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絕不能錯過名勝壹號世界郵輪重回基隆啟航!多種優惠方案讓您輕鬆預訂心儀的日本沖繩郵輪行程,同時省下大筆開支!

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3 週前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把握鳥類攝影Dos & Don’ts,邀您參與國家地理台灣攝影大賽
因鳥類的拍攝倫理議題,國家地理雜誌製作特別報導,提出了鳥類攝影的十大準則:保持距離、不捕捉或綑綁、不驚擾、不餵食、不播放鳥音、不隨意散布稀有鳥類的棲息位置、不使用無人機、不使用閃光燈直射、尊重鳥類棲地、不移動或移除巢位周圍的任何東西。本集節目帶您思考上述鳥類攝影十大準則,並期待攝影者以「鳥」為優先,多幫鳥兒想一想,讓鳥類攝影真正成為愛惜、保護野生鳥類的力量。
Tue, 23 Apr 2024 23:30:32 +0000
來認識台灣紫斑蝶家族!看到標記密碼請協助回報
根據過往紀錄,台灣原本有5種原生紫斑蝶,其中大紫斑蝶已經在台灣絕跡,剩餘4種分別為小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與端紫斑蝶。大紫斑蝶在台灣滅絕,提醒我們要積極針對現存紫斑蝶進行研究、作保育,顧好牠們的棲地。但台灣的紫斑蝶研究仍有許多待解之謎,例如南部縣市仍有未被發現的紫蝶幽谷,而紫斑蝶的遷徙路徑也僅解開一部分,需要持續透過標放作業,才能逐步拼湊出紫斑蝶的移動行為。本集節目繼續帶您前進雲林縣林內鄉,參與紫斑蝶協會與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共同舉辦的國道讓蝶道生態解說活動,認識台灣的紫斑蝶家族,與標放研究工作。
Tue, 16 Apr 2024 23:30:15 +0000
國道讓蝶道,守護紫斑蝶遷徙繁殖之路
如同候鳥,台灣的紫斑蝶在東北季風來臨時,便會來到溫暖的南部,聚集於山谷度冬;在3、4月春天來臨時,又隨著南風北上,尋找適合的地方產卵,完成繁殖大任。然而,在北返的這段路徑上,紫斑蝶面臨了許多阻礙,包括其移動路線在雲林縣林內鄉,正好與國道3號垂直交會,容易造成「路殺」,因此高速公路局自2007年開始啟動「國道讓蝶道」措施。現在就讓我們來到林內鄉,跟著紫斑蝶協會理事長陳瑞祥、執行長余淑娟,認識紫斑蝶的遷徙,與國道讓蝶道友善措施如何守護紫斑蝶平安飛行。
Tue, 09 Apr 2024 23:30:20 +0000
林保署推動生態給付,瑞峰國小紮根山麻雀保育
為了與農友、社區攜手營造更友善山麻雀的棲地環境,農業部林保署推出了山麻雀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透過友善農地、自主通報跟巡護監測等3大給付項目,鼓勵更多農友加入保育行列。此外,嘉義縣梅山鄉瑞峰國小也以山麻雀為核心,開發跨領域的校本課程,讓孩子們學習以行動展現出對山麻雀乃至於對整體生態環境的關懷。現在讓我們前進海拔約1,000公尺的梅山鄉瑞峰社區,看林保署如何以生態給付政策擴大山麻雀復育的能量,以及瑞峰國小如何將山麻雀融入課程與校園景觀,在社區紮根保育理念。
Tue, 02 Apr 2024 23:30:46 +0000
供吃、供住、友善環境,山麻雀的復育之路
在台灣所有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中,有一種鳥類模樣嬌小可愛,個性活潑好動,經常發出「唧!唧唧!」清亮短促的鳴叫聲,牠就是山麻雀。雖然在IUCN的紅皮書中,山麻雀是列為無危物種,但在台灣,牠們的數量稀少,曾經剩不到1000隻。幸好近年官方、民間通力合作,以供吃、供住、提供更友善的環境等3策略進行保育,現在山麻雀的數量已逐步回升至約1,700隻,令人欣喜。現在就讓我們來到復育山麻雀的重要基地:嘉義縣梅山鄉瑞峰社區,由生毛樹19號柑仔店山麻雀復育主理人黃惠瑜帶領,一起認識山麻雀,並了解瑞峰社區如何推展山麻雀的保育工作。
Tue, 26 Mar 2024 23:30:22 +0000
草鴞遭流浪狗侵擾,幼鳥死亡!飼養犬貓請勿放養並負起飼主責任
持續關注草鴞生態的台南市野生動物保育學會,日前於二仁溪畔發現草鴞巢位,並架設自動相機進行調查,沒想到於2月10日晚上拍攝到一群遊蕩犬隻侵擾巢位,草鴞爸媽無力防禦,只能先暫時飛離,等到犬隻離開後,飛回巢穴的草鴞卻發現剛孵化出的幼鳥寶寶已被咬死,巢中的3顆蛋也被咬破。本集節目邀請台灣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學會理事長蕭舜庭,從二仁溪畔草鴞巢位受侵擾事件,談農業部「原生種野生動物受遊蕩犬侵擾改善試辦專案計畫」與各縣市政府管理遊蕩犬隻問題的精進建議。
Tue, 19 Mar 2024 23:30:31 +0000
霄裡國小埤塘DFC課程,讓學生裝備信心與能力
校門口的百年埤塘,是最好的學習教室!來到桃園市八德區的霄裡國小,可見校門口西南側有一個小巧的「福山宮生態埤塘」。因為霄裡地區有著豐沛湧泉,水質極佳,先民開鑿埤塘灌溉稻田,日治時期還於此設立水產試業所。雖然當時景況已不復存在,但福山宮旁的埤塘依然留存,由市府打造為優美宜人的親水空間,也成為霄裡國小發展Design For Change(DFC)課程的基地。現在就跟著我們一起來到霄裡國小,由霄裡國小輔導主任李士豪帶領,看他們如何發展出深具創意、豐富活潑的教學內容。
Tue, 12 Mar 2024 23:30:07 +0000
一埤塘,一學校,一社區,發現埤塘的當代價值
跟著長期研究桃園埤塘的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特聘教授陳其澎,走訪位於蘆竹區文新街上的桃園大圳2-7號埤塘,聽他述說桃園埤塘的故事。在這裡,可以看到都市與農田鑲嵌在同一片地景中,也呈現出桃園埤塘變遷的縮影。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埤塘的灌溉功能愈趨式微,許多工程建設也把埤塘填掉,埤塘地景逐漸消失。因此,陳其澎教授領軍的團隊,正努力透過「一埤塘、一學校、一社區」行動,找回民眾與埤塘的連結。現在就讓我們跟著中原大學陳其澎教授,認識桃園埤塘的歷史與變遷,也發現埤塘的當代價值。
Tue, 05 Mar 2024 23:30:24 +0000
生態調查+環境教育+……荒野的購地保育與棲地守護行動
荒野1號地,是位於宜蘭冬山鄉鄰近武荖坑的山區,面積約為1,760平方公尺,換算下來有1.8分地。這裡是荒野保護協會於2018年購置守護的土地,購入後並未加以干預,而是讓山林自然演替,上面只裝設了自動相機,並插了一個立牌,上面寫著「荒野1號地」。現在就讓我們跟著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主任謝祥彥走進山林,觀察荒野1號地與鄰近棲地的動植物,也聽他說明為何荒野要募資購地作保育。
Tue, 27 Feb 2024 23:30:42 +0000
海洋資源永續利用,鯖鰺漁業總量與配額制上路了!
鯖魚與竹莢魚(鰺)是台灣沿近海漁獲量第一名的漁獲物種,農業部漁業署2023年底公告修正《鯖鰺漁業管理辦法》,自今(2024)年開始實施漁獲量限額管理措施,包括全年總漁獲量9萬公噸及個別漁船配額,成為國內漁業管理的重要里程碑。現在就透過海漁基金會資源管理組組長黃章陽的說明,帶您認識鯖鰺漁業,與相關管制措施如何逐步推展,落實責任漁業的願景。
Tue, 20 Feb 2024 23:30:48 +0000
解密海中的新奇與新鮮,海大黃之暘副教授的《怪奇海產店》
為了推廣食魚教育,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副教授黃之暘撰寫《怪奇海產店》與續集《怪奇海產店II》,為許多奇怪卻別具滋味的豐盛海產立傳,分享烹調處理方式,細述實際品嘗起來的口感風味,同時交織在地的漁業資源與飲食文化,成為最富趣味的海味指南。「了解食材,對應風土,吃得飽足,也吃個好味。」現在就讓黃之暘副教授的分享,帶您慢慢品嚐海中風味,學習珍惜海洋的無私給予。
Tue, 13 Feb 2024 23:30:54 +0000
摸魚、知魚、吃魚,洄遊吧以食魚教育讓海洋永續
為了讓民眾更了解餐桌上的魚,在花蓮的洄遊吧以七星潭為據點,帶領民眾摸魚、知魚、吃魚,推廣食魚教育。例如在「七星潭摸魚趣」活動中,安排參加的大小朋友以牌卡遊戲,認識各種東岸常見的洄游魚類,還請出了一條鬼頭刀老師,讓大家可以真的「摸魚」,最後更帶著參加者一起料理鬼頭刀,從觸覺、視覺,加入嗅覺、味覺,將海洋知識與漁業文化,化為實際的五感體驗。本集節目帶你跟著洄遊吧,來一趟有趣又美味的食魚教育!
Tue, 06 Feb 2024 23:30:25 +0000
紀錄片《勇闖天際線》,追蹤水鳥遷徙壯舉與危機
今日鳥類,明日人類。水鳥的保育迫在眉睫。為了記錄水鳥遷徙壯舉,並呈現牠們面臨的生存挑戰,紀錄片導演Randall Wood以3種鷸科水鳥:黦鷸、紅腹濱鷸、哈德遜塍鷸(棕塍鷸)為題材,橫跨5大洲,完成大型的生態紀錄片《勇闖天際線》,春節期間即將於公視上映。觀賞之前,請聆聽本集節目,深度瞭解《勇闖天際線》的拍攝故事。
Tue, 30 Jan 2024 23:30:53 +0000
猴其無辜!解決人猴衝突,請先好好認識牠
許多人猴衝突新聞下方,經常可以看到網友留言,「會有人猴衝突,就是因為過度保育,導致猴子太多了!」然而,分析衝突原因,經常是人類的不當行為,或對獼猴有錯誤認知所造成。如果您願意換位思考,對於台灣獼猴有更多了解,降低對牠們的恐懼,並知道要如何與其和平共處,就能在解決人猴衝突問題上,走得更遠。本集節目我們繼續走訪壽山,一起跟著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秘書長林美吟來認識台灣獼猴,思考人猴衝突的解方。
Tue, 23 Jan 2024 23:30:30 +0000
台灣獼猴沒有猴王?!破除你對獼猴的刻板印象!
台灣獼猴,是台灣除了人類之外唯一的靈長類動物,但人猴衝突事件時有所聞。為了讓更多人願意理解獼猴,推廣人猴和諧共存的理念,從小跟著父親林金福老師在高雄壽山研究、觀察猴子的林美吟,籌組了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站在第一線,推動人猴共存。現在就讓我們跟隨台灣獼猴共存推廣協會的中山大學解說團,與秘書長林美吟共同拜訪壽山的猴群,也破除對台灣獼猴行為與習性的刻板印象!
Tue, 16 Jan 2024 23:30:22 +0000
齊柏林空間《韌島》特展,邀您修復大地傷痕
為了帶領民眾深度思考,如何重建島嶼的韌性,位於淡水的齊柏林空間舉辦年度特展「韌島」,透過齊柏林導演紀錄的台灣地景,帶出「韌性」、「共融」2組關鍵字,也描述人們與自然環境如何從對抗、挑戰到適應、共融。現在請您跟著看見.齊柏林基金會董事齊廷洹,走進「韌島」特展會場,學習從永續的角度來關愛美麗的寶島台灣。
Tue, 09 Jan 2024 23:30:10 +0000
淡水河川廢快篩複查,河岸垃圾量倍增!
