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編一專書 深究香港戲棚空間文化【文化者.專訪】

4 年前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近幾年的4月、5月在香港網絡上,青衣戲棚和文青組合成為了一個熱門的關鍵詞,在年輕人之間慢慢成為了一個可以踏進去的空間,但以前戲棚莫說90後,連80後都既熟悉又陌生,近150年歷史的戲棚文化總是和棚外的我們擦身而過。

不過上年卓翔執導的紀錄片《戲棚》被提名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進一步挑起香港人對戲棚的興趣,戲棚的種種似乎在香港人眼中變得更立體和接近。卓翔用三年拍出《戲棚》,香港有文化研究人蔡啟光先生用十年親身走訪各大戲棚的考證,編撰出《香港戲棚文化》這本專書,只為推廣悠久的戲棚文化,「我心目中認為首先要有觀眾,戲棚才能繼續存在。」他如此說。

蔡先生本身是一位語文導師,大概在10年前,因為教學課程涉及棚戲和劇場的官戲對比,一次偶然的機會下帶學生考察戲棚,其實這亦是他第一次走進戲棚。因為他對戲棚、傳統粵劇和周邊的民族活動很有興趣,之後他便開始不斷考察粵劇戲棚,過幾年擴展至考察盂蘭的潮劇戲棚,之後再擴展至白字戲、手托木偶粵劇和鐵枝木偶潮劇的戲棚,用一步一腳印的方式,親身體驗和記錄各類型戲棚的特色。

website : https://theculturist.hk
Follow us on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theculturist.hk
Email: theculturist.hk@gmail.com
LIKE us o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heculturist.hk/

#戲棚 #粵劇 #文化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