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絕不能錯過名勝壹號世界郵輪重回基隆啟航!多種優惠方案讓您輕鬆預訂心儀的日本沖繩郵輪行程,同時省下大筆開支!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 得無漏果 廣博利益 - 20240220 第1615集

2 個月前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0:00 得無漏果 廣博利益
00:53 ⊙離煩惱趣菩提,皈清淨向真如,如三乘聖人所得,持戒定慧至涅槃。四道聖諦名無漏,不隨他境增煩惱。

我們用心來體會,體會離煩惱趣向菩提。要如何將煩惱轉掉,趣向菩提?當然就是要離開,離開煩惱往菩提方向走,這叫做「背塵合覺」。「塵」就是煩惱,我們想要離開煩惱,也就要趕緊往前跑;因為你要離開,說跑就要跑。因為煩惱,我們若一直與煩惱為營,離不開就跑不掉。

我們要斷煩惱要有勇氣,這個勇氣,所以想:該放掉、放下,我們就要趕緊放掉、放下,因為那是拖累人的煩惱,所以我們一定要很快速地離,分離,與煩惱分離。這是要如何分離呢?我們明明就發心入人群,而人群中芸芸眾生,如何能夠這樣就離開它?很難。但是,所說的離開煩惱,那就是我們要一個方向,往這個方向避開。而要如何避呢?一念心。這念心就是,讓我們避開煩惱的空間,不會讓煩惱綁著,煩惱離我們的心很遠,這是我們離開煩惱。

所以我們要學法,趣向菩提,用菩提心來入人群。因為菩提心入人群,這煩惱就無法靠近來,而我們若是菩提心一離開,煩惱就馬上又挾帶過來。而菩提要如何才能夠永住在我們的心?剛才所說,勇猛精進,就是健康、有抗體。現在的醫療叫做免疫力。免疫力我們若增長,自然病菌它就不會靠近來;免疫力較弱,自然毛病的這個菌,病菌就感染來了。

同樣,煩惱就是病,是人間的病相。這個人間的病相已經在人群中,已經形成濁氣很重,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已經威脅到命濁了,威脅到生命了。從見解而群眾的觀念,一直到已經集過來所有,不分年齡,人類都已經在這個時代,生活不同,風氣不同,所以變成這規則都亂了。我們現在若沒有持道法、趣菩提,我們也會被它感染了,這是很重要。雖然聽起來很雜,其實很簡單,我們就是「皈清淨向真如」,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法,聽法就是要來了解。皈,這「皈」字,平時皈依時會去用到這「皈」字。而這「皈」字,就是一個「反」字,一個「白」字,反黑歸白。當然我們在寫字,就是「白」先寫,再寫「反」。所以,人本具善心,清淨本性,真如,無始以來,人人本具,就像一片清淨無染的心地,這是人的本性。就是不斷來回,因緣業力牽引,所以不斷來回,清淨的本性已經變了,變形,變樣了,所以就是變成「反白歸黑」了;白的已經看不到了,就看到黑的,所以才叫做濁氣。

而我們現在就是要將它回過來,「反黑歸白」。白,就是我們要歸向,向善。過去惡的習氣,我們已經不知道多少生世來,無法去釐清,到底幾生幾世無法算數。像我們經文的前面,都一直說無量無數、塵沙數算不盡。可能我們也是這樣,塵沙數劫來,我們受業牽引,所以隨著這個煩惱濁氣已經,我們的心也布滿了,見濁、煩惱濁,與眾生的濁氣纏在一起,所以我們已經損害慧命了。

我們這時候都不知道,道理是什麼?而我什麼樣的路走來?我將來又會哪一條路走去呢?在這個五道之中,我到底會走去哪一條路?我自己不知道,這已經是濁氣很濛了。已經「是日已過」了,我生命剩多少?不知道。所以這過去都一直也是在滾滾紅塵裡、眾生濁氣中,同樣在愛恨情仇,我們人人都是這樣。一輩子這樣過來,到底我們的生命,這些煩惱無明,都還在我們的生命之中,再下去時間還有多少?