為了掌握河川廢棄物現況,荒野保護協會近年針對等淡水河、烏溪、頭前溪等主要河川進行川廢快篩調查,包括2020年與2023年兩次針對淡水河主河段調查,比較結果顯示,3年後複查,出海口部分熱點垃圾量局部下降,河岸段垃圾量卻成長超過一倍!本集節目邀請荒野棲地守護部海洋專員徐筱珺,說明2023淡水河川廢調查的執行方法與調查結果,也邀請您在生活中以「可重複使用」取代「一次即丟」,減塑也減廢,共同愛護河川及海洋。
Tue, 02 Jan 2024 23:30:49 +0000
花蓮溪口海廢監測與淨灘,黑潮的柯南行動
自2020年2月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每月在花蓮溪口進行廢棄物監測調查,分析2年資料發現,寶特瓶是花蓮溪口廢棄物的最大宗,第二名是菸盒、菸蒂;第三是外帶便當盒、紙碗、竹筷等免洗餐具。再以區域進行分析,溪側跟海側的垃圾種類與來源不同。溪側以民生廢棄物為大宗,約有80%的垃圾有河川漂流痕跡;海側有海漂痕跡的佔一半,乾淨的佔一半;至於北岸消波塊區域,則是有難以清運的建材、事業廢棄物。本集節目專訪黑潮海洋基金會研究員温珮珍,帶您從花蓮溪口的廢棄物監測行動,思考如何處理海洋廢棄物問題。
Tue, 26 Dec 2023 23:30:38 +0000
認養舊鐵橋濕地,高雄鳥會打造鳥類庇護所
高雄市野鳥學會於2022年7月與高雄市政府水利局簽約,認養舊鐵橋濕地。對此高雄鳥會提出了多年、多階段的分區工作計畫,規劃營造水雉、大麻鷺、雁鴨以及草鴞等多種生物的棲地,期待成為南台灣最重要的生物庇護所。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高雄鳥會林昆海總幹事,走訪舊橋鐵濕地,瞭解高雄鳥會如何進行棲地營造。
Tue, 19 Dec 2023 23:30:04 +0000
挑戰中央山脈最速紀錄,《赤心巔峰》展現台灣屋脊全貌
關於中央山脈大縱走的紀錄片《赤心巔峰》即將在本週上映,導演楊守義將古明政與周青2位越野跑好手,挑戰最快速度完成越野中央山脈大縱走的過程,拍攝下來,不只完整講述了這次不可能的任務,更呈現出中央山脈的綿延山巒、迷人全貌。險峻山勢、植被生態,與充滿生命力的動植物身影,都被鏡頭好好地記錄下來。現在就讓我們透過楊守義導演的專訪,看《赤心巔峰》拍攝古明政與周青攀越中央山脈的過程,也帶領觀眾凝視「護國神山」的壯闊美景。
Tue, 12 Dec 2023 23:30:44 +0000
水草天堂能再現?雙連埤的水生植物復育策略
宜蘭雙連埤以往長滿了許多水生植物,但1990年代因地主進行開發,導致湖區的水生植物幾近消失,現由荒野保護協會積極進行復育工作。今年庇護復育區內的各種水生植物生長良好,蓴菜、野菱、石龍尾、⿈花狸藻、卵葉水丁香等珍貴水生植物,生長得非常恣意、茂密,如同以往雙連埤岸邊水域的模樣。然而,湖區依舊有入侵種生物危害、水質優養等問題,應如何規劃妥善的水生植物復育策略?現在就讓我們透過荒野保護協會黃閎義組長的專訪,思考如何再現雙連埤水草天堂的美麗風光。
Tue, 05 Dec 2023 23:30:25 +0000
都市中的叢林,富陽公園如何維持生物多樣性?
來到位於台北市富陽街底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頓時讓人遺忘都市塵囂。茂密叢林裡有著小溪流水,林相豐富,地勢起伏多變,吸引許多野生動物棲息。認養富陽公園的荒野保護協會自2019年起,使用科學方法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近3年的資料顯示,富陽公園的生物多樣性在良好的棲地維護管理下,維持穩定的狀況。本集節目讓我們跟著荒野保護協會環境教育部公園生態化專員陳百嫺,一同了解富陽公園在維護生物多樣性的努力。
Tue, 28 Nov 2023 23:30:05 +0000
勇敢實踐一個生態的夢,山貓國家公園
山貓森林已經在苗栗購置78塊土地,面積將近15公頃。若要持續擴大守護的棲地面積,需要認同保育理念的企業加入。因此山貓森林也期待與企業共同推動ESG方案,維護淺山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打造民間版的「山貓國家公園」。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聆聽,山貓森林規畫的ESG合作專案,如何讓土地與企業雙贏。
Tue, 21 Nov 2023 23:30:01 +0000
集資買地,山貓森林守護里山生態
為了保護石虎的棲地、守護野生動物生存,有一群人集資購買山林,把土地還給石虎與大自然。這群人就是「山貓幫」——由台中文山社區大學講師吳金樹發起,推動「山貓森林計畫」,邀請志同道合的民眾共同集資買下山坡地,加入的成員便是「山貓幫」。如今,山貓幫人數逐漸擴增,已有將近600人,合計購買了78塊土地,守護了苗栗將近15公頃的淺山生態棲地。本集節目將告訴您山貓森林購地,守護生態環境的這段故事。
Tue, 14 Nov 2023 23:30:03 +0000
蚵間百年石滬,桃園石滬協會修復傳承里海文化
新屋百年石滬群位於永安漁港以南,至鄰近新竹縣交界處的蚵殼港之間,為台灣本島最大石滬群。其中,蚵間里就有22座石滬,其中有9座由桃園石滬協會,花了4年、投入超過6000人次,完成修復工作。如今蚵間9座石滬已全數登錄為文化景觀,桃園石滬協會也獲登錄為桃園石滬修造技術的保存者,極為難得。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上蚵間的海上長城,跟著許立志理事了解桃園石滬協會如何修復、傳承里海文化。
Tue, 07 Nov 2023 23:30:59 +0000
洲南鹽場「鹽承續」,傳遞寶島風土滋味
「曬鹽」曾經是嘉義布袋的重要產業,但因為時代變遷,曬鹽的風光也一度成為歷史。但布袋嘴文化協會的蔡炅樵、沈錳美夫妻,不甘心鹽田文化成為絕響,因此承租、認養鹽田,讓廢曬多年的洲南鹽場老鹽田復活。水地風光人曬鹽,現在讓我們走入洲南鹽場,看他們如何讓先民適應環境、永續利用資源,與自然共存的精神,繼續傳承。
Tue, 31 Oct 2023 23:30:52 +0000
人與自然共好,河溪治理的新浪潮
台灣河溪網長期關注台灣河川溪流的生命力,連續5年舉辦金、爛蘋果獎評選,透過公民評鑑給予用心的單位鼓勵,也彙整需要檢討之處,督促政策與制度持續進步。政府的思考需要改變,但同時,民眾的思維也需要轉變。本集節目繼續透過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劉奇璋、台灣河溪網秘書長鄒明軒的帶領,思考河溪治理的新浪潮。
Tue, 24 Oct 2023 23:30:19 +0000
只把河川當背景?水環境改善應有的親水面向
關注水環境議題的台灣河溪網舉辦了「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金爛蘋果獎」評選活動,透過公民的力量,審視前瞻水環境建設計畫的執行成果。今年得主揭曉,兩座「金蘋果」獎得主為花蓮洄瀾灣,與桃園大漢溪整治計畫;至於表現最差的「爛蘋果」,則是彰化烏溪堤防、嘉義縣鹿草鄉排水整治計畫。另外有佳獎「青蘋果」獎,由宜蘭河五十溪及大湖溪口計畫獲得。本集節目帶你從金爛蘋果獎的評選工作來思考,怎樣的河川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水岸環境。
Tue, 17 Oct 2023 23:30:26 +0000
北門潟湖養牡蠣,台南蘆竹溝的生產生態與生活
北門潟湖,這個昔日倒風內海殘餘的區域,如今已是台南溪北養殖牡蠣的重要產地,潟湖內有著一望無際的蚵田,這裡的蚵農有七成來自蘆竹溝。2020年,蘆竹溝爆發光電案場的開發爭議,促使了蘆竹溝在地的青年彼此集結,以軟性、觀光的方式,推廣蘆竹溝的美,如今已順利誕生了各種里海漁村遊程。現在就讓我們跟隨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助理陳泰豪,走進蘆竹溝聚落的日常風景。
Tue, 10 Oct 2023 23:30:10 +0000
月世界找動物!台南社大守護龍崎牛埔泥岩惡地
龍崎,位於台南市的東南側,人口僅3,000多,是台南人口數最少的一個行政區。這裡可見世界級的青灰泥岩惡地地質,泥岩的尖銳山脊,如同匍匐在大地的祥龍脊椎,起伏錯落,充滿生命力。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自2017年起在此進行生態調查,拍攝到水鹿、食蟹獴、穿山甲、大冠鷲、草鴞等保育類動物,如此豐富的生態,翻轉了我們對泥岩惡地的印象。現在就讓我們跟著晁瑞光老師前進龍崎牛埔,認識這裡獨特的惡地地景與生態。
Tue, 03 Oct 2023 23:30:48 +0000
以動保挺野保,願生命皆能適得其所
浪浪危害野生動物,為何會如此弱弱相殘?根據農委會全國遊蕩犬隻數量調查推估,自2018年起全國遊蕩犬數量逐漸增加,近年各野生動物救傷站接受到的穿山甲、山羌、石虎傷亡個案,受犬隻攻擊的比例也呈上升趨勢。為此,挺挺動物應援團創辦人劉偉蘋,策畫「適得其所【以動保挺野保】巡迴展」,10月4日至17日將於台中展出。現在我們來聽聽劉偉蘋的策展理念。別忘了,飼主必須做好寵物登記、不可放養、應為寵物絕育;如果您喜歡貓狗,建議以認養取代購買,還能協助拯救野生動物!
Wed, 27 Sep 2023 01:30:59 +0000
芳苑我們的故鄉,泥灘地上的社區劇團
9月13日晚上,芳苑國小的教室熱鬧滾滾,因為芳苑的社區劇團成員與芳苑國小、草湖國小的同學,正在教室內緊鑼密鼓地排練。再過3天,他們就要在潮間帶泥灘地演出《芳苑,我們的故鄉》。這是芳苑的社區劇團成立後,首次正式演出,由人劇團團長蔡旻霓帶領居民集體即興進行文本創作。現在就讓我們走進芳苑小鎮,看見芳苑人的無窮能量,以及人劇團將藝術融合在芳苑濕地的探索行動。
Tue, 19 Sep 2023 23:30:49 +0000
共創藝術、連結自然,關渡自然公園裡的藝術季
鄰近淡水河口的「關渡自然公園」,以軟性的藝術吸引民眾目光,自2006年起舉辦「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今(2023)年已是第18屆。受邀藝術家使用如竹子、木頭、種子、石頭、泥土、貝殼、麻繩、布料等自然素材,於公園現地創作,這些作品不只展現了藝術美感,也傳遞出對環境的關懷。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關渡自然公園,透過藝術,感受大地之母無私的饋贈——自然。
Tue, 12 Sep 2023 23:30:12 +0000
生產與生態雙贏!營造農田裡的生物多樣性
你有聽過生物多樣性友善農業嗎?生物多樣性研究所目前正推動生物多樣性友善農業相關試驗,在花蓮的水稻田與文旦田分別設置猛禽棲架與「青蛙浴缸」等友善裝置,訴求對農業環境裡的野生動植物帶來直接幫助,讓農田不僅生產糧食,也可以成為許多野生動植物的棲所。本集節目邀請生多所助理研究員林大利,帶您認識生物多樣性友善農業!
Tue, 05 Sep 2023 23:30:54 +0000
在地串連、共生共榮,幸福食間為孩子打造庇護家園
面對弱勢家庭的困境,位於屏東縣高樹鄉的善導書院,不僅陪伴孩童進行課後輔導,也提供父母職涯訓練、工作機會。2016年,善導書院陳文靜院長成立社會企業「幸福食間」,與善導書院可以說是共生共榮的關係。幸福食間租下超過4甲的鳯梨田,也打造溫網室,進行友善種植,更將盛產的水果與格外品,進一步加工為其他產品,協助提升收益。現在就讓我們透過陳文靜院長與邱清祥老師的分享,帶您了解善導書院與幸福食間如何點亮孩子們的生命之燈。
Tue, 29 Aug 2023 23:30:00 +0000
家事+農事+品格教育,善導書院助弱勢孩童活出希望
協助弱勢家庭翻轉未來,位於屏東縣高樹鄉的善導書院從提供弱勢兒童的課後輔導做起,逐漸加入兒少陪伴、家庭支持、農場經營、職涯訓練等功能,協助在地經濟弱勢的家庭,希望讓孩子「手心向下」,用雙手打造自己的未來。現在就讓我們前進屏東沿山公路旁的善導書院,聽陳文靜院長述說溫暖故事,也看善導書院如何協助弱勢孩童與家庭活出希望。
Tue, 22 Aug 2023 23:30:27 +0000
海龜擱淺SOS!搶救海洋生物需要你一份力
海洋保育類野生動物的救傷不能等!中華鯨豚協會預計於新北市樹林區建立海洋動物綜合救援中心,提供醫療、收容、環境教育、人員培訓等多樣功能,並於「WaBay 挖貝」平台提出群眾募資計畫。現在就讓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告訴您海龜面對的生存挑戰,與協會救援中心的建置情形。
Tue, 15 Aug 2023 23:30:26 +0000
鯨豚迷航擱淺,救援作業考驗多
2023年一整年,台灣通報鯨豚擱淺的案件數總共有144隻,在台灣本島北部(彰化、宜蘭以北)的救援個案,是由中華鯨豚協會進行處理。然而,鯨豚救援考驗多,人類又對牠瞭解太少。現在就讓我們走進中華鯨豚協會位於新北市樹林區的海洋動物綜合救援中心,看這些令人心碎的鯨豚救援故事。
Tue, 08 Aug 2023 23:30:34 +0000
上萬燕群飛舞超壯觀,五股賞燕季來啦!
每年7、8月黃昏時刻,新北市五股濕地生態園區有一個令人讚嘆不已的生態景象,就是上萬隻燕子群聚飛翔的畫面,讓人驚「燕」!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特別於夏日週末傍晚舉辦「夏日賞燕季」活動,帶領民眾認識燕子的生態、瞭解棲地維護的重要,也感受大自然的奧秘。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參與今年的五股賞燕季活動,聆聽五股濕地的夏日故事!
