天抓紧时间狂欢的快乐吗?在暑热将歇的夏末,我们邀请大家来重温去年这期“论教师”的专栏节目,一起来探寻教育和学习的意义。 在这里也顺便和大家预告一下,小小休息之后,包慧怡、陈杰、姜林静三位老师即将回归岛上,敬请期待!下一期「沙仑的玫瑰」将会从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经典作品《恋情的终结》聊起,欢迎感兴趣的听友们预习起来! 上了三年网课,我们是不是都快忘了坐在教室里,师生面对面的感觉?同样深受赛博课堂之苦,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选择以“教师”这个话题来开启专栏「沙仑的玫瑰」的新一季。 从循循善诱的孔夫子到不相信书面文字的苏格拉底,从不卑不亢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到畸恋“养成系”的光源氏,文学中的教师形象光谱是如此之广,有天使,也有恶魔。 在今天,考证、考公、考研逐步成为无数年轻人大学生活的重心,大学教师则疲于应付形形色色的表格和指标,“越来越像个计件工人”。这样无奈的现实,促使我们反思那些最古老的关于教育的美好神话。 在100人的大课因材施教是可能的吗?要尊重个体的自由,老师是该放养还是管束学生?回溯教育的传统,伊壁鸠鲁建立“花园学校”,倡导师生共同生活;蒙田提醒我们“警惕知识”;雅斯贝尔斯强调要“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们所描述的师生关系远非学识的机械灌输,而更接近节目中姜林静所引述的那个古老的希腊神话:在追寻智慧的道路上,女神手持明镜时时自观,如履薄冰。 教育的功能或许正是一种灵魂和灵魂之间的相互映照,是平行的亦师亦友,而非垂直的为师者尊。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2:56 从黑塞的《玻璃球游戏》谈起:德国文学中的恶魔教授与天使启蒙者们 08:40 苏格拉底的“阿多尼斯花园”寓言:真理无法通过纸面上的文字传递 18:20 老师应不应该管束学生?因材施教是过时的乌托邦理想吗? 19:42 教学作为一种布道:两种教学空间(讲台式的,讨论班式的)和遗失的神圣阅读传统 28:26 师生同行终有时,短暂的集体生活最终是为了教会人如何孤独地生活在世上 37:31 “不卑不亢”的家庭教师简·爱:处于阶级不对等中的师长权威 39:52 当知识的权力结构扭曲情感关系:《米德尔马契》《痴人之爱》和光源氏情结 55:52 理想教育的寓言:手持明镜,如履薄冰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代表作《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杰出代言人。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 - 270),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代表作《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代表作《随笔集》《论儿童教育》。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太太学堂》。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著名小说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代表作《痴人之爱》。 圣方济各(1182—1226),又称圣弗朗西斯科,出生于意大利亚西西,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各女修会的创始人。 书籍 《垃圾教授》[德] 亨利希·曼 《斐多篇》[古希腊] 柏拉图 《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 《米德尔马契》[英] 乔治·艾略特 《源氏物语》[日] 紫式部 概念 默观:通过祷告或冥想,来感受神的力量。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Thu, 24 Aug 2023 23:30:00 +0000
161 当你在凝视鸟的时候,鸟没空鸟你|东来&曾妍
此刻,你所在的地方能听见鸟叫吗?是哪种鸟儿在唱歌? 对于广大的观鸟爱好者来说,尚未结束的炎炎夏日并不是最好的季节。浓密的林荫为鸟儿的繁殖提供了庇护,也遮挡了人类好奇的视线——于是,沉迷观鸟已久的主播肖一之终于游回岛上,邀来设计师曾妍和小说家东来两位同好,从林中的鸟聊到书里的鸟,也聊聊观鸟过程中的人类百态。 如今,观鸟被称为“没有杀戮的狩猎”,但是回到18世纪,瞄准鸟类的可不是望远镜。在博物学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的快乐背后,人类的小爱好对自然的影响也难以估量。摘下人类中心主义的滤镜,用观鸟的方法反观人心,又会看到怎样的物种多样性?人类观察自然的精度不断提高,城市化却不断侵吞着鸟类的生存空间。“久在樊笼中”的城市人,真的能在人造景观中“复得返自然”吗? 【本期嘉宾】 曾妍,设计师,Wild Trims野裁 主理人之一。 东来,青年作家,已出版短篇小说集《大河深处》《奇迹之年》。 【本期主播】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2:06 聊聊“初恋鸟”:与鸟一见钟情,或因鸟小鹿乱撞 19:30 观鸟博物的智识性快乐,源自18世纪以来强大的启蒙知识体系 22:20 观鸟的社会史:从贵族的生境标本到普通人父辈的退役望远镜 32:37 来不及用镜头拍鸟有什么关系?用眼睛看到就够了! 38:34 大自然不会区分“普鸟”,观鸟人内部却存在“物种多样性” 45:40 “鸟书”大推荐:观鸟之后,所有的书读起来都不一样了 61:10 “最基础的环保,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小爱好会对自然造成大影响”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作品及相关名词】 人名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代表作有《巨人及其他诗歌》《钟形罩》等。 谢默斯·希尼(1939-2013):爱尔兰诗人,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一位自然主义者之死》《电灯光》等。 特德·休斯(1930-1998):英国诗人。代表作有《雨中鹰》《乌鸦之歌》等。他的诗集The River 收录了节目中提到的诗歌"The Kingfisher"。 林棹(1984-):中国内地作家。代表作《流溪》《潮汐图》。 书籍 《无极形》[爱尔兰]科伦·麦凯恩 《镜与光》[英] 希拉里·曼特尔 《队列之末》系列小说[英] 福特·马多克斯·福特 影视 《队列之末》 《翠鸟河日记》 《观鸟者:中央公园效应》 观鸟术语 巢拍:不文明的观鸟行为,为便于观鸟和拍摄,故意剪去遮挡视线、影响构图美观的树枝。 加新:增加自己没看到过的新鸟种。 鸟类名称 普通翠鸟(打鱼郎、打鱼雀):佛法僧目翠鸟科翠鸟属,其体长约16-17厘米。分布广泛,除中国西北部分地区外,可见于其他各省,被中国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鸺鹠(xiū liú):俗称小猫头鹰。我国南方普遍分布的一种小型鸮类,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鹊鸲(qú):雀形目鹟科鹊鸲属鸟类,俗称四喜、猪屎渣,分布于亚洲东部。在中国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 白头鹎(bēi):鹎科鹎属鸟类,别名有白头翁、白头婆、淡臀鹎、中国鹎等。额至头顶黑色,虹膜褐色,眼至后枕白色,耳羽后端具一小白斑,髭纹黑色。在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广大地区。 戴胜(臭咕咕鸟、香香鸡):“毛冠俱有文采,如戴花胜,故呼戴鵀,又称戴胜”。中等体形,色彩鲜明,头、颈、胸淡棕栗色。平时羽冠低伏,惊恐或激动时羽冠竖直。 乌鸫:雀形目鸫科鸫属。雄鸟通体黑色,嘴和眼周橙黄色,脚黑褐色;雌鸟通体黑褐色而沾锈色,下体尤著,有不明显的暗色纵横。“能反复其舌,如百鸟之音”,故有“百舌”之称。 鹰柱:猛禽经常借助上升气流爬升到高空来搜寻猎物或者飞行,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看见成百上千的猛禽在空中环绕飞行盘旋。这一景观被称为“鹰柱”。 绣眼:雀形目一些体形小的鸟类,俗称相思、白眼圈。因其眼圈被一些明显的白色绒状短羽所环绕,形成鲜明的白眼圈得绣眼之名。 丝光椋鸟:雀形目椋鸟科椋鸟属鸟类。身长23厘米左右。羽长而尖细。头顶和后颈均白色而沾棕灰色;背、肩、腰和上覆羽银灰色,并有蓝绿色和紫色的金属光泽;上胸白色之下有深灰色环,胸部中央灰褐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夜鹭:中型涉禽,别名苍鳽(jiān),灰洼子,水洼子等。国家三级保护动物,以夏候鸟为主,部分为留鸟。 伯劳 / Shrike: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动物的通称,全世界共有4属33个种。体色多以灰色、黑色、白色和红棕色为主;尾羽较长,脚强健,爪锐利。在古书中称之为鵙,生性勇猛好斗。 北京雨燕:普通雨燕北京亚种,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每年的3月底是雨燕飞临北京的时间,当年8月初它们将全部飞离前往南方过冬。1870年,英国人温斯侯在北京第一次采到其标本,并命名为“北京雨燕”。节目中提到的文章:北京雨燕7月启程,破解三万公里迁徙奥秘的鸟友和科学家 红喉歌鸲:红点颏,属于属地栖性迁徙候鸟,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印度、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中国等地。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蓝喉歌鸲:蓝点颏,通称蓝靛颏儿。善鸣叫,善模仿,鸣声多韵而婉转,十分悦耳。分布于西伯利亚、蒙古、日本、朝鲜、印度、孟加拉、缅甸、中南半岛、中国等地。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鹗(è) / Osprey:又称鱼鹰,隼形目鹗科鹗属仅有的一种鸟类动物。体长1.5-1.7米,体重1-2千克。嘴黑色,头白色,顶上有黑褐色细纵斑;背部大致暗褐色,尾羽有黑褐色横斑。飞行时,双翼呈狭长型,翼下为白色。 东方大苇莺:俗名为呱呱唧、麻喳喳、剖苇等,雀形目鹟科苇莺属鸟类。是体型略大(19厘米)的褐色苇莺,具显著的皮黄色眉纹。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陈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王尊一
Thu, 17 Aug 2023 23:30:00 +0000
【乒乓台】后新冠时代 看 后苏联流感
在确定本期「乒乓台」的主题之后,主播于是不慎感染了新冠。一拖再拖,“阳”过之后的盛夏,于是与竞菲再来聊这部冷门电影,倒是更有隐喻照进日常的现实感。 《彼得罗夫的流感》的故事,从一个普通的汽修工&业余漫画家彼得罗夫染上流感开始。导演基里尔沿用前作《盛夏》中的幻觉抒情法,把主人公的回家之路拍得无比漫长,如同一个不知何时会醒来的噩梦。于是大呼看电影看到生理性不适,竞菲反倒觉得,作为一个从标题就开始高烧的作品,这片子劲儿还不够大! 《彼得罗夫的流感》曾入围2021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其同名原著小说的作者名叫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这个略显陌生的名字,是俄罗斯当代文学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评论家口中的他,“讲述了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讨厌人类却不得不融入人群,怀揣梦想却结局平凡,写成黑色幽默都嫌无聊的碰壁经历——这部作品不仅关于俄罗斯,也关乎普通人对于幸福的沮丧追求。众所周知,这不仅限于俄罗斯。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今日纠结于是否要“脱下长衫”的知识青年们,是否还会认同彼得罗夫的哀叹:社会的崩坏,就从知识的没落开始? 【本局单打选手】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本期书影】 《彼得罗夫流感》 作者:[俄]阿列克谢·萨利尼科夫 《彼得罗夫的流感》 导演:基里尔·谢列布连尼科夫 上映时间:2021-07-12(戛纳电影节) 地区:俄罗斯 【本局精彩回合】 01:36 《盛夏》的幻觉抒情法在这部作品中淋漓尽致 05:19 一场年代不明的高烧与到不了终点的回家路:“活着怎么这么难” 11:33 过期三十多年的药片隐喻着国家反复发作的顽疾 25:42 中生代俄罗斯创作者无法怀旧,只有对当下生活的确凿否定 31:00 电影无法为现实提供解决方案,或许只能展示正常表象下的病态 37:57 别无选择地“脱下长衫”的悲剧,还能打动今天的观众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查理·考夫曼:美国编剧、导演、制作人。代表作《失常》《纽约提喻法》《我想结束这一切》等。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俄罗斯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代表作《蒙古精神》《安娜成长篇》《十二怒汉》等。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俄罗斯导演、编剧、演员。代表作《办公室的故事》《被遗忘的长笛曲》《寂静的海湾》等。 书籍 《海鸥》[俄]契诃夫 《疼痛部》[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影视 《驾驶我的车》(ドライブ・マイ・カー,2021) 《门徒》(Ученик,2016) 《盛夏》(Лето,2018) 《柴可夫斯基的妻子》(Жена Чайковского,2022) 《遁入虚无》(Enter the Void,2009)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Москва слезам не верит,1980) 《我想结束这一切》(I'm Thinking of Ending Things‎ ,2020) 《烈日灼人》(Утомлённые солнцем,1994) 《办公室的故事》(Служебный Роман,1977) 《两个人的车站》(Вокзал для двоих,1983)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Flo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ue, 15 Aug 2023 09:30:00 +0000
160 要是能一分钱不花晃膀子串珠子编故事,谁还Citywalk啊?丨费滢&见师
继疯狂压缩时间的“特种兵旅游”后,Citywalk又成了新一个城市生活最热词。时光倒流一百年,在世纪之交的巴黎,有一位热衷于进行人间观察的本雅明,第一个将此类不为工业社会所容、无所事事压马路的“街溜子们”奉为了现代性的英雄。 沿着未尽的《拱廊街计划》,主播于是请来了同样擅于在巴黎街头游荡的作家费滢,和她的发小、岛民们的老朋友见师一起,聊了聊最近刚刚入围第六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小说集《天珠传奇》背后的晃膀子哲学。 在毕不了业的历史系博士生费滢眼中,原与真不应该是小说家的顾虑。历史研究不接受东南亚盗挖古珠可谓理所应当,但正如造假技艺代代相传——你知道宋人仿汉玉和清人仿宋玉的低温油炸方法有什么区别吗?——真实与虚构、原创与戏拟的界限,也难以在后现代的拼贴游戏中坚挺。现代的时间像海浪般起落,而我们终究抓不住福楼拜的那只鹦鹉。如今的现代化大都市,比起本雅明的年代只会有更多不为人知的褶皱,又有谁能轻轻松松拥有一张不过期的居留证?当“无纸人”的困窘成为一种愈发普遍的经验,与其在文学的中心死磕,不如跟随物的流转,讲述人的漂移——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城市街头曾有抒情诗人游荡,谁说社会的边角料在拾荒者手里不能成就一段好故事? 【本期嘉宾】 费滢,无正经职业。 见师,大学教师,《世界莫名其妙物语》主播。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06 本雅明式的漫游flâneur和今天的Citywalk有什么本质区别? 12:41 晃膀子大师教您如何一分钱不花乐游花都巴黎 16:18 沉迷接支线任务没法通关主线剧情的人,很难写完论文(本雅明也是) 21:29 小说家就像是一个穿珠子的人,真与伪都可以写成故事 27:18 小费留学期间弹尽粮绝,靠慧眼识珠一笔血赚八万 38:15 网文可以玩梗,为什么所谓的原创严肃文学就不可以? 45:26 没有居留证的“无纸人”,哪怕被写成小说也离“文学的中心”很远 49:52 从库切到古尔纳,广义上的移民文学反映出当下流动经验的集体性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瓦尔特·本雅明(1892-1940):犹太学者,被称为“欧洲最后一位文人”。代表作有《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单向街》等。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人类群星闪耀时》《昨日的世界》等。 J.M.库切(1940-):南非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两度获得布克奖,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耻》《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等。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1948-):坦桑尼亚作家,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天堂》《来世》《海边》等。 唐鲁孙(1908-1985):近代饮食文化和掌故杂谈的传奇人物。出身贵族,自幼出入宫廷,被誉为“中华谈吃圣手”。代表作有《中国吃》。 废名:原名冯文炳,中国现代作家、诗人、小说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莫须有先生传》等。 书籍 《东课楼经变》《天珠传奇》费滢 《跑警报》 汪曾祺 《梵网经》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王尊一
Thu, 10 Aug 2023 23:30:00 +0000
159 【自由潜水】“芭比说她要自己去见妇科医生”,但不穿粉色高跟鞋
一百年前,伍尔夫笔下一位叫克拉丽莎的议员夫人要“自己去买花”。这个夏天,新片《芭比》的结尾让我们再次想起了这个文学史上著名的开头:兜兜转转,这个“100%完美”的玩偶终于决定从符号世界走向真实的女性人生。她那双美丽而不实用的尖头高跟鞋,也换成了一双舒适的平底勃肯鞋。 穿着勃肯鞋去看妇科医生当然很合理,不过,粉红色拯救世界的流行文化时代就这样一去不复返了吗?带着这样的小小不甘,少女时代曾一度沉迷芭比系列电影的跳岛主播何润哲请来了编剧朱宜和电影人潘萌两位好朋友,在这期「自由潜水」专栏中聊了聊我们对这部真人版《芭比》的想法。 作为一部源自玩具品牌的电影,《芭比》不可避免地带有消费主义的原罪。但听完潘萌分享的《芭比》辛酸开发史——从1995年起,像皮球一样在环球、索尼和华纳几大厂牌之间被踢来踢去,主创换了一波又一波,人设从女打星、发明家到美艳超级英雄——我们很难不为现在这个会因为小女孩一句“我从五岁起就不玩芭比娃娃了”而痛哭流涕的金发美人而心软。无论《芭比》的情节有多少争议,它都注定是我们这个时代绕不开的作品。一张电影票或许称不上是为我们想要的世界投票,但也别低估小小玩笑的强大火力。毕竟,重要的不是理论所标榜的姿态,而是不被任何观念裹挟的人生——正如这部电影的导演格蕾塔·葛韦格所言:“根本不存在芭比的故事,芭比的故事就是关于她的争论本身。” 【本期潜水成员】 朱宜,编剧,在上海纽约之间跑来跑去。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一等奖,壹戏剧大赏菁英编剧奖。作品有《我是月亮》《长生》《杂音》《世外》等。 潘萌,北美惊迷影视合伙人,UTA签约双语编剧,制片人,同时也是《环球银幕》特约记者,常驻洛杉矶。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时间轴】 05:06 沉迷芭比的小女孩,长大后才发现芭比故事都是“勇士屠龙”的性转版 15:16 “一部电影要怎么改变商业文化啊?不要小瞧讽刺这个强大的武器!” 22:06 潘萌和导演格蕾塔·葛韦格的心灵感应瞬间:“你不会也怀孕了吧?” 29:10 “芭比说她要自己去见妇科医生”:从完美的符号世界走向真实的女性人生 33:03 角落里的怪人芭比和普通人艾伦: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二元性别多可笑! 43:31 辗转环球、索尼和华纳,《芭比》真人版漫长的开发流程 50:54 后女权主义时代,为什么我们会因为喜爱粉色和小裙子而感到抱歉?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玛格特·罗比(1990-):澳大利亚女演员。代表作有《华尔街之狼》《巴比伦》等。 格蕾塔·葛韦格(1983-):美国女演员、编剧和导演,代表作有《伯德小姐》《小妇人》等。 迪亚波罗·科蒂(1978-):美国影视编剧、导演、制作人,代表作有电影《朱诺》和电视剧《密西西比》等。 艾米·舒默(1981-):美国脱口秀演员、制片人、编剧和导演,代表作有《长大当妈》《超大号美人》等。 派蒂·杰金斯(1971-):美国导演,代表作有《女魔头》《神奇女侠》等。 书籍 The Aftermath of Feminism : Gender, Culture and Social Change [美]Angela McRobbie 文章 “一边爱粉色的《芭比》,一边走性别平等的路” 尹清露 影视 《芭比与魔幻飞马之旅》 《芭比之天鹅湖》 《瞬息全宇宙》 《绿野仙踪》 《朱诺》 《千金傲游记》 《律政俏佳人》 《欲望都市》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Mon, 31 Jul 2023 23:30:00 +0000
158 和景凯旋谈米沃什:仍有一些高尚的事业需要我们去效劳丨独上阁楼
半个月前,知名作家米兰·昆德拉于巴黎逝世,终年94岁,一代文学传奇就此落下帷幕。这位出生于捷克的作家,最终选择了法国和法语作为自己的归宿。而在东欧,另一位从小国走出的大作家,却有着与昆德拉截然相反的人生轨迹:说波兰语长大的他,一生带着母语流亡世界;当荒诞和疏离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商标,他依旧坚定地寻求救赎之道,叩问良心和善恶的意义;当同代人纷纷搁笔,他却始终笔耕不辍;他是加缪的挚友,备受巴黎左岸知识分子的推崇,却不喜欢萨特和贝克特……他,就是198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切斯瓦夫·米沃什。 继专访匈牙利作家贝拉后,本期专栏「独上阁楼」再次走近东欧文学。主播柏琳请来了长期关注东欧文化及思想的学者景凯旋,和我们一同深入米沃什广袤深邃的思想世界。随着大师们纷纷离世,20世纪的波云诡谲似乎早已翻篇,我们来到了“庆祝无意义”的“小时代”。然而,近年来的新冠大流行、气候危机和局部战争无一不昭示着“大时代”的再临。身为诗歌灾变论的发起人之一,米沃什并不相信人类会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即使对未来如此悲观,他依旧坚定地站在“人”这边,相信基本的善与恶,相信诗歌决不能放弃救赎。虽然文学的黄金时代早已逝去,但现实却不允许我们草率地告别20世纪。带着米沃什和昆德拉等人的遗产,我们能向何处寻觅真正良善的生活? 【本期嘉宾】 景凯旋,中国古代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教授。东欧文学译者,东欧文化思想史学者。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3:03 阅读米沃什:散文写得比小说更好的诗人、20世纪的见证者 13:30 在流行绝望、陌生和疏离的现代文学里,米沃什想寻求救赎 19:41 向天堂飞升变成向未来前进,人类在历史的单向运动中没有吸取任何教训 23:10 诗人都是痛苦的,但为什么备受巴黎左岸知识分子推崇的米沃什会格外痛苦? 33:52 “走开,你们这些被宠坏的中产阶级小孩”:在发烧的六七十年代冷眼观察 38:34 拯救世界还是安身立命?“我站在人这一边,因为没有更美好的事” 42:46 《等待戈多》是一种“奴隶的荣耀”,《局外人》则饱含对“绝对”的激情 46:47 昆德拉与米沃什的“欧洲精神”:他们用相反的方式来解决20世纪的意义危机 53:30 岛屿空间介绍:灯坞·岛与书房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伊凡·克里玛(1931-):捷克籍犹太裔作家,与哈维尔、昆德拉被并称为捷克文坛的“三驾马车”,其作品被禁止出版达20年,只能够以秘密出版物的形式流传。代表作有《我的疯狂世纪》《地下》等。 丹尼洛·契斯(1935-1989):南斯拉夫犹太裔作家。代表作有《栗树街的回忆》《达维多维奇之墓》等。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1945-2021):波兰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新浪潮诗歌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永恒的敌人》《无形之手》等。 雅恩·帕托什卡(1907-1977):捷克哲学家。代表作有《自然世界作为哲学问题》《否定的柏拉图主义》。 伊斯特万·毕波(1911-1979):匈牙利思想家。 塔杜施·博罗夫斯基(1922-1951):二战后波兰最重要的作家和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在我们奥斯维辛》《石头世界》等。 赫尔曼·布洛赫(1886-1951):奥地利小说家,被昆德拉称为“中欧四杰”之一,代表作有《梦游人》《无罪者》等。 圣·奥勒留·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忏悔录》《上帝之城》。 汉娜·阿伦特(1906-1975):犹太裔美国籍思想家。代表作《人的境况》《极权主义的起源》。 谢克·柯拉柯夫斯基(1927-2009 ):波兰著名的哲学家和宗教史学家,也是作家和翻译家。代表作《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与魔鬼的谈话》。 安德热耶夫斯基(1909-1983):波兰作家。代表作《灰烬与钻石》。 阿瑟·库斯勒(1905-1983):英籍匈牙利作家。代表作有《隐性写作》《中午的黑暗》等。 西蒙娜·薇依(1909-1943):法国哲学家、作家。代表作有《重负与神恩》《在期待之中》等。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代表作有《时代的精神状况》《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 菲利普·拉金(1922-1985):继T·S·艾略特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代表作有《高窗》《爵士笔记》等。 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俄裔美籍诗人,散文家。代表作有《悲伤与理智》《小于一》等。 书籍 《米沃什传》[波兰]安杰伊·弗劳瑙塞克 《被禁锢的头脑》《拆散的笔记簿》《路边狗》《旧金山海湾景象》《诗的见证》《米沃什词典》《乌尔罗地》[波兰] 切斯瓦夫·米沃什 《欧洲精神》[法]亚历山德拉·莱涅尔-拉瓦斯汀 《荒原》[英] T·S·艾略特 《判断力批判》[德] 伊曼努尔·康德 《普通读者》[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自切》[波兰]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被绑架的西方或中欧的悲剧》[捷克]米兰·昆德拉 影视 《灰烬与钻石》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27 Jul 2023 23:30:00 +0000
157 和张悦然共度小说时间:月亮的脸不会匀速改变
“你们觉得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时间过得最慢?” “……平板支撑。” 在这期节目接近尾声的时候,嘉宾张悦然向两位主播抛出了这个问题,又自己给出了回答。对于这次以“时间”为题的讨论,这不可谓不是一个合适的结尾:愈是一分一秒标准化计数,越是仿佛没有尽头;越是毫无知觉,越是流逝得飞快。“时间”两个字,几乎就是一个可以无限延展的悖论的同义词:个人与集体,自由与规训,都在这个维度上各自为政。 而对于小说家而言,每一种时间的流速都对应着一种叙事的质感;掌握了叙事的艺术,也就意味着找到了时间之河中的落脚点——顿悟的时刻。本期节目,跳岛主播于是和钟娜请来作家、大学教师张悦然,一起聊聊小说世界中的多样化的非线性时间。 在成名作《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用84块时间碎片拼贴出一段历史的斑斓大梦。她并不是第一个处理这个主题的女作家:或许是因为社会总爱把所谓的“生理时钟”摆在女性的耳边滴滴答答,女性的日常又持续地需要应对无穷的琐事,她们笔下的时间,也在窃取写作自由的争分夺秒中锻出一种柔韧的质地:一天或一生,都能精确地伸缩到最合适的长度。无论是像伍尔夫那样,在餐桌边的一刻体验永恒,还是跟着门罗和费兰特,以回望或坚决的姿态书写今与昔之间的漫长距离,她们的写作都是对现代社会以来日渐均质化、标准化,直至可以换算为经济收益的绩效时间观的否认。当计时仪器愈发精准,时间被切割的愈加破碎,我们是否还能拥有驯服时间、跳出无谓奖罚机制的勇气?别忘了,那些已逝与未至的时间,本应与我们所爱的事物共度。 【本期嘉宾】 张悦然, 作家,大学教师,著有小说及小说集《茧》《我循着火光而来》等,文学评论集《顿悟的时刻》。 【本期主播】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21 “黄昏综合症”与“冬季抑郁症”:你是对时间刻度敏感的人吗? 12:40 “到了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真的存在一个所谓的女性生理时钟吗? 25:23 伍尔夫的非线性时间:餐桌边的永恒一瞬里栖息着整个宇宙 35:23 托卡尔丘克的时间碎片:占星术本质上是基于不平等时间观的叙事学 56:41 “复原式”怀旧和“反思式”怀旧的区别:理解过去,才能沟通未来 62:18 《万神殿》里的终极绩效社会时间,已经沦为利益的尺度 68:08 “时不时地反抗一下”可没用!要以狩猎的专注抵抗规训! 72:02 懊悔于时光被荒废的同时,也明白时间总归是要被浪费的 本期节目由跳岛FM与宝珀联合呈现。 宝珀Ladybird女装系列钻石舞会炫彩腕表,专为女性独立设计研发,手工装饰及组装的机械机芯,甄选美钻以高级珠宝工艺镶嵌,珍珠母贝表盘纹理细腻折射出瑰丽的虹彩,腕表整体流光溢彩。以高级制表标准呈现顶级纯手工打磨,配备月相显示和小秒针两种功能,兼具美学与实用性。Ladybird女装系列腕表绝非男士腕表的缩小版或改装版,而是专为满足当代独立、浪漫、智慧、高贵的卓越女性的心愿与期待而开发。 THERE IS ETERNITY IN EVERY BLANCPAIN 每一枚宝珀都珍藏隽永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蕾切尔·卡斯特(1967-)英国作家,代表作有《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 菲利普·罗斯(1933-2018)美国小说家、作家,代表作有描述美国犹太人生活的小说《再见,哥伦布》等。 艾丽丝·门罗(1931-)加拿大著名作家,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逃离》《幸福过了头》等。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美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代表作有《狂野之夜》《人间乐园》等。 书籍 《房间里的母亲》[加]希拉·海蒂 《暮色将近》[英] 戴安娜·阿西尔 《达洛维夫人》《海浪》[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我的天才女友:那不勒斯四部曲》[意] 埃莱娜·费兰特 《太古及其他的时间》[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奥] 斯蒂芬·茨威格 《这一切》[美]詹姆斯·索特 《使女的故事》[加]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我的奋斗》[挪]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疼痛部》[荷] 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怀旧的未来》[美] 斯维特兰娜·博伊姆 《路》[美] 科马克·麦卡锡 影视 《万湖会议》 《芭比》 《奥本海默》 《万神殿》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20 Jul 2023 23:30:00 +0000
156 陪跑过诺奖,村上春树也跑过你和我的青春丨库索&沈念
每年十月诺贝尔文学奖公布之际,村上春树的名字总会被玩笑般地提起。这位一度被几代文学青年奉为偶像的日本作家,在八十年代文学造星的热潮冷却后仍然笔耕不辍,每隔几年就推出又一本新作。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都不曾留意,那个精瘦黝黑、似乎没有年龄感的村上,如今也已74岁高龄了。距离《且听风吟》首版面世已经三十多年,今天的年轻人,还会被村上春树吸引吗?带着这样的疑问,跳岛主播广岛乱请来资深媒体人库索和电影研究者沈念两位嘉宾。本期节目,三位“村上迷”将一起聊聊这位影响了几代人青春的日本作家。 典型的日式青春故事,绕不开《灌篮高手》里的热血一跪或岩井俊二的残酷物语。而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里,青春总是在燃与丧的两极间来回摆荡。比起青春期,他更像是一个永远在“青春怀念期”的作者——初恋总是无疾而终,少女总是永垂不朽,而那“美好的季节”,却也“再也没有回来过”。作为知名长跑爱好者的村上春树,写起小说来也遵循跑步哲学:“正是因为不想跑,所以更要去跑”——失去是为了被寻找,而生命就由丧失感驱动。回顾村上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师承,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他对“失去”与“追寻”的执着。只是,当那个由威士忌、爵士乐、披头士和T恤衫构筑的符号迷宫不再陌生,青春的怀旧滤镜也逐渐模糊,我们为何还是会对他念念不忘?当下的创作者们,又会如何延展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呢? 【本期嘉宾】 库索: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现居京都。已出版作品《自在京都》《我在京都居酒屋》《纵身入山海》等。 沈念:电影研究者、译者、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 【本期主播】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Oneshot生活空间」主理人。 【时间轴】 02:34 在学会喝酒的年纪重读村上,终于等到迟来的共鸣 11:38 岩井俊二式残酷or灌篮高手式热血?村上笔下的青春摇摆不定 20:01 爱写初恋是日本文学界传统艺能:为什么村上总写初恋失踪或者自杀? 29:56 一代人的性启蒙居然多次入围“最糟糕性描写奖”?如何理解村上笔下的性? 42:00 弹子球、老鼠或初恋女友,村上小说的主人公永远在寻找 49:01 把“无法改编”的村上春树影视化,《驾驶我的车》成功在哪里? 57:10 文学造星浪潮退去后,我们不再借小说世界想象青春 65:49 分众时代,向内挖掘的“村上式人物”还能引发年轻人的共鸣吗?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系列节目由跳岛FM和上海译文共同策划。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村上春树精装长篇的全新修订版,重新系统梳理译本,消除旧译与当下的“时间差”,带读者再次领略村上春树的文学魅力。新版采用企鹅vintage和国际知名插画师诺玛·巴尔合作的经典封面,黑白红的简约设计以极其实验性的方式将村上春树潮流又怀旧的风格转化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个夏天,跳岛用三期节目陪你一起潜入村上春树的“冷酷仙境”,到“世界小镇”里追寻这位明星作家的创作轨迹。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岩井俊二(1963-):日本导演、作家,“新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情书》《燕尾蝶》等。 滨口龙介(1978-):日本导演、编剧。代表作有《欢乐时光》《驾驶我的车》等。 三宅唱(1984-):日本导演、编剧。代表作有《惠子,凝视》《你的鸟儿会唱歌》等。 石桥静河(1994-):日本女演员、舞者,代表作有《你的鸟儿会唱歌》《东京爱情故事(2020年版)》等。 市川准(1948-2008):日本导演、编剧,代表作有《东京兄妹》《东京夜曲》等。 大森一树(1952-2022):日本导演、编剧,代表作有《哥斯拉VS碧奥兰蒂》《看见风的少年》等。 原田真人(1949-):日本导演、编剧,代表作有《记我的母亲》《投靠女与出走男》等。 陈英雄(1962-):越南著名导演,代表作有《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等。 书籍 《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寻羊冒险记》《1973年的弹子球》《斯普特尼克恋人》《海边的卡夫卡》《国境以南,太阳以西》《大卫希尔顿的季节》《烧仓房》《没有女人的男人》《城及其不确定的墙》[日]村上春树 《山之音》[日]川端康成 影视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四月物语》 《情书》 《最后一封信》 《猜火车》 《灌篮高手》 《驾驶我的车》 《你的鸟儿会唱歌》 《燃烧》 《东尼泷谷》 《挪威的森林》 《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 《袭击面包店》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王尊一
Thu, 13 Jul 2023 23:30:00 +0000
【私人阅读史】吴晨:每个人都会经历“少数派读者”的阶段
听过了哲学家和脱口秀演员的阅读漫谈,本期「私人阅读史」专栏,我们探探一位“经济学人”的独家书单。 本期节目,主播方岩请来了《经济学人·商论》的执行总编辑吴晨。在北外求学的经历成了吴晨养成英文原著阅读习惯的契机。相比文学史教材里的经典篇目,这位“少数派”青年更偏爱反乌托邦的政治寓言。在年轻的吴晨眼中,奥威尔对时代的记录和反思,总能戳中完美观念世界的裂痕。 步入社会后,吴晨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偏好延续至今,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到《莫斯科绅士》,从《张医生与王医生》到《南货店》,吴晨在虚构中读到真实,在历史中读到当下。正如吴晨本人所言,“不同的人对于文学,总有不同的界定。” 【本期嘉宾】 吴晨,《经济学人· 商论》执行总编辑。 【本期主持】 方岩,文学博士,《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时间轴】 03:00 《1984》与《动物农场》:当叛逆青年遇上反乌托邦政治寓言 14:51 《麦田里的守望者》VS《北回归线》:阅读史上的“成人之年” 24:15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捷克的1968年照见当下 30:00 在疫情三年的尾巴读《莫斯科绅士》:成为一个思维实验的主人公 38:45 想要知道商品经济一代如何走到今天,不妨看看《南货店》 59:04 岛屿空间介绍:青书馆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1984》《动物农场》《巴黎伦敦落魄记》[英]乔治·奥威尔 《第22条军规》[美]约瑟夫·海勒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J.D.塞林格 《北回归线》[美]亨利·米勒 《洛丽塔》[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动物凶猛》王朔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捷克]米兰·昆德拉 《莫斯科绅士》[美]埃默·托尔斯 《张医生与王医生》 伊险峰 杨樱 《南货店》张忌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Flo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06 Jul 2023 23:30:00 +0000
155 专访董启章、黄念欣夫妇:在技术复制时代的香港与文学机器相爱
如果你对香港文学有所关注,大概率听说过董启章和黄念欣这对文坛眷侣:男方是当代香港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女方则是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的著名学者。二人因读书相识,携手走过四分之一世纪,期间诞生文集、小说、著作等几十余本。去年6月,董启章将25本对二人有特殊意义的书排成一列,以书名连缀成一首“银婚纪念诗”,其中写道:“命运交叉的城堡 / 我城 飞毡 / 像我这样的一个读者 / 你,可以爱”。 生于斯,长于斯,对于香港的认识与想象,始终是这对夫妇写作与研究的母题。近日,曾在香港求学的主播宝婷故地重游,趁这个机会拜访了董启章、黄念欣位于粉岭的家,就近日再版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中的家族叙事与技术思考,和二人聊了聊一些我们好奇的问题。 从雕版印刷到ChatGPT,技术与文学的关系始终紧张而暧昧。在热衷写“物”的董启章看来,他笔下的技术并非是浪漫主义的夸张,而是深植于日常经验与情感需求的隐喻:当“发射爱的信号”已经进入大众语言,无线电自然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可能性的象征。数位时代已然到来,技术浪潮不可阻挡。时隔二十年,当初不愿意接受电子书的“老派”作家转而拥抱NFT出版,也是因为意识到数码物与自然物之间并非泾渭分明。如果将技术史理解为自然史的一部分,今人热议的AI写作也不再新鲜——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卡尔维诺就说过:优秀的作家本该有成为一个运转良好的文学机器的自觉。 难得夫妻二人一起接受访谈,我们也借机问到不少二人朝夕相处的甜蜜细节:平时会就创作问题相互交流吗?黄念欣会如何评价丈夫的写作?董生同意妻子的评价吗?工作之外,育儿的任务如何分担?“银婚纪念诗”这样的玲珑心思,常常有吗?面对我们的八卦提问,黄念欣笑言,感动皆在平凡日子,重要的是“我们两人都找到彼此很好笑的地方”——他笑她常常旅途中交稿,出门逛街可以突然买回一辆车;她叹他抓住机会调侃儿子,在嘈杂的快餐厅也能写作。一个是创作者,态度却如学者般严谨;一个是学者,行事却像创作者般自由。在和文学机器相爱的漫长岁月里,这对以反差为浪漫的文学伉俪,仍会互相打趣。 【本期嘉宾】 董启章,作家。1967年生于香港,现专事写作及兼职教学。著有小说《安卓珍妮》《纪念册》《天工开物·栩栩如真》《爱妻》《命子》等。 黄念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及文学院副院长。研究兴趣包括香港文学、文学理论及女性文学等。曾任香港电台节目主持,并于《明报》撰写专栏文章。著有《晚期风格:香港女作家三论》《夕拾朝花》等。 【本期主播】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时间轴】 02:00 文坛伉俪的生活日常:文学教授妻子和小说家丈夫会交流创作过程中的想法吗? 12:39 “像发射无线电那样发送心意”:《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把技术作为隐喻来写 17:44 从不接受电子书到主动拥抱NFT出版:“虚拟的东西也需要物质基础” 20:34 在作品中挑战保守家庭观的男作家,在生活中也能以身作则抵制父权吗? 26:16 董启章:“我很早就自我成为一个ChatGPT了,我是ChatDKC。” 29:44 用美剧《硅谷》解释文学机器原理:普鲁斯特的长句就是很精准的coding 45:08 坚持在简体字版中保留粤语表达:与其说是文笔要求,不如说是文体要求 49:29 八(狗)卦(粮)时间到!“我们之间最大的浪漫是反差” 70:20 岛屿空间介绍:北京库布里克书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书籍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时间繁史‧哑瓷之光(上下)》《物种源始·贝贝重生之学习年代(上)》《爱妻》《命子》《家课册》《练习册》<《小冬校园》《安卓珍尼》《香港字》董启章 《夕拾朝花》黄念欣 《香港当代作家作品选集·董启章卷》黄念欣编选 《控制论与幽灵》,收录于卡尔维诺《文学机器》 影视 《硅谷》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王尊一
Thu, 29 Jun 2023 23:30:00 +0000
154 【自由潜水】吃零食的心情,也是可以打败一切的心情
“无论它在何处嗅闻,我知道,我就是知道,这些菜肴的香味,会使那野兽怀抱着某种超乎感觉与道德的羞愧,哀泣而去。” 这是美食作家M·F·K·费雪的文集《如何煮狼》里第一篇导言的结语。在这部写于二战期间的“食谱”里,费雪以昂扬的热情抵抗战争的兽行,用肤浅、古怪和一次往锅里加16个蛋的幽默感,和家门口虎视眈眈、企图吞噬日常的“野兽”搏斗。这份对额外和奢侈的执着,恰恰也是“零食精神”的奥义——无论何时何地,当我们还有渴望零食的冲动,我们就仍然向往着那超越日常的迷人瞬间。 本期谈天说地的专栏节目「自由潜水」,跳岛的常驻主播何润哲、广岛乱和钟娜请来吃货译者何雨珈,一起从各自的零食记忆起跳,跃入更广阔的美食写作海洋。从稻香村的牛舌饼到凯司令的栗子蛋糕,从成都街头的冷淡杯到纽约的寻味之旅,流水线青团或许可以平替手制叶儿耙,但越发花哨的口味却载不动那份质朴乡愁。晚年的张爱玲在美利坚品味山核桃派与枣糕的细微差别,雨珈的好朋友扶霞则在伦敦复刻川菜的百味烟火。对美味的执念不需要过多解释:像小朋友那样为了花花绿绿的包装袋而雀跃,是每个人都可以训练自己保持的能力。也正是这份对于食物的爱,让我们可以理解文学中那些熠熠生辉的饮食瞬间:临死前的葡萄干、不良少年的冰牛奶、甚至是饮食男女的爱情魔药……请记住深夜大费周章吃上挂面蛋糕的心情,也记住某个午后闲适地打开一袋乐事空气鸡胸肉脆的雀跃——那是足以拯救世界的勇气和信念。 本期节目由乐事赞助播出。欢迎大家来尝尝乐事空气鸡胸肉脆,添加30%真实鸡胸肉,30g便携小包装,嘴馋时的高蛋白零食选择,轻盈薄脆,快乐起飞! 【本期潜水成员】 何雨珈,有猫,自由译者,撰稿人;翻译的书有些还挺好看的。好吃,不算懒做。需要人群,但更爱自然。说起出去耍全身都是劲儿。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Oneshot生活空间」主理人。 【时间轴】 04:07 零食是什么?两毛钱的盛宴,或一种超越日常的心情 16:51 成都北京上海美食大乱炖!核桃味的白切肉、稻香村和凯司令的栗子蛋糕 28:31 翻译美食须打“组合拳”:“farl”是翻作土豆饼、爱尔兰土豆饼,还是土豆法尔饼? 40:50 美食写作不止报菜名:托尔斯泰的葡萄干与《发条橙》的冰牛奶 45:44 “食色性也”式文学:不懂得欣赏脆鸡皮的男人不值得与之共度一生 50:26 平替美食背后举重若轻的乡愁:看祖师奶奶张爱玲在美利坚寻味老上海 54:32 21世纪版“如何煮狼”:隐身冰柜和homemade挂面蛋糕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 书籍 《鱼翅与花椒》《寻味东西 : 扶霞美食随笔集》《川菜》[英]扶霞·邓洛普 《死水微澜》李劼人 《隐武者》何大草 《爱吃的我们没烦恼》陈佳勇 《幽灵之家》《感官回忆录》[智利]伊莎贝尔·阿连德 《恰似水之于巧克力》 [墨] 劳拉·埃斯基韦尔 《如何煮狼》《立马上菜》《写给牡蛎的情书》[美]M·F·K·费雪 Consider the Lobster by David Foster Wallace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英]J·K·罗琳 《我的叔叔于勒》[法]居伊·德·莫泊桑 - 影视 《低俗小说》 《发条橙》 《浓情巧克力》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Yuki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15 Jun 2023 23:30:00 +0000
153 对谈铃木凉美:小心痴汉还是改变世界,这是一个问题
去年,一本《始于极限》让很多中国读者第一次听说铃木凉美这个名字。这位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传奇女作家,一度拥有着穿梭在昼夜之间的双重生活:在人前,她是东京大学社会系的高材生,优秀的经济新闻记者;背地里,她以一万日元的价格把内裤卖给大叔,游走在夜总会世界,在色情行业当AV女优。 2014年,铃木的经历被《周刊文春》曝光。她由此离开色情行业,作为职业作家出道,一系列散文集《日本的大叔》《非·灭绝男女图鉴》相继出版,以轻盈的笔调嘲讽男性众生相。去年,她聚焦夜场女性的小说《资优》入围了芥川奖。最近,她的随笔集《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被引入中国。趁着这个机会,跳岛FM和界面文化共同策划了这次对铃木凉美的专访。特约主播界面文化记者徐鲁青来到东京,与铃木一起聊了聊夜场写作、日本的风俗业、母女关系等话题,以及她与上野千鹤子所处的两代日本女性的不同。 实际上,在和上野千鹤子的通信出版之前,铃木并不被视作是一个有女权主义色彩的作家。她在采访中坦诚,因为说话口无遮拦,还经常“惹女权主义者生气”。她的色情行业社会学研究,同样源自对主流学术研究观点的反叛:置身性风俗产业的女性只能有受害者这一种身份吗?亲身经历让她相信,女性不等于弱者,正如男人也并不一定强大,而是“既悲惨又软弱”。然而,在父权制网络中,女性真的可以在不改变规则的前提下,守卫自己的幸福吗?在一个“反正只能这样”的社会里,开心轻松的生活,是可能的吗? 特别说明:采访以中日双语完成,后期制作时进行了配音和剪辑。感谢界面文化对本期节目制作的协助。 【本期特别嘉宾】 铃木凉美,日本社会学家、艺人、作家、前AV女优。于2022年以小说作品《资优》入选第167回芥川赏。随笔集《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与上野千鹤子合著的通信集《始于极限》已引入中国。 【本期主播】 徐鲁青,记者,街溜子。 【时间轴】 05:06 铃木凉美:“《始于极限》里有我女权主义的一面,而《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更加接近我的原点” 09:24 “很多日本男性已经进入反省的阶段,会带着自虐的心情来阅读女性主义的作品” 18:30 鼓吹独立女性而贬抑家庭主妇的恐弱叙事,在中日两国都存在 21:07 小心痴汉还是消灭痴汉?犬儒策略对父权制体系有用吗? 25:35 在夜场看到性别权力关系:男客花钱买尊严,女客花钱买霸总? 35:47 “印象里中国男性会更肯定女性的成功,所以听说中国女性也对男性不抱期待还挺意外的” 41:20 因为女儿和自己太过相似而无法爱她的母亲:是论敌,也是朋友 47:23 岛屿空间介绍:青岛良友书坊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献给爱与子宫的花束》《日本的大叔们》《非·灭绝男女图鉴》[日]铃木凉美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日]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 《蜥蜴女孩》(1996)日本电视剧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徐鲁青 CUCU 【后期制作】Flo 【翻译】许乐 【配音】苏子芜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08 Jun 2023 23:30:00 +0000
152 走过西游全宇宙,想成为孙悟空的小孩长成小猪妖了吗 | 张怡微&倪湛舸
儿童节刚过,本期跳岛,主播于是邀请大家在忙碌的打怪生活中回顾儿时经典,来聊聊庞大有趣的“西游全宇宙”。从年初刷屏的《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到好评新片《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片名彩蛋,再到最近引发争议的网飞魔改新作《西游ABC》,一次次重写无不在验证着取经故事的无限魅力。 本期来陪大家一起过节的嘉宾,是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作家张怡微,以及大家非常熟悉的诗人兼小说家、任教于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的倪湛舸。其实,《西游记》改编并非滥觞于最近几十年,而是自故事诞生之初就开始经历“七十二变”。追溯西游故事群落的演变轨迹,我们会发现固化的人物脸谱背后有着远为丰富的阐释可能。甚至,《西游ABC》里给石猴空降一个儿子,其实也不算太脱离原著! 在嘉宾倪湛舸看来,《大话西游》与《悟空传》和熟练混用“无限流”“洪荒流”的无数西游网络同人,其实构成了新时代西游改编的两条并行线。至尊宝与消费社会的浪漫爱话语一同降临,以个体之爱反叛集体威权;与此同时,源自神仙方术的内丹修炼传统也在数字时代的残简里复活。同人创作中的主角历尽赛博劫难最终逆袭,映照着现实世界中每一个已经习惯关卡制的生活的打工人。正如《小妖怪的夏天》里的那个小猪妖,我们在孙悟空的身上看到的,是归来的劳动阶级英雄。当没有金箍棒也不会七十二变的孩子长成了头戴紧箍咒的大人,无法逃离自我剥削的我们,还能等来那个身覆金光的反抗者吗? 【本期嘉宾】 张怡微,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导师。 倪湛舸,芝加哥大学宗教与文学博士,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副教授。已发表中英文学术和创意著作若干。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0:52 西游故事变迁史:从民间传说到美国亚裔高中生校园故事 09:44 把西游记读成道家修仙指南:五人组对应金木水火土,取经故事就是内丹教程 16:07 西游中的“原生家庭“问题:齐天大圣居然也会有生殖焦虑? 28:15 大闹天宫:孙悟空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了劳动阶级反抗精神的象征? 38:13 从《大话西游》《悟空传》到网络西游同人:爱情神话 VS 生产隐喻 45:17 西游的嗑学打开方式:谁是谁的情劫?师徒四人全员单恋! 51:33 熟记九九八十一难的我们,也已经习惯在生活里打怪升级 61:02 《小妖怪的夏天》:盖世英雄孙大圣,何时才能踏着七彩祥云来拯救打工人! 68:02 岛屿空间介绍:武汉 · 鹅社书店艺术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游朝凯(1976-)美籍华裔科幻作家,作品《唐人街内部》获得2020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书籍 《七侠五义》[清]石玉昆 《镜花缘》[清]李汝珍 《西游补》[明]董说 《荡寇志》[清]俞万春 《续西游记》[明]佚名 《魔、精把关:西游记的过关叙述及其讽喻》李豊楙 《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白惠元 《〈西游记〉考证》《观音点簿添一难,唐僧割肉度群魔(见《胡适文集》五)》胡适 《情关西游》《明末清初〈西游记〉续书研究 》张怡微 影视 《大话西游》 《悟空传》 《西游ABC》 《中国奇谭:小妖怪的夏天》 《宇宙探索编辑部》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01 Jun 2023 23:30:00 +0000
151 专访匈牙利作家马利亚什·贝拉:东欧文学的另类气质 | 独上阁楼
今年二月的布达佩斯,主播柏琳和旅居布达佩斯的匈牙利语翻译家余泽民一起来到一片破败的旧城区。这里没有昔日奥匈帝国的皇家气派,却多见二战后的楼宇残骸。在酷似工人新村筒子楼的集体公寓之间兜兜转转半晌,他们终于找到了此行的目标。 二人要拜访的,是艺名“马利亚什医生”的匈牙利当代知名音乐人、画家和小说家,马利亚什·贝拉。他出生于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时期的塞尔维亚,父母是匈牙利族中产知识分子。青年时代,他在贝尔格莱德艺术大学学习音乐,组建了一个名为“学者们”的先锋乐队,担任主唱和小号手。1991年,南斯拉夫内战爆发,贝拉逃难到匈牙利,随后定居布达佩斯,直到如今。 这是柏琳第二次见到贝拉,与上一次时隔七年。余泽民则是贝拉小说代表作“人间·天堂·地狱”三部曲的中文版译者,对他的创作非常熟悉。印象中的贝拉,满头黑发,是一个“戴着拳击手套”的作家,永远敏锐、永远愤怒。不论是借助文字、节奏还是色彩,他的创作永远包裹着一股近乎变态的生存热情,在悲怆的生活背景中显得尤为绚烂。 疫情期间,这头猛兽也不得不受困于流动的停滞,三年来几乎没有离开过佩斯。曾与动乱正面遭遇的反叛青年,如今会怎样看待新一轮的灾厄?社会的巨变,是否对艺术家的历史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共识的基础日渐破碎,我们如何还可以用隐喻交谈,重返昨日世界? 特别说明:本次采访以中匈双语完成,后期制作时进行了配音和剪辑。感谢翻译家余泽民对本期节目制作的协助。 【本期特别嘉宾】 马利亚什·贝拉,匈牙利当代知名小说家、画家和音乐人,笔名和艺名为“马利亚什医生”。曾组建先锋乐队Tudósok (学者们),小说代表作有“人间·天堂·地狱”三部曲《垃圾日》《天堂超市》《秘密生活》。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3:29 马利亚什·贝拉其人:多变的自传体作家和他疫情间的创作实践 08:58 如何面对倒退中的世界?不能再低调,要帮助人们建立联结 15:15 “人间·天堂·地狱”三部曲都包含对存在的追问,在写作时会被观念诱惑吗? 18:26 我们还能在文艺作品中重访昨日世界吗?“革新总会发生,但本质始终留存” 21:46 东欧文学的另类气质:用不言自明的隐喻和读者交流 27:47 岛屿空间介绍:二手时间書店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作品 《垃圾日》《天堂超市》《秘密生活》[匈]马利亚什·贝拉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柏琳 阁楼客 【后期制作】Flo 【翻译】余泽民 【配音】刘照坤 【音乐】钱子恒 Tudósok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25 May 2023 23:30:00 +0000
特别策划 | 汉水的身世Vol.1:北漂的人,北漂的水
假如你此刻身处北京、天津、河北或河南,随意拧开一处水龙头,流过指缝的水流大概率源于汉水——长江最大的支流,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起点。 对于在汉水边长大的作家袁凌而言,这条河流曾经是他丈量「远方」的尺度,后来又成为了「远方」本身。挥别家乡二十余年后,他与哺育自己的母亲河在北京重逢。从2014年开始,袁凌用八年时间,走过汉水沿线的水坝、老街和污水厂,探访移民、纤夫、船工和渔夫,试图沿着国家命脉与个体足迹,打捞一条古老河流的沉浮身世。 2022年秋天,在《汉水的身世》图书出版之际,跳岛FM联合MoreDisco 摩的士高声音实验室,共同开启了这档图书同名播客的制作计划。在长达半年的录制过程中,主播彭寒与袁凌一同拜访了历史学家罗新、小说家李修文、汉江船运博物馆馆长刘贵棠等六位汉江子民,将采集到的讲述精心剪辑制作为五篇献给汉水的“声音散文”。 「汉水的身世」系列节目将在未来的两个月与大家陆续见面,本次在跳岛上线的是系列的第一集:“记忆——北漂的人,北漂的水”,讲述人袁凌将以切身经历带领我们认识中国的“第三条母亲河”,去体贴她的付出与隐痛。她舍弃了一条河流自由的形态,去滋养中国北方焦渴的六千万人口。 从没有一条大河像汉水这样,被切割成破碎的蛛网,与她的子民一同漂泊。如今饮水思源的呼告似乎已显得过时,但是人与河之间血浓于水的联结绝不该被遗忘。一档节目,无法回馈它对我们的恩情于万一。 「汉水的身世」系列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和More Disco联合出品。 本节目由音频设备品牌RØDE罗德特别⽀持。 RØDE 是音频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者,其使命是扩大世界创作者的声音和视野。RØDE 拥有 50 多年的传奇历史,是一家独特的澳大利亚人拥有和经营的公司,对创新充满热情,对质量执着追求,并始终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音频。 从一开始,我们就一直处于创作者技术的前沿,通过不断激发灵感的标志性产品彻底改变了从家庭录音室录音到电影制作音频到播客的一切。 我们是Today's Creative Generation 的选择。 【联合出品】中信出版·大方 MoreDisco 【联合制作】MoreDisco 跳岛FM 【策划人】蔡欣 彭寒 【文学顾问】赵松 袁凌 【监制】蔡欣 【制作】彭寒 【编辑】董越 何润哲 【文案】阁楼客 黄鱼 踹子 【主题曲】清水一江-彭寒 【视觉指导】汪婵 【平面设计】玛丽昂 【Logo设计】弓长加贝
Wed, 17 May 2023 23:30:00 +0000
150 母亲节特辑:世上不该只有妈妈好|笛安&辽京
本期节目由知名美妆品牌珀莱雅与跳岛FM联合呈现。 如果词语的重量可以称量,“母亲”两个字有多重?孩子的一声“妈妈”,一位女性要放上多少砝码来平衡?无数个“日夜”,一大块“自由”,再加上难以计数的“付出”,够不够?如果在天平的这端,再加上整个社会对于“好妈妈”的期待呢? 在新作《吮吸》中,小说家辽京为一位哺乳期的母亲设置了飞机客舱这样一个特殊的场景。当乳房为了哺育不得不暴露在邻座的目光下,她身为女性的魅力瞬间消解,母职的公共性却转而浮现。故事中这位孤立无援的母亲反映出一种象征性的困境:抚育子女不应是母亲一个人的任务,而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本期节目的另一位嘉宾笛安从少女时代开始写作,成为母亲之后,她从自身和女儿相处的点滴中汲取灵感,交出了一部异常温柔的作品《亲爱的蜂蜜》,讲述一位单亲妈妈的曲折恋情。借由男主角的视角,我们看到“母亲”的身份在不同代际的家庭中逐渐演化,直至成为一种可能性,一次见证小小“野蛮人”社会化的机会,一种重新认识世界的目光。 本期节目,跳岛FM主播筱狸和同为妈妈的笛安、辽京一起聊了聊“母亲”这个词语的意义。身为作家,她们“回收”源自日常的真实细节,并用文学语言的精密反复打磨之,层层剥离社会与文化加诸的含混印象,重新组合成“母亲”的角色,以小说的自由照亮现实生活中的可能性。正如辽京在节目中所表述的那样,“有了孩子之后,我才开始理解自己的童年。” 如果我们将母职理解为一种可以引发共情的境遇,那么它不止指向子女,也指向每个人的过去,更指向他人正在为我们预演的未来。 美妆品牌珀莱雅创始于2003年,是我们优秀国货美妆品牌的代表。去年,珀莱雅提出“家庭责任不是「仅妈妈可见」,每一份爱都应该在场”,今年,珀莱雅持续关注“妈妈”这一社会角色背后的遇到的困境和难题,帮助她们获得更多支持和理解。 因为,照顾家庭和抚育子女,并不只是妈妈一个人需要去完成的任务,同样属于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家庭中的「照顾者」,不该是妈妈的专属角色。 我们和珀莱雅共同呼吁,希望家庭中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仅可以看得到「妈妈的好」,也可以共同承担起责任。当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观念意识改变,就可以重塑家庭劳动关系。我们愿意从新一代家庭好好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因为有些好,妈妈做得到,但世上不该只有妈妈好。 【本期嘉宾】 笛安,作家。代表作“龙城三部曲”系列长篇小说,《西决》《东霓》《南音》。获得2018年“人民文学奖”之“长篇小说奖”,2022年获得“汪曾祺文学奖”。 辽京,小说作者,出版小说集《新婚之夜》,长篇小说《晚婚》。即将出版全新短篇小说集《有人跳舞》。 【本期主播】 筱狸,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时间轴】 04:09 从养育者到教育者,母亲的角色是反思权威的契机 05:44 特殊时期的母职困境:当孩子闯入“一间自己的房间” 24:28 辽京:“有了孩子之后,我才开始理解自己的童年” 36:54 《吮吸》:一位哺乳期母亲的孤立无援 44:36 忍耐作为母爱的表现形式:一个好妈妈需要有多能忍? 52:30 父与母的角色分配:妈妈崩溃、爸爸甩手是普遍现象吗? 63:58 换个角度看广场舞阿姨,她也是一位在组建自己社交圈的妈妈! 72:14 当一个作家妈妈:失去的房间,我们用笔重新创造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亲爱的蜂蜜》笛安 《有人跳舞》辽京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马丽昂
Thu, 11 May 2023 23:30:00 +0000
往期回顾 |144 当房思琪走出初恋乐园:文学不该是暴力的遮羞布
刚刚过去的4月27日,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逝世的六周年纪念日。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定数,六年后的这个暮春,我们看到一个又一个“房思琪”站了出来,以书写的方式,走出那个谎言编织而成的初恋乐园。在这个语境下,我们邀请大家一同来重温跳岛不久前录制的这期讨论性同意的节目。现实以如此惨痛的方式再次提醒我们:所有的性都关乎权力,性暴力的本质就是强者对弱者的剥削。 这期节目中,主播宝婷请来一直在写作中高度关注女性生存处境的作家周婉京和我们的朋友弦子,围绕着新书《同意》讨论了包装在艺术糖衣之下的性暴力。《同意》讲述的是法国作家瓦内莎·斯普林格拉14岁时被比她年长36岁的作家G性侵的经历。G用精心编织的文学谎言骗取了她的身体,更一度攫取了她青春的叙事权。瓦内莎成长于法国知识分子们为“性自由”奔走呼告的年代,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份欲望的“独立宣言”让一个少女落入了何种危险境地。奉艺术之名行狩猎之实的男性惯用华丽的智识装置诱捕女性,但正如他们的欲望游戏里只有自恋,男性的故事里也只有循环的同意。知识不该是性权力的兑奖券,文学不是通往女性身体的方便之门,“同意”也绝不是掩盖暴力和不公的惰性机制。 如果说所有性暴力都是全社会共同完成的,那么走出盲视的第一步或许就是打破“同意”的黑箱,曝光权力关系中的不平等实质。请记住,女性的境遇并非纯属于一种性别的境遇,在许多时候,那就是人类中所有“他者”的境遇:你不是自愿加班,正如我从未同意被强暴。 【本期嘉宾】 周婉京,青年学者、作家。生于北京,后迁居香港。现任教于北京一所高校日语系。著有短篇小说集《取出疯石》、长篇小说《新贵》等。 弦子,编剧,自由撰稿人。 【本期主播】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 【时间轴】 01:37 从《房思琪》到《黑箱》再到《知晓我姓名》:什么是真正的“性同意”?谁在说同意?谁是被迫同意的人? 13:27 匪夷所思的请愿书:性解放运动如何在实践中走向事与愿违 19:26 当#Metoo运动遭遇“调情的自由”:“法国特色”的实质是女性内部的阶级分化 22:40 “人们终于意识到不只是艺术家有人权,女性也有人权” 28:39 在男性艺术家的狩猎中,文字不过是一种“巧言令色”的造景工具 40:20 受害者不完美的口述证言,恰恰记录了属于弱者的历史真相 52:40 “帮助他流连于我身体的每一个孔洞”:从妇科检查的痛与耻说起 71:09 性别身份之外,房思琪们在用曾经属于男性的话语展现自己的主体性 74:34 包装在同意里的胁迫无处不在:你不是自愿加班,正如我从未同意被强暴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者。代表作《恶心》《存在与虚无》。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法国著名哲学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代表作《第二性》《名士风流》。 凯瑟琳·德纳芙(1943-):法国演员,代表作有《白日美人》《最后一班地铁》等。曾获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奖。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近代小说家,唯美派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细雪》《春琴抄》。 太宰治(1909-1948):日本小说家,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斜阳》《人间失格》。 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小说家、散文家,新浪漫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地狱之花》《隅田川》。 九鬼周造(1888-1941):日本著名的哲学家。代表作《西洋近世哲学史》《“粹”的构造》。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雪国》《古都》。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金阁寺》《丰饶之海》。 罗曼·波兰斯基(1933-)法国导演、编剧、制作人。代表作《荒岛惊魂》《钢琴师》。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1980)英国、美国双国籍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惊魂记》《蝴蝶梦》。 朱迪·科默(1993-)英国演员。代表作《Killing Eve》《失控玩家》,节目中提到她主演的舞台剧《初步举证》。 阿黛拉·哈奈尔:法国演员。代表作《无名女孩》《燃烧女子的肖像》。 香特尔·阿克曼(1950-2015):比利时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让娜·迪尔曼》《安娜的旅程》。 作品 《同意》[法]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黑箱:日本之耻》[日]伊藤诗织 《知晓我姓名》[美]香奈儿·米勒 《厌女》[日]上野千鹤子 《口述证言能否成为历史证据——情感史研究对近现代史学的三大挑战》王晴佳 《隐君者女》周婉京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hu, 04 May 2023 23:30:00 +0000
149 和毛尖吐槽杜拉斯:烦透了“情人”,却总反复爱上她丨独上阁楼
“杜拉斯,我烦透你了。”这或许也是许多读者想对这位穷奢极欲地与自己热恋的法国女作家说的话。 玛格丽特·杜拉斯用一生体验了所有文艺青年梦寐以求的事业,将勃发的生命力奢侈地灌注到自己的文本和生活中。她忽冷忽热的写作态度、过剩的自我意识让万千读者又爱又恨,主播柏琳也是其中一位。我们究竟为何迷恋杜拉斯?她究竟是因疯狂而迷人,还是因足够迷人而有了豁免权?跳岛专栏「独上阁楼」的第三期,柏琳请来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期待借助她犀利的语言和毒辣的视角,一举“拿下”这位启发了无数读者青春的“文艺教母”。 和不少同代的文艺青年一样,毛尖曾见证了杜拉斯被引进中国后所经历的急速经典化历程。她那肆无忌惮的浪费美学,让一代读者在肉身的痛感和心理的爽感中欲罢不能。在毛尖看来,在商品社会将爱欲降维的年代,杜拉斯重新阐释了“奢侈”的含义。然而,“物质”“情爱”等等小资标签也一度遮蔽了杜拉斯在“外面的世界”留下的足迹。纵览杜拉斯的创作谱系,她始终如地母般关怀着弱势者。人们只看到她以“情人”的名义反复重写人生,却忽视了那一众构成“情人”概念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政治意识造就的厚度和温差。 对杜拉斯而言,“写作”或许是唯一严肃的议题。在冷寂的绝望和沸腾的欲望之间,在被外部的光线包裹的写作暗房中,杜拉斯笔耕不辍,恋爱不止。她的价值或许并不在于“伟大”或“经典”,而是那倾毕生的热情于一瞬的爆发力——她始终绝望而无悔地践行着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爱。杜拉斯留给世界的疑问,远多于她提供的解答。 【本期嘉宾】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有一只老虎在浴室》《夜短梦长》《一寸灰》《凛冬将至》等二十种。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0:51 即使会被“烦死”,我们也永远忍不住要去关注杜拉斯 10:34 杜拉斯的“浪费美学”:将商品社会中只能用金钱买到的奢侈感肉身化 15:15 “不把你当外人,但又对你毫不在意”:如何看待杜拉斯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21:50 “杜拉斯可以一代代烦死我们的主要原理是她把‘情人’变成了一种世界观” 30:41 她穷极一生证明了自己就是“大一号的人”,我们也因此必须欣赏她的“疯狂” 36:09 “外面的世界”构成了杜拉斯在私人写作之外的另一面,没有政治感的“情人”不堪一击 44:47 “杜拉斯现象”实际是一种终极革命,她刷新了小说及整个世界 54:06 岛屿空间介绍:昆明·璞玉书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阿兰·维贡德莱(1947-):法国著名传记作家,杜拉斯的生前好友。代表作《杜拉斯传:一个世纪的穿越》。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2008):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橡皮》《窥视者》,电影《欧洲快车》《不朽的女人》。 娜塔莉·萨洛特(1900-1999):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及理论家。代表作有《童年》《天象馆》等。 米歇尔·布托尔(1926-2016):法国新小说派重要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米兰弄堂》《时间表》《变》《程度》等。 劳拉·阿德莱尔(1950-):法国作家、历史学家、记者。代表作有《女性主义伊始》《杜拉斯画传》等。 阿兰·雷奈(1922-2014):法国大师级电影导演,“新浪潮”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夜与雾》《广岛之恋》等。 让-保罗·贝尔蒙多(1933-2021):法国男演员。《精疲力尽》男主角。2016年9月获得第7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埃玛妞·丽娃(1927-2017):法国著名女演员。《广岛之恋》女主角。代表作有《寂寞的心灵》《爱》等。 莫里斯·梅洛-庞蒂(1908-1961):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有《直觉现象学》《可见与不可见的》。 迪奥尼斯·马斯科罗(1916-1997):杜拉斯的情人之一,被杜拉斯称为“美男子”,也是杜拉斯儿子让·马斯科洛的父亲。 埃德加·莫兰(1921-):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代表作有《伦理》《电影或想象的人 : 社会人类学评论》。 让-吕克·戈达尔(1930-2022):法国和瑞士藉导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有《精疲力尽》《随心所欲》等。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法国导演。代表作有《祖与占》《四百击》《日以继夜》。 虹影(1962-):著名英籍华人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上海王》。 林白(1958-):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等。 作品 《情人》《广岛之恋》《琴声如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伊甸影院》《中国北方的情人》《外面的世界》《战时笔记及其他》[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生擒杜拉斯》毛尖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27 Apr 2023 23:30:00 +0000
148 电子榨菜拌饭,深腌后的知识还能美味吗?| 马凌&但汉松
最近,很多人发现“电子榨菜”的说法在身边流行开来。顾名思义,这个说法指的是年轻人在吃饭时播放的各类视频,就像榨菜一样,很好下饭。我们需要榨菜,是因为白米饭淡而无味;可是电子榨菜让人欲罢不能,也是单纯因为饭“不够香”吗? 延续这个食物的隐喻,本期节目,主播钟娜请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马凌和南京大学的但汉松两位大学教授,在4·23世界阅读日的前夕聊一聊电子榨菜的“阅读”维度:作为一种摄取信息的渠道,电子榨菜这一媒介有何特点?经过了深加工“腌渍”的知识和讯息,还能残留多少本味? 正如但汉松在节目中所提到的,电子榨菜之所以可以像垃圾食品一般让人欲罢不能,正是因为利用了现代人愈演愈烈的信息焦虑。在这个效率至上的绩效社会,速食成了头脑和口腹的共同选择。不过,与其对电子榨菜口诛笔伐,指责它引发了深度阅读能力的退化,在媒介革命势不可挡的当下,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自己如何能在享用电子榨菜的同时,寻找一份对头脑来说更加健康的精神食谱。毕竟,回顾媒介史,就连报纸在出现时都引起过大规模的恐慌。信息传播的去精英化和民主化,往往一体两面。人们指责手机屏幕让社恐们心安理得地“生人勿近”,却看不到弹幕成就了亚文化再创造的狂欢。当现实过于喧嚣,我们何妨放纵自己逃离一点点,做一场限时白日梦?说到底,在所有的贪心中,尝小鲜而阅尽万卷书的愿望,是最不该被指责的那一种。 【本期嘉宾】 但汉松,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现当代英美文学及批评理论,业余从事翻译及随笔写作。(微博ID:洛之秋)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于豆瓣上的书评人。(豆瓣ID:malingcat) 【本期主播】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1:47 我们为什么会喜爱电子榨菜?大学老师平时都靠哪些电子榨菜下饭? 13:19 弹幕是干扰思考还是促进交流?电子榨菜的社交属性是虚假的吗? 20:20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永恒的知识焦虑催生了“一分钟带你看完XXX” 23:03 电子榨菜是一种“压缩时空”,而人的头脑无法仅靠高油高盐的下饭菜运转 31:40 赞美与现实脱节一小会儿的权利:何必事事“防沉迷”? 38:11 触摸青草的必要性:正因为一切都可虚拟,我们才更需要真实 45:50 古典阅读传统已一去不复返,我们只能够顺应媒介革命,但这不一定是坏事 50:02 人类害怕过报纸、害怕过电视,还要继续害怕电子榨菜吗? 61:27 岛屿空间介绍:到苏州,遇见诚品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尼古拉斯·卡尔(1959— ):毕业于哈佛大学,著名科技作家。代表作《浅薄》《IT不再重要》《要紧吗?》等。 凯瑟琳·海尔斯(1943—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特聘教授、美国杜克大学荣誉教授,后人类研究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学者。代表作《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文学、信息科学和控制论中的虚拟身体》。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 :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奠基者。代表作《启蒙辩证法》《否定辩证法》等。 哈尔特穆特·罗萨(1965— ):社会学基础理论和理论社会学方面的教授。代表作《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社会学资本主义批判》等。 韩炳哲(1959— ):韩裔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爱欲之死》《倦怠社会》等。 哈罗德·布鲁姆(1930—2019):当代美国著名文学教授、“耶鲁学派”批评家、文学理论家。代表作《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等。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加拿大媒介理论家。代表作《机器新娘》《理解媒介》等。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1943-2011):继麦克卢汉之后最重要的媒体理论家之一,被誉为“数字时代的德里达”。代表作《话语网络1800/1900》《留声机 电影 打字机》等。 罗伊·安德森(1943— ):瑞典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二楼传来的歌声》《你还活着》《寒枝雀静》等。 书籍 《无尽的玩笑》[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2666》[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静静的顿河》[苏]肖洛霍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法]罗曼·罗兰 《追忆似水年华》[法]马赛尔·普鲁斯特 《尤利西斯》[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马丽昂
Thu, 20 Apr 2023 23:30:00 +0000
147 黑塞笔下的并蒂水仙花:I人和E人可以成为灵魂伴侣吗?|李双志&见师
“耽美”一词起源于日本的唯美漫画,原意为“耽溺于美好的事物”,常用于指代美少年之间的爱恋(Boy's Love)。相较于今日流行文化中的cp文学,德国作家黑塞的长篇小说《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似乎是一个更接近“耽美”原义的故事。这部鲜为人知的作品在极度浪漫、高度符号化的风格中蕴含了敏锐的现实洞见,承载着黑塞对“德国性”的全部爱恨。为了“加热”这部冷门佳作,主播于是邀请了德语文学研究者李双志和“世界莫名其妙物语”的主播见师,从古希腊聊到后人类,一起探索这对CP的“正确磕法”。 在古希腊,长者的智识与少年的美貌被视为最理想的结合。这部小说的“双男主”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尽管同龄,却始终在情感上遵循着类似的模式。创作这部作品时,黑塞正深陷抑郁,只好求助于精神分析疗法。他相信梦境是对生命体验的拓展,能揭示人的心灵危机。歌尔德蒙或许就是苦修的纳尔齐斯的一场绮梦,所以试炼归来的美少年终将以牺牲成就完美的艺术和挚友的顿悟,如同临水照影的纳克索斯化作高洁的水仙。 水仙少年永远不会因瘟疫而死,他们唯有在梦中魂断威尼斯——2020年登上大荧幕的《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仿佛是男性友谊传统在瘟疫危机中回归的微妙象征。但是,在ChatGPT震撼世界的时代,我们还需要真实的灵魂伴侣吗?当我们痴迷于靠四个字母来丈量他人与自我的相似度,我们是否还拥有在最深刻的不同中坚持相爱的能力?世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会有两块永远咬合的拼图。或许恰恰是在彼此人格的断裂带上,我们最能感知藏于躯壳深处的灵魂滚烫的震颤。 【本期嘉宾】 李双志,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柏林自由大学文学博士。以研究德语文学与文学翻译为志趣,发表文学研究专著三部,译有黑塞的《悉达多》与《荒原狼》等。 见师,大学教师,《世界莫名其妙物语》主播。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57 纳尔齐斯&歌尔德蒙的“磕学指南”:放浪者回头,静修者彻悟 11:15 这对CP的古希腊含量有多高?水仙纯爱战士应声倒地! 25:02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歌尔德蒙就像纳尔齐斯的一场梦 36:38 黑塞平等地脸谱化每个人,但他是在一个有层次的符号世界里反思德国性 45:55 从悉达多到德米安,黑塞作品里的主人公大多是男权社会里的受害者 59:00 在ChatGPT的时代,机器会成为我们的soulmate吗? 64:13 岛屿空间介绍:在长沙遇见镜中InTheMirror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纳克索斯:希腊神话中河神刻菲索斯与水泽神女利里俄珀的儿子。他爱上了自己在水中的倒影,投水而死,死后化作水仙花,人们用他指代自恋者。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之一,唯美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莎乐美》。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1961):著名瑞士心理学家。1907年开始与弗洛伊德合作,发展及推广精神分析学说,后因意见不合与其分道扬镳,创立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代表作《祈祷书》《新诗集》《给青年诗人的信》。 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1861-1937):俄国作家、女性主义者。她为尼采所深爱,深受弗洛伊德赏识,曾与里尔克同居同游。 书籍 《悉达多》《荒原狼》《在轮下》《德米安》《玻璃球游戏》[德]赫尔曼·黑塞 电影 《搏击俱乐部》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13 Apr 2023 23:30:00 +0000