劫濁。而未來呢?我們的日子到底是什麼樣?無法了解。還有多少的日子?未來的日子,什麼樣的事情會來?沒有人知道。今日不知來日事,這麼短的時間,我們都無法把握,何況我們來生來世。來生來世,我們的時間還有多久,能夠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來生來世,我們是還能夠遇到佛法嗎?這個時間長期,我們都不知道。

各位,在這個五濁的裡面,劫濁,在我們的今日的明天,長長久久的時間,無限期,我們的方向在哪裡,我們不知道。我們過去到底多久的時間來,我們無法去理解,只好把握在現在,我們要趕緊「離煩惱趣菩提」。因為雖然我們還在人群中,在人間作道場,我們已經在人間趣向道場了,這個道場是我們的菩提。菩提就是我們的本覺,我們在濁氣很重之中,我們要回歸我們的本覺,方法那就是皈向清淨。

我們「皈清淨向真如」,這是我們的方向。我們雖然不知道未來,卻是我們現在,當下就要把握。當下把握,這時候有煩惱嗎?此刻有煩惱,趕快一個轉向,分秒中的煩惱,分秒中的轉向,所以叫做「轉法輪」。不斷要一直轉,轉迷為覺。迷就是煩惱,轉向覺,就是菩提,這樣我們才「有法」離開這煩惱無明。

甚至不只是自轉還要再教人。「這條路是反黑歸白,向光明的道路走,所以我們大家要向清淨,不要再原地踏步,在我們無明心地中,向前走就對了。」但是方向要對準,把握現在,向真如。

就「如三乘聖人所得」。就像三乘的聖人。三乘是聲聞、緣覺、菩薩。聲聞,他能夠及時聞佛聲音,法入心。緣覺,他能夠法入心,體悟外面的境界,知道人間無常、苦。菩薩知道苦,世間苦難偏多,眾生茫茫無方向;菩薩發心,聽法之後體悟境界,知道人間無常,發心趣向菩薩道。這是三乘聖人的境界,各人所覺悟的,他們認真方向走,而要走的路,方法沒有離開戒、定、慧。我們若能夠「持戒定慧」,我們的心就有辦法「至涅槃」,涅槃就是清淨。

「四道聖諦名無漏」。「四聖諦」法,苦、集、滅、道,我們都要了解,要好好用心,我們要用心在這個道。要莊嚴那個道場,就是要用法,身體力行。前面好幾天,都在告訴大家身體力行,以「道」為寶來建塔。其實塔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方向,不是有形,是無形,是我們身體力行,我們的心的境界。所以我們若能夠四諦,四聖諦到達無漏,就是戒定慧,聞思修等等,〈三十七助道品〉都沒有漏失,不只是記憶沒有漏失,身體力行,依道奉行,這樣在「行」,這叫做無漏。

若能夠這樣,就「不隨他境增煩惱」,我們就不會被周圍的境界,將我們拉過去。「不隨」,我們不會去隨著眾生,等等的煩惱困擾著我們。我們雖然發心要度眾生,我們不要被眾生度走。所以,五濁惡世,我們的見解要正確,我們的煩惱要清淨,我們在眾生群中,我們要堅持著我們的方向。我們是要來度眾生,自然我們就是轉我們的生命,增長我們的慧命。生命是帶業來,我們這時候不由業轉,換我們要轉命,長出了我們的智慧。

所以常常說「把握時間,利用生命」,時日是已過了,但是我們慧命增長,這就是我們在這個命濁之中,就像蓮花出在污泥。雖然我們的身體,「觀身不淨」,不過,我們要藉身來修心,增長我們的慧命。所以我們雖然我們在眾群濁中,我們自己要出污泥的心,藉污泥盛開蓮花,這我們要很用心。

所以我們皈向清淨真如,我們的目標就是在那裡,要離開五濁的煩惱,要利用時間。劫濁,雖然在這個劫濁,我們就是在這個劫濁之中,才是菩薩要出現,「六度萬行」要趕快推向。所以,「不隨他境增煩惱」。我們在人群中,不會受到人群層層的煩惱,所影響到我們。

所以,這我們就要好好,「如三乘聖人所得」,我們就要修這樣的行。他修什麼行?持戒、定、慧。一直到心很穩定下來,叫做「涅槃」,這叫做「寂滅」,是「涅槃」,心沒有生滅了,這過程要經過「四聖諦」,「四道聖諦」。到我們的煩惱已經漏盡,沒有無明的煩惱,到這個境界,自然我們就不會受周圍的環境,這樣去隨這些環境,又再增加我們的煩惱,就不會了,這樣就很穩定。各位,〈分別功德品〉是要我們好好認識修行的目標,所以請法髓好好要入心,要用心來體會。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

25:02 ⊙「常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常思惟智慧」,我們要常常好好思惟智慧。「有問難不瞋」。因為我們在人群中,濁氣重重的眾生,我們希望能夠轉動法輪。但是,有的人是故意刁難來問難,我們也就要很耐心。因為眾生愚癡聽不懂,就要再耐心一次一次再解釋,「聽懂嗎?了解嗎?」一直到他已經沒有什麼可問,也說了解了,這就是耐心入人群。