Tue, 01 Aug 2023 23:30:59 +0000
全木材再利用,Rewood打造地方創生力
廢材不是垃圾,而是珍貴的資源!「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團隊利用校園、行道樹、公園與果園蒐集而來的林業廢材為基礎,開發產品,甚至還結合地方創生,提供免費的木工課程,讓青年有學習技藝的機會,留在湖口發展。本集節目為您專訪ReWood森林循環湖口創生負責人陳偉誠,看他與團隊如何賦予廢木材新的生命,也讓湖口小鎮展現出豐沛的創生力。
Tue, 25 Jul 2023 23:30:52 +0000
FSC菇菇太空包,永在林業的永續轉型之路
位於屏東的永在林業積極進行林業轉型,取得森林管理委員會FSC驗證,以合法、永續、負責任的方式經營人工林,所生產的林木,九成製作為種植香菇的太空包,生產FSC驗證香菇。現在就讓我們前進屏東縣車城鄉,跟隨永在林業陳威匡主任走進林場,認識永續林業生產的過程,與這段林業轉型的故事。
Tue, 18 Jul 2023 23:30:02 +0000
《看見台灣》10週年,讓我們重新看見最真實的齊柏林導演
2013年11月,有一部紀錄片正式上映,後續寫下拍攝成本最高、票房最高的紀錄片兩項影史紀錄,這部片就是齊柏林導演執導的《看見台灣》。10年之後,《我所認識的齊柏林》一書問世,齊導好友、「看見.齊柏林基金會」前營運長李儒林訪問了30多人,將齊導對台灣的關懷與愛,做了最細膩的記錄。現在就讓我們透過李儒林口中一個又一個故事,對齊柏林導演這位心繫台灣土地的行動家,有更立體、更全面的認識。
Tue, 11 Jul 2023 23:30:01 +0000
當一日蚵農,認識金門古寧石蚵里海文化
來到金門古寧頭北山海堤,可見一整片綿延無際的石蚵田。石蚵,提供在地居民穩定的經濟來源,也成為獨特珍貴的文化特色,但如今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金門縣金寧鄉古寧村長李開陣一起下蚵田,認識這快要失傳的採蚵技藝,也看這片蚵田如何餵養古寧世世代代的居民。
Tue, 04 Jul 2023 23:30:17 +0000
☀ 特輯:小辮鴴的應許之地
為了瞭解來台過冬的小辮鴴族群數量,雲林縣野鳥學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於每年1月舉辦公民科學活動「小辮鴴普查」。從近5年的普查數據觀察,拜訪台灣的小辮鴴數量呈現緩步成長的趨勢,今(2023)年的數量更突破歷年紀錄。這樣的成績令人欣喜,但實際上,這並不代表小辮鴴棲息的農田狀況完全沒有隱憂。我們要如何吸引愈來愈多小辮鴴年年造訪?本集節目將帶您探討。
Thu, 29 Jun 2023 23:30:15 +0000
維護營巢地,金門喜迎夏日精靈「栗喉蜂虎」
栗喉蜂虎是金門的夏候鳥,在清明節前後從東南亞來到金門進行繁殖,完成生命中的重要任務。為了提供栗喉蜂虎長久穩定的營巢地,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於青年農莊、慈湖三角堡等地,進行人工棲地營造作業,並為賞鳥的民眾,打造了舒適且不會干擾鳥類的賞鳥空間。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課蘇芊遐課長來到青年農莊,欣賞並認識金門的「夏日精靈」栗喉蜂虎。
Tue, 27 Jun 2023 23:30:15 +0000
人工繁殖放流,金門水試所讓鱟生生不息
無「鱟」為大!6月20日是「國際鱟保育日」,你對這種活化石生物「鱟」瞭解多少呢?根據研究,鱟存活在地球上已超過4億年,歷經數次氣候環境劇烈變化存活至今,近年卻遭遇棲地破壞與環境變遷數量大減,是極需受到保育的動物。現在就讓我們跟著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技工成勇生老師來認識鱟,保護鱟的存活。
Tue, 20 Jun 2023 23:30:51 +0000
離島的離島,烈嶼潮間帶的美麗與哀愁
退潮時分,我們著金門縣潮間帶學會理事長洪清漳,一同來到烈嶼的上林海灘「尋寶」。走在這片島上過往最富饒的海灘,發現了許多螺貝類,也觀察到了「鱟」。現在就讓我們跟著洪清漳老師,在烈嶼的上林海灘一起觀察潮間帶高潮區的生物,也聽他分享進行調查的初心、過程中的發現與感動。
Tue, 13 Jun 2023 23:30:22 +0000
首座離島野生動物救傷站,守護金門落難野生動物
為了救助金門落難的野生動物,「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於2015年成立,打造出離島第一座野生動物救傷站。現在就讓我們拜訪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看陳亭獸醫師與保育員如何為進站的活體緬甸蟒進行檢查,也帶您認識這座守護金門落難野生動物的堡壘。
Tue, 06 Jun 2023 23:30:01 +0000
友善環境+生態給付,給水獺更好的家
為了保護歐亞水獺,金門縣政府以洋山社區為示範聚落,進行友善水獺環境改善工程,並啟動全縣的友善水獺生態服務給付方案。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常務理事袁守立,與前任金門縣建設處農林科長、現任金門縣林務所長鄭向廷,共同走訪洋山社區,來觀察是否有水獺的排遺與足跡、看社區如何打造友善水獺環境,並了解水獺生態給付方案的成果。
Tue, 30 May 2023 23:30:17 +0000
SOS!搶救金門水獺大作戰
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自2015年成立以來,積極投入金門的野生動物救傷工作,統計至2023年5月中旬,共救援34隻水獺。分析救傷原因,有超過一半(18隻)是遭遇車禍,而且這些車禍個案受傷嚴重,幾乎都是到站前死亡,令人不捨。面對歐亞水獺遭路殺的憾事一再發生,我們要如何補救?本集節目專訪金門縣野生動物救援暨保育協會總幹事徐曉萍獸醫師,帶您共同探索。
Tue, 23 May 2023 23:30:02 +0000
友善賞鯨趣,坐上賞鯨船到鯨豚家作客
在賞鯨過程中,以溫柔的方式降低對鯨豚族群的干擾與衝擊,才能當個負責任的遊客,讓台灣珍貴的鯨豚資源與賞鯨產業皆能永續發展。現在就讓我們搭上多羅滿賞鯨船,與黑潮環境教育專員廖祥惠、實習解說員張海瑨,一同溫柔拜訪東部海域的鄰居,到鯨豚家作客。你猜猜,這一次出海會看到哪幾種鯨豚呢?
Tue, 16 May 2023 23:30:08 +0000
為鯨豚保留重要棲息地,黑潮「海洋綠洲」計畫
鯨豚在海洋生態系中至關重要,而台灣的東部海域就是鯨豚的活動熱區。自2021年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展開為期三年的「海洋綠洲」計畫,進行東部海域鯨豚的調查工作,最終希望就是在台灣東部鯨豚的重要棲息海域,劃設海洋保護區。對外,黑潮將備妥相關調查資料,向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申請「海洋哺乳動物重要棲息地」(IMMAs) ;對內,黑潮攜手其他環境保育團體,共同倡議《海洋保育法》草案三讀通過。本集節目專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東良,分享海洋綠洲計畫如何為世界的鯨豚,保留一片綠洲。
Tue, 09 May 2023 23:30:05 +0000
黑暗理念落實情形?合歡山暗空公園的認證承諾(下)
在上集節目中,我們跟著國際暗空協會的外賓,走訪合歡山暗空公園,並瞭解清境地區如何配合暗空公園的推動,改善室外照明。本集節目將繼續帶您從合歡山暗空公園的成立,瞭解南投縣府承諾的暗空政策落實情況,並探索暗空的黑暗理念如何實踐。
Tue, 02 May 2023 23:30:12 +0000
黑暗理念落實情形?合歡山暗空公園的認證承諾(上)
為了保護星空,減少光害,台灣的觀星社群提出了暗空倡議,後續也促成了合歡山於2019年獲國際暗空協會(International Dark Sky Association, IDA)認證為暗空公園,也是亞洲第三座暗空公園。在和國際暗空協會溝通認證的過程中,南投縣政府也提出幾項承諾,至今這些承諾的落實情況如何?本集節目就讓我們跟著國際暗空協會執行長Ruskin Hartley、副主席Nalayini Brito-Davies、台灣暗空協會會長林正修、清境永續發展協會理事長李從秀,來看合歡山暗空公園的黑暗理念實踐情形。
Tue, 25 Apr 2023 23:30:56 +0000
鳥類誘拍問題多,什麼是真正的生態攝影?
《國家地理》雜誌宣布,2023年「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暫停接受鳥類攝影作品投稿,為攝影圈帶來討論。要認識一個人,需要許多時間;要認識野生動植物,同樣如此。生態攝影是有意識的行為,對拍攝者自身而言,是認識被拍攝生物最好的機會,期待拍攝出的照片能進一步引發外界對於物種的關心,激起其對環境的思考與行動。若能把握這個初心,那麼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絕對問心無愧。本集節目邀請您一起回歸初心,思考「生態攝影」的意義與價值。
Tue, 18 Apr 2023 23:30:53 +0000
哪些繁殖鳥類變少了?特生中心發布兩項國家鳥類指標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運用公民科學計畫「台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的資料,分析100種繁殖鳥於2011年至2019年間的數量變化趨勢,建置出台灣森林鳥類指標及農地鳥類指標,也讓台灣成為繼印度之後,亞洲第二個發布複合物種指標的國家。今日鳥類,明日人類,本集節目專訪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大利,帶您解讀這兩個國家級鳥類指標。
Tue, 11 Apr 2023 23:30:54 +0000
有熊出沒!公民通報,監測台灣黑熊分布動態
為了監測台灣黑熊的族群分布,台灣黑熊保育協會開發「熊出沒通報系統」,若民眾在登山過程發現了黑熊留下的痕跡,便可上網通報,相關資料不僅可以提供國家公園及相關單位進行即時預警,讓遊客提高警覺,避免不愉快的遇熊經驗,更可以累積和建構黑熊活動點位的資料,協助研究人員監測台灣黑熊分布範圍變化。本集節目專訪台灣黑熊保育協會保育專員何可薏,告訴您目前台灣黑熊的地理分布情形,與黑熊痕跡的辨識重點。邀請喜愛登山的您,一起協助台灣黑熊的族群監測研究!
Tue, 04 Apr 2023 23:30:06 +0000
遇見受傷黑熊怎麼辦?野灣以遊戲讓孩子認識台灣黑熊的處境
這是一堂充滿歡樂、富有教育意義的黑熊課!3月9日上午,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環境教育專員詹欣穎與獸醫師江宜倫,帶著教具來到位於台東縣知本的建和國小,為五、六年級的同學帶來一堂活潑、有趣,且寓教於樂的黑熊課,以廣原小熊Mulas的救援故事為例,教導學生學習台灣黑熊的特徵、習性,也瞭解野生動物救傷的工作內容。現在就讓我們來到建和國小的教室,與孩子一同關心台灣黑熊的處境,攜手守護台灣黑熊。
Tue, 28 Mar 2023 23:30:46 +0000
《守護黑面琵鷺》,與「黑琵先生」走過拍攝守護候鳥30年
台灣影史首部院線上映的黑面琵鷺生態紀錄片《守護黑面琵鷺》,是資深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跨越30年的最新作品,透過人稱「黑琵先生」的攝影家王徵吉,拍攝黑面琵鷺的生涯歷程為敘事主軸,逐漸串聯起台灣、日本、韓國、中國、香港等地長期關注黑面琵鷺的學者跟保育人士,呈現出東亞各國對黑面琵鷺的共同守護。現在就讓我們跟著紀錄片導演梁皆得,回顧《守護黑面琵鷺》的拍攝故事。
Tue, 21 Mar 2023 23:30:47 +0000
老鼠藥+農藥+重金屬,猛禽食安拉警報!
《老鷹想飛》紀錄片告訴了我們農地使用農藥、老鼠藥,對老鷹等猛禽造成的間接毒害;無獨有偶,在台灣猛禽研究會猛禽救傷站的救援個案中,發現北部受傷或死亡的猛禽身上普遍檢驗出殺鼠藥、農藥(環境用藥),甚至有重金屬,顯示偏都會區域猛禽的食安也正在拉警報!本集節目帶您前進位於陽明山的草山猛禽中心,邀請猛禽會猛禽救傷站主任王齡敏獸醫師,剖析猛禽的食安問題。
Tue, 14 Mar 2023 23:30:11 +0000
屏科大金獎團隊創作鳳梨彩帽「旺福鴞」,與銀獅農場攜手守護猛禽食安
來到屏東縣高樹鄉,可以看到在山巒之間有一望無際的鳳梨田,還有一隻……彩色草鴞!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於2022年底舉辦第一屆「農客松」競賽,邀請青年組隊參加,設計獨特的鳳梨田彩帽地景、提出創新遊程規劃,最後由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鳥來旺來福氣來」團隊獲得金獎肯定,並於今年1、2月將作品「旺福鴞」實地在銀獅農場的鳳梨田中呈現。現在就讓我們南下屏東,瞭解「鳥來旺來福氣來」團隊創作「旺福鴞」的故事,與銀獅農場在鳳梨產業升級方面的努力。
Tue, 07 Mar 2023 23:30:19 +0000
歷時17年拍攝,《山椒魚來了》說台灣冰河精靈的故事
紀錄片《山椒魚來了》上映,導演麥覺明先後跟隨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呂光洋教授、賴俊祥助教,及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朱有田教授的團隊,深入山林,拍攝台灣5種特有種山椒魚的生態與研究調查過程,讓我們看見台灣特有的生命力。本集節目專訪《山椒魚來了》導演麥覺明,暢談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故事。歡迎收聽!