【乒乓台】我们的现实主义,或许只能是歇斯底里
物欲横流的当下,人类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 在其代表作《白噪音》中,美国小说家唐·德里罗借用科幻技巧,讽刺性地设想了一种可以精准消除人脑中恐惧感的药片“Dylarama”。然而,科技进步却无法真正拯救生活在后现代社会的主人公们。被空前繁盛的媒介全方位包围的他们,宛如迷失在超市货架前的选择困难症顾客。现代文明的污染正是这样一种无法消除的白噪音,逼人逐渐歇斯底里。 2022年,小说出版近四十年后,曾凭《婚姻故事》屡摘大奖的美国导演鲍姆巴赫勇敢地挑战了这部一度被认为“无法改编”的作品。电影《白噪音》忠实地还原了小说中那个众声喧哗的八十年代,并杂糅经典类型片的视听语言,放大了原著中的喜剧元素。只是回头看来,德里罗笔下那种轻松得近乎肆意的反讽力,实际上根植于前9·11时代大范围的和平和极度繁荣的物质文化。在当病毒再次触发末日恐慌、保守主义盛行的当下,鲍姆巴赫的黑色幽默还是否能打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观众? 本期「乒乓台」,主播竞菲和于是请来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黄昱宁,再次连接文学与电影的岛屿,聊一聊这部被评论家詹姆斯·伍德划为“歇斯底里现实主义”的《白噪音》。歇斯底里的社会,还需要歇斯底里的创作吗? 【本局单打选手】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英语文学译者,小说及散文作家。 【本期书影】 《白噪音》 作者:[美]唐·德里罗 《白噪音》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上映时间:2022-08-31 地区:美国 【本局精彩回合】 03:00 《坠落的人》作为分水岭:911之后,幽默的德里罗也变得抑郁 07:01 德里罗作品的核心内容: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人类如何面对死亡的恐惧? 09:40 当詹姆斯·伍德把德里罗的小说纳入“歇斯底里现实主义”,他究竟想说什么? 26:46 怀旧系统中的波普美学:鲍姆巴赫对《白噪音》的保守改编 32:37 “歇斯底里现实主义”小说适合被搬上荧幕吗? 43:08 我们应当如何消解对死亡的恐惧:上帝已死,这个任务交给药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托马斯·品钦: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拍卖第四十九批》《万有引力之虹》《梅森和迪克逊》等。 保罗·奥斯特:美国小说家、诗人、电影导演。代表作《纽约三部曲》《布鲁克林的荒唐事》。 詹姆斯·伍德:英国批评家、散文家、小说家,现为《纽约客》专栏作家、哈佛大学文学教授。代表作《不负责任的自我》《小说机杼》。 扎迪·史密斯:英国青年一代作家代表。代表作《白牙》《论美》。 萨曼·拉什迪:印度裔英国作家。代表作《午夜之子》。 弗朗索瓦·拉伯雷: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人文主义作家。代表作《巨人传》。 让-吕克·戈达尔:著名法国导演。代表作《精疲力尽》《随心所欲》《狂人皮埃罗》。 安迪·沃霍尔:美国艺术家。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 ·书籍 《坠落的人》《人体艺术家》《大都会》《地下世界》《零K》[美]唐·德里罗 《迷雾》[美]斯蒂芬·金 《中性》[美]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影视 《一切安好》(Tout va bien,1972) 《婚姻故事》(Marriage Story,2019) 《婚姻生活》(Scener ur ett äktenskap,1973) 《迷雾》(The Mist,2017) 《美国精神病人》(American Psycho,2000) 《鱿鱼和鲸》(The Squid and the Whale,2005) 《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 《南方公园》(South Park) 《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马丽昂
Tue, 11 Apr 2023 09:30:00 +0000
146 论肺科病人:不能承受的天才之病丨沙仑的玫瑰
今年是著名作曲家瓦格纳逝世140周年暨诞辰210周年。身为瓦格纳的忠粉,德国作家托马斯·曼借小说《特里斯坦》中的肺病患者之死表达了他对瓦格纳浪漫主义艺术观的反思。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将讨论这篇小说及其背后的故事,以纪念这位他们都很喜爱的音乐巨匠。 如今,肺科疾病已在集体记忆中蒙上瘟疫的白色恐怖,人们或许很难想象,在浪漫派的字典里,肺结核一度是个性和创造力的代名词。从雪莱到林黛玉,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向来不乏敏感忧郁的肺病患者。他们发热、吐血,仿佛某种天才的激情正在燃烧他们的生命力——凡人的生命之轻注定不能承受天才之重,这种叙事主宰了人们对肺病的认识,以至于身患肺病、四处疗养成了19世纪的艺术家们最时髦的生活方式。毕竟对他们而言,常人的“健康”相较死于“天才”的肺科病人反而显得庸俗粗鲁。 小说《特里斯坦》中,肺病患者加百利拉在演奏完《爱之死》后吐血身亡。瓦格纳魔法般的乐章让死亡在加百利拉的病体中迅速发酵,然而艺术能量的膨胀绝非肺病患者所能承受,对肺病扭曲的崇拜,让加百利拉被选为艺术的祭品。可以说,她并非死于肺病本身,而是死于肺病的隐喻。托马斯·曼巧妙地拆解了“天才病”的神话,也引领读者窥见浪漫主义艺术观的暗面:对卓越的追求,往往成为献祭生命的借口,又有多少真正强悍的艺术家,可以驯服孤身走向黑暗的冲动,在保全肉身与艺术献祭之间保持精巧的平衡?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0:49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的“前世今生”:脱胎于民间传奇的致命歌剧 13:58 托马斯·曼的改编是神话原型的扭曲镜像,英雄在其中沦为小丑 25:24 在疾病的隐喻体系里,肺病一度是专属于敏感多思者的浪漫主义天才病 32:33 托马斯·曼借瓦格纳歌剧探讨的核心议题:艺术到底会对现实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37:14 亚里士多德的“净化说”(καθαρσιζ):艺术通过制造幻觉实现涤荡灵魂的效果 43:26 对浪漫主义式自我献祭的反思:真正强悍的艺术家不必屈从于向死的欲望 63:04 岛屿空间介绍:衡山·和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特里斯坦(Tristan)&伊索尔德(Iseult the Belle):特里斯坦是亚瑟王传奇中与兰斯洛特齐名的骑士,他意外与叔叔的未婚妻、爱尔兰公主“美人伊索尔德”共饮了爱情魔药,两人因此必须相爱至死。为了防止这段无法停止的不伦恋情被叔叔发现,特里斯坦选择和“玉手伊索尔德”(Iseult with the White Hands)结成有名无实的夫妇,这段四角悲情造成了致命的误会,以特里斯坦和美人伊瑟的死亡告终。 理查德·瓦格纳(1813—1883):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指挥家。代表作《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 托马斯·马洛礼(生年在1415-1418年之间 - 1471):英国作家。代表作为《亚瑟王之死》。 戈特弗里德·冯·斯特拉斯堡:约生活于12世纪下半叶或13世纪初。德国诗人。曾以中古德语根据法国诗人贝鲁尔的长诗创作了同名骑士史诗《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 路德维希二世(1845-1886):以对艺术的狂热追求而著称,是瓦格纳的忠实崇拜者和资助人。绰号“疯王路德维希”。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评论家、诗人。代表作《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 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诺瓦利斯(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夜之赞歌》《圣歌》。 卢基诺·维斯康蒂(1906-1976):意大利导演、编剧。代表作《魂断威尼斯》《白夜》《豹》《路德维希》。 书籍 《特里斯坦》《魔山》《死于威尼斯》《马里奥与魔术师》《布登勃洛克一家》[德]托马斯·曼 《疾病的隐喻》[美]苏珊·桑塔格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剪辑】Fl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Thu, 06 Apr 2023 23:30:00 +0000
145 【自由潜水】三周年特别节目:文艺青年们请回答|路内&慕明&何雨珈&周嘉宁
今天是跳岛FM的三周岁生日。三年前的今天,我们向宇宙发出了“一起跳岛”的邀请函。当一座岛屿与另一座岛屿相连,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确认的生存方式。三年不易,感谢你的陪伴! 这期特别节目,我们献给每一位陪伴我们这份“用耳朵收听的文学杂志”共同成长的忠实听众,聊一聊“文青”这个可能已显得有些过时的标签。 你是文青吗?你被人说过是文青吗?这一情绪复杂的身份认同,意味着什么?经历过白衣飘飘的黄金年代,今天的“文青”,真的已经成了一个无法翻身的贬义词吗?拨开伤春悲秋、小资情调、不切实际等等刻板印象,现实生活中的文青日常是怎样的?他们在关心什么,怎样理解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 在三周岁生日这天,我们决定为“文青”正名,为“文艺”祛魅,还“青年”信心。主播于是、钟娜、肖一之与筱狸分头请来了四位“文青”代表——路内、慕明、何雨珈与周嘉宁。希望他们多元的身份、背景和表达,可以为你展现“文青”这两个字的更多可能。 从文学青年成为职业作家,路内见证过文青最滋润的年代,也因为所谓“文青的劣根性”被网友痛批过。为什么文学青年不招人待见?是否青年的历史,本就是提出异见,开拓可能性的历史?路内给出了他自己的解答。 刚刚出版了推想小说集《宛转环》的青年作者慕明本职工作是忙碌的软件工程师,她同时还是一位新手妈妈,她很高兴能在带娃的间隙和大家聊聊文学。作为一个目睹技术革命在眼前发生的创作者,慕明说,想给这个古老的文字共和国带来一些新的故事。 用她自己的话说,有猫自由译者何雨珈的日常,“与心目中的文艺生活相去甚远”。之所以会坦然领受“文青”这个标签,是因为她所理解的“文艺”指向的是某些跃出日常的浪漫瞬间,只要多一点感受力就能发现。而一个可爱的城市,会给予每个人当一会儿文青的空间。 对于曾经的北漂周嘉宁而言,“文艺青年”似乎属于一个失落的黄金时代。当年的朋友们如同河流般交汇又离散,在坚定流向的同时也难免丧失更多的可能性。不过,筱狸和周嘉宁愿意相信,即使批评声不绝于耳,青年们也总要更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 去年冬天,在跳岛的专访节目中,诺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在被问及知识分子的时代责任时答道:“做好自己的事,坐下来,写书。”我们无意为文学青年重塑金身——他们能做的事情的确有限,但至少还可以坚持“做好自己的事”这样一个朴素的信念。 再次感谢岛民们的支持,希望在这三年里的某一刻,跳岛曾经成为过你的慰藉。往后也请多多指教! 【本期嘉宾】 路内:小说家,著有小说《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慈悲》《雾行者》《关于告别的一切》等。 慕明:推想小说作者,出版有《宛转环》。 何雨珈:有猫,自由译者,撰稿人;翻译的书有些还挺好看的。好吃,不算懒做。需要人群,但更爱自然。说起出去耍全身都是劲儿。 周嘉宁:作家,英语文学翻译,出版有《浪的景观》《密林中》《荒芜城》等作品。 【本期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筱狸: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时间轴】 PART 1 于是x路内:是文青不行,还是青年不行? 01:37 青年之迷茫:当我们能想清楚的时候,就已经不是青年了 07:58 广告行业救了一大批文青:讨论诗歌的漂亮话用来做营销也不错 10:52 “文青”什么时候成了骂人的词?谁在讨厌文青? 17:13 追溯历史,文艺青年一度就是左翼青年 20:19 为理工男说句好话:别拿自己不当文青! PART 2 钟娜x慕明:一位非典型女文青所理解的世界 26:28 “我所感受到的社会现实,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进入到所谓的文学语言中” 39:04 在聚焦个体成为主流的当下,还有一些小说在尝试全景式地反映世界 49:00 小说家要做的工作是预知危险,在核弹爆炸前给人发碘片 60:57 扩大“文”的定义:从literature(文学)到humanity(人文) PART 3 肖一之x何雨珈:文艺与日常的距离,是一点感受力 61:32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文艺青年不应该是贬义词” 67:23 文字工作者的八小时办公桌日常,“离我想象中的文艺生活相去甚远” 76:58 所谓“文艺青年”,只是多一点感受力,一些对浪漫的向往 79:41 成都的文艺青年“不够用”:“那些最文艺的瞬间,我其实都没有洗头” PART 4 筱狸x周嘉宁:北漂文青的友谊与黄金时代 93:52 千禧年前后的北京欢迎你的一切可能性 101:29 “年轻人由于共同的志向而形成的友谊是最珍贵的” 109:57 钢筋水泥建设了城市,也构筑了我的青年时代 116:55 为青年辩护:在批评声中更坚定地走自己选择的路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唐·德里罗(1936-),美国作家。代表作《白噪音》。 保罗·奥斯特(1947-),美国小说家、诗人。代表作《纽约三部曲》。 周云蓬(1970-),中国内地民谣男歌手、诗人。 汉娜·阿伦特(1906-1975),政治哲学家、作家、纳粹大屠杀幸存者。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1962-),波兰小说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特德·姜(1967-),美国技术编写师、科幻小说家。 刘宇昆(1976-),美国华裔科幻作家,曾翻译《三体》《北京折叠》。 唐诺(1958-),作家。代表作《文字的故事》《阅读的故事》。 竹内好(1908-1977),日本社会学家、汉学家。 王德威(1954-),学者。代表作《被压抑的现代性》。 陆大鹏(1988-),翻译者,主要从事英文和德文翻译。 张恨水(1895-1967),章回小说代表作家。代表作《金粉世家》。 丝绒陨(1985-),诗人、摄影师。代表作《年轻人,请忍受一下》。 余幼幼(1990-),青年诗人。代表作《7年》。 作品 《笑傲江湖》金庸 《文学青年编年史》方岩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表面张力》[美]詹姆斯 · 布利什 《魔山》[德]托马斯·曼 《梦游者三部曲》[奥]赫尔曼·布洛赫 《毁灭者亚巴顿》[阿根廷]埃内斯托·萨瓦托 《万物的签名》[美]伊丽莎白·吉尔伯特 《钦天监》西西 《苦炼》[法]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月亮与六便士》[英]毛姆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美]乔安娜·拉斯 《克拉拉与太阳》[英]石黑一雄 影视 《周末情人》 《一代宗师》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阁楼客 陈不理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Fri, 31 Mar 2023 07:37:15 +0000
【私人阅读史】鸟鸟:“丧”是一种诚实,我接受这个人格会过期
受邀来到【私人阅读史】第二期节目的嘉宾是脱口秀演员鸟鸟。在主播方岩眼中,鸟鸟是一位风格独特、写作功底非常扎实的表演者——尽管在鸟鸟口中,自己只是个“表演风格笨拙”的脱口秀演员。 虽然被媒体誉为“脱口秀文本之神”,鸟鸟却告诉我们,自己并没有多么特别的文学启蒙经历。和每一个曾在故事中得到快乐的小读者一样,她也会在卷子底下藏本漫画,把《读者》当成睡前故事,从一本“世界名著精选集”开始了解文学常识。 进入北大创意写作专业后,鸟鸟没读多少小说,反倒在看脱口秀上“浪费”了不少时间。学院经历如何影响了她的脱口秀创作?在鸟鸟看来,脱口秀和文学创作之间有可比性吗?大众眼中的“社恐”丧系演员,要怎样面对标签和自我认知的错位?在重述自己不止于文本的阅读史时,鸟鸟依旧轻松而温吞地把“实话”说成“笑话”。 【本期嘉宾】 鸟鸟,脱口秀演员,编剧。 【本期主持】 方岩,文学博士,《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时间轴】 03:04 需要修改的是“丧”的定义:“我其实觉得自己的标签应该是积极” 08:45 《乌龙院》&《红与黑》:从小学起,我就感觉自己很需要“故事” 20:39 从《武林外传》到《周六夜现场》:让人发笑并不难,只要实话实说就行 35:45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vs《聊天记录》:萨利·鲁尼笔下的保守与反叛 51:28 《钢琴课》:“我特别喜欢不需要语言来表现的真实” 【节目中提到的】 人物 姜涛(1970-):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为20世纪新诗史、现代文学与社会文化。 胡续冬(1974-2021):诗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克里斯·洛克(1966-):美国喜剧演员、导演、编剧。代表作《铃鼓》《无所畏惧》。 路易·C·K(1976-):美国影视演员、导演、编剧。代表作《路易不容易》。 黄阿丽(1982-):著名亚裔美籍单口喜剧演员。代表作《铁娘子》《风流女子》。 乔治·卡林(1937-2008):美国著名单口喜剧演员、作家。代表作《人生不值得》《这对你不好》。 萨利·鲁尼(1991-):著名的爱尔兰新生代小说家。代表作《正常人》《聊天记录》《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作品 《红字》[美]纳撒尼尔·霍桑 《坟》鲁迅 电影 《钢琴课》 《爆裂鼓手》 《巴比伦》 《梦之安魂曲》 《鲸》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Flo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ue, 28 Mar 2023 09:30:00 +0000
144 当房思琪走出初恋乐园:文学不该是暴力的遮羞布
“是的,我同意了,那年我十四岁。” 在最近引进到国内的新书《同意》中,法国作家瓦内莎·斯普林格拉讲述了自己在少女时代被比她年长36岁的作家G性侵的经历。G用精心编织的文学谎言吞噬了她的青春,也骗取了她人生的叙事权。这本创伤之书出版次年,法国首次立法将性同意年龄设定为十五岁——这位“法国的房思琪”走出了“初恋乐园”,勇敢地夺回了故事的书写权。 然而,在受害者的自白撬动司法体制之前,加害者早已熟练地用文学的光环为自己的罪行加以诡辩。比起成为弱者的武器,文学似乎更容易成为掌权者的帮凶。如何看待文学的“巧言令色”之罪?艺术为何总能成为道德的飞地?当年的法国知识分子们借爱和自由之名做了什么? 本期节目,主播宝婷和请来一直在写作中高度关注女性生存处境的作家周婉京和我们的朋友弦子,从“性同意”中不对称的话语权谈起,聊了聊包装在艺术糖衣里的暴力。当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法国知识分子们为“性自由”奔走呼告时,他们不会意识到这份欲望的“独立宣言”让一个十五岁的少女落入了何种危险境地。奉艺术之名行狩猎之实的年长男性惯用华丽的智识装置诱捕少女缪斯,但正如他们的欲望游戏里只有自恋,男性的故事里也只有循环的同意。直到无数女性开始讲出自己的故事,人们才惊觉艺术家的表达自由不应凌驾于女性真实的痛苦之上,看不见的暴力是最可怕的暴力,用“同意”和“自由”来掩饰压迫的社会也是最畸形的社会。如果说所有性暴力都是全社会共同完成的,那么走出盲视的第一步或许就是打破“同意”的黑箱,曝光其中的权力关系。毕竟,包装在同意里的胁迫无处不在:你不是自愿加班,正如我从未同意被强暴。 【本期嘉宾】 周婉京,青年学者、作家。生于北京,后迁居香港。现任教于北京一所高校日语系。著有短篇小说集《取出疯石》、长篇小说《新贵》等。 弦子,编剧,自由撰稿人。 【本期主播】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 【时间轴】 01:37 从《房思琪》到《黑箱》再到《知晓我姓名》:什么是真正的“性同意”?谁在说同意?谁是被迫同意的人? 13:27 匪夷所思的请愿书:性解放运动如何在实践中走向事与愿违 19:26 当#Metoo运动遭遇“调情的自由”:“法国特色”的实质是女性内部的阶级分化 22:40 “人们终于意识到不只是艺术家有人权,女性也有人权” 28:39 在男性艺术家的狩猎中,文字不过是一种“巧言令色”的造景工具 40:20 受害者不完美的口述证言,恰恰记录了属于弱者的历史真相 52:40 “帮助他流连于我身体的每一个孔洞”:从妇科检查的痛与耻说起 71:09 性别身份之外,房思琪们在用曾经属于男性的话语展现自己的主体性 74:34 包装在同意里的胁迫无处不在:你不是自愿加班,正如我从未同意被强暴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者。代表作《恶心》《存在与虚无》。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法国著名哲学家,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代表作《第二性》《名士风流》。 凯瑟琳·德纳芙(1943-):法国演员,代表作有《白日美人》《最后一班地铁》等。曾获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女演员奖。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近代小说家,唯美派文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细雪》《春琴抄》。 太宰治(1909-1948):日本小说家,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代表作《斜阳》《人间失格》。 永井荷风(1879-1959):日本小说家、散文家,新浪漫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地狱之花》《隅田川》。 九鬼周造(1888-1941):日本著名的哲学家。代表作《西洋近世哲学史》《“粹”的构造》。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小说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代表作《雪国》《古都》。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当代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金阁寺》《丰饶之海》。 罗曼·波兰斯基(1933-)法国导演、编剧、制作人。代表作《荒岛惊魂》《钢琴师》。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899-1980)英国、美国双国籍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惊魂记》《蝴蝶梦》。 朱迪·科默(1993-)英国演员。代表作《Killing Eve》《失控玩家》,节目中提到她主演的舞台剧《初步举证》。 阿黛拉·哈奈尔:法国演员。代表作《无名女孩》《燃烧女子的肖像》。 香特尔·阿克曼(1950-2015):比利时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让娜·迪尔曼》《安娜的旅程》。 作品 《同意》[法]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黑箱:日本之耻》[日]伊藤诗织 《知晓我姓名》[美]香奈儿·米勒 《厌女》[日]上野千鹤子 《口述证言能否成为历史证据——情感史研究对近现代史学的三大挑战》王晴佳 《隐君者女》周婉京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hu, 23 Mar 2023 23:30:00 +0000
143 和梁文道谈简·莫里斯:我离开我,就是旅行的意义丨独上阁楼
这个春天,重新出国看世界的热情前所未有地强烈。 本期【独上阁楼】,正在巴尔干半岛游历的主播柏琳邀来对旅行写作情有独钟的媒体人梁文道,一同借简·莫里斯这位曾行走世界的英国国宝级作家来聊聊旅行和阅读旅行文学的意义。 作为二战后英语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简·莫里斯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生涯中游历了“每一处有人居住的地方”,并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和广博的历史素养创造了一种旅行写作的典范。然而与大多数读者对游记类作品的期待相矛盾,莫里斯反复强调自己的作品记录的是个体经验。她书写香港、威尼斯和的里雅斯特,终归是为了“在他者的经验中看见自我”。莫里斯的态度让作为读者的我们不禁自问:跟着游记去旅行是成立的吗?别人用肉身体验到的气温和底噪,可以通过阅读吸纳吗? 在柏琳和梁文道看来,游记的魅力,正在于它拉开观看的距离——游记所描写的,是确实存在却不可抵达的彼处,是浓缩不同时空的“冻干”,只待在此刻“泡发”。借助游记这把尺子,我们量度现实和想象的差距,也重新确认写作者与读者、写作者与被写作者之间不可否认却因此而更加有趣的个体差异。毕竟怀念往昔往往是出于对当下不满,出走世界也可以是为了再次认识自我的陌生向度。正如简·莫里斯本人所言:“作为新手也作为老兵,作为男人和女人,作为记者和有抱负的写作者,在这半个世纪,我游历了这个世界,并且写下它。我拥有一段绝妙的时光。” 【本期嘉宾】 梁文道,媒体人。 【本期主持】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在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2:09 关于简·莫里斯:从詹姆斯变为简,她是行走世界的首席记者 10:00 莫里斯的旅行写作不好学,学不好就容易显得“自恋” 18:38 反思“跟着游记去旅行”的可行性:他人的主观经验对于我们有何意义? 24:26 阅读关于自己家乡的游记,可以借游客的目光看到自身的真实 33:40 道长印象最深的简·莫里斯游记片段:威尼斯人特别爱哭 40:00 柏琳的黑山见闻:房东说出了和几十年前《黑羊与灰鹰》中一字不差的台词 49:24 简·莫里斯的“帝国情结”,实质是一种“今不如昔”的怀古美学 01:06:24 优秀的旅行作家不重复经验,而是为后来者创造观看世界的模型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地名和作品】 人名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1903-1987):著名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法兰西学院三百多年来第一位女院士。代表作《苦炼》《哈德良回忆录》和“世界迷宫三部曲”。 D.H.劳伦斯(1885-1930):英国小说家、批评家、诗人,20世纪英语文学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代表作《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 V.S.奈保尔(1932-2018):英国印度裔作家,与石黑一雄、鲁西迪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代表作《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米格尔街》《自由国度》《河湾》与“印度三部曲”。 保罗·索鲁(1941-):美国当代著名旅行文学作家、小说家。代表作《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从北美到南美的火车之旅》《大铁路集市》《旅行上瘾者》。 地名 科托尔:黑山南部海港。十五世纪起被威尼斯、奥地利等国控制,一战期间是奥匈帝国海军的三个主要基地之一。 的里雅斯特: 意大利东北部边境港口城市,日尔曼、拉丁和斯拉夫文化在此交汇,曾是奥匈帝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 作品 《世界:20世纪的道别》《欧洲五十年:破碎大陆的返航》《威尼斯:逝水迷城》《的里雅斯特:无名之地的意义》[英]简·莫里斯 《黑羊与灰鹰》[英]丽贝卡·韦斯特 《陶庵梦忆》[明]张岱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 《歌之版图》 [英] 布鲁斯 · 查特文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后期制作】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hu, 16 Mar 2023 23:30:00 +0000
【乒乓台】奥斯卡特辑:“好莱坞年会”只剩怀旧一招鲜?
柏林电影节刚刚落幕,本周末又轮到好莱坞作东举办年会了!为着这次大事件,「乒乓台」的两位主播于是和竞菲再度登岛,押一押今年的各大奖项将会花落谁家,也顺便追溯一番奥斯卡的前尘往事。 当全世界的院线都在亏钱,接踵而至的大IP电影续作究竟靠什么赚钱?今年大爆款《瞬息全宇宙》背后的A24是一家怎样的制作公司?放眼今年入围奥斯卡的影片,两位主播不禁感叹好莱坞江河日下。面对流媒体的大行其道,好莱坞似乎只得一头扎进往事中,挖掘神话重塑庙堂。于是乎,电影越拍越长,企图“造梦”却只能催人“入眠”,电影厅变成了修道院,主题先行盖过了人物和故事,一时间竟分不清楚是在说教还是投机。或许只有带些欧洲味道的《悲情三角》和《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能让人一瞥电影艺术的荣光,不过,越来越看重政治正确的奥斯卡真的会把大奖颁给它们吗? 吐槽归吐槽,喜闻乐见的押宝环节依然不会少。于是和竞菲一边嫌弃一边填出了一张乒乓台版奥斯卡彩票:最佳女主角大概率不是凯特·布兰切特就是杨紫琼,最佳男主角颁给比尔·奈伊就会太好玩,至于最佳影片,会是《西线无战事》《造梦之家》还是《瞬息全宇宙》?……以及,今年的奥斯卡现场还会出现类似于威尔·史密斯打人的现象级事件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或听众群和我们一起押宝!特别感谢上海黑法师西点为本期「乒乓台」提供了录制场地,另外,我们为本期节目同期制作了视频版,欢迎在小红书搜索🔍@跳岛list,即可收看录制现场两位主播相爱相杀的珍贵影像资料! 【本局单打选手】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本局精彩回合】 02:39 今年的大爆款《瞬息全宇宙》:杨紫琼会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亚裔最佳女主角吗? 09:52 为“好莱坞暴发户”正名:奥斯卡为什么又叫“学院奖”? 22:30 好莱坞的怀旧潮,是面对流媒体冲击重建庙堂的一种努力 29:24 《猫王》《金发梦露》与《波西米亚狂想曲》:以传记为名的人物片 36:14 奥斯卡提名片单中有很多“命题作文”:好莱坞题材、偶像题材与性别题材电影是否主题先行? 48:19 押宝环节到!——竞菲和于是心目中的奥斯卡最佳 【本届奥斯卡部分提名名单】 最佳影片: 《西线无战事》、《阿凡达2》、《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猫王》、《瞬息全宇宙》、《造梦之家》、《塔尔》、《壮志凌云2》、《悲情三角》、《女性的谈判》 最佳导演: 托德·菲尔德《塔尔》、关家永&丹尼尔·施纳特《瞬息全宇宙》、马丁·麦克唐纳《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造梦之家》、鲁本·奥斯特伦德《悲情三角》 最佳女主角: 凯特·布兰切特 《塔尔》、安娜·德·阿玛斯《金发梦露》、米歇尔·威廉姆斯 《造梦之家》、安德丽娅·赖斯伯勒《致莱斯利》、杨紫琼《瞬息全宇宙》 最佳男主角: 奥斯汀·巴特勒《猫王》、布兰登·费舍《庞然大物》、比尔·奈伊《生之欲》、科林·法瑞尔《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保罗·麦斯卡《晒后假日》 最佳原创剧本: 《瞬息全宇宙》、《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造梦之家》、《塔尔》、《悲情三角》 最佳改编剧本: 《西线无战事》、《利刃出鞘2》、《生之欲》、《壮志凌云2》、《女性的谈判》 最佳国际影片: 《西线无战事》、《阿根廷,1985》、《亲密》、《安静的女孩》、《驴叫》 最佳纪录长片: 《生生相息》、《美人与流血事件》、《火山挚恋》、《碎片之家》、《纳瓦尔尼》 最佳剪辑: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猫王》、《塔尔》、《壮志凌云2》、《瞬息全宇宙》 最佳视觉效果: 《西线无战事》、《阿凡达2》、《新蝙蝠侠》、《黑豹2》、《壮志凌云2》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后期制作】Flo(音频)玛丽昂(视频)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hu, 09 Mar 2023 23:30:00 +0000
142 在特殊时期共读俄罗斯文学:托尔斯泰是隔离好伴侣吗?|熊阿姨&张晖
2020年那个全球陷入停滞的春天,华裔作家李翊云通过美国杂志《公共空间》组织起一场名为#TolstoyTogether(托尔斯泰为伴)的线上共读会,带领读者一起,每天花半小时,用85天的时间读完了《战争与和平》这本巨著。一年后的春节,北京也出现了一个十人小组,“抱团阅读”俄罗斯文学。10天的假期,他们一起攻克了《卡拉马佐夫兄弟》。2022年的春节,他们又用另一个十天翻越了《战争与和平》。 本期跳岛,参与过“托尔斯泰为伴”的主播钟娜请来了这个小规模读书会的组织人、深度报道记者熊阿姨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张晖,一起侃侃在特殊时期共读俄罗斯文学的体验。 “阿列克塞·费罗维奇·卡拉马佐夫是我县地主费多尔·巴弗洛维奇·卡拉马佐夫的第三个儿子”,《卡拉马佐夫兄弟》的开篇第一句话究竟劝退了多少原本心生向往的读者?有多少人一年年念叨着“早晚要读”,却总也无法下定决心翻开动辄几卷本的“俄式巨著”。在特殊时期涌现的线上共读小组,为何能有魔力让笨手笨脚的皮埃尔和偶像剧男主般的安德烈等等在书架上“吃灰”的人物重现于我们的面前?以及一个貌似无厘头却在此时此刻合情合理的问题——你最愿意和哪个书中的人物一起隔离? 回忆起共读的经历,既有第一次看见书中一度囫囵过去的细节、学到新知的欣喜,也有被托尔斯泰穿越时空的目光所“看透”的惊讶和敬服。托尔斯泰以他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持续的自省写作。书中格言般的句子俯仰皆是,被它们击中时,你不仅能感受到托翁与19世纪的读者交流的热望,也仿佛能触摸到某种永恒。倘若可能,你又是否会选择将自己的当下交付给托尔斯泰笔下的历史,成为一个故事里走丢的人? 【本期嘉宾】 熊阿姨,深度报道记者/编辑,自2021年组织小规模俄罗斯文学读书会。 张晖,西北大学斯拉夫语言文学博士,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主讲《俄罗斯文学史》等课程。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0:56 一场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千人共读:在疫情期间和网友一起读《战争与和平》 13:40 XX什卡、龙骑兵和镖骑兵究竟是什么:一起读就不怕问蠢问题! 26:15 托尔斯泰惯用的 “陌生化”写作方法是使其显得“当代”的重要原因 30:58 托尔斯泰为何总能看透我们?——永远追问,永远质疑自我 36:52 19世纪的言情高手:托尔斯泰对浪漫爱的建构与解构 44:13 皮埃尔、娜塔莎还是俘虏营里的狗:你会选择谁作为隔离时期的伙伴? 54:24 托尔斯泰的“否定描述法”:历史是怎样的?历史不是怎样的!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人物 李翊云(1972-),旅美华人作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国作家。 安东尼·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短篇小说巨匠。 米哈伊尔·巴赫金(1895-1975),前苏联文艺理论家、批评家。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作家。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俄国诗人、作家,浪漫主义代表人物。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爱丽丝·门罗(1931-),加拿大作家,20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萨莉·鲁尼(1991-),爱尔兰作家,代表作为《正常人》、《聊天记录》。 作品 《托尔斯泰为伴》李翊云 《文学讲稿》[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战争与和平》[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樱桃园》[俄]安东尼·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异乡记》张爱玲 《伊凡·伊里奇之死》[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播客:黃心村×蘇枕書:「調整焦距」,重新發現張愛玲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CUCU 王爱马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hu, 02 Mar 2023 23:30:00 +0000
141 论疯子:是笑着流泪的小丑,是不愿成材的天才 | 沙仑的玫瑰
启蒙时代诞生的《百科全书》,对“疯狂”有如下的定义:疯狂分为几种。由于意识上的欠缺,离开理性而不自知的,为痴呆(imbecile);受奴役于强烈的激情离开理性,而能够自知,为脆弱(faible);若是带有自信地离开理性,还坚信自己此时正在遵循理性,这似乎就是人们所谓的发疯。 这一词条出自18世纪法国作家狄德罗之手。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节目所讨论的文本,即为他的代表作之一——《拉摩的侄儿》。这部小说采取对话体的形式,让代表普世价值的哲学家“我”,在咖啡馆与拉摩的侄儿,一个穷困潦倒又狂诞不经的怪人相遇。“我”与“他”的交锋就此开始。《拉摩的侄儿》深刻地影响了之后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塑造出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直到今天,在网络上蔓延的“发疯文学”中,我们仍能看到他不疯狂不成魔,以疯癫之名质疑理性的身影。 本期节目,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从这位“如酵母般使真理发酵”的佯狂者说起,遍数英法德文学史中的小丑、愚人与大智若愚的天才。追根溯源,在法语中,疯子与小丑共享一词。小丑往往自知其“疯癫”,洞悉自己赖以为生的阶级利益关系。这也是为何启蒙以来,哲学家们往往喜爱在常态之外反观社会:在这场庞大的人间哑剧中,或许每个人都需要在某一刻扮演小丑的角色。如果我们所假定的“正常”本就可疑,那么该如何看待被我们称为疯癫的偏离?如果所谓的“正常”本身也不那么正常,那么失常会不会就是某种重生的契机? 注:节目中所提到的页码所参照的为上海译文出版社2021年版中译本。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3:31 追溯“发疯文学”的前身:一部法国小说,却拜歌德所赐先在德国流行 13:12 疯狂也分“愚疯”和“贤疯”,而拉摩的侄儿属于后一种,能催化真理的发生 17:43 狄德罗、伏尔泰与孟德斯鸠:跳脱常态以反观社会是启蒙时代的传统 31:33 福柯的“愚人船”之辩:或许,整个世界才是真正的“疯人院” 37:36 从16世纪的莎剧到今天的塔罗牌,国王身边总需要有一个小丑 46:52 狄德罗早期道德观中,没有善恶,只有利害关系 56:34 从《拉摩的侄儿》看“德意志性”:一个人可以欣赏高雅音乐而行为丑恶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戏剧家、作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主持编撰《科学、美术与工艺百科全书》。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和文学批评家,后结构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伏尔泰(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阿鲁埃,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泰斗。 孟德斯鸠(1689-1755),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法学家,近代欧洲国家系统研究古代东方社会与法律文化的学者之一。 勒内·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近代唯心论的开拓者。 书籍 《拉摩的侄儿》[法] 狄德罗 《浮士德》[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疯癫与文明》[法] 福柯 《李尔王》[英] 威廉·莎士比亚 《皆大欢喜》[英] 威廉·莎士比亚 《人间喜剧》[法]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愚人船》[德]塞巴斯蒂安·勃兰特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王爱马 【后期剪辑】KIMIU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hu, 23 Feb 2023 23:30:00 +0000
【海岛录音棚】万晓利:拿把吉他唱安徒生童话
朋友们好,欢迎来到岛上新地标「海岛录音棚」! 在这里当班的主播是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顾悦教授,他同时是一位诗人和民谣音乐人。在跳岛第123期节目中,他曾和小老虎一起在岛上重寻“歌诗”传统。此番重新登岛,顾悦决定在这搭个录音棚,把更多音乐人好朋友请来一起聊聊天。 施工完毕后正式录制的第一期,受邀前来的是民谣歌手万晓利。作为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民谣歌手之一,万晓利创作过许多意蕴悠长的作品:“在欢笑里转,在泪水里转,在燃烧着的生命里转……”当他穿上那件标志性的海魂衫,弹起吉他唱起歌,他对生命的爱与热忱也尽数交付给了听众。人称“万总”的他,实则谦逊而真诚,会在《安徒生童话》中发现灵感。毕竟,民谣可以来自于对远方的想象,也可以来自于对日常的静观。 【本期嘉宾】 万晓利,音乐人,代表作《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鸟语》《陀螺》《狐狸》等。 【本期主持】 顾悦,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文学译者,诗人,民谣音乐人(微博ID:顾悦老师)。 【时间轴】 02:42《不要问星星有几颗》:吉他是民谣的象征,用它去拨弄诗句 07:25《鸟语》:当安徒生童话故事里的小鸟飞入民谣 10:20《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苦难与流浪是民谣,洗碗做饭也可以是民谣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等】 人物 齐秦(1960-),歌手、音乐人、演员。代表作《狼》。 汤姆·威兹(1949-),美国男演员。代表作《法外行走》。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 莱昂纳德·科恩(1934-2016),加拿大演员、歌手,被誉为“摇滚乐界的拜伦”。 T·S·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代表作《荒原》。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古典主义作曲家。 乐队 地下丝绒乐队,美国摇滚乐队,成立于1965年。 音速青年,美国摇滚乐队,成立于1981年。 音乐 《不要问星星有几颗》万晓利 《鸟语》万晓利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万晓利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陈不理 【后期制作】Flo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ue, 21 Feb 2023 12:00:00 +0000
140 纪念翻译家杨苡:她不是时代的镜子,她是时代本身|倪文尖&徐蓓
这个冬天,我们失去了太多的翻译家。在这份悲伤的名单上,有娄自良、郭宏安、柳鸣九、李文俊……本期节目的主角,杰出翻译家、《呼啸山庄》的译者杨苡女士也是其中之一。事实上,在我们策划这期节目的时候,杨苡女士尚且在世,那时,她的唯一一本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 刚刚出版。 本期跳岛,主播于是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和曾经拍摄采访过杨苡女士本人的纪录片导演徐蓓一起,围绕着这本口述史,一起追忆了百岁老人与五四运动同龄、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交缠的一生。作为巴金的笔友、萧珊的闺蜜、沈从文的邻居、闻一多和朱自清的学生,杨苡用她惊人的记忆力和鲜活的讲述,将那个遥远的“黄金时代”召回我们的眼前,让那些在“正史”中正襟危坐的名字变成了可亲可感的老师、同学、好友,同时还带出无数令人唏嘘动容的“凡人小事”。历经百年沧桑,她的坦诚、谦和乃至“无耻的天真”,在字里行间依旧饱满光洁。 回观杨苡的翡翠年华,也是在追忆那个令人心向往之的西南联大时代。民族危亡时刻的青年之歌,为何总能触动我们?时代精神的出现,需要怎样的土壤?怎样的大时代,才能召唤出兼具家国情怀与独立精神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通识教育频频受阻、信息茧房愈加封锁的今天,当年“自由思想”的大学教育是否能提供一个理想的范式?正如嘉宾倪文尖所言,怀旧无法解决问题,而“年轻人的心总是相通的”。这一代的“黄金时代”,终有待这一代人来创造。 【本期嘉宾】 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B站知识区UP主。 徐蓓,英国剑桥大学社会人类学硕士,国家一级导演。代表作《九零后》《西南联大》,作品曾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片”等多项奖励。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12 巴金的笔友、萧珊的闺蜜、沈从文的邻居、闻一多和朱自清的学生:杨苡的朋友圈就是一部现当代文学史 06:48 说她是“中国最后一个贵族",不如说她是与五四同龄的永恒少女 23:43 大作家的“凡人小事”:大公主、来凤和杨苡母亲徐燕若的故事 36:34 战火纷飞的岁月,西南联大的“黄金时代”不是奇迹,而是时代助推的必然 53:33 当代教育的悖论:和一百年前相比,今天的“通识教育”有进步吗? 60:56 鸡蛋和母鸡的问题:传记对于理解作家作品本身来说是否是必需的? 69:34 口述史这种体裁介于历史和小说之间,精彩之处就在于有限视角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杨苡(1919-2023),著名翻译家,先后就读西南联大外文系、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外文系,翻译家,曾翻译《呼啸山庄》。 杨宪益(1915-2009),杨苡的哥哥,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全本《红楼梦》。 赵瑞蕻(1915-1999),杨苡的丈夫,南京大学中文系原教师,翻译家,曾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 许渊冲(1921-2021),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80余年 ,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李尧林(1903-1945),即书中的“大李先生”,巴金的三哥,翻译家。 书籍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杨苡口述自传》杨苡(口述),余斌(撰写) 《呼啸山庄》[英] 艾米莉·勃朗特 影视作品 《九零后》:拍摄了杨振宁、许渊冲、潘际銮、杨苡等16位平均年龄超过96岁的“90后”专家学者,向观众亲口讲述西南联大师生教书救国、读书报国的故事。 《西南联大》:以日记、文章、口述片段和人物访谈为载体,再现了西南联大从学校筹建、搬迁、选择校舍、正式建成,到师生日常教学、生活、研究的一系列历程。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王爱马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hu, 16 Feb 2023 23:30:00 +0000
【奇妙读书会】从杜拉斯的九个关键词说起|袁筱一&赵松&陈小丹
新专栏「奇妙读书会」上线!在这档栏目中,策展人沈奇岚博士将带领大家去往最前沿的策展现场,格式不限,风格自由。今天上线的这期节目音频,来自于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的群展“感性对话”。 这次展览的灵感来源于著名的法国作家、电影导演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沈奇岚看来,杜拉斯之所以迷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在作品中达到了极浓的情感饱和度和简约抽象的文本的高度统一。为这种矛盾性所吸引,她找到十三位艺术家,企图以群展的形式传达这一点:与感性对话,意味着重新拥有情感的主动性。 今天为大家呈现的是“感性对话”展览系列讲座的第一场。学者袁筱一、作家赵松与艺术家陈小丹,一同聊了聊杜拉斯给予他们的启发。你将听到的这次对谈的精选剪辑,有关杜拉斯生命中的九个关键词。 本期专栏节目与上海浦东碧云美术馆共同呈现。 【本期嘉宾】 袁筱一,翻译家、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教授。著有《文字传奇:十一堂法国现代经典文学课》《最难的事》等。 赵松,作家、评论家。著有《伊春》《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积木书》等。 陈小丹,雕塑与装置艺术家,当代独立女性艺术家。创作有一系列雕塑、装置及地景艺术作品。 【本期主持】 沈奇岚,作家,策展人,文化学者。德国明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出版多部作品,现任《书城》杂志编委。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客座教授。 【时间轴】 04:41赵松的杜拉斯关键词:“写作” 写作不是让别人知道你是谁,而是让你成为自己 09:21陈小丹的杜拉斯关键词:“消逝” 不知生命何时戛然而止,但依然垂死挣扎 13:37袁筱一的杜拉斯关键词:“绝望” 痛苦与限制不会让杜拉斯沉湎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波伏娃(1908-1986),法国存在主义作家。 普鲁斯特(1871-1922),法国作家。 作品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法]杜拉斯 《第二性》[法]波伏娃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陈不理 【后期制作】Flo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ue, 14 Feb 2023 09:30:00 +0000
139 想成为海贼王?大海不全是强者的世界!| 沙青青&林枫
海盗,是杀戮、掠夺和骷髅旗,也是自由、财富和浪漫想象。从奥德修斯到杰克船长,从小飞侠到海绵宝宝,几个世纪以来,海盗和他们的三角帽、独眼罩在我们的文化想象里扬帆飞驰,穿越惊涛骇浪。而当我们从历史传奇中抽身,21世纪初的索马里仍在续写真实的风暴故事。 最近,我们的友台故事FM推出大型国际犯罪事件调查节目《我和索马里海盗的生死交易》。趁这个机会,主播肖一之邀请到这档节目的制作人林枫,和播客界著名串台爱好者沙青青一起聊了聊虚构与真实中的海盗故事。类型文学中的经典海盗形象,其源头可以追溯到何时?从穷凶极恶的盗贼到劫富济贫的英雄,流行文化如何构建了我们对海盗的想象?西方的海盗那么多,为什么很少听说中国海盗?在去性别化的海盗叙事中,女性除了妖妇和贞女,还有没有夹缝中的第三种可能? 如果说海盗文学寄托了人们对法外之地的浪漫想象,类型文学的同质化也遮蔽了现实的更多暗面——毕竟,历史上真实的海盗很少是可爱又迷人的反派角色。海盗文化的西方中心倾向,更是导致北非、华南等欧洲以外的海贼集团没有获得与其势力相匹配的文化影响力。时至今日,劫富济贫的“正义使者”形象甚至成了职业海盗包装自己的手段。现实中的21世纪海盗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这场巨大的历史暴力,何时才能终结? 【本期嘉宾】 沙青青,播客《东亚观察局》《边角聊》主播、串台爱好者。长期关注近现代史,成果见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等,另有专著译著多部。 林枫,故事FM副主编,系列节目《我和索马里海盗的生死交易》监制、制作人。 【本期主播】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2:41 加勒比海盗、要成为海贼王的男人路飞以及海绵宝宝:我们对海盗的初印象 08:30 流行文化中的海盗形象流变:当海盗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一件很酷的事? 16:01 博尔赫斯笔下的中国女海盗郑一嫂:妖妇和少女之外的第三种可能 28:55 海盗文学里的欧洲中心主义:东方不是没有海盗 38:26 《我和索马里海盗的生死交易》:现实中的海盗多是普通人小人物 50:43 海盗也要包装自己:文化想象如何反哺现实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英国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诗人。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 郑一嫂(1775-1844),中国著名女海盗,原名石香姑,其前夫姓郑,因排行而俗名郑一。 巴巴罗萨·海雷丁(1478-1546),史称巴巴罗萨二世,也被称为红胡子,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将领和海盗。 作品 《金银岛》[英]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 《鲁滨逊漂流记》[英] 丹尼尔·笛福 《彼得·潘》[苏] 詹姆斯·马修·巴利 《奥德赛》[古希腊] 荷马 《海盗》[英] 乔治·戈登·拜伦 The Flower Boat Girl: A novel based on a true story [美] 方南理 A General History of the Pyrates [英] 丹尼尔·笛福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王爱马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音乐】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hu, 09 Feb 2023 23:30:00 +0000
【私人阅读史】余明锋:哲学教授也会陷入成功学叙事?
岛民们好,欢迎来到「私人阅读史」,这是一个试图用阅读经验重构个人史的专栏。You are what you read,或许是出于一种职业病,相信阅读塑造人生的我们,总会好奇遇到的人身后有哪些作品的影子。在这档专栏中,主播文学博士方岩将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嘉宾,抛开艰涩的文学理论,聊一聊那些让他们念念不忘、足以成为人生锚点的私人阅读经验。 你即将听到的第一期节目,录制于上海巨鹿路一间被书籍淹没的办公室。受邀来“自投罗网”,走入这个陷阱的,是主播方岩的好友,目前任职于同济大学哲学系的余明锋。二人的谈话从盗版书摊和书报亭的青春回忆开始,逐渐滑向小说的虚构世界。一个以思考概念为业的人,是否会赞同文学中时常泛滥的细节与意指模糊的象征?当他尝试复述自己的阅读史,又能否摆脱目的论或成功学的老路呢? 【本期嘉宾】 余明锋,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哲学、政治哲学和艺术哲学。 【本期主持】 方岩,文学博士,《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私人书单】 02:13盗版梁启超:琼瑶和金庸没有撼动一个高中生,而他做到了 04:55《活着》:在虚构中获得死亡教育与苦难启蒙 13:15《读书》vs《人之初》:书报亭是思想洗礼之地,也是理解身体秘密之地 26:05《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作为一个研究尼采的人,我现在挺佩服昆德拉的” 35:14《情人》:第一部读不懂的小说,至今仍然需要重读 【节目中提到的】 人物 托马斯·曼(1875-1955),德国作家,代表作《魔山》。 尼采(1844-1900),德国哲学家。 杂志 《体坛周报》 《读书》 《半月谈》 《人之初》 《知音》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陈不理 【后期制作】Flo 【音乐设计】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ue, 07 Feb 2023 09:30:00 +0000
138 “精读”经济学人:不止于一份英文写作风格指南
作为一本享誉全球的杂志,《经济学人》创刊近两百年以来,始终保持着独树一帜的行文风格:犀利、精炼、字字珠玑而不乏幽默,以至于在中国,通过精读《经济学人》来学习英语已然成为一股风潮。本期节目,主播肖一之、钟娜邀请来《经济学人· 商论》的执行总编辑吴晨,三位外语专业的毕业生一起聊了聊《经济学人》作为“英文写作圣经”的适用性。 《经济学人》的文风是如何练就的?一篇社论从选题到刊发要经历怎样的层层筛查?每周两次的例会都是怎样的场景?相比于《纽约客》等老牌英文媒体,《经济学人》的视角有何独特之处?不署名的传统背后,又是怎样的理念与坚持? 在图书馆期刊阅览室初识《经济学人》已是旧事。经历过要靠听磁带、复印讲义来学英语的时代,如今三人对“学外语”这件事又有着怎样的反思?成长于全球化和英语霸权中的一代人,要怎样观察世界,理解自身? 【本期嘉宾】 吴晨,《经济学人· 商论》执行总编辑。 【本期主持】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4:34 与《经济学人》初遇:在图书馆无人问津的期刊杂志区发现宝藏 10:27 《纽约客》与《经济学人》 两本造星杂志的理念有什么区别? 15:56 《经济学人》的不署名传统和上帝视角:Pretend to be God 23:36 反思《经济学人》的英式风格:自嘲是独属于精英的幽默吗? 26:34 《经济学人》是一本英国杂志,更是一本面向全球的杂志 33:08 吐槽环节:我们现在的英文写作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46:28 在英语霸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如何在走出去后回观自身? 🎁岛民专属福利! 到底拥有多少词汇量才能读懂《经济学人》?如何通过阅读《经济学人》提升个人词库,从而增强自己的英语能力呢? 《经济学人·商论》是《经济学人》旗下中英双语APP,精选原刊商业、金融、科技等版块最新文章,同步全球热点议题。现在订阅全年《经济学人·商论》,即可解锁由《经济学人》官方译者所运行的英语学习社区。社区内会有杂志的官方译者精读《经济学人》原文,包括字词句解读、英语背景文化拓展,还有“商论每日一词”,每天花1分钟学习一个中高级词汇。现在,原价488元的全年订阅,学生订阅只要299,欢迎大家订阅阅读,跟着官方译者学习《经济学人》英语表达! 此外,跳岛和《经济学人·商论》的联合听友群已经开放,你可以在微信搜索「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公众号,后台回复“跳岛”加入联合听友群,《经济学人·商论》的主编吴晨和商论官方译者都会在群里,和大家分享《经济学人》和英语学习相关的内容。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鲍里斯·约翰逊(1964-),英国第55任首相。 T·S·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作家和文学批评家。代表作《四个四重奏》。 埃兹拉·庞德(1985-1972),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 扎迪·史密斯(1975-),英国作家。代表作《白牙》。 作品 《维多利亚时代的互联网》[英] 汤姆·斯丹迪奇 《君主论》[意]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美] 比尔·盖茨 《格林斯潘传》《风险投资史》[英]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 Leadership: Six Studies in World Strategy [美] 亨利·基辛格 杂志期刊 《经济学人》 《纽约客》 《科学美国人》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王爱马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hu, 02 Feb 2023 23:30:00 +0000
【乒乓台】关于藤本树的神经病,马克思有话要说
书影专栏「乒乓台」跳岛巡回赛第一局开打!新年新气象,主播于是和竞菲决定聊一聊新世纪“精神病少年”的代表人物,大热漫画《电锯人》《炎拳》以及《再见绘梨》的作者藤本树。 去年《电锯人》的动画化,让这位92年出生、成功凭借各种迷惑行为和独特作品风格勇夺“世界上第二自由的漫画家”称号的新生代创作者进入了更多中国观众的视野。现实生活中的藤本树,热爱在推特上扮演小学三年级女生“长山小春”,宣称“从今天开始我就是吉卜力的狗”。作为漫画家,他的脑洞在纸面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热血漫”是真的有血浆飞溅,更不用说诡谲的镜头调度和让人大呼“还可以这样?”的剧情反转。最近,《再见绘梨》简体中文版终于发售,这会是藤本树最温柔的作品吗?为什么主播会说,看过《资本论》才知道,《电锯人》里的恶魔还是太善良了?21世纪的少年少女们,已经不相信用爱拯救世界了吗? 【本局单打选手】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本局精彩回合】 01:45 藤本树和他笔下的少年为什么都有“精神病”? 11:54《电锯人》的本质可能是一个考编故事 21:56 在“用爱拯救世界”和呕吐物之间,这代人选择呕吐物 25:09 与恶魔签订契约之后……怎么还会有恶魔消极怠工!? 39:53 藤本树对电影有多执着?——“人死后会去电影院”! 47:47 没有表情的电锯人:超级英雄为什么都爱遮脸? 【本期书影】 《电锯人》(チェンソーマン) 导演:中山龙 / 吉原达矢 编剧:藤本树 / 濑古浩司 上映日期:2022-10-11(日本) 集数:12 地区:日本 《再见绘梨》 作者: [日]藤本树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霍布斯,英国政治家、哲学家。 洛克,英国哲学家、医生。 卢梭,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摩西,以色列人的民族领袖,史学界认为他是犹太教创始者。 松本大洋,日本漫画家。代表作《Straight》《花男》。详细讨论请听乒乓台033 | 天才,并不会躺赢 大卫·格里菲斯,美国导演、编剧、演员。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 吉加·维尔托夫,苏联电影导演、编剧。代表作《持摄影机的人》。 书籍 《资本论》[德]卡尔·马克思 《精神现象学》[德]黑格尔 《新媒体的语言》[俄]列夫·马诺维奇 《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表现和“文法”》[日]夏目房之介 《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徐靖 漫画 《ZETMAN》[日]桂正和 《NOiSE》[日]贰瓶勉 《BLAME!》 [日]贰瓶勉 影视 《铁男》 《钛》,详细讨论请听乒乓台025|这个楼盘,请谨慎购买。 《钢之炼金术师》 《寄生虫》 《新世纪福音战士》 《下一站,天国》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陈不理 【后期制作】广岛乱 Flo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Tue, 31 Jan 2023 09:30:00 +0000
137 和苗炜辩一辩桑塔格:我们需要一个女性偶像吗?|独上阁楼
一个想要变得卓越的女人,会觉得身体构成了一种障碍吗? 这是跳岛新专栏「独上阁楼」的第一期节目,主播柏琳选择以女性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苏珊·桑塔格为切口,来开启一系列关于“活在文学中的人”的讨论。围绕着这位20世纪的文化明星,柏琳和嘉宾苗炜展开了一场预期之外的辩论。说是辩论,是因为这次聊天从开始到结束,遍布试探与交锋,很难说最后双方达成了共识,但好在两个人都足够坦白和真诚。毕竟,智性的强大与感性的柔情,能够并存吗?想要彻底反抗父权,就不能期待一个女性偶像吗?男与女可以真正共情吗?——许许多多问题,很难找到唯一确定的答案。 正如主播柏琳所言:想有归属又要寻求独立,渴望顺从但更渴望挑战,这恐怕是现代知识女性不得不共同面对的内心深处的分裂感。“我活在这个时代,从来没有想过:身为女人,会给我在这个世界上实现雄心带来障碍。”桑塔格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有意识保持自由意志的人在行动,偶尔变成激情的奴隶,但成为一个更杰出女性的渴望重塑了她。这次对谈或可作为男女视角的差异棱镜中,以折射出不同的苏珊·桑塔格,而这道迥异的光谱,也许也一并折射着当代女性的共同困惑。 【本期嘉宾】 苗炜,作家,著有《面包会有的》《给大壮的信》等。 【本期主持】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1:32 你我印象中的苏珊 · 桑塔格:天才文化明星,还是时髦女公知? 14:15 一种“大于生活”的生活:桑塔格为什么会吸引与她境遇相似的知识群体? 15:11 公共知识分子需要被讨论,而许多作家偏爱谨小慎微的小市民生活 16:20 “我对波伏娃的厌恶,就是一个乡巴佬对城里面那种时髦女人的厌恶” 23:24 男读者心目中的女作家典范:伍尔夫的细腻+托卡尔丘克的温柔+奥斯汀的聪明 28:49 假设真的存在一种“女性特质”,这会是女人智性发展的绊脚石吗? 36:17 “拒绝承认自己是受害者,是因为没有什么比自我决定更能满足精英女性的自负” 55:05 想要彻底反抗父权,就不能期待一个女性偶像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苏珊·桑塔格(1933-2004),美国著名的作家和评论家,著名女权主义者。代表作《疾病的隐喻》《反对阐释》。 加缪(1913-1960),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波伏娃(1908-1986),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第二性》。 朱利安·巴斯(1946-),英国当代著名作家。 福楼拜(1821-1880),十九世纪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米沃什(1911-2004),波兰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 琼·狄迪恩(1934-2021),美国随笔作家和小说家。代表作《向伯利恒跋涉》《奇想之年》。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1938-),出生于1938年,美国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剧作家、编剧。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作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 伍尔夫(1882-1941),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代表作《一间自己的房间》。 托卡尔丘克(1962-),波兰女作家、诗人、心理学家。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诗人代表。 弗里达·卡罗(1907-1954),墨西哥画家。 艾伦·金斯堡(1926-1997),美国诗人。代表作《嚎叫及其它诗》。 作品 《桑塔格传:人生与作品》[美] 本杰明·莫泽 《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法] 贝阿特丽丝·穆斯利 《成为波伏娃》[英]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始于极限》[日] 上野千鹤子 铃木凉美 《十一种心碎:痛苦的故事形态学分析》[美] 莱斯莉·贾米森 影视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美国作家肯·克西的同名小说,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电影。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BEIBEI
Fri, 13 Jan 2023 09:30:00 +0000
来认识一些新朋友!跳岛的2023新年计划
首先祝大家2023年新年快乐!健健康康,疾病退散! 新年第一期,跳岛将为大家公布一系列筹备已久的新年计划,其中包括—— 五档新专栏,分别是: 01:56 由独立记者、青年作家柏琳主持的系列对谈「独上阁楼」; 03:04 新鲜入驻跳岛的书影栏目「乒乓台」,由大家熟悉的于是和她的好朋友、电影史学者竞菲共同主持; 04:53 由文学评论人方岩主理的栏目「私人阅读史」,每期揭秘一个人的私人书单; 05:57 策展人沈奇岚博士将以她的「奇妙读书会」 带大家去到一线的展览现场; 06:45 由学者、音乐人顾悦主持的「海岛录音棚」,记录音乐和文学的碰撞。 此外,还会有一档叙事类播客: 07:36 改编自作家袁凌同名非虚构长篇作品的播客「汉水的身世」,由跳岛和MoreDisco Studio联合制作。 再加上筹备中的全球作家访谈!(10:39) 希望听了这个预告,你能对有跳岛陪伴的新一年多一分期待,也欢迎你在评论区告诉我们你想在未来的跳岛听到哪些内容。 2023新年计划,下周开启!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音效设计】彭寒 钱子恒 Ray Zhao 【视觉设计】孙晓曦
Thu, 05 Jan 2023 23:30:47 +0000
136 【自由潜水】特别版:读不动书的一年,我们都读了什么
2022年转眼就要结束了,年初列的计划都实现了吗?种草的书单都读完了吗?临近年底,跳岛的几位常驻主播何润哲、肖一之、于是和钟娜再度聚首,盘点一年来的阅读和生活。在这堪称魔幻的一年,四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感到了一种稍显陌生的困难——书似乎不那么好读了,阅读似乎也不那么有效了:肖一之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回细读伍尔夫的心境;润哲哀叹“再也没有小说可以让我一口气读到半夜三点了”;人在纽约的钟娜,开始读起了之前不屑一顾的“如何形成良好习惯”;唯一超额完成读书目标的于是,今年有了大片的闲暇,却并不满足,反而为这种“舒适”感到忧心忡忡。 是书变得难读了吗?让我们放慢阅读脚步的,到底是什么?当生活一次次被不可抗力打乱,文学赖以自傲的暧昧在这样的暴力面前难免显得有些无力。好在对于那些难以解答的问题,书虽然往往无法给出一劳永逸的答案,却总能予我们以沉默的慰藉。今年,大家在逐日拓展的文学地图上又有了哪些新发现?每个人阅读的小径分岔迷离,又在何处殊途同归? 开出一份长长的书单,我们似乎也更加有底气和动力迎接马上要来到的2023年。毕竟,总有好书在前方等着与我们相遇。感谢每一位和我们在声音中相识的你,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结伴同行! 【本期潜水成员】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PART1 魔幻2022,我们的年度关键词? 02:51 “心字头上一把刀”:兵荒马乱的一年,我们“忍”得好狼狈 07:47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封控让我们重新理解乡愁 09:03 放弃左右互搏,work-life-balance可能是个伪命题! 16:44 跨年不知怎么办,不如参考博尔赫斯的新年仪式 PART2 有些书读不完可以就此弃读,有些书却可以一读再读 17:49 检查去年立下的读书目标,谁摆烂了?谁超额完成了? 32:59 再也没有小说能让人一口气看到半夜三点了:是我的问题还是书的问题? 39:31 到头来,没有人可以抵抗莎剧和荷马史诗的魅力! 47:40 文学不仅关乎好故事:这些书让我们理解“生活的真相” PART3 过去的2022年,主播们的心选作品是什么? 56:47 从《舒吉·贝恩》到《浪的景观》:一年过去,这些作品里的场景还在脑海中 64:35 《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当“阅读”的概念和文学渐行渐远,这本书还能给我最初的感动 68:39 润哲的语言学书单:“下厨房”与“下地狱”,为什么都用“下”? 75:07 钟娜的年度之选:有一类作家,天生就知道如何“迷人” 86:19 吃鸡蛋最好还是要认识母鸡:于是的传记阅读心得 PART4 展望2023,哪些书被我们列入新年必看? 97:32 新的一年有哪些作品的中译本值得期待? 104:00 无聊的人类,有趣的自然:跟着书一起去游野泳、钓大鱼、探索地下冰川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名】 PART1 吉川幸次郎《中国文学史》| 丹尼尔·门德尔松《与父亲的奥德赛》 PART2 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 但丁《神曲》| David M. Peña-Guzmán When Animals Dream: The Hidden World of Animal Consciousness | 安妮·普鲁《树民》| 贝阿特丽丝·穆斯利《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伍尔夫《到灯塔去》《一间自己的房间》| 康斯坦丝·克拉森《最深切的感觉:触觉文化史》| 动画剧《万神殿》| 萨拉·沃特斯《指匠情挑》| 唐娜·塔特《校园秘史》| 郭敬明《小时代》| 余华《兄弟》| 电视剧《如懿传》| 王朔《起初·纪年》| 费尔南多·佩索阿《不安之书》| 莎士比亚《李尔王》《麦克白》| 纪德《伪币制造者》| 缪丽尔·斯帕克《处心积虑》| 武田百合子《日日杂记》|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女巫的子孙》《珀涅罗珀记》| Roberto Calasso Literature and the Gods PART3 道格拉斯·斯图尔特《舒吉·贝恩》| 希拉里·曼特尔 Giving up the Ghost: A Memoir | 周嘉宁《浪的景观》| 阿尔瓦罗·穆蒂斯《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 多和田叶子《和语言漫步的日记》| 乔治·莱考夫《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裘帕·拉希莉《罗马日记》| Peter Brooks Reading for the Plot | 李翊云 The Book of Goose | 埃莱娜·费兰特《我的天才女友》| Claire-Louise Bennett Checkout 19 | 苏童《妻妾成群》| 马丁·艾米斯《爱因斯坦的怪兽》| 伊藤比吕美《闭经记》| 本哈明·拉巴图特《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 洛朗·比内《语言的第七功能》| 安托万·德·巴克《侯麦传》| 凯特·柯克帕特里克《成为波伏娃》| 阿丽亚娜·舍曼《寻找米兰·昆德拉》| 乔舒亚·斯珀林《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 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 古尔纳《天堂》《赞美沉默》| 萨莉·鲁尼《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 库切《耻》《凶年纪事》 PART4 博尔赫斯《想象动物集》(暂译名)|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 李翊云Must I Go | 墨磊宁《中文打字机》| Roger Deakin Waterlog: A Swimmer's Journey Through Britain | 罗伯特·麦克法伦《深时之旅》| Catherine Raven Fox and I: An Uncommon Friendship | 安妮·迪拉德《听客溪的朝圣》| Mark Wormald The Catch: Fishing for Ted Hughes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Thu, 29 Dec 2022 23:30:00 +0000
135 与李少红谈创作:成为导演之前,先抓住电影的心脏
成为导演之前,两代电影人都走过怎样的创作之路?年轻导演一定要把剧本打磨到完美无缺,再开机拍摄吗? 本期节目,主播于是、广岛乱邀来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从上世纪的拍摄经验说起,聊到了新生代更加多元化的影视生态。从文字而来的老导演们,和生长自视觉文化的新电影人交流,会存在“次元壁”吗?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流行的今天,面对一部传统的院线长片,观众会感到坐不住、想摁快进键吗?从最早的胶片时代,到如今的网络时代,影像的形式与媒介不断变化,但大荧幕上的艺术呈现,与放映室所营造的沉浸空间,对真正热爱电影的人来说,终归难以被其他任何形式取代。回归初心,创作者究竟为何而拍?拍摄中真正动人的,又究竟是什么?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携手香奈儿合作设立“成为导演之前”特别项目,并于2022年12月9日至10日共同呈现青葱计划“成为导演之前—文字与影像之间”上海主题影展。展会上,新老导演们聚在一起,重温了影展策展人李少红的经典之作《生死劫》。与此同时,近年来的黑马电影《日光之下》《兔子暴力》等,也得到了导师们的赞誉和关注。“青葱计划”多年来秉持代际传承的理念,旨在探寻文学和电影之间的碰撞融合,激励更多青年电影人勇敢迈向创作之路。这些郁郁葱葱成长起来的新生代电影,正凭借着实力进入大众视野。 李少红告诉年轻导演们,没有一部电影能做好万全的准备,也没有一部电影能做到完满无憾。走出第一步,或许比走出完美的一步更重要:只有开始拍了,才能明白自己的下一步该迈向何方。 【本期嘉宾】 李少红,导演、中国导演协会会长、青葱计划发起人。代表作《血色清晨》《生死劫》。 【本期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Oneshot生活空间」主理人。 【时间轴】 04:19 青葱中,小女孩的大能量:《过春天》《兔子暴力》与《动物乐园》背后的女性导演 08:52 处女作《银蛇谋杀案》:在80年代的大陆拍凶杀悬疑片是怎样的体验? 15:41 李少红谈《红粉》剧本改编:读苏童原著时,最打动我的是什么? 22:14 大半辈子都在说“女人能顶半边天”,具体如何实现? 30:06 电影行业的“花木兰困境”:女性通过扮演男性获得认可是个伪命题 35:42 上一代电影人的食粮是文字,而这一代电影人是被视觉哺育的 37:18 看惯了短视频,坐在电影院里都想摁倍速:影视行业该如何应对新生代的观影习惯?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黄蜀芹(1939-2022),著名导演。代表作《人鬼情》。 戴锦华(1959-),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梁鸣(1984-),中国青年导演。代表作《日光之下》《逍遥游》。 影视 《过春天》:由白雪执导,田壮壮监制的影片,讲述十六岁少女佩佩为完成和闺蜜一起去日本看雪的约定,从而冒险走上水客道路的独特经历。 《兔子暴力》:由李玉、方励监制,申瑜执导,围绕一对分别17年的对情感“错位”的母女,讲述了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 《三贵情史》:由李少红、姚晨联合监制,刘斯逸执导,讲述了人间男孩三贵踏上寻找真爱的成长之旅的故事。 《小白船》:由耿子涵执导,刘亦宁编剧的青春电影。 《红姐》:由郭容非指导的电影。 《银蛇谋杀案》:由李少红执导,讲述了一个交织着“银蛇谋杀案”与“银行盗窃案”的故事。 《生死劫》:由李少红执导,讲述了女大学生爱上人面兽心的“魔鬼”,历经生死劫难后重生的故事。 《红粉》:由李少红执导,根据苏童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江南某城里的妓院全部被查封,妓女秋仪和小萼为了生计不得不想方设法改变原有生活方式的故事。 《大明宫词》:由李少红、曾念平执导,以武则天与太平公主这对母女一生权力和情感的矛盾争斗为主线,讲述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又饱含人生力度的故事。 《橘子红了》:2002年李少红导演的家庭伦理剧。 《正发生》:根据安妮·埃尔诺的自传作品改编,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女学生安娜因意外怀孕,不得不冒着犯法的危险寻找堕胎办法的故事。 《四月三周两天》:讲述了在罗马尼亚法律将堕胎视为违法行为的情况下,一位女学生在闺中密友的帮助下仍然执意进行堕胎手术,结果引发了一系列可怕后果的故事。 《朱诺》:影片讲述一个10多岁的聪明女孩意外未婚生子,最后把孩子送给另外一对夫妇的故事。 《阿凡达》: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人类与潘多拉居民的冲突。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Thu, 22 Dec 2022 23:30:00 +0000
134 首先,做不驯服的女性读者|张莉&邓安庆