眾生愚昧,要教、要化,很難教就化不過來了,所以就要再很用心。「有問難不瞋」,要耐心。所以,「隨順為解說,若能行是行」。這就是已經有功夫了,要耐住心,讓他一直問,不會,我們要再一直教,總是要很耐心,「隨順為解說」。我們若能夠這樣「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

眾生頑固、剛強,「明明我就說得很清楚,你怎麼聽不懂?要怎麼辦?」還是要再說。而這樣「功德不可量」,這就是耐心繼續。要說到何時他才會改呢?這就要看到他改,功德才有圓滿,要不然還是要再一直跟著,跟著要說到完,說到能了解。所以,度眾生的困難就在這裡。

「若見此法師」,看到這樣這麼有耐心的法師,為法說法,為解眾生、調伏眾生的頑固,這位法師「成就如是德」。就是前面說過功德無量。「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

28:05 ⊙「若見此法師,成就如是德,應以天華散,天衣覆其身,頭面接足禮,生心如佛想。」《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若這樣的人,我們就要很恭敬他,將恭敬表達出來。「天華」,宛如天女散花。這散花,過去就說,我們發歡喜心,心花怒放,聽法聽得很歡喜,接受,接受得很有受用,這就譬如「天華散」。心花怒放、法喜充滿,表示他聽懂,心開意解了。講法的人所求不多,只是這樣就好了,他就很歡喜,這就是在供養。

「天衣覆其身」。天衣就是禮節,我們對這樣的人,我們要有禮節,這就是平時說尊師重道。「天衣」,柔和忍辱衣。「頭面接足禮」,這種的禮節,從能夠說法、教化,成長眾生慧命,轉眾生的煩惱濁,趣向清淨菩提。這樣的教化,我們就將他當作如佛在世,佛法由這個法師這樣說出來,成長我們的慧命,因為這樣我們要敬禮,因為這樣我們聽懂、歡喜,我們「天華散」,散天花。這就是要我們好好用心,去體會、了解。接下來這段經文就說:

31:12 ⊙「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樹,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再用心體會,「又應作是念」。除了我們前面說過,這樣在弘法,法師我們要這樣供養,將他當成如佛在世,我們這樣供養。甚至我們還要再這樣想,「應作是念」,因為我們恭敬、尊重,所以我們就這樣想:「不久詣道樹」。

32:25 ⊙又應作是念,不久詣道樹:又當下心作如是念言,此人不久將行詣道場,坐寶樹下。

這個人已經現在這樣說,教育大家向前,自己也是在向前,這就是身體力行的人。不只是用口說法來教,又是以身作則,方向正確在帶、在行。所以這樣,「不久詣道樹」,就是不久就能到那個菩提樹下了。

那就是精進,方向對了,就坐佛陀覺悟的樹下。我們照佛修行的路在行,過程、方向正確,同樣有朝一日,我們也能夠坐道樹下、夜睹明星,同樣的道理。所以,「又當下心作如是念」,就是作這樣想,這個人很快很快,就能夠在這樣的樹下坐,明星在眼前;方向對準了,那念啟覺悟的明星在眼前。所以我們要用心了。因為這樣,有那個道向,所以坐道場,「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

34:45 ⊙得無漏無為,廣利諸人天:當得無漏無為之果,廣博利益一切人天。

我們坐下來,煩惱全都去除了,再也沒有煩惱得以漏出去,我們的法很俱全,法絕對無漏,煩惱已經漏盡,再沒有煩惱囤積著,現在不會漏出去的就是法。我們所說的「有漏」、「無漏」,「無漏」就是真實法,「有漏」就是煩惱。我們已經得到無漏法,無漏法就是真理。這真理不漏失,因為真理永恆,在佛不增,在凡不減。

凡夫與佛是同等,真理存在,只是佛已經是覺悟了,將道理瞭如指掌,很清楚。我們就是迷茫,因為我們煩惱很多。現在煩惱已經都去除了,煩惱清淨了,煩惱漏盡了,留下來的,現在留下來,那就是永遠不消滅的道理,就是真理,不增不減的真理存在。所以,「無漏無為」,這就是很自然。「無為」就是自然,不是人去創造的。

40:29 ⊙其所住止處,經行若坐臥,乃至說一偈:深心信解,如法修持,一切時中,身、口、意、立誓願於行、住、坐、臥,乃至說經及一偈之處。

44:31 ⊙「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47:10 ⊙是中應起塔,莊嚴令妙好,種種以供養:此經所在處是中應當起塔,以莊嚴光飾,極令妙好,以種種法,而供養於法塔。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4月29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dawn/P12221615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