Tue, 21 Feb 2023 23:30:44 +0000
夜探永春陂,認識都會公園的生態化
位在信義區四獸山下的「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占地約4公頃,是兼具環境教育、生態復育及歷史價值的第一座都會型濕地生態公園。本集節目帶您參與台北市信義區公所與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共同舉辦的「打開你的夜視鏡─夜賞永春陂風華」活動,一起在夜晚漫步、探索這座生意盎然的濕地公園!
Tue, 14 Feb 2023 23:30:54 +0000
土豆鳥點點名!全台志工協力普查小辮鴴(下)
雲林縣野鳥學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中心於每年1月舉辦「小辮鴴普查」活動,號召全國志工擔任調查員、認領樣區,協助完成普查。1月15日早上,我們與雲林縣野鳥學會鳥友李怡嬋老師會合,開始沿途尋找大埤鄉的農田是否有小辮鴴的蹤影,這天是否真能看到小辮鴴呢?
Tue, 07 Feb 2023 23:30:56 +0000
土豆鳥點點名!全台志工協力普查小辮鴴(上)
為了瞭解來台灣過冬的土豆鳥族群數量,雲林縣野鳥學會與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在每年1月舉辦公民科學活動,邀請志工擔任調查員,進行小辮鴴普查。今年的普查活動於1月15日舉行,參與志工為179位,全台共觀察11,231隻土豆鳥,雙雙突破歷年紀錄!本集節目就讓我們來回顧今年的土豆鳥普查活動,並認識這群可愛的冬季貴客。
Tue, 31 Jan 2023 23:30:51 +0000
不只年節要惜食,家庭餐桌如何低碳減浪費?
您家除夕的年夜飯,是否反覆熱了又熱但還沒吃完?抑或已經當成廚餘處理了?若要減少食物浪費,建議您先從日常的食材採買下手,列好購買清單,進行計畫性採購,並在腦中植入新觀念,愛用格外品、選購即期品。本集節目前進台北市水源市場的蔬果攤位,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執行長吳碧霜說明如何讓家庭餐桌變得低碳、減少浪費。
Tue, 24 Jan 2023 23:30:25 +0000
深溝半農理想國,打開對農業的想像(下)
談到台灣的農村再生,宜蘭縣員山鄉深溝村的故事,絕對是獨一無二的經典案例。穀東俱樂部發起人賴青松表示,深溝經驗可以對其他農村輸出「關鍵零組件」,這個「關鍵零組件」就是透過平台或商業模式,處理新農來到農村的四件事:農地、住處、技術支援、陪伴。本週讓我們繼續探索深溝的半農理想國,如何走出半農興村的康莊大道。
Tue, 17 Jan 2023 23:30:00 +0000
深溝半農理想國,打開對農業的想像(上)
台灣鄉村正在崩解,農村的價值正逐漸消失,但竟然有一個地方逆勢吸引了近兩百位的新農,他們以半農半X的方式實現自己的理想生活。這個地方,就是宜蘭縣員山鄉的深溝。本集節目專訪慢島生活共同創辦人賴青松、楊文全,與深溝新農吳玉婷、Green,帶您瞭解深溝半農社群的形成歷程,以及這群半農的農村新生活。
Tue, 10 Jan 2023 23:30:12 +0000
走上雙溪溝古道,台韓交流手作步道之美
雙溪溝古道全長約950公尺,位於士林內雙溪與五指山之間,連接萬溪產業道路跟五指山產業道路,推測可能是由內雙溪居民開墾的農徑。這條古道是台北大縱走全段當中,最原始、人工設施最少的路段,因此台北市工務局大地工程處委託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以手作步道的方式來修復這條古道。本集節目讓我們跟著亞洲步道大會的走讀活動,來看雙溪溝古道這一段手作步道的修復故事,並反思她面對的破壞危機。
Tue, 03 Jan 2023 23:30:27 +0000
發展長距離步道、減緩遊憩衝擊…疫情下的各國步道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主辦的「第4屆亞洲步道大會」中,有研討會議程聚焦於疫情影響下的移動與步道政策,如台灣的步道、美國的阿帕拉契山徑,都因過量遊客影響步道環境,主管機關必須推出適當的管理措施以減緩衝擊;日本、不丹則不約而同在今年發表長距離步道計畫。現在就讓我們一同探索世界各國在疫情下的步道發展與管理議題。
Tue, 27 Dec 2022 23:30:47 +0000
布袋鹽田溼地,高雄鳥會打造冬候鳥樂園(下)
走過光電開發爭議後,布袋鹽田溼地仍遭遇不少棲地問題。因鹽田廢曬後,水利設施逐漸損壞,包括土堤破損崩壞、引排水溝渠淤塞、水閘門鏽蝕損毀,導致水文循環不佳,部分溼地區域出現嚴重的乾涸。為了守護這片溼地,高雄鳥會規劃布袋鹽田溼地復育計畫,透過「棲地經營管理」、「調查及巡守」、「改善基礎設施」、「推動公民參與及培力」四大項目,希望能改善問題。現在就讓我們跟隨高雄市野鳥學會布袋鹽田專案經理邱彩綢、專案助理林坤慧,一同來瞭解布袋鹽田溼地的棲地管理故事。
Tue, 20 Dec 2022 23:30:47 +0000
布袋鹽田溼地,高雄鳥會打造冬候鳥樂園(上)
布袋鹽田2001年廢曬後,逐漸演變成海岸溼地,在自然演替下吸引了大批候鳥、留鳥來此棲息覓食,成為一片鳥類樂園。近年的「新年數鳥嘉年華」調查,布袋樣區鳥類數量超過三萬隻,為全台最高,也是布袋最生動的自然景觀。本集節目為您專訪高雄縣野鳥學會布袋鹽田專案經理邱彩綢、專案助理林坤慧,一覽布袋鹽田溼地的生態美景。
Tue, 13 Dec 2022 23:30:47 +0000
相約在秋冬,鰲鼓溼地護棲地迎候鳥(下)
鰲鼓溼地森林園區是近年熱門的賞鳥勝地,根據11月中旬的鳥類調查結果,共觀察到19科、30種,共11,471隻鳥兒,其中明星鳥種黑面琵鷺便有491隻造訪鰲鼓;數量最多的則是鸕鷀大軍,有7,964隻,逼近8,000大關。本集節目就讓我們繼續徜徉在鰲鼓溼地森林園區的自然風光,並跟著鰲鼓溼地導覽解說團隊執行長蔡淑麗、解說員丁振管,與嘉義林管處秘書鄭鈞謄,認識這片溼地的美麗與哀愁。
Tue, 06 Dec 2022 23:30:47 +0000
相約在秋冬,鰲鼓溼地護棲地迎候鳥(上)
鰲鼓溼地森林園區位於嘉義縣東石鄉西北側海岸,由北面、西面與南面的堤防環繞,面積共有1,470公頃。它的前身是1960年代政府填海造陸的海埔新生地,但因地層下陷、颱風侵襲沖毀海堤、海水倒灌,讓以往這片海埔新生地上的魚塭、農地,變成了溼地。現在就讓我們前進鰲鼓溼地,來感受這片溼地的生意盎然。
Tue, 29 Nov 2022 23:30:47 +0000
揮別惡臭,台中東大溪的華麗變身
東大溪是筏子溪支流南邊溪分支,過去曾是重要灌溉水源,現在已成為區域排水。因為上游有東海夜市商圈排放的生活污水,嚴重污染水質,讓東大溪不再美麗。透過「東大溪水環境及鄰近區域環境改善工程計畫」,公私協力民眾參與讓東大溪改頭換面,也達成生態和人的多贏局面。本集節目就來告訴您這段東大溪華麗變身的故事。
Tue, 22 Nov 2022 23:30:47 +0000
全國水環境改善了嗎?台灣河溪網監督前瞻水環境計畫
為監督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之執行成果,台灣河溪網協會進行金、爛蘋果獎評選活動,今(2022)年已邁入第四屆,由公民評審針對23件水環境計畫進行現勘評分,最終有三項計畫獲頒金蘋果獎、兩項計畫為爛蘋果獎,另有兩項計畫入列佳獎。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台灣河溪網理事長廖桂賢、秘書長鄒明軒一同關心水岸環境,督促政府把握機會,積極恢復河川生命力。
Tue, 15 Nov 2022 23:30:47 +0000
響應綠食宣言,綠色餐廳讓外食安心又永續(下)
外食人口眾多,但希望能在外吃到友善環境食材的消費者,卻不一定能找到合適的餐廳。綠色餐飲指南便因此應運而生,廣邀有永續理念的店家響應「綠食宣言」,並舉辦葉級餐廳評鑑與頒獎。在本集節目中,將帶您走訪新竹三家入圍或獲得2022年綠色餐飲指南獎項的綠色餐廳:醞釀生活、江山藝改所、大山北月,看他們如何在競爭無比激烈的餐飲市場中,走出自己的永續之路。
Tue, 08 Nov 2022 23:30:47 +0000
響應綠食宣言,綠色餐廳讓外食安心又永續(上)
綠色餐飲的核心,就是減少環境成本的餐飲方式。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於2018 年成立創立綠色餐飲指南,讓綠色餐廳不再獨自打拼,可透過組織的力量,真正走向可持續經營的道路。本集節目由綠色餐飲指南創辦人黃俊誠,帶您認識何謂綠色餐廳、破除相關迷思。新竹地區三家綠色餐廳——大山北月、醞釀生活、江山藝改所,也將會述說他們如何聯繫在地小農,將大地的恩賜化為舌尖上的美好滋味。
Tue, 01 Nov 2022 23:30:47 +0000
攜手農民友善耕作,荒野契作守護雙連埤濕地
為了再現宜蘭雙連埤的美好風景,荒野保護協會在雙連埤進行棲地營造、水生植物復育、移除外來種等工作,並舉辦棲地工作假期與環境教育活動。同時也把視角擴展到了周圍的農田,以契作的方式與在地長輩、返鄉青農合作,陪伴農友轉型友善耕作,讓環境更健康。現在就讓我們來到如同世外桃源般的雙連埤,讓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守護部研究調查組組長黃閎義、青農蔡維哲告訴您荒野在這裡推展友善契作的故事。
Tue, 25 Oct 2022 23:30:47 +0000
旬魚慢食生態廚房,海科館帶領民眾烹調永續海味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以「旬魚慢食」為主題,推出一系列多蔬少肉的食魚料理活動,實際帶領民眾用飲食、用料理,認識永續海洋資源的概念。讓我們一同參與9月的活動,並讓海科館產學交流組陳麗淑主任與雞籠卡米諾團隊,告訴您如何發揮創意,在家成為一流的生態廚師!