作为一个有女性意识的读者,要怎样阅读和观看那些不符合女性主义评价标准的作品?——有些人会觉得,不认同大可以不看。然而不可否认,历史上男性本位的作品仍是绝大多数。“眼不见为净”的策略看似高效,实操起来却无异于画地为牢。学会审慎地阅读,看明白一段外貌描写哪里让人“不舒服”,想清楚完满恋爱故事的叙事逻辑有什么问题,做一个不那么容易被说服的读者,或许是每一个想要独立思考的女性所不得不持续研习的必修课。 本期节目,主播筱狸阔别一年之后返场,和跳岛的老朋友北京师范大学张莉教授、以及小说家邓安庆一起,结合新书《我看见无数的她》中的几个案例,聊了聊女性读者会遭遇的种种陷阱和挑战。继在跳岛首期谈性别观、第49期讲爱情话语后,这是张莉老师第三次来和我们讨论女性主义文学相关的话题,重心也从写作转向了阅读。一个女性读者的阅读史必然是异质的、需要重审的——节目中谈到的经典爱情喜剧《BJ单身日记》是很多女观众的心头好,但在醉心于爱情童话的同时,我们是否能发现“甜宠”中的隐性不平等?为什么说《黄金时代》是用“自以为爱萧红”的方式扭曲了她的人生历程?而当越来越多的草根女性写作者开始自己的创作,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帮助她们走出厨房与客厅,去往辽阔之地?正如张莉老师所言,经典女作家的出现,需要更多女性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当一个个不驯服的女读者拿起笔,女性主义的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本期嘉宾】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理论评论奖得主。 邓安庆,作家,已出版《望花》《永隔一江水》等。 【本期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时间轴】 02:08 不认同男性中心的叙述逻辑,是丢开不看?还是用审慎的目光去看? 08:29 “甜宠”也有不同:《BJ单身日记》的糖衣炮弹和《傲慢与偏见》的清醒对视 19:10 “宁愿吃仙桃一口,也不要烂梨一筐”:王彩玲生命中的的欲望与光泽 22:56 看《甄嬛传》代入谁?成熟的观众,会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站在一起 24:28 女性读者尤其需要警惕爱情的救赎神话,摆脱受害者思维 31:01 从性别观的角度讨论,《黄金时代》对萧红的刻画有什么问题? 43:20 当厨房里的主妇拿起笔:我们应该期待更多草根女性创作者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波伏娃(1908-1986),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主义者,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代表作《第二性》。 三毛(1943-1991),台湾70至80年代的著名作家。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出生于加拿大渥太华,加拿大最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其作品包括小说、诗歌与批评散文。 余秀华(1976-),生于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诗人。代表作《且在人间》。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呼兰河传》。 张爱玲(1920-1995),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名张瑛。代表作《倾城之恋》。 林徽因(1904-1955),中国现代建筑师、诗人、作家。 伍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 爱丽丝·门罗(1931-),加拿大女作家。 苏敏(1964-),“50岁阿姨自驾游”账号作者,百度百家号创作者。 书籍 《推拿》毕飞宇 《安娜·卡列尼娜》[俄] 托尔斯泰 《秋园》 杨本芳 《日日杂记》[日] 武田百合子 《胡麻的天空》秀英奶奶 《五湖四海》王安忆 《白鹿原》陈忠实 影视 《BJ单身日记》:改编自海伦·费尔丁的同名英国小说,讲述了一位住在伦敦西区的大龄剩女努力寻找真命天子的感情故事。 《立春》:由顾长卫执导,讲述了80年代一个小县城里王彩玲等艺术青年在梦想与现实矛盾中痛苦挣扎的过程。 《黄金时代》:由许鞍华执导,以民国时代为大背景,其中讲述了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爱情经历。 《甄嬛传》:北京电视艺术中心于2011年出品的清装宫斗剧。 《廊桥遗梦》:改编自美国作家罗伯特·沃勒的同名小说的电影。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Thu, 15 Dec 2022 23:30:00 +0000
133 论教师:网课的窗口无法耕耘灵魂 | 沙仑的玫瑰
上了三年网课,我们是不是都快忘了坐在教室里,师生面对面的感觉?同样深受赛博课堂之苦,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陈杰和姜林静选择以“教师”这个话题来开启专栏「沙仑的玫瑰」的新一季。结束了英法德三国文学巨匠的巡游,新一轮的节目将依次聚焦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本期节目的主题教师就是这样一种原型:从循循善诱的孔夫子到不相信书面文字的苏格拉底,从不卑不亢的家庭女教师简·爱到畸恋“养成系”的光源氏,文学中的教师形象光谱是如此之广,有天使,也有恶魔。 在今天,考证、考公、考研逐步成为无数年轻人大学生活的重心,大学教师则疲于应付形形色色的表格和指标,“越来越像个计件工人”。这样无奈的现实,促使我们反思那些最古老的关于教育的美好神话。在100人的大课因材施教是可能的吗?要尊重个体的自由,老师是该放养还是管束学生?回溯教育的传统,伊壁鸠鲁建立“花园学校”,倡导师生共同生活;蒙田提醒我们“警惕知识”;雅斯贝尔斯强调要“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他们所描述的师生关系远非学识的机械灌输,而更接近节目中姜林静所引述的那个古老的希腊神话:在追寻智慧的道路上,女神手持明镜时时自观,如履薄冰。教育的功能或许正是一种灵魂和灵魂之间的相互映照,是平行的亦师亦友,而非垂直的为师者尊。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2:56 从黑塞的《玻璃球游戏》谈起:德国文学中的恶魔教授与天使启蒙者们 08:40 苏格拉底的“阿多尼斯花园”寓言:真理无法通过纸面上的文字传递 18:20 老师应不应该管束学生?因材施教是过时的乌托邦理想吗? 19:42 教学作为一种布道:两种教学空间(讲台式的,讨论班式的)和遗失的神圣阅读传统 28:26 师生同行终有时,短暂的集体生活最终是为了教会人如何孤独地生活在世上 37:31 “不卑不亢”的家庭教师简·爱:处于阶级不对等中的师长权威 39:52 当知识的权力结构扭曲情感关系:《米德尔马契》《痴人之爱》和光源氏情结 55:52 理想教育的寓言:手持明镜,如履薄冰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代表作《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1803-1882),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杰出代言人。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 - 270),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伊壁鸠鲁学派的创始人。 奥古斯丁(354-430),古罗马帝国时期天主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教父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马修·阿诺德(1822-1888),英国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蒙田(1533—1592),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作家。代表作《随笔集》《论儿童教育》。 莫里哀(1622-1673),法国喜剧作家、演员、戏剧活动家。法国芭蕾舞喜剧的创始人。代表作《太太学堂》。 谷崎润一郎(1886-1965),日本著名小说家,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代表作《痴人之爱》。 圣方济各(1182—1226),又称圣弗朗西斯科,出生于意大利亚西西,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各女修会的创始人。 书籍 《垃圾教授》[德] 亨利希·曼 《斐多篇》[古希腊] 柏拉图 《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 《米德尔马契》[英] 乔治·艾略特 《源氏物语》[日] 紫式部 概念 默观:通过祷告或冥想,来感受神的力量。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Thu, 08 Dec 2022 23:30:00 +0000
132 流着血跨越国境:走出东亚的当代韩国文学|徐黎明&叶叶
从大长今到请回答1988,从H.O.T到防弹少年团,这些“韩流”文化作品打开了我们对韩国的认识。而近年来,以《82年生的金智英》为代表的新一批韩国当代文学作品,也逐渐“出圈”,进入了大众视野。观察韩国文坛,我们会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位列年度文学排行榜的作家中,女性占比高达90%,而布克奖等国际文学奖也频频垂青韩江等女性作家。东亚文化下长期受到压抑的女性,为何能在韩国当代的文学现场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她们又如何塑造了当下韩国文学的面貌?本期跳岛,主播宝婷和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徐黎明老师、韩国文学自媒体Goodbye Library的主理人叶叶一起,聊了聊韩国文学中的疼痛美学与先锋性。 “我倒立的时候,身上会长出叶子,手掌会生出树根……”小说《素食者》里,作家韩江抛弃血淋淋、掠夺性的动物想象,转而用素食者的植物性来抵抗暴力。她说,疼痛是一种契机,它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身体,以及有限的生命。对肉体或精神痛感的强调为何会成为女性写作中的突出主题?观察当代韩国作家的创作,暴力的幽灵潜藏于不少文本之下,成为故事的深层驱动力,大至民族战争,小至家庭破碎。为了能够书写仇恨,他们或是调动来自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或是倚赖从语言中生长出的想象力,以血编织梦境,铭记痛感而对抗虚无。同为经历过历史创痛,伤痕尚未愈合的民族,我们又能从韩国的文化探索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本期嘉宾】 徐黎明,青年学者、译者,现任教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叶叶,图书行业从业者,韩国文学账号@GoodbyeLibrary 主理人。 【本期主持】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时间轴】 02:08 从韩剧综艺到小说诗歌:韩流的多个文化侧面 12:21 比起开金手指的爽文女主,我更希望看见立体、自然的女性形象 14:17 “只有创伤,哪有愈合”:伤痕文学或许不能疗愈,但却有对抗暴虐的力量 23:59 用“枯藤老树昏鸦”的逻辑理解韩江新作《白》的先锋写作手法 27:45 金爱烂的《弹簧单高跷》:语言的想象力可以克服重力 30:20 强奸犯还是艺术家?韩国和日本文学素来有“不道德”的美学表达传统 40:27 “身体是我最后所有的”:用写作完成对痛感的体认 46:39 韩国文化走向世界,对我们有何启发? 女性主义韩国文学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也希望能够以这些优秀的作品为窗口,去更多地了解韩国的文化和他们在创作上的探索。我们为跳岛的听众争取了专属的购书大额优惠,点击链接,就能以优惠价格购买节目中提到的《素食者》《白》《我要活下去》《黄柠檬》等作品,还有作家印签、周边票夹等好礼相送。当然,跳岛也会从这次购买中获得一笔小小的佣金,更重要的是,这会让我们感受到岛民的支持。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和这本书,欢迎购买,帮助我们更好地走下去! 《素食者》https://u.jd.com/5tULGzb 《白》https://u.jd.com/5KUD2My 《黄柠檬》 https://u.jd.com/5KerX7w 《我要活下去 》https://u.jd.com/5Me0GWG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金爱烂(1980-),韩国作家。代表作《不敲门的家》。 韩江(1970-),韩国作家。代表作《素食者》《白》《童佛》《红花丛中》。 申京淑(1963-),韩国作家。代表作《请照顾妈妈》。 上野千鹤子(1948-),日本社会学家。代表作《厌女》。 金基德(1960-2020),韩国导演,编剧。代表作《空房间》。 李清俊(1939-2008),韩国著名作家。代表作《西便制》。 黄晳暎(1943-),韩国作家。出生于中国长春。代表作《客地》。 朴婉绪(1931-2011),韩国作家。代表作《裸木》。 金卓焕(1968-),韩国作家。代表作《生者的眼睛》《潜入谎言之海》《我要活下去》。 罗兰·巴特(1915-1980),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 金明仁,韩国诗人。 张康明(1975-),韩国记者、作家。代表作《走出韩国》。 奥尔罕·帕慕克(1952-),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土耳其文学巨擘。 金惠顺(1955-),韩国诗人。代表作《从一个新的星星》。 河成兰,韩国作家。代表作《札幌旅店》。 洪尚秀(1960-),韩国导演。代表作《猪堕井的那天》。 书籍 《82年生的金智英》《给贤南哥的信》[韩] 赵南柱 《关于女儿》[韩] 金惠珍 《CG集团:韩流爆红经营术》[韩] 高成連 《破果》[韩] 具竝模 《柏青哥》[韩] 李敏金 《云朵面包》[韩] 白嬉娜 《烧纸》[韩] 李沧东 影视 《太阳的后裔》:韩国KBS电视台于2016年2月24日起播出的水木迷你连续剧,由宋仲基、宋慧乔主演。 《寄生虫》:由奉俊昊执导的电影。2020年,该片获得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偶像团体 防弹少年团:HYBE旗下BIGHIT MUSIC于2013年6月13日推出的韩国男子演唱组合。 少女时代:韩国SM娱乐有限公司于2007年推出的女子流行演唱团体。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KIMIU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Thu, 01 Dec 2022 23:30:00 +0000
131 专访诺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众人绝望之时,做好自己的事
两个月前,在柏林城郊的一处艺术家聚居区,本期跳岛的特约主播王磬与翻译来到一栋旧式建筑的门前,按响了门铃。 门开了,阿列克谢耶维奇迎上来。这位笑起来眉眼弯弯的老人,是201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也是使用俄语写作的当代作家中最知名的几位之一。她1948年出生于苏联,从新闻系毕业后,曾担任多年记者,记录了包括冷战、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苏联解体等在内的历史事件。自上世纪80年代起,她先后出版了《战争中没有女性》《锌皮娃娃兵》《二手时间》等五部作品,共同对苏联及其解体后的时代做出了百科全书式的记录。 自获得诺奖之后,阿列克谢耶维奇闭门写作,已有6年未接受过中文世界的采访。然而,经过这个异常难熬的、高温和战火轮番炙烤的夏天,她改变了主意。采访前一周,戈尔巴乔夫刚刚过世,乌克兰战争也已焦灼六个月之久。我们向她提问,想了解一个“带有明显时代印记的人”,一个持之以恒地谈论上个世纪的战争与灾难的作家,是否预见到了这次战争的爆发,又如何看待过去的这半年?我们一度以为过去的已经被写进历史,但当混乱再度笼罩在我们头上,一个人可以做什么? 她说自己有种挫败感。她说,半辈子都在写战争、写灾难,本以为不需要再写这些了,可以去写写自己更感兴趣的事——爱、衰老以及人们如何生活。但在乌克兰发生的事让她意识到,不能停下来。不能向绝望投降。 特别说明:采访以中俄双语完成,后期制作时进行了配音和剪辑。感谢界面新闻对本期节目制作的协助。 【本期特别嘉宾】 S.A. 阿列克谢耶维奇,记者,散文作家。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二手时间》《锌皮娃娃兵》《战争中没有女性》等。 【本期特别主播】 王磬,旅欧媒体人,界面新闻国际报道主笔,播客《不合时宜》主播。 【时间轴】 04:33 战后出生的这代人一度以为在欧洲中心不可能再爆发战争了 07:38 用武器解决问题,是中世纪乃至石器时代的思维模式 11:18 “战争中没有女性”:女性对战争的理解和讲述,和男性相比有什么区别? 22:37 关于爱与死亡:不是我选择了这些主题,是它们选择了我 29:06 离散年代的创痛:不能回家,是一种很奇怪的感觉 32:41 人人迷茫的时代,知识分子可以担起怎样的责任? 目前,节目中提到的《战争中没有女性》,以及《二手时间》《锌皮娃娃兵》等五本代表作的中文版均已面世。我们为跳岛的听众争取了专属的购书大额折扣,点击下文链接直达。欢迎购买支持。 阿列克谢耶维奇系列5册套装:https://u.jd.com/5Kipb48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https://u.jd.com/5KiWRXS 战争中没有女性:https://u.jd.com/5wiBLta 二手时间:https://u.jd.com/5CiEsNk 【出品人】蔡欣 【说明文字】王磬 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翻译】汪紫薇 路尘 【配音】蔡欣纯 【音乐】虫见月Lunar Moth - 彭寒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Thu, 24 Nov 2022 23:30:00 +0000
130 一起读《追忆似水年华》:读困了,就替普鲁斯特睡一觉
“人生太短,普鲁斯特太长。”法国作家法郎士曾如是感慨。《追忆似水年华》是如此地长,长到我们已然迷失在漫漫追忆之中。这部常被戏称为“犯困文学”“吃灰七卷本”的巨作,究竟伟大在哪里?今年的11月18日,是普鲁斯特逝世的一百周年纪念日,就让我们跟着经典重读栏目「一起读」的第四期,来重新追忆似水年华。 本期节目里,身为法语系学子却从来没有读完过《追忆》的普通读者何润哲,请来北京大学外语学院的程小牧老师和跳岛的老朋友张秋子老师(豆瓣ID:安提戈涅),一起来侃侃文学史上的这座大山。一百年的时间里,《追忆似水年华》如何从一部惨遭拒稿的“业余”之作变成无可逾越的经典?世人眼中的花花公子普鲁斯特,如何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普鲁斯特反对用实证主义的考据癖来推断作家和作品的价值,作为一个非职业写作者,他把目光投向人最基础的生活经验。 正因为如此,要理解普鲁斯特用七卷本所探究的生命的真相,我们不一定要成为专家,也不必仰赖所谓的素养或积淀。正如节目里张秋子所说的那样,最质朴、最贴近生活的阅读感触,有时正是学院派解读所容易遗漏的。《追忆》提醒我们的,是不要让精神怠惰、不要在生活中逃避生活,敢于用诗人的目光凝视身边的事物,并以此对抗时间的流逝。踏入普鲁斯特笔下流淌的人生河床,我们或许也能与自己生命中的那块马德莱娜小蛋糕偶然重遇。 【本期读者】 普通读者: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专业读者:程小牧,北京大学外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巴黎七大,文学博士。出版著作Jean Genet : un Baroque moderne, 译作《内在经验》《阳台》《贾科梅蒂的画室:热内论艺术》等。 飞行读者: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作品简介】 《追忆似水年华》(À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中文又译《追寻逝去的时间》,以其长度和意识流手法而闻名,全书共分七卷,于1913至1927年在法国出版,分别是:《在斯万家那边》《在少女们身旁》《盖尔芒特家那边》《索多姆与戈摩尔》《女囚》《女逃亡者》《重现的时光》,其中后三卷为作者逝世后出版。小说叙事者以回忆的形式重历往事,细腻刻画出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法国上流社会,并从单纯地描写人类社会转向对人类心理情绪的分析,以及对文学、对记忆和对时间的追索。作为一种对抗遗忘的方式,遍历爱情、嫉妒、死亡等交叉重叠的复杂主题,小说主人公在文学与艺术中找到了人生的意义。《追忆似水年华》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作家简介】 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 Proust,1871-1922),法国作家,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中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文理学院法律系,受到柏格森时间哲学的影响。他与上流社会交往甚密,时常出入文艺沙龙,与文学艺术界的名流广泛接触。代表作有《追忆似水年华》(1913-1927)、《驳圣伯夫》(1954)等。 【时间轴】 02:34 攀登《追忆似水年华》这座大山:最难读完的小说,究竟难在哪儿? 08:44 一百年前的“专业读者”们也没看出《追忆》好在哪里 13:24 革命文学vs室内文学:走“我是谁”的路,还是“怎么办”的路 20:39 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实证主义的生平考证永远不足以推断写作者的自我 35:14 “正统”的纪德与“非典型”的普鲁斯特:作为职业的写作和作为人生的写作 46:13 最质朴、最贴近生活的阅读感触,有时正是学院派解读所容易遗漏的 56:28 普鲁斯特的时间观:“我”的坐标,可以由河流、马蹄声以及一块马德莱娜蛋糕来定位 70:22 一起读小撇步:永远读不完的书,也可以是从哪都可以开始读的书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罗兰巴特(1915-1980),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 纪德(1869-1951),法国作家,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伪币制造者》《背德者》。 约翰·罗斯金 (1819-1900),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代表作《芝麻与百合》。 法朗士(1844-1924),法国作家、文学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托马斯·库恩(1922-1996),美国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代表作《科学革命的结构》。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和实证主义的创始人。 左拉(1840-1902),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重要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家,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 吉尔·德勒兹(1925-1995),法国最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之一。 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代表作《蒙田随笔》。 乔治·佩雷克(1936-1982),法国当代著名的先锋小说家。 托尼·莫里森(1931-2019),美国黑人女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雅克·拉康(1901-1981),法国作家、学者、精神分析学家,也被认为是结构主义者。 作品 《阅读普鲁斯特》(Lecture de Proust)[法]加埃坦·皮康 《项狄传》[英] 特伦斯·斯特恩 《局外人》[法] 加缪 《堂吉诃德》[西] 塞万提斯 《巨人传》[法] 拉伯雷 《欢乐与时日》《驳圣伯夫》《让·桑德伊》[法] 普鲁斯特 《忏悔录》[法] 卢梭 《与父亲的奥德赛》[美] 丹尼尔·门德尔松 《伪装成独白的爱情》[匈牙利] 马洛伊·山多尔 《墓中回忆录》[法] 夏多布里昂 《写作与救赎》[德] 瓦尔特·本雅明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 Howling Fox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Thu, 17 Nov 2022 23:30:00 +0000
129 母女的bonding,从第一件内衣开始绑定 | 颜怡颜悦&于晓丹
你的第一件内衣是什么样的?带钢圈吗?有厚胸垫吗?还是一件简简单单的小背心?当自己的胸部发育隆起,你曾用勾肩驼背掩饰这陌生的变化吗?内衣包裹着女性最私密的经验,也折射出女性对待自己身体的态度。 小小的内衣,仿佛一条说不清的隐形纽带,串联起不同代际的女性。本期自由潜水,颜怡颜悦来到内衣设计师、《内衣课》作者于晓丹的工作室,从妈妈带着买的人生中第一件文胸说起,聊了聊母与女之间彼此的形塑和相互的映照。有多少叛逆的女儿,不愿活成母亲软弱的模样,试图寻求强大男性角色的指导,但又惊讶地发现自己身上符咒般难以磨灭的印记:如出一辙的走路姿势、从未明言却异常一致的内衣品味、清洗血迹的方法,乃至看待人生或悲观或乐观的底色……当女儿逐渐理解母亲身上无奈的时代印记、不再抗拒母辈料理生活的智慧,当女儿回过头为那对曾经哺育过自己的乳房卸下过分厚重的胸垫,同时被卸去的,或许正是笼罩在每一对母女、每一代女性身上的重重禁忌。把轻盈还给女性,让女性的身体属于她自己,是每一个她追逐自由、表达自我的第一步。 【本期潜水成员】 颜怡颜悦,优秀脱口秀演员、编剧,资深文学爱好者。 于晓丹,设计师、作家、译者。23年内衣设计生涯,22年纽约旅居生活。“EMILY YU”“姜好”品牌创始人。 【时间轴】 01:36 我们的内衣启蒙:小背心还是厚胸垫? 12:30 说到“发育”,为什么妈妈和女儿都会不好意思? 14:19 女儿对母亲的补偿,可能是一种自以为是的价值观绑架 18:03 “在我的身上看见你”:我们和母亲彼此塑造 28:56 献给乳腺癌患者的胸衣:“所有的特殊需求都应该被看见” 35:31 “暗处的女儿”和“烦人的母爱”:母女关系的文学真相 53:09 文学是给弱者的礼物,艺术是压抑自我的表达渠道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上野千鹤子(1948-),日本社会学家。代表作《始于极限》。 埃莱娜·费兰特(1943-),意大利极受欢迎但身份成迷的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为其笔名。代表作《烦人的爱》。 罗贝托·波拉尼奥(1953-2003),智利诗人和小说家。代表作《荒野侦探》。 唐纳德·格洛弗(1983-),美国编剧,演员,说唱歌手。代表作《亚特兰大》。 爱丽丝·门罗(1931-),加拿大女作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代表作《传家之物》。 村上春树(1949-),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代表作《挪威的森林》。 雷蒙德·卡佛(1938-1988),被誉为“新小说”的创始者。代表作《大教堂》。 书籍 《老妓抄》[日] 冈本加乃子 《隔壁的女人》[日] 向田邦子 《洛丽塔》[美] 纳博科夫 影视 《异星灾变》: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科幻剧集,讲述两个机器人受命在神秘星球抚育人类后代的故事。 《暗处的女儿》:据埃莱娜·费兰特的同名小说改编。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Thu, 10 Nov 2022 23:30:00 +0000
128 选择漂泊,是因为我拒绝与这个狗屎世界合作 | 滕威&陈烨华
如果世上的一切事情,在开始之前就已经无可奈何地失败了,一个人要以怎样的姿态来对抗社会与命运的强力漩涡?哥伦比亚作家阿尔瓦罗·穆蒂斯笔下的瞭望员马克洛尔,宛如《阿飞正传》中那种一生都只能在天上飞的鸟,浪迹天涯一辈子,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答案。 本期节目里,主播于是将和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滕威教授及澳门科技大学的陈烨华老师一起,聊聊这本近期被引进到中国的长篇小说《马克洛尔的奇遇与厄运》。这本巨著的作者穆蒂斯是拉美文学的重要人物,启发过《百年孤独》的创作,却长期在西语世界以外遭到漠视。他塑造的马克洛尔是个不合时宜的反英雄:无法安于小资产阶级的稳妥生活、对人类彻底失望,于是一次次放逐自己,却总是一事无成。这样一个“失败者”为何会如此迷人?为什么马尔克斯会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马克洛尔”? 或许,每个对现实不满、寻求过救赎的人,都会理解驱动马克洛尔无尽漂泊的那种焦虑。在故事的终章,我们究竟能否如马克洛尔一般幸运,重拾对人类的信心,得到精神的安抚慰藉?穆蒂斯把这个未知留给仍在远航的读者们。祝愿阅读的你,也可以和马洛克尔一起在故事中获得疗愈。 【本期嘉宾】 滕威,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哈佛-燕京学者。出版有《边境之南》《山岩上的肖像》等,主编“电影工作坊”“微文化研究”等系列丛书。 陈烨华,澳门科技大学西班牙语教师。 【本期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2:50 大部头、诗化语言与去情节化:《马克洛尔的奇迹与厄运》“不合时宜”的文化姿态 07:44 “我们出生时就带着战败的天分”:如何理解“海贼王”厄运般的失败? 13:41 宁愿滚到尘埃里,也拒绝成为统治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19:24 像马克洛尔一样无可凭依的我们,有可能找到焦虑的解药吗? 29:37 冷遇是拉美文学汉译的常态,马尔克斯和略萨只是孤例 36:27 所谓的“拉美文学爆炸”和魔幻现实主义,都是带有西方中心主义凝视的标签 54:03 大部头有大部头的读法:不必一口气读到结尾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聂鲁达(1904-1973),智利当代著名诗人。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安东尼奥·斯卡尔梅达(1940-),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后仍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曼努埃尔·普伊格(1932-1990),阿根廷当代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 切·格瓦拉(1928-1967),原名埃内斯托·拉斐尔·格瓦拉·德·拉·塞尔纳,阿根廷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战争的核心人物。 奥克塔维奥·帕斯(1914-1998),墨西哥诗人、散文家。 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 埃莱娜·波尼亚托夫斯卡(1932-),女权主义者,记者,墨西哥当代著名作家。 路易斯·布努埃尔(1900-1983),西班牙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演员。 戴锦华(1959-),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书籍 《2666》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百年孤独》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七海游侠》系列漫画 [意] 雨果·普拉特,1970年,普拉特旅居法国,开始了《七海游侠》短篇故事创作。 《阿劳卡依玛山庄》 [哥伦比亚] 阿尔瓦罗·穆蒂斯,1997年首次由云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中译版。 影视作品 《海贼王》:又名《航海王》,根据日本漫画家尾田荣一郎创作的漫画改编。 《星际牛仔》:日本SUNRISE动画公司原创的电视动画,2000年获日本科幻大会星云奖。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BEIBEI
Thu, 03 Nov 2022 23:30:00 +0000
127 对话小说家林棹:“当我做蛙已经做了一年的时候”
“我是虚构之物。我不讲人物,因为我根本不是人。我有过许多名字,它们一一离我而去,足以凑成我的另一条尾巴。” 摒弃人类的认知模式,做一只雌性巨蛙,在十九世纪上半叶中西交融的港口观察和吞吐,世界于我,会是怎样的关系?今年入选宝珀文学奖短名单的小说《潮汐图》中,叙述者蛙怪用跳跃的词句,带领读者穿越水汽氤氲,踏上一场从近到远的旅行。 本期跳岛,主播钟娜带着好奇向《潮汐图》的作者林棹提问,想知道一个用蛙的声音讲故事的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会有何不同。和她故事中的叙述者一样,林棹的语调沉着且笃定,她是怎样找到自己的声音的?一个有着博物之心的写作者,又是怎样照看行将枯萎的化石之词,将它们视作珍奇宝石挨个重新擦亮,让读者攀附着词与词的网络,推开认知的新窗?林棹口中和笔下的世界陌生而灵性,挑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启发我们思考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是蛙也好,是人也罢,一切生命体真实的状态都是受限,但文学的想象力总在拓宽狭隘的边界。就让我们跟随林棹做一次大胆的蛙跳,跃入远方万物,踏上追寻与共情的旅程吧。 【本期嘉宾】 林棹,作家,1984年生于广东深圳,中文系毕业。著有长篇小说《流溪》《潮汐图》。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1:30 “林氏修辞”的奥秘:做蛙做了一年以后,我找到了自己的语调 13:42 理解蛙的叙事学:所有生命的真实状态都是受限 17:38 比较《红楼梦》和《西游记》中角色的动线 20:06 在今天追求“文艺复兴人”的通才理想,依旧能获得智性的快乐 24:02 “有些作者是动词型的,有些是形容词型的,有些是名词型的。” 32:34 十九世纪小说的时间观是均质的,今天时间可以是有弹跳感的、电子的 38:54 林棹小说中的水:江河湖海、电饭锅的蒸汽、血与泪 45:21 听从远方的召唤上路之后,我们才能重新想象近处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海明威(1899-1961),美国记者、作家以及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老人与海》。 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文学家和鳞翅目昆虫学家。代表作《洛丽塔》。 马尔克斯(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书籍 《白鲸》(又译莫比迪克)[美] 赫尔曼·麦尔维尔 《三毛流浪记》张乐平 《瘟疫之夜》[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概念 人择宇宙:由鲍罗和泰伯拉提出。核心观点是“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常数”。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hu, 27 Oct 2022 23:30:00 +0000
126 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不是你想象的那种法国女作家 | 陆一琛&宗城
2022年10月6日,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出生于1940年的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对于绝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这是一个相对陌生的名字。安妮·埃尔诺是谁?诺奖为什么选择了她?一周前,跳岛FM的主播何润哲请到两位长期关注埃尔诺作品的嘉宾,北京大学、巴黎索邦大学博士陆一琛及青年小说家宗城,在直播活动中就大家好奇的问题一一做了解答。 由于埃尔诺在中国的译介相当有限,缺乏资料,自诺奖公布以来,媒体第一时间的报道大多聚焦在几个关键词上,如“自传性”“无人称写作”“阶层跃迁”等等,基于埃尔诺同名作品改编,讨论堕胎问题的电影《正发生》也被频繁提及。可是安妮·埃尔诺真的是一位相信“身体写作”或者“私写作”的小说家吗?“无人称”是否足以代表她的创作风格?拨开层层标签,今天的中国读者将不难在埃尔诺平实的语言中发现,她执着于一遍遍回溯和审视自己的人生,同时也是在致力于挑战资产阶级审美,将文学从固化的制式中解放出来,在愈加不稳定的世界,重新确定自我在社会中的锚点。 嘉宾: 陆一琛,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巴黎索邦大学文学博士。苏州大学法文系副教授,译有《绿眼睛:杜拉斯与电影》等。 宗城,人类观察员,小说写作者,来自广东湛江的“外省人”,主理播客《席地而坐》。 主持: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时间轴: 02:35 安妮·埃尔诺创作史:现实版“我的天才女友” 10:56 诺奖选择一位写堕胎的女作家,是“格局小了”? 25:43 用《回归故里》做参考读埃尔诺:是否要用父母的语言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选择 42:35 与其说埃尔诺是法国版“小镇做题家”,不如说她是“小镇读书家” 62:32 中国读者想了解埃尔诺,从代表作《悠悠岁月》开始会太困难吗? 69:36 “无人称”指向女性的集体意识,也指向消除了特殊性的个体 79:08 诺奖频频垂青非虚构作家,小说的出路在何方?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安妮·埃尔诺作品 有中文译本的作品:《位置》(La Place,新译名《一个男人的位置》),《一个女人》(Une femme,新译名《一个女人的位置》),《羞耻》(La Honte),《悠悠岁月》(Les années) 暂无中译本的作品:L'Événement, La vie extérieure,Retour à Yvetot, Regarde les lumières mon amour, Jeune Homme 布尔迪厄(1930-2002),当代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思想家和文化理论批评家。节目中提到他的《区分》《实践感》。 乔治·佩雷克(1936-1982),法国当代著名的先锋小说家。节目中提到他的Je me souviens,《物:六十年代纪事》《人生拼图版》。 埃莱娜·西苏(1937-),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理论家之一。代表作《美杜莎的笑》(Le rire de Méduse et autres ironies)。 萨曼·鲁西迪(1947-),英国著名作家。代表作《午夜之子》。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1894-1961),法国小说家、医生,真名路易·费迪南·戴都什。代表作《长夜行》。 西蒙娜·薇依(1927-2017),曾任法国卫生部长,推动堕胎合法化的重要人物。 莫迪亚诺(1945-),法国小说家,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暗店街》。 罗兰·巴特(1915-1980),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节目中提到他的《明室》以及其中“刺点”的概念。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W. G. 赛巴尔德(1944-2001),德国作家与学者。代表作《土星之环》。 托卡尔丘克(1962-),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当代欧洲重要作家、波兰国宝级作家。代表作《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 书籍 《回归故里》[法] 迪迪埃·埃里蓬 《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爱尔兰] 萨莉·鲁尼 《性差异的伦理学》[法] 露西·伊利格瑞 《重返巴黎地铁》[法] 马克·欧杰 《巴黎地铁上的人类学家》[法] 马克·奥热 《我的天才女友》[意] 埃莱娜·费兰特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以禾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hu, 20 Oct 2022 23:30:00 +0000
125【自由潜水】买房女子图鉴:什么都不如一间自己的房?
伍尔夫曾如是说过:“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那么她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另一样是一间自己的房间”。一百年后的今天,可能不是每个女人都想写小说,但一间舒适的、安全的、不受打扰的房间,却是每个人都依然渴望拥有的。 跳岛的第38期节目曾聊过令人头疼的租房,本期谈天说地的「自由潜水」栏目,跳岛的常驻主播于是邀请到编辑希颖和漫画作者亦心,决定来挑战一个更为恐怖的问题:买房。三人从漫画《想在东京买个房子》说起,聊了聊单身女性的买房梦。漫画女主人公沼越幸,二十六岁,月工资折人民币一万,她要如何在大城市靠自己买下一套房?单身女性想要在大城市买个房,会有多难?买了房的女性,在婚恋市场上会遇到哪些新难题?伍尔夫的“女子房产说”在今天还适用吗?没有房,就没法拥有安稳幸福的人生吗? “一间自己的房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也许房子无法专门为女性而设计,但其中的物品可以。在职场打拼的女性需要对自己好一点,努力拥有自己的房子的女性也该考虑每一个细节。 袖山 「Lapel人体工学椅」专为女性设计,参照中国成年人体尺寸,收集女性身形数据以及工作中的动态数据。在自感知体重底盘的基础上,针对 90% 的女性端坐时的坐深 46 到 48 厘米进行设计,不卡不压,让身体始终能贴合 S 型椅背。椅脚前端平直,专为娇小女生设计,让脚部始终能稳稳踏住。坐垫的曲面设计能让血液充分流动,网布选用进口 PP 材料,不闷汗,没有裙子被粘住的尴尬,孕妇也能放心使用。 【本期潜水成员】 陈希颖,出版品牌明室创始人、主编。策划编辑有《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黑箱》等。 亦心,漫画家、漫画编辑、漫画爱好者。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15 “业余爱好:研究户型图”:一部关于单身女性买房的日本漫画为什么会戳中我们? 11:25 买房or租房?中国和日本的年轻人分别怎么选? 17:18 日本的女性漫画创作者,正在用文化对抗文化,拒绝做欲望的象征 25:43 从申请贷款到装修攻略,我们也需要一个“女性购置住宅应援会”! 38:22 你可以接受女生买房,男生拎包入住的模式吗? 47:45 再论伍尔夫的“女子房产说”:女性必须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吗?拥有不了怎么办? 62:00 向日本的姐妹们学习:女性主义可以回归日常,“从零开始”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作家。代表作《到灯塔去》《达洛维夫人》。 上野千鹤子(1948- ),日本学者。代表作《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厌女》。 田房永子(1978- ),日本漫画家。代表作《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妈妈也是人》。 冈崎京子(1963- ),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我很好》《恶女罗曼死》。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 书籍及文章 《想在东京买个房子》[日] 池边葵 《单身女性的时代》[美] 丽贝卡·特雷斯特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日] 上野千鹤子 《始于极限》[日] 上野千鹤子 《一个人的老后》[日] 上野千鹤子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 上野千鹤子 《厌女》[日] 上野千鹤子 《第二性》[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美国夫人》[美]希登费尔德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hu, 13 Oct 2022 23:30:00 +0000
124 用世界的眼睛回望故乡:行走观察的意义|周轶君&晓宇
疫情第三年,出国旅行成为需要仔细打捞的回忆。踏上远方的土地,被陌生的语言和异族的面庞包围,转身离开,回到故乡与邻人之间,或者去往下一个目的地,接受新一轮冲击。来去之间,一段“在路上”的生命,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 本期节目,跳岛的老朋友柏琳作为特约主播,与作家周轶君、青年学者晓宇教授聊了聊行走观察对一个人生命质地的改变。两位嘉宾都有着丰富的现场经历,曾分别作为记者和学者亲历中东、拉美等地的危机事件。如今回望那段人生,他们如何阐释“不安”对自己的召唤?作为时代气旋中的外部观察者,他们何时潜入深水,又何时抽身离开?当全球化再度成为一种愿景,不安全感迅速蔓延,除了呼唤远方的共情,能够逆转极化、重建信任的,或许正是这样和其他民族切身交往的经历。正如节目中周轶君所说,交流的力量可以跨越高山大海。每个人都渴望走出家门,或许不是为了逃离。在世界的另一端回望,才能看到故乡真正的模样。 【本期嘉宾】 周轶君,纪录片导演、写作者。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北京第二外语学院阿拉伯语文学学士。著有《中东死生门》、《走出中东》。 晓宇,湖北武汉人,青年作家、学者,英国牛津大学博士,曾供职于联合国。现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长期进行评论和非虚构写作,出版有《利马之梦:晓宇的拉美笔记》。 【本期主持】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3:00 “舒适圈”外的诱惑:每个人都有走出家门的冲动 12:44 大事件的气旋过后,日常生活才是观察暗流涌动的最好时机 20:28 随时可以抽身离开的外来者,是否有权“干涉”当地人的生活? 33:33 中国人自己的事,外人永远搞不懂?:外部视角不可或缺 41:22 共情的多重维度:会引来对话与理解,也会导向分裂和极化 54:23 不安全感蔓延全球,当战争被景观化,看总比不看好? 69:57 行走观察如何改变生命质地:背着故乡的行囊出发,以世界的眼睛回望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1935-2003),国际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代表作《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 竹内好(1908-1977),日本文学评论家。代表作《中国的近代与日本的近代》《现代中国论》。 阿摩司·奥兹(1939-2018),以色列作家。代表作《何去何从》《我的米海尔》。 周有光(1906-2017),中国语言学家。代表作《从世界看中国》《朝闻道集》。 书籍 《想象巴尔干》[美] 玛莉亚·托多洛娃 《与屠刀为邻》[法] 让·哈茨菲尔德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hu, 29 Sep 2022 23:30:00 +0000
123 当歌词比诗更像诗,戴上耳机就看见了| 小老虎&顾悦
2016年,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曾引发过一轮不小的争议。不少人嘲笑歌词入选文学奖,其性质就如同“曲奇饼干获得米其林三星”一样荒谬。可是,歌词与诗歌真的如此界限分明吗?别忘了西方文学的老祖宗荷马就是一位游吟诗人,中国最早的《诗经》也是民歌合集。诗歌本就同源。从什么时候起,诗歌成了文学宝冠上的明珠,而歌词难登大雅之堂?当歌词比诗歌更像诗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得文学奖? 本期节目,跳岛主播广岛乱邀请到说唱歌手小老虎和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顾悦教授,一起试着在诗与歌彻底分离的当下,重寻“歌诗”的传统。从崔健的“你问我要去向何方”到罗大佑的“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从户川纯的“乘着烦恼之舟,前往罪业之海”到莱昂纳德·科恩的“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古今中外,语言的音乐性在歌词中得到了充分的绽放和持续的更新。诗与歌的重叠也让我们思考一系列有趣的问题:从文学性的角度,如何评价方文山的“秋刀鱼”和“麻雀”?押韵对于现代诗人和现代歌手来说分别意味着什么?在文字的游戏场中,歌词与诗歌的界限本就模糊又神秘。 【本期嘉宾】 小老虎,一个玩说唱的。 顾悦,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授,文学译者,诗人,民谣音乐人(微博ID: 顾悦老师)。 【本期主持】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Oneshot生活空间」主理人。 【时间轴】 02:09 从游吟诗人到鲍勃·迪伦,诗与歌经历了几度分分合合 11:18 从什么时候开始,歌词成了烂诗的代名词? 14:38 聊聊方文山的“麻雀与秋刀鱼”:可以用文学性要求流行歌吗? 30:24 诗与歌分离的年代,把窃窃私语留给无韵诗 36:27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汉语的音乐性有多少种可能? 44:13 口水歌和现代诗的区别,在于是不是每一句都押韵? 54:36 “后悔”与“梅花”之间的诗意,只可能存在于汉语中 唱出的诗歌不会轻易消散。声音是记忆最坚固的载体。 跳岛的好朋友单向空间最新推出的“声音盒子”,由一个迷你播放器和 101 张经过特殊处理的声音卡片组成,代表了 2020 年以来从 6326 个读者投稿中挑选出的 101 段声音记忆。之中有的关乎公共事件,有的来自私人经历。这些卡片或许不能代表这三年间最重要的时刻,但却是一个个真实个体向世界按下的快门。将声音卡片插入播放器,就可以随机收获一位来自远方朋友的声音记忆,希望它能成为一种实在的安慰,一种及时的纪念。 你可以在单向空间旗舰店搜索“声音盒子”购买,备注“跳岛FM”可获得专属明信片福利。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克劳迪奥·蒙特威尔地(1567-1643),意大利作曲家。代表作《奥菲欧》《波佩阿的加冕》。 荷马(约前9世纪—前8世纪),古希腊诗人。代表作《荷马史诗》。 萨福(BC.630-BC.560),古希腊诗人。代表作《致阿那克托里亚》。 鲍勃·迪伦(1941- ),美国音乐人。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像一块滚石》。 方文山(1969- ),中国台湾作词人、导演。代表作《七里香》《青花瓷》。 罗大佑(1954- ),中国台湾音乐人。代表作《东方之珠》《明天会更好》。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英国诗人。代表作《序曲》《水仙花》。 莱昂纳德·诺曼·科恩(1934-2016),加拿大音乐家。代表作《哈利路亚》《著名的蓝雨衣》。 张玮玮(1976- ),中国音乐人。代表作《白银饭店》《2020》。 管平湖(1897-1967),中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画家,代表曲目《流水》《广陵散》。 书籍 《邂逅:户川纯随笔集》[日] 户川纯 《崔健诗歌集》崔健 《人类的音乐》[美] 耶胡迪·梅纽因 《人间、地狱和天堂之歌》李皖 《别再问我什么是嘻哈》[日] 长谷川町藏 《流行音乐与资本主义》[日]毛利嘉孝 《The Anthology of Rap》Adam Bradley; Andrew Dubois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hu, 22 Sep 2022 23:30:00 +0000
122 要改编好电影,必须先刺杀小说家?| 双雪涛x万玛才旦x戴莹
从电影诞生初期的《月球旅行记》算起,百余年来改编自既有文学作品的经典影视剧数不胜数。相比直接从剧本成长起来的影片,改编电影背负着“原著小说”这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前世,如何处理文学和影视两种媒介之间天生的差异,就成了一个没有唯一解的问题。 前不久在北京,跳岛的主播广岛乱和特邀主持余雅琴一起,邀请到作家双雪涛、导演万玛才旦和制作人戴莹,从不同视角出发,聊了聊文学影视化这个话题。身为《刺杀小说家》等多部大热影视剧的原著作者,双雪涛会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被搬上大银幕?万玛才旦身兼导演和作家双重身份,改编过多部自己的短篇小说,他认为小说改编最难的是什么?作为“迷雾剧场”的总制片人,先后推出三部紫金陈小说的改编剧集,戴莹对悬疑这一类型有怎样的理解?此外,夸一部电影有“文学性”,到底是什么意思?如何看待“东北文艺复兴”、“藏地新浪潮”之类的标签,它们是限制还是吸引外界注意力的抓手?故乡与方言对创作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本期节目是9月8日中信出版集团“文学与影视的对话”线上直播活动的精选剪辑版回放。关注微信视频号预约更多直播内容。 【本期嘉宾】 万玛才旦,电影导演,编剧、小说家。电影代表作《静静的嘛呢石》《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等,已出版《乌金的牙齿》《故事只讲了一半》等多部小说集。 双雪涛,小说家。代表作《平原上的摩西》《刺杀小说家》《天吾手记》《翅鬼》《猎人》等。 戴莹,爱奇艺高级副总裁,资深制作人、“迷雾剧场”总制片人。投资制作《心理罪》《无证之罪》《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等多部影视作品。 【本期主持】 余雅琴,影评人,媒体人、策展人。曾参与策划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与实验影像中心“特写——当代影像的思考与实践”项目。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Oneshot生活空间」主理人。 【时间轴】 02:28 在电影与其他艺术体裁的碰撞中,文学是最优先的一种 08:37 “迷雾剧场”系列诞生背后的故事:12集网剧的体量是冒险之举 12:43 电影改编的三种方式:哈利·波特式的、李安式的和王家卫式的 31:03 悬疑作为一种叙事的策略:爱情电影也可以是一种悬疑电影 38:12 玄幻仙侠片过气了,现实主义题材是新风尚? 47:59 “东北文艺复兴”与“藏地新浪潮”:地域标签挺好,自由也很重要 56:21 方言不只是语言问题:同样一种红色,在汉文化里象征吉祥,在藏文化则不然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影视作品 《隐秘的角落》(2020)《沉默的真相》(2020)《无证之罪》(2017) 《本命年》(1990) 《黑骏马》(1997) 《天才瑞普利》(1999) 《月球旅行记》(1902) 《卧虎藏龙》(2000) 《人世间》(2022) 《东邪西毒》(1994) 《奥丽芙·基特里奇》(2014) 《钢的琴》(2010) 《白日焰火》(2014) 《东北虎》(2021) 《让子弹飞》(2010) 人物 谢飞(1942- ),电影导演、编剧。代表作《本命年》《黑骏马》。 贾樟柯(1970- ),影视导演、编剧。代表作《山河故人》《三峡好人》。 王小帅(1966- ),影视导演、编剧。代表作《地久天长》《十七岁的单车》。 刁亦男(1969- ),影视导演、编剧。代表作《南方车站的聚会》《白日焰火》。 王家卫(1958- ),影视导演、编剧。代表作《重庆森林》《春光乍泄》。 李安(1954- ),影视导演、编剧。代表作《断背山》《饮食男女》。 爱丽丝·门罗(1931- ),加拿大作家。代表作《快乐影子之舞》《逃离》。 书籍 《天才雷普利》[美]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坏小孩》紫金陈 《长夜难明》紫金陈 《卧虎藏龙》 王度庐 《人世间》 梁晓声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13 Sep 2022 23:30:00 +0000
121 有一种性感和风月无关:欧巴桑的闭经之歌 | 蕾克&默音
过了更年期的女人,也可以很性感吗?除了无名的妻子、焦虑的母亲,她们还有没有别的人生剧本?本期跳岛,我们聚焦三位独特的,即将或已经步入老年的日本女作家,她们极富生命力的自我叙述,彻底革新了刻板印象中那个随日渐干涸的经血一同枯萎的“欧巴桑”形象:冈本加乃子笔下的老妓,借男青年来满足自己对人生的探索欲,《日日杂记》里的武田百合子大方坦承自己对口红的依赖,伊藤比吕美更是在《闭经记》中为月经高唱赞歌,自诩是“山姥一般的女汉”。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本期跳岛,主播钟娜和这几本作品的译者蕾克与默音跨洋连线,聊了聊这三位有趣的女作家和她们的作品。老年对于女性身份来说意味着什么?是凋萎,还是解放?年纪渐长,死亡的造访也越来越频繁。面对亲友的离世,这三位作家分别有着怎样的体察?对死的坦然,又如何与她们对生的欲望相互映照?作为欲望的象征,她们笔下的食物会展现出怎样的维度?阅读她们笔下的生死与日常,平静之下总是暗流汹涌,别有一种戏剧性张力的余味。或许这正是生命力熟成之后的性感:松弛自在又不容侵犯,正如蕾克在节目结尾所引用的那句短诗——“口衔丹花行世间,无忧亦无惧”。从生育与流血的周期中解放出来,她们从衰老走向新生。 【本期嘉宾】 蕾克,译者,撰稿人,现居东京,微博@Lelac,译有坂元裕二《往复书简 初恋与不伦》、伊藤比吕美《闭经记》、冈本加乃子《老妓抄》等。 默音,小说作者,日本文学译者。已出版小说《一字六十春》《甲马》《星在深渊中》等,译有《日日杂记》《青梅竹马》《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等。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1:53 是妻子,是母亲,也是作家:女性创作者的双面人生 10:01 老年女性的性感,是松弛和坚固的矛盾综合体 17:53 品味女作家笔下的食物:百合子的“反诗意”,加乃子的“魔性”和比吕美的“温度” 39:57 因为年老所以坦然:对死亡不投射幻想,才可以直白地说“丈夫死了” 51:36 日本作家的文体变化:老一辈作家熟谙中国文化,更舍得“花力气”,现代作家相对西化 57:14 “有趣的灵魂”其实就是善于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戏剧性张力 62:08 “欧巴桑”教会我们的:用肯定的态度回顾自己的过去,不必羞耻 oddsome离普造物,由性科普节目@硬糖视频 推出的女性个护品牌,主推导管式卫生棉条(小绿柄棉条),期待更多女性能认识棉条,尝试体验另一种经历月经的方式——无感无味、无拘无束。 女性的月经值得「被看见」,女性的月经体验值得「被改善」。 📢岛民福利:添加跳岛FM助手(微信号:TDFMZS)加入听众群,在小宇宙App本期节目的评论区留言,或转发节目微博参与活动,我们会一共抽取20位幸运的岛民,送出oddsome试用装一个。我们在岛上等你来~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武田泰淳(1912-1976),日本小说家。代表作《森林和湖水的节日》《富士》。 冈本太郎(1911-1996),日本艺术家。代表作《空间》《玻璃》。 冈本一平(1886-1948),日本漫画家。代表作《探访画趣》。 武田花(1951- ),日本摄影师。代表作《流行大作战》《猫光线》。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1939- ),加拿大诗人、小说家。代表作《使女的故事》《圣约》。 梅崎春生(1915-1965),日本小说家。代表作《幻化》《樱岛》。 深泽七郎(1914-1987),日本作家。代表作《笛山小调考》《东北的神武门》。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日本作家。代表作《假面自白》《鹿鸣馆》。 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瑞典导演。代表作《野草莓》《秋日奏鸣曲》。 村上春树(1949- ),日本作家。代表作《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 书籍 《日日杂记》[日]武田百合子 《老妓抄》[日] 冈本加乃子 《闭经记》[日]伊藤比吕美 《富士日记》[日] 武田百合子 《黑雨》[日] 井伏鳟二 《东海道中膝栗毛》[日] 十返舎一九 《一间中国的房间》[中] 蔡小容 《金鱼缭乱》[日] 冈本加乃子 绘画 《东海道五十三次》[日] 歌川广重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06 Sep 2022 23:30:00 +0000
120 与歌德同漫游:gap year可以消解少年之烦恼吗 | 沙仑的玫瑰
从莎士比亚的英国出发,途径波德莱尔的法国,特别栏目「沙仑的玫瑰」第三期,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姜林静、陈杰和包慧怡转向了歌德的德国。你或许知道他是《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等经典巨著的作者,但你是否了解过他从未停止“折腾”的人生?——年少成名,大学时代就被捧为天才作家;26岁跻身政界,进入“编制;做了十年公务员,又毅然告别体制生活,在37岁开启“gap year”,壮游意大利,完成自我教育。 这样看似随心所欲、尽在掌控的人生,实则有一段格外动荡的历史背景。歌德一生历经法国大革命爆发、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崛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等重大事件,但奇怪的是,时局的动荡从未直接撼动他的文学创作。生活在一个无法预测的时代,歌德选择以在小说中虚化历史背景的方式,向世界和时间敞开,构建一种更加普遍的精神力量。 少年维特式的烦忧,迷人却也危险。成人礼之后的歌德,意识到需要不断以激情来刺激生命是一种病态,赤裸裸地投入这个世界,敢于行动和决断,才是生命力的体现——哪怕是漫无目的地玩耍和漫游。面对令人措手不及的封闭和保守,我们如何能像歌德一样,摆脱少年的感伤,却依然保有少年的冒险精神? 致净新生,敏感无惧。本期节目由妮维雅赞助播出。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4:18 《少年维特之烦恼》一夜成名,带火全套歌德周边 17:15 "gap year"背后的壮游传统:人在漫游世界中完整 34:30 在乱世中倡导多元的“世界文学”,而不是民族主义的固步自封 44:06 晚期作品《亲和力》:人与人的亲疏能用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思路操控吗? 59:57 从《亲和力》中的爱情实验看西方“典雅爱情”的历史 61:52 典雅爱情的出现如何影响了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发展 79:28 歌德的一万个业余爱好:“实用”和“专业”真的是最高效的选择吗? 87:28 歌德的人生启发我们,面临结构性的问题,不能等待结构自身的质变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如下: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亲和力》 散文《意大利游记》 诗剧《浮士德》 诗集《罗马哀歌》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英国诗人,代表作《唐璜》。 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代表作《夜莺》《希腊古瓮》。 米开朗基罗·博那罗蒂(1475-1564),意大利绘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大卫》《创世纪》。 约翰·约阿辛·温克尔曼(1717-1768),德意志考古学家、艺术史家,代表作《论古代艺术》。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德国诗人、哲学家,代表作《论美书简》《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1466-1536),尼德兰人文主义思想家,代表作《愚人颂》,《基督教骑士手册》。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宗教改革家,代表作《九十五条论纲》。 沙姆斯·哈菲兹(1315-1390),波斯诗人,代表作《诗颂集》。 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1935-2003),巴勒斯坦文学理论家,代表作《知识分子论》《东方主义》。 其他作品 《玫瑰传奇》[法] 洛里斯的纪尧姆 《红与黑》[法] 司汤达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30 Aug 2022 23:30:00 +0000
往期回顾|67 聊聊“气候小说”如何照进现实 | 黄昱宁&袁源
干旱、山火、热射病,炎热前所未有地侵袭着我们的生活......在极端高温席卷北半球的这个夏天,邀请大家来回顾跳岛去年录制的这期节目——当灾难片里的骇人影像成为惨痛而难堪的现实,我们对气候问题的想象和认知将如何被挑战、被刷新? 文学如何处理气候变迁议题?在小说《追日》中,麦克尤恩用更衣室里消失的衣服来比喻被攫取的能源:一个小小的更衣室尚且有人顺手牵羊,何况是地球呢?近年来,气候小说(Cli-Fi)已经成为英语世界一个炙手可热的类型。本期节目里,我们试图从麦克尤恩、阿特伍德等作家的气候小说创作入手,请来译者黄昱宁和气候小说研究者袁源,一起观察作家们对气候问题的思考和呈现:如何在容量有限的故事里处理气候变迁的超长跨度?对于小说而言,气候问题是现代才出现的新题材吗?要警示读者,是不是只有描写末日地狱这个方法?以及最重要的——要应对气候变化,读小说、写小说有用吗?有什么用?在这个想象灾难并不困难的时期,让我们重温这期去年录制的节目,回忆那些关于气候的想象与探讨。 在这一年间,跳岛也收获了很多成长:我们在小宇宙上迎来了15万粉丝,微博粉丝数达到了2万,豆瓣上也获得了1000位友邻的关注,感谢每一个你的陪伴!看到很多新朋友喜欢我们的周边,跳君决定推出一次特别福利活动:8月24日至9月7日期间上岛购买纸袋,就可享受岛民八折福利,附赠跳岛专属贴纸(只赠不卖),先到先得,售完即止~上次错过跳岛概念纸袋的朋友们,不要错过本次售卖哦! 售价:单个纸袋138元,A+B两款256元。 ⚠️ 八折后单个纸袋仅售110元,A+B两款204元。 【嘉宾】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英语文学译者,小说及散文作家。 袁源,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系访问学者(2018-2019)。研究方向包括气候小说、文学空间批评等。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59 什么是“气候小说”(Cli-Fi)?有哪些代表作品? 12:50 阿特伍德、麦克尤恩……气候小说作家都是文理兼修 18:56 麦克尤恩像一位19世纪诗人那样使用新鲜的科学术语 23:04 气候小说不一定要描写末日:被冲进马桶的寄居蟹的故事 28:04 《追日》的写法不同于任何科幻小说,是从正面强攻现实 35:31 气候变迁的巨大时间跨度给小说家和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7:27 气候小说真的能改变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吗? 勘误:节目第38分钟处提到“实用主义生态批评”,应为“实证主义生态批评”。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附有原标题的是暂无中译本的作品) 《追日》 《爱无可忍》[英]伊恩·麦克尤恩 “疯癫亚当三部曲”(《羚羊和秧鸡》《洪水之年》《疯癫亚当》) [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路》 [美]科马克·麦卡锡 《糜骨之壤》 [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石神》(The Stone Gods)[英]珍妮特·温特森 《被淹没的世界》(The Drowned World)[英]J.G.巴拉德 《纽约2140》,“首都中的科学三部曲”(Science in the Capital Trilogy),《未来事务局》(The Ministry for the Future)[美] 金·斯坦利·罗宾逊 《水刀子》《柽柳猎人》《赌徒》[美]保罗·巴奇加卢皮 《明日的赔率》(The Odds Against Tomorrow),《寄居蟹》(Hermie) [美] 纳撒尼尔·里奇 《荒潮》《霾》陈楸帆 《狼图腾》姜戎 《云中记》阿来 《卡彭塔利亚湾》《天鹅书》(The Swan Book)[澳大利亚]亚历克西斯•赖特 《黑暗》[英]乔治·戈登·拜伦 《弗兰肯斯坦》[英]玛丽·雪莱 《树语》[美]理查德·鲍尔斯 【嘉宾推荐的书】 《蟑螂》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著 Loosed upon the World Edited by John Joseph Adams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于是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彭伊柳
Tue, 23 Aug 2022 23:30:00 +0000
119【自由潜水】当简·奥斯汀遇见Fleabag,扑街是必然的吗?
凡是名著改编的影视剧,总会需要挑剔的原著粉来吐槽,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不过,最近一部尝试对简·奥斯汀小说《劝导》进行现代化改编的电影,受到的批评却尤为激烈。 本期谈天说地的「自由潜水」栏目,跳岛的常驻主播肖一之、钟娜、何润哲和广岛特别邀请了一位奥斯汀的忠实爱好者刘漪,从这部口碑业已扑街的2022达科塔·约翰逊版《劝导》说起,聊了聊简·奥斯汀小说和当代的距离:新版电影做错了什么,以至于引发众怒?尝试在奥斯汀笔下故事中植入千禧价值观的难点在哪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和当下的浪漫爱距离有多远?玛丽安和布兰登上校的婚姻呢?奥斯汀所教导的那种老派的“贤者之爱”,在何种意义上可以启发今天的我们? 用伍尔夫形容她的话来说,奥斯汀年纪轻轻,却仿佛已经看透一切。在奥斯汀的小说里,叙事者与主人公的声音往往若即若离,不露声色地说出几句俏皮话,折射出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刻理解。或许我们需要向奥斯汀学习的不是“人间清醒”式的冰冷讽刺,而是那份识人知物的敏感。从认识一个人到了解一个人,需要小聪明,更需要判断力。 【本期潜水成员】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刘漪,有两只猫的英语译者,企鹅兰登中国图书编辑。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豆瓣ID:阿枣)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Oneshot生活空间」主理人。 【时间轴】 01:28 《劝导》的女主角安·艾略特是奥斯汀作品当中年纪最大也是最审慎的一个 14:00 “打破第四堵墙”在《伦敦生活》中效果很好,为什么不适合《劝导》? 28:25 奥斯汀小说中的德性之爱,在当下已经显得老派了 36:22 《傲慢与偏见》中的爱情,可能是奥斯汀作品中唯一符合现代浪漫想象的 49:19 直男视角下的简·奥斯汀:把她只当成爱情小说家是不公平的 67:17 英式乡绅生活与中式小镇社群,其实非常相似 70:20 一起来快速盘点:你最喜欢哪部奥斯汀影视化改编作品?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影视作品 《劝导》(2022) 《伦敦生活》(2016)(2019) 《理智与情感》(1995) 《爱玛》(1996)(2020)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001) 《怒海争锋》(2003) 《傲慢与偏见》(2005)(1995) 《真爱至上》(2003) 《利兹·贝内特日记》(2012) 人名 达科塔·约翰逊(1989-),美国演员、模特。代表作《社交网络》《五十度灰》。 狄更斯(1812-1870),英国作家。代表作《雾都孤儿》《双城记》。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作家。代表作《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 韦斯·安德森(1969-),美国导演、编剧、制作人、演员。代表作《布达佩斯大饭店》《犬之岛》。 安雅·泰勒-乔伊(1996-),美国、英国、阿根廷三国国籍演员。代表作《后翼弃兵》《女巫》。 书籍及文章 《劝导》[英] 简·奥斯汀 《理智与情感》[英] 简·奥斯汀 《爱玛》[英] 简·奥斯汀 《傲慢与偏见》[英] 简·奥斯汀 《简·爱》[英] 夏洛蒂·勃朗特 《飘》[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16 Aug 2022 23:30:00 +0000
118 小酒馆的椅子,是人类欢乐的宝地 | Nelly & 张定浩
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之前,“小酒馆”曾在18世纪的英国伦敦扮演过举足轻重的角色:欢声笑语伴随着觥筹交错,高背椅推拉,随时有新朋友加入。区别于吸烟室或者议会厅,这样的公共空间向所有人开放,不讲究贵族出身。在这里孕育的“俱乐部”传统,滋养了其后包括奥斯丁、伍尔夫在内的一整代英国作家对于社交、修辞和对话的关注。 本期跳岛所讨论的主人公塞缪尔·约翰逊,就是一位钟情于在小酒馆与朋友们约饭喝酒、侃侃而谈的人。他是作家、诗人,也是夹带私货的词典编撰者,为莎士比亚正名的评论家,更是现代英国作家们公认的“文学先父”。这期节目中,主播肖一之与作家张定浩和资深文化记者Nelly一起,从约翰逊和他的“小跟班”鲍斯威尔说起,聊了聊发生在18世纪伦敦文学俱乐部的种种趣事:当年曾因寡言少语而不合群的亚当·斯密,会不会喜爱如今“社恐友好”的微信聊天?约翰逊花费九年时光独力编出一本字典,是怎样的工作?今天还有可能复制吗?我们和词典、和语词的关系是否正在潜移默化地腐败?在俱乐部这样一个男性主宰的环境中,女性如何争取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正如Nelly在节目结尾所说的那样,在当下阅读传记文学、重返昨日世界,最重要的启示或许在于:以后见之明回顾历史总是一目了然,然而哪怕是最伟大的那些人物,在生前也都无从预见未来。他们越是领先于时代,越是需要克服对未知的巨大恐惧,克服外部世界的不确定与自己内心的犹疑,坚持到人生的尽头。接受对未来的一无所知并努力生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命运。 本期节目剪辑自“JUSTREAD!夏日播客读书月”8月3日的线上直播活动。第二季“JUSTREAD!夏日读书月”仍在进行中,即日起到8月28日,每晚7点,十九家出版社、二十余档播客在JustPod视频号和公众号准时守候。这个夏天,一起读书吧! 【本期嘉宾】 张定浩,作家,评论家。著有文集《既见君子》《取瑟而歌》《爱欲与哀矜》等。 Nelly,媒体人,资深文化记者,「鼓腹而游」主播。(微博@林奶粒) 【本期主持】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2:53 一本讲18世纪英国社会思想史的书如果写得好,并不只有英文系的人会喜欢看 09:03 从亚当·斯密也曾因寡言而不合群,看日常交流中“口头传统”与“书面传统”的此消彼长 13:48 塞缪尔·约翰逊的经历启示我们,不怨天尤人是一种宝贵的品格 21:07 “长难句辨析”的老祖宗,原来是约翰逊擅长的“圆周句” 24:28 字典不应是粗暴的工具书:我们使用语词,也被语词所使用 37:30 对话的意义:开放的18世纪俱乐部传统,滋润了后世的一整代英国小说 55:29 阅读传记文学的意义:对未来一无所知的人都怎样过完一生?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塞缪尔·约翰逊(1709-1784),英国评论家、诗人、散文家。代表作《约翰逊字典》《诗人传》。 乔舒亚·雷诺兹(1723-1792),英国肖像画家。代表作《阿尔贝玛伯爵夫人安娜像》《内莉·奥勃伦像》。 大卫·加里克(1717-1779),英国演员、剧作家。代表作《忘川》。 理查德·布林斯利·谢里丹(1751-1816),英国剧作家。代表作《对手》《圣·帕特里克日》。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经济学家。代表作《国富论》《道德情操论》。 詹姆斯·鲍斯威尔(1740-1795),英国传记作家。代表作《游赫布里底诸岛日记》《约翰逊传》。 亚历山大·波普(1688-1744),英国诗人。代表作《批评论》《鬈发遇劫记》。 威廉·琼斯(1760-1831),美国政治家。 威斯坦·休·奥登(1907-1973),英裔美国诗人。代表作《西班牙》《新年书信》。 范妮·伯尼(1752-1840),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埃维莉娜》。 弗朗西斯·雷诺兹(1729-1807),英国画家。代表作《品味随笔》《忧郁的故事》。 书籍 《昨日世界》[奥地利]斯蒂芬·茨维格 《约翰逊传》[英]鲍斯威尔 《天路历程》[英]约翰·班扬 《新闻的发明》[英]安德鲁·佩蒂格里 《罗马帝国衰亡史》[英]爱德华·吉本 《诗人传》[英]塞缪尔·约翰逊 《维特根斯坦传》[英]瑞·蒙克 《T.S.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英] 林德尔·戈登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09 Aug 2022 23:30:00 +0000
117 在七夕和汪民安聊聊爱与欲:爱神不只有一副面容
“爱一个人就要接受对方的全部”“爱是想触碰又缩回手”“爱一个人,就会卑微到尘埃里”“爱会让人成为更好的人”“爱是永恒的”“爱是流动的”……古往今来关于爱情的论断多如牛毛,每一句都斩钉截铁,却又经常互相矛盾。从古希腊城邦的爱之阶梯到21世纪约会软件的大数据速配,借用雷蒙德·卡佛那句著名的标题: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古今中外的眷属怨偶所召唤、祈求、乃至诅咒的,是同一位爱神吗? 本期七夕特别节目,跳岛迎来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汪民安。他刚刚出版了新作《论爱欲》,梳理了两千余年来西方思想史中关于“爱欲”这一概念的论述。哲学家们对爱的讨论之丰富、之多元,打破了我们关于爱情的神秘化刻板印象,也启发我们想象爱的更多可能:爱是排他的吗?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好几个人吗?爱一定是积极的吗?死亡如何成为一种爱的确证?在愈发热衷于回避风险的当下,我们又应该如何面对爱情带来的不确定性?谈恋爱是实践爱的唯一方式吗?我们是否拥有拒绝爱、放弃爱的权力与自由,却依然可以实现主体性的彰显和自我的完满? 爱,不应止步于苍白的、单一的符号。作为“情动”的爱,同时是拒绝定义和自我定义的行为。泪水与微笑相融,生命和死亡共存,爱欲自古以来便带有打破既定规则的蓬勃野性。愿我们都能够拥抱这份力量,既能大胆去爱,也能勇敢地说不爱。 本期节目由知名美妆品牌珀莱雅联合跳岛FM共同呈现。 【本期嘉宾】 汪民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 【本期主持】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文化记者。(微博/小红书ID:郝汉Eric) 【时间轴】 02:14 重读《十日谈》的发现:爱欲的故事驱散了瘟疫的死亡阴影 07:13 追忆八十年代的爱情:当下的年轻人谈恋爱更“理性”了吗? 15:34 “合二为一”的爱与“一分为二”的爱:爱指向自我的牺牲还是承认? 30:19 思考爱的消极性:存在没有风险的爱情吗? 38:43 聊聊开放性关系:爱究竟是排他的延续,还是短暂的冲动? 50:27 “命中注定我爱你”:作为“相遇”的社交软件match体验 55:52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听到“我爱你”:爱不是认同感的唯一解 美妆品牌珀莱雅创始于2003年,是我们优秀国货美妆品牌的代表,也一直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讨「爱与亲密关系」这一永恒的母题。 去年,珀莱雅以主题TVC《致爱里的勇敢者》成功破圈, 鼓励更多消费者以勇敢者的姿态,在爱里选择去爱或选择不爱,也点明了「爱」与「不爱」不可缺少的前提:学会充分爱自己。但究竟什么才是爱自己,守住自己?在爱情中,爱自己与相爱之间又有什么关系?今年,珀莱雅延续#敢爱 也敢不爱#的爱情主张,通过真实人物的影像与故事,以诠释如何在爱情里看见自己,拥有在爱里改变的勇气和不变的底气。 2021年的520,珀莱雅提出“敢爱 也敢不爱”的爱情主张,追问爱的内核。2022年的七夕,珀莱雅延续这一主张,携手富士影像和摄影师罗洋,邀请诗人余秀华、辩手马剑越、作家安东尼等多组嘉宾,将真实故事作为解答爱的钥匙,一起探索恋爱中的自我形态。我们在见证无数浪漫故事的西子湖畔,在爱的环线上,以光影、以文字,将真实的故事作为解答爱的钥匙,通过群像影展的方式,和大众一起走进那些藏在生活中的爱的横切面。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播客 翻转电台|翻转问答Vol8 《来吧,你们最关心的那个问题,亲密关系》 人物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诗人。代表作《十日谈》《菲洛柯洛》。 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德裔美籍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代表作《爱欲与文明:对弗洛伊德思想的哲学探讨》《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 韩炳哲(1959- ),韩裔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爱欲之死》《倦怠社会》。 阿里斯托芬(B.C.446-B.C.385),古希腊喜剧作家。代表作《阿卡奈人》《骑士》。 阿兰·巴迪欧(1937- ),法国作家、哲学家。代表作《世纪》《哲学宣言》。 艾瑞克·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代表作《精神分析社会学》《爱的艺术》。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苏格拉底(B.C.470-B.C.399),古希腊哲学家。 乔治·巴塔耶(1897-1962),法国哲学家。代表作《内在体验》《文学与恶》。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哲学家、小说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恶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法国哲学家。代表作《第二性》《名士风流》。 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代表作《恶之花》《巴黎的忧郁》。 巴鲁赫·德·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代表作《笛卡尔哲学原理》《知性改进论》。 笛卡尔(1596-1650),法国哲学家、数学家。代表作《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原理》。 书籍 《十日谈》[意] 薄伽丘 《爱欲与文明》[美] 赫伯特·马尔库塞 《会饮篇》[古希腊]柏拉图 《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美] 弗朗西斯·福山 影视作品 《颐和园》(2006)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02 Aug 2022 23:30:00 +0000
116 一起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我们都无法避免媚俗吗?