Tue, 18 Oct 2022 23:30:47 +0000
聰明吃魚救海洋,「年年有鰆」打造食魚教育基地
喜歡吃海鮮的你,懂海鮮嗎?在漁業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我們更要學習聰明吃海鮮!澎湖有群青年組成了「年年有鰆」工作室,從澎湖在地漁產著手,帶領民眾從海鮮認識海洋。在本集節目中,年年有鰆創辦人巫佳容將告訴您,他們如何將澎湖的傳統漁法,以及吃海鮮要吃當令、吃在地的原則,化為活潑的體驗活動與課堂教案,用「吃魚」拉近人與海的關係。
Tue, 11 Oct 2022 23:30:47 +0000
打開五感、體驗自然,關渡自然公園帶您認識濕地環境
不論您是學生、成人或銀髮族群,也不論是親子家庭還是企業,都可以走進關渡自然公園,一同打開五感,認識濕地的動植物,也學習與自然和平共生的智慧。現在就由關渡自然公園資深講師馬銘良帶領,與天主教康泰醫療教育基金會的樂齡長輩,共同走進公園,認識濕地環境,也了解關渡自然公園如何以多元活潑的方式,帶領民眾認識生態保育的重要,一起來守護這塊美麗濕地。
Tue, 04 Oct 2022 23:30:47 +0000
候鳥遷徙中繼站,關渡自然公園營造溼地淨土
當冬候鳥隨著東北風抵達北台灣,部分鳥類便會沿著大屯山系的邊緣進入關渡、五股一帶濕地停棲休息、補充能量,因此關渡自然公園可以說是候鳥南來北往重要的補給站。現在就讓我們前進關渡,讓關渡自然公園管理處環境保育部主任葉再富告訴您關渡自然公園成立的歷史,以及園區內綠地養護、水田管理、棲地維護等工作執行的故事。
Tue, 27 Sep 2022 23:30:47 +0000
珊瑚命運岌岌可危,海洋公民基金會從關心珊瑚到種下珊瑚(下)
海洋公民基金會自2017年起推動「復育珊瑚海田」計畫,於西嶼鄉小門、小池角以及白沙鄉通樑等地海域種下珊瑚海田,如今種下的珊瑚已有超過2,600株繼續成長茁壯。讓我們跟著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曉嬋、澎湖科技大學海洋遊憩系副教授張晏瑋,一同瞭解海洋公民基金會如何為未來的海洋生態種下希望。
Tue, 20 Sep 2022 23:30:47 +0000
珊瑚命運岌岌可危,海洋公民基金會從關心珊瑚到種下珊瑚(上)
為了長期觀察記錄澎湖珊瑚礁與生態系的變化,海洋公民基金會自2019年起與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進行珊瑚礁體檢計畫,邀請澎湖在地、關心珊瑚的潛水業者擔任調查員。本集節目帶您來到夏日的澎湖,由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王曉嬋,與實習科學指導員、海洋途徑潛水負責人陳恩霆,告訴您關於珊瑚體檢調查的大小事。
Tue, 13 Sep 2022 23:30:47 +0000
全台最小野生動物保護區,復育夜晚綠精靈台北赤蛙(下)
為了復育台北赤蛙,台灣濕地復育協會不只維護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內的棲地,更與高榮社區合作,推廣友善農業。高榮社區也主動成立環境巡守隊,巡護保護區周圍的環境,更透過音樂會、小農市集等多元活動,不斷和居民溝通永續環境的理念,也凝聚了社區的向心力。本集節目帶您看見桃園市高榮社區的活力,以及他們為了保育台灣赤蛙、經營美好家鄉的努力。
Tue, 06 Sep 2022 23:30:47 +0000
全台最小野生動物保護區,復育夜晚綠精靈台北赤蛙(上)
桃園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桃園市楊梅區,研究人員2002年在此發現有一群數量穩定的台北赤蛙,但之後,台北赤蛙的族群量急速下降,從2005年的180餘隻,到2013年只剩下個位數。一直到台灣濕地復育協會開始在保護區進行棲地營造,才讓台北赤蛙數量止跌回升。本集節目就讓我們來瞭解這段台北赤蛙的復育故事。
Tue, 30 Aug 2022 23:30:47 +0000
暗時仔,富陽公園數蛙蛙🐸
位於台北市富陽街底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前身為軍事彈藥庫,因長年管制而保留了自然的森林生態與景觀。荒野保護協會於2004年開始認養富陽公園,並於2006年起獲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攜手合作推動生態公園的保育工作。本集節目帶您參與富陽公園的蛙類調查工作,同時瞭解園區面臨的生態議題。
Tue, 23 Aug 2022 23:30:47 +0000
守「滬」行動!離島出走記錄保存澎湖百年石滬(下)
以往修石滬是澎湖人耳濡目染便學會的技術,但是在上個世紀後半,新的捕魚技術出現,使得石滬這樣的傳統漁法逐漸被遺忘,修復石滬的技術也漸漸失傳。離島出走工作室創辦人楊馥慈、曾宥輯向紅羅村的洪振坤老師,學習石滬修復技藝,至今已修復了潭邊村的新滬、紅羅村的外港口滬,並維護紅羅村的滬仔頭滬。本集節目將告訴您這段澎湖青年回鄉,修復石滬的故事。
Tue, 16 Aug 2022 23:30:47 +0000
守「滬」行動!離島出走記錄保存澎湖百年石滬(上)
兩位出身澎湖的年輕人楊馥慈、曾宥輯回到故鄉,希望傳承、復興石滬文化。他們於2017年成立「離島出走工作室」,有計畫地進行石滬文化的保存,除了調查石滬、建立澎湖的石滬資料庫外,更向老匠師學習如何修復石滬;同時也開發相關的遊程、教案、商品,用多元的方式,保存澎湖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智慧。本集節目專訪離島出走工作室創辦人楊馥慈、曾宥輯,告訴您倆人回鄉追尋石滬的感心行動!
Tue, 09 Aug 2022 23:30:47 +0000
友善石虎標章加生態給付,讓農民❤愛上石虎(下)
你知道什麼是「生態服務給付」嗎?「生態服務給付」意即「生態薪水」的概念,若是瀕危物種棲地的農友或在地居民,願意配合維護棲地,政府將給付報酬。以石虎為例,友善石虎生態服務給付分為三個部分,包括友善農地給付、自主通報給付、與巡護監測給付,三者各有不同的獎勵對象與獎勵項目。聽起來好像有點小複雜?沒關係,本集節目專訪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她將慢慢說給你聽!
Tue, 02 Aug 2022 23:30:47 +0000
友善石虎標章加生態給付,讓農民❤愛上石虎(上)
為了守護石虎,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林務局、南投林區管理處等單位共同推動「友善石虎農作標章」,鼓勵農民營造友善的農地環境,不放捕獸鋏、毒鼠藥及放養犬隻,讓人與石虎都能安心、健康地生活在台灣的土地上。本集節目帶您走訪南投縣中寮鄉,拜訪取得「友善石虎農作」彩色標章的二陳農場主人陳進福、翠嶺峰農場主人吳念穎,看他們的田區管理如何兼顧生產與友善石虎;同時透過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林育秀的述說,瞭解推廣友善石虎農作標章的故事。
Tue, 26 Jul 2022 23:30:47 +0000
復育棲地+放流物種,水試所攜手社區提升澎湖潮間帶生態韌性
水產試驗所澎湖海洋中心近年嘗試為澎湖的潮間帶導入韌性管理的概念,與台電尖山發電廠合作執行「海洋豐育與環境教育紮根工作」計畫,透過棲地復育、物種放流、社區參與等三面向的行動,以改善澎湖湖西鄉潮間帶的生態韌性,同時也提升居民的漁業收益,獲得社區極正面評價。本集節目專訪澎湖中心主任謝恆毅,告訴您如何透過此計畫創造澎湖潮間帶保育新契機,並帶動社區民眾在海域活動與潮間帶管理決策上採取更適當的作為。
Tue, 19 Jul 2022 23:30:47 +0000
塑膠微粒,莎喲娜拉!「點點塑」創新技術捕捉水中微塑膠
台灣新創公司「點點塑」研發出塑膠微粒收集機台,可以在河川或海洋進行污染物的收集與清除,包括微塑膠。這集節目,我們跟著點點塑技術長邱申富一起前往桃園市大堀溪鄰近出海口處,瞭解塑膠微粒收集機台如何在河川中進行採樣,並透過收集到的樣本,協助政府單位或是其他的NPO組織掌握塑膠微粒的污染情形,進一步提出防治對策。接著,由點點塑執行長洪以柔告訴您,她與邱申富是如何成為創業夥伴,一起走上這條創新創業之路。
Tue, 12 Jul 2022 23:30:47 +0000
O2 Lab讓海漂垃圾變藝術,澎湖海廢地景藝術節
受澎湖的美景吸引,攝影師唐采伶來到澎湖定居、成立工作室,也注意到嚴重的海廢問題。因此她成立O2 Lab海漂實驗室,發起淨攤活動,並進一步動手讓這些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家飾品,甚至是大型的裝置藝術作品。讓我們透過唐采伶策展之首屆「澎湖海廢地景藝術節」 中的裝置藝術作品,瞭解海廢議題如何以更溫柔的言語,突破同溫層,感染更多人。
Tue, 05 Jul 2022 23:30:47 +0000
☀ 特輯:繁殖路迢迢,高美溼地陸蟹危機如何解?
位於大甲溪南岸與清水大排間的高美溼地,擁有絕美夕陽景色,被讚譽為一生必遊之地,COVID-19疫情前一年曾吸引200萬名國內外遊客造訪。然而,超量的遊客卻對高美溼地帶來很大的生態衝擊。以陸蟹路殺議題為例,根據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林惠真教授團隊的調查,發現2016至2018年陸蟹繁殖季期間,約三成要進入溼地潮間帶釋幼的雌蟹,在堤外水防道路上遭到路殺。造成路殺的主要禍首,正是大批離場的遊客車輛。如何不讓陸蟹落為爆量旅遊與人工設施下的犧牲品,正提供我們這個社會反思與改變的契機。
Wed, 29 Jun 2022 23:30:15 +0000
守護蟹老闆!高美溼地陸蟹生存難題(下)
高美濕地鄰近區域的陸蟹,繁殖路不好走。牠們在夏天繁殖季期間要降到潮間帶釋幼,必須通過馬路、攀上海堤、躲過螞蟻的攻擊,克服重重險阻,才能順利生出小Baby。因此包括台灣野鳥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等在地保育團體通力合作,招募志工,護送牠們到潮間帶。但是除了志工的行動之外,是不是還有解套的辦法呢?本集節目將繼續帶你思考,如何多管齊下,一同守護高美濕地的蟹老闆。
Tue, 28 Jun 2022 23:30:47 +0000
守護蟹老闆!高美溼地陸蟹生存難題(上)
包括台灣野鳥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等在地保育團體通力合作,招募並培訓志工,一同守護陸蟹。農曆五月至八月的初一至初三、十五至十七或十六至十八等日晚間之陸蟹繁殖出沒高峰期,志工便會出勤,撿拾水防道路上的活體陸蟹,護送牠們到潮間帶釋幼,並進行死亡與活體數量統計。就讓我們跟著台灣野鳥協會總幹事吳自強與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的專案助理研究員蔡鵑如,認識高美濕地的陸蟹,一同守護蟹老闆!
Tue, 21 Jun 2022 23:30:47 +0000
請貓頭鷹捕鼠,鮮甜又友善土地的「鴞旺來」上桌啦!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鳥類生態研究室在屏東縣高樹鄉的鳳梨田,推廣架設猛禽棲架與貓頭鷹巢箱,請猛禽來補鼠,不只豐富了生態,也推廣無毒鳳梨。研究團隊是如何找到有意合作的無毒鳳梨農友,讓鳳梨田成為猛禽的棲地?不使用老鼠藥的鳳梨田,如何減少田間鼠害?請跟著本集節目,一同走訪屏東縣高樹鄉阿九鳳梨農場與泰山國小,看鮮甜又友善土地的「鴞旺來」誕生的故事!
Tue, 14 Jun 2022 23:30:47 +0000
不只夕陽美,來高美溼地觀賞豐富生態!
位於大甲溪南岸與清水大排間的高美溼地,擁有絕美夕陽景色,被讚譽為一生必遊之地,曾創下年旅客破200萬人次紀錄。但高美溼地不只夕陽美,生態亦美。本集節目帶您一同參與臺中市政府委託臺灣野鳥協會舉辦的「高美溼地生物多樣性生態體驗活動」,走入高美溼地,認識溼地內的動植物生態,也更珍惜這片豐饒的大地。
Tue, 07 Jun 2022 23:30:47 +0000
公民參與+綠能公益,陽光伏特家的綠能普及創意!
臺灣第一家、規模最大的全民電廠平臺「陽光伏特家」,解決過去民眾參與綠能的障礙,讓大眾能依自身的能力「有錢出錢」、「有屋頂出屋頂」,以簡單、多元的方式參與生產再生能源。陽光伏特家更進一步發起「綠能公益GW100+」行動,結合企業、員工與客戶捐贈太陽能板,將生產之電力躉售給電力公司,收益則回饋社福單位,提供穩定、可持續的經營資源。本集節目讓陽光伏特家共同創辦人陳惠萍告訴您,陽光伏特家如何降低民眾參與綠能的門檻,串接起大眾與綠能科技的橋樑。
Tue, 31 May 2022 23:30:47 +0000
漁村與海洋和諧共榮,臺灣里海的實踐
農委會水試所發起「臺灣里海」計畫,自2019年起,走訪全台28處里海潛力場域進行田野調查,最終挑選了新北市卯澳、宜蘭縣東澳及澎湖縣菜園等三處社區,推動里海行動:與在地社區、學校合作,積極培力社區逐步發展系統性的里海典範場域,設計環境教育課程與教案,輔導地方居民、漁民成為漁業公民科學家。透過社區與海洋環境的重新連結,共同建構臺灣里海樣貌。本集節目就讓計畫主持人、臺灣海洋大學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教授蕭堯仁,告訴您「臺灣里海」如何實踐漁村居民的生活與自然環境間永續共存。
Tue, 24 May 2022 23:30:47 +0000
臺灣最高樹,得獎的是?「找樹的人」尋找臺灣巨樹
你知道,全臺灣最高的樹,是在哪裡嗎?目前暫時獲得全臺灣最高樹第一名寶座的巨木,是在南投卡阿郎溪上游山林的「卡阿郎巨木」,樹高估算介於81至82公尺。究竟研究人員是怎麼找到「卡阿郎巨木」?他們又是如何測量樹的高度?就讓我們跟著林試所助理研究員徐嘉君,來搜尋臺灣最高樹!
Tue, 17 May 2022 23:30:47 +0000
樹木生病了怎麼辦?樹木醫的診斷救治之道
不只人生病要找醫生,樹也需要定期健檢、找樹醫。本集節目就讓我們跟著樹木醫詹鳳春老師救治台中市新社日間照顧中心松樹的過程,瞭解樹木醫的工作內容,以及「適地適木」觀念的重要性。
Tue, 10 May 2022 23:30:47 +0000
牛車下海採蚵,海牛學校延續芳苑里海文化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彰化縣芳苑鄉的漁民在這片廣大的海岸潮間帶養著牡蠣,更發展出訓練黃牛拉車採蚵的漁法,如同牛隻在海裡耕田,故稱為「海牛」。但1980年代左右,鐵牛柴油三輪車出現,讓海牛逐漸被取代。本集節目專訪海牛學校校長魏清水,帶您認識與蚵田共生的海牛文化。
Tue, 03 May 2022 23:30:47 +0000
滄海桑田,彰化海岸變遷30年
彰化縣61公里的海岸線,在這三十年來,出現了哪些變化呢?讓我們跟著持續記錄彰化海岸變遷的彰化環境保護聯盟前理事長蔡嘉陽、公視新聞部製作人柯金源一起探索,並思考國土利用、經濟發展、再生能源開發、環境保育等錯綜複雜的問題。
Tue, 26 Apr 2022 23:30:47 +0000
自然探索の小確幸!貢寮雨夜生態觀察
您可能會認為,在下著雨的夜裡進行生態觀察,應該啥都看不到吧?No, no, no! 夜裡的大自然依舊是如此生意盎然!在人禾環境倫理基金會舉辦的「山村生活工作坊」夜間生態觀察行程中,有哪些動物現身?就讓我們跟著貢寮的青農張守隆,來一趟雨夜探險!