“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初读到这句话时,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困惑:这似乎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相悖。但是在昆德拉看来,沉重的负担把人压向大地,而灿烂的轻盈只会令人远离生命与真实的存在。经典重读栏目「一起读」的第三期,我们来读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这次“一起读”的三位读者,初读这本现象级长篇小说的时差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本期专业读者,《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艾江涛,第一次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觉得体验不佳,之后才读出味道来;而飞行读者曹利群作为古典音乐评论家,则意外地在古典音乐这条“歧路”上找到了解读昆德拉小说艺术的钥匙。作为尚健在的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昆德拉何以执着于隐藏在作品背后?贯穿他整个创作的“媚俗”这一概念,应当如何理解?我们有可能彻底摆脱“媚俗”吗?如何理解小说中的古典音乐元素?在以戏谑、轻巧的方式阐释灰暗现实这一点上,昆德拉与卡夫卡有怎样的异同?一如四重奏的旋律,对同一事实的多重视角阐述是对复杂世界的隐喻。或许,与其挣扎在摆脱媚俗的漩涡中,不如投身于具体的生活,播一曲明丽的音乐,感受生命的重量。 ❗:由于远程录制,本期节目的音质不佳,给大家造成的收听不适还请谅解! 【本期读者】 普通读者: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专业读者:艾江涛,《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专注于文化、文学领域的热点报道,热爱诗歌,关注乡土、手艺、文物。 飞行读者:曹利群,古典音乐评论家。曾任《爱乐》主编。出版有《肖邦不住17号》《缺失的档案》《梅纽因访谈录》等。长期致力于古典音乐的传播与推广。 【作品简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写于1982年,两年后在法国以法语出版。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捷克首都布拉格,讲述托马斯、特蕾莎、萨比娜和弗兰茨四个男女间的复杂感情纠葛,描绘出动荡历史时期中个人命运的沉浮,以此质问人的存在本身的含义。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也对许多关键概念进行了探讨,例如永恒轮回、媚俗、轻与重、灵与肉等。 【作家简介】 米兰·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 ),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父亲是钢琴家、音乐教授,19岁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后于布拉格电影学院修读电影专业,迷恋音乐和诗歌。1975年,昆德拉流亡至法国。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1984)、中篇小说《慢》(1995)、随笔集《小说的艺术》(1986)、《被背叛的遗嘱》(1993)等。 【时间轴】 02:10 时差二十年的经典初印象:先读原著还是先看电影,差别很大 10:32 昆德拉对“隐身”的执念:“艺术家应该尽量设法让后人相信他不曾活在世上。” 17:19 从“第二滴眼泪”谈起:不得已而为之的媚俗,是一种生命的妥协 30:02 生命的轻与重,就像诙谐的F大调弦乐四重奏 40:15 昆德拉看卡夫卡:在混乱、灰暗和分裂中发现诗意的可能 47:36 如何避开哲学的方式讲哲学?:昆德拉的“重复”叙述 57:39 小说的“混沌”之美:让我们共情的不是情节,而是人的处境 64:07 一起读小撇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昆德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吗? 本期节目是《三联生活周刊》“一本杂志和它的播客朋友们”1200期串台活动中的一期,8月份,拥有二十余年发展历史的《三联生活周刊》迎来了它的第1200期。在7月末至8月中的活动期间,各档播客栏目将对谈多位《三联生活周刊》的资深主笔记者,从不同领域畅聊“三联人”眼中的“生活、读书和新知”。 欢迎关注播客「Talk三联」,每一期都有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记者们,分享报道背后的故事。 岛民福利:添加跳岛FM助手(微信号:TDFMZS)加入听众群,我们会抽取幸运听众,送出“三联中读”数字刊会员月卡福利,快乐免费看/听《三联生活周刊》。我们在岛上等你来~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米兰·昆德拉(1929- ),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节目中提到的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无知》《告别圆舞曲》《笑忘录》《被背叛的遗嘱》《小说的艺术》《慢》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法国作家。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莱奥什·雅纳切克(1854-1928),捷克作曲家。代表作《卡佳·卡巴诺娃》 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肖斯塔科维奇(1906-1975),苏联作曲家。代表作《第十交响曲》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候国的波恩。代表作《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 古斯塔夫·马勒(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代表作《巨人》《复活》 作品 《安娜·卡列尼娜》[俄] 列夫·托尔斯泰 《记忆记忆》[俄]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 电影《布拉格之恋》(1988) 电影《低俗小说》(1994) 电影《暴雨将至》(1994) 音乐《F大调弦乐四重奏Op.135》贝多芬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 Howling Fox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26 Jul 2022 23:30:00 +0000
115 在“英国铁西区”,挣脱有毒的男子气概和被时代遗弃的命运
当经济下行,底层男性的社会地位受到威胁,对男子气概的确认反而会更为执着,这是不少社会学研究的发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英国工业老城格拉斯哥,正经历由盛转衰的转轨期,成年男性失业率高达26.7%。最近引入国内的英国文学至高奖布克奖获奖作品《舒吉·贝恩》,就以同名主人公小男孩舒吉·贝恩的视角记录自己和母亲阿格尼丝作为两个不合于主流性别气质规范的异类,在下岗工人社群中艰难幸存的故事。 本期节目,跳岛主播肖一之请到了「小鸟文学」创始人、《张医生和王医生》的作者杨樱和曾在英国生活多年的自由撰稿人麦教授。三人从《舒吉·贝恩》故事所在地格拉斯哥与东北老工业区的相似之处聊起,讨论了外部宏观大环境和微观人际关系模式之间的种种互动。当一个城市的生命周期走向终结,个体如何挣脱沦为废弃零件的命运?男人和女人面对失业,为何会有不同的应对模式?女性群体为何更容易抱团互助?小说中工人社群对男性气质的垄断诠释,如何演化为家庭内外隐性或显性的暴力,扭曲情感的表达?作为性少数群体的舒吉,又如何以童真的温情,和母亲一起创造一些珍贵的、属于弱者的爱与尊严? 【本期嘉宾】 杨樱,曾任《第一财经周刊》记者和编辑,联合创办“好奇心日报”,现在是“小鸟文学”创始人和主编。做媒体,也写东西。 麦教授,青年学者,英国政治系博士候选人,自由撰稿人,译者。 【本期主持】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9:51 当一个城市由盛转衰的时候,总会有人像零件一样被抛弃 14:59 观察下岗潮中的性别差异:为什么女人更容易获得同性支持? 20:19 阐释小说主人公的性少数身份:在父权体系下,性少数群体和女性所受到的压迫是同构的 37:22 聊聊小说中工人阶级社群对男子气概“莫名其妙”的追求:当性别气质的诠释权被垄断,会发生什么? 41:40 “打你是关心你”:扭曲的情感表达模式背后是有毒的男子气概 52:30 父母不是天生的身份:在成为爸爸或妈妈之前,父母拥有过怎样的人生?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书籍 《猜火车》[英] 欧文·威尔士 《帝国瀑布》[美] 理查德·拉索 《学做工》[英] 保罗·威利斯 电影 《猜火车》(1996) 《瞬息全宇宙》(2022) 推荐作品 《自行车上的一年》(One Year on a Bike)[荷兰] 马丁·杜拉德 《非必要阅读》[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电影《跳出我天地》(2000) 电视剧《失魂舍伍德》(2022)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Yixin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19 Jul 2022 23:30:00 +0000
114 “年轻人社恐是件好事”:从被规训的痛感中看见自我|梁永安&杜素娟
在奋斗至上的企业文化让“狼性”成为一个内涵复杂的名词之前,文学中的“狼”可以有哪些指向?在近百年前面世的小说《荒原狼》中,德国作家黑塞讲述了一个人发现内心的“狼性”并学会与之共处的故事——只是与被集体强制灌输的热血与竞争恰恰相反,小说主人公哈利·哈勒尔之所以自认为是一头“荒原狼”,是因为抗拒被社会定义和塑造,身处中产阶级的市民生活,却觉得像是误入陌生兽类之间,一边闭塞自己,又渴望被承认。 本期节目,主播于是请来了复旦大学人文学者梁永安和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杜素娟,借这本一代人的精神指南聊了聊社恐时代下自我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当一个人拒绝接受社会的规训,顺从于普世的价值观,他的自我意识必将如小说主人公哈利那样与外界产生持续的摩擦。然而,孤绝的“荒原狼”人格,又未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囚禁。或许,哈利并非不容于世,而是不容于己。面对一个屡屡让人失望的动荡世界,我们与其精疲力尽地改造自我以谋求认可,不如认真倾听内心那匹荒原狼的召唤,使之融为一千个灵魂中那不被外界侵蚀的一部分。与自己和解,才是迈出了解放之路的第一步。 本期节目由跳岛FM与读客三个圈经典100讲联合呈现,感谢上海朵云书院戏剧店提供的场地支持。 【本期嘉宾】 杜素娟,华东政法大学文伯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小说。著有《现代性伦理的设想》《市民之路:文学中的中国城市伦理》等。 梁永安,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主要研究比较文学、现代城市文化、现代电影。主讲课程《国别与地域文明》《现代西方小说》等。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15 黑塞的作品中的自我探索历程:从《德米安》到《玻璃球游戏》 14:37 自我、本我与超我:借精神分析理论拆解荒原狼的三重人格 23:27 正是那一点拒绝被定义的“狼性”,让我们确定自己的存在 32:07 社恐的两幅面孔:或迎合主流而不得,或蔑视主流而不知自处 39:54 作为成长阶段的“爱情教育”:先学会体认世界之美,再杀死它 50:14 社恐的另一面:痛感之外,自我意识也带来独立与自由 54:52 “我希望社恐更多一点”:在集体文化中,个性何以成为一种稀缺品? 62:35 精神出口通向的不是被世界接纳,而是接纳自我以接纳世界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作家 赫尔曼·黑塞 (1877-1962),德国作家、诗人。节目中提到他的《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珠游戏》《在轮下》《温泉疗养客》。 作品 《卡门》[法] 梅里美 《少年维特的烦恼》[德] 歌德 《狼图腾》姜戎 《野草》鲁迅 《西线无战事》[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 米兰·昆德拉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法] 卢梭
Tue, 12 Jul 2022 23:30:00 +0000
113 驾驶她的车:选择方向盘还是副驾驶,是两种人生态度
女司机被污名化的历史,可能和女性手握方向盘的历史一样悠久。哪怕是村上春树这样的作家,也忍不住在《驾驶我的车》开头轻飘飘发表几句议论,认为“女性开车要比男性谨慎和小心。情理上不应该对此说三道四。然而她们的开车状态有时却可能会使周围人心焦意躁。” 开车的女人自带紧张感吗?车开得好是一种更阳刚的气质吗?本期节目,钟娜和跳岛新任主播广岛乱请到了作家周嘉宁——一位车龄近二十年的女司机,三人一起聊了聊文艺作品中的车,以及人车关系中被长期忽视的性别化维度:从《驾驶我的车》中车技一流却沉默寡言的渡利开始回溯,在经典女性主义电影《末路狂花》的悲壮和2021年戛纳讲述人与车交合的《钛》之间,是一整条“女司机”的人物光谱:谨慎或大胆、迷糊或果决,每一种性格的女人都可以借由车迈出探索自我的第一步。 作为可移动的私密空间,汽车的符号意义朝着两个方向无尽延展:它既可以是家宅的小型副本,提供庇护也复制规训,在副驾驶和后排之间上演有关嫉妒与落寞的人生小剧场;也可以是通向荒野的入口,召唤着女性甩脱高跟鞋和香槟杯,主动奔赴一场轰轰烈烈的公路片叙事。在厨房与卧室之外,祝愿每一个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都可以随时决定去“驾驶她的车”。 释放热爱,奔赴自在。本次节目由新美式运动SUV凯迪拉克XT4冠名播出。 【本期嘉宾】 周嘉宁,作家,英语文学翻译,出版有长篇小说《密林中》《荒芜城》,小说集《基本美》等。 【本期主播】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豆瓣ID:阿枣)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Oneshot生活空间」主理人。 【时间轴】 08:02 《驾驶我的车》:一个车开得很好的女性是迷人的 14:13 女司机开车紧张,有多少次是因为有一个男的在旁边喋喋不休? 30:44 前GPS时代的省道&加州66号公路:关于自驾的叙事很难不浪漫 36:05 副驾驶的意义:谁都不愿意在车内小剧场里当一个后排观众 44:11 性别化的人车关系:你的车是“她”还是“他”? 49:38 弗兰纳里·奥康纳笔下的车,成了小说家酝酿人物情绪再爆破的容器 55:27 从末路狂花到自驾游的苏敏阿姨:车让一代代出走的娜拉迈出第一步 64:38 方向盘后的人生和副驾驶座的人生,到底哪一种更好?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格特鲁德·斯泰因 (1874-1946),美国作家、诗人。节目中提到她将自己的车命名为“Auntie”。 琼尼·米歇尔 (1943-),加拿大歌手、画家。代表作《Blue》《Both Sides Now》。 书籍 《驾驶我的车》[日] 村上春树 《克拉拉与太阳》[英] 石黑一雄 《我的天才女友》[意] 埃莱娜·费兰特 《理解媒介》[加] 马歇尔·麦克卢汉 《好人难寻》 [美] 弗兰纳里·奥康纳 《玩偶之家》[挪威] 易卜生 影视作品 《驾驶我的车》 (2021) 《海贼王》 (1999) 《搞笑一家人》 (2006) 《钛》 (2021) 《她》 (2013) 《末路狂花》(1991) 《野马》(2015) 《所以去荒野》(2015)
Thu, 07 Jul 2022 23:30:00 +0000
112 当“沉静”的男性创作者遭遇“豪放”的女性评论者|路内&陆晔
在最近出版的小说《关于告别的一切》中,路内写道:“人生难得遇到两种人,一种是沉静的男性创作者,一种是豪放的女性评论者——这是从文本意义上而言,也是从生活意义上而言,更可以从象征意义上而言。” 这部新作的主角正是一位名叫李白的“男性创作者”。十岁时,他的母亲白淑珍与人私奔,留下李白与父亲李忠诚在一座名为吴里的南方小城各自成长。三十多年来,这位放荡不羁的文学青年与他平庸却怪诞的父亲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遭遇一段段爱情或爱情的希望,不同的女性在他们的生命中现身又离场,告别或不告而别。 本期节目,主播祝羽捷请来了小说家路内和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陆晔,借路内的新作聊了聊爱情小说和关于爱情小说的一切:李白早恋过、一夜情过、刻骨铭心过,他都如何回忆往日这十几场恋爱?自嘲是知识分子特有的习惯吗?有“追随三部曲”中的路小路在前,如何理解李白作为“工厂子弟”的身份?新作中的性场面太多了吗?男性作家在刻画两性关系中微妙的心理起伏时天然不占优势吗?随着对谈的深入,这场聊天逐渐变得像是小说中场景的复现:在女性读者的检视之下,小说中无意识的褶皱被发现,接受质问。正如陆晔老师在节目末尾所点明的那样,如果说故事中的主人公李白是在以谈论爱情的方式解构爱情,故事之外,坦然讨论性别视角的过程,也是抛弃对性别角色刻板想象的过程。小说的魅力,或许正在于能让人感知大而化之的标签之下,一切流动的暧昧与复杂。 【本期嘉宾】 路内,小说家,著有小说《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慈悲》《雾行者》《关于告别的一切》等。 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新闻生产社会学、影像、公共艺术传播。 【本期主播】 祝羽捷,作家,策展人。著有《羽来信》《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译有《简洁如照片》等。纪录片「ZHU在英伦」,播客「艺术折叠」主播。 【时间轴】 01:22 作者与读者、文本与影视的互动塑造着千禧一代的爱情小说 08:27 “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聊聊当代年轻人面对恋爱的保守心态 15:18 从江浙小城到大上海:作为亲密关系场域的大都市 25:07 介于工厂子弟和文艺青年之间,李白的“浪荡子”生活是一代人的理想 34:22 破碎爱情与男性自尊:当你的高光时刻实际上只是人生下坡路的开始 44:45 女作家描写两性关系有天然的优势吗? 56:00 吴里、戴城与上海:作家的小说世界和生活经验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吗? 65:35 路内:我爱写那些奋进时代里的倒霉者 69:00 谈谈文本内外“沉静的男性创作者”和“豪放的女性评论者”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作家 黄灿然 (1963-),诗人、翻译家。代表作《奇迹集》,代表译作《里尔克诗选》。 王寅 (1962-),诗人、作家。代表作《灰光灯》《摄手记》。 翟永明 (1955-),诗人、作家。代表作《女人》《静安庄》。 顾城 (1956-1993),诗人。代表作《黑眼睛》《白昼的月亮》。 作品 《聊天记录》《正常人》[英] 萨利·鲁尼 《那不勒斯四部曲》[意] 埃莱娜·费兰特 《爱, 是不能忘记的》张洁 歌曲《晚上好,春天小姐》五条人 电影《爱情神话》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28 Jun 2022 23:30:00 +0000
111 被波德莱尔疗愈:在哥斯拉般的城市细嗅恶之花 | 沙仑的玫瑰
丑恶之物中存在美吗?特别栏目「沙仑的玫瑰」的第二期,复旦大学德文系姜林静、法文系陈杰和英文系包慧怡选择了法国诗人波德莱尔。《恶之花》《巴黎的忧郁》……他那些幽暗而绮丽的散文诗,开创了一种捕捉现代城市生活瞬间的方法和美学。 两百年之后,现代都市的喧哗、骚动和冷漠已经成为一种默认的境况。再来回顾波德莱尔笔下那个十九世纪的巴黎,随这位漫游者在拱廊街或咖啡馆、在介于公共与私密的空间中窥视汹涌人群中每一个擦肩而过的匿名者:神情哀愁的过路女子、脸色阴沉的乞丐、暗送秋波的妓女……这些意象对于当代的读者来说或许会显得陌生。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与波德莱尔笔下那些漂泊在城市荒漠中的孤独者共情。 在这期节目中,三位老师从安吉拉·卡特与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对波德莱尔的戏仿与颠覆说起,依次剖析了他身上的诸多标签:波德莱尔厌女吗?是瘾君子吗?如何理解“恶之花”中的“恶”?他的创作如何拓宽了“美”在浪漫主义之后的含义?对于他而言,人群意味着匿名的专制,还是转瞬即逝的灵光?工业化之后的大都市犹如海洋,是迷人和不安的混合巨兽,让身处其中的我们时刻面临被人潮吞噬的焦虑。被感召的时刻、要溺亡的时刻,我们有可能在阅读波德莱尔的时候获得一点痛楚的安慰吗?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1:17 从“黑色维纳斯”说起:男作家的缪斯如何在当代女作家笔下重生? 08:47 工业时代的诗歌难题:艺术要不要给“丑陋的”科学唱赞歌? 15:03 波德莱尔的自觉:在文学市场中,作家不得不“卖身” 20:42 波德莱尔笔下的现代城市是一颗脱轨的灾星 24:16 在地铁中感受“人脸的专制”:我们为何不再警惕被匿名吞噬? 34:28 “恶之花”之“恶”的几种理解:从不完美的材料中提取美的可能性 46:37 被波德莱尔疗愈的经历:他所写的都是城市中孤独的受难者 56:58 波德莱尔论酒与大麻:酒属于劳动人民,而大麻让人懒惰 64:49 作为“浪荡子”的波德莱尔:染绿头发、四处躲债、与继父决裂…… 71:05 理解波德莱尔的现代性:将消逝的瞬间封存为永恒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作家 夏尔·波德莱尔 (1821-1867),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如下: 诗集《恶之花》中的《致读者》《人与海》《美颂》《亚伯与该隐》《致一位女路人》《敌人》《感应》; 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中的《凌晨一点》《人群》《人人都背着奇美拉》《女巨人》; 艺术批评《人造天堂》中的《论酒与大麻:作为个性扩张的途径之比较》; 以及艺术评论《1846年沙龙艺评》《现代生活的画家》《再论埃德加·爱伦·坡》《埃德加·爱伦·坡和生平及其作品》。 勒孔特·德·里尔 (Lenconte de Lisle, 1818-1894),法国高蹈派诗人。节目中提到他的《诗与诗》。 马克西姆·杜刚 (1822-1894),法国作家和摄影师。节目中提到他的《现代之歌》。 瓦尔特·本雅明 (1892-1940),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作家。代表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爱伦·坡 (1809-1849),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节目中提到他的《怪诞故事集》《创作哲学》《诗歌原理》。 阿蒂尔·兰波 (1854-1891),法国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代表作《醉舟》。 泰奥菲尔·戈蒂耶 (1811-1873),法国唯美主义诗人、散文家和小说家,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画家 恩斯特·路德维希·克尔希纳 (1880-1938),德国表现主义画家。代表画作《街景》系列。 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 (1774-1840),德国浪漫主义画家。代表作《雾海之上的旅者》《海边修士》。 康斯坦丁·居伊 (Constantin Guys, 1802-1892),法国画家、记者。波德莱尔称他为“现代生活的画家”。 欧仁·德拉克洛瓦 (1798-1863),法国浪漫主义画家。代表作《自由引导人民》。 爱德华·马奈 (1832-1883),法国画家,印象派之父。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奥林比亚》。 其他作品 《好骨头》[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黑色维纳斯》[英] 安吉拉·卡特 《审美书简》[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 《一个吸食鸦片者的自白》[英] 托马斯·德·昆西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21 Jun 2022 23:30:00 +0000
110 【自由潜水】恋物种种:我的灵魂栖于“身外之物”
你有收藏的习惯吗?你喜欢看“爱用品记录”吗?去别人家做客的时候,有没有过一个朋友曾经如数家珍,和你细细讲述每件宝贝的小史?物品可以让人窥见主人的品味和性情,反过来说,喜欢一件东西,想要占有,得到后又厌倦,或者因为空间狭小不得不割舍,这也是现代人相当熟悉的恋物周期。在这个疯狂消费的时代,单纯的恋物关系已不复存在,转变为另一种爱恨交织的纠缠。 本期「自由潜水」栏目,宝婷和何润哲请到了旅居京都的学者苏枕书,三人一同从风物的变化说起,聊了聊人和物之间的复杂情感:从春之海棠到夏之枇杷,对物候变化的敏感,来自于农耕文明的优良传统,演变为旧式文人的私房雅趣,至今仍在遗泽有心人。而枕书挚爱的古本纸质书,也在以另一种形式的物质性引诱着当代人。卷轴、毛笔、花瓶、手办、化妆品……被物包围的我们,也在被物形塑,当拉琴的手与琴弓几乎合二为一之时,人与物之间真的还有明晰的界限吗?我们在使用物品的时候,物品是否也在指引着我们?抽出古书的纸捻,每日擦拭桌面,承袭“惜物”这一接近失传的朴素美德,尊重物的主体性,或许能让我们接近几分物的灵魂。 【本期潜水成员】 苏枕书,爱好买书、读书、种花。著有《春山好》等多种。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时间轴】 02:47 雨后的绣球、芭蕉叶开裂的那一天:记录物候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10:12 从月光的多重象征到桌椅的“名物学”:理解物,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记述 28:06 聊聊收藏家的心态:有些人只在意搜集捕猎的过程,有些人则愿意守护 36:30 被纸书的物质性驯服:古书让人战战兢兢,也常给人惊喜 48:57 惜物:把西瓜皮做成凉菜的朴素美德 62:29 不要让生鲜超市和塑料包装剥夺了我们和食物的感官联结 68:33 纪念物:是人和物的相处赋予物灵魂 78:35 从“物哀”说开去:人和物的关系并不截然二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影视作品 纪录片《京都人的私房雅趣》 韩剧《我的解放日志》(2022) 日剧《在爱的名义下》(1992) 人名 巫鸿 (1945-),著名艺术史学家。节目中提到有关“水波纹”的探讨出自他的作品《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 扬之水 (1954-),学者,长期从事名物研究。节目中提到她的作品《物色:金瓶梅读“物”记》。 邓云乡 (1924-1999),著名红学家。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红楼识小录》。 中村好文 (1948-),日本建筑师、作家。代表建筑作品《三谷先生的家》,著有《住宅巡礼》。 书籍及文章 《纠缠小史》[英] 伊恩·霍德 《别想摆脱书:艾柯、卡里埃尔对话录》[法] 让-菲利浦·德·托纳克 编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 娜塔莎·沃丁 《恶心》[法] 让-保罗·萨特 《逆流》[法] 若利斯-卡尔·于斯曼 《旧物的灵魂》郭婷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卫报》2022年3月29日刊,“How we lost our sensory connection with food and how to restore it”by Bee Wilson 《天黑以后》[日] 村上春树 《我的宝贝》三毛 《别让我走》[英] 石黑一雄 《时尚的启迪》[英] 安格内·罗卡莫拉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14 Jun 2022 23:30:00 +0000
109 爱一个人总比不爱好:聊天让我们学会坦诚和依赖|淡豹&陈以侃
最近,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的第三部小说《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中译本正式上市,其处女作《聊天记录》改编的同名剧集也在不久前上线,尚不知能否复刻《正常人》的辉煌。作为鲁尼的中文版译者,跳岛的主播钟娜邀请到了小说家淡豹和译者陈以侃,再度聊了聊这位可能是当下全世界最热门的青年小说家:我们为什么喜爱她?出到第三本书,她的革命性消退了吗?她为什么依然值得我们阅读? 《时代》周刊在将鲁尼选入“全球百大影响人物”时的评语中写道: “每一代人之中都会有那么几次,出现一位作家用精妙的文字把普遍的真实写出来,从而成为一种路标,表达我们所有的需求和关切、所有没有得到答案的问题和焦虑的梦境。” 在新作中,鲁尼再一次以她擅长的书信体让读者饱尝“看聪明人说聪明话”的乐趣,两位女主人公聊天的话题如真实生活一般漫无边际,谈论新男友、旧情人,也聊诗歌和亨利·詹姆斯。当然,鲁尼不会忘记让你知道她笔下的人物“在思考马克思主义”:阶级、财富、文明的消亡,都是高频关键词。只是他们热衷讨论,却无力解决问题,而中国读者身处另一种语境,又要如何理解西方作家这种“幼稚的辩论”和“天真的想象”?在原子化愈加强烈的后疫情时代,我们或许应当接受鲁尼所传递的这种关于具体关系的政治,哪怕它显得有些保守:过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爱一个人总比不爱好。 【本期嘉宾】 淡豹,稚嫩的写作者,忠心的阅读人,著有短篇小说集《美满》(上海人民出版社)。 陈以侃,作家、译者,著有评论集《在别人的句子里》,译有《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毛姆短篇全集等。 【本期主播】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2:19 鲁尼讨人喜欢,或许是因为她容许我们以文雅的方式满足通俗的趣味 06:31 在鲁尼的小说世界里,马克思主义和容貌焦虑一样是话题 24:39 从鲁尼最擅长写的对话看理想的聊天:敢于挑衅,敢于坦诚,是因为我们彼此相信 29:37 理解新作中体力劳动者和女作家的爱情:“脚踏实地的生活”不一定是无聊的 44:33 翻翻鲁尼的“书袋”:为什么要让主角读亨利·詹姆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51:53 淡豹:鲁尼书写的是当代的乱伦关系,不需要血亲 57:54 冷感的原子社会呼唤怎样的叙事美学?鲁尼的表达习惯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范式 69:17 新书里的性描写不如之前好吗?问题出在哪?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乔治·艾略特 (1819-1880),英国作家。代表作《米德尔马契》。 约翰·契弗 (1912-1982),美国作家。代表短篇小说收录在《约翰·弗短篇小说集》。 蕾切尔·卡斯克 (1967-),英国作家。节目中提到她的《一个知识女性的思考系列》。 林韬 (1983-),美国华裔作家。代表作《咿咿咿》。 扎迪·史密斯 (1975-),英国作家。代表作《白牙》。 翁贝托·埃柯 (1932-2016),意大利小说家、哲学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观点出自文章《如何辨别色情电影》。 作品 BBC纪录片《文明》 《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英] 奥斯卡·王尔德 《金碗》[美] 亨利·詹姆斯 《卡拉马佐夫兄弟》 [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播客 《纽约时报》书评播客,2021年9月10日期,邀请小说家Brandon Taylor讨论“萨莉·鲁尼现象”,另外Brandon Taylor也撰写过鲁尼新书的书评。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07 Jun 2022 23:30:00 +0000
108 像玩家一样作诗,像诗人一样游戏 | btr&朱琺
动动手指就能写诗? 前段时间,一款叫做写首诗吧!的小游戏实现了这个假设,邀请玩家用别人的词语写自己的诗——这样的拼贴诗游戏看似后现代,却也能在中国古诗词的集句传统中找到原型。这个儿童节,跳岛邀请到这款游戏的设计师叶梓涛,和他的播客「落日间」串了个台,邀请到两位格外擅长文字游戏的嘉宾,作家btr以及小说家朱琺,一起聊了聊古今中外让文学好玩起来的种种尝试。 游戏意味着规则。上世纪60年代,一个汇集了作家和数学家的松散团体“乌力波”试图以同样的思路理解文学的生成机制,卡尔维诺、翁贝托·艾柯、乔治·佩雷克都是这个“潜在文学工厂”的成员。他们精巧大胆的实验创作,直到今天还在启发我们:规则会让创作更自由吗?当AI写诗、废话生成器成为当下最有代表性的“文学机器”,我们该如何理解语言的意义?数字时代让我们更容易接受“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了吗?电子书除了无限模拟纸质书的阅读体验之外,还承载怎样的文学想象?作为读者、作为作者,或许我们都是一只乌力波意义上的老鼠,心甘情愿进入文字迷宫,又总在试图凌空而起,召唤着其他玩家一同游戏。 【本期嘉宾】 btr,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文化评论人。出版有《迷你》《意思意思》《上海胶囊》。 朱琺,小说家,著有《安南怪谭》《卡尔维诺与计划生育》。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本期主播】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叶梓涛,腾讯 NExT Studios 游戏设计师。写作者,译者,「落日间」主理人。 【时间轴】 04:20 玩游戏就是接受一套新规则:奥运会是游戏,抢菜也是 07:46 「写首诗吧!」:用小游戏锻炼自己对词语的敏锐触觉 15:08 重复或押韵,与声音做游戏好玩在哪里? 23:22 超现实主义vs乌力波:规则会让写作更自由吗? 34:12 废话生成器的原理:机器会讲人的故事,是因为人类语言越来越像机器 49:23 作家会如何邀请读者走进自己制造的迷宫?——彩蛋和拼图都是线索 65:52 乌力波小说是只靠点子就可以成立的观念艺术吗? 72:54 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理解“形式大于内容”的伪命题 78:59 想象数字时代的超文本:线性阅读之外的无限可能 2022年夏天,手机气囊支架品牌泡泡骚Popsockets与国内首家且规模最大的乡村诗歌教育公益组织「是光诗歌」一起,以三首来自乡村诗歌课的作品为灵感,设计出3款晶莹剔透的手机气囊支架。 「是光诗歌」通过为三至八年级当地教师提供系统诗歌课程工具包和培训,已经覆盖到全国27个省份。「是光诗歌」教大山里的孩子写诗,不是为了培育诗人,而是想告诉他们:在只有一次的生命里,要拥有探索的热爱,要保持感受的敏锐,即使愤怒,也可以用一首诗慢慢舒展。 腾讯旗下最年轻的工作室 NExT STUDIOS 也参与到这个企划中来,将「是光诗歌」孩子们的诗剪成了掉落下来的句子,作为小游戏《写首诗吧!》的最新词盘。你可以通过这个游戏收集自己喜欢的句子,和大山里的小诗人们一起合力作诗。 此次联名产品每卖出一份,泡泡骚就会给一个孩子支持一学期的诗歌课。您可以在泡泡骚PopSockets天猫旗舰店里搜索「是光诗歌」参与本次公益活动。 岛民福利:在小宇宙App本期节目的评论区留言参与活动,或转发节目微博,我们将各选出5位幸运的岛民送出「是光诗歌」泡泡骚一个(款式任选)!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播客和文章 落日间|E31 电子游戏时代的抒情诗人 落日间|E32 赛博文本中的幽灵作者 《山花》2021 年第 9 期 ||子七 朱琺《游戏 · 写作,或游戏的写作?——关于拼音小说规则加码的八问八答》 人物 罗杰·凯罗瓦 (Roger Caillois,1913-1978),法国作家、社会学家、文学批评家。 黄庭坚 (1045-1105),北宋诗人、书法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观点“无一字无来处”。 汪曾祺 (1920-1997),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节目中提到他的文章《“揉面”——谈语言》。 乔治·佩雷克 (1936-1982),法国小说家、电影制片人,“乌力波”代表成员。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消失》《更生》《人生拼图版》。 尼古拉·布尔巴基,20世纪一群法国青年数学家组成的团体的笔名,“乌力波”深受其影响。 卡尔维诺 (1923-1985),意大利作家,“乌力波”代表成员。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寒冬夜行人》《文学机器》《组合与反组合》。 博尔赫斯 (1899-1986),阿根廷作家、诗人、翻译家。代表作《小径分叉的花园》。 作品 《风格练习》《一百万亿首诗》[法] 雷蒙·格诺 《开放的作品》《悠游小说林:艾柯哈佛诺顿演讲集 》[意] 安贝托·艾柯 《写作的哲学》[美] 爱伦·坡 《诗云》刘慈欣 《机器人大师》《完美的真空》[波兰]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 《变》[法] 米歇尔·布托尔 《跳房子》[阿根廷] 胡利奥·科塔萨尔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31 May 2022 23:30:00 +0000
107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文学作为一种记忆的器官 | 马凌&赵松
随手拍张照,丢进手机相册,想起来再翻出来看看——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习惯?今天,只有少数人还会坚持写纯文字日记,云盘搭配网络,将每个人回忆的外接容量无限拓宽。文字和图像,触发记忆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日新月异的现代城市,如何加重了我们对遗忘的恐慌?私人回忆可以如何重构官方的历史书写?作家们又如何以他们敏锐的观察和卓然的记忆力,混溶现实与虚构,像纳博科夫所说的那样,把记忆碎片织入故事的纹理,犹如“把子弹藏入肌肉之中”? 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马凌和作家赵松,围绕几部聚焦“记忆”的作品,展开了一场漫谈:《记忆记忆》《纯真博物馆》以旧物勾连家族史、城市史;《她来自马里乌波尔》《被涂污的鸟》用私人史对抗集体记忆的选择性遗忘;《说吧,记忆》和《移民》则以虚实难辨的精巧结构,试图捕捉异乡人苦痛回忆里的黑洞……二十世纪以来,世界的动荡、当下的易碎,让“记忆”成为一个被反复书写的主题。正如马凌在节目中提到的,在这场与遗忘的斗争中,艺术作品作为社会记忆的器官,储存了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记忆的具体模样,或许正由我们当下回望过去的姿态塑造。 【本期嘉宾】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于豆瓣上的书评人。(豆瓣ID: malingcat) 赵松,作家、评论家,著有《伊春》《隐》《抚顺故事集》《空隙》《积木书》等。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5:15 记忆VS记录:一个是鲜活的,一个是物质的 10:28 为了活下去的忘却:适时遗忘也是一种慈悲 25:30 作为社会记忆器官的艺术,替我们封存了集体无意识 28:58《她来自马里乌波尔》:用个人记忆的书写重构历史 36:58 纳博科夫的记忆叙事:在流亡中用纯粹的母语复原童年与故乡 45:52 筑造现实与虚构交错的环形迷宫,作家们都是“骗子”? 51:27 “绕着写”的塞巴尔德:以影像和文字,追寻异乡人的踪迹 61:54 读书小窍门分享:重读、记笔记、主题阅读……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作家 陈村 (1954-),上海作家。代表作《蓝旗》 石黑一雄 (1954-),日裔英国作家。代表作《长日将尽》《远山淡影》 纳博科夫 (1899-1977),俄裔美籍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说吧,记忆》《微暗的火》《文学讲稿》。“设法将年轻时收到的真实情书保存到一部虚构的作品中,就像把一颗干净的子弹藏到松弛的肌肉中一样,在虚构的生命中它安然无虞。”这一表述,出自他的小说《玛申卡》,详见马凌的文章“记住!薇罗契卡!”;节目中提到纳博科夫的家族庄园 ,详见“纳博科夫的祖产有多大?” 罗伯·格里耶 (1922-2008),法国“新小说”流派创始人。代表作《橡皮》 奥尔罕·帕慕克 (1952-),土耳其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伊斯坦布尔》《纯真博物馆》《纯真物件》 杜鲁门·卡波特 (1924-1984),美国作家。代表作《冷血》 托马斯·沃尔夫 (1900-1938),美国作家。代表作《天使,望故乡》 威廉·布莱克 (1757-1827),英国诗人、画家。代表作《经验之歌》 毛姆 (1820-1995),英国作家。代表作《刀锋》《月亮与六便士》 学者及艺术家 茨维坦·托多洛夫 (1939-2017),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历史学家。代表作《结构主义是什么?》 玛丽安·赫希 (1949-),美国学者。节目中提到她提出的概念“后记忆”。 乔治·赫伯特·米德 (1863-1931),美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 约瑟夫·康奈尔 (1903-1972),美国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节目中提到他的装置作品“盒子系列”。 节目中提到的其他作品 《记忆记忆》[俄]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 娜塔莎·沃丁 《移民》[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追忆似水年华》[法] 普鲁斯特 《红书》[瑞士] 荣格 《被涂污的鸟》[美] 耶日·科辛斯基 《糖果屋》(The Candy House) [美] 詹妮弗·伊根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24 May 2022 23:30:00 +0000
106 幻想一座失明的城市:摸到语言,听见爱|周云蓬&何川
“有一个孩子九岁时失明/常年生活在盲人影院/从早到晚听着那些电影/听不懂的地方靠想象来补充。” 2004年,在首张个人专辑收录的歌曲《盲人影院》中,民谣歌手周云蓬讲述了一个失明的孩子听着电影,慢慢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的故事。 观影、读书是“明眼人”的特权吗?在5月15日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跳岛FM迎来了两位特殊的嘉宾:著名民谣歌手、诗人周云蓬和中国盲文图书馆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何川。1991年,他们考入长春大学,成了特殊教育学院中文系的同窗。在那里,一度只能在盲文图书馆里摸读节选版《红楼梦》《春秋》的年轻人,开启了一段以歌换书,用一首《同桌的你》换一章《生命不可承受之轻》的文青岁月。 30年后,盲文出版的状况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然而,信息无障碍化依旧任重而道远。从盲文翻译软件到衣食住行的每个细节,都可能隐藏着不被人注意的需求。而文艺作品对视障人士等弱势群体的呈现,也常常落入概念化的怪圈:盲人的故事一定要感人吗?我们对视障群体生活的想象带有多少先入为主的成分?盲人的爱欲,又经受着怎样被观看的暴力?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之外,弱势群体同样应当拥有不被怜悯的权利,以及拒绝成为某种景观的自由。 【本期嘉宾】 周云蓬,歌手、诗人、作家。最具人文气质的中国民谣音乐代表人物。发行有《沉默如迷的呼吸》《中国孩子》等,出版有《春天责备》《笨故事集》等。 何川,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盲文图书馆信息无障碍中心主任。 【本期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4:42 儿时读盲文版《红楼梦》:我们的世界是被节选的世界 09:00 文艺青年往事:用一首《同桌的你》换一章《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20:13 一本盲文书的出版要经历哪些工序? 28:49 阅读、拍照、开网店,视障群体的需求体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37:41 从《推拿》说开去:盲人真的会不知道自己的美丑吗? 43:43 “感人是很要命的”:弱势群体的生活应该怎样写? 46:16 理解观看的暴力:被围观的盲人爱欲 51:14 《马拉喀什条约》:放宽版权限制,让阅读更加无障碍 本集节目由杰士邦零感特约播出。在 5 月 15 日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杰士邦零感系列新装上市#,旗下全线产品新包装首次添加盲文标识,目前,中国有超过 1700 万视障人士,他们的生活、需求和爱应当被更多人听到。 杰士邦作为两性健康行业内首个关注到无障碍设计的品牌,在今年 5 月,与 JustPod 携手五档中文播客节目,「姜思达」「没理想编辑部」「忽左忽右」「跳岛 FM」以及「Steve 说」,希望通过小小的行动,关注视障人士的亲密体验与健康安全。让零感#看不见的薄守护看不见的爱#。您可以在阿里健康大药房和杰士邦天猫官方旗舰店搜索和购买新包装的零感安全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播客《第二视觉》 《马拉喀什条约》(2013年) 人物 徐志摩 (1897-1931),诗人、散文家。代表作《翡冷翠的一夜》 林徽因 (1904-1955),建筑学家、作家。代表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陆小曼 (1903-1965),画家、作家。代表作《哭摩》 谷崎润一郎 (1886-1965),日本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春琴抄》 川端康成 (1899-1972),日本作家。代表作《雪国》《千纸鹤》 作品 《笨故事集》周云蓬,节目中提到其中的《敬亭山》 《忏悔录》[法] 卢梭 《死亡习惯》张贤亮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 米兰·昆德拉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悲剧的诞生》[德] 尼采 《荒原》[英] T.S.艾略特 《失乐园》[英] 弥尔顿 《鼠疫》《局外人》[法] 阿尔贝·加缪 《推拿》毕飞宇 电影《光》《建国大业》《推拿》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李旭照
Tue, 10 May 2022 23:30:00 +0000
105 一起读《城堡》:出得去的大厂,进不了的卡夫卡之门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小区被封了。”不久前,豆瓣网友@K这条戏仿《变形记》的创作引发了一轮经典改写的热潮,也让很多人再次意识到卡夫卡是如此切近当下。经典重读栏目「一起读」的第二期节目,我们来读他于100年前创作的长篇小说《城堡》。 一本讲一个人想进城堡进不去的书,为什么会读得人一边深受挫败,一边忍俊不禁?一边读不懂,一边感同身受?本期节目中,初读《城堡》的普通读者何润哲、研究德国文学的专业读者见师和前大厂员工飞行读者K.,交流了各自大相径庭的读后感。那个庞然而神秘,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城堡,究竟象征着什么?是官僚体系,权力神话,还是信仰?主人公K和城堡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他无法放弃这个不可能的目标?卡夫卡本人的犹太背景和信仰,如何影响了他的创作?和他同时代的本雅明,怎样阐释卡夫卡作品中的智慧和愚蠢? 正如见师在节目中提到的,城堡是“看得见的虚空”,是“让人忍不住撬开的锁”。对于这样一本矛盾之书,我们既可以将其中的诸多“不正常”理解为寓言,也可以像在大厂亲历过《城堡》翻版情节的飞行读者K.那样,认为卡夫卡不过是忠实地记录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K可以是每一个困在系统中的当代人。城堡那不可见的黑暗阴影,或许已经笼罩在我们头上。 【本期读者】 普通读者: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专业读者:见师,大学教师,《世界莫名其妙物语》主播。 飞行读者:K.,前大厂员工,现从事文产投资。读点哲学的现代人。 【作品简介】 《城堡》写于1922年,卡夫卡在完成创作前逝世,遗稿由其友人整理出版。小说讲述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半夜抵达城堡下的村落,却因缺少证件无法留宿。为了顺利任职,K和城堡当局展开了持久繁琐的拉锯战。然而直到结尾,K始终没能进入近在咫尺的城堡。故事的氛围黑暗荒诞,宛如梦魇,是对一个无法实现目标的徒劳追求。普遍认为这部作品表现了人的异化、讽刺了官僚体系的笨拙和不透明。 【作家简介】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作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卡夫卡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生前作品多未发表。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形记》(1915)、《乡村医生》(1918)及长篇小说《审判》(1925)、《城堡》(1926)等。 【时间轴】 1:31 震惊!德语文学教师给《城堡》打了两颗星 6:12 斜杠青年卡夫卡:不够犹太的犹太人 12:14 城堡是锁、是看得见的虚空、是系统中的死循环 21:40 “我的老板是克拉姆吗?”:在大厂亲历现实版《城堡》 26:07 要理解K与城堡的拉锯战,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权力的神话 35:48 在“法的门前”等一辈子:拖延也可以是一种解决之道 48:28 傻子般的助手二人组: 这些荒诞角色承载着卡夫卡笔下最纯粹的快乐 58:14 一起读小撇步:要读《城堡》,不如去读卡夫卡的……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卡夫卡 (1883-1924),奥匈帝国作家。节目中提到他的《城堡》《在法的门前》《审判》《乡村医生》《唱歌的老鼠》《在流放地》《饥饿艺术家》 布洛德 (1884-1968),奥匈帝国德语犹太作家,卡夫卡的好友。 瓦尔特·本雅明 (1892-1940),德国犹太裔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作家。代表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 让-吕克·南希 (1940-2021),法国哲学家。代表作《解构共同体》 雅克·德里达 (1930-2004),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论文字学》 查理·卓别林 (1889-1977),英国演员、导演。代表作《摩登时代》 伍迪·艾伦 (1935-),美国导演、编剧、演员。代表作《安妮·霍尔》《午夜巴黎》 尼采 (1844-1900),德国哲学家。代表作《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 作品 《威尼斯商人》[英] 威廉·莎士比亚 漫画《丁丁历险记》 电视剧《是,大臣》《是,首相》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 Howling Fox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Wed, 04 May 2022 23:00:00 +0000
104 【自由潜水】粮食会有的,精神食粮也要有的
饭都快吃不上的时候,人还要想着读书吗?本期谈天说地的「自由潜水」栏目,在上海居家隔离月余的主播何润哲、猫弟、肖一之连线身处北京的老朋友许小凡,一起聊了聊特殊时期,肚子和心灵对粮食的需求和消耗。 陌生的匮乏体验,让三位主播不约而同地开始反思自己和食物的关系。当土豆、萝卜和五花肉脱离外卖软件和塑料包装,我们好像一夜回到了童年时代,会贪恋白砂糖的甜,认真对待每一片要烂掉的菜叶。我们的生活,正如张定浩的新诗《在上海想起薇依》: “如今我每天醒来,接受火的布道, 钻研粮食、蔬菜和水果的文本, 盘点那些维系我们残存秩序感的 非必要物资的存量” 在巨大的不确定感之中,比咖啡更加“非必需”的阅读,也经历了一次脱轨。从一开始读不进书,到在每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瘟疫、饥饿和危机的影子,从《马可瓦尔多》到《四世同堂》,从《使女的故事》到《鼠疫》,缓慢“复健”,重拾阅读习惯的同时,我们在书本中听见历史的回声。或许,尝试维持日常,就是对例外状态的反抗。在这个足不出户的四月,我们会和新拥有的每一个真实的邻人共同意识到,自己并非独一无二,也并非孤身一人,而这个残忍的春日也并非不可战胜。 【时间轴】 01:51 足不出户一个多月,渴望每一寸自由的空间 13:52 一个苹果引发的负罪感:谁在定义必需与非必需? 22:04 体会一杯红糖水的满足感,反思自己与食物的关系 31:35 再谈“附近”:团购群让我们看见藏在口罩后具体的脸 34:42 拿起书本,总能精准识别瘟疫、封闭和饥饿 47:23 老舍、奥威尔和加缪:同样的故事早已被讲过 64:13 尝试维持日常,就是对例外状态的反抗 68:55 来听肖老师报菜名:我们还能坦然面对一个空荡荡的冰箱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罗莎·卢森堡 (1871-1919),德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社会主义哲学家及革命家。节目中提到她的《狱中书简》 威廉·燕卜荪 (1906-1984),英国文学批评家、诗人。代表作《朦胧的七种类型》 乔治·奥威尔 (1903-1950),英国作家、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节目中提到他的作品《动物农场》及文章《我为何写作》 阿尔贝·加缪 (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节目中提到他的《鼠疫》《戒严》 弗洛伊德 (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节目中提到他提出的概念“大洋般的感觉”(Oceanic Feeling) 梁宗岱 (1903-1983),诗人、翻译家。节目中提到他的文章《论诗底应用》,摘自《诗与真续编》(2006) 作品及文章 《在监狱》(“In Prison”) [美] 伊丽莎白·毕晓普 《使女的故事》 [加]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活山》 [英] 娜恩·谢泼德 《马可瓦尔多》[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到灯塔去》[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哈姆雷特》《李尔王》[英] 威廉·莎士比亚 《米德尔马契》[英] 乔治·艾略特 《末日爱国者》[美] 詹姆斯·洛尔斯 《萨拉热窝传真》(Fax from Sarajevo) [美] 乔·库伯特 《100:小小说百篇》[意] 乔治·曼加内利 《失明症漫记》[葡] 若泽·萨拉马戈 《生死场》萧红 《四世同堂》老舍 “La Peste - Annales d'une épidémie ou roman de la solitude?” [法] 罗兰·巴特 《苦炼》[法]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英] 玛琳娜·柳薇卡 《人生拼图版》[法] 乔治·佩雷克 影视作品 《JOJO的奇妙冒险 石之海》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Fri, 29 Apr 2022 23:30:00 +0000
103 人生就像骑单车,左摇右摆找平衡:对话译者鲁伊
如果你关注过最近一年的好书榜单,一定会对《奶酪与蛆虫》《切尔诺贝利的午夜》这两个书名有印象。这两本大部头里的故事一个发生在16世纪的意大利,另一个则迄今短短36年。在这两本聚焦历史角落中的普通人的作品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旅居澳大利亚的独立译者鲁伊。在今年的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中,她凭借杰出的译笔获得了“年度译者” 奖项提名。 本期节目,同为译者的主播钟娜和鲁伊聊了聊翻译这门技艺:对于鲁伊来说,翻译一本书的过程,也是召唤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命经验,让它们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和陌生的主题相遇的过程。谁能想到500年前的意大利宗教法庭卷宗,会和雍正皇帝大规模刊发的《大义觉迷录》有共通之处?千里之外的苏联普里皮亚季,和鲁伊在中国东北的故乡又共享怎样的悲喜和坚韧?不同语言和文化间奇妙的契合,作品与译者生命经验的契合,如鲁伊所言,正是翻译中最有趣的体验。 无论是微观史学中的考据,还是纪实文学中的“节制”,都在尝试勾勒具体而复杂的个体面貌。今天的译者,或许正从事着同样的工作,斟酌着一字一句,试图缝合文明的裂缝,传达对人、对问题的真实关切。 【本期嘉宾】 鲁伊,旅居澳大利亚的独立译者。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译有《奶酪与蛆虫》《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帆与锚:澳大利亚简史》等。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1:48 聊聊职业身份转换:人生就像骑单车,一边左摇右摆一边找平衡 07:30《奶酪与蛆虫》:六百年前的一位意大利磨坊主可以有多勇敢? 18:33 从卡尔维诺到雍正皇帝,都能点亮翻译时的灵感! 21:22 文本细读是一种奢侈,但对译者来说是本份 35:00《切尔诺贝利的午夜》:在他人的叙述中,找到亲切感和置身其中的勇气 48:29 做文字和素材的减法,虚构和非虚构都在努力逼近某种真实 58:52 译者的主体性:挑选与自身契合的作品,向优秀的写作者学习 本节目由跳岛FM和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共同呈现。 书店是永恒的思想之家。自 2016 年起,单向空间发起全国首个书店行业的文学奖评选——单向街书店文学奖,旨在集结中国本土书店对阅读的观察与审美,邀请 100 家中国本土书店提名候选,由权威学者、作家、艺术家、建筑师联合终审,评选出华语出版界在过去一年中最值得关注的声音。我们鼓励年轻的思想和写作者,传递出新的时代性和世界感,倡导不流于消费时代的精神价值。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苗炜|苗师傅读书会 Vol.27 鲁伊|把“声儿”小的人从历史的碎片里打捞出来 卡洛·金茨堡谈微观史学|鲁伊专访金茨堡 人物 卡洛·金茨堡 (Carlo Ginzburg, 1939-),意大利历史学家,微观史学派的代表学者。节目中提到他的《奶酪与蛆虫:一个16世纪磨坊主的宇宙》、《木头眼睛》(Wooden Eyes: Nine Reflections on Distance)、《线索与痕迹》(Threads and Traces: True, False, Fictive) 及文章《作为人类学家的宗教法庭审判官》(“The Inquisitor As Anthropologist”) 娜塔莉娅·金茨堡 (Natalie Ginzburg, 1916-1991),意大利作家,卡洛·金茨堡的母亲。代表作《家庭词典》(Family Sayings) 约翰·泰代斯基和安妮·泰代斯基 (John and Anne Tedeschi),《奶酪与蛆虫》英译者。 亚当·希金博特姆 (Adam Higginbotham, 1968-),英国作家、记者。代表作《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张纯如 (1968-2004),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鲁伊翻译过她所著的《蚕丝:钱学森传》和她的传记《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马克·布洛赫 (1886-1944),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封建社会》《为历史学辩护》 作品 《帆与锚:澳大利亚简史》[澳] 杰弗里·布莱内 《意大利童话》[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美] 罗伯特·达恩顿 《且介亭杂文》鲁迅 《大义觉迷录》(清) 爱新觉罗·胤禛 《帝国地图》[阿根廷] 博尔赫斯 《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美] 张盈盈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DTlina - LoFi Chill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Tue, 26 Apr 2022 23:30:00 +0000
102 Bonus 舌克斯毕or莎士比亚?傻傻分不清楚 | 沙仑的玫瑰
在这期莎士比亚专题节目的番外篇中,「沙仑的玫瑰」三人组聊到了和莎剧翻译有关的诸多冷知识:舌克斯毕是哪位小天才想出来的中译名?当胡适组局翻译莎剧,是谁在其他人集体摆烂的时候独自坚持到了最后?哪些大师推动了莎士比亚在中国的全装进口?来到德国,最著名的莎剧译本背后居然有位少女深居简出,成为了幽灵译者?老冤家法国在安利这位邻邦大师的同时,为何不忘顺手高级黑? 其实早在被译介到世界各地之前,莎士比亚自己也堪称一代“译改大师”,懂拉丁、喜西班牙、更爱意大利,不同的原材料都可化为己用。放开对于原创性的迷思,莎士比亚的天才之处,或许正源于他创作中的不自由。 【客座主播】 包慧怡,青年诗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 (1564-1616),节目中提到他的《仲夏夜之梦》(1595-6),《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无事生非》(1598-9),《皆大欢喜》(1599-1600),《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1600-2)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翻译: 《大英国志》[英] 慕维廉 梁启超 (1873-1929),思想家、政治家。著作编为《饮冰室文集》 田汉 (1898-1968),话剧作家、戏曲家、文艺批评家。代表作《丽人行》 胡适 (1891-1962),思想家、文学家。代表作《中国哲学史大纲》 梁实秋 (1903-1987),散文家、翻译家,中国独立翻译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第一人。代表作《雅舍谈吃》 徐志摩 (1897-1931),现代新月派代表诗人。代表作《翡冷翠的一夜》 朱生豪 (1912-1944),浙江嘉兴人,翻译家,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且较多的人之一。 绿原 (1922-2009),诗人、翻译家。代表译作《浮士德》 卞之琳 (1910-2000),诗人、翻译家。代表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方平 (1921-2008),作家、翻译家,中国诗体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第一人。 屠岸 (1923-2017),诗人、翻译家。代表译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济慈诗选》 梁宗岱 (1903-1983),诗人、翻译家。代表译作《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在德国和法国的翻译: 《论德国》[法] 斯塔尔夫人 维兰德 (1733-1813),德国诗人、翻译家,曾将大量莎士比亚著作译为德语。 奥古斯特·施莱格尔 (1767-1845),德国诗人、翻译家,德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领导者之一。 路德维希·蒂克 (1773-1853),德国诗人、翻译家。 伏尔泰 (1694-1778),法国启蒙时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代表作《哲学通信》 弗朗索瓦·维克多·雨果 (1828-1873),法国翻译家,曾将大量莎士比亚著作译为法语 比尔·布莱森 (Bill Bryson, 1951-),美国作家、学者。代表作《布莱森英语简史》 作为“译改大师”的莎士比亚: 《诗学》[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英] 杰弗里·乔叟 普劳图斯 (前254-前184),古罗马剧作家。代表作《吹牛军人》《撒谎者》 米南德 (前342-前291),古希腊喜剧作家。代表作《恨世者》 泰伦提乌斯 (前195/185-公元前159/161),古罗马剧作家。代表作《安德罗斯女子》 奥维德 (前43-17/18),古罗马诗人。代表作《变形记》,节目中提及皮拉莫斯和提斯比的故事 薄伽丘 (1313-1375),意大利诗人、文艺复兴代表人物。代表作《十日谈》 马代奥·班戴洛 (Matteo Bandello, 1480-1562),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作家。 莫里哀 (1622-1673),法国戏剧家、演员。代表作《伪君子》《吝啬鬼》 席勒 (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人物。代表作《强盗》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Fri, 22 Apr 2022 23:30:00 +0000
102 重新认识莎士比亚:悲喜剧里的欲望漂移|沙仑的玫瑰
新一年的世界读书日又要到了,这一天也是莎士比亚诞辰和辞世的纪念日。跳岛很荣幸地迎来了复旦大学的三位青年教师,德文系姜林静、法文系陈杰和英文系包慧怡,用一期解读莎翁的节目开启特别栏目「沙仑的玫瑰」,走入英法德文学的交错小径。 关于这位(据说)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的大文豪,我们可以提出很多问题:出身卑微,只读过文法小学,一边写剧本一边跑龙套的“暴发户乌鸦”,凭什么能成为文学大师?《哈姆雷特》如何震惊了海峡对岸的德国人?为什么雨果会认为那句著名的“To be or not to be”,背后是一种全新的悲剧性?透过莎剧中看似狗血的三角关系、身份互换等情节,现代人又可以怎样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欲望?四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继续阅读莎士比亚? 在这期节目里,借助法国学者勒内·基拉尔的摹仿欲望理论,我们看到莎剧人物间交错的欲望投影:就如同《仲夏夜之梦》里惨遭“乱点鸳鸯”的两对情侣,我们常在不自知中欲他人之所欲,在狂热的追寻和欣羡中迷失。而每个人在渴望成为他人的同时,也在不自觉地成为他人欲望的中介——莎翁因为他天才的直觉而发现的这个“真相”,不仅适用于剧中人,也适用于集体的人类命运。在阅读莎士比亚的时候,今天的我们依旧可以从悲喜交织的荒诞中读到自己,嘲讽自己或者怜悯自己,并因此通向自我,也通向普遍性。 预告:时长原因,部分有关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内容将作为加更节目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上线,敬请期待! 【客座主播】 包慧怡,青年诗人,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镜迷宫: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世界》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00:50 有诗有酒,「沙仑的玫瑰」因莎士比亚而结缘 04:44 莎翁其人:小学学历、龙套演员、幸存大师……或者根本不存在? 09:40 德国人推崇莎士比亚,是要在法国古典主义戏剧之后“另寻新欢” 19:33 《哈姆雷特》:一个高贵的“疯子”如何实现对复仇剧的复仇 27:56 雨果读《哈姆雷特》:他的悲剧不在于宿命,而在于内心的犹疑 35:13 莎翁作品中的三角关系:看到“狗血情节”背后的欲望发生论 42:44 《仲夏夜之梦》:我不止想要你所有的,我想成为你 50:08 从莎翁到雨果,人类的精神史是一部由“缺席者”连缀的群星闪耀 54:06 通向自我,也通向普遍性:为什么今天还要读莎士比亚?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人物 威廉·莎士比亚 (1564-1616),节目中提到他的《驯悍记》(1590-2),《仲夏夜之梦》(1595-6),《哈姆雷特》(1601),《暴风雨》(1611)及十四行诗第18首、第144首 朱生豪 (1912-1944),浙江嘉兴人,翻译家,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且较多的人之一 罗伯特·格林 (1558-1592),英国大学才子派戏剧作家和散文家。代表作《修士培根与修士邦吉》 克里斯托弗·马洛 (1564-1593),英国剧作家、诗人。代表作《帖木儿大帝》《浮士德博士的悲剧》 本·琼森 (1572-1637),英国诗人、剧作家、评论家。代表作《炼金术士》 莱辛 (1729-1781),德国剧作家、评论家。代表作《拉奥孔》《汉堡剧评》 皮埃尔·路易斯 (Pierre Louÿs, 1870-1925),法国颓废派诗人。代表作《比利提斯之歌》 高乃依 (1606-1684),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与莫里哀、拉辛并称法国古典戏剧三杰,代表作《熙德》 勒内·基拉尔 (1923-2015) ,法国哲学家、人类学家,法兰西学院院士,“摹仿欲望理论”创始人。代表作《浪漫的谎言与小说的真实》《莎士比亚:欲望之火》 乔治·戈登·拜伦 (1788-1824)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 书籍和文章 《拉辛与莎士比亚》[法] 司汤达 《时代的灵魂:莎士比亚》[法] 维克多·雨果 《随笔》第三卷第二章“论悔恨”[法] 蒙田 引言 Homo sum; humani nil a me alienum puto.(拉丁语) Chaque homme porte en lui la forme entière de l'humaine condition.(法语)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Yihang 【后期制作】广岛乱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Tue, 19 Apr 2022 23:30:00 +0000
101 在春天结束之前,看她们如何想象春天的来临
谈到科幻小说,你的第一反应是否也是深蓝的浩渺星空,孤独的宇宙飞船和名字长长的外星人?你是不是也听到过“硬科幻重设定,软科幻强情节”的说法?最近,一本由全女性和酷儿阵容打造的当代中国泛幻想类小说集《春天来临的方式》,尝试为这个文类呈现一些多样的可能。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参与策划和编辑了这本书的青年科幻作家王侃瑜和中英文双向译者金雪妮,和我们一起聊一聊女性写作、科幻小说以及幻想文学的关系。 “女性主义”这个标签,对于一个女性创作者来说是宣言还是限制?不妨将概念问题暂时搁置——与其尝试定义究竟什么是“女性科幻”,不如先来看看这些中国女性作者的创作,是如何挑战了由白人异性恋男性主导的科幻“正统”:征调中国古典文学的意象,让旧神与新英雄相遇,同时也在翻译中发现母语中隐形的偏见,让女妖、鲲鹏和鲛人的古老传说向全新的叙事生长。在文化的交融中,每一个创作者和文字工作者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定义着科幻这一文类,把科幻写作推向更深刻的多样性和无限广阔的多重未来。 广告时间: 「不简单客厅」北京线下活动“拥抱疼痛” 时间:4月23日周六 14:00-18:00(对谈线上直播15:00开始) 地点::Galli剧场(北京市朝阳区西大望路27号院76栋三层) 主办:简单心理、简单森林、一页、光明森林club 活动详情及线下报名:https://www.jiandanxinli.com/adv/keting0423/index.htm?utm_source=bd&utm_medium=alex&utm_term=keting0423&_channel_track_key=QMARg3OV 直播平台:微信视频号@简单心理,微博@简单心理,简单心理app,B站@光明森林club 【本期嘉宾】 王侃瑜,作家、学者和编辑,用中英双语写作,创作科幻小说、非虚构和学术论文。已出版个人小说集《云雾2.2》和《海鲜饭店》。 金雪妮(Emily Xueni Jin),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博士生,译者,写作者。翻译作品包括《菲利普·迪克传》《发条王国》系列,《春天来临的方式》等数部中国幻想小说英译选集。 【本期主持】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时间轴】 05:57 一部由全女性团队创作的幻想小说集,不一定要贴上“女性写作”的标签 11:34 “硬科幻”才是真正的科幻?类型之争也是话语权之争 19:22 女性气质的科幻想象,是倒转现有的性别结构,让女性压迫男性吗? 28:29 从“三寸金莲”到“画皮新编”:当代女性创作者如何运用中国古典文学的遗产? 44:07 翻译能揭示语言中隐形的偏见 47:04 把情感的逻辑和科技的逻辑结合在一起,尝试散文化的科幻写作 50:22 作为试验场的科幻写作:在“正统文学”之外探索文类的混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夏笳,中国小说家,科幻“后新生代”代表作家、奇幻作家。代表作《关妖精的瓶子》《卡门》《永夏之梦》 陈楸帆,中国科幻作家,代表作《后人类时代》《银带》《未来病史》 慕明,本名顾从云,推想小说作者。代表作《铸梦》《开往西站的特别列车》《沙与星》 双翅目,青年科幻作者。代表作《我的家人和其他进化中的动物》 埃莱娜·西苏,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戏剧家和文学理论家之一。代表作《上帝的名字》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加拿大诗人、小说家、文学评论家、环境保护倡议者与发明家。代表作《使女的故事》《证言》《盲刺客》 安吉拉·卡特(1940-1992),英国女性主义作家。书写风格以融合魔幻写实、歌德式与女性主义著称。代表作《明智的孩子》《马戏团之夜》 《挽救计划》《火星救援》[美]安迪·威尔 《虫巢》迟卉 《如何抑止女性写作》[美] 乔安娜·拉斯 【本期推荐作品】 《20世纪中国科幻小说史》吴岩 主编 这本书篇幅不长,却非常精炼,呈现了由国内资深科幻研究者系统梳理的中国科幻历史沿革,时间跨度从晚清到现代,很适合大众读者。如果你对中国科幻感兴趣,这是一本很好的掌握中国科幻小说发展脉络的入门书。 Kingdom of Characters: The Language Revolution That Made China Modern Jing Tsu 在本书中,耶鲁大学教授石静远以历史研究和文化研究相结合的角度探讨了汉语从1900年到2020年的发展和演变,分析了繁体到简体、汉字打字机等等案例,来阐明汉语是如何影响了中国寻求现代性的进程。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广岛乱 【音乐】 片头 DTlina - LoFi Chill 片尾 AURA.pote - Lazy Man 【视觉设计】孙晓曦 石羊
Tue, 12 Apr 2022 23:30:00 +0000
往期回顾 | 66 每一处未被发现的风景都是荒野
在被疫情再度打断的这个春天,邀请大家来回顾跳岛去年录制的这期节目,听见一种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发现“荒野”的可能性——在碎片化的绿色中生活久了,自然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过于遥远的概念。如何在城市里收集散落的春光、寻找自然的痕迹?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分别在皖南和新疆长大:沈书枝的少女时代在广袤水田放牛、日日看云起雨落,欧阳婷的童年在戈壁绿洲度过,走出生活的厂区就是大漠孤烟。或孤寂、或苍凉的荒野记忆和她们的阅读经验相互碰撞,也在成年之后继续滋养着她们的城市生活。 每次雨过天晴,我们都能在朋友圈的摄影大赛里“云看云”;居家隔离期间,我们也仍翘首盼望着窗外的生机。即便身处“贫瘠”而没有野性的都市,我们依然能拥有对无垠的向往、对自然的乡愁。抬头看云,迈步出门,看凤仙花如何把种子弹出去,看蜀葵在暮色中的凝滞色彩,看二环以外的天空呈现出墨水般的澄澈蓝色。世界上已经很少有人类到不了的地方,严格意义上的“荒野”似乎很难找到,然而,我们距离其并不遥远。在这段特殊时期,让我们重温这期去年录制的节目,回忆那些与自然发生过的连结。每一处未被发现的风景,都是今天的荒野之所在。 【嘉宾】 沈书枝,作家,有散文集《八九十枝花》《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拔蒲歌》。 欧阳婷(豆瓣ID:花椰菜),媒体工作者,成长于新疆,工作居住在北京。著有自然随笔集《北方有棵树》。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时间轴】 02:34 什么是“荒野”?现代社会还存在荒野吗? 05:04 欧阳婷:在新疆的戈壁滩,小小年纪就体悟了边塞诗 14:00 沈书枝:在田埂上放牛唱歌的童年,长大后却开始怀念 19:10 看云是人类目光的惯性 22:41 荒野中步行的乐趣:慢慢走,欣赏啊! 33:54 观察杂草的意义:凤仙花怎么把种子弹出来? 50:23 欧阳婷的自然笔记:“观察自然是无心的漫游” 64:37 “归园田居”是现代城市人最后的退路吗? 【节目中提到的书】 《北方有棵树》欧阳婷 著 《我的阿勒泰》李娟 著 《瓦尔登湖》[美] 亨利·戴维·梭罗 著 《夏日走过山间》[美] 约翰·缪尔 著 《在中国大地上》[美] 保罗·索鲁 著 【嘉宾推荐的书】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英] 大卫·爱登堡 著 《夏游记趣》[美]艾温·威·蒂尔 著 《活山》[英] 娜恩·谢泼德 著 《荒野之境》[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里维奇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董越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感谢见师友情提供片头鸟鸣bgm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Tue, 05 Apr 2022 23:30:00 +0000
100 两周年特别节目:在声音中联结,在阅读中相会
2022年3月31日,是跳岛FM上线两周年的纪念日。上线以来,我们制作了99期节目。在这反复被打乱的两年间,每周一次的更新成了整个制作团队生活中最为基础的秩序,也成长为一个个坚实的落脚点,150多位嘉宾,10万多岛民,很多人循着声音而来,在书籍和文字的岛屿上相会。 第100期节目,依然关于相遇与联结。我们请到19位跳岛的老朋友,来分享他们在阅读中偶遇的一个“共时性瞬间”——当他人写下的句子穿越时空,和你的当下发生奇异的共振,这种巧合总是让人惊喜。它可以点亮一段焦躁的排队做核酸的等待,也可以让京都与北京的两种春意重叠,或者还可以为迷茫的生活提供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而更让人感到安慰的或许在于,“共时性瞬间”的存在以及它恩赐般的频繁造访,是无数个“不确定”中的一种确证:存在“共时”也意味着存在“共识”。在喜爱阅读的人之间,在相信书籍的人之间,在不放弃创造的人之间,总归还是有着一些哪怕是微小的共同点,让你我之间的理解和共情成为可能。 再次感谢各位岛民朋友对跳岛的支持。最后,播报几则和节目有关的消息: 1.新一轮的跳岛听众满意度调研,点击链接,即可参与。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填写问卷,帮助我们做得更好。我们会抽取3位填写者送出跳岛周边礼品。 2.我们将为跳岛制作全新的片头,此次向各位岛民征集一句话slogan,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踊跃投稿,描述你心中的跳岛,如经采用,我们也将送出跳岛周边礼品作为答谢! 3.新的实习生招聘已开放,欢迎感兴趣的同学到我们的公众号查看岗位要求和简历投递方式。 未来,让我们继续在声音中联结,在阅读中相会! 【时间轴】 02:12 大胡子阿细 《发光的小说》:莱夫雷罗的日记里有一只死鸽子,我的阳台上天天飞过一只鸟 5:12 拾壹《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阅读把我拉到高于我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7:35 赵阿萌 《上海胶囊》:当文学中的隔离生活与现实重合 10:15 苏枕书《燕京岁时记》:书籍与植物是能将我带回故乡的航船 13:26 梁希同 《斯人》:我会在地球的另一端想念密西西比河,想念我到过或者没有到过地方 15:35 张腾飞《到大厂到底有多远》:这本书出版的时候, 我正好去南京读大学 19:23 见师《命运交响曲》: 非这样不可吗? 23:12 李乌鸦《美好的七年》:哪怕生活是这个样子,我们也可以想办法把它变成更有趣的样子 26:51 我不跑调《俗女养成记》:我与书中的每个俗女都有“我懂你的”感觉 30:44 傅适野《规训与惩罚》:隔离对于我们的肉身、精神和社会性意味着什么? 36:45 许小凡《时光噬痕》和《距离》 :在同一天打开的两本书,无论他们有多么不同,总有奇妙的交叉出现 44:11 KTZhou 《金色梦乡》:哪怕不记得书中的具体情节,烟火的美仍重重地留在我的心里 46:43 文森特动物园《100个基本》:把手边的书变成答案之书,这是书籍进入我的一种方式 48:11 金鹏远《海子诗全集》:大理还是北京?城市与我眷恋的人有关 52:52 颜悦——冯·提尔、杰西·阿姆斯特朗和乔纳森·弗兰岑:我的生活被秃头之网捕获了 55:08 孟宵《革命之路》:当我被主流的评价和真实的欲望拉扯时,我看到自己身上有弗兰克的影子 59:32 方可成《新闻学概论》:实事求是,是历史给我们留下的珍贵经验 64:29 何雨珈 《全球真实故事集》:无论在文字中还是现实中,生活和历史都由普通人写就 67:03 杨大壹《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对问题的答案进行不断追问”,仍是我作为一个创作者的自我要求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Wed, 30 Mar 2022 23:30:00 +0000
99 在自媒体时代追忆BBS:虚拟空间里的真实浪漫
对于不少95后乃至00后来说,BBS已经是一个略为陌生的名词。千禧年前后,网络论坛(BBS)曾经盛放了一代中国人的好奇和表达欲。人们在这里激情版聊、长文论战,也因此与网线另一头的陌生人结下奇妙的缘分。先后诞生的榕树下、黑蓝等多个有影响力的文学论坛,给一代文艺青年的生活与创作留下深刻的印记。二十年后的今年,微博和公众号成了最主流的发声渠道,早期互联网那种蓬勃得有些天真的社群氛围也逐渐成为众多老网民的追忆。 本期跳岛,我们请到了青年作家老王子和三三。作为从BBS时代起就在各大文学版潜水的老网民,他们的创作都曾或多或少地从那段历史中汲取灵感,描绘电子废墟里的各色文艺青年。在节目里,他们与主播猫弟、于是一起考古了那个奇妙又精彩的年代:每个人的网名背后有什么小心思?有哪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网友见面故事?那个年代的网络文学氛围与现在有什么不同?BBS时代是否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文学论坛衰微后,文艺青年可以去哪里发表创作,如何与他人产生新的联结?当我们回望那一段互联网早期历史的时候,我们仍会感动于那些鲜活、热烈、自由生长的表达与创作。 【本期嘉宾】 老王子,原名王梓。小说家、诗人。已出版短篇小说集《合唱》《鸟藏》,长篇小说《上海滩的贾斯汀·比伯》《黄金海岸》。 三三,知识产权律师,青年作家。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创造性写作专业研究生班。著有短篇小说集《离魂记》《俄罗斯套娃》。 【本期主持】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3:22 西祠胡同、轩辕春秋、聊天室……网络奇遇的神秘入口 15:56 三三:“给‘梓庭君’这个网名写小说是我文学道路的开始” 21:22 随着BBS的消逝,以笔为刃的长文论战也成为过去 33:56 老王子:“用二次元的精神生活支撑三次元的痛苦和艰辛” 40:12 论坛时代的浪漫回忆:段子手博主、用工资养诗人的网友…… 47:46 网络上的交游,如何在作家的创作中延伸和变形? 57:23 一场“魔都春梦”:网络和现实,说不清哪个更虚幻 【节目中提到的人和作品】 《野生作家访谈录:我们在写作现场》界面文化 【随机波动005】苹果、长城、道士塔:和历史学家罗新的第二次聊天 《A致X:给狱中情人的温柔书简》[英] 约翰·伯格 《正常人》《聊天记录》[爱尔兰] 萨莉·鲁尼 弗兰纳里·奥康纳(1925-1964),美国女性作家。代表作《好人难寻》《智血》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Tue, 22 Mar 2022 23:30:00 +0000
98 把《背影》还给语文老师,重新上一节散文课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谁没被语文老师逼着背过经典散文《荷塘月色》呢?可随着记忆消退,散文这种文体似乎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和阅读:印象中,它不如小说缤纷,不如诗歌灵动,不如戏剧惊险,你还记得自己读的上一篇散文是什么吗?另一方面,散文又是最接地气的一种文体,永远忠实地接纳现实生活的碎片。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青年作家张怡微,她在复旦创意写作专业教授现代散文。脱离了语文课本再来看散文,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 散文究竟是什么?日记是散文的一种吗?140字的微博呢?同样都有人物、故事和情节,散文和小说有什么区别?我们熟悉的“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至高标准吗?“以景语写情语”究竟是什么意思?在网络热词“新陈代谢”不断加速的今天,追求“文笔”的意义何在?这一堂“散文课”,让我们看到一种重新靠近散文的方式:阅读散文和写作散文,就是在漫长的思考中建立内心的秩序、就是接受现实生活的结局并继续前行。作为一种自省的途径,散文永远朝每一个人敞开。 【本期嘉宾】 张怡微,上海青年作家,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师,复旦大学创意写作MFA专业硕士导师。 【本期主持】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时间轴】 05:34 把语文课上学过的还给老师,再问一次“散文”是什么 14:25 散文是试金石,能让人看见晦暗的情感 22:56 小说好比“大变活人”,而散文只处理真实的生活 35:44 回到“借景抒情”:散文里的景物描写能起到什么作用? 44:09 五四以来,散文的语言和创作生态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56:09 散文里的物质符号:为什么说“小确幸”不足以成就一篇好文章 65:48 把写散文作为一种路径,面对自己真实的生活 【节目中提到的人和作品】 书籍和文章 《今夜星光灿烂》《情感的生命》王安忆 《始经丧乱》,收录于台静农的散文集《龙坡杂文》 《你的夏天还好吗?》金爱烂 《窄门》[法] 安德烈·纪德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德] 娜塔莎·沃丁 《我的师承》,王小波为小说集《青铜时代》所作的序 《异乡记》张爱玲 人物 黄锦树,台湾著名的马华作家、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比较文学及文学评论学者。 V·S·奈保尔 (1932-2018),印度裔英国作家。 萨尔曼·拉什迪,印度裔英国文学家,作家。 余光中 (1928-2017),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杨牧 (1940-2020),台湾诗人、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哲学家。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Tue, 15 Mar 2022 23:30:00 +0000
97 越过道德的边境:“三观不正”的小说该怎么读?
《洛丽塔》以恋童癖为主角,《罪与罚》聚焦杀人犯的内心世界,《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的女主人公“婚内出轨”……当我们回顾经典文学作品时,发现背德者比比皆是。道德败坏的人应该成为作家书写的对象吗?当我们发现作者拒绝给出惩恶扬善的结局,反而为背德者辩护,这种“三观不正”的故事,还值不值得阅读?在道德审查式阅读愈加流行的今天,身为读者,我们该如何理解文学中的善与恶,又该如何面对那些我们一度崇敬,却被不断爆出“黑历史”的作家?一个道德败坏的人,真的可以写出好作品吗? 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云南师范大学的张秋子老师(豆瓣上的“安提戈涅”),她最近刚刚出版了一本文学评论集《万千微尘纷坠心田》,其中多处谈及文学在处理善恶时的混沌。同为老师,张秋子和跳岛的主播肖一之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发现:文学的魅力之一,或许正在于它的模糊给阐释预留了充足的空间。当我们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走进文本,走进真实和虚构之间的迂回和裂隙,回过头反观纷乱的现实世界时,或许能多一丝审慎、多一份共情。秋子老师曾在新书中写道:“阅读文学作品如果一定要追问‘效用’,那么大概有两个:督促人成为人,以及推迟判断。“ 或许,“推迟判断”就是文学在这个时代给我们的道德指令。 【本期嘉宾】 张秋子,云南昆明人,南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现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豆瓣ID:安提戈涅) 【本期主持】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1:41 做“接地气”的读者:读不懂也是一种重要的体验 11:52 拉金的春和托尔斯泰的冬:体会文学的温度,尝试生命化的阅读 21:16 人生经不起蹉跎,我们来得及向年轻时“错怪”的作品道歉吗? 28:01 从古典时代到维多利亚时期:谈谈文学与道德的张力 38:18 出轨文学与反英雄叙事:为什么文学要写“恶”? 48:45 在处理善恶这件事上,好作品该像好面包一样“松弛” 59:07 文学并非神谕,总要接受局限的视域与不完美的作者 72:46 保持开放:经典被抛弃才是文学的常态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一门网课,我看到了大学生背后的残酷真相丨谷雨》张秋子 书籍和文章 《呼啸山庄》[英] 艾米莉·勃朗特 《文学的读法》[英] 特里·伊格尔顿 《感知·理知·自我认知》陈嘉映 《苔蕾丝·德斯盖鲁》[法]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春》[英] 菲利普·拉金 《主与仆》《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白鲸》[美] 赫尔曼·梅尔维尔 《浮世画家》[英] 石黑一雄 《霍华德庄园》[英] 爱德华·福斯特 《德伯家的苔丝》[英] 托马斯·哈代 《性史》[法] 米歇尔·福柯 《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美] 哈罗德·布鲁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 《失乐园》[英] 约翰·弥尔顿 《论现代小说》[英] 伍尔夫 《罪与罚》[俄]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十又二分之一历史》[英] 朱利安·巴恩斯 《当我们不再了解世界》(When We Ceas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智利] 本杰明·拉巴图 《玩笑》[法] 米兰·昆德拉 电影 《驾驶我的车》(2021),导演滨口龙介 《小丑》(Joker, 2019),导演托德·菲利普斯 《燃烧》(2018),改编自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导演李沧东 人物 阿兰·罗伯-格里耶 (1922-2008), 法国作家和电影制片人。代表作《嫉妒》《幽会的房子》 约瑟夫·布罗茨基 (1940-1996),苏联出生的美籍犹太裔诗人、散文家,198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我坐在窗前》 威廉·萨克雷 (1811-1863),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名利场》 乔治·艾略特 (1819-1880),英国小说家。代表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朱巴尔传奇诗集》 卡尔·波普尔 (1902-1994),出生于奥地利,犹太人,获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燕卜荪 (1906-1984),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和诗人。代表作《朦胧的七种类型》 【本期推荐作品】 《普通读者》[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刘炳善 译 百年之前,人们如何解读被我们如今所熟知的文学经典?在《普通读者》里,伍尔夫以书评人的身份,用平等的姿态向读者们介绍了西方经典的文学作品和她的阅读体验。 《何为良好生活》陈嘉映 著 在本书中,陈嘉映老师探讨了伦理学中的几个议题。他朴实而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我们不断反思如何更好地说话,如何让语言文字发挥传递与沟通的中介作用。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Tue, 08 Mar 2022 23:30:00 +0000
96 隐秘的、共享的、切身的:生育,这个成为母亲的选择
你小时候有没有问过妈妈,自己是从哪儿来的?你得到的回答,是不是也属于诸如此类的玩笑:垃圾桶捡来的、洪水冲来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在这些堪称奇幻的叙述中,生育这件事被轻巧绕开,作为个体的母亲以及她切身的疼痛也无形中被埋进沉默。是什么造成了女性生育经验在日常讨论和文艺作品中的缺位?本期跳岛,我们邀请了华盛顿大学人类学学者许晶,她长期关注、研究儿童发展,也是一个12岁男孩的“老母亲”。在节目里,她与跳岛的主播于是、钟娜一起,聊了聊她对“成为母亲”(motherhood)的思考。 与言说生育的缺位相互映照的,是在年轻一代中越来越普遍的恐育情绪。越来越多年轻人害怕生孩子,怕的具体是什么?生育恐惧具体指向哪些恐惧?是否生养,可以作为一种划分女性的标准吗?未婚未育和已婚已育的男女,是否真的无法共情?而所谓的母爱,真的是一种“本能”吗?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谈到了文艺作品中的“逃跑的母亲们”,试图理解她们所体会到的“母爱的游移”。在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理解到,所谓的母爱不一定和生育这个动作绑定,而是在和孩子的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复杂状态,是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的经验。正如主播钟娜所说的,无论是否为人父母,我们总归是女儿、是儿子。对于生育这件事,无论我们是否有生育的经验或愿望,都能在共情与思考中获得更深的理解。 【广告时间】 本期节目由Athletic Greens赞助播出 Athletic Greens是一家全球性的健康品牌,其使命是通过关注基础营养,帮助人们拥有健康的主动权。AG公司的旗舰产品AG1是一个多合一的基础营养补充剂,是包含了75种成分、9种必需营养品组合而成的一款方便美味的饮料产品,旨在为顾客提供简单、高效的营养补充解决方案。 关注Athletic Greens微信公众号,回复关键词“跳岛FM”,获得专属福利。 【本期嘉宾】 许晶,人类学学者,儿童发展研究者,著有《培养好孩子》(The Good Child),现居美国西雅图。 【本期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4:40 大多数母亲生孩子的时候都没准备好,全部想象都只是冰山一角 16:42 生孩子,是刀枪不入的当代职业女性那个“魔法失灵”的时刻 22:52 从“你是垃圾桶里捡来的”到儿童性教育:两代妈妈如何讲述生娃之痛 36:35 核心家庭的养育模式并非由来已久,养孩子不应该是妈妈一个人的事! 50:34 想逃跑的母亲和游移的爱:重新思考“母爱是一种本能” 57:40 在与孩子交互的过程中,“母爱”可以是全人类共有的经验 66:49 诚实地谈论生育不一定会“劝退”,更全面的信息有利于更理性的选择 74:48 许晶:作为一个研究者,我更清晰地看到了养育过程中的权力关系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书籍、专栏文章 《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英]蕾切尔·卡斯克 《初为人母》[英] 安·奥克利 《最好的决定》[美] 梅根·多姆(编) Motherhood by Shelia Heti, 2018(中文版即将由99读书人引进) "Thanksgiving in Mongolia" by Ariel Levy, The New Yorker, 2013.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 上野千鹤子 Mothers and Others: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by Sarah Hardy, 2011 《包法利夫人》[法] 福楼拜 《我的奋斗》[挪威]卡尔·奥韦·克瑙斯高 影视剧 《暗处的女儿》(The Lost Daughter, 2021),改编自费兰特的同名小说,导演玛吉·吉伦哈尔 《疼痛难免》(This Is Going to Hurt, 2022),改编自亚当·凯的同名小说 《虚构安娜》(Inventing Anna, 2022),导演大卫·弗兰科尔 《女人的碎片》(Pieces of a Woman, 2020),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 《凯文怎么了》(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 2011),改编自莱昂内尔·施赖弗的同名小说,导演琳恩·拉姆塞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Tue, 08 Mar 2022 23:30:00 +0000
95 在红山动物园,和豹子、猞猁当同事|沈志军&朱赢椿
上周,跳岛的主播猫弟和于是在初春的飘雪中来到南京,拜访了著名的红山森林动物园。最近他们刚刚推出了自己的书系。带着好奇,我们与外号是“百兽之王”的园长沈志军,以及策划这套书系的书籍设计师朱赢椿聊了聊和动物园有关的趣事。细尾獴里也有社恐吗?红猩猩居然会画画?一天的哪些时段里,比较容易看到熊出没?日常生活里,动物们都在玩些什么?在“红山动物园是我家”这一朴素口号的背后,我们可以看见饲养员和建设者把专业知识和对动物的深切共情落实在每一个新的玩具、每一顿仔细搭配的营养餐和日复一日的精心照护中。 从古到今,人们对动物园的想象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动物园是有“原罪”的吗?疫情之后,成为“网红”对一个动物园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当养宠物成为城市中人们接触动物的主流方式,动物园是否可以为人和动物的关系提供新的叙述?新生与死亡,疾病与衰老,处在不同生命阶段的动物构成了红山动物园的生命图谱。当动物不再是被展示和被凝视的对象,耄耋之年的老熊和三条腿的豹子都能平等地生活在栖息地里、享受到最好的阳光。理解动物就像阅读一本书一样,是我们认识生命的另一种方式。 【本期嘉宾】 沈志军,红山森林动物园园长。(微博ID:南京百兽之王) 朱赢椿,书籍设计师,南京师范大学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世界最美的书”奖获得者。 【本期主持】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35 游客、饲养员、红猩猩……当动物园开始出书,谁来供稿? 13:50 做一套动物园书系,让大家看到对待野生动物的尊重之心 29:55 老马来熊和三脚豹子的故事:照顾动物的时候,我想起了家里的老人 50:27 沈园长:动物园是动物在城市的大使馆,我们应该交还它们主权 61:30 从线下游览到线上直播:动物园如何成为城市人群和野外的桥梁? 78:31 探索人与动物关系的可能性:在动物园里,动物和饲养员也可以是同事 84:26 朱赢椿老师的“昆虫执念”:当我听到木蜂宝宝的“哭声”时,我可以感受到它的痛苦 93:03 保护本土动物还是展示稀有物种?思考动物园在当下的使命 118:22 听友问答环节:我问红山动物园!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红山动物园书系: 《红山动物园是我家》 《熊在吗》 《我们不是野兽派》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Tue, 22 Feb 2022 23:30:00 +0000
往期回顾 | 68 运动员亦凡人:不论输赢,换一种角度聊体育
去年东京奥运会期间,跳岛邀请到了「翻转体育」的主播滑轮和体育爱好者、文学译者林晓筱,与主播钟娜一起聊了聊赛场之外的体育写作,试图呈现竞技体育在输赢之外更为复杂的面向。为什么我们需要体育写作?体育天才的故事,在多大程度上是普通人平凡生活的反向投射?半年之后,北京冬奥会在立春花火中拉开帷幕,我们发现这期节目在眼下热点事件的讨论之中,又折射出更多新的反思和可能。在全民关注冬奥比赛的时候,我们除了谈论输赢,还在谈论些什么? 回顾这期节目时,主播钟娜再次联系了林晓筱和滑轮,就本次冬奥会中与输赢绞缠的各类问题分享了各自的观察。这些内容请在我们的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微信号:tiaodaofm)中查看——“青蛙公主”谷爱凌的辉煌,也再次勾起对体育明星作为“单数的天才”的思考。体育究竟能否像奥运精神期许的那样,超越国家、文化和社会的层层界限,成为某种超越性的联结?我们如何诠释和解读体育精神? 【本期嘉宾】 林晓筱,译者,译作《弦理论》《永远在上》《马与人》。 滑轮,《翻转体育》与《NBA挡拆》播客主播,JustPod制作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J.D.)。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5:10 从机械报道到主动创作:不同类型的体育写作 09:50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不擅长打网球的数学天才不是好作家 16:20 村上春树的长跑和J.M.库切的自行车:自律型作家偏爱非对抗性的运动? 31:34 体育写作打开赛场外的世界:看见输家,看见意外事件 33:26 美国橄榄球运动员创办网站The Player's Tribune,让运动员自己的写作成为可能 36:12 从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到“量化时代”的体育英雄——成绩可以被测量,人的精神力量也是吗? 41:40 赛事转播的视角是经过筛选和净化的,现场观赛则是自由选择的 50:29 比赛中的冠军叙事,作为日常生活的补充,给观众投射与期待 【节目中提到的书】 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颜强《英国足球地理》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弦理论》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The War against cliché by Martin Amis 尼克•霍恩比《极度狂热》 The Breaks of the Game by David Halberstam 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 保罗•奥斯特 J.M.库切《此时此地》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Sati 彭伊柳 黄鱼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陈景婧
Tue, 15 Feb 2022 23:30:00 +0000
94 从厕所时光到野奢露营,好好休息为什么这么难?