Tue, 19 Apr 2022 23:30:47 +0000
山林友善飼養健康雞,牡丹鄉部落打造里山好經濟
在屏東牡丹鄉山林間自由奔跑的中興紅羽1982土雞,生長在無污染的環境,雞農以低密度飼養,讓雞隻有充足的活動空間,現以「牡丹山林雞」品牌上市,成為部落發展地方創生的一大利器。請跟著本集節目一起走入山間聚落,看見部落里山經濟的無限生機。
Tue, 12 Apr 2022 23:30:31 +0000
最甜蜜的林下經濟,森林養蜂養出部落創生力
林下養蜂可以生產出蜂蜜、花粉、蜂王乳、蜂蠟、蜂膠等產品,也可以進行加工,或開發為體驗遊程,為部落經濟注入新活水。本集節目將帶領您走訪屏科大養蜂場與牡丹鄉高士部落,認識林下養蜂如何保護森林環境、協助部落產業發展,同時提供市場滋味豐富、健康安全的蜂蜜產品。
Tue, 05 Apr 2022 23:30:08 +0000
聽濤聲、踏礫石、探森林,漫步七星潭的森林與海洋
2022年春天,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林務局花蓮林管處合作推出「七星潭的森林與海洋─18公里礫石挑戰」活動,提供3條探索路線、5場實體活動,邀請民眾深度感受七星潭海灣的森海風景,並瞭解村落的人文歷史和在地議題。
Tue, 29 Mar 2022 23:30:05 +0000
215公里堆滿110萬公升垃圾,台中烏溪川廢快篩調查
3月22日世界水資源日這週節目,從守護河川開始,與您一同守護水資源。我們跟著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專員楊政穎,於筏子溪與烏溪匯流處,實地觀察河岸廢棄物,了解「烏溪川廢快篩調查」的進行方式與結果,並思考我們可以如何行動,善待河川。
Tue, 22 Mar 2022 23:30:31 +0000
俯瞰台灣河流姿態,齊柏林空間《映河》特展
淡水齊柏林空間現正舉辦《映河》特展,帶領觀眾透過齊柏林導演的鏡頭,從10,000英呎高空俯瞰而下,看見河流的美麗與哀愁。讓我們跟著看見.齊柏林基金會環境教育組翁友梅組長的導覽,看見台灣河流的萬千風華,也細細思索人與河流如何永續共生。
Tue, 15 Mar 2022 23:30:29 +0000
《童年的那個埤塘》繪本,喚起孩子對環境的愛
緯創人文基金會與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小天下共同合作,出版《童年的那個埤塘》生態繪本,將宜蘭雙連埤近20年來的守護經驗,以生動活潑的圖文方式帶給孩子,也希望保育行動持續進行,有朝一日,雙連埤能重新綻放她的美麗。
Tue, 08 Mar 2022 23:30:11 +0000
野放後的穿山甲,你還好嗎?(下)
本集節目將接續上週主題,跟著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後研究員孫敬閔博士,與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林宇璇獸醫師,在台東縣池上鄉山區追蹤去年十月野放的雄性穿山甲,瞭解牠在野放之後,是否能順利地在野外繼續生活。讓我們來認識穿山甲的居住洞與覓食洞、揭開穿山甲便便的奧秘,並瞭解牠們的生存危機。
Tue, 01 Mar 2022 23:30:23 +0000
野放後的穿山甲,你還好嗎?(上)
近年台灣從北到南,都有不少穿山甲受傷的記錄。這些受傷的穿山甲被人發現後,會送往野生動物救傷中心進行治療,若是復原與復健狀況良好,便可野放返回山林。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一些野放之後的穿山甲,過的好嗎?請跟著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後研究員孫敬閔、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獸醫師林宇璇,一同追蹤一隻去年十月野放的穿山甲,關心穿山甲野放後重獲自由的生活。
Tue, 22 Feb 2022 23:30:30 +0000
生態攝影,用鏡頭說大自然的故事
生態攝影是只要一片自然環境,就能夠展開的一場對話。透過鏡頭,以不打擾的溫柔方式,觀察生命的脈動,在最好的時刻按下快門,為牠們的身影,捕捉永恆的瞬間。讓我們跟著生態環境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攝影師陳郁文,一同認識生態攝影的魅力。
Tue, 15 Feb 2022 23:30:09 +0000
野菜知多少?阿美族的傳統生態智慧
阿美族是臺灣原住民族當中,最會吃野菜的族群,更自喻為「吃草的民族」。阿美族人了解每一種植物的特性,在適當的時間進行採集,不連根拔起,既利用生物資源,也讓資源生生不息。這樣野菜文化,也值得你用心細細品味。
Tue, 08 Feb 2022 23:30:20 +0000
最接地氣的食農學校!與少年阿公迺宜蘭菜市場
本集節目由「少年阿公」方子維帶領,來到宜蘭市最大的傳統菜市場:南館、北館公有市場,挖掘市場中的在地食材與美食。菜市場的許多人事物,在方子維的介紹中彼此相連,交織出宜蘭的在地自然風物和生活特色。他讓菜市場成為了一所真正的食農學校,也帶著我們看到了最生猛有力的庶民日常。
Tue, 01 Feb 2022 23:30:11 +0000
今晚我想來點…永續年夜飯!圍爐也能愛地球
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現正舉辦「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介紹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料理,同時揭開節慶餐桌背後的故事,包含產地到餐桌的過程、海洋塑膠垃圾、糧損與廚餘等議題。本集節目專訪策展人、臺博館教育推廣組研究助理方慧詩,她將帶領您思考如何跟家人一起動動手,改變這個地球,也讓自己吃得更健康、更安全。
Tue, 25 Jan 2022 23:30:43 +0000
就地取材、復舊如舊,手作步道的山徑美學與工法智慧
摸乳巷古道位於新北市石碇區烏塗里,距今已有百年歷史,2019至2020年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舉辦工作假期,邀請志工以手作步道的方式進行古道修復。本集節目讓我們走一段摸乳巷古道,認識細膩迷人的手作步道。
Tue, 18 Jan 2022 23:30:30 +0000
0到3952的公民環境守護之路,山海圳國家綠道(下)
小台江河流讀書會的親師生不只倡議、推動山海圳國家綠道的成立,更走上綠道進行探索式學習,他們沿途了解綠道發展「綠色旅遊」問題,返回台江後,將此行的經驗提出改善事項,再提供相關單位參考。
Tue, 11 Jan 2022 23:30:21 +0000
0到3952的公民環境守護之路,山海圳國家綠道(上)
山海圳國家綠道是一條「溯源風土的文化路徑」,從台江內海走到東北亞第一高峰玉山,是代表台灣地方生活、文化意象的國家級綠道。本集節目將告訴您小台江河流讀書會攜手台江社群,推動設置山海圳國家綠道的故事。 山海圳國家綠道
Tue, 04 Jan 2022 23:30:03 +0000
踏上手作步道,跟著小野「走路・回家」
讓我們跟著作家小野,來到臺北市的富陽自然生態公園與福州山公園走一段步道,看看2012年完成的手作步道,同時走進小野的回憶,走進他對這片土地的溫柔告白。
Tue, 28 Dec 2021 23:30:40 +0000
跟著梁皆得導演,一同尋找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
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耗時20年新作 《尋找神話之鳥》,跨越六國拍攝,讓消失60年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現身大銀幕。這部紀錄片透過瀕臨絕種的神話之鳥,反思環境汙染、漁業資源減少等議題。
Tue, 21 Dec 2021 23:30:08 +0000
體驗農耕生活,貢寮水梯田山村生活工作坊(下)
「山村生活工作坊」是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舉辦的年度活動,邀請對於山村生活有興趣,且願意學習水梯田農事的民眾來到貢寮山區,實際體驗農事活動,看是否能適應這裡的山村生活,並成為貢寮水梯田耕作的新力量。透過去年舉辦的山村生活工作坊,與「保育和夥人」計畫的耕耘,今年已經有簡珮瑜、魏素英等幾位學員加入復耕水梯田的行列。
Tue, 14 Dec 2021 23:30:12 +0000
體驗農耕生活,貢寮水梯田山村生活工作坊(上)
移居山村不容易,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舉辦「山村生活工作坊」,邀請對於山村農耕生活有興趣的朋友,實地到新北市貢寮區內寮的山上,體驗這裡的農事活動,看能否適應這裡的山村生活,而有機會成為貢寮水梯田耕作、保育的生力軍。
Tue, 07 Dec 2021 23:30:16 +0000
親手保種護棲地,雙連埤工作假期(下)
在上集節目中,我們參與了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的十月份企業志工活動,改善保種池原本陡峭的岸邊坡度,也將許多水生植物移植入保種池進行復育。現在,我們跟著十一月的企業志工活動再度來到雙連埤,處理水生植物庇護試驗區的外來種問題。
Tue, 30 Nov 2021 23:30:34 +0000
親手保種護棲地,雙連埤工作假期(上)
雙連埤,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湖西村,海拔約470公尺,現為國家級重要濕地,也是野生動物保護區。10月16日這天,IC之音十多位志工在天沒亮便起床,出發來到雙連埤,協助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進行保種復育工作。
Tue, 23 Nov 2021 23:30:29 +0000
看,是梅花鹿!墾丁社頂部落梅花鹿尋蹤
社頂部落是墾丁國家公園第一個發展生態旅遊的社區,目前總共推出四條生態遊程,本集節目將帶您參加當中最有名的「日間梅花鹿尋蹤」行程。
Tue, 16 Nov 2021 23:30:51 +0000
墾丁可以這樣玩!墾丁國家公園攜手社區推生態旅遊
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攜手在地社區發展生態旅遊,從2005年與社頂部落發展生態旅遊開始,至今已有11個社區響應加入生態旅遊的行列,且因為豐富的生態和人文越來越受到喜愛,參與人次逐年攀升,生態旅遊營業額更在2017年破千萬。
Tue, 09 Nov 2021 23:30:05 +0000
鳥類的隱形殺手——窗殺,該如何預防?
窗殺是鳥類非自然死亡原因第一名,在美國估計每年有約1至10億隻野鳥因窗殺死亡,南韓則估計每年有800萬隻。至於台灣,因為針對窗殺的相關研究極少,鳥類窗殺數量不明,若以建築物數量推算,初估每年也可能有百萬隻以上鳥類因窗殺死亡。
Tue, 02 Nov 2021 23:30:08 +0000
拉近我們與猛禽的距離,一起Open Wings賞鷹趣
猛禽與我們的距離一點也不遠,在許多郊區、甚至市區的公園,都能觀察到猛禽。猛禽會自2014年開始每月固定舉辦「Open Wings賞鷹趣」活動,現在於每個月的第三個禮拜六,帶領民眾走到戶外來看猛禽,散播「鷹毒」!
Tue, 26 Oct 2021 23:30:18 +0000
墾丁秋季過境猛禽調查,調查員的工作日常
2021年秋季過境墾丁之灰面鵟鷹數量,一直到10月15日才出現11,565隻過境的第一波高峰,為歷年調查中最晚的一年;但19日便出現驚人的單日69,568隻過境,不只創下灰面鵟鷹單日過境的最大數量,也讓單季過境數突破了去年的紀錄,成為歷史新高。
Tue, 19 Oct 2021 23:30:06 +0000
不灑石灰不施農藥,誕生友善耕作官田菱雉菱
「官田菱雉菱」是取得綠色保育標章的菱角,也就是生產過程中,全程不能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更要營造野生動物的棲地。2021年配合生產的三公頃的菱角田,共有水雉巢位39巢,孵出水雉雛鳥數117隻,締造了非常不簡單的紀錄。
Tue, 12 Oct 2021 23:30:02 +0000
從瀕危到1300隻,臺南水雉20年復育故事
臺南的水雉保育工作20年有成!在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中央與地方政府、在地農民齊心合力之下,臺南市的水雉數量從上世紀末不到50隻,回升至2021年夏天的1,307隻,族群數量穩定成長。
Tue, 05 Oct 2021 23:30:40 +0000
拯救傷病鷹鴞,猛禽會救傷站讓猛禽展翅飛翔
台灣猛禽研究會於2017年3月成立「台灣猛禽研究會附設猛禽救傷站」,聘請專職獸醫師執行猛禽救傷工作,至今四年多已救治超過500隻猛禽。根據猛禽救傷站統計,需要住院治療的傷病個體,平均需要照護2個月後才能痊癒野放,每天獸醫師與志工都必須照顧超過20隻的住院猛禽。
Tue, 28 Sep 2021 23:30:43 +0000
補上臺灣野生動物救援網的東部拼圖,野灣野生動物救援中心(下)
野灣野生動物救傷暨復健中心營運的第一年,總共受理217隻傷病野生動物,其中最大宗為鳥類,共計128隻;哺乳類次之,共67隻;兩棲爬蟲類較少,共計22隻。當中有34%為保育類動物,包括領角鴞、鳳頭蒼鷹、黃嘴角鴞、大冠鷲、穿山甲、臺灣野山羊、麝香貓、柴棺龜、黑眉錦蛇等。
Tue, 21 Sep 2021 23:30:51 +0000
補上臺灣野生動物救援網的東部拼圖,野灣野生動物救援中心(上)
臺灣東部幅員廣闊且野生動物資源豐富,卻長年年缺乏專業完善野生動物救傷單位。2017年,一群長期從事野生動物救傷與保育的工作者成立了野灣野生動物保育協會,奔走全臺進行倡議、募款,並於2020年8月開始營運野灣野生動物救傷暨復健中心,拯救更多受傷的東部野生動物,給予牠們再次重返山林的機會。
Tue, 14 Sep 2021 23:30:07 +0000
彎腰動手保護食蟲植物,加入蓮花寺溼地工作假期吧!