春节假期里,你有好好休息吗?你觉得休息好了吗? 滑雪、露营、钓鱼、剧本杀、老爸茶……近些年来,社交圈里各种新潮的休闲娱乐方式反复刷新着我们对“玩”的想象,可是玩法的花样翻新却好像让“玩”变得越来越难了,我们依然总是觉得自己没有玩好,觉得自己“闲不下来”。为什么我们总是想躺平而躺不平,想要休息而无法停下来?为什么我们在休息的时候总是感到罪恶?休闲似乎是人人都会的事,却很少有人能做得好。 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在上海一所高校教授休闲人类学的丁丁老师,和我们一起探讨如何休闲这件事。休闲是可以学的吗?不太会玩的猫弟和润哲与丁丁老师坐在一起,从小时候最爱的休闲方式聊起,讨论了“休闲”这个概念在历史中的演变。在试图理解什么是休闲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更多的问题:休闲和娱乐有什么区别?学习可以是一种休闲吗?下班回家是否意味着休息?为什么厕所成为了家庭里最放松的空间?社交媒体为什么让休闲娱乐这件事变得更复杂了?直到节目最后,我们仍无法回答“如何休闲”这个问题。在模棱两可甚至互相矛盾的答案里,我们摸索着让自己“闲下来”的方法。 【本期嘉宾】 丁丁,人类学研究者,上海某高校讲师 【本期主持】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时间轴】 07:24 “休闲”的几个定义:在古希腊,上学竟然也是一种休闲? 17:51 被量化的时间和被污名化的休闲:为什么我们在休闲时会觉得罪恶? 24:35 休闲的关键,在于向工作的时间流里插入“断裂感” 33:29 休闲与文艺:当兴趣成了职业,创意工作者怎么休闲? 44:26 从非洲大陆到海岛边疆,远离大城市意味着更好的休闲吗? 51:25 社交媒体上的“休闲竞赛”:看谁把时间浪费得更加精彩 61:11 为什么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但是休息的状态越来越少? 71:20 当闲不下来成为一种必然,什么是健康的休闲观?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讨论过“休闲”这一概念的理论家: 罗伯特·欧文(1171-1858),英国乌托邦社会主义者与合作社制度概念的提倡者,也是一位企业家、慈善家。现代人事管理之父,人本管理的先驱。 于光远(1915-2013),中国经济学家、哲学家、教育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 列斐伏尔(1901-1991),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以开创对日常生活的批判而著称。代表作《空间的生产》。 有助于理解休闲的作品: 《有闲阶级论》索尔斯坦•凡勃伦 《消费社会》让·鲍德里亚 《娱乐何为》韩炳哲 《什么都想做,什么都不想做》乔森·科恩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Tue, 08 Feb 2022 23:30:00 +0000
93 一起读《到灯塔去》:穿过迷雾,抵达另一重生活 | 肖一之&刘丹青
欢迎和我们「一起读」,这是跳岛FM 最新推出的经典重读栏目。每期节目由一位普通读者、一位专业读者和一位飞行读者从不同视角出发,一起读一本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 「一起读」的第一期节目,我们选择了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到灯塔去》。在本期节目中,第一次读《到灯塔去》的普通读者何润哲、每年都要教一遍《到灯塔去》的专业读者肖一之和用插画、编织等多种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飞行读者刘丹青,坐在一起交流了各自的读后感。以难读著称的意识流小说,该如何进入?为什么说《到灯塔去》是一部有自传色彩的小说?要读懂《到灯塔去》,需要理解“灯塔”象征着什么吗? 今年的1月25日是伍尔夫诞辰140周年的纪念日。不同于传统小说的人物刻画和叙事方式,伍尔夫擅长用意识流动、时空跳跃、幻觉、联想、旁白和梦境构筑不断变化涌动的文本。一个多世纪以来,伍尔夫小说中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模糊性让许多读者着迷。海上的灯塔已经静默闪烁百年,让我们穿过伍尔夫文学世界中“朦胧的烟光雾色”,到灯塔去。 【本期读者】 普通读者: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专业读者: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飞行读者:刘丹青(Shelia Liu),艺术从业者,同时进行着商业设计与个人表达两个方向的创作。作品媒介如插画、油画、水彩、刺绣、编织等。 【作品简介】 《到灯塔去》创作于1927年,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意识流小说。小说的开头,拉姆齐一家在苏格兰北部度假,小儿子詹姆斯很想去灯塔,拉姆齐夫人告诉他,如果天气允许的话可以第二天去,却被拉姆齐先生否决了。故事由此展开,伍尔夫依次聚焦拉姆齐一家和来访客人的内心,并以对话和心理活动编织起一段延续十余年的、情节简单却层次丰富的叙事。 【作家简介】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 1882-1941),英国作家、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代表作有小说《达洛维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散文集《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等。 【时间轴】 01:30 给《到灯塔去》打分:专业读者激情给出五百星,理由是…… 04:28 《到灯塔去》是一本不怕剧透的书,讲了什么故事并不重要 11:10 十分钟口述一部“伍尔夫传”:《到灯塔去》是作家“最具自传色彩”的小说吗? 25:12 咬住思维的尾巴、追逐意识的海浪:常人难以记述的内心活动,凝固在伍尔夫笔下 43:24 家庭就是家庭主妇的作品:看似平淡的日常瞬间,被编织、汇聚为我们的回忆 51:36 关键词解释:不知道何为意识流,也可以读意识流小说吗? 58:11 历经十年完成的画和终究抵达的灯塔,文本的落幕也是创作结晶之时 70:41 一起读小撇步:《到灯塔去》可以怎么读?谁最适合读《到灯塔去》?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电视剧《唐顿庄园》 萨克雷《名利场》 电影《艺伎回忆录》 詹姆斯·乔伊斯,爱尔兰作家、诗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后现代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其作品及“意识流”思想对世界文坛影响巨大 安德鲁·怀斯,美国新写实主义艺术家,代表作品有《仔兔》《芝草》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AURA.pote - Howling Fox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Tue, 25 Jan 2022 23:30:00 +0000
自己读03 | 郭爽读《挪威槭》
欢迎来到“自己读”,在这里,你能听到来跳岛做客的朋友们朗读自己的作品。深呼吸,跟随声音进入他们的世界吧! 第92期“私奔到月球,以语言为渡口:和郭爽聊聊小说创作”的嘉宾郭爽朗读节目中提到的短篇小说《挪威槭》的结尾,主角父女二人即将结束在俄罗斯的旅程,这篇作品收录于她的新作《月球》中。 挪威槭 她一直没睁开眼,默默听着父亲和老樊说话。他们的话像潮水,拍打、起伏,把记忆或秘密推至意识的边缘,终又退去。跟树和阳光的合力谱写不同,他俩的笑声是实在的、快活的。 第二天去机场的路上,堵车很厉害。孟凡安抚旅客们说,赶上星期五,莫斯科人都在开车出城,他们要在郊外小屋烧烤、钓鱼、过周末。“俄罗斯人就这样,嘿!” 过了十多分钟,孟凡勘察回来告诉大家,警察说还要两小时交通才能疏通,附近有个大超市,可以步行过去,回头司机把车开过去接大家。 于是,三十五人下车,跨过公路边的护栏,踩在野草和泥土上,往不远处的仓储式超市走去。草疯长,茂盛无边,扯住人的腿,短短一段路像在跋涉。他们像莫斯科人那样,走在郊外的野地上。 老樊两只手臂打着拍子,不断挥舞刺向空气,高声唱着歌。他说要请每位女士吃冰激凌。 “老樊像陶叔叔。”她说。 “陶叔叔?” “五魁首啊六六六啊,美不美啊看大腿啊。” “都是一张嘴。” “能跟你胡说八道。” “嗐。” “这就是你的好朋友呢。” “你爸就是个普通人呀。” “你猜我最喜欢陶叔叔什么?” “爱跟你们小朋友玩?” “不是呢!我喜欢他说,长大吧长大,让你爹心碎吧!” “孩子里面他确实最喜欢你。” “爸爸。” “啊?” “爸爸!” “摩斯密码呢你。” “真是密码的话,怎么也得是巴巴爸爸巴巴爸爸爸爸巴巴巴巴爸爸。 ” 她想起小时候,一个下雨天,她跟父亲也曾这么各自走着。她打着伞,父亲裹着雨衣,把她的书包抱在怀里。雨水打在伞上,也打在父亲的头发上、肩膀上。 她觉得和父亲会永远这么走下去。记忆如此清晰,她既不哀愁,也无遗憾。老樊挤了上来,跟父亲热闹地说起了话。 她减慢步伐,慢慢地,就只剩她自己了。 后天,她将回到讲台上,开始第三单元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而此刻,在莫斯科的野草、泥土和气息里,她的眼睛吸入微小之物的颜色,待它们沉淀为单色的颗粒。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Sat, 22 Jan 2022 23:30:00 +0000
92 私奔到月球,以语言为渡口:和郭爽聊聊小说创作
“当我抬头与月对视,决定要用小说造一艘船,让人可以去月球,月球从此与我有关。” 久未谋面的前同事、一起出国旅行的父女、断了音讯的多年闺蜜……小说家郭爽偏爱写那些仿佛会和我们擦肩而过的普通人。在她的笔下,琐碎的日常生活展露缺口,显示出通往精神空间的隐秘路径。经验、历史、记忆、幻想……交织出广阔复杂的心灵地图,赋予虚构人物真实的存在感。对郭爽而言,小说写作是寻找生命存在的方式,也是确认自我存在的途径。 时隔一年,我们再度对话作家郭爽,围绕着她最新出版的小说集《月球》,聊了聊小说创作这门迷人的艺术。从新闻工作者到全职写作,当“小说家”成为一种职业,这意味着什么?通过这场谈话,我们了解到一个小说家的生活状态,也看见了一个小说家观察世界、思考生活的方式。文本中些打动我们的细节,将这次讨论引向更复杂的问题:小说创作中是否应该隐匿叙事者的声音?男性主导的文学史延续至今,当下的女性创作者应该怎样处理隐秘的女性经验?小说在这一点上又能触及哪些非虚构报道难以呈现的痛苦?小说家是讲故事的人,但同时也是在文学陈规中不断开拓探索、发明新工具的人。我们乘坐小说家建造的船,去往广袤的时空,在那里,回望我们的生活、思考我们存在的证据。 【本期嘉宾】 郭爽,作家。著有《月球》《正午时踏进光焰》《我愿学习发抖》。 【本期主持】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时间轴】 03:58 媒体行业滑铁卢之后,开始成为全职作家 13:37 小说家可以虚构人物,但却无法伪装自己 19:05 从《挪威槭》出发,谈谈郭爽小说中叙事者声音的在场或不在场 28:49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用自由间接引语让人物在故事里流动起来 36:15 避孕药与手术室:小说家应该如何处理隐秘的女性经验? 44:14 现实的一地鸡毛里,我们和小说里的人物一起尝试突围心灵的困境 50:04 后疫情时代,重新发现小说里的空间性 59:18 小说的语言该如何拿捏?故事的结尾该落在何处?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不对称》[美]莉萨·哈利迪 《小说课》毕飞宇 许鞍华导演电影《天水围的日与夜》(2008) 雷蒙德·卡佛,美国短篇小说家、诗人,代表作《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谈论什么》 约翰·厄普代克,美国小说家、诗人,代表作《兔子富了》《兔子安息》 大卫·冯金诺斯,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回忆》《微妙》《退稿图书馆》 波拉尼奥, 智利小说家、诗人,代表作《荒野侦探》《地球上最后的夜晚》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桑瑜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Tue, 18 Jan 2022 23:30:00 +0000
对话《爱情神话》导演邵艺辉:文艺无罪,女人万岁
全沪语、新摩登、反套路爱情……自从上映以来,《爱情神话》的热度就一路高涨。这个不同寻常的、发生在上海梧桐区的中年爱情故事,有一个略微发福却懂得接孩子放学的男主角,有三个对爱有激情但不太着急结婚的女主角,没什么接吻戏激情戏,却有好几场饭桌戏沙发戏:影片结尾,大家看着文艺片昏昏欲睡,听说有老字号的蝴蝶酥,又来了精神…… 本期节目,我们有幸请到了《爱情神话》的导演邵艺辉,和上海作家顾湘一起聊了聊这部我们都很喜欢的作品。谈论钟情的东西很难克制情绪——开场不久之后,话题就莫名其妙地拐到了对古早约会礼仪的集体吐槽和上海男人是否适合当男朋友的大讨论……爱情易逝,关于爱情的神话却永不过时。当我们终于等到一版女性主笔的爱情神话在大银幕上演,看到让女性舒服的女性形象,听到被放肆说出的女性经验,实在是痛快! 创作如同剥开洋葱皮,忍受煎熬,剥出真实内心的同时才能让人泪流。 银幕上更多元的女性声音正在涌动生发,从这两个小时开始,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还不错的开端。 感谢FIRST青年电影展、麦特文化以及还潮乐队对本期节目的支持。 【本期嘉宾】 邵艺辉,编剧,导演,作家。代表作品《人类要是没有爱情就好了》。2021年编剧并执导电影《爱情神话》。 顾湘,作家。著有《赵桥村》《好小猫》《西天》。 【本期主持】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55 是怎样的一部电影,能让电影院下午场坐满了上海阿姨爷叔? 06:45 掀翻关于爱情的种种刻板印象:这样的情感关系应该被看到! 15:28 性转版“大豆田”?一男三女的主角配置是不现实的吗? 24:07 让女性专属的约会礼仪见鬼去吧!男的才应该提前换内裤! 34:22 从“儒家暖男”说起:尊重女性就是好男人 40:40 在“圣女”与“蛇蝎美人”之外,看到作为“人”的女性形象 48:21 一边看文艺片一边打哈欠,这是我们真实的文艺生活 54:59 相比拍电影,纯粹的写作更是一件考验热爱且孤独的事 62:21 匆忙而虚无的当下年代,对70年代的怀念是《爱情神话》中隐喻的基调吗?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界面新闻【专访齐泽克(下)】 “追求幸福”是当下最鲜活的意识形态 日剧《大豆田永子与三位前夫》,由坂元裕二导演,描述离婚三次的永久子周旋在对她念念不忘的三任前夫之间,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的故事。 上野千鹤子《厌女》| 梅根·多姆《最好的决定》| 丽贝卡·索尔尼特《爱说教的男人》 王小波《红拂夜奔》 费德里科·费里尼,意大利导演、电影编剧,其电影作品《爱情神话》原名《萨蒂里孔》(Fellini Satyricon),根据公元一世纪罗马同名小说改编,描绘了罗马帝国荒淫无度的享乐生活。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倪虹洁 / 锤娜丽莎 / 王影璐 - 女人万岁 片尾 还潮 - 旧社会顶穷的人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Fri, 07 Jan 2022 23:30:00 +0000
90 【自由潜水】特别版:一本书总会带你找到下一本书
欢迎来到自由潜水特别版之年度阅读盘点!站在新旧之交的门槛上,跳岛的四位主播畅所欲言,回顾了过去一年里为阅读所标记的生活。在节目里安利了那么多书,猫弟、钟娜、肖一之和于是自己最想在年底大声安利的是哪一本?豆瓣只有“想读”“在读”和“已读”,哪些书让我们很想标记“重读”,或者“弃读”?AI读书是个好主意吗?谁读书最花心,谁读书最长情?除了那几本人人都在谈论的大热门,还有哪些遗珠值得关注?新的一年,我们又有哪些文学事件可以期待? 过去的这一年,跳岛以书为魔毯,飞过有艾略特的春天,途径城市之外的荒野,穿梭于科幻与魔法的世界,又和小行星一起降落在午后。跳岛的2021年,是以50期节目为时间刻度的2021年,也是和10万多个新老岛民一起,迎来一百多位嘉宾上岛做客的2021年。感谢每一位在声音中与我们连接的你,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以书为指引,跳岛出发! 【本期潜水成员】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PART1 我们的在读、重读与弃读:非典型年度阅读回顾 19:20 短篇小说的阅读场景:就像喝一口中药吃一口糖 28:12 AI读书是个好主意吗?什么书最适合给AI读? 33:14 重读一本书:就像面对旧爱人,可能失望也可能再次相爱 44:50 读完一本书的理由可能大体相似,但弃读的理由各有不同 PART2 年度明珠、遗珠及热门作品大盘点 50:43 《灯火管制·警报解除》:在科幻穿越小说中丝滑地融入文学经典 65:15 这些佳作待被挖掘:发掘色情文学表壳中温藏的女性脉络、冰火两重天的历史小说塑造体验、真知灼见的私人写作…… 75:55 科技完美逻辑推理和诗意的完美结合——这本书全员五星好评 87:12 想读莱姆不知道从何下手?《惨败》《索拉里斯星》哪本最适合入门? PART3 跳来跳去 ,跳岛用三种方法带你发现好书 89:07 从泰晤士文学增刊和多抓鱼总结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90:47 电影、翻译资料、好友推荐……指向书的箭头由各种可能汇聚 92:08 人本身对于作品的爱与热情,有时更胜于刻意的市场营销 PART4 今年已落幕,明年怎么读? 102:16 猫弟:我希望成为一个快乐的读者,生发出追逐阅读的力量 103:35 2022年,有哪些新书值得期待?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PART1 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白痴》| 乔治·艾略特《米德尔马契》| 安妮·普鲁《树民》|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张玲玲《嫉妒》| 沈大成《小行星掉落在下午》| 宋阿曼《啊朋友再见》| 三三《俄罗斯套娃》| 佚名《狄公案》| 康妮威利斯“牛津穿越系列 | T. S. 艾略特《四个四重奏》|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张爱玲《琉璃瓦》《倾城之恋》| 帕慕克《纯真博物馆》| 帕蒂·史密斯《只是孩子》| 若泽·萨拉马戈《失明症漫记》| 倪湛舸《白刃的海》| 董其章《命子》| 汉娜·阿伦特《人类的境况》 PART2 林棹《潮汐图》| 周恺《苔》《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 交工乐队《菊花夜行军》 安吉拉·卡特《萨德式女人》| 上野千鹤子《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威廉·博伊德《凡人之心》| 马雁《读书与跌宕自喜》| 鲁迅《墓碣文》 石黑一雄《长日留痕》《被掩埋的巨人》《克拉拉与太阳》| 伊恩·麦克尤恩《我这样的机器》| 珍妮特·温特森 Frankissstein:A Love Story | 莱姆《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惨败》 PART3 雷德利·斯科特《决斗的人》《最后的决斗》| 帕特里克·斯文松《鳗鱼的旅行》| 川端康成《山音》 | 托尼·莫里森《爵士乐》| 吕晓宇《利马之梦》 PART4 上野千鹤子《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为了活下去的思想》| 遥洋子《在东大和上野千鹤子学吵架》| 周依莲(Elaine Hsieh Chou) Disorientation | 扎迪·史密斯《关于美》| 古尔纳《天堂》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陈景婧
Tue, 04 Jan 2022 23:30:00 +0000
自己读02 | 方商羊读Serenade behind a Floating Stage
欢迎来到“自己读”,在这里,你能听到来跳岛做客的朋友们朗读自己的作品。深呼吸,跟随声音进入他们的世界吧! 方商羊 Serenade behind a Floating Stage My friend called and said that sex saved him. He made me listen to streets in the Philippines waking up in rain, panes and trees repeating a low note of C—chorister, cage, a choir captures the cadenza of falling cardamoms, then a quartz of quietude. So eventually, it was the Q—queer, he said, the parched skin of the quarryman, whom he loved briefly for an afternoon. For so long, we’ve mistaken the Q for C; weeping, he then recited a passage of the Śūraṅgama Sūtra, an odd, phonetic transcription from the Tang dynasty. The power, he insisted, is in the sonance, not in its meaning, its attachment. This persistent, desperate, loud howl of August is but the insects’ thirst for mating and survival. The naked nearness of a swimming pool pulses in blue, so artificial it seems real. Wrongness: for years, my life depends on a false letter, and as consequence, instead of the quiet, a cry drills the carnage of my heart. Had I chosen the path of Q, its hidden “you” might have entered me with a silence, to which my heart would yield as the hollow inside an oboe. The cicadas continue practicing deft mastery of invisibility. I join their quartet. Where the moon streaks through, the night makes a sound of fabric being torn inside my head. Dark and huge, it is frightening to be alive with a song in you.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Sat, 01 Jan 2022 23:31:00 +0000
自己读01 | 包慧怡读《关于抑郁症的治疗》
欢迎来到“自己读”,在这里,你能听到来跳岛做客的朋友们朗读自己的作品。深呼吸,跟随声音进入他们的世界吧! 包慧怡 关于抑郁症的治疗 现在,我只需把胸中的钝痛精细分辨 命名、加注、锁入正确的屉格:哪些眼泪是为 受苦的父亲而流,哪些为染霜的爱,又有哪些 仅仅出于颤栗,为这永恒广漠、无动于衷的星星监狱里 我们所有人的处境。假如每种精微的裂痛 都能如烦恼于唯识宗,找到自己不偏不倚的位置 像罪业于但丁的漏斗,它们将变得可以承受。 每种我不屑、不愿、不能倾诉的苦痛 都将郁结成棕色、橄榄色、水银色的香料 在时光的圣水瓶里酝酿一种奇迹。修辞术在受难的心前 隐遁无踪,言语尽是轻浮,假如不是为了自救 铺陈不可饶恕。假如可以带粉笔进入迷宫,以纯蓝 标记每一处通往灾祸的岔口:“我到过这儿 必将永不再受诱”,它们将变得可以承受。 假如我尝过的每种汞与砷 能使你免于读懂这首诗 ——它们将变得可以承受, 小病号。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Sat, 01 Jan 2022 23:30:00 +0000
89 成为诗人,是我们靠近星辰的方式 | 包慧怡&方商羊
本期节目由知名国货美妆品牌珀莱雅PROYA联合跳岛FM共同呈现。 在今天,我们为什么会没有耐心去读一首短短的诗?诗歌的节奏和现代生活的节奏,已经彼此相错了吗?本期节目,跳岛请来了两位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包慧怡和方商羊,为我们揭开诗歌的奥秘。诗歌内嵌于他们的肉身经验里,将模糊的快乐和精确的痛苦定形。 学习成为诗人,也是在学习成为诗歌的读者:写诗只是多按几个回车键吗?为什么有的跨行能惊心动魄?为什么有时我们还没有理解意义,就已经被诗歌击中?自称为“词疯子”的诗人,会怎样聆听词语的历史,让封存在词根里的幽灵生命显形?写诗与其说是一门手艺,不如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用语言为思想赋形,对自己的心智生活负责,不要放弃思虑和照看灵魂,同时也在同类中辨识出相似的灵魂。 【本期嘉宾】 包慧怡,诗人、学者,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已出版诗集《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 方商羊,诗人,现于斯坦福大学驻校写作及任教。著有诗集Burying the Mountain。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2:44 写下第一首诗的契机:果冻品牌的造句比赛和结构工程考试后的放松 06:09 在最容易受到影响的“软蜡期”,诗人教我剖开内心的云雀 19:48 来听听包慧怡的美妙唱诵!直观地理解诗歌的音乐性 24:09 跨行就是为诗句添上双腿,最能考验诗人的功力 34:36 词源的魅力,让词语的幽灵生命显形 40:43 书名背后的故事:Burying the Mountain与《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 43:53 用杜甫的诗给诗集分章:花叶随天意,江溪共石根。早霞随类影,寒水各依痕。 64:25 诗歌是有逻辑的吗?诗歌的逻辑如何实现?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请至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查看节目中所引的诗歌原文。 金子美玲(1903-1930),日本童谣诗人 费德里戈·加西亚·洛尔迦(1898-1936),西班牙诗人、剧作家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节目中引用了她的《剖开云雀》(Split the Lark)和《我居住在可能里》(I dwell in possibility) 兰波(1854-1891),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1844-1889),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诗人。他探索性地使用跳韵(sprung rhythm)和意象,革新了传统诗歌 T.S.艾略特(1888-1965),英国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 奥登(1907-1973),20世纪上半叶最有影响的英美诗人之一 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作家,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节目中提到他的《古阿波罗残像》(Archaïscher Torso Apollos)和《我在这世上太孤独》(Ich bin auf der Welt zu allein und dochnicht allein genug) 瓦雷里(1871-1945),法国象征主义后期诗人的主要代表,“诗是声音与意义之间被延宕的踟蹰”(Le poème, cette hésitation prolongée entre le son et le sens)是他的论断。 Sumer is icumen in,13世纪有史可考的唯一有乐谱留存的中古英语诗歌 伊丽莎白·毕肖普(1911-1979),美国诗人、短篇小说作家。1949年至1950年美国桂冠诗人,1956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 圣哲罗姆,罗马天主教教父。博学多才,为中古时代教会四大学者之一,曾发表著名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曼德尔施塔姆(1891-1938),俄罗斯白银年代著名诗人、评论家 卡瓦菲斯(1863-1933),希腊现代诗人 “珍珠”诗人,14世纪中古英语头韵诗人,其以中古英语西部方言写就的四首头韵长诗《珍珠》(Pearl)、《清洁》(Cleanness)、《耐心》(Patience)及《高文爵士与绿衣骑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流传下来的只有一个手抄本,学界习惯将该抄本称为“《珍珠》手稿” 约翰·卡西安(360-435),基督教修道士和神学家,因其神秘著作而在西方和东方教会中享有盛誉 安德烈·布勒东(1896-1966),法国诗人,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琳达·格雷格(1942-2019),美国诗人 约翰·阿什贝利(1927-2017),后现代诗歌代表人物。其诗集《凸面镜中的自画像》获得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 乔丽·格雷厄姆(1950-),1996年普利策诗歌奖得主,美国诗院前院长 美妆品牌珀莱雅PROYA始创于2003年,作为优秀国货美妆品牌的代表之一,他们的品牌Slogan是:「趁年轻,去发现。」一直以来都在通过各种活动传递勇敢无畏的发现精神。今年跨年,珀莱雅在深圳地铁的「翻身」站举办了一场新年诗歌展,邀请各行各业的创作者以「希望」为主题,写下新年的第一首诗歌。或许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都在生活中经历了不少弯弯绕绕,但面对新的一年,愿我们仍能保有希望,保持对生活的观察和书写。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诗歌和希望对所有人都敞开大门。我们用诗歌书写希望,愿大家在新一年里都能「下一站,翻身」 参加本次诗歌展的有余秀华、胡桑、丝绒陨、倪湛舸、包慧怡、陈年喜、孔亚雷、沈大成、顾湘、郭爽等27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点击查看本次新年诗歌展的全部诗歌作品:「2022翻身」地铁新年诗歌展合集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Bach - Suite no.1 BWV 1007:II.Allemand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Thu, 30 Dec 2021 23:30:00 +0000
88 螺旋的身心关系:想象二元之外的可能性 | 肖晓&双翅目
身体和意识能否如蝴蝶蜕蛹一般剥离?你是否也有过一个时刻,怀疑自己是否处于真实世界?从千禧年的《黑客帝国》,到维多利亚时代的《弗兰肯斯坦》,再到古老的印度食人魔故事,人类对身与心的反思源远流长:身体被置换了,“我”还是“我”吗?和科幻作品的绚丽想象平行的,是不断更新的神经科学。身体与意识的关系,让哲学家、科学家、小说家都苦思冥想了几个世纪。本期节目,跳岛的新任主播宝婷请到了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员肖晓和科幻作者双翅目,一起聊了聊这个站在交叉点上的迷人话题。 身体是灵魂的容器吗?科学家如何看待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缸中之脑”的思想实验,在最近几年的科幻小说中又有了怎样的变式?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会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造成什么冲击?科幻作品中通过脑机接口或精神药物实现的完美虚拟世界,在未来有实现的希望吗?在未知领域的黑暗舞厅中,思考为我们打下了一束光,旋转起步,感受身与心的多重颤动。 【本期嘉宾】 肖晓,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双翅目,科幻作者,哲学从业者。 【本期主持】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时间轴】 03:16 从“缸中之脑”说起:科学家如何看待哲学上的身心二元论? 07:55 19世纪以来,随着对自我意识的认识不断深入,科幻作品的设定也在层层升级 18:03 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大脑编码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超乎你想象 29:48 精神药物、脑机接口、增强现实……:《黑客帝国》里那种难辨真假的完美虚拟世界有可能实现吗? 35:14 最好的文学作品,几乎都是创伤性的叙事 41:41 关于“自我”,哲学家、心理学家与小说家都有各自的理解 47:02 在对照与参考、吸收与创造中,理解流动的自我和流动的世界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神经科学科普作品:《惊人的假说》,作者是发现了DNA的英国物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 《笛卡尔的错误》,作者达马西奥是当今神经生物学领域的泰斗; 《读心的机器》,关于fMRI技术即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的科普作品; 《错把妻子当帽子》,著名“神经文学家”奥利弗·萨克斯医生的作品,讲述了24个神经失序患者的神奇遭遇 讨论身体与意识关系的文艺作品: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莫罗博士岛》| 汤姆·麦卡锡《记忆残留》| 莱姆《未来学大会》| 《攻壳机动队》| 韩松“医院三部曲”| 丹尼尔·凯斯《24个比利》《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电影《湮灭》 关于身体与意识的假说和概念: “缸中之脑”,希拉里·普特南1981年在他的《理性,真理与历史》一书中阐述的假想;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在其1637年著作《谈谈方法》第四部分中提出的哲学方法; 具身性(embodiment),来源自哲学家梅洛庞蒂的概念,指人类认知的诸多特征都在诸多方面为人类的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组织”所塑造,而不是某种与身体绝缘的笛卡尔式的精神实体的衍生物。 【本期推荐作品】 双翅目推荐 《神们自己》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著 崔正男 译 这本书处理的是多重自我的问题,但不是精神分裂,而是多少参考了西方三位一体的逻辑。如果想从科幻的角度理解不同的自我之间的交流,这本书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肖晓推荐 《你一生的故事》 [美] 特德·姜 著 李克勤 译 学会一种特殊的语言之后,思维状态改变了,可以看到未来,能在同一个瞬间知道因果,这时人的自由意志还能不能完成选择?当你已经知道结果的时候,自我意识还重不重要? 宝婷推荐 《盲视》 [加] 彼得·沃茨 著 胡纾 译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经过身体的改造,靠机器计算的方式去理解人的情感,其他的角色也都各自有特异功能,比如一个大脑分为四个区域、分别对应四种人格的语言学家,脑洞开得非常大。 《爱妻》董启章 著 亚里士多德说“友人”就是栖居于两个身体的同一个灵魂,而这本书讨论的是何谓真正的爱人。假设真正相爱的两个灵魂彼此之间可以没有任何距离,会发生什么?基于这样的假定,就有了这个故事。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Mon, 27 Dec 2021 23:30:00 +0000
87 三台联播 | 狄更斯、可口可乐与生活方式博主:是谁发明了圣诞节
这个自带氛围的节日又来了。本期圣诞特别节目,《世界莫名其妙物语》主播见师、《杯弓舌瘾》主播钱老板和跳岛主播肖一之,为您献上一份精彩的不正宗圣诞指南。圣诞缘何而起?丑毛衣、平安果、冷笑话表演,哪种圣诞习俗最不靠谱?热红酒和红烧肉有什么隐秘的关联?狄更斯、可口可乐与生活方式博主,究竟是谁“发明”了圣诞节? 谁知道呢?在寒冷冬日,多讲几个冷笑话,或许是比咕噜咕噜冒泡泡的花式甜酒更有效的取暖妙招。即便知道自己家并没有供圣诞老人爬进来的烟囱顶,从吃火鸡的维多利亚劳工到吃炸鸡的日本青年,从懒得摘星星灯的美国家庭到装点圣诞树的独居青年,每个人仍然会不由自主地期待这个说不清来源的节日。 穿上圣诞毛衣,互送圣诞礼物。狄更斯让我们知道,这个特殊的日子可以成为一个表达善意的契机。在节日的欢愉气氛中,我们或许可以短暂忘记生活的隔膜、劳累与窗外的寒冷,像三位主播一样,和你的朋友、家人坐在某一处,用礼物、声音和怀抱,共同温暖年末的这一个时刻。 【本期嘉宾】 见师,大学教师,《世界莫名其妙物语》主播。 钱老板,《杯弓舌瘾》主播。 【本期主持】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2:23 成都路人互锤,北京送平安果,日本平安夜吃炸鸡?各地特色圣诞活动大赏 05:52 印象里整个西方都过圣诞节,但其实教派之间也有差别 16:24 圣诞老人的红白配色,居然是可口可乐的发明 18:52 圣诞节就该坐在一块开会讲冷笑话,比如下面这几个…… 26:42 热红酒跟红烧肉的原理差不多,此外还有无数种DIY方法 39:56 大家怎么过圣诞?活动大盘点:丑毛衣、手写卡片、圣诞装饰 46:23 《圣诞颂歌》如何做到深入人心并“发明”了圣诞文化?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和圣诞有关的电影:《真爱至上》(Love Actually,2003),可以作为饮酒游戏使用; 《圣诞发明家》(The Man Who Invented Christmas,2017),改编自同名非虚构类历史题材作品,讲述了狄更斯创作《圣诞颂歌》的故事,电影版由丹·史蒂文斯主演;《火钳酒》(Die Feuerzangenbowle,1944),德国经典喜剧电影。 圣诞节除了热红酒还可以喝:热苹果酒(wassail),英国老百姓喜爱的冬日饮料; 热托迪(hot toddy),可以暖身子,不可以防治新冠肺炎; 蛋酒(eggnog),甜过冰淇淋,美国人民最爱。 36:07 火焰朗姆酒(Feuerzangenbowle),19世纪以来德国最著名的冬季饮料之一,一种具有朗姆酒和草本植物口味的热红酒。 43:23 罗兰·希尔爵士,英国邮政改革家、邮票创始人。其发明邮票的故事《美丽的集邮册》曾收录于北师大出版社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 62:08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圣诞颂歌》中的一个章节,插图由John Leech所画,本章节插图中首次出现了早期圣诞老人的雏形:一个穿着绿色长袍的圣诞幽灵。 狄更斯《荒凉山庄》《匹克威克外传》 世界莫名奇妙物语节目《世界人民吃火鸡!》 牛姐Mariah Carey圣诞金曲《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 【本期推荐作品】 见师 推荐 The Satyricon by Petronius 这是一本古罗马的讽刺故事集,情节有点像《欲望都市》,两位男主角是主仆关系,旅游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关系,最后发现真爱还是彼此。 钱老板 推荐 “哈利·波特”系列 J.K.罗琳 著 很奇怪,巫师同样会过圣诞节。书中哈利每年圣诞节都会收到礼物,比如罗恩的妈妈莫丽会给他打毛衣、小天狼星会给他送扫帚,但往往节日一过,就开始发生很多可怕的事情。圣诞像是每一本书的转折点。 肖一之 推荐 《圣诞颂歌》狄更斯 著 邓嘉宛 译 最近重看了一遍《圣诞颂歌》,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道德故事,当中还涉及了18世纪40年代英国贫富差距背景下导致的社会道德危机,有许多细节,非常有意思。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Tue, 21 Dec 2021 23:30:00 +0000
86 认真地聊一聊安妮宝贝:如果作者和读者分道扬镳 | 柏琳&宝婷
很少有作家的境遇会像安妮宝贝一样:她的名字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近乎路人皆知。 她的文风也成为一代人争相模仿的对象。可“畅销文学”标签的背面,却是一大批读者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曾经在青春时代的书架上摆过一整排安妮宝贝的书。上个月,如今已经改名叫做庆山的她推出了最新作品散文集《一切境》,这距离她的处女作《告别薇安》已经二十余年。很多人觉得她变了,变得艰涩、甚至说教,另一些人却认为她从未停止重复自己。 今天的“文艺青年”,还需要阅读安妮宝贝吗?为什么她依然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谈论?我们又需要如何理解她的创作轨迹,她字里行间的矛盾,乃至她偏爱使用的句号?这期节目,主播何润哲请来两位跳岛的老朋友,独立文化记者柏琳和播客《不可理论》的主理人宝婷,从忠实读者的视角回顾了这位让我们感受复杂的作家。惊艳、迷恋、共振、不适、再次讶异、困惑、愤怒、最终理解……当曾经同舟的两个人渐行渐远,或许我们终将学会接受分道扬镳之后的那段空白。 【本期嘉宾】 柏琳,独立文化记者,青年写作者,目前正进行南部斯拉夫的文化历史系列写作,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本期主持】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时间轴】 09:29 从2000年的《告别薇安》到2021年的《一切境》:安妮宝贝创作轨迹 16:26 柏琳:安妮宝贝写得最好的根本不是男女情爱,而是亲情 21:31 宝婷初读安妮宝贝的感受:一个人的感官世界原来可以这样呈现 24:55 庆山的新作《一切境》能不能算是一本“散文集”? 29:25 安妮宝贝对当代文学的贡献,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34:27 绕开杜拉斯,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安妮宝贝的句号 40:42 《莲花》之后,如何理解安妮宝贝作品中的宗教元素? 50:47 安妮宝贝的文学,不满足于提出疑问,还要试图解答“究竟” 57:53 读者与作者的相遇和离开都是常事,总要接受分别在生命里制造的空白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安妮宝贝(庆山)的创作轨迹: 2000年发表处女作《告别薇安》(收录《七月与安生》),同期作品《八月未央》《蔷薇岛屿》《清醒纪》集中描写女性、流浪、都市等主题; 2006年起在《城市画报》接受专访并开设专栏《My Little Thing / 琼屑谈》,同年出版小说《莲花》,被普遍视为她最好的小说,次年出版《素年锦时》; 出版长篇小说《春宴》(2011)和随笔集《眠空》(2013),2014年更名“庆山”并出版访谈录《得未曾有》(2014); 2016年至今,发表散文集《月童度河》(2016),小说《夏摩山谷》(2019),问答集《心的千问》.2021年11月,出版新作《一切境》 榕树下,创办于1997年,是国内成立最早、最具品牌的文学类网站,韩寒、慕容雪村、宁财神、李寻欢、安妮宝贝、邢育森、蔡骏、今何在、郭敬明等作家都曾在上面活跃过。 卫慧、绵绵,90年代“身体写作”的女性作家代表之二 柏琳曾在2016年专访安妮宝贝:“消失的安妮宝贝:她改变的不只是笔名” 《且已永日》是安妮宝贝2013年出版的散文集,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以《诗经》词句作为脉络,选择篇目进行评注和编选 沈家煊《超越主谓结构》 金宇澄《繁花》 史蒂芬·奈菲《梵高传》 卡洛斯·卡斯塔尼达《巫士唐望的教诲:踏上心灵秘境之旅》 【本期推荐作品】 柏琳 推荐 《被禁锢的头脑》[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著 乌兰/易丽君 译 我们为什么会被米沃什这样的作家感动?相比庆山,米沃什的无与伦比之处在于他多了一层“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自觉,而庆山则因为自矜,始终没有抵达这样的境界。 《切今之事》[英]C·S·刘易斯 邓军海 译 这本书和《一切境》文体相似,都是片段式的写作。读过刘易斯对凡尘琐事的感悟之后,能明白刘易斯之所以是刘易斯的道理。作家会在比较阅读中高下立判。 宝婷 推荐 《流溪》林棹 这部作品强烈地展现了作者的才华,没有拘泥于文体,写法让人讶异、难以想象,但却惊人地成立。 《海边小屋》[美]梅·萨藤 杨国华 译 这是作者在荒无人烟的海边独居时期所写的系列日记,她将隐居这一话题处理得有血有肉。同样是长期闭关,安妮宝贝认为隐居是一部分人才有资格做的事,而梅·萨藤的隐居则显得真诚且平淡,没有心境或道德上的特别要求。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Fri, 17 Dec 2021 23:30:00 +0000
登岛通道开启!投来简历和我们一起跳跳!
岛民们好, 跳岛又要招人了。这一次可能比之前都更加“正式”,因为我们很快就要满2年了!第100期节目也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我们最近还开设了小红书和B站账号,希望听众可以在更多地方“看”到我们。想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因此也需要更多人的加入。 此次开放的岗位是正职策划人(1人)、运营实习生(1-2人)和设计实习生(1人)。 这是一份能让你保持学习和成长的工作。中文播客还是一个尚未定型的行业,这意味着你没有太多可以参照的模板,也意味着你将有机会探索可能性,实现你自己对于好内容的构想。另外,你还会和中文世界里最优秀、有趣、热情的创作者和研究者相遇,不断收获只有好作品才能带来的感动,并成为把这份感动散播出去,让更多人听见的人。 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虽然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文字打交道,接下来我们的团队目标将会是“以声音为本位,用耳朵去思考”。我们愈发认识到,收听体验是最核心的追求,因此希望每位同事都能对设备和软件有足够的探索热情,让创意更好地在声音的表达中实现。 欢迎你来“跳跳”! ——跳岛FM主理人 猫弟
Fri, 17 Dec 2021 10:00:00 +0000
85 【自由潜水】跳起来,学起来,做起来!
如果把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的艺术实验室,把生活看作背景板,一切都是可抓取的材料,置身其中,你会做什么?在《做(do it)》中,当代艺术家们跳出展厅,给出了他们的动手方案:把喜欢的书变成超大号彩绘地毯、把连体袜扎成背包、制作一部低成本电影……艺术离我们很远吗?这本书告诉你:No!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案,在实践中思考自己和周遭的关系,成为艺术的初学者。 从文学出版出发,跳岛FM一直探索着“编辑”这一动名词在广阔世界中的边界,拾起的文字既可以作为工具,也可以成为一种游戏材料。而在艺术领域,策展者同样也在拆破被展厅所限定的方墙,探索着艺术在日常生活中生效的方法。 初学者电台abecedarian和跳岛FM,在疫情期间先后诞生。我们都喜欢“书”这样一种具有历史脉络、也具有生长性的媒介,因为生活中的具体实践相遇。本期自由潜水,abC艺术书展联合创始人赵梦莎、跳岛FM主理人猫弟和两人共同的好友btr一同潜入水中,通过经历07年、21年的两本《做(do it)》,一起聊了聊这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艺术项目——do i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听完这期节目后,不妨来试试节目中提到的方法,或者写下你自己的do it方案,跳脱出惯用轨道的思考。艺术是什么?可能下一秒就由你来定义。 【本期潜水成员】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赵梦莎,编辑,前艺术媒体从业者,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编辑,前艺术媒体从业者,abC艺术书展联合发起人。 btr,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文化评论人。出版有《迷你》《意思意思》等。2014年起创办微信公众账号“意思意思”(petite mort)。 【时间轴】 02:05 假如用一个词来定义“do it”:说明书、食谱、作品方案还是……? 06:43 “do it”在中国的出版物:《做》从2007版到2021版 10:03 一本“摊在手上像一只软软的手风琴”的书 13:33 提名环节:两本《做》里面我们喜欢的方案 20:23 “无视这个方案”“把这本书烧了”……拒绝“做”可能是艺术家最喜爱的回应 21:17 方案即作品?不如把此书当作一个展览去看 22:52 用读文学书的方式来读方案书,反之亦可 25:41 “人人都可以做艺术”,只是有些“人人”比另一些“人人”厉害一点 29:20 从方案到完成状态的作品,中间有着怎样的距离? 35:50 我们各自的日常创作经历 btr:如果这个冷笑话你没听懂,没关系,明天再来看看哦 猫弟:在手机壳里策展,拼贴个人的生活趣味 梦莎:给正在消失的胡同店面保存一份声音档案 48:26 给听众的“do it”指令几则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和作品】 《做(do it)》 ,“do it”项目始于1993年策展人汉斯·乌利齐·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简称小汉斯)、法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和伯特兰·拉维耶(Bertrand Lavier)在巴黎Select咖啡馆的一次讨论。你可以在 Google Arts&Culture的页面里看到世界各地的“do it ”方案 保罗·麦卡锡,美国当代艺术大师,代表作品《大头爸爸》《树》 林载春,新加坡当代艺术家,作品曾多次参与世界各大双年展,代表艺术项目有“鱼尾狮” 两个“家庭相册”方案,第一个来自中国艺术家杨圆圆,《在克拉科夫的十日》是她用摄影探讨旅行者状态的作品;另一个同样以“家庭相册”为核心的方案来自克里斯蒂安·波尔坦斯基,他是法国观念艺术家,“do it”项目的发起人之一 杨福东,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代表作品《陌生天堂》《竹林七贤》 陈哲,青年艺术家,代表作品《可承受的》《蜜蜂》 胡昉,小说家、艺术评论家、维他命联合创意空间馆长,和小汉斯联合编撰《做》中文版。 曹斐,中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作品有《谁的乌托邦》《人民城寨》 胡安·米罗,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和毕加索、达利齐名的20世纪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之一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克里斯托夫妇的作品《包裹凯旋门》:2021年9月18日至10月3日期间,法国的凯旋门被全部包裹起来,“消失”了16天 阿涅斯·瓦尔达1991年拍摄的电影《南特的雅克德米》,在她的丈夫雅克·德米去世后不久,瓦尔达创作了这部关于他的生与死的电影 小野洋子的作品《葡萄柚》,书中包含了小野洋子关于绘画、活动、电影、舞蹈、音乐、建筑的想法和草图,记录了她的观念、语言和参与性的最初思想 约翰·米勒,美国当代艺术家,代表作品有《文本》《电影时刻》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Mon, 13 Dec 2021 23:00:00 +0000
84 照顾别人之前,先学会照顾自己 | 王兴&姜楠
癌症、阿尔兹海默、老年认知障碍……这是一些我们唯恐避之不及的名词,可是害怕生病的另一面,是谁都可能会有被医生称做“病人家属”的一天,不得不在生活的一地鸡毛里咬牙扛起照料家人的责任。面对那个不知是否会来、不知何时会来的灾难,除了转发养生小妙招、配置重疾险、研究养老院,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吗?最近出版的新书《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以行内人的视角给出了给癌症病人及家属的真诚建议,重新审视了对疾病本身的态度。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这本实用手册的作者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王兴医生,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姜楠一起聊聊照护这门每个人都应该提前预习的人生必修课。 成为照护者,不仅意味着要服侍床前,也意味着要处理繁琐的手续、记住令人眼花缭乱的药品名称、做出种种艰难的抉择,要面对病人和自己时时处于崩溃边缘的情绪。照护也不仅仅是确诊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而是一种可以贯穿日常生活的心态。最重要的是,照护不是一个人的战役,随着公民整体意识的提升,我们也不妨为未来想象一种更加友好、更加完备的社会照护体系。而在当下,就像两位嘉宾在节目中所说的——“放轻松!”照顾好自己,或许就走出了照护的第一步。 🔈跳岛福利:关于自我照护和疾病照护,你有什么问题?在小宇宙App评论区留言,王兴老师会来空降答疑!另外,我们还将抽取三位幸运岛友在下周三(12月15日)送出《病人家属,请来一下》一本! ❗:由于嘉宾人在海外,本期节目连线录制,有部分杂音,给大家造成收听的不适还请谅解! 【本期嘉宾】 王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科普作者。 姜楠,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年认知障碍和家庭照护。 【本期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09 爸爸得癌了,我能怎么办?:病人家属的自我教育在网络时代变得更加复杂 07:06 想象一种更好的社会支持体系:照顾病人不是家属一个人的责任 11:47 早早和父母沟通,别让照护变成以“孝”之名的道德绑架 18:22 “成为父母的父母”:照护怎样掉转了家庭中的角色分配 24:42 积极体检,配合随访,用照护的心面对自己的生活 43:33 提前思考什么时候说再见,其实是在习得对生命的尊重 58:46 照护中的性别分工:男性照护者和女性照护者有什么区别?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凯博文是国际医学人类学界的代表人物,《照护》记录了他照料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妻子的十年时光。 《无声的音符》是《依然爱丽丝》作者莉萨·吉诺瓦的最新作品,讲述了一个患上渐冻症的钢琴家生命最后四个月的故事。 58:55 姜楠在文章“转型中的家庭照顾模式:当儿子和丈夫成为长期照顾者”中提到日本学者平山亮的《我是儿子 我来照护》一书。 【本期推荐作品】 王兴 推荐 《选择的悖论》[美]巴里·施瓦茨 著 在面临大量的选择时,我们如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度,避免产生更多的心理负面能量?读透这本书,无论是选择工作、选择朋友、还是选择事业,都会有很大帮助。 姜楠 推荐 《聪明的照护者》洪立 王华丽 著 这本书为阿尔茨海默症及老年认知障碍的病人选取了许多有关认知障碍照护的最新权威消息,其中细致地穿插了医生和照顾者的真实个案,跟传统的照护手册相比,更多充满了和患者、照顾者的联系,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到作者传递的同理心和体恤之情。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Tue, 07 Dec 2021 23:30:00 +0000
83 “第二性”在第二故乡:她们在纽约跨界写作
本期是「跳岛FM」的特别节目,是我们的朋友重音社Accent最近在纽约的一次线下活动的录音。重音社由跳岛的主播钟娜和嘉宾李骄阳创立,是一个致力于支持和孵化中英双语写作者的文学平台。 本期节目,她们和诗人、学者张真、科幻作家慕明、剧作家朱宜进行了一场圆桌对谈。五位实践着跨界写作的女性在不同领域的岛屿间跳跃,在创作中回望着自身的性别身份。家乡、身份、语言、媒介,这些变量如何影响她们的创作之路?各自的作品又如何体现出她们的经验与思考? 在长达数十年旅居海外的生活中,纽约大学电影学院教授张真从中文诗歌创作转向电影研究,让自我与广阔的世界产生了勾连。她曾说,在异乡漂泊是一场掘墓,而墓挖好后就要考虑如何死而复生。而在谷歌担任资深程序员的慕明,在科幻中找到了自我表达的方式,并用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发明了属于自己的科幻叙事。哥大戏剧编剧硕士毕业的朱宜,不仅用戏剧诚实地解剖自己观察到的异乡经验,还在进行小说和影视的多栖尝试。她喜欢流动中的人,“因为在流动当中就像在水中游泳,如果不扑腾,就会沉下去。” 女性创作者如何感受并延伸身体的经验?电影、剧场、写作,这三种媒介之间有怎样的勾连与张力?异乡的经历如何改变了创作者和语言的关系,对自我身份的认知?疫情会将电影、科幻、剧场的未来推向何方? 由于时长限制,本期仅呈现部分现场对话,更多圆桌对谈细节请关注重音社的官方网站。 【本期圆桌成员】 张真,诗人和电影学者。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复旦大学攻读新闻专业,随后赴瑞典学习电影制作和理论,自1999年起在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任教。 朱宜,编剧,在上海纽约之间跑来跑去。全球泛华青年剧本创作竞赛一等奖。壹戏剧大赏菁英编剧奖。作品:《我是月亮》、《长生》、《杂音》、《世外》等。zhuyizhuyi.com 慕明,本名顾从云,程序员,推想小说作者, 曾获银河奖、全球华语星云奖等。 即将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宛转环》。metamin.me 李骄阳,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的诗人和跨媒介艺术创作者。重音社合创人。曾在纽约大学学习和任教。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1:30 她们在异乡:政治正确的身份标签,框不住流动的人 13:11 女作家、女诗人、女教授……:称谓背后,女性身份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19:08 当母语被移植:夭折的诗人,和再次生根发芽的“诗人太太” 24:23 “我不想做为艺术献身的女人,我要去做上桌玩的人” 29:04 看见更多女性科幻作者:接受有女生既懂科学又懂文学,还有往前走的勇气 42:45 张真:“我愿意放下自我,为女性创作者做一个使者” 52:33 A play for your bedroom:试着和伴侣在床上演一个故事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村上隆《艺术创业论》 慕明提到的女性科幻作者:厄休拉·勒古恩,创作了《地海》系列和《黑暗的左手》|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 双翅目 | 独孤力命《广陵》 黑塞《玻璃球游戏》| 托马斯·曼《魔山》 1934年电影《神女》,由阮玲玉主演 郭小橹,作家、导演、编剧,出生于中国,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后移居伦敦。 在这里下载朱宜《床上的故事》(A Play for Your Bedroom)的中英文剧本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Tue, 30 Nov 2021 23:30:00 +0000
82 陀氏诞辰200周年:在虚无的远方,爱具体的人 | 姜林静&林垚
今年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两个世纪以来,陀氏笔下多维的小说世界,以及那种对自由、对崇高的反叛性的狂热,一直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怀疑命运,质疑意义的青年。两百年之后的我们,和19世纪俄国知识分子面临着相似的虚无主义深渊,是否还能在陀氏的作品中找到一剂良方?当我们已经可以对《鱿鱼游戏》的暴力场面免疫,还会因为《罪与罚》里的犯罪场景而和主人公一起痛苦眩晕吗? 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姜林静,和上海纽约大学的政治学与哲学研究者林垚,他们二人都有一段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欲罢不能的少年记忆,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陀氏的作品发展出了不同的态度。一个依然会被故事中热切的渴望所触动,另一个却不再认同陀氏对人类、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当铁粉遇到黑粉,当比较文学遇到政治学视角,当信仰遇到无神论,两位青年学者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解读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或许,针锋相对的对话本身就是进入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好的方式,无论你我是否认同陀氏在作品中指示的出路,都不得不在阅读他的过程中直面自己,搅动自以为沉静的心灵。 【本期嘉宾】 林垚,政治学与哲学研究者,上海纽约大学教师。 姜林静,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 (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2:53 铁粉也好黑粉也好,都有对陀思妥耶夫斯基欲罢不能的少年时光 10:35 林垚:“作为一个无神论者,读《卡拉马佐夫兄弟》时感觉被戳着脊梁骨” 24:14 陀氏小说世界中热切的渴望,是抵抗虚无时代的良方? 27:07 理解陀氏笔下的自由:是普世的精神拯救,还是不彻底的精神批判? 40:43 在《鱿鱼游戏》式血腥美学风靡的今天,重新思考陀氏作品中的暴力元素 49:47 历史语境中的陀氏创作:虚无来自于对19世纪俄国的失望 57:59 席勒和陀氏的小说主人公都有受难的倾向,背负着一整个时代的痛苦 61:01 在今天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为碎片化的困惑找到关联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和人名】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被侮辱与被损害的》(1860)|《罪与罚》(1866)|《白痴》(1868)|《群魔》(1872)|《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 23:56 此处提到的别尔嘉耶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作者,这本书从宗教哲学的角度阐释了陀氏的创作。 36:39 托马斯·曼在《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中,称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张“罪犯般的圣徒面容” 诺瓦利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蓝花”诗人。 《人人为自己 上帝反众人》(1974),又名《卡斯帕尔·豪泽尔之谜》,德国新浪潮主义导演赫尔佐格的作品。 【本期推荐作品】 林垚 推荐 《苏联解体亲历记》[美]小杰克·F·马特洛克 著 张敏谦 等 译 作者作为美国驻苏大使,目击了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苏联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同样是一个虚无时代的尾声。为什么苏联无可挽回地走向了崩溃?从这本书中可以窥知一二。 姜林静 推荐 Caspar Hauser oder Die Trägheit des Herzens by Jakob Wassermann 雅各布·瓦塞尔曼是德国20世纪初著名的犹太小说家,受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很大。这本小说的创作受到《白痴》的感召,和陀氏的作品对比来读,可以感受到一流小说和二流小说之间的差别,发现陀氏粗砺中的真实。 《席勒传》[德]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著 卫茂平 译 这是一本新出版的席勒的思想传记,我们可以在席勒的生平思想中了解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来源。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Tue, 23 Nov 2021 23:30:00 +0000
81 颜怡颜悦 x 沈大成:当双胞胎遇到写双胞胎的人
在一个没有小行星掉落的下午,一个讲脱口秀的双胞胎遇到了一个和老字号糕团店重名的作家。三个恰好处于同一时空的迷路员降落在这期跳岛,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正在尝试写小说的颜怡颜悦,和虚构过双胞胎故事的沈大成,共享着女性创作者的身份,也共享着对彼此的好奇:颜怡颜悦想知道,写小说是不是像讲脱口秀那样必须要“真诚”?作家收获豆瓣差评,是不是会和脱口秀演员冷场一样陷入自我怀疑?沈大成也想知道,脱口秀演员一定要“作践自己快乐别人”吗?就不能表扬自己吗?“一个双胞胎”是几个人?会不会既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 谁都没有想到,这场好笑中透着丝丝辛酸的对话,摇摆在小说写作课和免费心理咨询之间,最后却成了一个大型安利现场。当声音太容易在传播中被扭曲,说不定每个人都需要像沈大成一样,拥有一个善良的编辑,也学着去成为你身边人的“编辑”——那个给出善意的人。 【本期迷路员】 颜怡颜悦,脱口秀演员。 沈大成,作家。 【时间轴】 03:04 写小说和写段子有什么区别?可以耍滑头,也可以没观点 08:46 沈大成:我是“主题后行”的作家,只想写一些有趣的事情 14:49 这个时代,每个容易自我批判的人都需要一个编辑! 19:49 当男性视角就等于“人”的视角,女性创作者要怎么处理女性视角? 27:42 沈大成的双胞胎理论:应该是两个人,或者说三个人 32:22 从2000年前后的美剧反思何谓当代性:说不定我们都是坐错了时光机的人 37:46 想当作家的人,不妨先去试试讲脱口秀——安东尼·杰塞尔尼克 55:20 “原来音乐是人写的”:给差评之前,别忘了创作者也是人啊!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和人名】 美剧《火线》(2002) 美剧《继承之战》(2018-) 脱口秀演员安东尼·杰塞尔尼克(Anthony Jeselnik,1978-) 沈大成在节目中提到的故事来自于《心灵世界:王安忆复旦大学小说课讲义》。在讲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故事后,王安忆回忆了自己的经历:“我曾经碰到一个景颇族的孩子,他给我讲他的故事,读中学的时候住在镇上,在一个棺材店里寄宿,每天晚上有个汉族的老师给他们讲故事,他们就坐在棺材板上听,有一天老师说现在我给你们讲曹雪芹写的《红楼梦》,这个孩子一下子跳起来了,大声问道书是人写的吗?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动人的蒙昧时期,以为一切存在都是神圣无上,都是神制造的,从来也没想到人也有机会,也有可能,也有使命承担神的义务。” 【本期推荐作品】 颜怡颜悦 推荐 《迷路员》沈大成 不知道这本书是谁写的,读了之后好想认识这个作家是男是女,建议听了播客好奇的朋友都来看。 沈大成 推荐 《星之继承者》 [英] 詹姆斯·P.霍根 著 [加] 仇春卉 译 这本科幻小说里,人类发现了月球人,又发现了更多外星人,发现三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原来人类并不是地球的土著居民。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Tue, 16 Nov 2021 23:30:00 +0000
80【自由潜水】房子是要养的,人生是要整理的
在无数人家里扮演家务BGM的播客主播们,自己做家务吗?本期「自由潜水」喜迎大串台,「NiCE TRY」主播文森特动物园、「不可理论」的主播宝婷和刚刚做完大扫除的钟娜一起,讨论了一下做家务这件事在现代城市人日常生活中的意义。 是自己做,还是推给别人做?是想到就要皱眉头的苦工,还是可以期待的解压方式?是永无止境的重复劳动,还是可以自由创造的灵光时刻?做家务的人和不做家务的人,和家的关系有怎样的差别?从烘干机到扫地机器人,家用电器怎样嵌入了我们的生活空间?和家务紧密捆绑的性别气质是天然的吗? 或许,断舍离之所以能成为一种魔法,是因为“整理”真的不止适用于乱糟糟的房间,也适用于人生。当我们用洗衣凝珠桶的刻度记录时间的流逝,把随处乱窜的猫看成一种会叫的家用电器,在自创烤箱食谱的时候体会即兴爵士的乐趣,冷冰冰的碗碟、电线和地板也终于通过互动与连接成为我们有机的家,和我们一起日复一日的家务中新陈代谢,有了呼吸的节律。 【本期潜水成员】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文森特动物园,《NiCE TRY》播客主播。(微博ID:文森特动物园)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2:39 全网最受欢迎的家务播客主播,自己有什么家务诀窍? 07:14 家是有器官的生命体,整理家务的过程也是在新陈代谢 09:21 洗衣凝珠桶就是成年人用来记录时间的小猪猪存钱罐 13:43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是科学还是玄学? 25:43 说不定,让自己舒服才是最好的收纳标准! 30:56 家务知识靠秘传:在不约而同的汤泡饭中发现城市的神秘连结 37:22 烹饪就像爵士乐,想即兴演奏还要多进阶 49:46 家务劳动的性别化:收拾房间不存在理所当然!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波伏瓦《第二性》 汪民安《论家用电器》 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松本忠男《家的扫除》 山下英子《家事断舍离》 佐藤可士和《佐藤可士和的超整理术》 米歇尔·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 日剧《家政夫三田园》 无印良品四十周年品牌片《Cleaning》 【本期推荐作品】 宝婷 推荐 Unthought by Katherine Hayles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诸如植物这样一般认为没有智慧的生物,以及一些系统,其实都有自己的智能。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理解自生发的生命体是如何与环境互动的。” 文森特 推荐 《浪客行》 [日]井上雄彦 “这部连载漫画记录了一个武士花了很多时间去种田的故事。种田的过程中保持某一种心境、获得某一种心流,最后对浪人这份‘本职工作’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帮助。这就和做家务很像,实际获得的成就感可能很微小,但可以拿着这份成就感和勇气去做更多的事情“
Tue, 09 Nov 2021 23:30:00 +0000
79 定位诺奖得主古尔纳:何处是故乡?何处是《天堂》? | 胡笑然&袁明清
10月初,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这个陌生的名字,历史上第8个来自非洲的获奖者,将全世界的目光再度引向这片遥远大陆上的文学生态。古尔纳是谁?他的作品关心的是哪些话题?这期跳岛,主播钟娜请到了胡笑然和袁明清,两位非洲文学长期的爱好者和研究者,一起读了诺奖颁奖词里提到的古尔纳代表作《天堂》,却发现这个故事读起来意外地熟悉:像经典成长小说,像《一千零一夜》,甚至像《西游记》! 文本层面的隐秘勾连,映射出非洲文学与全球文学生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单是古尔纳的非洲作家标签,就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他不算是坦桑尼亚作家?而古尔纳本人又为什么会说,他在其他非洲作家的创作中看不到自己熟悉的非洲?此前,另一位非洲作家恩古吉获奖的呼声很高,他为什么没有得到诺奖的青睐?这样的选择又反映出西方世界对非洲文学怎样的预设和期待?究竟是谁在定义非洲,谁在定义非洲文学? 🔈🔈🔈特别公告: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就会长出新的周边!跳岛周年庆时发布的可水洗纸袋加印啦!上周末,我们把这款可水洗、能承重的纸袋带到了abC书展的现场,好多小伙伴直接就买下背着走了,用来装书展的战利品刚刚好!如果你也看上了这款会游泳的纸袋,欢迎添加跳岛助手的微信号(TDFMZS)购买! 【本期嘉宾】 袁明清,非洲英语文学爱好者,德国拜罗伊特大学非洲研究院博士生。 胡笑然,英语文学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师。 【本期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 (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3:33 非洲的英语文学与英美作家的作品有什么差异? 06:53 以另一位非洲作家恩古吉为参照系,理解本届诺奖的选择 14:17 谁在定义非洲文学?隐形在作品背后的欧美文学出版产业链 30:11 古尔纳:在其他非洲作家的作品里,我看不到自己熟悉的非洲 34:57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是一个不了解非洲历史也能读进去的成长故事 49:54 从奈保尔、石黑一雄再到古尔纳,身处夹缝之中的“边缘”作家要如何甩掉标签? 56:17 恩古吉:我们所说的语言,会影响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节目中提到的人物、作品以及延伸材料】 古尔纳之外,你还应该知道这些来自非洲的作家: •恩古吉·瓦·提安哥,肯尼亚作家,节目中提到了他的早期代表作《一粒麦种》《大河两岸》《孩子,你别哭》,用基库尤语在厕纸上写出的小说《十字架上的魔鬼》,以及《乌鸦魔法师》《十全九美》 •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南非小说家、文学评论家,200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纳丁·戈迪默,南非作家,1991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七月的人民》 •阿莫斯·图图奥拉(Amos Tutuola),尼日利亚作家,其小说《棕榈酒酒徒》(The Palm-Wine Drinkard)是最早在西方世界获得关注的非洲文学作品之一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尼日利亚作家,代表作《亲爱的安吉维拉》《半轮黄日》 •钦努阿·阿契贝,尼日利亚作家,代表作《这个世界土崩瓦解了》《瓦解》 •沃莱·索因卡,尼日利亚剧作家、诗人、小说家,198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森林之舞》 节目中提到的古尔纳作品(按出版时间顺序排列): •《离别的记忆》(Memory of Departure, 1987),古尔纳的小说处女作 •《博西》(1994),目前唯一有中译本的古尔纳作品,收入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的《非洲短篇小说选集》 •《天堂》(Paradise, 1994),古尔纳的小说代表作,获当年布克奖 •《在海边》(By the Sea, 2001) 延伸阅读: •嘉宾袁明清的两篇文章:《冷战时期的亚非文学运动,与非洲文学的中译史》《在诺贝尔文学奖之外:谁是古尔纳?谁的古尔纳?》 •节目中提到古尔纳表示自己不愿意被贴上标签的那次采访,以及「结绳志」对这篇采访的中文介绍 •加拿大播客节目Writers and Company于2017年对古尔纳做的采访 【本期推荐作品】 《瓦解》 [尼日利亚]钦努阿·阿契贝 著 (胡笑然推荐) Lagoon by Nnedi Okorafor (袁明清推荐)
Tue, 02 Nov 2021 23:30:00 +0000
78 每个严肃作家的心里,都有一个写出地摊爆款的梦?| 跳岛FMx宝珀理想国文学奖
你的第一本书,是为什么而写的?本期特别节目,跳岛FM的主理人猫弟拉来好朋友媒体人罗小花,向入围本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决选名单的两位作家周恺和郑执提出了这个问题。如果说少年时代的写作大多是由荷尔蒙驱动的夏日情愫和生猛想象,处女作之后,青年作家则要面对更多更加棘手的问题:是继续挖掘个人经验,还是转而寻求别的灵感来源?是写长篇还是中短篇?要不要去影视行业做编剧赚快钱?是追求“纯文学理想”,还是去类型小说的世界里放手一搏? 本期节目里,我们和周恺、郑执聊了聊严肃文学和地摊文学的界定,也聊了聊方言在小说创作中的意义,但在这些“大问题”之外,聊天中最动人的几个细节依旧关乎那些最核心的问题:女孩扭开的汽水,地铁秃顶大哥的眼泪,仿佛印在读者脸上的文字……在摸不到边的黑暗中,我们永远需要一个讲故事、写故事的人,帮助每个人以共同的阅读连接彼此。 本期节目由跳岛FM和第四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联合呈现。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由瑞士高级制表品牌宝珀与中国颇具影响力的出版品牌理想国共同发起,旨在发掘和鼓励45岁以下的青年创作者;本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主题是“愿你道路悠长”,评委团成员包括阿来、格非、李宗盛、梁鸿和马家辉,评选结果将于10月底的颁奖典礼现场公布。 【本期嘉宾】 周恺,1990年生,乐山人。出版有长篇小说《苔》,短篇小说集《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少年、胭脂与灵怪》。 郑执,1987年生,沈阳人。19岁出版长篇小说处女作《浮》。2007年至今出版多部小说,代表作有《生吞》《我只在乎你》《仙症》等。 【本期主持】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罗小花,文化记者,任职于澎湃新闻。 【时间轴】 02:54 谈谈入围作品:写完之后就放下了包袱 11:04 地震前的那个下午,暗恋的女孩看到自己的情诗 12:38 十九岁的处女作就被盗版大卖,是一种什么体验? 22:32 严肃文学的尽头是地摊,地摊文学的尽头是严肃? 39:45 地铁的眼泪、雨夜的风衣……那些支撑自己写下去的瞬间 51:51 再谈地方写作:是增添了抽象生活的实感,还是固化了创作者的标签?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贾平凹 《废都》 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 居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格雷厄姆·格林《命运的内核》《布莱顿硬糖》《与姨母同行》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余华《河边的错误》 孙一圣《夜游神》 钱钟书《围城》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孙频《鲛在水中央》 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 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AURA.pote - 就这样跳来跳去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163.com
Tue, 26 Oct 2021 03:53:25 +0000
77 对话梁文道:约翰·伯格会梦见自己做播客吗?
四十年前,有一位穿着花衬衫的公共知识分子登上电视,以一种石破天惊的方式解读古典艺术,破解广告对图像的使用,点明无处不在的男性凝视,与大众讨论“观看”的各种可能。 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一直致力于在国内推广约翰·伯格作品的知名媒体人梁文道,和主播祝羽捷一起,聊聊“观看之道”之外,约翰·伯格如三联画一般展开的人生经历和多重面向。 《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本托的素描簿》《我们在此相遇》……通过这些相对不那么知名的作品,我们得以看到“左派”“艺术评论家”“马克思主义者”等等标签之下的约翰·伯格。他一生的创作,可能都在尝试解决一个永恒的矛盾:一边是泥土、劳动和乡村,一边是革命、理想和现代主义,对于身处其间的这一代公共知识分子,传统和社群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一个艺术家想要对大众说话,而大众最喜闻乐见的却是肥皂剧和真人秀,他要不要采取大众传媒的语言习惯和“陈词滥调”?如果约翰·伯格活到今天,他会做播客吗? 【本期嘉宾】 梁文道,媒体人,《八分》主播。 【本期主播】 祝羽捷,作家,策展人。著有《羽来信》《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译有《简洁如照片》等。纪录片「 ZHU在英伦 」,播客「 艺术折叠 」主播。 【时间轴】 07:35 听说过《观看之道》,但有没有听说过被它隔空喊话的《文明》? 08:42 《观看之道》最大的意义,在于教会我们关心艺术的脉络 16:33 左派艺术评论者眼中的梵·高和卡拉瓦乔,和我们熟悉的大不相同 31:21 《幸运者》:书籍出版史上的创举,改变了图文结合的叙述结构 39:04 作为本雅明式“storyteller”的伯格:历史的完成与否取决于如何讲述 42:38 “如果约翰·伯格活在今天,说不定会用抖音做些什么。” 51:37 约翰·伯格晚期回归农村,是对传统的依恋,还是左派的浪漫? 60:00 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重读约翰·伯格? 【节目中提到的人】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 Clark),英国作家、艺术史家,著有《文明》; 雷蒙·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英国文化理论家、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著有《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漫长的革命》《乡村与城市》等; 让·摩尔(Jean Mohr),瑞士纪实摄影师。让·摩尔与约翰·伯格先后合作出版过6本书,其中包括《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第七人》等; 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意大利画家,善用明暗手法,对巴洛克画派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塞尔丘克·德米雷尔(Selçuk Demirel),土耳其插画家,代表作《烟》《白内障》《海滩上的一个男人》; 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荷兰哲学家、政治思想家; 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德国哲学家、文化评论家,著有《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英国历史学家、和平活动家。著有《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共有的习惯》; 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荷兰画家、冷抽象派艺术家,代表作《红、黄、蓝的构成》;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美国画家、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代表作《海神的召唤》《1948年第5号》;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法国社会学家、思想家,代表作《区隔》《艺术的规则》; 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作家、诗人,代表作《都柏林人》《尤利西斯》。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约翰·伯格作品:《观看之道》|《我们在此相遇》|《简洁如照片》|《本托的素描簿》|《毕加索的成败》|《白内障》(与塞尔丘克·德米雷尔 合著)|《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与让·摩尔 合著) 《文明》[英]肯尼斯·克拉克 著 《约翰·伯格的三重生命》[美]乔舒亚·斯珀林 著 《讲故事的人》[德]瓦尔特·本雅明 著 【本期推荐作品】 《成为波伏娃》[英]凯特·柯克帕特里克 著 《沙丘》[美]弗兰克·赫伯特 著 _Men to Devils, Devils to Men _ by Barak Kushner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163.com
Tue, 19 Oct 2021 22:00:00 +0000
76 赞美张桂梅的“留”,也理解刘小样的“走” | 梁鸿&项静
迪迪埃·埃里蓬曾在《回归故里》中写道:“通过对回归的度量,我们结束了自己的流亡。”当现代化带来磅礴的迁徙,“回归”成为一种无法真正完成的动作。而在中国,很多人回归的终点——乡村,也逐渐隐退为当代生活里一个愈加陌生的角落。 在不久前上映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中,这期节目的嘉宾之一梁鸿作为70后作家的代表,在贾樟柯的镜头前呈现出一种区别于传统叙事的乡村:不那么宏大也不那么厚重,而是更加私人、具体和当代。这种对作为个体的人的关注,也一以贯之地支撑了梁鸿最著名的作品,记录中国乡村变迁与裂变的 “梁庄三部曲”。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同样书写乡村题材的项静,她们二人都是通过读书来到城市定居,成为在大学任教的知识分子,又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回望故土上的人和事:一度强悍又日渐衰老的乡下老太太,收到代笔情书的乡村教师,还有更多隐没在“某某媳妇”“某某他娘”之后的农村女性…… 在讨论中,两个现实生活中的强韧农村女性也执拗地浮现出来:刘小样和张桂梅。两位嘉宾对于这个话题的坦诚和关切,或许会刺痛很多人对于乡村自以为是的想象,以及这种想象背后深刻的漠然。正如梁鸿在节目中所说的,生活是特别广大的教育场。当所谓的“文明”让受教育程度成为最公认的价值标尺,城市中的我们或许也应当试着重拾那些逐渐被遗忘的大地经验。 【嘉宾】 梁鸿,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有《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神圣家族》等作品。 项静,评论家,作家,著有《清歌》《韩少功论》《集散地》等作品。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5:30 每个时代面对乡村,都应该有自己的言说方式 08:13 “我的外婆叫李兰英,但村子里没人叫她名字” 20:02 反思刻板印象里的乡村:为什么说刘小样不是特例,不应令人惊讶? 24:25 当代人对国际热点了如指掌,却不知道离自己很近的乡村发生了什么 34:41 城乡隔膜有消解的一天吗?农民的孩子与教授的孩子有平等交流的可能吗? 46:44 为什么选择介乎虚构与非虚构之间的笔法来描写乡村? 55:54 代笔的情书和正月里的相亲:乡村里的婚恋故事 63:22 张桂梅校长是个英雄,但我们要警惕这种英雄化的叙事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梁鸿作品:《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梁庄十年》《神圣家族》《四象》 项静作品:《清歌》《集散地》 费孝通《乡土中国》| 阎连科《她们》 【本期推荐作品】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 孙惠芬 著 《第二性》[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Tue, 12 Oct 2021 22:00:00 +0000
往期回顾 | 30 诺贝尔文学奖:“过去的理想”还是“未来的方向”?