竹北蓮花寺溼地面積約1.2公頃,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自1998年開始在此進行保育工作,挑選長葉茅膏菜、小毛氈苔、寬葉毛氈苔及長距挖耳草等四種食蟲植物,與田蔥、桃園草、點頭飄拂草、大井氏燈心草、矮水竹葉五種伴生植物,為九種標的優先保育植物。近年每月舉辦兩梯次工作假期,讓有興趣的志工協助進行除草、修剪等維護與調查工作。
Tue, 07 Sep 2021 23:30:26 +0000
搶救瀕危食蟲植物,荒野新竹守護蓮花寺溼地
1997年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成立,劉月梅老師擔任分會長,同年調查發現竹北蓮花寺溼地因為西濱快速道路開挖、休閒區域增建、攔砂壩興建,造成地下水量減少及棲地破壞,長葉茅膏菜、小毛氈苔、寬葉毛氈苔等臺灣原生食蟲植物族群大幅減少,隔年荒野新竹分會便開始執行蓮花寺溼地棲地維護與食蟲植物復育工作,至今已23年。
Tue, 31 Aug 2021 23:30:06 +0000
保留「未來木」,六龜研究中心臺灣杉中層疏伐試驗
臺灣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Hayata)為臺灣重要造林樹種,除了是臺灣原生種之外,也是東亞最高的樹種,可長到70~90公尺,更是全球唯一以「臺灣」當屬名的植物。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的經濟林裡有840公頃為臺灣杉,自2017年開始引進日本「中層疏伐」技術,進行相關試驗。
Tue, 24 Aug 2021 23:30:11 +0000
延續竹產業經濟,泰雅竹鐮幫跨領域連結轉型
桂竹是臺灣原生種植物,生長在臺灣平地到海拔1,500公尺的山區,是原住民重要的經濟植物之一,無論是興建房舍,或是製造獵具,在食衣住行育樂各層面,桂竹都能派上用場。統計全臺桂竹林,有85%來自原住民保留地,其中以桃園市復興區與新竹縣尖石鄉和五峰鄉山區的桂竹,品質優良、採伐量合計9成,為最大的桂竹產地。
Tue, 17 Aug 2021 23:30:36 +0000
超過八成族群量因盜獵消失,食蛇龜保育刻不容緩
走私問題對食蛇龜野生族群的存續已造成嚴重威脅,2006年便開始出現由臺灣非法走私食蛇龜至中國大陸遭查緝之案例。由2014-2015及2018-2019年分別宜蘭、花蓮所進行的族群現況調查,顯示過往常見食蛇龜的區域,其野生族群的分佈範圍與族群量在最近15年內快速縮減,甚至消失;同時發現非法獵捕情形嚴重,非法獵捕地點所佔比例高於實際捕獲食蛇龜的地點。其他縣市食蛇龜的非法獵捕情況同樣極為嚴重,現生族群狀況亦應有相似趨勢。
Tue, 10 Aug 2021 23:30:11 +0000
只在金門有穩定野生族群,金龜面臨哪些威脅?
屬於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的金龜,為臺灣原生的淡水龜之一,而金門為目前臺灣唯一擁有野生金龜族群的地區。林思民教授2011年於金門本島35處池塘進行金龜族群調查,在其中19處池塘有記錄到金龜,顯示金龜廣泛分布於金門各地的池沼,但大族群集中於少數的池塘,族群的分布狀況極不平均。
Tue, 03 Aug 2021 23:30:20 +0000
撿屍體追疫情護生態,路殺社十年有成
臺灣動物路死觀察網(路殺社)為2011年8月於臉書平台所創建的虛擬社團,十年來,已有將近6,200位志工,提供超過13.1萬筆資料,及上萬件動物屍體。這些資料除了提供道路主管機關進行道路改善工程、降低動物路殺機率,也在疫情監控、農藥與環境重金屬毒害監測等面向發揮價值。
Tue, 27 Jul 2021 23:30:54 +0000
每年超過300位公民科學家,集力追蹤全台繁殖鳥類族群趨勢
臺灣繁殖鳥類大調查為2009年開始的公民科學計畫,根據最新統計,2020年在391位調查者的參與下,調查了390個樣區,其中有57個樣區至今都有進行調查。
Tue, 20 Jul 2021 23:30:54 +0000
與消費者交心的農產直銷,台灣相關政策繼續加油!
為了推動「地產地消」,並開拓小農多元行銷管道,農委會農糧署自2013年輔導各級行政機關與農業團體設置假日戶外型之「農民市集」,與常態室內型之「農民直銷站」。農產直銷之相關政策,還有哪些進步空間?
Tue, 13 Jul 2021 23:30:54 +0000
疫情下熱鬧成長,生鮮電商的機會與挑戰
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台灣民生消費從原本實體門市快速向線上移動,包括一般電商平臺、連鎖通路、有機通路、量販店與超市陸陸續續跨足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業務,加上疫情推波助瀾,民眾為了避免群聚,改上網購買蔬果,也讓生鮮電商市場急速成長。
Tue, 06 Jul 2021 23:30:54 +0000
素人也能學習能源轉型!庶民發電合作社培力又來電
以新北市蘆荻社大能源課程學員為核心,新北市庶民發電學習社區合作社於2019年3月成立,在經營上不求快速增加案場,而是希望每個案場都有實驗、學習的可能性。至今合作社共設置新北林口、宜蘭、蘆洲鷺江國小等三個案場,總裝置為54.84kW。
Tue, 29 Jun 2021 23:30:54 +0000
社區一起來發電,嘉義明華社區成立公民電廠合作社
嘉義縣大林鎮明華社區發展協會推動低碳環保社區,2019年更轉型成立嘉義縣大林公民電廠生產合作社。至今已有二梯次案場開發,從第一梯次5個案場,設置57.35kW,到第二梯次3個案場,設置32.5kW,目前皆已全數掛牌投入發電。
Tue, 22 Jun 2021 23:30:54 +0000
海廢變黃金,廢漁網重生成酷炫太陽眼鏡
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於2018年成立「海廢塑膠循環經濟聯盟」,協同曾與塑膠中心合作、志同道合的廠商,打造一個結合上中下游的合作體系,讓廢漁網、浮球、保麗龍、蚵殼等海廢能起死回生。
Tue, 15 Jun 2021 23:30:54 +0000
廢棄漁網問題多,刺網實名制七月上路
海保署2020年與專業潛水人員合作清除海底垃圾,清除之海底垃圾重量約41.12公噸,最多為漁網36.51噸(88.79%),可見廢棄漁網的管理問題迫在眉睫。
Tue, 08 Jun 2021 23:30:54 +0000
重現水梯田,貢寮山村的里山實踐
林務局2011年起委託人禾基金會與貢寮居民合作,發展兼具生活與生計的生態農業,合作農地從2011年的2.4公頃,到2021年已經擴展到7.8公頃;另外至2020年底,貢寮水梯田總共觀察到了至少有811種生物。
Tue, 01 Jun 2021 23:30:54 +0000
花蓮西富國小與社區攜手,建構蝙蝠生態圈
花蓮縣西富國小2017年開始以蝙蝠為主題設計課程,教導學生認識並觀察學校內的東亞家蝠,為其打造蝙輻屋;也與學校所在的馬佛部落凝聚共識,持續推動無毒農業,營造友善蝙蝠棲地。蝙蝠相關課程專案連續三屆獲得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的分組首獎殊榮。
Tue, 25 May 2021 23:30:54 +0000
台灣狐蝠估剩200隻,研究單位、政府、民間攜手保育
台灣狐蝠的主要族群位於龜山島、綠島與花蓮地區,整體族群量約為200隻。根據「瀕危物種台灣狐蝠保育行動計畫」現況調查所推估的台灣狐蝠相對數量,龜山島約有40~176隻,綠島約有9~69隻,花蓮市及周邊約有29~52隻,其中,龜山島與綠島都觀察到有生殖育幼的現象,而花蓮地區確定有一台灣狐蝠之族群。
Tue, 18 May 2021 23:30:54 +0000
看鳳頭蒼鷹照顧寶寶,大安森林公園影像紀錄
於大安森林公園繁殖的鳳頭蒼鷹通常只有一巢,2019年台灣猛禽研究會為其中的雌鳥戴上黃N2的腳環,因此研究人員可以確認之後兩年於大安森林公園繁殖的雌鳥也是這隻黃N2。黃N2於2019、2020年皆成功繁殖育雛,各有兩隻鳳頭蒼鷹幼鳥順利離巢,研究人員分別為其戴上黃N3(2019)、紅66(2019)、橘N2(2020)、紅78(2020)腳環。2021年黃N2第一次繁殖失敗,但牠與先生再接再厲,第二次繁殖正在進行當中,5月8日開始黃N2再度臥巢,也請大家繼續耐心等待。
Tue, 11 May 2021 23:30:54 +0000
都市猛禽的美麗與哀愁,鳳頭蒼鷹
台灣的鳳頭蒼鷹多繁殖於低海拔山區,但是台北、新北、台中、台南、高雄和屏東等地,自上個世紀末開始陸續觀察到鳳頭蒼鷹進駐都會區的公園綠地。根據林文隆博士等人2015年發表、針對台中地區117個鳳頭蒼鷹巢位之研究結果,幾乎九成在都會區繁殖的鳳頭蒼鷹幼鳥都可以順利離巢,而山區成功離巢的比率遠低於都會區,僅有六成。
Tue, 04 May 2021 23:30:54 +0000
河岸的電子廢棄物,與二仁溪的前生今世
60年代起台南,尤其灣裡一帶,替世界各國接收許多電子廢棄物進行處理,造成二仁溪嚴重污染。2002年二仁溪河段100%屬於嚴重污染,溪水幾乎沒有生物;經過整治,2017年嚴重污染河段才減少到19%。2019年水質改善,魚蝦蟹等物種紛紛回來,但至今河邊仍有電子廢棄物等待清除。
Tue, 27 Apr 2021 23:30:54 +0000
你喝的水乾淨嗎?頭前溪污染追蹤
頭前溪位於新竹縣、市境內,流域面積565.97平方公里,然而沿著頭前溪的上游上坪溪一路往下,沿線有不少可能的污染源,包括露營用地與沿岸住戶的生活污水、帶著刺鼻臭味的工廠廢水、竹東垃圾暫置場的垃圾水。容納了這些污廢水的頭前溪水,由隆恩堰與湳雅取水口取用,聯合調度供給成為大新竹地區(新竹市、竹北、新豐、竹北、湖口)民眾的主要用水。
Tue, 20 Apr 2021 23:30:51 +0000
走一段崩山坑古道,看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手作步道
2017年,新北市政府與台灣千里步道協會、雙溪在地團體合作,結合民間志工力量,以3年時間手作完成崩山坑古道的修復,更擇選此條古道作為淡蘭百年山徑手作步道的推廣示範點,延續「民墾」的精神與傳承。
Tue, 13 Apr 2021 23:30:17 +0000
走一段崩山坑古道,看泰平開發史與雙扇蕨
崩山坑古道連接新北市雙溪區的柑腳與泰平料角坑兩個聚落,在20世紀中期,料角坑居民經常利用這條步道,用扁擔挑農產到柑腳販賣,或是前往柑腳轉搭公車至雙溪車站。一直到1980年代,雙泰產業道路開設完成之後,這條崩山坑古道才逐漸被人淡忘。
Tue, 06 Apr 2021 23:30:12 +0000
夜訪大安森林公園,看都市叢林夜晚的無限生機
為了復育螢火蟲,大安森林公園基金會在保育核心區小生態池在周邊密集種樹,不只有大樹,更補上了在自然界會有的中間層灌木與水生植物;此外更與LED封裝廠億光電子合作,開發出590奈米、手工打造的琥珀光路燈,這種光源人類可見,對螢火蟲卻不敏感,兼顧路人照明與保護螢火蟲棲息地。
Tue, 30 Mar 2021 23:30:50 +0000
沁入心「埤」,走進八德埤塘自然生態公園
桃園縣的埤塘之多居台灣之冠,分布程度相當密集,根據市府資料記載,最多有8864口,故有「千塘之鄉」美名,但在石門水庫完工之後,埤塘的灌溉功能逐漸被取代,加上1970年代起桃園逐漸都市化,工廠遷入,在土地需求殷切下,農田減少、埤塘消失也成了不可逆的趨勢,現在桃園只剩下兩千多口埤塘。
Tue, 23 Mar 2021 23:30:50 +0000
都市的森林秘境,走一趟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富陽自然生態公園為台北市第一座自然生態公園,所在地於日治時期為軍事彈藥庫基地,國民政府來台後在設立四四兵工廠,並就近將彈藥存放於此;也因為軍事管制封山,讓這裡保留較為原始的自然棲地,至今仍可見到多種保育類動物出沒。因為注意到富陽公園生態的珍貴性,荒野保護協會2004年正式認養公園,並於2006年獲緯創資通(現為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透過解說導覽、蛙類調查與棲地維護工作,保護這塊台北少見的生態綠寶石。
Tue, 16 Mar 2021 23:30:50 +0000
走鐘的獵捕行動,入侵綠鬣蜥移除控制應嚴肅處理
2001年,台灣開放合法進口人工繁殖的綠鬣蜥個體,早年每年進口上萬隻,在寵物市場蔚為風潮,但2004年開始在屏東野外發現綠鬣蜥亞成體,至今台中市、彰化縣、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台東縣皆有野化族群。
Tue, 09 Mar 2021 23:30:50 +0000
埃及聖䴉侵佔本土鷺科鳥類棲地,入侵種鳥類如何移除?