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已于北京时间7时公布!来自坦桑尼亚的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纳获得了该奖项。 从2015年的非虚构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到2016年的摇滚诗人鲍勃·迪伦,再到2019年曾激怒了欧美主流文化界的彼得·汉德克和去年的得主露易丝·格丽克……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争议不断,今年奖项更是爆冷,也让世界将目光再次聚焦到非洲大地这片热土。在等待新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解读之际,让我们一起回顾跳岛去年与赵松、胡桑共谈诺贝尔文学奖的这期节目:诺贝尔文学奖:“过去的理想”还是“未来的方向”? 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坚持传统和回应时代之间,进行了怎样的自我怀疑、自我调整?诺奖和布克奖在评选标准上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说诺奖是一个“迟到”的奖项?韩国的李箱文学奖等“小奖”为何近年更多地步入公众视野?再看目前国内的文学奖项,为什么颁给的作家都“面目太清晰”?国内作家对诺奖有怎样的心态?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时间轴】 06:55 从鲍勃·迪伦到彼得·汉德克:诺贝尔文学奖过去5年在回应时代和坚持传统之间的自我怀疑、自我调整 12:55 批评诺贝尔文学奖陷入“欧洲中心主义”其实是批评当下普遍的文学状态 20:10 “理想”、“艺术”、“传统”:从100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看时代嬗变 24:37 诺奖vs布克奖:确立经典vs奖励新人 29:02 德国的毕希纳文学奖、意大利的斯特雷加文学奖、韩国的李箱文学奖、台湾的联合报文学奖、香港的红楼梦奖……近几年出版业对“小奖”的反应变快了 35:50 黄锦树、张贵兴等“马华作家”对新的写作“技术”的实践:“甚至不是欧洲作家能够实验出来的。” 39:55 中国当代文学曾经的先锋性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环境”,对国外的借鉴没有消化成“自我技术” 44:39 “现在国内的文学奖颁给的作家面目太清晰,我们还没能认识的面目少了点。” 46:52 诺奖颁给露易丝·格丽克不意味着这是“未来的方向”,诺奖承认的是“过去的理想”,具有迟滞性 53:30 国内作家对诺奖人选的指责凸显了争夺话语权的焦虑?为什么西方作家的反应更淡定?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赵松,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已出版作品《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等。 胡桑,诗人、译者,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赋形者》,散文集《在孟溪那边》。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记忆记忆》[俄罗斯]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著 《梦游人》[奥]赫尔曼•布洛赫 著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Thu, 07 Oct 2021 10:46:35 +0000
75 在非洲,和大猫一起生活
很少有人会把猎豹、狮子和宋词联系起来。但对于作家非洲的青山来说,在他的越野车边乘凉休憩的这群大猫们,却和车里的一卷卷长短句一起,构成了他在坦桑尼亚国家公园观察、记录、拍摄野生动物的十几年间最重要的两种陪伴。本期跳岛FM,这位职业道路有些特别的英文系毕业生,回顾了自己在非洲悠长恬淡、又不乏惊险经历的日子:听着狮子的鼾声安然入眠,在他乡重新发现“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古典诗境,在黑夜中穿越危机四伏的原始森林,时刻提防盗猎者的枪声响起…… 非洲的青山说,观察狮子十几年,他学会了像它们一样习惯于失败:真实世界里的“狮子王”,离动画片里的潇洒形象相去甚远,一生所经历的挫折远远多于成功。那只负伤之后依旧姿态优雅的母豹,也让他看见一种重压之下的坚韧。而身处城市的我们,也不妨试着去观察一头自然状态下的动物,尝试在视角的互换中,学着像动物那样真诚地生活。 【嘉宾】 非洲的青山,野生动物摄影师、作家,在非洲草原上观察野生动物11年,著有《超级狮群》《狮野寻踪》《弱德之美——宋末七词人传》。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4:54 从非洲的土地拆迁到云南的大象出走:人地冲突之后应该怎么办? 10:19 看到“狮子王”的真实生活:一种挫折教育 21:53 观察野生动物并不如想象中惊险,大多数时候…… 26:26“相与枕藉乎舟中”:在非洲发现失落的古典 29:20 在受伤猎豹的坚韧与优雅中,感受“弱德之美” 36:35 《非洲的青山》:如何看待海明威小说中的自然叙事? 42:45 黑夜“死亡两公里”:最危险的是人类本身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荒原狼》[德]赫尔曼·黑塞 著 《非洲的青山》[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 《曙光示真》[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 《乞力马扎罗的雪》[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 《一个非洲故事》[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著 《生而自由:野生母狮爱尔莎传奇》[奥]乔伊·亚当森 著 纪录片: 《最后的狮子》(The Last Lions) 《国家地理:与大猫同居》 (National Geographic Living With Big Cats) 【本期推荐作品】 《狼的智慧》[德]埃莉·H.拉丁格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节目编辑】何润哲 黄鱼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Tue, 21 Sep 2021 22:00:41 +0000
74 【自由潜水】我们的哈利·波特阅读史
又是一年开学季,猫头鹰依旧没有来。本期自由潜水,跳岛拉来了可能是中文播客界最懂哈利·波特的主播婉莹,和潜水员钟娜和润哲一起,从手游、周边还有黄油啤酒聊起,说一说这部陪伴我们成长的作品。 长大之后再来读“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糟糕恋爱线的观感好像又发生了改变,也开始明白一些之前以为是bug的地方,其实是最深刻的死亡教育和人生课程。当我们一次次穿过魔法和真实之间的活板门,因为虚实之间的模糊边界而目眩神迷,罗琳埋下的文化密码和历史政治梗也让读者一次次再度兴奋。从系列作品第一部出版到今天的二十多年里,魔法世界本身也在全世界哈迷的殷切注视中不断延展和形变,不变的,是对勇气、信念和爱的体验。当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火车在想象中驶来,已长大成人的我们,依旧想义无反顾地跳上列车。 【本期潜水成员】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正在经历社会化的法语人。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婉莹,小黄鱼播客制作人,挖坑爱好者,野生哈学家,正在制作的播客有:博物志、哈利播客、蒙台啥利和不时尚。 【时间轴】 05:16 官方售卖的黄油啤酒不含酒精?原著党大摇其头 17:30 如何看待罗琳在七本书之外的衍生创作和种种声明? 26:13 原著党的两难:想听你多说点,又怕你滥用权威 33:36 谁能看见夜骐?奇幻文学教我们学会面对死亡 43:03 哈利·波特世界里的文化密码:咒语、人名、三兄弟的故事 48:55 “魔法甚至都不是平行于现实,而是内置于现实” 51:04 英国首相、北美草药、中国符咒?魔法宇宙中,还有很多尚待破土的种子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哈利·波特”系列衍生作品: 《神奇的魁地奇球》(Quidditch Through the Ages) 《诗翁彼豆故事集》(The Tales of Beedle the Bard) 《神奇动物在哪里》(Fantastic Beasts and Where to Find Them) 《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Harry Potter and the Cursed Child) 婉莹提到的展览配套图书: Harry Potter: A History of Magic Fantastic Beasts: The Wonder of Nature 钟娜提到的厄休拉·勒古恩文集: The Language of the Night: Essays on Fantasy and Science Fiction by Ursula K. Le Guin 【潜水员推荐的书】 《胡吃乱想》 胡续冬 著 《罪与罚》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Harry Potter and the Method of Rationality by Eliezer Yudkowsky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策划】何润哲 【音乐】 片头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 跑!跑!跑起来跟着流星(无念白版) 片尾 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 – 晨昏森林(无念白版)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文字整理】黄鱼 何润哲
Tue, 14 Sep 2021 22:00:00 +0000
73 改变世界的“文科女”和她们的地下女子俱乐部 | 许小凡&胡笑然
最近,由跳岛的老朋友肖一之参与翻译的《破局者:改变世界的五位女作家》刚刚出版。本期节目,他请来这本书的另外两位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许小凡和北京师范大学教师胡笑然,一起从原文书名“Outsiders”的翻译取舍延展开来,聊了聊作为知识人的女性成长。 从与好友构想“女子地下社群”的玛丽·雪莱,到谋求自己的房间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再到今天处于内卷中心的“文科女”们,当一个女孩想读书、想写书,当一个女人想突破现实的重围,不再满足于被排除在主流社会和公共生活之外的角色,她要如何克服女性道路上的种种障碍,做一个“破局者”?以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为入口,我们也将与更多已经在时间中褪色的细节和人物相遇:如果说的确存在一种独属于女性的书写传统,那么这个传统串联起的绝不仅仅是天才,也是无数湮没在历史中的普通女性。 【嘉宾】 许小凡,英语文学研究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译有《不完美的一生:T. S. 艾略特传》。 胡笑然,英语文学研究者,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师。 【主持】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2:25 林德尔·戈登笔下的女作家群像:从玛丽·雪莱到弗吉尼亚·伍尔夫 12:00 “自由女性的数量在大大增加,她们为什么不成立一个俱乐部?” 18:49 两种“outsider”:对比加缪的局外人和戈登的“破局者们” 29:09 伍尔夫对百年之后的我们发出叩问:女性的资质能不能匹配社会的要求? 37:30 从十九世纪的女作家到今天的文科女,知识女性的处境有改变吗? 50:33 女作家故事里的男性角色:导师?伴侣?还是施暴者? 59:29 三位译者分享各自最喜爱的段落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林德尔·戈登传记作品: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 《夏洛特·勃朗特:炽情一生》(Charlotte Brontë: A Passionate Life) 《T. S.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辩护: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的一生》(Vindication: A Life of Mary Wollstonecraft) 《活得像把上膛的枪:艾米莉·狄金森和她家人的不和》(Lives Like Loaded Guns: Emily Dickinson and her Family's Feuds) 《一个非洲农场的故事》(The Story of an African Farm)[英]奥莉芙·施赖纳 《三个基尼金币》(Three Guineas)《远航》[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房间里的阿尔及尔女人》 [阿尔及利亚]阿西娅·吉巴尔 《回归故里》 [法]迪迪埃·埃里蓬 【本期推荐作品】 《无知的教师》 [法]雅克·朗西埃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2卷)》 [美]约瑟夫·弗兰克 The Five by Hallie Rubenhold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肖一之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Tue, 07 Sep 2021 22:00:00 +0000
72 从费兰特出发:意大利现当代文学面面观 | 陈英&彭伦(试听)
【特别说明】 本周跳岛FM上线了首个单集付费节目。由于支持付费功能的客户端有限,本期节目只上线了部分平台。 在费兰特的新作《成年人的谎言生活》中文版推出之际,我们请来费兰特的中文译者陈英老师,和曾引进过多部意大利文学作品的出版人彭伦,一起用90分钟的时间,从那不勒斯出发,抵达一种更加多面的意大利。 如果你对本期节目感兴趣,欢迎在微信或微博搜索“跳岛FM”找到付费收听入口,支持我们持续制作优质的节目。 【嘉宾】 陈英,大学教授,意大利文学译者。译介的作家有:马格里斯、费兰特、斯塔尔诺内、巴里科、格罗西等。获“单向街年度译者”、“意大利之星”骑士勋章。 彭伦,出版人,文学编辑,国际版权经纪人。译作有《我与兰登书屋》《天才的编辑》《我信仰阅读——传奇出版人罗伯特·戈特利布回忆录》等。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钟娜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王尊一 【音乐】AURA.pote - Infinite Italy(DEMO) 【文字整理】何润哲
Thu, 02 Sep 2021 09:32:12 +0000
71 我该如何拯救你,爱无能的现代人?| 辽京&魏怡
上周五,跳岛FM受邀参与「JUST READ!夏日播客读书周」,和作家辽京、意大利文学专家魏怡一起聊了聊意大利作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的作品《鄙视》,本期节目剪辑自直播录音。 作为一部六十多年前的小说,《鄙视》讲述的故事在今天看起来并不遥远: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年轻编剧,为了满足老婆想买房的心愿而加入了一个与自己创作理念南辕北辙的项目,却发现妻子对自己日渐冷漠,最终抛出一句:“我鄙视你……” 用嘉宾辽京的话说,阅读《鄙视》的体验,就像是被迫进入了男性视角观察妻子的一举一动,跟他一起反复纠结、一起患得患失、一起因为得知妻子不回家吃饭而在回家的电梯里上去又下来、下来又上去,像那些在车里多待一刻钟、迟迟不愿打开家门面对老人妻小的中年人,像一条“看着自己生活的水位迅速下降”而感到窒息的鱼。当理想成为逃避现实问题的借口,当婚姻中的另外一方沦为工具人,自我意识过剩的现代人,还应该怎么去爱? 【嘉宾】 辽京,小说作者,出版小说集《新婚之夜》,长篇小说《晚婚》,曾供职媒体,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魏怡,意大利文学专家,文学翻译。译有翁贝托·埃科《试刊号》、伊塔洛·卡尔维诺《文学机器》等。 【主持】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时间轴】 02:53 莫拉维亚的人物画廊:冷漠的人、烦闷的人、随波逐流的人…… 11:11 阅读《鄙视》,就像是被迫以男性视角去观察妻子的一举一动 20:36 婚姻家庭的问题,实则是社会的问题 31:54 知识分子的虚伪之处:婚姻失败是因为事业不顺,事业受阻是因为婚姻危机 38:32 小说背后的真实婚姻故事:莫拉维亚的第一任妻子就是让费兰特盛赞不已的女作家莫兰黛 43:36 作为一种叙事的爱:在莫拉维亚的小说中,爱情几乎总是受苦 46:42 从小说结局看莫拉维亚“强硬”的写作风格 【节目中提到的书和电影】 莫拉维亚作品: 《冷漠的人》《烦闷》《同流者》(即《随波逐流的人》)《罗马女人》《齐恰里亚女人》《罗马故事》《新罗马故事》《不由自主》 根据莫拉维亚作品改编的电影 : 《烦闷》(1963),改编自同名小说,达米亚诺·达米亚尼导演 《轻蔑》(1963),改编自《鄙视》,戈达尔导演 《烽火母女泪》(1960),改编自《齐恰里亚女人》,维托里奥·德西卡导演 《历史》 [意]莫兰黛 《爱欲之死》 [德]韩炳哲 【嘉宾推荐的书】 《埃梅短篇小说精选》 [法]马塞尔·埃梅 《罗马故事》 [意]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何梦元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Sati 何润哲
Tue, 24 Aug 2021 22:00:00 +0000
70 当银翼杀手飞向太空:莱姆与 PKD 的跨洋对话|吴莹莹&陈灼
2021年是斯坦尼斯瓦夫•莱姆的100年诞辰,最近他的纪念文集由译林出版社引进。 这位大佬级别的波兰科幻作家,曾痛斥科幻小说是不可救药的“垃圾”,却对菲利普•迪克的写作赞誉有加。两位科幻巨匠展现出并驾齐驱的思想性和想象力,由他们的作品改编成的《飞向太空》和《银翼杀手》也影史留名。然而,迥异的人生境遇却催生了相反的写作面向。有着犹太背景的莱姆,把二战记忆和悲观主义作为创作底色,他着笔无法触及的交流以及人类共同体的命运。生长在单亲家庭的菲利普•迪克,则在童年创伤、失败婚姻、毒品和抑郁中辗转生存,他写失意的个体,在虚实莫辨的环境里挣扎突破。 背负历史重量的波兰犹太人,在精神泥潭中挣扎的美国瘾君子,他们因科幻写作结缘,因误会猜忌交恶。跨洋相望,毕生未踏上对方的国度,却在各自作品中延续着超越时空的对话。在风起云涌的20世纪,他们在冷战对立阵营中描绘截然不同的未来想象,最终却又殊途同归,在异星蓝紫色的海洋面前,看见自我和人类的永恒局限。 【嘉宾】 吴莹莹,译林出版社编辑,策划编辑有菲利普·迪克作品《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等,特德·姜小说作品《你一生的故事》《呼吸》,莱姆文集《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等。 陈灼,译者,代表译作《火星救援》《惨败》《神圣入侵:菲利普·迪克的一生》。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5:10 一笔稿费引发的交恶:莱姆与菲利普·迪克的纠葛往事 23:00 莱姆:科幻小说都是垃圾,菲利普·迪克除外 27:12 “地摊文学”、黄金时代、新浪潮运动:莱姆如何影响了美国科幻? 32:44 人口爆炸还是核战争?经历二战的莱姆,关心人类如何才不会自我毁灭 34:29 菲利普·迪克的人生素材:童年创伤、广场恐惧症、抑郁、吸毒、五次失败的婚姻…… 40:43 低质量的信息海洋、无意义的人工智能:莱姆的科技悲观主义 45:05 人类与外星人的无法交流,或许正是人和人之间沟通壁垒的映射 50:02 塔可夫斯基的改编得失:《索拉里斯星》小说中海洋才是真主角 【节目中提到的书和电影】 斯塔尼斯瓦夫·莱姆作品: 《索拉里斯星》《未来学大会》《惨败》《无敌号》《伊甸》《其主之声》 菲利普·迪克作品: 《太阳系大乐透》《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尤比克》《流吧!我的眼泪》《帕莫·艾德里奇的三处圣痕》《少数派报告》《神圣秘密》《暗黑扫描仪》《主教的轮回》《艾伯姆斯自由电台》(Radio Free Albemuth) 莱姆和菲利普·迪克作品的电影改编: 《银翼杀手》(1982,雷德利·斯科特导演),改编自《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飞向太空》(1972,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导演)《索拉里斯》(2002,史蒂文·索德伯格导演),均改编自《索拉里斯星》 《语言与沉默》 [美]乔治·斯坦纳 《弗兰肯斯坦》 [英]玛丽·雪莱 《神经漫游者》 [美]威廉·吉布森 《猫的摇篮》《五号屠场》[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大寂静》[美]特德·姜 【嘉宾推荐的书】 《暗淡蓝点》[美]卡尔·萨根 著 《挽救计划》 [美]安迪·威尔 著 《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 [美] 米尔顿·迈耶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于是 何润哲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蒲奕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Sati
Tue, 17 Aug 2021 22:00:00 +0000
69 杜拉斯有很多身份,唯独不是情爱专家 | 袁筱一&黄荭
夏天刚刚过去,趁天气还没凉下来,邀请大家来读一读玛格丽特·杜拉斯。这位在湿热东南亚度过少女时期的法国作家,因《情人》开头的那句“我已经老了”而被中国一代代的文艺青年所熟知,同名电影里梁家辉饰演的那位白衣富家公子也成了无数观众的荧幕回忆。 本期节目请来了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教授袁筱一和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黄荭,她们二人一位在十八岁时对杜拉斯“一见钟情”,一位在漫长的研究生涯中与这位过于“自以为是”的女作家“日久生情”。沿着这两条路径,我们从被王小波奉为经典的王道乾译本说起,试图打开杜拉斯的更多维度:她向内写作,也向外生活;她耽溺于酒精与情爱,也关注弱势群体,为性别、种族、阶级的不公而斗争;她反复地写那段和“情人”的别离,也写衰老、写街头小贩、写杂草芜生的外部世界。 【嘉宾】 袁筱一,翻译家,作家,著有《文字传奇:十一堂法国现代经典文学课》《最难的事》《我目光下的你》等。 黄荭,翻译家,作家,著有《经过》《闲来翻书》《杜拉斯的小音乐》《一种文学生活》《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 【主持】 何润哲,跳岛FM策划编辑。 【时间轴】 02:44 “一见钟情”与“日久生情”:两种爱上杜拉斯的方式 14:18 王道乾可能就是《情人》所呼唤的那个译者 22:40 不要把杜拉斯理解为一位情爱作家:五个版本的“情人” 34:10 杜拉斯不主张“介入”的写作,但她的生活却是“介入”的 38:58 杜拉斯生命中的三个关键词:爱、写作、斗争。 41:05 偷来的花、半夜吃掉的鸽子:杜拉斯笔下的两个老年生活片段 47:11 菜谱、玫瑰花、舍不得丢的瓶瓶罐罐:杜拉斯的“物质生活” 【节目中提到的书】 杜拉斯作品(按在节目中出现的顺序排列,括号中为首版年份) 《情人》(1984) 《广岛之恋》(1960) 《琴声如诉》(1958) 《外面的世界》(1993) 《战争笔记》(Cahiers de la guerre et autres textes,暂无中译本,2006)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1950) 《伊甸园影院》(1977) 《来自中国北方的情人》(1991) 《痛苦》(1985) 《物质生活》(1987) 《劳儿之劫》(1964) 《埃米莉·L》(1987) 《绿眼睛》 (1980) 《玛格丽特·杜拉斯:写作的暗房》 黄荭 著 《万寿寺》 王小波 著 《译边草》 周克希 著 《杜拉斯传》 [法] 劳拉•阿德莱尔 著 《爱,谎言与写作:杜拉斯影像记》 [法] 蕾蒂西娅•塞纳克 著 【嘉宾推荐的书】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1962-1991私人文学史:杜拉斯访谈录》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著 [法] 索菲•博加艾尔 整理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何润哲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蒲奕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Sati
Tue, 10 Aug 2021 22:00:00 +0000
68 东京奥运文学指北 | 林晓筱&滑轮
自从“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成为金句模板,长跑和长篇小说创作之间的平行关系也深入人心。不过,只对跑步、铁人三项这类非对抗性运动的村上君,远非作家群体中唯一的硬核体育爱好者。运动也有更多与文字互动的方式。趁着东京奥运会还未结束,本期节目请到了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网球评论集《弦理论》的译者林晓筱和播客「翻转体育」的主播滑轮,在充溢着冠军崇拜和天才叙事的时代,在写作中重新思考体育精神,打开赛场外的世界。 长跑、自行车……小说家们是不是会更偏爱非对抗性的运动?近五十年来,描写运动员生活的作品出现了哪些新的转向?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写到,由于球拍的技术革新,力量型的选手在网球场上越来越有优势,因此费德勒的灵动球风才如此珍惜。如何理解科技之美和运动追求极限之美二者之间的张力?疫情让东京奥运会成了有史以来第一次观众席空空荡荡的的奥运会。赛事转播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怀念现场观赛? 【嘉宾】 林晓筱,译者,译作《弦理论》《永远在上》《马与人》。 滑轮,《翻转体育》与《NBA挡拆》播客主播,JustPod制作人,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J.D.)。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4:59从机械报道到主动创作:不同类型的体育写作 09:15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不擅长打网球的数学天才不是好作家 15:46村上春树的长跑和J.M.库切的自行车:自律型作家偏爱非对抗性的运动? 30:47体育写作打开赛场外的世界:看见输家,看见意外事件 32:42美国橄榄球运动员创办网站The Player's Tribune,让运动员自己的写作成为可能 36:32从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到“量化时代”的体育英雄——成绩可以被测量,人的精神力量也是吗? 41:28赛事转播的视角是经过筛选和净化的,现场观赛则是自由选择的 49:13比赛中的冠军叙事,作为日常生活的补充,给观众投射与期待 【节目中提到的书】 《我的世界我的梦》姚明 著 《英国足球地理》颜强 著 《弦理论》[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著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日]村上春树 著 The War against cliché by Martin Amis 《极度狂热》[英]尼克•霍恩比 著 The Breaks of the Game by David Halberstam 《没有个性的人》[奥地利]罗伯特•穆齐尔 著 《此时此地》[美]保罗•奥斯特、[南非] J.M.库切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钟娜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彭伊柳 Sati
Thu, 05 Aug 2021 22:00:00 +0000
67 极端天气频发,聊聊“气候小说”如何照进现实 | 黄昱宁&袁源
这是一期在台风来临前夕录制的节目。 2021年7月,从欧洲到亚洲,全球多地都遭遇了千年难遇的特大洪灾。惊涛骇浪、狂风暴雨,当灾难片里的骇人影像成为惨痛而难堪的现实,我们对气候问题的想象和认知也在不断被挑战、被刷新。 文学如何处理气候变迁议题?在小说《追日》中,麦克尤恩用更衣室里消失的衣服来比喻被攫取的能源:一个小小的更衣室尚且有人顺手牵羊,何况是地球呢?近年来,气候小说(Cli-Fi)已经成为英语世界一个炙手可热的类型。本期节目里,我们试图从麦克尤恩、阿特伍德等作家的气候小说创作入手,请来译者黄昱宁和气候小说研究者袁源,一起观察作家们对气候问题的思考和呈现:如何在容量有限的故事里处理气候变迁的超长跨度?对于小说而言,气候问题是现代才出现的新题材吗?要警示读者,是不是只有描写末日地狱这个方法?以及最重要的——要应对气候变化,读小说、写小说有用吗?有什么用? 【嘉宾】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英语文学译者,小说及散文作家。 袁源,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语系访问学者(2018-2019)。研究方向包括气候小说、文学空间批评等。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3:59 什么是“气候小说”(Cli-Fi)?有哪些代表作品? 12:50 阿特伍德、麦克尤恩……气候小说作家都是文理兼修 18:56 麦克尤恩像一位19世纪诗人那样使用新鲜的科学术语 23:04 气候小说不一定要描写末日:被冲进马桶的寄居蟹的故事 28:04 《追日》的写法不同于任何科幻小说,是从正面强攻现实 35:31 气候变迁的巨大时间跨度给小说家和艺术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37:27 气候小说真的能改变我们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吗? 勘误:节目第38分钟处提到“实用主义生态批评”,应为“实证主义生态批评”。 【节目中提到的书】 (附有原标题的是暂无中译本的作品) 《追日》 《爱无可忍》[英]伊恩·麦克尤恩 “疯癫亚当三部曲”(《羚羊和秧鸡》《洪水之年》《疯癫亚当》) [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路》 [美]科马克·麦卡锡 《糜骨之壤》 [波]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石神》(The Stone Gods)[英]珍妮特·温特森 《被淹没的世界》(The Drowned World)[英]J.G.巴拉德 《纽约2140》,“首都中的科学三部曲”(Science in the Capital Trilogy),《未来事务局》(The Ministry for the Future)[美] 金·斯坦利·罗宾逊 《水刀子》《柽柳猎人》《赌徒》[美]保罗·巴奇加卢皮 《明日的赔率》(The Odds Against Tomorrow),《寄居蟹》(Hermie) [美] 纳撒尼尔·里奇 《荒潮》《霾》陈楸帆 《狼图腾》姜戎 《云中记》阿来 《卡彭塔利亚湾》《天鹅书》(The Swan Book)[澳大利亚]亚历克西斯•赖特 《黑暗》[英]乔治·戈登·拜伦 《弗兰肯斯坦》[英]玛丽·雪莱 《树语》[美]理查德·鲍尔斯 【嘉宾推荐的书】 《蟑螂》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著 Loosed upon the World Edited by John Joseph Adams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于是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彭伊柳
Tue, 27 Jul 2021 22:00:00 +0000
66 每一处未被发现的风景都是荒野 | 沈书枝&欧阳婷
在大城市碎片化的绿色中生活久了,“荒野”以及它背后的自然,似乎已经成了一个过于遥远的概念。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分别在皖南和新疆长大:沈书枝的少女时代在广袤水田放牛、日日看云起雨落,欧阳婷的童年在戈壁绿洲度过,走出生活的厂区就是大漠孤烟。或孤寂、或苍凉的荒野记忆和她们的阅读经验相互碰撞,也在成年之后继续滋养着她们的城市生活。 每次雨过天晴,我们都能在朋友圈的摄影大赛里“云看云”。即便身处“贫瘠”而没有野性的都市,我们依然能拥有对无垠的向往、对自然的乡愁。抬头看云,迈步出门,看凤仙花如何把种子弹出去,看蜀葵在暮色中的凝滞色彩,看二环以外的天空呈现出墨水般的澄澈蓝色。世界上已经很少有人类到不了的地方,严格意义上的“荒野”似乎很难找到。但哪怕是在城市之中,每一处未被发现的风景,都是今天的荒野之所在。 【嘉宾】 沈书枝,作家,有散文集《八九十枝花》《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拔蒲歌》。 欧阳婷(豆瓣ID:花椰菜),媒体工作者,成长于新疆,工作居住在北京。著有自然随笔集《北方有棵树》。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时间轴】 02:34 什么是“荒野”?现代社会还存在荒野吗? 05:04 欧阳婷:在新疆的戈壁滩,小小年纪就体悟了边塞诗 14:00 沈书枝:在田埂上放牛唱歌的童年,长大后却开始怀念 19:10 看云是人类目光的惯性 22:41 荒野中步行的乐趣:慢慢走,欣赏啊! 33:54 观察杂草的意义:凤仙花怎么把种子弹出来? 50:23 欧阳婷的自然笔记:“观察自然是无心的漫游” 64:37 “归园田居”是现代城市人最后的退路吗? 【节目中提到的书】 《北方有棵树》欧阳婷 著 《我的阿勒泰》李娟 著 《瓦尔登湖》[美] 亨利·戴维·梭罗 著 《夏日走过山间》[美] 约翰·缪尔 著 《在中国大地上》[美] 保罗·索鲁 著 【嘉宾推荐的书】 《我们星球上的生命》[英] 大卫·爱登堡 著 《夏游记趣》[美]艾温·威·蒂尔 著 《活山》[英] 娜恩·谢泼德 著 《荒野之境》[英] 罗伯特·麦克法伦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里维奇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Tue, 13 Jul 2021 22:00:00 +0000
65 文学访谈不是通往作家的高速列车 | 柏琳&索马里
在六十多期以「文学」为名的对话之后,这期节目,我们想聊一聊「文学访谈」这件事。 文学创作是孤独的旅程,而文学访谈勾连起作家与他们的作品,也是作为读者的我们窥视作家的一种方式。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以各自的方式投入到文学访谈:独立文化记者柏琳近日出版了与22位作家的访谈合辑《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编辑索马里也在去年负责编辑了《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与主播钟娜一起,她们的对话从与奥尔罕·帕慕克、彼得·汉德克、埃莱娜·费兰特等大作家们的访谈开始,却不止于文学访谈,也是对语言与文学的本质的一次重新思索。 阅读文学能不能拓宽我们狭隘的生活?「通过阅读文学访谈就能了解一个作家」是不是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如何面对一个不合作、不诚实的受访者?文学访谈与对话录会比小说更加贴近现实吗?更进一步地,语言是可以信任的吗?作为创作者,如何与语言合作?在文学市场彻底全球化、文学作品越来越不囿于不受国别和语言限制的当下,文学访谈的意义何在? 【嘉宾】 柏琳,独立文化记者,青年写作者,目前正进行南部斯拉夫的文化历史系列写作,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 索马里,编辑,业余译者。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6:51 读巴塔耶的中学生或是把书翻到卷边的中年人,谁是文学访谈的读者? 13:00 《巴黎评论》的作家访谈本质上是一种充满特权的采访 19:44 和采访对象“不来电”怎么办?想办法在最短的时间内爱上他 28:24 菲利普·罗斯:“我写作时从来不考虑‘罗斯的读者’。” 37:52 被滞留在荒无人烟的火车站的作家们:文学访谈不是高速列车 48:13 关心文学的同时,是否也是关心世界? 55:22 思考语言与真实:每个人都有向内的自我和向外叙事的冲动 65:38 越来越全球化的文学市场里,我们为什么需要对话? 【节目中提到的书】 《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柏琳 著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美国《巴黎评论》编辑部 编 《乡村姑娘》[爱尔兰] 艾德娜·奥布莱恩 著 索马里提到的文章:Translating Against World Literature The Railroad Storytellers — A Dream, Oğuz Atay 《1984》[英] 乔治·奥威尔 著 《垃圾日》[匈牙利] 马利亚什·贝拉 著 《记忆,记忆》[俄]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著 Relating Narratives, Adriana Cavarero 《漫长的星期六》[美] 乔治·斯坦纳 [法]洛尔•阿德勒 著 《猫头鹰在黄昏起飞》[日] 村上春树 川上未映子 著 《未完的对话》[英] 以赛亚·伯林 [波兰]贝阿塔·波兰诺夫斯卡-塞古尔斯卡 著 【节目中提到的作家】 《双重时间》中的作家: 马丁·瓦尔泽,德国作家,著有《菲城婚事》《爱情的彼岸》《迸涌的流泉》等。 彼得·汉德克,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著有《无欲的悲歌》《痛苦的中国人》等。于201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玛丽亚·斯捷潘诺娃,俄罗斯诗人、小说家。著有《记忆,记忆》等。 S.A. 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作家、记者。 著有《二手时间》《切尔诺贝利的祭祷》等。于201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小说家。著有《我的名字叫红》《别样的色彩》等。于200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埃特加·凯雷特,以色列作家。著有《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等。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中的作家: 尤多拉·韦尔蒂,美国著名女作家、短篇小说大师。著有《乐天者的女儿》等。 洛丽·摩尔,美国小说家,著有短篇小说集《像生活那样》、长篇小说《字谜游戏》等。 埃莱娜·费兰特,意大利当代匿名作家,1992年开始发表小说,著有“那不勒斯四部曲”等。 其他提及的作家: 米兰·昆德拉,捷克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等。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俄裔美籍作家。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1941年移居美国。著有《洛丽塔》《微暗的火》等。 莱昂内尔·特里林,20世纪美国著名社会文化批评家与文学家,“纽约知识分子”群体的重要成员,曾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菲利普·罗斯,美国作家,著有《再见,哥伦布》《美国牧歌》等。 伊凡·克里玛,捷克籍犹太裔作家。著有《布拉格精神》《一日情人》等。 索尔·贝娄,美国作家,曾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主席。著有《奥吉·马奇历险记》《赛姆勒先生的行星》、《洪堡的礼物》等。 乔治·斯坦纳,文学批评家。出生于法国巴黎,后移居美国。以德语、法语、英语为母语。著有《语言与沉默》《不幸之死》等。 【嘉宾推荐的书】 《午夜之子》[英] 萨曼·鲁西迪 著 《中国的冲击》[日] 沟口雄三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钟娜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6 Jul 2021 22:00:00 +0000
64 【自由潜水】好的翻译是不含硅的洗发水 | 何雨珈&黄建树
在英文普及的年代做一位译者是怎么样的体验?本期自由潜水,正在翻译萨莉·鲁尼新作的钟娜请来了同为青年译者的何雨珈和黄建树,一起聊了聊文学翻译这项工作里,在微薄稿酬以外的那些让人想一直坚持下去的东西。 琼·狄迪恩和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的作品,各自难翻在哪里?何雨珈是怎样差一点就没翻成《鱼翅与花椒》的?遇到找上门来的豆瓣差评,译者有怎样的内心小剧场?感觉作者写得不好的时候,译者要不要替他润色?为什么说糟糕的翻译就像“夹生米饭”、“假滑洗发水”? 【本期潜水成员】 何雨珈,自由译者,撰稿人,吃货厨娘,在肉汤“咕嘟咕嘟”的BGM之中不那么潜心地从事翻译工作。译有《鱼翅与花椒》《川菜》《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丹麦女孩》等作品。 黄建树,生于宜昌,现居武汉。目前为出版社文学编辑,业余时间读书,买书,译文,以及养娃。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1:54 做译者的第一份活,是从哪里来的? 12:49 不能“夹生”也不能“假滑”,翻译真的不容易! 25:07 何雨珈:“《向伯利恒跋涉》教会了我谦卑” 32:00 黄建树谈《早春》翻译:“会很想知道莫斯科是不是真的有1600个寺庙” 36:49 萨莉·鲁尼的翻译难点:只用非常有限的文字道具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44:41 被豆瓣私信“你毁了这本书”之后的心理活动…… 55:12 震惊!译者收到编辑大礼之后说不出话来 58:31 “我真的很高兴,最后是你翻了《鱼翅与花椒》!” 【节目中提到的书和译者】 《成为母亲》 [英]蕾切尔·卡斯克 著 《浮生六记》 [清]沈复 著 林语堂 译 《星期六》《在切瑟尔海滩上》《赎罪》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著 《撒丁岛》 [英] 汤姆·麦卡锡 著 《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 [加拿大] 阿利斯泰尔·麦克劳德 著 《向伯利恒跋涉》《蓝夜》 [美] 琼·狄迪恩 著 《邻人之妻》 [美]盖伊·特立斯 著 《早春》 [英]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正常人》《聊天记录》 [爱尔兰] 萨莉·鲁尼 孙仲旭,青年翻译家,1999年起开始从事业余文学翻译。2014年,年仅41岁的孙仲旭因抑郁症在广州自杀。其译作包括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动物农场》《巴黎伦敦落魄记》,伍迪·艾伦的《门萨的娼妓》等。 陈以侃,自由译者,书评人。译有《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著有《在别人的句子里》。 思果,著名散文家、翻译家。其文集《翻译研究》《翻译新究》是英汉翻译领域广受称誉的经验之谈。 陈德彰,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和英汉语言对比。 吴劳,著名翻译家,其翻译的海明威作品被认为最具权威。 【潜水员推荐的书】 《苔》 周恺 著 《冬将军来的夏天》《杀鬼》《邦查女孩》 甘耀明 著 《奇迹之年》 东来 著 The Five: The Untold Lives of the Women Killed by Jack the Ripper by Hallie Rubenhold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图书世界》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钟娜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Wed, 30 Jun 2021 00:07:21 +0000
63 全世界的妇女联合起来,玩游戏!| 孔德罡&倪湛舸
足不出户的疫情生活,让不少人学到了一件事:游戏是虚拟的,但健身类游戏燃烧的卡路里却是真实的。早在健身环成为理财产品之前,就有玩家在《第二人生》里做生意、传教,去年的《赛博朋克2077》还尝试让你在游戏中冥想悟道,更别提那些把P社游戏玩成架空历史模拟器剪出五集连续剧的硬核玩家了。当我们在玩游戏的时候,我们到底在玩什么? 嘉宾孔德罡在节目中分享了游戏《荒野大镖客》里一位“可恶”的大妈NPC被玩家花式虐杀的滚雪球事件,引发了另一位嘉宾倪湛舸的激烈回应:游戏中的女性角色为什么一定要是漂亮讨喜的?商业游戏中大量作为幻想客体的女性形象背后,是冰冷的商品逻辑。为了抵抗资本的攫取,全世界的妇女联合起来,玩游戏! 【嘉宾】 孔德罡,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讲师,南国剧社编剧,导演。澎湃新闻思想市场「现代神话学」专栏作者。 倪湛舸,芝加哥大学神学院宗教与文学博士,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宗教与文化系副教授,网络文学与电子游戏研究者。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时间轴】 04:58 最喜欢的,就是那些“历史游乐场”游戏! 13:02 用RPG的方式去理解奇幻小说 17:22 中国的修真网文已经和游戏的世界观深度融合 18:46 孔德罡:“《追忆似水年华》可能是第一个超文本游戏” 23:31 作为一种宗教的游戏,和作为一种游戏的宗教 33:39 我们的游戏需要更多《荒野大镖客》里的“可恶大妈”! 47:30 死女主成了经典游戏煽情结局,可能要怪《仙剑奇侠传》 51:04 玩家和游戏制作人有可能逃离资本的攫取吗? 60:29 要不要担忧一个有着沉浸式游戏的未来? 【节目中提到的书、游戏和理论】 《诡秘之主》 《飘渺之旅》 《蜀山剑侠传》 《尼尔:人工生命》 《天外世界》 FIFA 《路易吉鬼屋》《文明 VI》《任天堂明星大乱斗》 《刺客信条》 《辐射 4》 《极乐迪斯科》 《第二人生》 《赛博朋克2077》 《荒野大镖客2:救赎》 《底特律:变人》 《恋与制作人》 《模拟人生》 莱布尼茨(Leibniz)的可能世界理论 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的跨媒介叙事理论 罗兰·巴尔特(Roland Barthes)和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互文性”概念 乔治·兰道(George Landow)的《超文本》 蕾切尔·瓦格纳(Rachel Wagner)的宗教与游戏研究 哈特(Michael Hardt)与奈格里(Antonio Negri)的意大利自主论马克思主义 【嘉宾推荐的书】 Playing with Religion in Digital Games edited by Heidi A. Campbell & Gregory P. Grieve Play like a Feminist by Shira Chess 《探寻游戏王国里的宝藏》 邓健 编译 《游戏研究读本》 何威、刘梦霏 主编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何润哲 【策划】里维奇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Tue, 22 Jun 2021 22:00:00 +0000
62 百年前的“图书海淘攻略”:从上海的芥川龙之介聊起 | 苏枕书&郑诗亮
本期节目是和播客「午后偏见」的一次串台。 1921年的上海路边摊,芥川龙之介一手油条一手《新青年》,津津有味。日本NHK电视台传记片《异乡人》里的这一幕背后,是百年前中日之间复杂而绵密的文化交流史。时任《大阪每日新闻》记者的芥川,不过是明治以后到中国游历的大批日本文人中的一个:他们或乘满铁列车游历东北,或直达上海开启图书海淘,在扬州研究中国美人怎么盘头发,在北京看《红楼梦》学北方官话……自小接受的汉学熏陶,撞上亲眼所见的落后现实,这中间的种种讶异、暧昧与反思,都记录在了这一时期的大量随笔、报道和游记作品中。 本期节目请来播客「午后偏见」的主播郑诗亮,与旅日学者苏枕书一起聊聊20世纪初叶这一段精彩的文化史,细数那些去邻国留学游历、往来于中日之间的文人们。夏目漱石的访华之旅为什么能有内线电话和专车接送的豪华配置?萧红、郁达夫、周作人,谁给古书街神保町留了差评?从梁启超不懂日语也能和日本人“笔谈”,到如今假名逐渐取代了外来汉语词,日本对汉文化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本期节目提到的人物较多,我们为岛民制作了索引和简单介绍,可至公众号「跳岛 FM Talking Literature」查看。 【嘉宾】 苏枕书,爱好买书、读书、种花,著有《春山好》等作品多种。 郑诗亮,《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著有《百年斯文:文化世家访谈录》,编有《殊方未远:古代中国的疆域、民族与认同》,译有《书海历险记》。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8:12 二十世纪初叶,一个日本人想来中国旅游有什么路线可选? 13:40 夏目漱石的公款赞助豪华东北游 18:47 宫崎市定:“上海到底还是一个新的城市。活着的人还是没有意思。” 26:20 《红楼梦》的隐藏功能:日本人的标准北方白话教科书 35:18 消逝的传统中国浪漫与衰落的大正教养主义 46:06 狭间直树:“中日两国共有的幸福幻想的时刻,历史上仅有一个。” 50:00 鲁迅、周作人、郁达夫、萧红……旅日体验大不同 57:31 从汉字笔谈到拼音假名,是尊重,还是保持距离? 【节目中提到的书和影片】 《中国游记》 [日] 芥川龙之介 著 《满韩漫游》 [日] 夏目漱石 著 《一个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 [日] 佐藤铁治郎 著 《仓石武四郎中国留学记》 [日] 仓石武四郎 著 《宗方小太郎日记》 [日] 宗方小太郎 著 《日本读书论》 刘铮 编 《近代日本的亚细亚主义》 王屏 著 《日本早期的亚洲主义》 [日] 狭间直树 著 《异乡人:上海的芥川龙之介》 [日] 加藤拓 导演 【嘉宾推荐的书】 《讲谈社·日本的历史》 [日] 寺泽薰、熊谷公男等 《青之炎》 [日] 贵志祐介 著 《新语往还》 沈国威 著 《来自新世界》 [日] 贵志祐介 著 《财阀的时代》 [日] 武田晴人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策划】钟娜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Thu, 17 Jun 2021 01:00:00 +0000
61 在星星消失之前抬头,换种方式和宇宙连接 | 肖一之&栗鹿
上一次看星星,是什么时候的事? 时值盛夏,本周的节目我们请来了跳岛的老朋友、文学研究者肖一之,和青年作家兼业余天文爱好者栗鹿,一起聊聊那些具体或虚幻的、记忆中的或故事里的星辰时刻。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的尺度在变,我们对待浩瀚星空的情感也在变。让现代人感到治愈的瑰丽星空,一度也有可怖的一面:托卡尔丘克说星空是牢笼,哈代笔下的小青年用观星成果吓坏了满怀春情的深闺少妇。在星光的笼罩下,我们如何与更广阔的世界相处?是学观星派,在宇宙的宏大尺度中不断发现和描摹,还是像古代钦天监里的学子那样,相信并尝试解读星图里的无限奥秘? 或者,一旦接受我们人类不是宇宙里唯一的“奇趣”,我们就可以用更轻松的方式离星空近一点,像卡尔维诺写的那样,轻轻一跳,就够上月球的肚脐眼。毕竟宇宙在膨胀,每一颗星都在离我们越来越远,记得在星星消失之前抬头。在星空下,和宇宙连结。 【嘉宾】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栗鹿,青年作家,代表作《所有罕见的鸟》,业余天文爱好者。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时间轴】 03:56 在夏日乡间躺着看星,好像一翻身就会从天上滚下来 09:34 作为现代人,我们已经习惯了曾经吓到维多利亚人的星际尺度 17:52 看日食!进入集体记忆和日常生活的天文现象 22:17 卡尔维诺的宇宙奇趣:《月亮的距离》里的“月乳”采集 31:47 《糜骨之壤》:具有蘑菇性的人类如何与宇宙相连? 43:36 《钦天监》:中国古代占星传统和作为时代遗民的占星者 59:28 不管是观星还是地图测绘,都是试图描摹世界的努力 60:52 “科学人”对占星这件事怎么看? 【节目中提到的书】 《塔上的两人》[英] 托马斯·哈代 著 《命运交叉的城堡》[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看不见的城市》[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宇宙奇趣全集》[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糜骨之壤》[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怪诞故事集》[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钦天监》西西 著 【嘉宾推荐的书】 《星之继承者》[英] 詹姆斯·P·霍根 《望向星空深处》[美] 蒂莫西·费里斯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策划】里维奇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Tue, 08 Jun 2021 22:00:00 +0000
60 童话,是普世焦虑,也是永恒疗愈 | 章文&黄霄翎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一个无论是大朋友小朋友都可以开心做小孩的日子。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北京大学法语系研究儿童文学的助理教授章文与《黑塞童话集》的译者黄霄翎,一起来聊聊“童话”这个我们一度无比熟悉,却又在长大后逐渐陌生的文体。 恶毒的继姐、会变形的丈夫、在晚宴上丢了鞋子的少女……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童话中会出现高度相似的人物类型?《小红帽》里肢解外婆的大灰狼、因为不听话变成烤面包的小孩子……童话中的暴力情节为何存在?又是怎样被改写和清洁?用女性主义的新视角看待熟悉的童话时,灰姑娘的水晶鞋有何含义?搬上银幕后的美女贝尔呢?刘慈欣曾说,很多童话都是“保险箱故事”,结局总是白胡子老爷爷和光明的未来。文人创作的“艺术童话”也会刻意规避有缺憾的结局吗?在大家熟悉的安徒生、格林兄弟之外,童话还有哪些新的可能? 长大后,童话并未远去。对于孩子来说,童话给予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而对大人来说,带着成人的眼光去看儿童的世界,则是一种治愈和慰藉。经典童话跨越时间仍然经久不衰,已经成为大人的我们再读熟悉的童话,又会有怎样不同的发现? 【嘉宾】 章文,翻译学博士,译者,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和儿童文学翻译。 黄霄翎,德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资深翻译。著有《译家之言——德语口译》等口译专著,译有《黑塞童话集》《特洛伊的秘密》等作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时间轴】 06:18 小拇指、睡美人、小红帽......谁是第一个记下这些故事的人? 11:53 童话的内核在于普世的、代代相传的焦虑感 14:45 水晶鞋背后的性隐喻:易碎的鞋子象征着什么? 18:37 童话的改写和净化:现在的调皮小孩不会再被烤成面包了 29:03 为什么说《美女与野兽》真人电影的女性主义改编是浮于表面的? 32:37 《神秘的山》:黑塞童话里的哲思与辩证 40:08 小朋友读童话认识世界,成年人读童话寻求疗愈 48:07 《宝葫芦的故事》:一个不惮于审丑的中国童话 【节目中提到的书和电影】 《黑塞童话》[德] 黑塞 著 《贝洛童话》[法] 贝洛 著 《安徒生童话》[丹麦] 安徒生 著 《格林童话》 [德] 格林兄弟 著 《豪夫童话》[德] 维廉·豪夫 著 《十日谈》[意] 薄伽丘 著 《一千零一夜》[阿拉伯] 佚名 著 《蓝熊船长的13条半命》[德] 瓦尔特·莫尔斯 著 《酉阳杂俎》段成式 撰 曹中孚 校点 《大林和小林》张天翼 著 《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 著 《纯粹理性批判》[德]康德 著 《美女与野兽》[美] 比尔·康顿 导演 【嘉宾推荐的书】 《毛毛:时间窃贼和一个小女孩的不可思议的故事》[德] 米切尔·恩德 著 《长袜子皮皮》[瑞典] 阿斯特丽德·林格伦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策划】里维奇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Mon, 31 May 2021 22:01:00 +0000
59 【自由潜水】想通过养一只猫缓解焦虑,你不怕猫也焦虑吗?
溽暑即将到来,阔别两个月的「自由潜水」栏目回归啦!本期节目,这片和有趣朋友谈天说地、聊阅读的海域迎来了诗人丝绒陨和青年小说家东来。跳岛FM的主理人猫弟也亲自潜入水中,和两位老朋友一起聊了聊近几个月来经历的焦虑事件,聊了聊用阅读和运动对抗焦虑的可能,以及同为养猫人的灵光时刻。 牛津通识读本《抑郁症》里的数据表明,15%的人都会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经历抑郁。而即便是对于那剩下85%的幸运儿,焦虑和更为广义的忧虑(worries)也已经成了不得不去面对的现代生活基础课题:有工作上的挑战——比如当一个诗人要转行去房地产,有情感上的变故——比如还没学会自理就突然要开始独居生活。焦虑的时候,我们读什么?或许,我们还可以抛下书本、手机,关注身边那些真实的微小事物:辨别西红柿味道的差别,为盆栽里的花开尖叫。又或者是在游泳的时候彻底放松下来,忘记标准动作,专注于此刻身体的变化,试着把自己交给水的浮力。 本期的三位潜水成员都有很多和猫打交道的经历:与猫意外相遇,慢慢学会和猫生活在同一个房间里,也不得不经历与猫告别。和猫相处的过程,似乎也是学会和自己相处的过程。想要通过养一只猫来解决焦虑是不太可能的,不过当丝绒陨还在为新工作、新城市伤脑筋的时候,猫咪已经摊在新家的沙发上,舒舒服服地露出肚皮了。 本期节目由专注呵护宠物健康的猫粮品牌「久生Joyzone」赞助播出。即日起至6月15日,淘宝搜索「久生猫粮」,进入天猫「Joyzone旗舰店」,和客服对暗号“跳岛”,即可领取119减10的专属优惠券! 【本期潜水成员】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 丝绒陨,诗人,摄影师。著有《年轻人,请忍受一下》。 东来,青年作家,出版有小说集《奇迹之年》《大河深处》。 【时间轴】 01:16 去地产公司报到的诗人:“像从浅水区扎到深水区,但还不会游泳。” 07:25 用雷蒙·格诺《风格练习》的方式解决作家站台营业的困扰 11:07 无处安置的六千本书,让人意外得知了老鼠读书的口味 24:32 只有放松才能在水中浮起来:不是每一件事都要费力去做 28:35 焦虑的时候读什么?从斯多葛哲学和卡尔维诺里找找灵感 35:59 《忧虑》:为别人着想和替别人忧虑是两码事 47:38 猫提醒我们,该是拥抱新生活的时候了 53:30 因为一只猫学会和生命告别 01:13:54 《我的爱猫奇洛》:作为猫奴的荒木经惟 01:16:15 让你的猫吃得和你一样好(甚至更好) 【节目中提到的书】 《奇迹之年》 东来 著 《风格练习》 [法]雷蒙·格诺 著 《苏东坡新传》 李一冰 著 《城门开》《时间的玫瑰》 北岛 著 “雅众·日本俳句短歌”系列丛书 [日]小林一茶、松尾芭蕉等 著 《阿拉·古勒的伊斯坦布尔》[土耳其]阿拉·古勒 摄影 [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序 《兰波评传》 [法]伊夫·博纳富瓦 著 《洞见》 [美]罗伯特·赖特 著 《像哲学家一样生活》 [美]威廉·B. 欧文 著 《马可瓦尔多》 [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忧虑》 [英]弗朗西斯·奥戈尔曼 著 《蓝花》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抑郁症》 [英]玛丽·简·塔基 [英]简·斯科特 著 《奇想之年》《蓝夜》 [美]琼·狄迪恩 《我的爱猫奇洛》 [日]荒木经惟 著 《荒木经惟为中国的大全集》 [日]荒木经惟 [日]本尾久子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AURA.pote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Tue, 25 May 2021 22:00:00 +0000
58 坂元裕二特辑:爱情作为生活的症候 | 库索&苏方
结婚三次,又离婚三次的单身中年女性大豆田,在樱花飘落的东京涩谷和三位前夫一起排排坐荡秋千——今年的春季番《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播到第一集结尾,观众已经可以心照不宣地默认:是那个熟悉的坂元裕二,那个会让冤家坐在一起喝酒的坂元裕二,那个总在大段台词里甩冷知识的坂元裕二,那个描绘感情温柔得像成人童话的坂元裕二。 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分别是旅日作家、日剧爱好者库索和擅长写男女关系、有过编剧经历的小说家苏方。在她们看来,从全员单恋到离婚三次,坂元作品中那些看似不同寻常的设定,其实并不像他本人所宣称的那样“少数派”。作为一名剧作家,坂元裕二之所以让我们念念不忘,除了那些直击人心的金句,或许更是因为他愿意让那些恋爱“苦手”,生活也“苦手”的普通人成为故事的主角,让观众和他们一起在人生的岔路口上做选择。 坂元裕二的台词为什么那么抓人?坂元书信体小说里的对话与电视剧的台词有什么不同?坂元十年之前的社会问题系列剧作,为什么值得在今天重看?为什么说哪怕是一个爱情故事,只靠男女两人也是不能完成的? 【时间轴】 06:55 给成年人看的童话:理想化的爱情与生活化的细节 22:10 “少数派”的恋爱:非常态关系和爱情的更多可能性 27:40 坂元的“灰度”社会剧:社会事件下的情感故事 39:48 出轨与人生选择:爱情作为生活的症候 48:29 “对话的好处之一在于人物可以撒谎。” 51:37 “金句制造机”坂元裕二:比起做什么,说什么更重要 【嘉宾】 库索,青年作家,资深媒体人,前《新周刊》记者。现居京都。已出版作品《我在京都居酒屋》《自在京都》《纵身入山海》。 苏方,1984年生于沈阳,正在成为作家。已出版小说集《一些时刻》《异乡记》。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节目中提到的书】 《往复书简·初恋与不伦》[日]坂元裕二 著 《痴人之爱》 [日]谷崎润一郎 著 《第八日的蝉》[日]角田光代 著 《白象似的群山》 [美]海明威 著 《一些时刻》 苏方 著 《异乡记》 苏方 著 【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大豆田永久子与三名前夫》 《太阳与海的教室》 《花束一般的恋爱》 《四重奏》 《东京爱情故事》 《最完美的离婚》 《问题餐厅》 《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 《我们的教科书》 《女人 Woman》 《母亲 Mother》 《相棒》 《坡道上的家》 《职业人的作风:致艰难生存的你·编剧坂元裕二》 《追忆潸然》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小说的艺术》[捷克] 米兰·昆德拉 著 《宛如飞翔》[日] 司马辽太郎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钟娜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 片头 上海复兴方案 - Queen of Sports 插曲 小田和正 - ラブ・ストーリーは突然に 片尾 上海复兴方案 - 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Tue, 18 May 2021 22:00:00 +0000
57 从《我的章鱼老师》说起:大脑完全不同,但总能彼此靠近 | 王程韡&梁希同
上个月,《我的章鱼老师》获得这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奖,这部讲述人和章鱼情感互动的影片,引发了热议。从进化的角度看,让不少人避之不及的章鱼的确和人类相隔甚远:它们每一个触手都构成一个小型的神经中枢,相当于许多个微型大脑。拥有如此奇妙的神经系统的物种会怎样感知这个世界? 人类真的有可能理解一只章鱼的心灵吗?换一个角度来说,试图和海洋生物共情,会不会是人们的一厢情愿? 梁希同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脑研究所,日常的工作是像“猫趴在鱼缸看鱼”那样研究章鱼和乌贼的脑和行为。他认为章鱼与人类完全不同的大脑,是我们生活在“一个真实世界”的参照。任教于清华大学的王程韡则从科学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很多人文作品对动物和自然的表现都难逃人类中心主义的嫌疑:我们对动物的接触,好像从来没有逃开过“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的古老疑问。 想明白猫咪为什么学鸟叫,想知道章鱼为什么变色,想知道鳗鱼为什么朝大海洄游,说到底,是不是因为人类对自己也是一知半解? 其实,我们的生命本就源自海洋,不妨暂时从城市生活中抽离片刻,一头潜入其他生命的奇妙世界里。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5:14 人类和章鱼的共情,是打破“缸中之脑”假设的证据 07:22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和章鱼共情是不是人类中心主义? 11:30 和头足纲生物朝夕相处的生活,观察乌贼的诚实 26:15《鳗鱼的旅行》:平行展开的科学追索和个人记忆 30:00 理解动物的想法:思维活动在神经层面上是同质的吗? 45:25 科学家和鳗鱼有什么共同点? 46:28 学会被猫“驯化”,和动物共享都市生活 【嘉宾】 王程韡,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著有《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场饮食社会学的冒险》。 梁希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脑研究所博士后,研究章鱼和乌贼的脑与行为。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节目中提到的书】 《鳗鱼的旅行》[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著 《章鱼的心灵》[澳] 彼得·戈弗雷-史密斯 著 《寂静的春天》[美] 蕾切尔·卡森 著 《萨摩亚人的成年 》 [美] 玛格丽特·米德 著 《玛格丽特·米德与萨摩亚 》[澳] 德里克·弗里曼 著 《动物志》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著 【节目中提到的影片】 《我的章鱼老师》 《地球改变之年》 注:节目35分处提到的“地球消失的一年”为口误,正确片名为《地球改变之年》。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筷子》 [美] 王睛佳 著 《创造自然》[德] 安德烈娅·武尔夫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于是 猫弟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1 May 2021 22:00:00 +0000
56 在四月重读艾略特,听见音调里的现代生活 | 姜涛&许小凡
2021年的春天只剩下最后一周了。 春天似乎总是匆匆经过,不免有些恼人。而在一百年前的诗人T.S.艾略特笔下,“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泥土里滋生丁香”——春天并不全然让人愉快。那种生死交替的不安定,那种苏醒时的脆弱,是艾略特对四月的感受,也是一种普遍的体验。 在四月的尾巴尖上,本期节目请到了诗人、学者姜涛,以及《T. S.艾略特传》的译者、英语文学研究者许小凡,和主播钟娜一起,聊一聊这位似乎不那么喜爱春天的现代主义诗人。他的诗音韵缠绵,却也出了名的晦涩。我们有没有可能透过纷繁的用典,像“嗅玫瑰花一样”,直接感知他的诗歌? 艾略特很早就被译介到国内。以《荒原》的荒凉、神秘写北平,用戏剧独白的手法在诗中扮演不同角色……五四以来的中国诗人怎样学习、运用艾略特的诗学?艾略特作品中无法翻译的音乐性,在汉语新诗中有了什么样的变奏?艾略特的“难读的诗”,与现代经验的多向度、难以把握有什么联系?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11:28 四月为什么是残忍的季节?从《荒原》看艾略特的历史观 21:35 “像嗅玫瑰花一样嗅思想”:拨开艾略特纷繁的用典,感知诗歌 26:58 保守主义的创作者:作为批评家的艾略特 37:33 如何理解《传统与个人才能》中的“诗歌不表现个性,而是从个性中逃逸”? 47:46 艾略特诗歌中无法翻译的音乐性,在汉语新诗里如何变奏? 48:57 卞之琳、闻一多、周作人、西川对汉语音韵和节奏的探索 56:51 艾略特难读的诗与处理现代生活复杂生活面貌的雄心 【嘉宾】 姜涛,诗人、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诗集《洞中一日》、学术著作《公寓里的塔》 等。 许小凡,英语文学研究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译有《T. S.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和人物】 艾略特的诗歌作品: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1915) 《序曲》(Preludes,1917) 《小老头》(Gerontion,1919) 《荒原》(The Waste Land, 1922) 《四个四重奏》(Four Quartets,1943) 艾略特的批评文章和译介: 《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1919) 《关于文化的定义的札记》(Notes towards the Definition of Culture, 1948) 《外国现代派作品选》 袁可嘉主编 《艾略特诗学文集》 王恩衷编译 艾略特研究者: 海伦·加德纳(Helen Gardener)英国文学评论家,代表作《捍卫想象: 哈佛大学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讲座,1979-1980》。 丹尼斯·多诺霍(Denis Donoghue),爱尔兰文学评论家。 艾略特的前辈和同代: 约翰·邓恩(John Donne,1572-1631), 十七世纪英国玄学派诗人、教士,备受艾略特推崇。 约翰·德莱顿(John Dryden,1631-1700),英国诗人、剧作家、文学评论家。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美国小说家。 朱尔·拉弗格(Jules Laforgue, 1860-1887),法国诗人。 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 1865-1933),美国文学评论家,人文主义的领军人物。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美国诗人。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美国诗人。 鲁伯特·布鲁克(Rupert Brooke,1887-1915),英国理想主义诗人,乔治五世时期的文学明星。 艾·阿·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1893-1973),“新批评”理论创始人之一. 国内作家作品: 郭沫若《晨安》 徐志摩《西窗》 海子《春天,十个海子》 格非《苏醒》 孙大雨《自己的写照》 闻一多《罪过》 周作人《过去的生命》 穆旦《五月》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米德尔马契》 [英]乔治·艾略特 著 《文化与社会》 [英]雷蒙·威廉斯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钟娜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7 Apr 2021 22:00:00 +0000
55 在阅读的杂食时代,聊聊我们的精神食谱 | 跳岛FM×轻芒杂志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在这期特别节目里,跳岛FM邀请了轻芒杂志App的6位先锋读者,聊一聊“读书”这件事,用声音,带你打开阅读的边界。 在当下,工作、生活的节奏和信息更迭的节奏都很快,阅读这件事也不得不跑上当代社会的“高速公路”。同时,媒介越来越多样化,书籍、播客、媒体文章共同构成着我们的精神食谱。在阅读的杂食时代,如何获得更多有营养的信息,进行深入的思考,找回分享的乐趣? 本期节目中,六位嘉宾两两分组,以接龙的方式从阅读的开始、阅读的过程聊到阅读的结束: 新闻传播研究者方可成谈了谈在当下我们要如何重新理解阅读这件事,为什么说读用爽文套路生产的微信爆款文不算“真正的阅读”? 播客“翻转电台”主理人李厚辰提出,只有带着问题的主动阅读,才能真正突破信息茧房。 新世相、睡眠品牌躺岛联合创始人杨远骋把自己的读书方法称为“深度的碎片阅读”,他还分享了今年的两个读书小计划:“买书超过买咖啡”和“一万次启发”。 轻芒、光涧联合创始人王俊煜把马克笔记比作信息时代的学霸笔记本,他提问,我们是否有可能从审美的角度构想一种沉浸式的电子阅读体验? 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徐涛从陪孩子读书的经验出发,告诉我们不要给读书这件事太大压力,轻松一点,享受阅读的快感。 播客“故事FM”创始人寇爱哲曾经当过图书管理员,这段工作经历会影响他的私人阅读吗? 本期节目由跳岛FM 和轻芒杂志联合策划。轻芒杂志是一款订阅、阅读和马克深度文章的工具。你可以用它主动订阅喜欢的媒体、看到各个领域的“先锋读者们”日常的阅读和思考,还能随时马克阅读时的灵感和启发。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PART1 带着目的主动阅读,突破推荐和算法的围裹|方可成&李厚辰 07:04 阅读的一种定义:需要付出思维努力的活动 09:57 媒介各有所长但没有优劣,“因地制宜”地使用才能各取所长 20:45 算法推荐和主动阅读:与其等待投喂,不如主动觅食 36:55 理论怎么读?思想史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日常生活? PART2 跳出纸质书崇拜的怪圈,深度阅读也可以“碎片化”| 杨远骋&王俊煜 51:33 “读纸质书是当今最被高估的美德”:纸质书不代表阅读深度和品味 55:51 “买书超过买咖啡”计划:纸质书总是值得买单 57:32 马克不止积累,也是逃出信息茧房的利器 1:02:41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互联网时代如何避免阅过即忘? PART3 找回阅读的快感,别再硬着头皮读完一本书!|徐涛&寇爱哲 1:16:03 私人阅读和工作阅读的共振:图书管理员和资深记者的阅读法 1:25:10 “很多人不读书,是因为整个社会把读书这个事儿看得太重了。” 1:25:54 读书就像吃东西,就像我们要吃高蛋白也要吃麦当劳 1:26:54 一本书必须从头读到尾?别为打卡给自己太大压力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嘉宾】 方可成,新闻传播研究者,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政见CNPolitics」「新闻实验室」和「放晴公园」发起人。 李厚辰,播客翻转电台主理人,看理想专栏作家,「一日谈」主持人。 杨远骋,新世相的联合创始人,睡眠品牌躺岛联合创始人。 王俊煜,轻芒联合创始人,光涧联合创始人。 徐涛,声动活泼联合创始人,播客「声东击西」主播。 寇爱哲,声音记录片播客「故事 FM」创始人。 【节目中提到的书】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 著 《思想方式》[英]阿尔弗莱德·怀特海 著 《爱弥尔》[法]让-雅克·卢梭 著 《2000年以来的西方》刘擎 著 《先行一步》傅高义 著 “哈利·波特”系列 [英] J·K·罗琳 著 《正义论》[美]约翰·罗尔斯 著 《崩溃》[美]贾雷德·戴蒙德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猫弟 Bake KTzhou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蒲奕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hu, 22 Apr 2021 15:40:02 +0000
54 与唐诺、严飞聊聊“金钱至上”如何缩小我们的生活
“时间就是金钱”已成为毋庸置疑的共识,人们一边忙着赚钱,一边也越来越焦虑:耕耘与收获之间的因果关系似乎不再那么确定,而对金钱的欲望却永无止境。台湾作家唐诺在新书《声誉》中,以一位“职业读书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财富的力量在现代社会中不断膨胀的过程。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作家唐诺和社会学学者严飞,聊聊老生常谈又常谈常新的话题:如何处理自己和金钱的关系? “财务自由”承包下了幸福生活的定义和想象,推着我们在这条“自由之路”上迈开步子,奋力奔跑,经过一个个分岔的路口也不驻足。当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越来越功利,人生的可能性是不是也会随之收窄?唐诺说:“我们总是容易走上一条单一、窄迫的生命道路,在我这个年龄的人来看,未免太可惜了。”要拥有多少钱才算是财务自由?金钱和自由、幸福感成正比吗?金钱编织出的幻景如此触手可及,如果这时候说“钱能带来的可能性比想象中小很多”,会不会不合时宜?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2:19 财富和权势,哪一个对声誉影响更大? 05:43 “时间就是金钱”这一标语在今天意味着什么? 06:14 时代变了,耕耘和收获之间的关系不再那么确定 16:16 唐诺:“对时间有太强的功利感,生命幅度会越来越窄” 26:28 相比贫穷,金钱对人生想象的限制更可怕 31:21 多少钱才算是财务自由?钱和幸福感成正比吗? 57:47 唐诺谈日更万字的网络写手:“作为一个编辑,我会觉得有一点点可惜。” 【嘉宾】 唐诺,台湾作家,著有《尽头》《重读》《声誉》等,被誉为“我们时代少有的职业读书人”。 严飞,学者,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著有《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节目中提到的书】 《声誉》 唐诺 著 《扫地出门》[美]马修·德斯蒙德 著 《阅读的故事》 唐诺 著 《穿透》 严飞 著 《夜行货车》 陈映真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英]格雷厄姆·格林 著 《扫地出门》 [美]马修·德斯蒙德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里维奇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特别感谢】卞莉 黄平丽 张腾飞
Tue, 13 Apr 2021 22:00:00 +0000
53 在消费时代沉浮的手艺,与时间捉迷藏的匠人 | 葛亮&葛维樱
近些年来,柳宗悦、赤木明登等日本民艺大师的名字和“日式生活美学”一起流行起来,很多人开始学习茶道、花道。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的热映,百宝嵌、宫廷织绣等中国传统技艺也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视野当中,不少民间小众手艺也成了网络热点。从媒体头条到商场广告,“匠人精神”被频繁地提起。 摆在高级商场橱窗里的精美工艺品,被挪用到各种商业领域的“匠心”……如今强调匠人的意义,是否会有消费主义的“嫌疑”?除了博物馆的非遗展厅和社交媒体上的网红民艺,我们会不会在日用中,与“野生匠人”不期而遇?现在年轻一代都在996,都在BAT,会想要从与时间“捉迷藏”的手艺中打捞些什么?点外卖的我们,习惯于把塑料包装丢进垃圾桶,还会用心看一看、摸一摸一只好看的木碗吗?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作家葛亮,他在新出版的小说集《瓦猫》中书写了中国传统手艺人,以及作家、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葛维樱,她在十多年间走访了许多日本民艺大师。一起聊聊常挂在嘴边的“匠人精神”背后,那些鲜活的人与故事。 PS:最近,我们和纸现场PaperLive联合推出了跳岛的一周年纪念周边,一款以纸张为原料、可以反复水洗的包袋,4月23日在前在摩点App众筹预售,购买链接 https://m.modian.com/project/110730.html?utm_source=TDFM&utm_medium=cpwb&utm_content=20210324_110730 【嘉宾】 葛亮,作家,学者。代表作有小说《瓦猫》《北鸢》《朱雀》。 葛维樱,作家,曾任三联生活周刊主笔。著有《守破离》,即将出版《日本美学之旅》。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4:10 从中国传统技艺到日本“传统职人”,为什么还要谈匠人精神? 11:20 退缩到九龙大厦一角的老瓷厂,成了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19:30 匠人的格律: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 26:10 手艺无需被束之高阁,东西买回来是用的 32:50 葛亮《瓦猫·飞发》:在时代审美中沉浮的理发匠 42:50 汪曾祺《跑警报》中西南联大的故事:当知识分子遇到村落民艺 49:15 盐野米松:“拿出一个杯子给我倒茶,我就知道她很开心。” 56:53 不计报酬也愿意参与法隆寺修复:把最高的精神力量倾注到最好的技艺中 01:06:14 传统技艺的“新陈代谢”:让匠人从幕后走到台前 【节目中提到的书】 《瓦猫》 葛亮 著 《北鸢》 葛亮 著 《守破离》 葛维樱、王丹阳、王鸿谅 著 《造物有灵且美》 [日]赤木明登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香水》 [德]帕·聚斯金德 著 《美学散步》 宗白华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于是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Queen of Sports 片尾 – Spring in a small towm 【文字整理】何润哲 天奕
Tue, 06 Apr 2021 23:33:08 +0000
52 石黑一雄:站在舞台上太紧张,而小说可以慢慢“调音”| 赵松&梅丽
今天是跳岛FM上线一周年!一年来,我们更新了52期节目,有79位嘉宾来到岛上,带来全国各地,还有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的文学现场。不同的声音组合,让谈论文学这件事获得了新的可能。 上周,我们和纸现场PaperLive联合推出了跳岛一周年纪念周边,一款以纸张为原料、可以反复水洗的包袋。3月23日至4月23日在摩点App众筹预售,今天也是早鸟价的最后一天!想要拥有的岛民朋友们可以抓紧下单~https://m.modian.com/project/110730.html?utm_source=TDFM&utm_medium=cpwb&utm_content=20210324_110730 上期节目,我们从石黑一雄获诺奖后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聊到了AI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这期节目我们邀请视频采访了石黑一雄的作家赵松、石黑一雄研究学者梅丽,一起畅谈石黑一雄的写作。 石黑一雄的写作就像是把刚喷发过的火山“掩埋”着,背过身来,娓娓道来一场地震后的余波。这种“反高潮”、“耐嚼”的写作,其实与石黑一雄梦想成为歌手有关,他说自己写小说就像在简陋的房间里,拿着一把吉他对着二三十号人静静地唱歌——歌词的容量很小,得精心地让完整的思想容纳进几分钟的曲子里。 对于后来没有成为歌手的石黑一雄来说,如果站在舞台上太紧张,那写小说可以怎样慢慢“调音”?这种精雕细琢的创作,是否会让他的作品打磨得太好而“没有意外”?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火山之下、余波之中,石黑一雄独特的叙述声音里又潜伏着怎样的“意外”?他小说中的主人公们为何会穷尽一生,却把最好的时光花在一件错误的事情上? 【嘉宾】 赵松,作家,已出版作品《伊春》《隐》《抚顺故事集》《积木书》《空隙》等。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梅丽,上海外国语大学英美文学专业教授,著有《危机时代的创伤叙事——石黑一雄作品研究》《当代英美主义类型小说研究》等。 【时间轴】 03:06 对谈石黑一雄:《克拉拉与太阳》是给成人看的灰色童话 19:02 石黑一雄:“对写作真正有帮助的,往往是你不喜欢的作家。” 30:03 AI有尊严和无私的爱在逻辑上可能走不通,但不妨碍它成为人类的镜像 34:12 当人类用“爱”诱惑AI:小说中的人物总是把最好的时光无私地奉献给了悲剧 42:02 科技进步与道德悖论:举着克拉拉这面破碎的镜子,注视人类未来的“创伤” 46:26 没有成为歌手的石黑一雄:站在舞台上太紧张,而小说可以慢慢“调音” 56:16 “反高潮”的石黑一雄小说,就像一场地震后的余波 58:34 童话般的故事裂开了叙事的口子,而人类终归要摆脱童年 01:00:04 小说家对作品的精雕细琢会让读者失去惊喜感吗? 01:07:11 漩涡外围的小人物如何挣脱小世界,去适应大世界中的大变化? 【节目中提到的书】 《克拉拉与太阳》 [英]石黑一雄 著 《长日留痕》 [英]石黑一雄 著 《小夜曲》 [英]石黑一雄 著 《莫失莫忘》 [英]石黑一雄 著 《远山淡影》 [英]石黑一雄 著 《浮世画家》 [英]石黑一雄 著 《别让我走》 [英]石黑一雄 著 《被掩埋的巨人》 [英]石黑一雄 著 【嘉宾推荐图书】 《小夜曲》 [英]石黑一雄 著 《坏世界研究》赵汀阳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于是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程程 何润哲
Wed, 31 Mar 2021 04:00:00 +0000
51 AI都渴望变成人,是不是人类的自恋?| 郁喆隽&小白
最近,石黑一雄出版了他获诺奖后的第一本小说《克拉拉与太阳》。国内外读者都将目光聚集在这本关于人工智能的小说上。近年来不少作家都在小说中涉足人工智能:伊恩·麦克尤恩《我这样的机器》、珍妮特·温特森《弗兰吻斯坦》……这期节目跳岛请来了作家小白和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郁喆隽,从文学延伸到影视和游戏,从AI谈到人性,人工智能和人类之间会产生什么样的连结和张力? 在创世神话中,神捏完人后吹了一口气,这口使人类区别于“非人”的“气”,也成为了哲学和科学领域的经典命题——人的灵魂(或自我认知)。情感、思想、审美……如果这些都可以被还原成最基础的物理活动,那人类和机器之间是否还存在界线?在科幻小说中,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机器人都渴望变成人,这是不是一种人类的自恋?未来当我们冲破碳基生命的形态限制,把自己上传到云端开始一场旅行,遥远的火星是不是也会触手可及? 【时间轴】 06:59 石黑一雄笔下的人工智能:自闭症和亚斯伯格症的综合体? 13:28 我们的情感和审美可以被“还原”成最基础的物理活动吗? 21:20 神捏完人的外形后又吹了口气,人类才能与机器区别开来,成为生灵 22:55 当人工智能越过人互相通讯,最终是否会产生一种人类无法理解的“自我意识”? 33:15 自恋的人类: 机器人都想变成人?机器人的“我想”、“我要”到底从哪里来? 38:15 超人类主义:人类可以突破形态限制,也许变成云盘也不错 56:17 机器学习与人类成长:巨大的算力并不能代替常识,而创造有时反而来源于错误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嘉宾】 郁喆隽,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哲学与宗教学,著有《当柏拉图遇到卢米埃尔》。 小白,上海作家,著有小说《封锁》《局点》《租界》,散文集《表演与偷窥》《好色的哈姆雷特》等。 【节目中提到的书】 《克拉拉与太阳》 [英]石黑一雄 著 《我这样的机器》 [英] 伊恩·麦克尤恩 著 《未来简史》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著 《彩虹尽头》 [美] 弗诺·文奇 著 《深渊上的火》[美] 弗诺·文奇 著 《复杂》 [英]梅拉妮·米歇尔 著 【嘉宾推荐图书】 《心我论》[美]道格拉斯·R·霍夫施塔特 [美] 丹尼尔·C·丹尼特 编著 《AI 3.0》[美]梅拉妮·米歇尔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里维奇 猫弟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费梦缘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Queen of Sports 片尾-Spring in a Small Tow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Wed, 24 Mar 2021 22:00:00 +0000
50 【自由潜水】世界仍然是个谜,但不妨碍我乐在其中
欢迎再次来到「自由潜水」!一个和有趣的朋友谈天说地、聊阅读的栏目。这期节目请来了两位跳岛的老朋友,学者陈芳代和诗人方商羊,和主播钟娜一起聊聊天。 这次自由潜水本想在各自的私人阅读史中潜浮,并围绕阅读去游览一些有趣的人类活动。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个关键词反复地出现,不断地要求我们去关注它、讨论它、辩驳它。这个词就是“他者”——自我的对立面,一个在数字时代和疫情期间不断被消解,不断发生变化的存在。 在与真实世界缺少接触的这段时间,钟娜开始烤面包,面粉经过摔打、撕扯、揉合,和水、盐、酵母混在一起,放进烤箱里,慢慢膨起来——只存在于当下的,类似于人内心情感的一次完成,也许也是与无法见面的他者进行一次“触碰”。方商羊在隔离时期,不断地返回卡瓦菲斯诗行中可触碰的欲望,也在韩炳哲《爱欲之死》中凝视着他者缺席的“自恋社会”。陈芳代透过《夜晚的潜水艇》感知一种与现实隐秘又笃定的互动,也在读了通俗佛学后“释放”了同样作为他者的自己。 既然每个人都是别人的他者,我们还聊起了初次见面时,各自在对方眼中是怎样的他者。四川麻辣火锅、啤酒和飙歌声……陈芳代在一个“非常不文学”的场合中认识了写诗的方商羊,一位奇特的他者。钟娜则透露,初识时方商羊是恼人的他者,但谈论起诗歌,他就像一个酒神,出现在昏暗的莎士比亚酒馆。 【本期潜水成员】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方商羊,诗人,处女作将由美国Copper Canyon Press出版。 陈芳代,学者、译者,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在读,译有《文字的力量》。 【时间轴】 01:04 《夜晚的潜水艇》的“找与藏”:地下水底、天上洞穴里隐喻着救赎的渴望和可能 08:29 把自身代入文学传统的创作,如何处理古典影响下的“焦虑”? 14:12 陈芳代和方商羊的初次见面:在一个“非常不文学”的场合自荐诗歌 16:04 《爱欲之死》、自恋与触碰:爱欲的产生需要与真实的他者进行“对峙” 25:09 情诗与挽歌、欲望与悲伤,都是他者的完美不在场证明 29:18 隔离期间“返回”卡瓦菲斯笔下可触碰的欲望,肉身比思想更易逝与珍贵 35:53 一部文学作品的孤绝,关乎写作者的真诚和真理 52:43 阅读的喜悦源于神秘与未知:“这世界是个谜,但不妨碍我乐在其中。” 56:48 接受“令人不适的”他者,也解放了同样作为他者的自己 01:01:36 钟娜和方商羊的初次见面:恼人的他者,也是酒馆里点燃黑暗的“酒神” 【节目中提到的书】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著 《平原上的摩西》 双雪涛 著 《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著 《达洛维夫人》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爱欲之死》 [德]韩炳哲 著 《到灯塔去》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著 《变形记》 [奥]卡夫卡 著 Master and Man by Leo Tolstoy A Swim in a Pond in the Rain by George Saunders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钟娜 猫弟 【后期&音乐】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6 Mar 2021 22:00:00 +0000
49 100年来,爱情话语如何塑造我们?| 张莉&路内
“爱情”在今天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日常化的词,讨论爱情似乎也很容易,实际上,爱情是一种被建构起来的话语。 本期节目,跳岛第一期节目嘉宾张莉老师返场,与小说家路内一起谈谈100年来,爱情话语是如何塑造了我们。《包法利夫人》里的爱玛相信“只有被男人爱才是有价值的”,成为了爱情的受害者。《莎菲女士的日记》则通过一个“反叛”的爱情故事,提出了爱是“我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被挑选”。女性的择偶自主权,实际上是衡量女性甚至整个社会是否现代的一个标志?人在年轻的时候追求爱情似乎天经地义,历经世事后,中老年人是怎样拥有爱情、相信爱情?与用情感抵抗荒芜的时代不同,今天我们时常感到的是日常生活对爱情的消磨,极端环境和日常环境中的爱情分别如何? 我们在追求男女权利平等时,要把路走得更宽,惠及到更多人。但爱情问题不同——它需要在不同的时代、审美之间震荡摇晃。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2:40 爱情中的女性实际上是社会发生变革的一条隐秘线索 10:52 王安忆的《我爱比尔》中爱情的微妙性:精神层面的难以沟通和需要沟通 12:48 “爱情”是一种话语,在五四运动”重新发现人”的同时被建构起和崇高化 15:08 无意识的集体想象:把100年来文艺女青年爱上的男人的职业放一起,就是中国爱情观百年嬗变史 23:50 追求权利平等需要把路走得更宽,而爱情问题需要在不同审美之间震荡摇晃 29:00 路内把爱情小说分为两类:极端环境的爱情和日常生活的爱情 30:43 包法利夫人作为俗旧爱情故事的读者参与到爱情中,成为“被男人爱才有价值”的受害者 36:24 爱情在这个时代的潜在语境里是有年龄的,聊聊年轻时的荷尔蒙和年老后的爱恋 38:00 《爱,是不能忘记的》先于当时时代变化写出,今天的作家是否缺乏这种预言性或敏感性? 47:00 琼瑶某些小说结尾女性的命运“稀烂”,但总体在往女性追求独立的方向走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路内,小说家。 【节目中提到的书】 《爱,是不能忘记的》 张洁 著 《莎菲女士的日记》 丁玲 著 《妻妾成群》 苏童 著 《祝福》 鲁迅 著 《我爱比尔》 王安忆 著 《伤逝》 鲁迅 著 《一个人的战争》 林白 著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铁凝 著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王朔 著 《像爱情那么大的鸽子》 朱文 著 《红楼梦》 曹雪芹 著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 著 《致橡树》 舒婷 著 《带小狗的女人》 [俄]契诃夫 著 “追随三部曲”:《少年巴比伦》《追随她的旅程》《天使坠落在哪里》 路内 著 《花街往事》 路内 著 《金锁记》 张爱玲 著 《赤地之恋》张爱玲 著 《秧歌》张爱玲 著 《色戒》张爱玲 著 《干校六记》 杨绛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女性自画像文化史》[英] 弗朗西斯·波泽罗 著 《玫瑰门》 铁凝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里维奇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Sun, 07 Mar 2021 22:00:00 +0000
48 袍哥、盐商和火边子牛肉,来听四川作家摆龙门阵!|李静睿&周恺
我们和历史有一种特殊的关系,它隐藏在繁复的当代生活中,往往只有去博物馆时才会感知到它的存在。但优秀的历史小说则能将遥远的历史还原为“等身大小”,塑造出一种美妙的临场感。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来自四川的小说家李静睿和周恺,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一百年前的家乡为背景,用具有方言趣味的语言进行创作。民间传说、地方俚语;袍哥纷争、盐商兴衰……在《苔》和《慎余堂》这两本小说中,两位小说家化身为当地的说书人,用故事重述历史。 《苔》的故事结束于辛亥革命(1911年),《慎余堂》则从小皇帝退位开始(1911年),从革命前夕到革命第二天,两部小说的时间恰巧接续上。看热闹的民众、食言的袍哥和新军、牺牲的留日学生,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个体如何与时代共振?如果说“虚构是一种野史,是对正史的补充”,那么史料里缺位的叙事会怎样在小说里“重生”? 此外,在这期四川人含量100%的节目中,我们还不忘操持着方言口音,从历史故事回到当代生活,聊聊四川地区爱耍阴招的江湖做派和做啥都不算出格的社会风气。 【时间轴】 07:00 历史小说与当代生活:身临其境、悬而未决的魅力远大于借古讽今 12:03 《苔》的暴力场景脱胎于周恺在家乡乐山的成长记忆 16:57 《慎余堂》如何书写史料中缺位的女性叙事 25:45 看热闹的民众、食言的袍哥和新军、牺牲的留日学生,个体如何与时代共振? 31:26 “虚构是一种野史,是对正史的补充。把叙事留给时间,让后人判断这个时代。” 34:50 李劼人、张恨水写的是他们的当下,而不是写所谓的历史小说 38:06 把历史人物装进通俗小说的壳里:“故事比思想永恒一些。” 46:48 方言作为一种稳定的叙述语调,让“闲笔”透进故事和人物中去 53:03 四川气质:爱耍阴招的“非侠义”江湖做派和做啥都不算出格的松散风气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嘉宾】 李静睿,作家,著有《慎余堂》《北方大道》等。(微博ID:茨威格死于昨日世界) 周恺,1990年生,乐山人。出版有长篇小说《苔》,短篇小说集《侦探小说家的未来之书》。 【节目中提到的书】 《苔》 周恺 著 《慎余堂》 李静睿 著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英]玛琳娜·柳薇卡 著 《成都通览》 傅崇矩 著 《群魔》 [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 《战争与和平》 [俄]托尔斯泰 著 《安娜·卡列尼娜》 [俄]托尔斯泰 著 《包法利夫人》 [法]福楼拜 著 《飘》 [美] 玛格丽特·米切尔 著 《死水微澜》 李劼人 著 《大波》 李劼人 著 《暴风雨前》 李劼人 著 《啼笑因缘》 张恨水 著 《金粉世家》 张恨水 著 《傻瓜吉姆佩尔》[美]辛格 著 《尤利西斯》 [爱尔兰] 乔伊斯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新乡土中国》 贺雪峰 著 《小镇喧嚣》 吴毅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钟娜 猫弟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2 Mar 2021 22:00:00 +0000
47 双语写作者:在语言的异乡里,带着口音讲故事 | 颜歌&钱佳楠
语言无疑是写作时需要做的第一个选择。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作家试图打破语言的“出厂设置”,用后天习得的外语进行写作。作家颜歌常说“我用英文写作不是一个偶然,它是一个后殖民的结果”,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下,用英语写作有什么意义吗?这是否是一种西方思维、审美的“霸权”? 这是一期伦敦、洛杉矶和纽约三地连线的节目,颜歌、钱佳楠和钟娜三位双语写作者分享她们开始创作英文小说的契机,以及过程中遇到的挑战。 用两种语言进行创作,就像拥有两种人格、发出两种声音。但与此同时,双语写作者面对的不只是语言的割裂,还有思维和审美的差异。用英文写中国人物的对话时,中式表达英译化会“水土不服”,直接让人物讲英语又像“让孔子时代的人讲爱尔兰方言”。“无根的”口语该如何“落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小说叙事中“起作用”的方式大不相同,双语写作者在“入乡随俗”和“保持语调”之间怎样取舍?此外,非母语创作者还面临着身份困境,当一位作家被“安排”进“少数族裔作家”那一刻,通往“伟大美国小说”的大门是否就悄然关上? 颜歌意识到“我不想写得像一个英语作家,我想写得像我自己”,钱佳楠则决定“永远带着一种口音写作”。也许,双语写作者的“位置”不只依附于语言,更依附于一个超越语言的自己。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2:39 为什么用英语写作:被国外语言环境“逼到墙角”,或在另一种语言中成为“新的作家” 09:45 中西思维、审美差异下的“霸权”:“我用英文写作不是一个偶然,它是一个后殖民的结果。” 25:58 如何让英文读者理解中国经验:让小说的背景与人物自洽,讲好一个“自给自足”的故事 33:20 没法落地的口语:用英文写中文语境对话,就像“让孔子时代的人讲爱尔兰方言”那么难 43:33 在美国的书店,哈金和李翊云的书该放在“中国作家”还是“美国作家”的书架上? 45:52 身份困境:少数族裔作家如何被“安排”在“伟大的美国小说”之外? 51:21 来自英国前殖民地的作家应该把作品写给自己的族群,还是写给伦敦的文学经纪人?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嘉宾】 颜歌,双语写作者。著有长篇小说《我们家》《五月女王》,短篇小说集《平乐镇伤心故事集》等,获茅盾文学新人奖和华语文学传媒新人奖等奖项。英文作品散见The New York Times, The TLS, The Irish Times, The Stinging Fly, Brick等,并入选爱尔兰国家图书奖短篇小说奖长名单。(微博ID:颜歌) 钱佳楠,双语写作者、译者。毕业于爱荷华作家工作坊,现于南加州大学攻读文学与创意写作博士学位,是The Millions专栏作家。著有《不吃鸡蛋的人》《有些未来我不想去》等。英文作品散见The New York Times, Granta, Gulf Coast, Guernica等。(豆瓣ID:至秦) 【节目中提到的书】 《忘怀录》 [北宋]沈括 著 《梦溪笔谈》 [北宋]沈括 著 《白鲸》[美] 梅尔维尔 著 《愤怒的葡萄》 [美]约翰·斯坦贝克 著 《自由》 [美]乔纳森·弗兰岑 著 The Hidden Machinery by Margot Livesey The Woman Warrior by Maxine Hong Kingston(汤婷婷)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by Feng Menglong 《纠正》 [美]乔纳森·弗兰岑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钟娜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3 Feb 2021 22:00:00 +0000
46 “狗屁工作”,一份重在参与的新型打工 | 马凌&梁捷
年后复工,不少人难免有抗拒工作的情绪——无论是热爱某份工作还是觉得在做“狗屁工作”。这期跳岛FM就聊聊bullshit jobs,如果你在做一份喜欢的工作,是不是也必定包含有讨厌的部分?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那到底是什么让你一直有事可做? 美国人类学家、《狗屁工作》的作者大卫·格雷伯说:“地狱就是一群人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完成一件他们不喜欢、也不太擅长的任务上。”当无意义的工作把工作场所变成真人秀场,当受雇者为了薪资表演必不可少的忙碌角色,“狗屁工作”就诞生了。那些可能不是真正“有必要”的工作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如果职业不是志业,那怎么处理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就算从事的是个人志业,只要作为一项工作,是否必然是痛苦的?“限于专业化的工作而放弃浮士德式的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世界中任何有价值的工作的前提条件”,我们只能生活在社会劳动分工的“固定角色”中,将投入工作视为无条件的义务吗?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曾在跳岛FM第5期中谈“过劳时代与自我剥削”的复旦大学教授马凌,以及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的经济学学者梁捷。一起探讨为什么我们会被“狗屁工作”剥削。“就业环境恶化”与“工作是人生目的”这两个观念某种意义上构成了“合谋”,我们该如何从这种状况中出走?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2:11 什么是“狗屁工作”?当代社会有不带“狗屁”成分的工作吗? 16:11 为了进补习班的补习、给深夜加班的人送外卖:“狗屁工作”是被创造出来的需求? 26:50 “工作”的两种含义和一种痛苦:卑贱的工作和高贵的创作都是痛苦的 27:37 用“痛苦”的工作换来享受生命的时间,才是一个正常的循环 29:0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限于专业化的工作而放弃浮士德式的个人全面发展,是现代世界中任何有价值的工作的前提条件。” 34:47 《工作与时日》:早在古希腊时代,通过工作追求财富的意识就已存在 40:05 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工作经验:路内写工厂,阿乙写警察 48:53 西西弗斯神话当代“续写”:下班后玩游戏也可以是一种新型“奴役” 1:04:02 从“就业环境恶化”和“必须热爱工作”的合谋中出走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于豆瓣上的书评人。(豆瓣ID: malingcat) 梁捷,学者,任教于上海财经大学,近期在“看理想”上连载音频节目《别怕,这就是经济学》。 【节目中提到的书】 Bullshit Jobs by David Graeber 《债》 [美]大卫·格雷伯 著 《无政府主义人类学碎片》 [美]大卫·格雷伯 著 《告别施舍》 [英]格里高利·克拉克 著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德]马克斯·韦伯 著 《学术与政治》 [德]马克斯·韦伯 著 《工作与时日》 [古希腊]赫西俄德 著 《蜜蜂的寓言》 [荷]伯纳德·曼德维尔 著 《装台》 陈彦 著 《自由与爱之地》 云也退 著 《斯通纳》 [美]约翰·威廉斯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西方的妄想》 [法]达尼-罗伯特·迪富尔 著 《关键词》 [英]雷蒙·威廉斯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里维奇 猫弟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Wed, 17 Feb 2021 22:00:00 +0000
45 对话导演黄梓:《小伟》关于生死,也是一家三口的成长故事|跳岛FM × FIRST青年电影展
最近有一部电影在影院“悄悄”上映了。《小伟》,这部获2019年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的处女作,上映后口碑不错,但排片不多。不少影迷留言询问排片,甚至在自己所处的城市组织包场或发起观影。这部关于父亲患癌症的电影其实取材于导演黄梓的亲身经历,本期节目,我们特地邀请了黄梓,以及作为复审评委参加了2019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作家、文化评论人btr,聊聊电影当中和幕后,那些相互映照故事。 和在绝症阴影笼罩下的大多数普通家庭一样,《小伟》里的一家人也生活在善意的谎言之中。在这部电影里,有死亡迫近时的紧张和不安,也有日常、平淡的时刻。在返回父亲家乡的火车上,儿子一鸣吃着方便面,突然对父亲伟明说了一句“我想改变世界”。这句毫无预兆的话,既是少年一鸣的对现实世界的困惑和雄心,也是导演黄梓一直没有机会对去世的父亲说的话。 一个真诚的创作者,如何在处女作中处理具有自传色彩的家庭题材?如果死亡的大门必将敞开,作为亲人,该努力遮掩还是共同直面?正如《小伟》的预告片中所说——无论年轻还是衰老,健康还是患病,我们都需要“练习如何失去”。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时间轴】 05:30 原片名《慕伶,一鸣,伟明》暗示了电影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09:30 生活化的取景:白云山下水汽氤氲的城市,导演黄梓放学路过的街道 13:00 “进行中”的紧张和淡淡的时刻:影片浓淡相宜,既不煽情,也不寡淡 18:10 躲在包间里拍摄的火车戏:唯一一场一家三口都把内心打开的戏 25:00 拍这部自传性电影最难的部分,可能就是让自己与作品保持距离 27:00 现实中父亲患癌后的出神,电影中超现实的画面 40:20 谈谈“隐瞒”:病人是否应该拥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48:30 黄梓和母亲:执意要参加首映的妈妈经常为了看儿子剪辑电影而假装拖地 55:20 几处闲笔:被黄梓“写丢了”的邻居奶奶和两段没有展开的爱情故事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嘉宾主持】 btr,生活在上海的作家、译者和文化评论人。出版有《迷你》《意思意思》等,译有保罗·奥斯特《孤独及其所创造的》及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樱桃的滋味:阿巴斯谈电影》等。2014年起创办微信公众账号“意思意思”(petite mort)。 【嘉宾】 黄梓,导演、编剧。短片作品曾入选法国昂热电影节、北京独立影像展等海内外影展。2019年,编剧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小伟》(原名《慕伶,一鸣,伟明》)获得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评委会大奖。2020年,影片入选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金鸡奖国产新片展映,莫斯科国际电影节BRICS竞赛单元,香港国际电影节新秀竞赛单元,北京国际电影节等。 【节目中提到的书】 《查无此人》 于是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雨》 [马来西亚] 黄锦树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 猫弟 于是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声音素材】 《小伟》电影预告片 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颁奖典礼 (经授权使用) 【片尾音乐】 There and Then - 上海复兴方案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Sat, 30 Jan 2021 01:54:24 +0000
44 潜入“地下”的村上春树 | 邹波&默音
从问世超过三十年的畅销长篇小说《挪威的森林》,到最近国内出版的非虚构作品《弃猫》,村上春树每次推出新作品,总不会缺少话题热度。甚至可以说,“阅读村上春树”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除了“多年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很多人对村上春树的写作有“轻文学”,甚至“青春”、“小资”的印象。 2021年,72岁的村上春树迎来了新作《弃猫》的中文版问世。在这本非虚构作品中,村上首次完整回忆了参加中日战争的父亲。尽管村上作品的整体风格轻松、诙谐、超现实,也在小说中用隐喻之笔涉足历史战争,但他的写作中还存在“地下二层”——作家下降到善恶混沌难分的空间里,点火把黑暗照亮。正如村上在和川上未映子的访谈中所说:“我不愿意把有悲惨遭遇的人就那样以虚构形式加以利用。”中日战争、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日本邪教组织等社会问题,村上更愿意把这些厚重的题材从他的诙谐和隐喻中“独立”出来。 从《且听风吟》到《奇鸟形状录》再到《弃猫》,村上怎样延续他的“高墙与鸡蛋”?为写作《弃猫》,父亲死后村上如何面对和考证父亲是否参加了南京大屠杀?村上曾说“作家是一个说谎的职业”,如果现实本身的力量足够大,虚构和隐喻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任教于复旦大学的日本文学研究者、译者邹波和曾与村上通过信的作家、日文译者默音,聊聊也许不常在我们视线范围内的,那个潜入“地下”的村上春树。 欢迎关注「跳岛FM」公众号查看节目完整信息。 公众号后台回复「村上春树」,可获取本期节目提到的书单。 【时间轴】 02:25 “高墙与鸡蛋”:从《且听风吟》到《奇鸟行状录》,再到《弃猫》 07:33 被丢弃在海边的猫如何与被国家抛到战场上的父亲并置? 15:36 为写作《弃猫》,村上和《文艺春秋》一起确认父亲是否参加了南京大屠杀 16:38 村上小说中的“反战”与老一辈作家有何不同? 19:23 《地下》纪实系列引发的思考:如果现实本身力量够大,还需要用虚构和隐喻呈现吗? 26:59 村上的“地下二层”:作家要下降到善恶混沌难分的空间里,点火把黑暗照亮、驱散 29:40 江户时代的鲶绘与战后的超级英雄:村上作品里日本民俗与大众文化的“拼贴” 35:10 《电视人》《东尼泷谷》:在欧洲看到的MTV,在夏威夷买的T恤都是村上从“无聊日常”中发掘的新鲜“非日常” 43:34 村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让女人牺牲来拯救世界?对女性主体性的反思?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嘉宾】 邹波,日本文学研究者、译者,现任教于复旦大学日文系。著有《安部公房小说研究》,译有《我是猫》《凤仙花》《相食》等。 默音,1980年生于云南,少时迁居上海。已出版小说《月光花》《人字旁》《姨婆的春夏秋冬》《甲马》《星在深渊中》。译有《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等。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万火归一》 [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 著 《春雪》 [日]三岛由纪夫 著 【出品人】蔡欣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策划】里维奇 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6 Jan 2021 22:00:00 +0000
43 和吉井忍聊聊疫情下的东京本屋
2020年的最后一天,复旦旧书店和深圳诚品书店租约到期,面临着关店的危机。国外的情况也是如此,纽约文化地标Strand书店的老板声称,这家知名书店在93年间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大萧条,却恐怕要敌不过这次新冠病毒。疫情之下,不仅是独立书店,大型连锁书店也遭遇种种困难。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走访多家东京独立书店的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和跳岛FM的老朋友,也是新晋主播于是,一起聊聊疫情中东京书店的店主们,在“呼救”之外的“轻松时刻”。书店没了客人,店主们便进行了一些“脱线”的尝试:开始兼职做酱油,玩图书版的“狼人杀”……面对书店,我们是否能够轻松一点?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后者偏口语,像是对书店的昵称。吉井忍曾写过一本叫《东京本屋》的书,书中的那些独立书店的店主们,在疫情间又“参与”什么样的故事呢?模索舍的老板在几乎无人的新宿街头坚持开着书店,下班关店后就会去居酒屋喝酒。他一边向吉井忍抱怨“今天没卖出什么书啊”,一边笃定地表示“喝酒是为了帮助这些小店”。 关于书店的经营和生存已经被探讨了太多,这期节目,我们就聊聊那些日本独立书店的小故事,以及店主们的“庶民生活哲学”。 【时间轴】 03:48 吉井忍为何选择书店作为长期关注的主题:经由书店通往精神世界 07:19 从盗版名著读者到文学编辑,成长记忆中家乡的小书店 11:15 疫情冲击下日本独立书店的“轻松时刻”:聊聊家里的狗以及如何做酱油 19:23 增田宗昭《知的资本论》:“书店的问题就在于,它是卖书的。” 21:37 松浦弥太郎:“一家完美的书店就像肉铺、鱼摊和花店那样。” 24:33 网络书店与实体书店之别: 一种是目的性强的购物,一种是与未知的“偶遇” 28:57 吉井忍推荐游戏——图书版“狼人杀”:看书也可以轻松有趣 33:59 《东京本屋》里那些独立书店老板的后续:当手表模特、做广播节目、开书店酒吧 45:31 爱书店的人和爱书的人是重合的群体吗? 【主持】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嘉宾】 吉井忍(Yoshii Shinobu),日籍华语作家,毕业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新闻编辑。现专职写作,致力于向华语读者介绍日本文化。著有《四季便当》《东京本屋》。作品亦见于《读库》《鲤》《知日》《南方周末》《城市画报》等刊物。 【节目中提到的书】 《东京本屋》[日]吉川忍 著 《四季便当》[日]吉川忍 著 《四季便当II》[日]吉川忍 著 《知的资本论》[日]增田宗昭 著 《东京蠹余录》 尹敏志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すべての雑貨》[日]三品辉起 著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9 Jan 2021 22:00:00 +0000
42 颜怡颜悦:在厕所和浴缸里读书,在扮演与反扮演中表达
欢迎收听新的一期「自由潜水」!继上次三位主播的读书分享之后,这期节目请来了两位朋友颜怡颜悦,她们是脱口秀演员也是双胞胎姐妹,和跳岛的主播钟娜一起分享身为创作者的阅读经验。 聊到乔纳森·弗兰岑的《自由》时,颜悦说她特别喜欢那种偶像的衰落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如何正确地活着的想法,以及一个明知道自己不可能那样活着的内心”。她们喜欢比尔·布莱森吐槽一切的英式幽默,“虽然世界必将发霉,但嘴一定要贱”。从上野千鹤子“罕见的犀利声音”再到公共讨论领域中的对抗,人们是否太缺少读书的时刻,因此容易陷入杠精式的争吵,给自己的生命增加“无聊的空白”? 如果说写段子是一个工具化、技巧化的过程,那么写小说需要不断发掘的是什么?作为脱口秀演员的颜怡颜悦,同时也在进行文学创作,她们如何看待段子与小说、口语与书面语以及自我和虚构之间的“跳跃”?作为脱口秀爱好者的双语写作者钟娜,为什么认为“BM女孩”段子中有“不经意间写下的黑色幽默小说情节”? 听颜怡颜悦说话是一种奇妙的体验,两个“相同”的声音此起彼伏:各自表达,互相补充;不停接梗,互相拆台。就像一场读书分享主题的脱口秀。 欢迎关注「跳岛FM」微信公众号查看完整内容。 【本期潜水队员】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豆瓣ID:阿枣) 颜怡颜悦,脱口秀演员。(微博ID:颜怡颜悦) 【时间轴】 06:04 带有规训意味的黑暗童话,无法掌控人生的主角 08:13 长大后发觉小说虚构性后的“背叛感”与保罗·比第的《背叛》 10:30 乔纳森·弗兰岑《自由》:真诚又复杂,“人生被表达得如此清楚” 16:31 伍迪·艾伦的“扯淡集”《无羽无毛》:把one-liner的技巧用进小说 18:58 比尔·布莱森《全民自黑的英国》:虽然世界必将“发霉”,但嘴一定要贱 24:30 上野千鹤子:上一代日本女性中罕见的“愤怒的声音” 35:36 段子与小说:工具化、技巧化的段子和要求不断发掘新东西的小说 43:26 脱口秀是虚构和真实的结合体:自我与共鸣,可信度与表演性 【节目中提到的书】 《2666》[智利]罗贝托·波拉尼奥 著 《自由》[美]乔纳森·弗兰岑 著 《背叛》[美]保罗·比第 著 《无羽无毛》[美]伍迪·艾伦 著 《全民自黑的英国》[美]比尔·布莱森 著 《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美]格雷格·迪安 著 《厌女》[日]上野千鹤子 著 Fleishman Is in Trouble by Taffy Brodesser-Akner 《冠军早餐》[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著 《时震》[美]库尔特·冯内古特 著 《印度之行》[英]E.M.福斯特 著 《正常人》[爱尔兰]萨莉·鲁尼 著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后期制作】AURA.pot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片尾音乐】There and Then-上海复兴方案 【文字整理】drunkflea 程程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2 Jan 2021 22:00:00 +0000
41 如何通过设计去“读”一本书?| 跳岛FMx单向街书店文学奖
每次踏入书店,面对满架子的书籍,是什么吸引我们将一本书从书架上拿下来?翻开书页,是什么在白纸铅字之外丰富着我们的阅读体验?在进入一本书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接触到的是书的设计:封面、纸张、排版……这些都是书籍设计师试图与读者“对话”的“语言”。不仅在视觉和触觉上“捕获”注意力,好的设计也会让读者对书的内容产生兴趣,甚至可以引发想象和思考。 成为书籍设计师之前首先得成为读者——当设计师在阅读时,他们在看见了什么?他们如何用视觉的方式传达书籍内容?说到从内容到视觉之间的转化,文学书的设计是不是最难的?如何在文学书的封面上“叙事”?在书籍设计这件事上,作者、出版方和设计师之间有着怎样的合作与拉锯? 本期节目由跳岛FM与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共同呈现。本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特别新增“书籍设计奖”,以此为契机,我们邀请到了平面设计师、书籍设计师,也是跳岛FM的视觉设计孙晓曦,以及设计师、出版人周安迪,和大家聊聊书籍设计师的“字外功”和“叙事法”。 【时间轴】 05:03 读屏时代,书籍设计更应该重视封面的视觉冲击力吗? 09:01 除了封面设计,书籍设计还包括什么? 18:57 设计师的“字外功”:好设计师首先得是好的读者 28:37 “没有设计就是最好的设计”是对设计师的一种打压 32:35 为什么说好的设计师敢于推翻自己方案? 37:28 文学书的封面如何“叙事”? 40:32 科班出身vs半路出家:书籍设计师的养成之路 45:17 市场导向、电脑软件“虚化”下的书籍设计如何回归 【主持】 祝羽捷, 写作者,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曾任《时尚芭莎》专题总监。著有《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作品,翻译作品《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 【嘉宾】 孙晓曦,平面设计师,书籍设计师,Pay2Play联合创始人。 周安迪,设计师,出版人,梯工作室(Telos Books)和Text&Image梯书店负责人。 【节目中提到的书】 《岸萤》陈传兴 著 《红霞(HX)》 曹斐 著 《及格家宣言》 [美]雷·贝内特 著 《当我们阅读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美]彼得·门德尔桑德 著 《洛丽塔》 [美]纳博科夫 著 《奇普·基德的设计世界》 [美]奇普·基德 著 《薄薄的故乡》 王小帅 著 Cover by Peter Mendelsund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后期制作】AURA.pote 【音乐】Café’Alpha(Main Theme) - Choro Club 【文字整理】drunkflea 阿索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5 Jan 2021 22:00:00 +0000
40 把文学装进耳朵的2020年 | 年度回顾
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从3月31日到12月31日,跳岛FM已经上线整整9个月了。这是一期年终特别节目,跳岛FM主理人猫弟也来到幕前,与主播里维奇、跳岛FM资深听众伊夏一起回顾,跳岛FM在2020年里留下的故事。 从一纸项目书到“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跳岛FM怎样诞生?从苛刻的批评到满屏的表白,播客主播如何“养成”?与文字相比,声音忠实地记录下了什么?用文学的目光关注那些正发生的事,或是连接起看似不相关的作家或作品,跳岛FM对更新谈论文学的方式进行了怎样的尝试? 除了节目花絮和幕后故事,跳岛FM也终于要和大家聊聊天:增加互动设置、举办线下活动、进行播客串台以及更多未来计划。感谢岛民们对跳岛FM的关注与支持,我们挑选了一小部分印象深刻的听众评论,在「跳岛FM」微信公众号中呈现。2021年,希望能为大家带来更多有惊喜的节目,也期待与大家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 【时间轴】 02:26 2020年,我们为何以及如何“跳岛” 10:44 “最喜欢的三期节目”和诸多幕后花絮揭秘 36:54 对听众说:互动设置、线下活动、播客串台和更多未来的计划 47:30 超长致谢:感谢一起跳岛 【本期跳岛选手】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猫弟,跳岛FM主理人,豆瓣小组「手机橱窗计划」发起人。(豆瓣ID:猫弟maud) 伊夏,出版社编辑,书评人,播客“西夏酒馆”主播。(豆瓣ID:伊夏)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后期制作】陆佳杰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阿索 drunkflea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Wed, 30 Dec 2020 22:00:00 +0000
39 非虚构写作:生活的面孔、小说的眼睛和天真的心 | 袁凌&金理
近些年,“非虚构”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不仅有聚焦外卖骑手现状的“爆款文”,也有“真实故事计划”等非虚构写作平台上“打动人心的原创真实故事”。无论是引发热议的特稿,还是素人的日常化表达,似乎都与我们切身相关。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著有多部非虚构作品的作家袁凌,以及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金理,从“非虚构热”说起,聊聊非虚构与虚构两种文类之间的“纠葛”。从新闻和小说“良性竞争”到非虚构“占领上风”,以小说为代表的文学创作是否真的已经无法回应现实?于是创作者需要转换视角,去寻找非虚构的可能性? 然而,广受赞誉的非虚构作品《扫地出门》的作者马修·德斯蒙德认为,自己在写作中受到“观察天才”——小说家们的影响最大。于是我们进一步发问:虚构还能为非虚构提供什么?一方面,“特稿腔”因追求类似小说的写作套路而忽视了对个体的关切;另一方面,带有文学“目光”的人物细节刻画,让特稿中受困于“算法”的外卖骑手更能为大众所感知。不难发现,非虚构与虚构其实在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个时代发言,也面临着相似的表达困境。 【时间轴】 05:20 从新闻和小说“良性竞争”到非虚构“吞噬一切” 09:28《扫地出门》的作者表示其非虚构写作受到“观察天才”——小说家的启发 11:36 “写小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非虚构是虚构的基石 14:30 创作虚构作品可以脱离生活经验?实际上虚构需要更多的经验 21:00 当社会学介入非虚构写作,文学则成为附庸? 24:20 “特稿腔”:追求类似小说写作的套路,忽视对个体的真实关切 26:36 文学还能为非虚构提供什么:爆款文中可被读者感知的外卖骑手 30:57 何伟与《江城》:内化的外来者眼光与“天真的心” 51:30 文本之外的“非虚构作品”:抖音、快手等短视频里生活片段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嘉宾】 袁凌,作家。著有《生死课》《青苔不会消失》《寂静的孩子》等。 金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青春梦与文学记忆》等。 【节目中提到的书】 《扫地出门》 [美]马修·德斯蒙德 著 《雾行者》路内 著 《弱者的武器》 [美]詹姆斯·C·斯科特 著 《江城》 [美]彼得·海斯勒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金理推荐 《生死课》 袁凌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11 “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到他所生活的世界,很符合我对非虚构写作的期待。” 袁凌推荐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著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20.09 “虽然这是一部虚构作品,但是他的小说不像典型意义上的小说,更多是记录了他的通感、记忆和领悟的片段,穿插在一起组成了小说。”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后期制作】陆佳杰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阿索 drunkflea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2 Dec 2020 22:00:00 +0000
38 出租屋图鉴:城市漂泊青年的笑与泪 | 张敦&张畅
房东脾气大且过度洁癖,租客被迫连夜搬家,本地住户窥视外来租客……这些戏剧化的场景往往是租房者的日常生活。就算选择了更为便捷的长租公寓,要面对的也可能是合住室友紧闭的房门,与金牌管家隔着屏幕冰冷的对话,以及被卷入“租金贷”的风险。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曾经在小说中“杀死”房东老太太的作家张敦,以及录节目前还在和楼上装修工交涉噪音问题的写作者、节目策划人的张畅,一起打开租房这个潘多拉的魔盒。租房中最尖锐的,莫过于租客与房东之间种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张敦在小说里想象的“谋杀房东行为”,真实地反映了怎样的租房困境?如果房东和租客的身份转换,会发生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扭转?租来的房子是家吗?“家”的含义在当代社会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当最基本的居住问题摆在眼前时,我们如何安置自己的“理想生活”? 欢迎关注「跳岛FM」微信公众号查看完整内容。 【时间轴】 07:25 《杀死房东老太太》里房东死后给“我”托梦:在北京做鬼住得也很拥挤 21:07 “这个社会更偏爱有房产证的人。” 23:50《杨天乐买房记》:当租客成为房东…… 25:25 从空间僭越到身体剥削:“以炮换租”现象在疫情期间激增 28:15 日本搬家公司的极致服务vs自己一团乱麻的搬家经历 32:00 居住空间还是情感依托?“家”到底是什么? 44:15 描摹大城市年轻人居住现状的影视剧和现实相距多远?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嘉宾】 张敦,作家、教师。代表作有小说集《兽性大发的兔子》。(豆瓣ID:张敦厚) 张畅,写作者,节目策划人,做过记者、编辑。即将出版短篇小说集《我们的庸常生活》。(豆瓣ID:赫恩曼尼) 【节目中提到的书】 《兽性大发的兔子》 张敦 著 《杨天乐买房记》 杨时旸 著 《扫地出门》 [美]马修·德斯蒙德 著 《不方便,但很幸福》 [韩]洪渊植 编绘 《非法入住》 王威廉 著 【本期嘉宾推荐】 《我在底层的生活》 [美]芭芭拉·艾伦瑞克 著 《醉乡民谣》(2013) 伊桑·科恩 乔尔·科恩 导演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后期制作】陆佳杰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阿索 drunkflea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5 Dec 2020 22:00:00 +0000
37 追星小说:如何呈现“造梦运动”里的新型情感?| 郭爽&堂本栞
在之前的节目里,跳岛FM已经讨论过粉丝文化和同人小说,本期节目我们继续延展这个话题,聊聊那些关于追星的小说。虽然idol和粉丝经常占领社交媒体的头条,但在文学作品中却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追星这个行为似乎有被娱乐化和污名化的趋势,这是否是文学小说“忽视”追星题材的原因? 在郭爽的中篇小说《拱猪》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罕见的追星描写。在节目中,郭爽与我们分享了她的创作契机。在她看来,追星是重要的社会现象,但对于作家而言,要写的不只是热门话题,而是那些对于自身来说“非写不可的事”,否则就是简单的“蹭热度”。播客“普通读者”主播堂本栞也向我们推荐了一本日本的追星小说《推し、燃ゆ》。 在资本打造的“造梦运动”中,人与人之间生长出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关系和情感?小说创作如何挖掘和呈现追星过程中那些虚渺、私密的心理?欢迎在这期节目中与我们一起踏入追星这股当代生活中不可忽视的情感暗流。 欢迎关注「跳岛FM」微信公众号查看完整内容。 【时间轴】 10:15 《拱猪》:追星是少女珊珊走向外部世界的“小径” 13:40 绑架与被绑架:粉丝与偶像的隐形契约 18:23 “追星女孩”的刻板印象形成于媒体对女性的筛选报道 26:40 《推し、燃ゆ》:粉丝在不真实的爱中把自己燃烧殆尽 35:15 偶像本身就是一个拟像,粉丝投射的是自我 40:41 资本运作的“流量”只是一场冷酷的“圈钱行为”吗? 51:20 热门的社会现象不是创作取材的标准,作家要写“非写不可”的事情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嘉宾】 郭爽,作家。著有《正午时踏进光焰》《我愿意学习发抖》。曾获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豆瓣ID:郭爽) 堂本栞,播客“普通读者”主播之一,一个读书很杂的普通读者。(豆瓣ID:堂本栞) 【节目中提到的书】 《正午时踏进光焰》 郭爽 著 《推し、燃ゆ》 [日]宇佐見りん 著 《かか》 [日]宇佐见りん 著 《冷血》 [美]杜鲁门·卡波特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拉迪盖之死》[日]三岛由纪夫 著 《哈尔的移动城堡》[英]戴安娜·韦恩·琼斯 著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后期制作】陆佳杰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阿索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8 Dec 2020 22:00:00 +0000
36 即兴:这个时代的文化盲盒?| 小老虎&健崔
这是一期在音乐和文学之间来回跳跃的节目,我们请来了独立音乐人小老虎和乐评人、播客Common FM主理人健崔,聊聊不同领域的“即兴”。即兴说唱,脱口秀,不打腹稿的自动写作,和陌生人的偶然对话……即兴是一种自由的流动,它的部分乐趣在于“冒险”,比如尴尬和冒犯的危险。但如今我们是否已经习惯于追求完美和标准,是否还愿意体验这种冒险中可能产生的微小不同? 即兴不仅是一种实际行动,也可以延伸为一种思维方式。如今各种文化艺术媒介的细分市场都做得相当细致,反观文化盛世的年代,主流的艺术门类之间尚未形成明确的界线:“垮掉的一代”诗人艾伦·金斯堡、小说家杰克·凯鲁亚克都制作了自己的唱片;音乐人鲍勃·迪伦在歌词里疯狂地尝试着文学式的表达……我们作为文化产品爱好者,是不是也已经习惯以“标签”划定边界,选择进入某一本书、某一首歌曲或某一部电影?在即兴中,我们是否可以找回没有边界的创造力? 欢迎关注「跳岛FM」微信公众号查看完整内容。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嘉宾】 小老虎,独立音乐人。 健崔,乐评人、策展人、电台DJ。曾出版《太阳声》《嘻哈圣经》等乐评专著。曾担任《周末画报》《新视线》《GQ》等媒体的主编及总监工作。现主理音乐播客Common FM。 【时间轴】 02:53 小老虎的说唱从即兴开始:小酒吧里面对面的口沫横飞和互相攻击 13:58 抽象画面下的通感:以海平面的小船、城市建筑和几何图形作乐谱 18:50 即兴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盲盒:在每次细微差别中共同冒险 20:28 没钱才说唱?说唱的魅力在于给予所有人表达的机会 28:37 曾经艺术家们同在一片海里,如今却各自为岛 37:50 艺术创作与“报道”现实:汤姆·威兹述说底层小人物、五条人记录住在烂尾楼里的人 58:19 操着四川方言的男孩,穿睡衣闲逛的上海中年人……方言歌手就像“戴面具的人” 【节目中提到的音乐】 单曲: A Hard Rain’s Gonna Fall - Bob Dylan Subterranean Homesick Blues - Bob Dylan Smells Like Teen Spirit - Nirvana Howl - Allen Ginsberg The Ballad of the Skeletons - Allen Ginsberg 上县城 - 五条人 梦幻丽莎发廊 - 五条人 烂尾楼 - 五条人 Closing Time - Tom Waits I hope That I Don’t Fall in Love With You - Tom Waits Ol’55 - Tom Waits Downtown Train - Tom Waits 成都 - 赵雷 这才是成都 - 谢帝 五彩斑斓的黑 - 回春丹 孔雀 - 蛙池 走过来走过去 - 万晓利 鸟语 - 万晓利 这一切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 万晓利 专辑: Lions For Real - Allen Ginsberg Closing Time - Tom Waits 【节目中提到的书】 《醉钢琴与地下蓝调》 [美]汤姆·威兹 著 《编年史》 [美]鲍勃·迪伦 著 Miles: The Autobiography by Miles Davis 《嚎叫》 [美]艾伦·金斯堡 著 《夜晚的潜水艇》 陈春成 著 《繁花》 金宇澄 著 【本期嘉宾推荐】 《即兴:其本质与音乐实践》[英]德里克·贝利 著 The Bootleg Series, Vol.7: No Direction Home - Bob Dylan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甘信宇 【后期制作】王若弛 佳杰 【音乐】 片头:Public Poet - 上海复兴方案 片尾:Natural Blues - Moby 【文字整理】阿索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1 Dec 2020 22:00:00 +0000
35 在现代“罐装”生活里,我们为何必须散步?| 于坚&楚尘
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似乎在“争先恐后”地踏入“过劳时代”。放弃休息时间,“积极上进”地加班,行动的轨迹变成了点与点之间苍白的直线。现代城市建设抹去了花鸟市场、菜市场等闲逛地……漫无目的的散步已经消失了吗?闲散意味着浪费时间吗?散步在如今的意义是什么? 本期跳岛,我们请来了诗人、作家于坚和文学出版人楚尘,从于坚漫步巴黎的观察聊开去。于坚在关于“巴黎漫步”的散文集《巴黎记》中这样形容这个城市:“仿佛一头顽固守旧的大象,趴在世界之夜中”。现如今,“新的就是好的”已经成为普遍的常识,但在巴黎,你可以在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方逛古老的教堂、跳蚤市场和二手书店,看新的事物在古老的时间里发生化学反应。巴黎还是一座有“闲逛的诗意”的城市,于坚认为巴黎本身就是一座可以体验的《追忆似水年华》——“如果以积极进取的世界观来评估,《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完全是浪费时间的无聊文人。世界日新月异,谁有工夫去读这些令人昏昏欲睡的段落。” 那么,于坚在散步中观察到怎样的巴黎?闲逛是否存在正当性?当城市里可以闲逛的地点一点点消失,我们还能在哪儿漫步?世界变得越来越乏味,我们如何对抗奔忙与单调?在这期节目中,于坚将会带领我们从巴黎跳跃到昆明,从青年时代阅读法国文学的经历,漫步至他所现实世界中的巴黎。一起在无法停止“向上走”的忙碌日常中,重新发现生活的细节,找回与地面的联系。 欢迎关注「跳岛FM」微信公众号查看完整内容。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BeulahDong) 【嘉宾】 于坚,字之白。文人。70年代初开始写作。出版有著作50多种。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朱自清散文奖,吕梁文学奖等。 楚尘,楚尘文化创始人。著有小说集《有限的交往》,诗集《地面上的在空中》等。2000年开始致力于出版业。 【时间轴】 08:39 藏在牛皮纸袋中的法国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青年时代在书中想象巴黎 10:10 于坚的巴黎“流浪”记:“我一个人站在车站,提着箱子,不会法语,也没有认识的人。” 17:26 摄影也是一种写作的文本:“我的写作是看见的写作。” 24:34 “要了解巴黎人的生活,就要去跳蚤市场。” 33:00 流浪汉、狗与公开的文学梦:在旅馆门口乞讨的流浪汉也许是一个诗人 34:59 金窝vs狗窝:五星级宾馆也好,小旅馆也好,重要的是选择真正热爱的生活 41:34 下水道的小草、摩天大楼后的残阳:散步的细节包裹着生活的意义 49:05 以散步远离高速列车的“罐装”生活:人不能失去与“地面”的联系 51:22 《巴黎记》是“散步”传统在中国文学中的复活 【节目中提到的书】 《巴黎记》 于坚 著 《印度记》 于坚 著 《昆明记》 于坚 著 《建水记》 于坚 著 《九三年》 [法]雨果 著 《悲惨世界》 [法]雨果 著 《约翰·克利斯朵夫》 [法]罗曼·罗兰 著 《恶之花》 [法]夏尔·波德莱尔 著 《流动的盛宴》 [美]海明威 著 《追忆似水年华》 [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于坚推荐 《世说新语》 刘义庆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08 “这是一本古代典籍,一本诗人传,中国古典时代诗人的波西米亚式的生活。这是一本穿越时间的书,也是为这个时代而写的——生命形式不只有一种,也可选择嵇康、阮籍式的生命。” 楚尘推荐 《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法]让-雅克·卢梭 著 余中先 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9.06 “如果试图在纸上散步,这本书是最好的去处。”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文字整理】阿索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4 Nov 2020 22:00:00 +0000
34 【自由潜水】不是我们在挑选书,是书在挑选我们
这是跳岛FM的新栏目——「自由潜水」,一个主播们分享读书(轻松聊天)的节目!本期节目,我们的三位主播里维奇、钟娜和肖一之带领大家潜入水中,探索作为生活组成部分的读书。 “不读书明天就没法教课”的肖一之老师需要不断重读威廉·戈尔丁的《蝇王》,尽管是带着教学任务的阅读,却每次都能发掘新“矿藏”。里维奇大学时把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推销员威利还房贷的抱怨当做笑料去读,而目前也在还贷的她似乎不得不对这场“骗局”产生强烈共鸣。钟娜工作日午休时会去公司附近的MUJI读40分钟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在一点点啃下这本大部头的同时,与“世界”保持着友好距离。 欢迎关注「跳岛FM」微信公众号查看完整内容。 【本期潜水队员】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豆瓣ID:阿枣)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豆瓣ID:#ArtfulDodger#) 【时间轴】 04:10 真正的经典作品是“每次重读都会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08:00 阅读是一处庇护所:工作日午休的抽离、通勤时的“隐身”、图书馆中的流连 11:20 汤姆·威兹《地下蓝调和醉钢琴》也可以通向五条人的世界 18:55 乔治·斯坦纳《漫长的星期六》:在不确定的等待中拥抱星期天终将到来的希望 20:50 长大后才明白奥维德《变形记》中被遮掩的女性痛苦 23:25 蕾拉·斯利玛尼《温柔之歌》是上野千鹤子《父权制与资本主义》的文学阐释 36:59 从杜甫《百忧集行》到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的“缺钱生活” 53:51 “默读”是现代阅读的方式,回归公共朗诵的“讲故事”传统是可能的吗? 【节目中提到的书】 《蝇王》[英]威廉·戈尔丁 著 《楼兰》[日]井上靖 著 《杜甫》洪业 著 《为什么读经典》[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著 《在西方目光下》[英]约瑟夫·康拉德 著 《却将谈笑洗苍凉》姜鸣 著 《追忆似水年华》[法]马塞尔·普鲁斯特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日]上野千鹤子 著 《变形记》[古罗马]奥维德 著 《变形记》[奥地利]卡夫卡 《醉钢琴和地下蓝调》[美]汤姆·威兹 著 《漫长的星期六》[美]乔治•斯坦纳,[法]洛尔•阿德勒 著 《语言与沉默》[美]斯坦纳 著 《推销员之死》[美]阿瑟·米勒 著 《温柔之歌》[法]蕾拉·斯利玛尼 著 《我爱美元》朱文 《王考》童伟格 《美元硬过人民币》韩东 《伊凡·伊里奇之死》[俄]列夫·托尔斯泰 《米德尔马契》[英]乔治·艾略特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加拿大]扬·马特尔 著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视觉设计】孙晓曦 【片尾音乐】There and Then-上海复兴方案 【文字整理】阿索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App、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7 Nov 2020 22:00:00 +0000
33 小说开始于历史停笔的地方 |王占黑&东来
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说“小说源自于历史的缺陷”。历史往往止步于难以被人们知晓的情感和体验,而小说作为这种“历史缺陷”的补充,也许最应该记录下那些站在“胜利者”阴影下的“失败者”们。有一位小说家,她一生的创作都着墨于那些“被生活打得七零八落”的“失败者”:住在船上的“逃避者”,在不需要书店的小镇开书店的“疯女人”……这位作家从不遮掩“不靠谱的人”身上的缺陷,也总是记得让“被打败的人”幸存下来。 这是英国作家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她的父亲是英国《潘趣》杂志主编,母亲是牛津萨默维尔学院校友会的主席,继母是著名插画师谢泼德的女儿,叔叔是在布雷奇利庄园破译德国恩尼格玛密码机项目的负责人。C·S刘易斯和托尔金是她的老师,蒂尔达·斯温顿和安娜·温特曾是她的学生。虽年近六十才动笔写作,但她第二本书《离岸》就获得了布克奖,去世后被评为“英国战后最好的作家之一”。曾出身显赫、少年得志的佩内洛普,后来却“跌落”到泰晤士河上的破驳船上——就像她在《离岸》中写的那些住在船上的人们。人生经历的强烈落差也许造成了她对“失败”的敏感,她甚至把人分成消灭者(exterminators)和被消灭者(exterminatees),并且主动选择站在被消灭者一方。 我们如何看待所谓的“失败者文学”?佩内洛普的人生经历与她的“失败者写作”有怎样的关联?晚年才开始写作,一度被认为是“打毛衣、做果酱的业余作家”,她是什么样的文坛“意外”? 这期节目由专业安利佩内洛普的跳岛FM老朋友肖一之主持,还有王占黑、东来两位青年作家一起对话(捧哏)。从对佩内洛普和“失败者文学”的讨论中我们也引发思考:文学不可能存在胜利者的姿态?必然诞生于失败之中? 【主持】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嘉宾】 王占黑,青年作家,最近出版新书《小花旦》。 东来,青年作家,出版有小说集《大河深处》。 【时间轴】 08:20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把把人分成“消灭者”和“被消灭者”,自己主动站在“被消灭”的一边 10:50 失败者与成功者二元对立背后的多层面:《离岸》中的人住在下沉、潮湿的破船上,他们自成一统,有自己的尊严 12:00 船屋上的边缘人、开书店的“疯女人”:佩内洛普笔下不遮掩缺陷的普通人 16:10 文学杂志停办、可能房租未缴清就匆忙从文学中心伦敦搬到海边小镇,佩内洛普的人生开始转折 22:16 书写“失败者”的佩内洛普:出身显赫、牛津毕业的她“跌落”到泰晤士河上的一艘破驳船 23:50 “失败者”的勇敢、希望和幸存:现实中自杀的男模,在《离岸》里最终冲进风浪 27:39 《书店》等作品中的“小大人们”:似乎未受贫困环境的影响,没有任何自怨自艾,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 31:45 碰到不喜欢的采访提问时,佩内洛普就开始打毛衣:“大家都会原谅一个打毛衣的老太太” 39:08 “小说源自于历史的缺陷”:以德国浪漫派诗人诺瓦利斯为蓝本的《蓝花》,佩内洛普认为自己写的都是历史小说 40:40 佩内洛普小说里浅浅的幽默笔调也许与家族遗传有关:在二战的炮火中饭桌上的香槟塞子被震开,全家人没有一个跑开,还说“要是每次都能这样开香槟就方便了” 42:00 佩内洛普有意把自己的生活与写作拉开距离,连她指定的传记作者都“无法靠近” 49:40 面对“业余作家”的评价,佩内洛普说“我到底要写多少本书,才算是一个职业作家” 51:40 文坛的“意外”、《离岸》获布克奖的争议:晚年才开始写作、被认可的佩内洛普说“我是一个从来没有年轻过的老作家” 【节目中提到的书】 《离岸》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书店》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无辜》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蓝花》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天使之门》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早春》 [英]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 著 The Golden Child by Penelope Fitzgerald Human Voices by Penelope Fitzgerald At Freddie's by Penelope Fitzgerald Penelope Fitzgerald: A Life by Hermione Lee 《斯通纳》 [美] 约翰·威廉斯 著 《帕特里克·梅尔罗斯五部曲》 [英] 爱德华·圣奥宾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王占黑推荐 《儿子的大玩偶》 黄春明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10 “这本小说的主角是一个穿戴成小丑的样子讲广告的人,赚钱非常辛苦吃力,却被镇上的人讨厌。书里的很多人物也是乡土意义上的小人物,或者说失败者,每个人都在苦苦挣扎。” 东来推荐 《弦理论》 [美]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著 林晓筱 译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07 “这是一本讲网球的书。作者是一个天分和缺陷都非常明显的人,个人的悲剧感也特别强。但这本书写得很潇洒、明亮,在书里你可以看到一个有神性的人,以及他为事物所赋予的价值感。” 【主理人】猫弟 【统筹&监制】Bake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0 Nov 2020 22:00:00 +0000
32 像女巫那样写作:蘑菇、野兽和致幻术 | 马凌&李灿
万圣节刚过去,这期节目不妨来聊一个“致幻”的话题——像“女巫”一样写作。甘愿死在蓝胡子手下女人、为了美丽自愿成为野兽的女孩、四处传播波德莱尔式梅毒的“黑色维纳斯”……这是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禁忌咒语”。因梦境相通而远离孤独的“绿孩子”们、连通生命与死亡的蘑菇、拥有时间观念的咖啡壶……这是波兰女作家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万物有灵法术”。她们就像女巫一样,以想象和传说为配方,以文字作坩埚,烩制了一个个迷幻的故事。两位作家本人也颇有些女巫气息:安吉拉·卡特好作惊人之语,姿态异端;托卡尔丘克隐居在森林,和自然融在一起。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在豆瓣的书评人马凌和托卡尔丘克作品系列策划编辑李灿,从“女巫”的视角来看安吉拉·卡特和托卡尔丘克。即使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性解放浪潮中,安吉拉·卡特的作品都足够惊世骇俗,她为什么偏好书写禁忌主题?她又如何通过改写民间故事,让禁忌变得“合法”?在托卡尔丘克笔下,各种事物是怎样被赋予了生命?残酷的题材如何在她的讲述下变得柔韧?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于豆瓣上的书评人。(豆瓣ID: malingcat) 李灿,浙江文艺出版社上海分社编辑中心主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作品系列策划编辑,译有《我的左脚》。 【时间轴】 03:13 像“女巫”一样写作:以接受“恶”来对抗世界的安吉拉·卡特和暗暗拆解一切的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12:12 托卡尔丘克笔下的“身体”意象:欲望蓬勃的致幻蘑菇、艺术品般的人体标本…… 22:04 《染血之室》中甘愿死在蓝胡子手下的女人、《老虎新娘》中自愿变成野兽的女孩:安吉拉·卡特通过改写民间故事,让禁忌的欲望“合法” 28:50 安吉拉·卡特另类的女性解放视角:萨德的作品满足了部分女性欲望——女性在幻想某种屈服 34:38 在托卡尔丘克眼中“万物有灵”:介于人与植物之间的“绿孩子”、拥有时间观念的咖啡壶、做变形手术变成狼的人…… 41:10 如何从量子力学的视角看托卡尔丘克的作品? 43:44 与法国新小说写物的“冷感”不同,托卡尔丘克的“物本主义”在她“温柔的讲述”之下 50:17 安吉拉·卡特生前因先锋、异端而游离在大众视线之外,去世后其作品迅速一售而空 52:30 安吉拉·卡特做布克奖评审时说:“我快速翻完了所有页,想检查里面有没有塞着几张10磅的钞票。” 53:10 “如果根据诺贝尔文学奖一贯的主旨来看,安吉拉·卡特可能太叛逆了,没有表达出所谓对人类的关怀,这一点跟托卡尔丘克是不一样的。” 57:30 为什么安吉拉·卡特认为最具有女性气质的作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 【节目中提到的书】 《怪诞故事集》[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衣柜》[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云游》[波兰]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著 Drive your Plow over the Bones of the Dead,Olga Tokarczuk 《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英] 安吉拉·卡特 著 《卡特制造》[英] 埃德蒙•戈登 著 《莫失莫忘》[英] 石黑一雄 著 【本期推荐图书】 马凌推荐 《陀思妥耶夫斯基(第4卷):非凡的年代:1865-1871》 [美] 约瑟夫•弗兰克 著 戴大洪、刘佳林 译 “这是一套5卷本的传记,中译本今年出到了第4本。这部传记是评传,既写陀氏的生平也写他的作品,1865到1871是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那些作品问世的年代。” 李灿推荐 《我们都是被偷换的孩子》莫言 著 “这是莫言的演讲集,书名来自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偷换的孩子》。莫言借用这个书名是想表达,作家在创作中要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去写真正和生命相关的东西。同时文学阅读也能够“换回”我们对世界敏锐的感知力。”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3 Nov 2020 22:00:00 +0000
31 2020年诺奖得主露易丝·格丽克的“内心时间”| 方商羊&李骄阳
2020年10月8日,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爆冷”得此殊荣。哪怕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格丽克仍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名字。她为人低调却不失锋芒,享誉美国诗坛已久,至今著有12本诗集,遍获各种诗歌奖项。她在耶鲁大学教授写作,培养了许多后辈作家。作为美国当代诗歌不可或缺的存在,她是一个怎样的诗人?勇于探索什么样的主题?在外部世界喧嚣动荡的2020年,诺奖为何选择一位专注于内心对话的诗人?我们又如何在格丽克多维的“内心时间”里漫游? 继上期聊诺奖等文学奖项之后,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两位在美国的年轻写作者来聊聊今年的诺奖得主格丽克。一位是现于斯坦福大学驻校写作及任教的诗人方商羊,他即将师从格丽克;另一位是诗人、跨媒介艺术家李骄阳,她曾在纽约大学学习与任教,师从加拿大诗人安妮•卡森(Anne Carson)。 格丽克的诗作是否如诺奖颁奖词所言?为什么评论常将格丽克和普拉斯、狄金森进行比较,却很少将她和男性诗人比照?格丽克在美国当代诗歌界中占据怎样的位置?身份政治写作、实验性诗歌……美国当代诗歌的图景如何?许多美国诗人都曾受格丽克指导,两位嘉宾也在美国创作诗歌和教授诗歌写作,由此我们延伸出一个问题——诗歌是可以教授的吗? 【时间轴】 04:00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的诗常常有一种“欺骗性的简洁感”,会像“鬼魅一样”在思想里回荡 08:59 诺奖颁奖词里的“austere”指的是格丽克“苦行式的克制”,翻译成“质朴之美”或“冷峻之美”是不准确的 14:55 “于无声处听惊雷”:格丽克的天赋在于语调冷漠和内心炙热之间的张力 17:25 格丽克的诗里很少直接出现当代的文化符号或议题:她把外部世界进行内部消化之后再呈现出来 21:56 美国当代诗歌盛行的身份政治写作:克劳迪亚•兰金(Claudia Rankine)的种族冲突主题和越南裔诗人王洋(Ocean Vuong)的阶级差异、LGBT主题 23:16 从美国诗歌的说唱传统到多媒体诗歌创作,如何看待实验性诗歌? 26:24 “后自白派”的第一人称书写和当代诗歌里的身份政治风潮关系如何? 30:13 格丽克的“我”是装着不同人物的“容器”:男人、女人、神、园丁…… 32:50 “格丽克知道自己该怎样写作,却选择把缺陷留在作品里。” 39:05 在格丽克多维的“内心时间”里漫游:时间和空间坍缩成一块心灵世界 44:00 格丽克的诗有喜剧式的“音调”和悲剧式的“音色”:她的幽默与讽刺并非出自本意,而是源于她极端的坦诚和直白 47:38 用“女性特质”来衡量格丽克是不公平的? 51:38 不爱教创意写作的MFA教授:安妮•卡森(Anne Carson)不认为自己是写作者,而是视觉艺术家 54:12 很多在美国接受写作训练的年轻作家创造的是工艺品(artifact),而不是艺术(art)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小说、评论散见《上海文学》、The Literary Hub等,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 【嘉宾】 方商羊,诗人。现于斯坦福大学驻校写作及任教。处女作将由美国Copper Canyon Press出版。 李骄阳,自由写作者,重音社合创人。曾在纽约大学学习和任教。 【节目中提到的书】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美]露易丝•格丽克 《月光的合金》[美]露易丝•格丽克 Firstborn Louise Glück Vita Nova Louise Glück The Wild Iris Louise Glück Meadowlands Louise Glück The Seven Ages Louise Glück Averno Louise Glück A Village Life Louise Glück 【本期节目推荐诗人】 李骄阳推荐: 法国诗人热拉德•马瑟 Gérard Macé “他是一位法国诗人,他的写作结合散文和批评,思想天马行空,描写非常美,没有人可以模仿。” 方商羊推荐: 美国诗人Brigit Pegeen Kelly “她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诗人。我读了她的诗歌7年都没有读懂她的作品。她的作品在用语和句子上非常具有原创性,也非常不美国。我每次抑郁或喝醉的时候,我都会打开她的书。” 巴西诗人Adélia Prado “她是一个非常有宗教性的诗人。虽然她写的诗都是宗教诗,但是非常具有情欲和肉欲色彩。她把耶稣 Jesus的名字改换成Jonathan乔纳森,然后以乔纳森为对象写情诗和欲望,非常有意思。 ” 爱沙尼亚诗人Doris Kareva “她是小语种诗人里非常独特的声音。她的诗非常简洁,跟格丽克的诗歌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非常喜欢她的作品。”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7 Oct 2020 22:00:00 +0000
30 诺贝尔文学奖:“过去的理想”还是“未来的方向”?| 赵松&胡桑
从2015年的非虚构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到2016年的摇滚诗人鲍勃·迪伦,再到2019年曾激怒了欧美主流文化界的彼得·汉德克,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争议不断。在今年的获奖者公布以前,英国的《卫报》预测瑞典文学院将趋向避免争议,而10月8日,露易丝·格丽克成为获奖者,又让多数人措手不及。 近几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坚持传统和回应时代之间,进行了怎样的自我怀疑、自我调整?诺奖和布克奖在评选标准上有哪些不同?为什么说诺奖是一个“迟到”的奖项?韩国的李箱文学奖等“小奖”为何近年更多地步入公众视野?再看目前国内的文学奖项,为什么颁给的作家都“面目太清晰”?国内作家对诺奖有怎样的心态? 本期节目,我们请来了作家、评论家赵松和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的诗人胡桑,聊聊对文学奖的观察。跳岛FM的下一期节目会具体谈谈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得主露易丝·格丽克,敬请期待。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时间轴】 06:55 从鲍勃·迪伦到彼得·汉德克:诺贝尔文学奖过去5年在回应时代和坚持传统之间的自我怀疑、自我调整 12:55 批评诺贝尔文学奖陷入“欧洲中心主义”其实是批评当下普遍的文学状态 20:10 “理想”、“艺术”、“传统”:从100多年来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看时代嬗变 24:37 诺奖vs布克奖:确立经典vs奖励新人 29:02 德国的毕希纳文学奖、意大利的斯特雷加文学奖、韩国的李箱文学奖、台湾的联合报文学奖、香港的红楼梦奖……近几年出版业对“小奖”的反应变快了 35:50 黄锦树、张贵兴等“马华作家”对新的写作“技术”的实践:“甚至不是欧洲作家能够实验出来的。” 39:55 中国当代文学曾经的先锋性逐渐成为一种“稳定的环境”,对国外的借鉴没有消化成“自我技术” 44:39 “现在国内的文学奖颁给的作家面目太清晰,我们还没能认识的面目少了点。” 46:52 诺奖颁给露易丝·格丽克不意味着这是“未来的方向”,诺奖承认的是“过去的理想”,具有迟滞性 53:30 国内作家对诺奖人选的指责凸显了争夺话语权的焦虑?为什么西方作家的反应更淡定?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新浪微博:BeulahDong) 【嘉宾】 赵松,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已出版作品《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等。 胡桑,诗人、译者,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赋形者》,散文集《在孟溪那边》。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记忆记忆》[俄罗斯]玛丽亚•斯捷潘诺娃 著 《梦游人》[奥]赫尔曼•布洛赫 著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0 Oct 2020 22:00:00 +0000
29 张爱玲在美国:时代、故乡和心灵的“流亡者” | 春树&陈芳代
从《半生缘》《色戒》《第一炉香》等小说的影视改编,到网上流传的各种“张式金句”,张爱玲灿烂的前半生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1955年,张爱玲只身离港赴美,由此开始了她长达40年的异国生涯,尽管张爱玲后半生笔耕不辍,创作了数部英文长篇,但始终未能被美国文坛所接受,《雷峰塔》《易经》《小团圆》更是在她离世后才得以出版,进入读者视野。 学者王德威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张爱玲用后半生的时间去重写、改写前半生,给过去的生命投注不同的眼光与诠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张爱玲的中晚期写作?她是一个怎样的英文作家?这些英文作品为何在美国遇冷?在英文写作上,张爱玲有着怎样的矛盾与坚持?当时美国的亚裔文学生态如何? 我们又如何理解张爱玲作品和旅居生活之间的联系? “她的前半生借别人的故事来讲自己的故事,后半生却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了新的自由,用更直白的方式书写自己的人生。”张爱玲100周年诞辰的当天,跳岛FM三地连线,录制了这期特别节目——在纽约的中英双语写作者钟娜,在柏林的青年作家、诗人春树,以及目前在上海的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资格候选人陈芳代,一起回顾张爱玲在美国的写作和生活,聊聊她作为双语作家的多面性和丰富性,还有她冷眼观世之下的内心独白。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小说、评论散见《上海文学》、The Literary Hub等,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 【嘉宾】 春树,中国当代作家、诗人。代表作《北京娃娃》《乳牙》。 陈芳代,学者、译者,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博士在读,译有《文字的力量》。 【时间轴】 03:24 作为英文作品读者的张爱玲,喜欢亨利·詹姆斯的《丛林猛兽》——讽刺、宿命感的张式故事 07:00 张爱玲在香港写的英文小说《秧歌》:有张式的“恶”和“冷”,且比她写上海故事和香港故事的色彩更“淡” 12:36 1955年张爱玲赴美,参加麦道伟文艺营(MacDowell Colony),试图成为在美国找到“土壤”的新生英文作家 14:42 张爱玲在美国写作的矛盾与坚持:迫于生计,请求夏志清联系更多出版商;即使作品遇冷,也不迎合美国对东方想象 15:10 张爱玲在美国时的亚裔文学生态:所有亚裔作家“一锅炖”,越迎合市场口味越能出头 22:06 张爱玲的英语写作端正又“别扭”,讲求文字的灵性和优雅 23:50 用英文写作也许是张爱玲在对母语、母国、母亲的“丧失”中寻求的归属和救赎 24:37美国学生为什么喜欢《封锁》:张爱玲的作品跨越语言、文化和时代 26:55 围绕《少帅》的争议:夏志清的对题材的反对,以及大时代背景与幽微人性之间的难以调和 29:30 被退稿的《北地胭脂》:“缺乏救赎感”、“令人反感的角色”体现的不仅是张爱玲写作的局限,还有美国出版业的局限 33:27 自传作品《雷峰塔》《易经》和《小团圆》:与托尼·莫里森类似,张爱玲重写自己的过往,回望和反刍历史时代和家庭关系 36:21 张爱玲晚年为何离群索居?晚期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45:00 童年的冷清、成年后的动荡:张爱玲是地理、政治以及心理上的“流亡者” 【节目中提到的书】 《秧歌》 张爱玲 著 《赤地之恋》 张爱玲 著 《金锁记》 张爱玲 著 《怨女》 张爱玲 著 《雷峰塔》 张爱玲 著 《易经》 张爱玲 著 《小团圆》 张爱玲 著 《少帅》 张爱玲 著 《张爱玲文集》 张爱玲 著 《倾城之恋》 张爱玲 著 《流言》 张爱玲 著 《宠儿》 [美]托妮•莫里森 著 《张爱玲给我的信件》 夏志清 著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你一生的故事》[美]特德•姜 著 《那些写诗的80后》春树、李勋阳、宋壮壮 编选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3 Oct 2020 22:00:00 +0000
28 以“白夜”为坐标:成都文化往事和时尚考古 | 翟永明&西闪
1998年,站在玉林西路的一家扇形店面门前,辞去物理研究所工作的诗人翟永明心中一热,撕下了招租的电话号码,她的生活坐标也定点在了“白夜”这间酒吧。在二十年多里,白夜酒吧策划、举办了一系列文学、戏剧、电影活动,见证了一个属于诗人、作家、艺术家的“黄金时代”。 即使目睹文人朋友生意失败,翟永明为何依然转身开起了酒吧?这些年白夜酒吧里哪些人纷至沓来,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成都诞生了这么多文艺风潮?火钳烫头、劳动裤洗成牛仔裤,当年的流行元素如何被记录在时代记忆之中?回溯过去三四十年,成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生活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故事刚刚开始,传说这样结束。”这一期节目,跳岛FM在成都与诗人、“白夜”创始人翟永明和作家西闪,聊聊成都重要的文化地标白夜酒吧,以及这些年来酒香书影间,白夜酒吧串联起的成都文化、社会的往事纷纷。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时间轴】 02:40 90年代时成都的公共空间少,翟永明开了一家卖书、咖啡和酒的文化空间白夜酒吧 10:00 辞掉工作的诗人和“波西米亚式”的生活:离开西南技术物理所的翟永明,坐在“白夜”里“打望” 14:40 文化“会客厅”:外地和本地的作家、诗人都聚集在白夜酒吧 16:50 白夜酒吧也是文学、艺术“实验室”:时评朗诵会、版画慕课、话剧实验、云上音乐会…… 23:11 门锁被用坏的西物所宿舍:开白夜酒吧前,朋友们总是挤在翟永明的单身宿舍聚会 26:10 成都人崇尚休闲,写作是“重体力活”,西闪戏谈“成都如果有一个长篇小说家就是劳动模范” 29:35 新时期诗歌中第一代“私人化写作”:翟永明、钟鸣这一代诗人与北岛、食指上一代诗人的“断裂” 31:00 远离政治中心的西南地区在80、90年代“自发”了新的文学创作和新的文学价值观 37:10 《毕竟流行去》与70年代的时尚考古:解开风纪扣、用火钳烫头 38:03 土掉渣的跳舞、买炒货的老太太:逝去的事物都是时代的符号 43:40 在2000年代初期就举办独立电影展的“白夜”,试图推动影像发展 50:00 从玉林西路的老白夜到宽窄巷子的新百夜:22年的变化和聚散 51:53 被拍进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的个人记忆:赶时髦的朋友把蓝色劳动裤洗得像发白的牛仔裤 53:18 文学和艺术把时代的故事以符号和影像的形式保存下来,或再次轮回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BeulahDong) 【嘉宾】 翟永明,作家、诗人、“白夜”创始人。 西闪,作家,评论家,著有《人的展开》《国家的计算》等。 【节目中提到的书】 《以白夜为坐标》翟永明 著 《毕竟流行去》 翟永明 著 《女人》 翟永明 著 《食光机》 西门媚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食光机》西门媚 著 《国家的计算》西闪 著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浦泉耀 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hu, 08 Oct 2020 22:00:00 +0000
27 Peter Hessler: I’m Always an Outsider Wherever I am
Peter Hessler is always focusing on presenting ordinary people’s lives. It has been more than ten years since the publication of his China Documentary Trilogy. In 2019, Peter returned China and settled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with his wife Leslie Chang and their twin daughters. Since then, he has been working as a teacher at Pittsburg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During the past ten-odd years, moving from one country to another has already become a way of living for him. For this reason, Peter is always regarding himself as an outsider no matter where he live. As a writer, the outsider identity keeps his mind sharp, makes it easier for him to observe the world. In Peter’s writing class at Sichuan University, why did he invite his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ir social class? What does he think of China’s writing education? With so many nonfiction writing materials, how does China establish its own tradition and market? How does he receive and consider about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his eyes, what kind of reporting tradition should we stick to ? In this August, we went to Chengdu and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Peter Hessler. The conversation, lasting for three hours, is divided into two episodes and the latest one is online this week, available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Chinese version is translated by Li Xueshun, the Chinese translator of River Town, Strange Bones and Country Driving, who was also Peter’s former colleague in Fuling. In the previous episode, Peter shares with us his life in Chengdu, especially his observation on Covid-19. He also called back the backstories of writing the Chinese Documentary Trilogy. For this week, he mentions about his long-lasting friendship with his former students and colleagues, his teaching life in Sichuan University, and also his opinions on non-fiction writing, education system, class solidification and the value of establishing face-to-face connections with people in the fast-changing world. 【Timeline】 03:00 Facing more intense competition, students from one-child family nowadays work even harder than those students in Fuling over 20 years ago. 08:53 The discussion of social class in writing class: George Orwell is the Lu Xun of England; analyzing social class gives people a special perspective. 13:43 The success of River Town doesn’t change any other’ lives more than Peter’s. 17:02 Peter’s long-lasting friendship with his former colleague Li Xueshun and students Willy and Emily. 20:30 He’s an “outsider” wherever he lives, and this keeps his mind sharp to observe the world. 24:10 On education system: “The United States is too relaxed and China is too hard. I think a middle path would be the best.” 25:38 Both Peter Hessler and Lesile Zhang spent a lot of time doing math exercises in order to help their daughters. 28:42 China’s writing courses in He Wei’s eyes: “You memorize these set phrases, you use them as a writer. It's often not so much on expressing yourself.” 29:49 Students in China must recite many poems, which is unusual in the U.S. This behavior connects people with their tradition. 32:40 Non-fiction writing materials can be found everywhere in China. But China hasn’t yet established a market big enough to support the tradition. 34:58 “If I'm going to support myself as an independent writer,I have to be smart with money and investments.” 38:28 Chinese students majoring in journalism prefer theory learning to practical reporting. 39:15 Peter is impressed by many Chinese novels such as Wolf Totem. He realized that Chinese writers tend to use symbols to describe about the society. 46:49 In Peter’s mind, it’s of great value to interact with people face to face. He consider himself as a dinosaur in the times of social media. 50:58 Class solidification do exist in China, but there still remains some fluidity. 【Host】 Li Weiqi Media worker and literary critic (Weibo ID: BeulahDong) Gu Yu Former foreign media journalist and former PR in Alibaba 【Guest】 He Wei, or Peter Hessler (born June 14, 1969) an American journalist, non-fiction writer and a staff writer in New Yorker who is the author of three books(River Town, Country Driving and genius Grant) about China 【Recommendation】 My Brilliant Friend By Elena Ferrante 【Music】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Opening Music-- Public Poet Ending Music-- There and Then 【Graphic Design】 Sun Xiaoxi 【Post Production】 Chen Jinjian Shi Hualun 【Production Manager】 Han Yuying 【Translator】 Li Xueshun 【Voice Actor】 Zhao Zhe 【Platform】 Listen to our podcast on apps like xiaoyuzhou, Netease Music, Himalayan FM, Qingting FM, Lychee FM, Qingmang, Apple Podcasts, Castro and Pocket Casts. 【Contact Us】 Wechat: Tiadao FM Weibo: Tiadao FM Email: tiaodaoFM@citicpub.com
Wed, 30 Sep 2020 22:00:00 +0000
27 对话何伟02:不管在哪里写作,我都是一个“局外人”
这是中文配音版节目,英文原版节目同步上线,欢迎关注跳岛FM,在播放列表中点击收听。 何伟(Peter Hessler)一直专注于观察和书写普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而今距他写就“中国三部曲”已经过去了十几年。2019年,何伟和妻子张彤禾、女儿们重回中国,定居四川成都,任教于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教授非虚构写作课。在不同的国家居住已经成为何伟和一家人生活的常态,不管是在中国、埃及还是在美国,何伟都有意保持着“局外人”的状态,他认为,对于作家来说,这样的视角能更敏锐地对世界进行观察。 在川大教授非虚构写作课的一年,何伟为何要引导学生从社会阶级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何伟如何评价国内的写作课?中国有大量非虚构素材,处于萌芽状态的中国非虚构写作如何建立传统和市场?中国的当代文学在何伟看来有着怎样的特点?何伟推崇的新闻报道传统是什么? 今年8月,跳岛FM去到成都,和何伟展开了一次3小时的对话,节目分为上下集呈现,同时上线中英文版本。中文版配音内容由《江城》《寻路中国》《奇石》译者,也是何伟当年在涪陵的同事李雪顺翻译。在上一期节目中,我们和何伟谈到了他对疫情的观察,回到成都后的生活和他对“中国三部曲”的回顾。本期节目,我们继续与何伟进行对话,聊聊他和学生、同事之间多年的情谊,现在在川大的非虚构写作课,对非虚构写作、教育制度和社会阶级的观察,以及在中国社会不断变化的今天,如何真正实现与人的连接。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BeulahDong) 谷禹,前外媒记者、阿里巴巴公关,目前是四处闲逛的无业游民。 【嘉宾】 何伟(Peter Hessler),美国记者、非虚构作家。生于1969年,《纽约客》杂志特约撰稿人,著有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江城》《寻路中国》《奇石》。 【时间轴】 03:00 家庭规模缩小、教育资源集中和社会竞争加剧:现在的独生子女学生比90年代涪陵的学生更刻苦 08:53 何伟在非虚构写作课上和学生讨论“阶级”:乔治•奥威尔是英国的鲁迅,阶级概念为现在中国带来新视角 13:43 何伟认为《江城》没有改变书中任何人的命运,被改变的是自己 17:02 何伟与译者李雪顺、涪陵学生威利和艾米丽持续了多年的友谊 20:30 不论在中国、埃及还是美国,何伟都是一个“局外人”,这样的视角能让人保持敏锐的观察 24:10 “我认为理想的教育制度应该介乎中国和美国之间。” 25:38 何伟和张彤禾为了女儿们的教育,花大量时间学习中国的数学题 28:42 何伟眼中的国内写作课:“你去背固定搭配,再像一个作家那样来用它,那往往不是在表达你自己的思想。” 29:49 中国语文课爱背诗,美国人却不然,何伟认为背诗会让人找到自己与传统的联系 32:40 中国有大量的非虚构题材,但未建立起传统和市场 34:58 “如果我想以独立作家的身份活下去,就必须学经济学。” 38:28 中国新闻专业的学生偏重理论,缺少实际报道经验 39:15 中国当代文学如《狼图腾》给何伟留下深刻印象,通过寻找符号的方式阐释事物 46:49 不使用社交媒体的何伟,谈面对面交流的意义 50:58 中国存在阶级固化的现象,但仍有一定的流动性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我的天才女友》[意]埃莱娜·费兰特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陈进键 施骅伦 【制作总监】韩玉莹 【翻译】李雪顺 【配音】赵哲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Wed, 30 Sep 2020 22:00:00 +0000
26 对话何伟01:住在成都的这一年
非虚构作家何伟(Peter Hessler)以“中国三部曲”而为中国读者熟知,他在上世纪90年代来到中国,在涪陵教了两年书,并以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写下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观察。离开中国多年后,在2019年,何伟再次回到这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和同为作家的妻子张彤禾、双胞胎女儿定居成都,目前在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教授非虚构写作和大一作文课。今年,何伟在中国经历了一场疫情,他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是如何控制住新冠疫情的》的文章,引发了众多讨论。 为什么这次何伟选择回到成都教书?他对疫情期间的封锁、单位、社区有怎样的观察?如今他会怎样回顾“中国三部曲”里的中国故事?多年后重回中国,他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剧烈的变化?曾经关注和书写小人物、普通人的他,为何会在今年开始关心并研究成功人士?这次,他为什么没有选择做一名记者,而是在单位里教书、写作呢? 今年8月,跳岛FM去到成都,和何伟展开了一次3小时的对话。我们的节目将分为上下集,在本周和下周连续呈现,并同时上线中英文版本。在下期节目里,何伟会和我们分享他对写作课、语文教育、非虚构写作的观察,敬请期待。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BeulahDong) 谷禹,前外媒记者,前阿里巴巴公关,航空酒店信用卡积分爱好者。 【嘉宾】 何伟(Peter Hessler),美国记者、非虚构作家。生于1969年,《纽约客》杂志的特约撰稿人,著有关于中国的非虚构作品《江城》《寻路中国》《奇石》。 【时间轴】 02:18 为什么回到写作灵感来源地四川:川菜、四川话、四川人 03:55 当记者与人有疏离感,选择在川大做老师是为了建立与人的关联 05:30 酒局、人情和体温接龙:何伟在中国的单位 07:00 何伟谈《纽约客》上发表的关于疫情的文章:“我觉得很有必要让美国人看到这里的情况。” 08:00 中国社区在密接追踪方面做的工作,对流行病调查工作者帮助很大 12:55 从牛津大学毕业后的亚洲旅行,让何伟对中国产生了兴趣,因此决定来中国 18:00 《江城》中用诙谐书写生活中的困难:“幽默”不是打趣、嘲讽,而是忠实呈现 19:55 从对工人有刻板印象到观察到他们的丰富生活,对作家而言分析比判断更重要 39:10 裔族、性别之别:何伟和妻子张彤禾与中国人打交道的不同方式如何影响写作 43:45 何伟谈记笔记的习惯和重要性:张彤禾曾丢失笔记本,找回后对照发现记忆和笔记全然不同 50:47 以普通人为写作主题的何伟,认为自己也许也该写写成功人士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权力之路》[美]罗伯特·A.卡洛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陈进键 施骅伦 【制作总监】韩玉莹 【配音】赵哲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2 Sep 2020 22:00:00 +0000