於最新公布之「2020臺灣國家鳥類報告」中,研究人員針對1972年至2017年間中華鳥會資料庫及eBird Taiwan的觀察資料進行分析,顯示台灣入侵鳥種數在1980年代急速增加,入侵鳥種的分布範圍也明顯擴大,而目前入侵鳥種大約有40種,數量最多的入侵鳥種包括埃及聖䴉、白尾八哥、家八哥等。
Tue, 02 Mar 2021 23:30:50 +0000
獸鋏、犬隻攻擊…受傷穿山甲的重生之路
根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統計,2016-2020年間共處理189隻穿山甲病例,數量居所有動物之冠,其中因外傷(創傷)就診之比例最高,包括犬隻攻擊、遭陷阱(獸鋏、套索、鳥網等)捕捉,比例次高者為進入人類環境遭拾獲。
Tue, 23 Feb 2021 23:30:50 +0000
穿山甲人工哺育難度高,臺灣創記錄
臺北市立動物園不但創下全球人工哺育穿山甲最久的經驗,人工哺育長大的穿山甲「芎梧」也在2017年繁殖出下一代,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由人工哺育到可生小孩的案例,也讓香港、日本、德國團隊都來取經。
Tue, 16 Feb 2021 23:30:50 +0000
推動生態養殖,打造與環境共榮的候鳥樂園
淺坪式養殖的工作依循節氣進行,11月到翌年3月為整池、準備階段,4月以後分批進行放苗與養成,6、7月起陸續收成,最遲至10月收獲完畢。收成後將水位放低,進行數次的曬坪、注水與施肥,以培養底藻,這時池中殘存的下雜魚蝦或其他底棲動物,就成為黑面琵鷺等侯鳥的最佳食物來源,吸引多種鳥類前來覓食。
Tue, 09 Feb 2021 23:30:50 +0000
黑面琵鷺的五星級飯店,台江國家公園
經由東亞各國共同努力下,近20多年黑面琵鷺族群穩定上升。在臺灣,黑面琵鷺的度冬族群從1994年的206隻,增加到2020年的2,785隻,全球數量也從1994年351隻,去年成長到4,864隻,平均每年族群成長率為1.1%。
Tue, 02 Feb 2021 23:30:50 +0000
請猛禽來捕鼠!霧峰區農會推出黑翅鳶米
2014年開始,霧峰區農會在五福社區挑選面積五甲的農田,試辦友善耕作稻米專區,產出的益全香米由霧峰區農會包裝,2019年以新品牌「黑翅鳶米」對外販售,可以說是繼老鷹紅豆之後,第二個以猛禽共生為理念的糧食品牌。現在,五福社區的30多甲田地正在進行有機轉型,朝取得有機認證邁進。
Tue, 26 Jan 2021 23:30:50 +0000
設置猛禽棲架,請黑翅鳶幫忙抓老鼠
屏科大鳥類生態研究室2017年在防檢局的支持下,開始進行猛禽棲架的測試和推廣,透過自動相機,至今已經紀錄超過40種鳥類,其中有9種猛禽,且9成以上都是猛禽和食蟲鳥,顯示猛禽棲架的確能有效吸引掠食性鳥種在田間停留。
Tue, 19 Jan 2021 23:30:50 +0000
每平方公里21萬件垃圾!台灣西海岸海底垃圾調查
澄洋環境顧問進行台灣首次海底垃圾調查,台灣西海岸平均海底垃圾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2萬件,重量102公斤,以同樣單位面積相比,日本東京灣66.6公斤、韓國31至73公斤、中國沿海15.9公斤,台灣西海岸密度明顯高於東亞鄰近國家,為全球平均密度的近1.5倍。
Tue, 12 Jan 2021 23:30:50 +0000
看看海有什麼塑?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島航計畫(下)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島航普拉斯」計畫,針對台灣東北及西南海域共24個測點,進行每一季的採樣與分析,結果每個測點、每個季節皆發現塑膠微粒,其中東北海域塑膠微粒數量遠高於西南海域,甚至在夏、秋兩季甚至可達20倍之差距。若以材質區分,硬塑膠佔比最高,幾乎每個季節及測點皆有硬塑膠存在,可見生活塑膠仍佔大宗。
Tue, 05 Jan 2021 23:30:50 +0000
聽聽海下的聲音!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島航計畫(上)
長期關心海洋議題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於2018年提出了「島航」計畫,以船隻遶航台灣,在台灣東北、西北、西南及東南海域,包含澎湖、小琉球、蘭嶼等離島51個測點,針對塑膠微粒、水下聲景、溶氧量三個項目,進行海洋的體檢。在「水下聲景」方面,部分西岸海域也收錄到槍蝦的聲音、瓶鼻海豚的叫聲,另外也在繁忙的高雄港外收錄到吵雜的船舶運行聲,二仁溪出海口也有附近漁船魚探機的聲音。
Tue, 29 Dec 2020 23:30:50 +0000
里山如何發展好經濟?金山清水溼地經驗再思考
金山鄉清水濕地濱臨北海岸,位於清水溪、西勢溪和磺溪出海口交會處,然而生產型態的轉變,導致清水濕地的農業式微,陸化情形變嚴重,所以涉水禽類的棲地也漸漸變少,因此台灣春雷環境學社提出在地的深耕計畫「金山倡議」,以生態復育為主軸,著重於環境教育與發展在地產業。
Tue, 22 Dec 2020 23:30:50 +0000
如何以友善農業為基礎,發展金山清水溼地在地產業?
2014年,台灣春雷環境學社副理事長邱銘源於金山清水溼地推動友善耕作,先從契作0.5公頃開始,其後逐步增加,目前金山友善耕作面積已進展超過20公頃,創造近千萬元友善耕作產值。
Tue, 15 Dec 2020 23:30:50 +0000
藝術營造社區十年,成龍溼地的里海行動
成龍溼地位於雲林縣口湖鄉台61縣南側,原本是一片農田,由於地層下陷,加上民國75年韋恩颱風及85年賀伯颱風引發海水倒灌,造成村內有大約60公頃的農地變成了溼地,至今海水還沒從這片土地上退去。海水淹沒了原本的農田、魚塭與墓地,魚蝦蟹類與底棲生物自然繁衍,吸引候鳥前來棲息。學者在成龍濕地觀察到120種鳥類,魚類、甲殼類、貝類則共計77 種。
Tue, 08 Dec 2020 23:30:50 +0000
追風戰浪,台東成功「鏢旗魚」文化
鏢旗魚是從日治時期開始流傳至今的特殊捕魚技藝。1932年新港漁港建港完成,之後便有日本漁業移民引入鏢旗魚漁法,接著綠島漁民、恆春漁民,與當地阿美族漁民一同加入,形成了成功鏢旗魚文化,流傳至今。然而,鏢旗魚的效率沒有其他魚法來的高,加上鏢旗魚作業過程十分危險,因此如同其他民間技藝,鏢旗魚也存在著後繼無人的問題。
Tue, 24 Nov 2020 23:30:50 +0000
魚兒去哪了?永續漁業讓大海年年有魚
2006年《科學》(Science)期刊報導,如果我們仍不改變現有的海洋資源使用方式,到了2048年,海中將再無野生魚類存活。而在臺灣,2016年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老師發表報告,30年來北海岸的魚種,從120種快速減少到約30種,平均每隔10至15年就減少一半。
Tue, 17 Nov 2020 23:30:50 +0000
做伙動手護棲地,雙連埤工作假期
雙連埤生態教室推出棲地復育、原生物種復育、友善農耕等三種工作假期,屬於棲地復育中的梯度復育工作成功令人驚喜,以往十多年消失在雙連埤的水生植物小規模重現,連帶蜻蜓也回來了。雙連埤生態教室還發現了有動物的腳印與排遺,安裝自動相機一照,原來是生態金字塔中更高階的穿山甲、麝香貓、食蟹獴等動物也回到了雙連埤。
Tue, 10 Nov 2020 23:30:50 +0000
曾經的「水草天堂」,雙連埤濕地的美麗與哀愁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是上帝送給台灣的「水草天堂」,曾育有全台1/3的水生植物品種,是許多珍貴物種賴以為生的寶地,具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更有目前全台僅存的「浮島」景觀,因此被稱為「國寶級濕地」。
Tue, 03 Nov 2020 23:30:50 +0000
停看聽!AI阻止路殺,拯救石虎
為了不讓馬路變墳場,2017年起,交通部公路總局規劃組環境工程科、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與中興大學機械系助理教授蔣雅郁,進行了跨機關、跨領域的「中部地區友善道路改善計畫」,當中便運用「AI影像辨識」建立「路殺預警系統」,阻止石虎、鼬獾和白鼻心等保育或野生動物被路殺的情形發生。
Tue, 27 Oct 2020 23:30:50 +0000
石虎雞舍衝突如何解?雞舍改造大作戰
為了使人類與石虎能和平共處,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與網路媒體「窩窩」,一同發起「拯救臺灣石虎」全民募資計畫,透過雞舍的改造,有效阻絕石虎的進入,降低石虎與雞農的衝突,預計2020年10月底可完成一百間雞舍改造的里程碑。
Tue, 20 Oct 2020 23:30:50 +0000
23年淬煉,《老鷹想飛》的拍攝故事
從1992年至2015年上映,紀錄片《老鷹想飛》花了23年時間才完成,是目前國內拍攝時間最長的紀錄片。本集節目專訪梁皆得導演,談《老鷹想飛》拍攝的點點滴滴。
Tue, 13 Oct 2020 23:30:50 +0000
追追追,黑鳶中毒事件簿
1976年出版的「新台灣鳥類指南」中,黑鳶仍是常見的留鳥,但在1992年的首次猛禽調查中,全台黑鳶只剩175隻。這10多年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Tue, 06 Oct 2020 23:30:50 +0000
滿天群鷹飛翔,2020琅嶠鷹季
每年9至10月,赤腹鷹及灰面鵟鷹大量過境恆春半島,墾丁國家公園每年舉辦「琅嶠鷹季」活動,帶領民眾一起賞鷹、認識過境猛禽。
Tue, 29 Sep 2020 23:30:50 +0000
遇上中油三接開發,大潭藻礁危在旦夕
中油將在觀塘工業區及外海新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但因接收站緊鄰桃園大潭藻礁,其中包含一級保育類「柴山多杯孔珊瑚」,可能破壞絕無僅有的藻礁生態。
Tue, 22 Sep 2020 23:30:50 +0000
千年觀新藻礁,孕育海客文化
藻礁礁體有許多孔隙,成為「海洋生物育嬰房」,魚蝦長大游到附近海域,形成豐富的漁場。濱海客家人「海客」,靠著藻礁孕育出的豐富物種,發展出半農半漁,也就是「耕田」也「耕海」的海客生活文化。
Tue, 15 Sep 2020 23:30:50 +0000
友善環境蚵棚,與海共生
台南市安南區、安平區、南區近海一帶的牡蠣採用浮棚養殖法,養殖面積約1400公頃,蚵棚9000多棚,年產值超過6億元。然而浮棚養殖傳統使用的保麗龍缺乏妥善管理與回收,部分廢棄蚵架也棄置於海岸,造成了環境問題。
Tue, 08 Sep 2020 23:30:50 +0000
海,有什麼「塑」?台灣海岸垃圾快篩調查
保特瓶、瓶蓋、吸管、空罐、塑膠袋、免洗餐具、保麗龍、魚具、漁網、尼龍繩……綠色和平與荒野保護協會共同展開了為期一年的台灣本島首次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推估台灣海岸上有12,272,000公升的垃圾。
Tue, 01 Sep 2020 23:30:50 +0000
草鴞爸媽怎麼養育小草鴞?紀錄片《夜行獵手:臺灣草鴞》告訴你
金鐘導演楊守義帶您瞭解紀錄片《夜行獵手:臺灣草鴞》的拍攝與作業流程,認識這充滿汗水、考驗耐力的工作。您將聽到,生態紀錄片導演的挑戰、抉擇與反思。
Tue, 25 Aug 2020 23:30:50 +0000
台灣草鴞隱身黑夜,我們要如何研究?
草鴞晝伏夜出、擅長躲貓貓,牠們活動的時候人類正在睡大覺。究竟研究人員是如何進行草鴞研究呢?目前台灣草鴞的數量有多少?為什麼調查草鴞數量這麼困難?
Tue, 18 Aug 2020 23:30:15 +0000
延續《看見台灣》精神 看見.齊柏林基金會
2018年「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成立,讓齊柏林導演的精神一路悠長地行向遠方。本集節目專訪萬冠麗執行長談基金會如何傳承齊導之志業。
Tue, 11 Aug 2020 23:30:00 +0000
從齊柏林的凝視,看見台灣
IC之音全新節目《島嶼共聲.傾聽台灣》第一集播出,就從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開始,構築節目的整體框架。我們自我期許,能以齊柏林導演的精神,延續對這座島嶼上生活的人類與物種之關懷,展現對台灣環境與土地的最深刻的愛。
Tue, 04 Aug 2020 23:30:29 +0000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