26 Peter Hessler : My Year Living in Chengdu
He Wei(Peter Hessler), an American non-fiction writer, is renowned for his China Documentary Trilogy among Chinese readers. Having come to China in late 1990s, he taught in Fuling for two years and wrote his observation on Chinese society as an outsider. After leaving China for many years, he, together with his wife Leslie Chang and his twin daughters, came back here, a land of familiarity and strangeness, in 2019. He now teaches non-fiction writing at Pittsburg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Also, as a witness to the spread of the pandemic earlier this year, he published an article How China Controlled the Coronavirus on New Yorker, which triggered extensive discussion. Why did he decide to return to Chengdu? What did he think of what happened in Danwei( a kind of administrative unit in China) and communities during the coronavirus epidemic? How did he look back on the written China stories in China Documentary Trilogy ? What did he feel about the significant changes taking place in China over these years? Why did he——who once concentrated on writing stories of nobody and ordinary people——now decide to write more about celebrities? And why did he accept the teaching job in Sichuan University instead of being a reporter? In August, we came to Chengdu and had a conversation with He Wei for three hours. The interview has been divided into two episodes and the latter one will be broadcasted next week. These two programs will be available for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Chinese dubbing draft of these programs is translated by Li Xueshun, the translator of River Town, Strange Stones and Country Driving. And next week, He Wei will talk about his opinions on non-fiction writing and children’s education. Stay tuned. 【Timeline】 02:18 On returning to Sichuan: for Sichuan cuisines, Sichuan dialect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people there. 03:55 For establishing connections with people, I decided to be a teacher in Sichuan University instead of a reporter. 05:30 Banquets, Worldly Wisdom and Jielong with body temperature: about the experience in my Danwei. 07:00 I wrote an article for New Yorker about how China controlled coronavirus, because I think it's very important for Americans to see what happened here. 08:00 People in communities did a lot of intimate-contact tracing. They would help a lot with the epidemiologists who's directing the virus. 12:55 I became interested in China during my travel in Asia after leaving Oxford, so I decided to be volunteer in China. 18:00 Portraying life accurately in Fuling is all I can do. Because humor was part of their reality. 19:55 As a writer, to get rid of cliché and be respectful, it’s more important to analyze than to judge those people whom you are writing. 39:10 Having different sexual identities and ethnic groups, He Wei and his Wife Leslie Chang may write about Chinese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43:45 An anecdote about Zhang Tonghe tells me that taking notes is an important part in our writing, because memories are unreliable. 50:47 It's important to write about ordinary people. But I think I probably should write about successful people as well. 【Host】 Li Weiqi Media worker and literary critic (Weibo ID: BeulahDong) Gu Yu Former foreign media journalist and former PR in Alibaba 【Guest】 He Wei, or Peter Hessler (born June 14, 1969) an American journalist, non-fiction writer and a staff writer in New Yorker who is the author of three books(River Town, Country Driving and genius Grant) about China 【Recommendation】 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 The Path to Power By Robert A.Caro 【Music】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Opening Music-- Public Poet Ending Music-- There and Then 【Graphic Design】 Sun Xiaoxi 【Post Production】 Chen Jinjian Shi Hualun 【Translator】 Li Xueshun 【Voice Actor】 Zhao Zhe 【Production Manager】 Han Yuying 【Platform】 Listen to our podcast on apps like xiaoyuzhou, Netease Music, Himalayan FM, Qingting FM, Lychee FM, Qingmang, Apple Podcasts, Castro and Pocket Casts. 【Contact Us】 Wechat: Tiadao FM Weibo: Tiadao FM Email: 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2 Sep 2020 22:00:00 +0000
25 无法落脚的城市,不想回归的青年 | 田丰&张博
“干一天玩三天”,吃5元一碗的“挂逼面”,抽5毛钱一根的散装红双喜,有钱就在网吧里待到天亮,没钱就睡大街……这是一群“停滞”在深圳龙华三和人力市场附近的九零后、零零后,他们远离故乡,也不融入城市,依靠日结工作为生。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中写道:“在这样的环境中,不用努力工作,也不会失落无聊,没有羞耻感的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奋斗动力。”在越来越不需要廉价劳动力的今天,三和青年是否注定要成为时代浪潮之下的“零部件”?最近出版的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的《回归故里》,也一定程度上回应了这些问题,从底层青年成为社会精英,是个人奋斗使然,还是纯粹的偶然?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岂不怀归》的作者田丰,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还有在巴黎旅居九年的索邦大学文学博士张博,聊聊在阶级愈发固化的当下,我们如何透过教育制度、人口流动等现象,靠近那群被符号化的三和青年。一起思考迷茫的年轻人如何在城市落脚,又如何回归故乡。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BeulahDong) 【嘉宾】 田丰,学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张博,青年译者、学者。译有《愤怒与神秘:勒内·夏尔诗选》。 【时间轴】 05:04 “挂逼”、“日结”等三和术语:戏谑之下的环境区隔和身份认同 07:54 日结的工作模式:三和青年的非传统“罢工”? 16:54 手机和彩票:三和青年的“精神鸦片” 21:49 “我们活下去的方式就是去跳楼”折射三和群体的关系网络难以维系 25:12 无法落脚的“落脚城市”:人口流动需要“中转站”,三和青年只能一直处于中转之中 29:28 三和青年个体沉沦的背后是教育制度、人口流动等社会问题 32:52 迪迪埃·埃里蓬《回归故里》:底层出身的耻辱感如同卡夫卡笔下永远上不了法庭的自我审判 38:27 埃里蓬对雷蒙·阿隆的反驳:特权阶级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阶级归属 45:05 阶级流动越来越难,未来的婚姻中还会有奥斯汀小说里的达西先生吗? 49:45 埃里蓬反对个人奋斗至上的叙事,成功跨越阶层的背后充满了偶然性 52:53 被合理化的“贫穷文化”是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帮凶” 【节目中提到的书】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田丰、林凯玄 著 《回归故里》[法]迪迪埃·埃里蓬 著 《空间与政治》[法]亨利·列斐伏尔 著 《落脚城市》 [加拿大]道格·桑德斯 著 《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著 《审判》[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著 《正常人》[爱尔兰]萨利·鲁尼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第七天》余华 著 《国家与生活机遇》周雪光 著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5 Sep 2020 22:00:00 +0000
24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站在女权与科幻之外 | 于是&俞冰夏
受到热烈讨论的剧集《使女的故事》已播出三季,在三年里横扫艾美奖、金球奖和美国评论家选择奖。影视剧的成功,促动原著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30年后的今天,动笔写下续作《证言》。去年《证言》英文版面市时,英国媒体称,在“哈利·波特”系列之后,英国已多年未见如此火爆的新书发布情况。最近,《证言》的中文版也与国内读者见面。 这部沉寂多年的反乌托邦小说,为什么如今备受瞩目?写于1984年,并受乔治·奥威尔的《1984》所启发的《使女的故事》,与《1984》有什么不同?拒绝女性主义标签的阿特伍德,书写了哪些性别之外的复杂问题?阿特伍德曾对读者说“这不是科幻小说”,强调“这是见证者文学”,《使女的故事》“见证”了哪些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又是否预言了并不遥远的未来?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证言》中文版的译者于是,和自由撰稿人、译者俞冰夏,聊聊阿特伍德笔下的反乌托邦世界与我们所处在的日常生活。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祝羽捷,写作者,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曾任《时尚芭莎》专题总监。著有《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作品,译有《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 【嘉宾】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俞冰夏,作家,译者。译有《悠游小说林》《无尽的玩笑》等。 【时间轴】 04:48 剧集《使女的故事》因女权运动而热播? 07:50 北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联姻”:影视剧反向推动《使女的故事》续作《证言》出版 12:02 摇摆的丽迪亚嬷嬷:正义的事未必正确,正确的事也未必正义 14:20 《使女的故事》和《证言》不同的叙述视角:立场暧昧的受害者vs直面残酷的压迫者 18:10 流媒体时代中的年轻人为什么喜欢非黑即白、标签化的人物形象? 22:00 书写21世纪的《证言》中为何没出现互联网:阿特伍德将现实世界“屏蔽” 24:02 “反乌托邦小说里发生的一切,其实都已经在某个地方发生过了。” 26:00 近来一些文学作品受欢迎的背后:人们需要一个“道德方向盘”? 27:50 “道德二元对立”被打破:洗脑教育也能培养出有美德的人 38:50 “如果只用性别身份来定义一些事情,就会忽略性别之外的压迫。” 45:40 不愿被贴上女权或科幻标签的阿特伍德书写着“见证者文学” 50:30 “使女的故事系列”与《1984》的区别:去意识形态化,回归个体的生命感受 【节目中提到的书】 《使女的故事》[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证言》[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著 《1984》[英]乔治·奥威尔 著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第二性》[法]西蒙娜·德·波伏娃 著 《最低限度的道德》[德]西奥多·阿多诺 著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浦泉耀 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8 Sep 2020 22:00:00 +0000
23 末日生存手册:当“杞人忧天”成为可见现实 | 陈楸帆&吴莹莹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以往我们看末日题材的电影如《银翼杀手》《2012》时,一方面觉得灾难离自己很远,另一方面又为沉重的预言隐隐担忧,但总归是一种“仍距遥远”的想象。而今年疫情似乎一下子把人们拉进了末日的情节中去,非常不真实,又确是每个人所处的现实。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现实变得紧迫,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创作了末日作品的小说家们,真的在杞人忧天吗?人们对于灾难的恐惧,是怎样在末日小说中体现的?我们如何通过外星人、仿生人、丧尸等“他者”反思自身?在末日书写中,中国与西方面对灾难的态度有何不同?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科幻作家陈楸帆,和策划编辑了多部知名科幻作品的译林出版社编辑吴莹莹,聊聊末日小说中“仿佛可见的现实”,以及作为“可能的幸存者”的每一个人。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微博ID:BeulahDong) 【嘉宾】 陈楸帆,科幻作家。著有《荒潮》《人生算法》《异化引擎》等。 吴莹莹,译林出版社编辑。策划编辑有菲利普·迪克作品《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高堡奇人》,特德·姜小说集《你一生的故事》《呼吸》,安迪·威尔作品《火星救援》《月球城市》等。 【时间轴】 03:00 疫情似乎一下子把人们带进了末日小说的叙事中 07:33 科幻中的末日作品:《流浪地球》《红色海洋》《地铁》《出神状态》…… 11:10 后启示录:以末日世界为起点展开想象,关注灾难后的废墟景观、幸存者的生存与救赎 17:30 《日本沉没》作者小松左京的“杞人忧天”成为“仿佛可见的现实” 21:35 刘慈欣和江晓原的“吃人”辩论:世界末日到了,携带着一切人类文明的人,必须吃人才能生存下去,吃还是不吃? 23:20 国内科幻小说的女性形象如此相似,如此天真,如此单薄:中国科幻圈有厌女症吗? 32:50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破损的”人类和“完美的”仿生人,谁才是真正的“人”? 38:00 《长路》里绝望下的希望:父亲坚持对儿子说“我们不是吃人的人” 43:15 病毒、AI、外星人……科幻小说借用“他者”的形象反思人类自身 49:50 丧尸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恐怖谷(Uncanny Valley)效应 52:40 国内的末日书写与西方有什么不同:人定胜天?命中注定? 01:02:00 处于黄金时代和新浪潮之间国内科幻小说,与社会经济发展步调相匹配 【节目中提到的书】 《流浪地球》刘慈欣 《逃出母宇宙》王晋康 《地铁》韩松 《红色海洋》韩松 《日本沉没》[日]小松左京 《復活の日》[日]小松左京 《长路》[美]科马克·麦卡锡 《使女的故事》[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呼吸》[美]特德·姜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美]菲利普·迪克 《花冠病毒》毕淑敏 《瘟疫年纪事》[英]丹尼尔·笛福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红色海洋》韩松 《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美]菲利普·迪克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1 Sep 2020 22:00:00 +0000
22 足不出户的一年,把旅行作为一种方法 | 刘子超&维舟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似乎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人文历史,甚至可以通过卫星地图看到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旅行这件事也变得“便捷”了吗?实地探访的必要性是什么呢?最近出版了旅行文学作品《失落的卫星》的刘子超,就把旅行作为一种“方法”,通过关注人的处境打量这个时代。 与普通游记相比,旅行文学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说旅行文学杂糅又自由,可以在小说、历史、民族志之间穿插“协奏”?如果把旅行文学定义为一种文学,那么关注的应该不仅仅是旅行本身?本期节目邀请了作家刘子超和作家、书评人维舟,聊聊透过旅行文学,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祝羽捷,写作者,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曾任《时尚芭莎》专题总监。著有《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作品,译有《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 【嘉宾】 刘子超,作家、译者。代表作《失落的卫星》《午夜降临前抵达》,译有《惊异之城》等。 维舟,书评人、专栏作家。著有散文集《大地上所有的河流》、小说《无岸之岛》、评论集《一只脚踏进后现代》。 【时间轴】 06:50 列维-斯特劳斯在《忧郁的热带》:背携“自己的世界”在“外面的世界”旅行 08:51 保罗·鲍尔斯眼中旅行文学和普通游记的区别:“在旅行的作家”vs“会写点东西的旅行者” 11:00 旅行途中的“外来者”如何进行私人化的、文学性的书写? 15:50 “如果把旅行文学定义为一种文学,那么关注的是人的处境而不是旅行本身。” 16:35 刘子超:把旅行作为方法,通过人物命运打量这个时代 18:25 暴富、流亡、迷失、困守,中亚与中国人性的共通 22:56 旅行文学的杂糅与自由:在小说、历史、民族志之间穿插“协奏” 23:57 奈保尔晚期的写作像是摄影师在驾驭《1917》式的长镜头 25:45 何伟捕捉容易被当地人忽视的细节,体现了作为外来者的敏感 37:20 借鉴西方旅行文学积累的同时,以中国人的经验和视角观察世界会有什么不同? 48:00 “被困在当地的焦虑:“半生不熟的全球化时代”里的年轻人 57:40 非黑即白的西方理念下“半道上的中亚” 【节目中提到的书】 《失落的卫星》刘子超 《忧郁的热带》 [法]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美国佬》 [尼日利亚]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 《印度放浪》 [日]藤原新也 《黑羊与灰鹰》 [英] 丽贝卡·韦斯特 《静静的顿河》 [苏] 肖洛霍夫 《惊异之城》 [英]伊恩·弗莱明 《寻路中国》 [美]彼得·海斯勒 《消失中的江城》 [美]彼得·海斯勒 The Buried: An Archa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volution [美]彼得·海斯勒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边境》[波兰] 沃伊切赫.古瑞茨基 《边境:行至欧洲边缘》[保]卡帕卡·卡萨波娃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5 Aug 2020 22:00:00 +0000
21 幽默作为一种宽容:不完美的世界里才有喜剧 | 孔亚雷&肖一之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大学时候我读了非常多的D.H.劳伦斯……就像现在年轻人的墙上会挂贾斯汀·比伯的海报,我墙上的画像是劳伦斯。”杰夫·戴尔习惯用玩笑方式谈论文学,三十五年的写作被他当作“家庭作业”,“写得好就可以免费去各地旅游,住好的酒店”。 虽然不是每个作家都像杰夫戴尔这样行文中充满自嘲和挖苦,但不得不说,几乎所有伟大作家的作品中,幽默都是必不可少的成分,即便没有谁愿意被贴上“搞笑”的标签。在文学作品中,主题的庄重是否可以与幽默并存?幽默与搞笑有什么区别?我们如何通过幽默理解这个世界? “我们没有办法随时保持严肃,这才是真正的世界。”从古希腊喜剧的定义到英国滑稽小说的传统,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杰夫·戴尔的译者孔亚雷和在上外教授英国文学的肖一之,谈谈在“无聊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反对僵化与发笑的权利。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孔亚雷,小说家,翻译家,著有长篇小说《不失者》,译有杰夫·戴尔《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等。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3:49 村上春树和杰夫·戴尔的冷幽默受哪些作家影响? 06:19 从19世纪滑稽小说(Comical Novels)开始,英国文学一脉相承的幽默传统 09:50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笔下的“德国伤痕文学”:庄重与幽默共存 14:01 幽默带着荒谬感和无力感,但人们确实没法停止对此露出淡淡的一笑 21:16 嘲讽学院戴维·洛奇的拿手戏,也是人在学院中的必备技能 23:00 既然有“英式幽默”、“美式幽默”,为何没有“中式幽默”? 26:00 钱钟书的《围城》将英式幽默中国化 34:26 反对僵化的体系也是幽默的一种 40:46 杰夫·戴尔访问D.H.劳伦斯故居时“产生了所有去名人故居的感觉”——没有感觉 49:02 幽默作为一种宽容:只有在不完美的世界里才有喜剧 52:00 杰夫·戴尔:“我们没有办法随时保持严肃,这才是真正的世界。” 59:40 几乎所有伟大作家的作品里,幽默都是个必不可少的成分 01:02:00 1930年代左翼的批评家认为幽默是一种冒犯 01:04:50 孔亚雷:哪怕真的到了世界末日,只剩下几个人,他们也有发笑的权利 【节目中提到的书】 《白沙》 [英] 杰夫·戴尔 《然而,很美》 [英] 杰夫·戴尔 《土星之环》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移民》 [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挪威的森林》[日] 村上春树 《幻影书》 [美] 保罗·奥斯特 《傲慢与偏见》 [英] 简·奥斯汀 《论幽默》[英] 特里·伊格尔顿 《小世界》 [英] 戴维·洛奇 《小说的艺术》 [英] 戴维·洛奇 《福楼拜的鹦鹉》 [英] 朱利安·巴恩斯 《终结的感觉》 [英] 朱利安·巴恩斯 《笑忘录》 [捷克] 米兰·昆德拉 《罗马帝国衰亡史》 [英] 爱德华·吉本 《不负责任的自我》 [英] 詹姆斯·伍德 《小说机杼》 [英] 詹姆斯·伍德 《美丽新世界》 [英] 阿道司·赫胥黎 《神曲》 [意] 但丁 《亚当·比德》 [英] 乔治·艾略特 《大不敬的年代》[美] 雷勤风 《尤利西斯》 [爱尔兰] 乔伊斯 《喧哗与骚动》 [美] 威廉·福克纳 《等待戈多》 [爱尔兰] 萨缪尔·贝克特 《围城》 钱钟书 《二马》 老舍 《骆驼祥子》 老舍 《故事新编》 鲁迅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战争与和平》 [俄]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俄] 列夫·托尔斯泰 《米德尔马契》 [英] 乔治·艾略特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8 Aug 2020 22:00:00 +0000
20 最极致的创作野心是写人人都能写的小说 | 韩东&曹寇
在各行各业都铆足了劲向上冲的时代氛围下,文艺创作者该抱持着什么样的创作心态?“穷凶极恶”地向上攀爬能产生好作品吗?“好的文学往往产生于害羞的人,孤独的性格,忧郁敏感的情绪。”作家韩东在今年出版的言论集《五万言》中,谈论了他对创作者野心的理解。 俗话说“文如其人”,创作者的社会形象与文字形象是否一致?如何区分野心和虚荣?为什么当今社会还在复刻《儒林外史》里混迹圈子的“生态”?中西方价值的分野如何在小说中体现?本期节目来到南京,和作家韩东、曹寇聊聊天。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里维奇,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韩东,作家、诗人。著有诗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等四十余种,导演电影、话剧各一部,最近出版言论集《五万言》。 曹寇,自由作家,1977年生于南京。出版有小说集《金链汉子之歌》《在县城》等。 04:23 疫情造成了“审美大断裂”吗? 11:40言论集《五万言》:从“论坛时代”到“朋友圈时代”,韩东对生活的回应 16:55 真正的文学野心是“匿名写作”,比如《金瓶梅》 19:48 中国古典小说的主旨老套和排斥个性VS西方小说的僵硬和工具主义 26:20 当今社会还在复刻《儒林外史》里混迹圈子的“生态” 33:34 《死屋手记》填补了精神病院、监狱等极端境况在小说中的失语 36:34 库切、鲁迅降下知识分子身段写通俗易懂的故事 43:00 “如果没有在人格成熟后及时死去,你的写作道路就是要不断接近自己的人格。” 44:25 韩东:知道“善”的不可企及,警惕“恶”的擦枪走火 【节目中提到的书】 《五万言》 韩东 《死屋手记》 陀思妥耶夫斯基 《儒林外史》 吴敬梓 《喧哗与骚动》 福克纳 《耻》 库切 《等待野蛮人》 库切 《围城》 钱钟书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曹寇推荐 《赫尔佐格谈赫尔佐格》 [英] 保罗•克罗宁 著 钟轶南、黄渊 译 文汇出版社 2008.01 导演本人并不幽默,极其严肃,却把幽默传递给了观众 韩东推荐 《电影书写札记》 [法] 罗贝尔•布列松 著 张新木 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01 与西蒙娜•薇依的《神恩与重负》一样震撼,风格又完全不同。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Mon, 10 Aug 2020 22:00:00 +0000
19 市场风浪下的文学杂志,如何生存? | 欧宁&吴琦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萌芽》《最小说》《独唱团》等杂志构成了我们青年时代不可或缺的记忆。即便当时对文学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杂志感知到一个更丰富细腻的世界。对读者来说,杂志连接期了每个人的阅读经验;对作者而言,杂志为他们提供了表达的空间。 在信息渠道和娱乐方式如此丰富的今天,杂志不得不面临“集体死亡”。或许我们已经不再需要通过杂志来了解世界了,那么杂志还能发挥什么作用呢?被认为是“小众”的文学杂志如何在市场的风浪中生存?它还能背负起为汉语写作注入新鲜血液的使命吗? 本期跳岛节目邀请了《天南》主编欧宁与《单读》主编吴琦,一起聊聊文学杂志。文学杂志如何处理与当下市场的关系?创办一本文学杂志会遇到怎样的挑战?在价值多元的今天,独立文学杂志如何实现“自我赋权”以获得市场和读者的认可?文学杂志还能为读者带来哪些可能?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祝羽捷,写作者,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曾任《时尚芭莎》专题总监。著有《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作品,译有《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 【嘉宾】 欧宁,艺术家,策展人,作家。《天南》创刊主编。英文文集Utopia in Practice将由Palgrave Macmillan于2020年出版。 吴琦,《单读》主编。《下一次将是烈火》译者,最近出版《把自己作为方法》。 【时间轴】 02:34 80年代刘心武主编的《人民文学》:焕然一新的先锋文学 04:47 吴琦谈《天南》对自己的影响:“让我觉得文学也许跟我有关系。” 05:52 欧宁为何创办《天南》:北岛的朦胧诗、民刊潮与青春时代的写作梦 09:29 在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里,文学杂志存在的理由 16:13 “公共策展式”思路、民主化封面,《天南》把阅读主动权交给读者 18:44 创办一本文学杂志的挑战:稿源 19:31 盛可以、周恺的小说曾是其他杂志的退稿,《天南》却如获至宝 24:29 《单读》的转变:当代年轻人用书写去反思世界时,不可能离开小说和诗歌 26:43 “价值多元的今天,作者们对文学权力中心的向往为何还如此强烈?” 31:00 独立文学杂志如何实现“自我赋权”? 33:19 欧宁:市场不是文学的敌人,我不愿意把文学看成理想主义的东西 38:43 《单读》“水手计划”资助青年创作者旅行写作,杂志组稿之外还带来图书出版 43:37 单向街“书店+刊物+商业”的独特业态:《单读》为其他更挣钱的部门提供文学奖等内容策划,从而获得商业赞助 46:08 欧宁:小众就是先人一步引领时代趋势,身后留下的将会成为大众市场 52:50 “注意力丧失时代”的许知远《十三邀》:以被嘲讽的方式反向引起大家对严肃议题的关注 【节目中提到的杂志和书】 《人民文学》 《美术》 《萌芽》 《天南》 《单读》 《印刻文学生活志》 《巴黎评论》 《白色评论》 《把自己做为方法》 【本期嘉宾推荐杂志】 McSweeney’s Dave Eggers主编 N+1 Chad Harbach;Charles Petersen;Marco Roth等编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4 Aug 2020 22:00:00 +0000
18 食物书写:有情感才性感 | 毛尖&张忌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风味人间》的大火又掀起了一阵国民美食热,有人说它拍出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还触发了一代人的童年记忆。但也有人诟病它用拍AV的模式拍食物,强行比喻,画面过于华丽而缺少烟火气。该怎样评价影视镜头里的美食“书写”呢?什么样的美食书写才性感却不油腻?导演陈晓卿说“中国人都有饥荒的基因”,那么这一基因是否影响了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有关食物的表达呢? 不可否认的是,“食物里面自带密码,这个密码就是文化”。本期跳岛节目邀请到了作家毛尖和小说家张忌,我们将从展现宁波风物的小说《南货店》谈起,在这本书里,吃喝之间透露的不仅是人生况味,还有南方人对待生死的超然。南北方系的食物书写究竟有何区别?为什么汪曾祺、苏童等人作品中的食物描写那么有人情味?人物的饮食与时代的命运有着怎样的勾连?不妨收听这期节目,品味不同食物背后的社会经济背景与童年记忆。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毛尖,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著有《非常罪 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当世界向右的时候》《例外》《有一只老虎在浴室》《凛冬将至》等二十种。 张忌,宁波人,小说家。著有长篇小说《公羊》《出家》《南货店》,中短篇小说集《小京》《搭子》等。 【时间轴】 02:03 南货店的杂糅性:食物、农耕用品和私密的女性用品都能在南货店买到 06:29 毛尖:“小津安二郎要是写小说的话,可能会像张忌那么写” 09:00 张忌小说的风物书写:写出南方城市与中国命运相勾连的历史图景 11:16 “食物的精神分析”:“吃什么”和当时的精神状态是匹配的 19:27 《白日焰火》中的小笼包、小津镜头里的白米饭:有情感食物才“性感” 20:16 美食纪录片的“A片”逻辑:大鱼大肉的油腻和形容词过载表现的是“纵欲” 22:27 为什么方便面达人在B站的收视率这么高? 29:53 汪曾祺、梁实秋、周作人等南方系作家:吃得好才写得好 32:23 苏童《白雪猪头》:食物的匮乏造就的高潮感 33:05 物资贫乏时代的特权:从供销社人手里买到的其实是想要的生活 37:10 “伤痕”过后的空洞就“塞”美食、女性、权力来填补 41:00 许鞍华《客途秋恨》:写食物就是写民族志 51:33 “吃鸡心长记性”:童年的食物记忆与社会经济、民俗挂钩 【节目中提到的书】 《棋王》 阿城 《白雪猪头》 苏童 《鱼翅与花椒》[英] 扶霞·邓洛普 《繁花》金宇澄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8 Jul 2020 22:00:00 +0000
17 “摇滚诗人”外外与南京作家往事 | 韩东&李黎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一位名叫吴宇清的南京人在17年的9月“转身离开”。生前,他拥有公务员、电台DJ、乐队成员、影视学院代课老师等多重身份,甚至被人称为“南京地下音乐教父”。当他写诗时,名叫“外外”。 大多数时候,写诗对于他来说是一项隐秘的活动,是酒局结束朋友散去后自言自语的“寂寞游戏”。他的离世让南京作家圈的朋友们感到意外,但回忆起来又觉得一切都有安排,那个 “手上有南京烟半截”的少年外外绝不允许自己陷入“中年生活的泥潭”。 那么,外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诗歌因何而独特?曾是电台DJ的他怎样影响了摇滚青年和本土乐队?他与南京几代作家之间有着怎么样的交集?八九十年代的南京作家群是怎样形成的?“他们”文学社有什么样的文学理念? “这些是诗/这些是更刺激的暴露”,七八点乐队在今年7月发布了纪念外外的这首《电台天书》,我们也邀请到了外外的朋友韩东、李黎,一起追忆这段南京往事。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韩东,作家、诗人。著有诗集、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散文随笔等四十余种,导演电影、话剧各一部,最近出版有言论集《五万言》。 李黎,作家、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著有《水浒群星闪耀时》等。 【时间轴】 02:10 外外的“主业”是朋克,他对抗所有世俗意义上的成就 03:42 外外是否连接起了南京的摇滚乐圈和诗歌圈? 07:20 外外的诗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谱系:他从摇滚乐、电影和朋友的酒局中汲取灵感 11:35 “有些人写诗就像打仗,是奔着某个阵地去的”,但外外不是 15:04 “南京地下音乐教父”:“对于亚文化的,哪怕粗糙的东西,外外都支持” 23:44 外外自出版诗集《洞》,名字来自南京地下乐队的据点五台山防空洞 24:57 为什么几乎所有朋友都不看外外的诗? 32:11 “手上有南京烟半截”的少年外外绝不允许自己陷入“中年生活的泥潭” 32:34 韩东准备以外外为原型写一个小说,名字叫《伪装者》 48:09 写诗、组社团、办刊物:北岛的启示与八十年代的文学热 50:25 “他们”文学社:反对用同一种美学标准写作 56:00 顾前小说里的酒局和牌局:作家们坐在一起聊天,解决彼此生活的问题 【节目中提到的书】 《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外外 《五万言》韩东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我将成为明月的椅子》外外 《去海拉尔》王咸 【音乐】 片头:Public Poet - 上海复兴方案 片尾:电台天书 - 七八点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1 Jul 2020 22:00:00 +0000
16 斯蒂芬·金:我在洗衣房写作,等了七年才有像样的桌子 | 于是&时晨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如果你还不知道斯蒂芬·金,那你也一定听说过他小说改编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闪灵》《迷雾》《危情十日》……库布里克精心布置的诡异细节和恐怖元素让《闪灵》成为了无法复刻的惊悚经典,而原著作者斯蒂芬·金却对电影颇有微词:“这是一辆又大又好看,却没有引擎的凯迪拉克”。为什么斯蒂芬·金如此讨厌库布里克改编的电影?与豆瓣榜单必打卡的改编电影相比,为什么他的小说在国内知名度不高? “一个人就像一家漫威公司”的斯蒂芬·金,凭借恐怖小说成为了一种现代流行文化符号,其实无论是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是创作的生命力,斯蒂芬·金都远远超越了“恐怖”的单一标签。他难以被复制的秘诀是什么?在洗衣台上伏案写作的经历,如何促使他成为“working class hero”?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斯蒂芬·金的译者于是和推理作家时晨,聊一聊斯蒂芬·金畅销背后的秘密与恐怖面具下的温情。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晨,推理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密室小丑》《罪之断章》。 【时间轴】 06:25斯蒂芬·金的创作野心:打通流行文学与严肃文学之间的隔界 10:00恐怖与灾难只是打开人心魔的一种方式 13:34 不止是恐怖,车祸过后的斯蒂芬·金:“超能力”减弱,现实批判力加强 19:20为什么斯蒂芬·金的小说在国外畅销,在国内却表现平平? 20:52《迷雾》:中国读者为何无法体会基督文化的恐怖符号与末日恐惧? 21:56斯蒂芬·金提供的恐怖范式:美剧《行尸走肉》是《末日逼近》的僵尸版 26:01原生家庭如何孕育“working class hero”斯蒂芬·金 30:02“我在洗衣房里屈膝写作,等了七年才有像样的桌子” 31:33斯蒂芬·金:我讨厌库布里克对《闪灵》的改编! 33:52《写作这回事》:给所有初阶写作者的“工具箱” 37:54《肖申克的救赎》只收了一美元的改编费:“这种越狱电影导演应该拍不出来吧。” 40:18“一个人就像一个漫威公司”:作为流行文化符号的斯蒂芬·金,为什么能产生历时弥久的影响 45:37《黑暗塔》:用平平无奇的对话打开平行世界 50:12《头号书迷》:狂热粉丝与“死亡威胁” 55:54《闪灵》《长眠医生》:以温柔之力对抗邪恶降临 【节目中提到的书】 斯蒂芬·金作品: 《肖申克的救赎》 《写作这回事》 《魔女嘉莉》 《闪灵》 《黑暗塔》 《杜马岛》 《梅赛德斯先生》 《绿里》 《头号书迷》 《亚特兰蒂斯之心》 《撒冷镇》 《穹顶之下》 《末日逼近》 《长眠医生》 《迷雾》 【本期嘉宾推荐图书】 《写作这回事》[美] 斯蒂芬·金 《绿里》[美] 斯蒂芬·金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4 Jul 2020 22:00:00 +0000
15 如何在小径分岔的文学作品中“升级通关”?| 马凌&沈宇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在这样一个快速阅读、信息泛滥的时代,你在读书时是否总有种“看了跟没看一样”的焦虑?如果有一份“阅读说明书”就好了!在跳岛FM往期的节目中,我们谈论了不少文学作品,这次我们决定和大家聊聊“如何读书”。我们邀请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豆瓣读书达人马凌老师,以及曾经编书、现在仍在买书的爱书人沈宇,带领大家在小说阅读分支庞杂的小径上“升级通关”。 说到读书,总是绕不开经典作品。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结合社会历史背景,是不是可以打开主角们的隐藏剧本?文本细读和随性阅读的体验有何不同?为什么优秀的作家往往是经典作品的资深读者?研究文学的学院派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会更有意思吗?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于豆瓣上的书评人。 沈宇,曾经编书,现在仍在买书,偶尔也读点书。 【时间轴】 03:29马凌的“四种读者类型”比喻:甲虫型、蚯蚓型、蜜蜂型、蝴蝶型 07:12从《傲慢与偏见》看18、19世纪英国的继承制度与婚恋市场 15:06把社会冲突“装进”谈情说爱中:《简爱》的“内向受虐”VS《呼啸山庄》的“外向施虐” 17:55我们该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审查文学经典吗? 20:48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接受经典和反对经典都是塑造自我的过程 33:41詹姆斯·伍德眼中的福楼拜——无关琐碎细节堆积出的真实 34:29纳博科夫讲解《包法利夫人》:布尔乔亚气味的“千层饼” 41:46哈德罗·布鲁姆:在大学里,阅读几乎不被当成一种乐趣来教 43:37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卡夫卡学”与阅读卡夫卡是两回事 47:48学院派小说家们:北欧神话与中世纪文学专业读者托尔金如何开启奇幻文学先河 52:01跨文本阅读:不读《寻找<局外人>》就不会知道加缪是黑色小说的“重度患者” 【节目中提到的书】 《傲慢与偏见》[英]简·奥斯汀 《局外人》[法]阿尔贝·加缪 《荷马史诗》[古希腊]荷马 《奥德赛》[古希腊]荷马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 《勃朗特姐妹》[英] 特里·伊格尔顿 《藻海无边》[英]简﹒里斯 《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 《为什么读经典》[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小说鉴赏》[美]克林斯·布鲁克斯 《文字的力量》[美]马丁·普克纳 《小说机杼》[英]詹姆斯·伍德 《被偷换的孩子》[日]大江健三郎 《玩偶之家》 [挪威]亨里克·易卜生 《破格》[英]詹姆斯·伍德 《私货》[英]詹姆斯·伍德 《最接近生活的失误》[英]詹姆斯·伍德 《影响的焦虑》[美]哈罗德•布鲁姆 《小世界》[英]戴维·洛奇 《西方正典》[美]哈罗德•布鲁姆 《如何读,为什么读》[美]哈罗德·布鲁姆 《被背叛的遗嘱》[捷克]米兰·昆德拉 《小说的艺术》[捷克]米兰·昆德拉 《小说稗类》张大春 《玫瑰的名字》[意]翁贝托·埃科 《傅科摆》[意]翁贝托·埃科 《冰与火之歌》[美]乔治·R. R. 马丁 《魔戒》[英]J·R·R·托尔金 《寻找<局外人>》 [美]爱丽丝·卡普兰 《邮差总敲两次门》[美]詹姆斯·M·凯恩 《微暗的火》[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意]伊塔洛·卡尔维诺 《小说生活》毕飞宇 张莉 《谈话录》王安忆 张新颖 《九三年》[法]维克多·雨果 《水浒传》[明]施耐庵 《红楼梦》[清]曹雪芹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卡特制造》[英]埃德蒙·戈登 《单一民族神话的起源》[日]小熊英二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7 Jul 2020 22:00:00 +0000
14 老伙计,我敢打赌你一定会喜欢翻译腔的! | 黄昱宁&于是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前段时间,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品《在路上》突然出现了十几个版本。随着凯鲁亚克进入公版领域,各出版机构竞相涉足这部话题之作。垮掉派的《圣经》、重新定义美国文学的世纪经典、嬉皮士的放逐与自由……面对不同的宣传语、封面和译本,我们该如何选择?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同时作为译者和写作者的黄昱宁和于是,带来一期“文学翻译面面观”。引起部分读者反感的翻译腔真的有罪吗?与老一辈翻译家的作品相比,如今的文学翻译质量真的下降了吗?我们还聊了聊作为职业的译者。吃力不讨好,稿酬低,为什么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投身翻译这个行业?在今天,译者应该如何看待读者的“挑刺儿”行为?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祝羽捷,写作者,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曾任《时尚芭莎》专题总监。 著有《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作品,译有《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 【嘉宾】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英语文学译者,小说及散文作家。 译有F.S.菲茨杰拉德、亨利·詹姆斯、阿加莎·克里斯蒂、伊恩·麦克尤恩等多位外国作家的作品。著有小说集《八部半》,散文集《一个人的城堡》《阴性阅读,阳性写作》等。 于是,作家,译者。 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丝·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4:50从自主挑选到大数据推送,读者该如何选择小说译本? 07:25经典作品为什么需要重译:切合当代人的语境。 11:44文学翻译要通俗好读还是要保留原作设置的“阅读障碍”? 18:12翻译腔之争:小说翻译的语言风格应该保留异域感还是因地制宜? 29:25翻译不仅看译者文字能力也看个人风格:想象木心翻译法国诗歌和斯蒂芬·金小说。 32:18对于网络流行语,文学翻译该如何取舍? 35:05书籍翻译稿酬10年未涨再引热议,中译者平均收入在国际上处于低水平。 40:31公版书的扎堆出版vs非公版书的紧缺和翻译难 42:30如今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真的下降了吗? 47:40翻译对创作的影响:汲取养分与自我怀疑。 【节目中提到的书】 《在路上》[美]杰克•凯鲁亚克 《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厄普代克短篇小说集》[美]约翰•厄普代克 《管家》[美]玛丽莲•罗宾逊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30 Jun 2020 22:00:00 +0000
13 台湾文学的“内向世代”:小说家应该直面现实还是凝视自我? | 郭玉洁&王小平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金马奖电影《阳光普照》让不少人了解到袁哲生这位台湾作家,电影里阿豪口中那个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就出自袁哲生《寂寞的游戏》。2004年,写下这个故事的袁哲生自杀了,阿豪也有着相似的结局。24小时不间断的阳光普照,让孤独无处躲藏,就像袁哲生在《送行》里写早一步走向死亡的台湾作家黄国峻,“国峻在我心中是一个勇敢的人,只是没有想到这份勇气一直以来是那样用力”。处于和平世代的每个人,也许都在这样“用力”。 黄锦树称袁哲生这一代台湾作家为“内向世代”:他们内向、崩塌,甚至对死亡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迷恋。邱妙津裸露的脆弱,袁哲生的“渴望消失”,黄国峻的留白,这些自杀的作家们,写的都是“密室里的自我”。当写内心小事的文学成为潮流,台湾文学如何映照出我们所处的社会现实?回溯以陈映真为代表,有沉重现实感的小说,能否为“自我困局”找到新的可能?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作家郭玉洁和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王小平,聊聊台湾文学的现状和脉络,以及与大陆文学相异又交错的轨迹。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郭玉洁,媒体人,作家。出版文集《众声》。 王小平,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 【时间轴】 02:06 台湾乡土文学之争是大陆文学的预演? 12:15 自杀的作家们:袁哲生、黄国峻、邱妙津写的都是“密室里的自我” 14:35 写内心小事的文学成了潮流,小说分工加剧了学院化 15:00 生活经验雷同,写作同质化,如何找到新的写作可能性? 17:05 “陈映真是台湾唯一的思想家”:《将军族》《山路》等作品里直面现实的厚重和真诚 20:55 台湾70年代乡土文学:反对西化,反抗跨国资本经济掠夺,关心社会民生疾苦 23:30 陈映真批判跨国资本的作品:《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 25:00 与政治和社会关联的文学vs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文学 28:30 袁哲生《送行》:“国峻在我心中是一个勇敢的人,只是没有想到这份勇气一直以来是那样用力。” 31:50 郭玉洁回忆导师吴明益的教学和写作:“上课对于他来说是讲故事技艺的练习” 34:10 吴明益《单车失窃记》用单车串起台湾历史,体现其一流小说技巧 43:00王安忆《乌托邦诗篇》:记录爱荷华写作计划期间与陈映真的交往 49:30 两岸文学的交错:台湾接续大陆断裂的世情小说传统,大陆作家又受台湾影响将世情小说带回来 【节目中提到的书】 《将军族》 陈映真 《夜行货车》陈映真 《上班族的一日》陈映真 《花忆前身》 朱天文 《世纪末的华丽》 朱天文 《想我眷村的弟兄们》 朱天心 《荒人手记》 朱天文 《儿子的大玩偶》 黄春明 《单车失窃记》吴明益 《复眼人》吴明益 《寂寞的游戏》 袁哲生 《送行》 袁哲生 《天桥上的魔术师》吴明益 《乌托邦诗篇》王安忆 《盲刺客》[加拿大]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波兰]奥尔加·托卡尔丘克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将军族》陈映真 《野猪渡河》张贵兴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3 Jun 2020 22:00:00 +0000
12 夏日纳凉特辑:谈狐说鬼时,我们说的是人生啊!| 朱琺&赵松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天气闷热,不如聊一期鬼怪来降降温!狐说鬼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志怪无边无际的想象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死观?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科学无法解释的日常生活? 本期节目的两位嘉宾长期关注“志怪”:一位是最近出版了《安南怪谭》的朱琺,另一位是写过志怪小说赏读《细听鬼唱诗》的赵松。在节目中,我们可以听到中国志怪小说经历了怎样的流变,又如何反映出人们生活经验的变化。具体到志怪小说的书写,忠于事实的志怪小说原教旨主义者纪晓岚,和擅于用文学笔触挥洒想象的蒲松龄之间有着怎样的battle?以上问题都将在本期节目中探讨,还有生活中的灵异故事特别放送。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朱琺,小说家,著有《安南怪谭》《卡尔维诺与计划生育》。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赵松,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已出版作品《隐》《空隙》《积木书》《抚顺故事集》等。 【时间轴】 03:40 中国古代丰富的志怪传统:妖魔鬼怪在宗法社会里起什么作用? 06:20受《山海经》《唐传奇》《聊斋志异》等影响的日本妖怪学很发达,志怪在中国却逐渐边缘化 10:30 怪谈处理的是生与死、人与非人之间的问题 13:18认知的局限:那些人类文明解释不了的特殊灵异体验 15:10 作为野史的志怪小说:以荒诞的方式讲述历史 20:00 从《山海经》的刑天舞干戚到《封神演义》的比干剖心,窥见人的想象力如何从旺盛到衰竭 25:00《搜神记》里复杂的生死观:突破人类经验中生死的二元对立 26:00失序的乱世中人们无心谈论志怪,生活安稳时才有对不经之谈的需求 42:40“今人谈鬼第一人”栾保群:用志怪故事解释灾难事件 44:00 两种志怪观:纪昀忠于事实的《阅微草堂笔记》vs蒲松龄富于想象的《聊斋志异》 47:16赵松和朱琺谈各自的灵异经历 50:20互联网时代的信息过度导致了人们对志怪想象力匮乏? 【节目中提到的书】 《安南怪谭》朱琺 《细听鬼唱诗》赵松 《扪虱谈鬼录》栾保群 《见鬼》有鬼君 《纸上寻仙记》锦翼 《中国怪谈》 赵志明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聊斋志异》[清]蒲松龄 《山海经》佚名 《搜神记》[东晋]干宝 《封神演义》[明]许仲琳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白庚胜 《阅微草堂笔记》[清]纪昀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6 Jun 2020 22:00:00 +0000
11 写推理小说就像设计游戏 | 郭沛文&时晨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前段时间某部获奖华语电影的原著小说疑似“融梗”东野圭吾作品,国内推理小说被认为在模仿东野圭吾也是常有的事。日系推理在国内一直很受追捧,相比起来,国内原创推理的境况似乎黯淡不少。中国和日本推理发展的“土壤”有何不同?在创作、出版、评论等各方面,国内原创推理小说是否真的“矮”于国外引进的推理小说?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冷雨》《鹌鹑》的作者郭沛文,以及《密室小丑》《罪之断章》的作者时晨,他们分别被介绍为社会派推理作家和本格派推理作家。本格派推理和社会派推理分别是什么?纯文学作品和推理元素有着怎样的融合?推理小说的鄙视链是怎样的?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郭沛文,作家。著有《冷雨》《鹌鹑》。 时晨,推理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密室小丑》《罪之断章》。 【时间轴】 04:33 以解谜为中心的本格推理:阿加莎·克里斯蒂、埃勒里·奎因…… 06:30奥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是纯文学作品也是社会派推理小说? 08:30 对本格推理的审美疲劳催生了社会推理 13:00 岛田庄司、绫辻行人等讲求游戏性的推理小说vs借用推理元素谈严肃问题的文学作品 17:30 从“融梗”东野圭吾小说的电影到总被认为模仿东野圭吾的国内推理小说 22:35 国内推理为什么一直没发展起来?缺乏权威奖项、研究和评论 29:10 外国作品冲击有限,国内推理、科幻等类型小说后劲足 34:10 为什么国内推理小说大都是警察小说? 35:50 诡计的创新是构建推理小说最难的部分 37:00 中国知识分子圈内的推理小说鄙视链:欧美优于日本,文学性胜于游戏性 43:30 郭沛文谈游戏对小说创作的启发:长篇小说《鹌鹑》里的“游戏任务”和“彩蛋” 47:00 推理小说更适合“装载”社会问题吗? 48:00 国内推理“土壤”薄弱,人们是否从小就该读推理小说? 【节目中提到的书】 《鹌鹑》郭沛文 《冷雨》郭沛文 《密室小丑》时晨 《罪之断章》时晨 《我的名字叫红》[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黑书》[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 《点与线》[日]松本清张 《白夜行》[日]东野圭吾 《占星术杀人魔法》[日]岛田庄司 《X的悲剧》[美]埃勒里·奎因 《暗黑者》周浩晖 《心理罪》雷米 《春日之书》陆烨华 《元年春之祭》陆秋槎 《光与暗的故事》[美]劳伦斯·布洛克 编著 [美]爱德华·霍普 绘 《给孩子的推理故事》华斯比 选编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美丽之星》[日]三岛由纪夫 《世界观》[美]理查德•德威特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9 Jun 2020 22:00:00 +0000
10 被“金句化”的诗歌:网络时代的胸针与耳坠?| 胡桑&丝绒陨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最近诗歌似乎总是触动着我们的神经,北岛在豆瓣发诗歌被狂轰滥炸,英国BBC杜甫纪录片受到热烈讨论。“诗歌热”又来了吗?与此同时,诗歌也在网上以金句的形式被广泛传播。“诗歌热“与“金句化”,与这个急速流转的碎片化时代有着什么关系?诗歌是否真的是可有可无装饰性的东西,就像一枚胸针,或者一对耳坠?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同济大学中文系教师、诗人胡桑和诗人丝绒陨,结合自身创作和阅读诗歌的经验,谈谈他们对诗歌的观察。诗歌是如何被误读和改写的?我们该如何平衡诗歌深刻与通俗、专业与业余之间的矛盾? 微信添加跳岛FM助手(ID:TDFMZS)进入听众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胡桑,诗人、译者,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赋形者》,散文集《在孟溪那边》。 丝绒陨,诗人,摄影师。著有《年轻人,请忍受一下》。 【时间轴】 07:15 “脑瘫诗人”余秀华、“矿工诗人”陈年喜,诗人被贴上标签才能得到关注吗? 11:30 谈北岛事件:对诗歌的误读是复杂的 14:10 丝绒陨《年轻人,请忍受一下》的创作源自长辈的“灵魂拷问” 20:00 激情式诗歌创作vs沉淀式诗歌创作 20:38 速度化、碎片化的时代要求诗歌以“金句”的形式传播 21:00 曾被称为新锐诗人的胡桑为何不再追求新锐 29:30 辛波斯卡《万物静默如谜》畅销,顺应目前轻型、快速的阅读 31:25 对市场的妥协:金句化书名《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38:40 粉丝们摘取丝绒陨的诗句给偶像应援,误以为“丝绒陨”也是诗句 42:05 诗歌的可写性:不断被改写使文本更丰富了吗? 48:40 读诗和写诗,都需要训练有素的心灵和头脑 【节目中提到的书】 《大山里的小诗人》 “是光”的孩子们 《年轻人,请忍受一下》 丝绒陨 《赋形者》 胡桑 《给青年诗人的信》 [奥地利]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朱光潜 《万物静默如谜》 [波兰]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 [波兰]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 [奥地利]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杜伊诺哀歌》 [奥地利]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什么算是一首好诗》 [德]汉斯-狄特·格尔费特 《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 [美]艾略特·温伯格 [墨西哥]奥克塔维奥·帕斯 【本期嘉宾分享图书】 《银河系边缘的小失常》 [以色列]埃特加·凯雷特 《文学讲稿》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2 Jun 2020 22:00:00 +0000
09 坡道上的女人们:如果我不是一个母亲就好了|张玲玲&林子人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去年,改编自角田光代同名小说的日剧《坡道上的家》在国内引发热议,很多人说这部剧揭露了“丧偶式育儿”和女性生存的真相。在跳岛FM第一期节目中,我们就提到了,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像《坡道上的家》或者《82年生的金智英》这样的主妇题材作品。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作家张玲玲和资深文化记者林子人,围绕角田光代的作品,再度展开对“主妇文学”的讨论。既然有“主妇文学”,为什么没有“父亲文学”和“雇员文学”?女性在婚姻生活遭遇了怎样的情感、金钱、社会身份等困扰?通过主妇题材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对当下社会进行什么样的反思?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张玲玲,作家。代表作《嫉妒》。 林子人,资深文化记者。 【时间轴】 02:03 中国为什么没有日韩那样的主妇题材文学作品? 05:25 男性写作者也面临多重身份,但为何没有“父亲文学”、“雇员文学”? 10:20 角田光代和艾丽丝·门罗既写出了主妇生活,也写出了人们普遍的现实问题 13:08 日本主妇酗酒:喝酒是一种犒赏还是一种逃避? 15:40 女性是否能通过婚姻,把自己从糟糕的原生家庭中“拯救”出来? 19:15 社会少子化:女性通过“生育罢工”反抗社会身份束缚 21:29 《坡道上的家》中主妇的觉醒:她们的社交需求和被认可的需求是被压抑的 26:40 《纸之月》:由于情感上的缺失,妻子投向了金钱的怀抱? 28:30 夫妻双方的制衡不是两性对立而是普遍人性:谁掌握了经济权,谁就更有话语权 32:20 角田光代的作品让人意识到女性在家育儿不应被视以为常,而是一种牺牲 36:15 传统家庭小说里女性的圣母形象vs新家庭小说里女性的妖魔形象 38:00 疫情之下,男性更依赖家庭,女性更想摆脱家庭? 46:28 “国家女权主义”对女性身体的“征用”:女性权益是以劳动者的身份被保护的 51:38 《饱食穷民》引发的思考:主妇的自我认同是靠过度消费得到的吗? 57:40 用日本的经验来反思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一种懒惰 【节目中提到的书】 《坡道上的家》[日]角田光代 《对岸的她》[日]角田光代 《纸之月》[日]角田光代 《我是纱有美》[日]角田光代 《穴》[日]小山田浩子 《遗失的世界》[日]林真理子 《平民之宴》[日]林真理子 《女性贫困》日本NHK特别节目录制组 《别让我走》[英]石黑一雄 《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日]柄谷行人 《妻子们的思秋期》[日]斋藤茂男 《逃离》[加拿大]艾丽丝·门罗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日]上野千鹤子 《绿萝之舟》[日] 津村记久子 《自由》[美] 乔纳森·弗兰岑 《妇女生活》苏童 《小敏家》伊北 《妇女闲聊录》林白 《日本第一》[美]傅高义 《饱食穷民》[日]斋藤茂男 《新婚之夜》辽京 【本期分享图书】 《公开的秘密》 [加拿大]艾丽丝·门罗 《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日]王柯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听众群:添加跳岛FM助手微信“TDFMZS”进群
Tue, 26 May 2020 22:00:00 +0000
08 观鸟、种地和林间散步,现代社会还有田园牧歌吗?| 顾湘&肖一之
首先,播报一则好消息,跳岛FM的听众群终于建立啦!大家可以添加跳岛FM助手微信“TDFMZS”进群,欢迎与我们交流! 这期节目我们邀请了目前住在上海浦东赵桥村的作家顾湘,以及这学期教授自然写作课程的上海外国语大学讲师肖一之,来聊一个冷门但有趣的话题:隐居生活与自然写作。 在目前这样的时期,隔离状态下我们被迫“隐居”在家,但却主动选择了动森这种隐居在海岛的生活。那么,回归自然在现代社会还有可能实现吗?书写自然的作品都算是“自然写作”吗?自然写作的发展和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与责任有什么关系?在现实中,田园牧歌似乎成为了只有少数人可以选择的生活?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顾湘,作家。著有《好小猫》《赵桥村》。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3:25 顾湘在赵桥村的生活就像真人RPG游戏:帮村民干活,得到“礼物“回馈 06:15《瓦尔登湖》刻意营造的与世隔绝状态,在今天难以复制 10:25 梭罗的超验主义与宗教性体验:自然不是单纯的客体存在,而是神性的寄托 11:50 顾湘搬到乡下的第一天,就发现与世隔绝可能是个伪命题 15:03 以色列乡村互助组织基布兹:一个共产主义实践 16:41 动森岛屿建设:森林漫步派&疯狂改造派 24:25 中国人对种菜的迷恋和耶鲁华人社区的公共菜地 29:37 自然写作是现代的产物,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传入美国 33:50 德里克·贾曼《现代自然》:自然不需要刻意寻找 37:30 目前的自然写作更多地反思人对自然的责任 40:20 美国自然写作越来越崇尚原始,而英国的新自然写作不再追寻荒野 45:05 中国传统山水田园诗歌书写的是政治光谱上的闲散态度 47:25 台湾自然写作直接受英美影响,目前大陆的自然写作缺乏系统 52:00 重新理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什么说耕种是一种诚实的劳动? 56:10 观鸟新方式:在网上看直播 【节目中提到的书】 《赵桥村》顾湘 《瓦尔登湖》[美]亨利·戴维·梭罗 《塞尔伯恩博物志》[英]吉尔伯特·怀特 《马来群岛自然考察记》[英]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 《奥杜邦鸟类全鉴》[美]约翰·詹姆斯·奥杜邦 《现代自然》[英]德里克·贾曼 《森林的奇妙旅行》 [德]彼得·渥雷本 《活山》[英]娜恩·谢泼德 Underland Robert Macfarlane The Wild Trees Richard Preston 《游隼》[英] J.A.贝克 《迷蝶志》吴明益 《复眼人》吴明益 《男人的菜市场》刘克襄 【本期分享图书】 《活山》[英]娜恩·谢泼德 《现代自然》[英]德里克·贾曼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韩韩 【制作总监】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听众群:添加跳岛FM助手微信“TDFMZS”进群
Tue, 19 May 2020 22:00:00 +0000
07 《正常人》热播,一起聊聊背后的作家萨莉·鲁尼|祝羽捷&钟娜
最近,剧集《正常人》(Normal People)热播,获得了8.9分豆瓣高分,《卫报》提醒观众,没有萨莉·鲁尼的小说,就没有这样的电视剧。2017年,萨利·鲁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聊天记录》在国外成为现场级畅销书。去年,这本书的中文版出版,也在国内引起一小波热潮。 不久前,我们邀请到了曾在不列颠生活的作家祝羽捷,以及目前正在纽约、曾在《纽约客》任职的作家钟娜,她是萨利·鲁尼中文版小说的译者。这是一期试图在19世纪与21世纪之间穿行的节目,我们对比了萨莉·鲁尼与简·奥斯汀,你可以在节目中了解到两位作家笔下的社交生活、金钱阶级、爱情与性,如何“和而不同”。 正如《纽约时报》对《正常人》的影评所说,这部剧对性的态度是严肃的,萨莉·鲁尼笔下“反传统”的性,也是本期节目的重要主题。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祝羽捷,写作者,中英文化社交媒体大使,曾任《时尚芭莎》专题总监。著有《世界从不寂静》《人到了美术馆会好看起来》等作品,翻译作品《哗众取宠》《文艺复兴人》。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小说、评论散见《上海文学》、The Literary Hub等,译有《聊天记录》《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和《正常人》(即将出版)。 【时间轴】 02:35 从热门作品《聊天记录》谈起 03:50 萨利·鲁尼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塞林格”吗? 07:45 社交媒体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们的情感纽带 08:53 为什么说萨利·鲁尼的作品是现代意义上的19世纪小说? 12:55 简·奥斯汀和萨利·鲁尼的写作“伎俩”:用琐碎的细节包裹时代的真相 18:36 读者喜欢“告密式”的第一人称小说,与社交媒体息息相关 21:00 发朋友圈、微博时斟词酌句:人们习惯于对社交媒体材料进行文本分析 22:05 简·奥斯汀小说里的串门社交就像现在在社交媒体上发照片、文案和互相点赞 26:30 “失重”的年轻一代——没有实际的困境和目标,但又对现实不满 33:30 萨利·鲁尼自白式、告密式的写作方式更便于进行性描写 34:20 简·奥斯汀不写性的一个可能原因:19世纪的性完全被男性主导 35:20 萝莉一直是老男人欲望投射的对象,《聊天记录》颠覆了这种“传统” 42:05 社会压力促使千禧一代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受众 45:05 萨利·鲁尼是突然意识到金钱和阶级重要性的年轻人之一 45:15 《聊天记录》中毫不避讳的政治立场 48:00 改编成电视剧的《正常人》:千禧一代亲密关系的范本 【节目中提到的书】 《聊天记录》[爱尔兰] 萨莉·鲁尼 Normal People Sally Rooney 《斯通纳》 [美]约翰·威廉斯 《极乐之邦》[印度]阿兰达蒂·洛伊 【本期分享图书】 《幸运者:一位乡村医生的故事》[英]约翰·伯格 [瑞士]让·摩尔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英]乔治·艾略特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2 May 2020 22:00:00 +0000
06 预知未来后,该如何生活?聊聊特德·姜和科幻小说 | 王侃瑜&肖一之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一位特别的科幻作家,特德·姜。他是美国华裔科幻作家,当代最优秀的科幻作家之一,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专业,参加过“科幻黄埔”号角写作班,现为自由程序师。出道30年,特德·姜仅出版了17个短篇和中篇小说,却获得了包括星云奖、雨果奖、坎贝尔奖在内的几乎所有科幻大奖。最近,《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和《脐》两部中篇也获得了2020年雨果奖提名。2017年在国内上映的电影《降临》,让特德·姜走出科幻圈,为更多人熟知。去年底,国内出版了特德·姜的两本新书(再版的《你一生的故事》和新结集的《呼吸》),收录了他从创作至今的所有作品。 我们邀请到了采访过特德•姜本尊的科幻作家王侃瑜,以及特德·姜的校友、研究科学小说的青年学者肖一之,一起聊聊这位深受读者喜爱的科幻作家。 《华盛顿邮报》曾评价说:“特德·姜的作品普遍都将纯粹的理智与炙热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每部作品都反映了深奥的概念,蕴含着神秘的超自然或科学的诱惑力,却又融合了人类敏感和情感充沛的微妙之处,并将这些概念具象化。这种融合是所有科幻小说的理想状态,却鲜少能够实现。”可以说特德•姜的特别之处,正在于他作品中讨论的重点是那些人类引以为自豪的领域(比如语言、审美、艺术)能否被标准化、数字化。那么,在他富有人文主义特征的科幻小说里,科学技术又有着怎样的独特呈现? 节目里我们还聊了聊科幻到底是一种什么样文学门类。人们对科幻文学有哪些刻板印象?在高度技术化的当下,科幻文学做到了哪些纯文学未竟之事?此外,“迷妹”王侃瑜还分享了她和偶像一起奔跑的趣事。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王侃瑜,科幻作家。已出版小说集《云雾2.2》,即将出版《海鲜饭店》。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4:00 王侃瑜采访特德·姜时的小插曲 14:17 一种科幻传统:预知未来后,该如何生活、如何选择? 26:33 宋明炜与《中国科幻新浪潮》:中国科幻继承了先锋文学的精神 30:45 科幻是高密度的现实主义 33:16 《双面真相》对语言的反思:为什么说人类是语言赛博格? 33:40 马丁·普克纳《文字的力量》:写作是一种“技术升级” 37:50 养育关系是否是特德·姜小说关注的重要主题? 39:00 特德·姜对于另一种视角的人的关注:作为男作家把女性角色写得很真实 41:34 特德·姜&刘宇昆:东方元素与华裔身份 47:16 多丽丝·莱辛也曾化名写过科幻小说,结果被喷得一无是处 47:53 第一位被列入经典文学行列的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对严肃文学的执念 【节目中提到的书】 《你一生的故事》[美]特德·姜 《呼吸》 [美]特德·姜 《未来闪影》 [加拿大]罗伯特·索耶 《中国科幻新浪潮》宋明炜 《三体》刘慈欣 《弗兰肯斯坦》[英]玛丽·雪莱 《文字的力量》[美]马丁·普克纳 《美丽新世界》[英]赫胥黎 《金色笔记》[英]多丽丝·莱辛 【本期分享图书】 To Be a Machine Mark O'Connell 《死线俱乐部》雷龙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5 May 2020 22:00:00 +0000
05 过劳时代来临,我们可以停止自我剥削吗?| 马凌&赵松
疫情的发生让线下的工作和生活不再便利,而一切“线上化”让工作和生活愈发难以区隔,这似乎加剧了“过劳”的状况。 本期节目,跳岛FM邀请了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在豆瓣的马凌(@malingcat)和白天去公司上班、夜晚写作的野生作家赵松。我们从前段时间的居家办公经历出发,围绕彼得·汉德克的《试论疲劳》和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一起聊了聊当代社会人无止境的疲劳,以及我们从文学的“疲劳”书写中可能获得的启发。 生产效率越提高,人们却变得越忙碌?身体的疲劳可以通过休息来恢复,那么精神上的疲劳该怎么办?为什么悠闲的生活才能产生智慧和艺术?疲倦在文学中又有着怎样的隐喻?身处过劳时代,我们能否停止自我剥削,重拾闲适感与感受力? 希望本期节目能够为你提供解答以上问题的一种思路。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活跃于豆瓣上的书评人。 赵松,作家,文学、艺术评论家。1972年生于辽宁抚顺,现居上海。已出版作品《隐》《空隙》《抚顺故事集》等。 【时间轴】 03:15 远程办公模糊了生活与工作的界线 07:17 汉德克把疲倦视为起点,而不是终点 09:50 从被剥削到自我剥削 15:23 乌托邦的6小时工作制 16:55 身体的疲倦vs精神的疲倦 18:22 中国的“倦怠社会”比西方更复杂 19:33 倦怠感也是一种暴力,摧毁一切亲密关系 20:48《浮士德》代表一种永不满足、永不停止的资本主义精神 26:36 人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后,就想要成为更强有力的消费者 28:06 “三角欲望”:我们欲望着他人的欲望 34:52 强刺激带来麻木和疲倦,却只能以更强的刺激来应对 39:57 患有失眠症的普鲁斯特:倦怠可能是抵达艺术的跳板 41:25 韩炳哲把抑郁症、注意力缺陷、疲劳综合症称为“过度的肯定性” 42:20 日本重回“下流社会”,我们可不可以不往上走? 42:35 疫情给中国社会按下了“暂停键” 42:32 没达到一定的文明状态,就不能理解博尔赫斯的作品 44:55 本雅明:“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 47:09 90后比80后厌倦得早,00后比90厌倦得还要早 51:21 重压之下,只能学会自我解压 【节目中提到的书】 《试论疲倦》[奥地利] 彼得·汉德克 《倦怠社会》[德] 韩炳哲 【本期分享图书】 《逝物录》[德] 尤迪特·沙朗斯基 《比利时的哀愁》[比利时]雨果·克劳斯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8 Apr 2020 22:00:00 +0000
04 从逼仄的生活中凌空而起:卡尔维诺的城市寓言 | 朱琺&黑伞
今年初,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长篇小说《马可瓦尔多》中文简体版首次出版。这部并不那么知名的作品开启了卡尔维诺创作的黄金时代,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 本期节目,我们和“卡尔维诺一生推”、小说家朱琺以及青年评论家、书评人黑伞一起聊了聊卡尔维诺的城市寓言,以及他作品中的童话性和游戏感。底层小工马可瓦尔多经历了哪些城市奇遇?他在城市里的“冒险”,是否与我们的城市生活问题息息相关?底层小工的形象与卡尔维诺《意大利童话》中的贫穷现实主义有什么相通之处?从民间故事中汲取创作资源,对卡尔维诺的创作有什么影响?他是如何用荒诞、戏谑的手法来书写困苦状态下自由?这种自由如何体现卡尔维诺“轻盈”的美学观?以上问题都将在本期节目里一一解答。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朱琺,小说家。著有《卡尔维诺与计划生育》,新书《安南怪谭》本月出版。执教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黑伞(陈嫣婧),青年评论家、书评人。目前就读于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时间轴】 02:32 《马可瓦尔多》里小工的城市奇遇 04:50 疫情期间的空城和卡尔维诺的空城 07:11卡尔维诺对城市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轻盈美学” 14:37 为什么读卡尔维诺的小说时不会觉得荒诞,读完后才会 24:07 卡尔维诺的“天才头颅”传说和智性倾向 27:20 民间故事是卡尔维诺重要的创作资源,与安吉拉•卡特、涩泽龙彦有何异同 32:51 朱琺的笔名正是来自《意大利童话》 36:48 王小波的创作受卡尔维诺影响 40:21 最开始,卡尔维诺被当做“进步作家”引进国内 45:07《马可瓦尔多》有着卡尔维诺早期的“肉感”和晚期的“骨感” 47:47卡尔维诺笔下拒绝被学科分类的博物与妖怪 50:12 卡尔维诺的游戏感:通过戏谑与荒诞表达自由 50:34 一种“例外”的自由:困苦的马可瓦尔多在逼仄城市生活中凌空而起 【节目中提到的书】 《马可瓦尔多》[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看不见的城市》[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新千年文学备忘录》[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我们的祖先》[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树上的男爵》[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意大利童话》[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命运交叉的城堡》[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城堡》[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革命时期的爱情》王小波 《精怪故事集》[英]安吉拉·卡特 《幻想博物志》 [日]涩泽龙彦 【本期分享图书】 《宠儿》[美]托妮·莫里森 《人类砍头小史》[英]弗朗西斯·拉尔森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21 Apr 2020 22:00:00 +0000
03 同人小说:粉丝不是“愚蠢的接受者”,而是创作者 | 郑熙青&吴畅畅
最近微博账号@亚非文学bot和@中东欧诗歌bot停更,事情的起因是有粉丝认为bot讽刺了他们的偶像。这两个bot平时主要翻译、分享一些小语种文学内容,以转发投稿为主。其中一篇投稿,内容本身没有问题,但投稿人的微博名引起了肖战粉丝的不满,最后bot经不住粉丝的施压,被迫停更。其实二月份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肖战粉丝大规模举报了一篇人物设定比较“边缘”的肖战同人文,导致全球最大同人文网站AO3被墙,这引起整个同人圈的抗议和反击。 饭圈的“执法”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饭圈思维的“出圈”对文学和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同人圈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同人小说怎样促使人们开放地表达自我和欲望? 为此我们请来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粉丝文化研究奠基之作《文本盗猎者》译者郑熙青,和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一起聊聊饭圈文化和同人小说。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郑熙青,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文本盗猎者》译者。 吴畅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 【时间轴】 02:42 粉丝不是从小众走到大众,而是变得更加可见 03:48 举报在日常生活中趋于常规化 08:45 关于“圈地自萌”的问题 11:19 粉圈内部的细分是对微小不同的自恋,与个人主义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14:53 《星际迷航》的例子:粉丝文化和性少数运动联系密切 18:45 《文本盗猎者》关于粉丝能动性的讨论:粉丝不是“愚蠢的接受者”,而是创作者 26:14 现实主义同人文和“高H”文 30:19 《下坠》中对跨性别认同的书写 32:20 “泥塑”是什么?是为了“开车”还是性别转换的思想实验? 34:00 同人小说对多元性别的描写,能否影响现实世界? 38:10 同人圈可能是第一个能让女性写性幻想、表达性态度的安全空间 39:00 粉丝对真人同人小说的不满、耽改剧成名演员摆脱标签和污名之路 43:11 饭圈用语的泛化是否是一种语言污染? 【本期名词解释】 耽美:耽美一词产自日本,原义为唯美主义。现在在中国的网络语境中,通常指女性写作、女性消费、女性欲望为旨归的男性同性爱情文本。 同人:用已经成型的流行叙事文本(例如漫画、动画、游戏、小说、影视等作品)中的人物、设定衍生二次创作出来的文章及其他自主的创作。真人同人会运用现实中名人的公众形象,以此作为创作基础。 圈地自萌:在小圈子内自娱自乐,沉迷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去打扰别人的同时也不希望被别人来打扰。 逆苏(泥塑):逆向玛丽苏。玛丽苏是一种鼓励女性读者和观众自我代入文本中女性角色的文本,这个女性角色受到各种男性角色的喜爱和保护,与他们关系复杂,是文本情节的逻辑核心。逆苏就是将原本是男性的人物当作玛丽苏中的女主角来写。 高H:H是日语“変態(hentai)”的首字母缩写,后成为性行为的隐语,高H即指非常露骨详细的性行为描写。 孽力回馈:指遭恶毒的行为或恶毒的话反噬。 白嫖:粉圈术语。指什么事情都不为偶像做,包括买专辑,打榜投票,评论点赞等,只在网上浏览偶像图频、尤其是盗版的图频,但标榜自己是粉丝。 正主:经常用谐音写作“蒸煮”,是粉丝圈和同人圈中对明星本人的称呼。 【本期分享书单】 《论自由》约翰·穆勒 《城邦暴力团》张大春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14 Apr 2020 22:00:00 +0000
02 小镇青年文学:穷、丧、性苦闷?| 魏思孝&林潍克
在一篇批评中国文学城乡二元对立模式的文章中,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指出,中国文学还应当看到城乡之中的空间——那些既不来自穷乡僻壤也不来自国际化大都市的小说家,那些继续散居在二三线和无数市镇的小城畸人,是“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 可以肯定的是,小镇作家的写作给中国当代文学带来了更丰富的表达。他们隐匿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之外,与乡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但又并不生活在乡村。这也是当今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现状。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作家魏思孝(代表作《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和上海文艺社编辑林潍克,一起聊聊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经验,以及小镇青年文学的创作特色和内部差异。小镇青年书写穷与丧,是自我放弃还是诚实面对?把乡亲们写进小说,会对作家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在节目里,魏思孝回忆起了自己获奖后被朋友借钱的经历,林潍克则谈起了他作者的父亲在看到他的小说后默默流泪的故事。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魏思孝,1986年生于山东淄博,青年小说家。著有《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等多部,长篇《余事勿取》近期出版。 林潍克,原创文学编辑,译者。编辑出版的代表作品有《万物停止生长时》《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驻马店伤心故事集》《纸上寻仙记》《嫉妒》等,现就职于上海文艺出版社。 【时间轴】 01:40 小城畸人是中国文学唯一的希望吗 03:10 在朋友圈晒干农活的照片也是一种炫耀 05:50 小镇青年初到大城市感到困惑和窘迫,后来通过文学建立自信 07:43 为什么要关注张敦、赵志明、郑在欢、魏思孝这批小镇青年作家的作品 12:38 小镇青年文学:穷、丧、性苦闷 17:03 20多岁和30多岁,各有各的穷与丧 18:54 「在文学上我一无所避,如果我丑陋,那就写我丑陋的一面」 19:46 聊聊“屌丝知识分子写作” 26:31 文学对穷人友好,是一种「公平的艺术」 27:10 小镇青年的自传式写作经验:把乡亲们写进小说,会咋样 28:17 以前借别人钱的魏思孝,出书后被人借钱 29:45 郑在欢的父亲读了他的小说后偷偷大哭 32:13 魏思孝为什么写那么多绑架女青年的情节 37:30 看小说里的人物过得惨,心里会产生慰藉吗 39:00 对崇高的消解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尊重 41:00 青年作家只靠出书很难养活自己 【节目中提到的书】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魏思孝 《驻马店伤心故事集》郑在欢 《万物停止生长时》赵志明 《陈奂生上城出国记》高晓声 《兽性大发的兔子》张敦 《嫉妒》张玲玲 《火车梦》丹尼斯·约翰逊 《断背山》安妮·普鲁 《近距离:怀俄明故事》安妮·普鲁 《手风琴罪案》安妮·普鲁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Tue, 07 Apr 2020 22:00:00 +0000
01 和100年前相比,我们的性别观在倒退?| 张莉&Alexwood
这是「跳岛FM」的第1期节目。 我们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莉和“别的女孩”主编、“别任性”电台主播Alexwood,从100+作家性别观调查聊到这个时代的性别意识。 男作家在性别问题上的反思,是否是一种政治正确?女作家为什么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性写作?“雌雄同体”是文学创作最完美的状态吗?和100年前相比,我们的性别观念是否在倒退? 【时间轴】 03:24 张莉曾担心没有男作家愿意参加性别观调查 05:10 性别观的代际差异在男作家中更凸显 16:48 好的文学都是“雌雄同体”吗 18:26 艺术性和性别意识哪个更重要 22:11 文学的讲述方式由男性制定,女性一开始要模仿男人写作才会被认可 23:42 为什么2000年以后,女作家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女性写作 27:17 女性写作这个概念本身已经难以避免被污名化、标签化 29:00 《水浒传》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厌女” 35:19 “女”是加分项还是减分项 37:50 避开女性身份为什么成为女作家“趋利避害”的写作策略 40:13 消费主义与文学中的性别观有什么关系 41:26 中国当代女作家为什么不写生育、哺乳等主妇题材 43:35 大众把女主人公形象代入女作家本人,导致她们在写作上自我束缚 46:04 要从私密的、羞耻的部分去写,发明女性自己的语言 47:16 带有女性受害者思维的写作缺乏文学艺术品质 49:36 性别观是观察文学的重要角度,但不是唯一的尺度 51:00 鲁迅的作品深具性别意识,是一个高级的标准 52:25 如今很多人的性别观反而不如100年前的男性知识分子 【主持】 小李,媒体人,文学评论人。 【嘉宾】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Alexwood,“别的女孩”主编,播客“别任性”主播。 【分享书单】 爱德华·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 Kathi Weeks, The Problem with Work: Feminism, Marxism, Antiwork Politics, and Postwork Imaginaries 【音乐】上海复兴方案 片头 - Public Poet 片尾 - There and Then 【视觉设计】孙晓曦 【后期制作】王若弛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本节目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Justpod制作。 【收听方式】 你可以在小宇宙、网易云音乐、喜马拉雅、蜻蜓FM、荔枝FM、轻芒小程序,以及Apple Podcasts、Castro、Pocket Casts等泛用型播客客户端上找到我们,订阅收听「跳岛FM」。 【联系我们】 微信公众号:跳岛FM 微博:跳岛FM 邮箱:tiaodaoFM@citicpub.com
Mon, 30 Mar 2020 22:00:00 +0000
3月31日,开始跳岛
欢迎来到「跳岛 FM」,这是一档文学主题播客,一份可以用耳朵收听的文学杂志。 每周三更新,每期邀请作家、译者、书评人,围绕文学话题展开圆桌讨论。 你可以在「跳岛 FM」探寻作品诞生的起点,分享与碰撞文学灵感,研读热门作品解读文化现象,亲临全球文学现场。
Tue, 24 Mar 2020 22:00:00 +0000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