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

1 年前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
本頻道以「緣起」的認識論與「四聖諦」的解脫教說,本於佛陀教說的利世精神,以深入淺出的表達方式,與世人分享「解決困難、開展人生、度越煩 惱」的佛法智慧,傳揚「此時、此處、此生」為重的原始佛法,通向「正道生活與人間解脫無礙」的人生大道。 你想知道甚麼是「緣起」嗎?如何從緣起來看世間?從緣起看世間對你的人生會有甚麼幫助?歡迎來聽聽本頻道。
Wed, 15 Feb 2023 07:00:00 +0800
如何做好事、做好人(下)

如果我們抱持著「完美主義」,而且為了要滿足周圍人群的觀點、意見與需求,不知不覺中就會想要做一個「大家都認同、接納與讚賞的人」。但就是因為我們想做絕對的好人,不想「說不好的話」、「做不好的事」,最後是甚麼好話、好事都沒辦法做。在現實當中,任何事情對現實世界的影響與效應,一定是多種面向的發生與呈現,因此,倘若我們只想做好人,卻不想承擔環境的壓力,結果是做不了好事,也做不了好人。因此,我們應當要有緣生的智見,做一位能扛起責任、願意面對一切,真正做事的人。

Wed, 15 Feb 2023 07:00:00 +0800
如何做好事、做好人(上)

我們從小被教導要做好人,於是在生活中就得「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努力地讓自己成為好人。然而若誤以為世間是善、惡分隔,妄解善是純善、惡即純惡,人生就會陷入一種很大的矛盾。因為現實的世間是緣生法,而緣生是多面向的緣起,是互相關連不可分割的多面緣起。所以沒有「絕對」的好心、好話、好事,更不會有「絕對的好人」。

Wed, 08 Feb 2023 07:00:00 +0800
虔敬拜拜多年,還是問題不斷,是信仰出錯嗎?

我們信仰一種宗教、一種學說、一種哲理,其實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能夠解決生活的問題以及人生的苦惱。但是我們卻可能有很多的心境、想法是脫節於現實生活,當脫節以後又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直到生活開始出狀況了,我們卻一直不知道該怎麼辦。這難道是信仰、學說、哲理出錯嗎?其實更大的可能是:我們沒有認真學著在生活中處理生活中的事。

Wed, 01 Feb 2023 07:00:00 +0800
努力於過程,創造美好的人生

多數的人對於自己的人生,大多抱持著美好的理想與期望,但有些人只想要美好的境遇與成果,卻不願著重於努力的過程。如果是這樣的心態,無論有沒有好的成果,大概內心都會不踏實、不快樂。我們唯有務實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將生活的重點放在過程,好好地耕耘才能無憾。無論處境是如何,只要努力過,便能夠穩定與平安。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29 Jan 2023 07:00:00 +0800
學法修行的真正意涵

學法的最首要步驟是先親近善知識,後聽聞正法。但之後若缺少依教法實踐於生活的行動,也只是讀書做學問,不算是真正的修行。唯有依據學習的內容,有決心做出不同以往的抉擇,務實的實踐於現實生活,經由「實踐」的過程,聞知的學習才會轉為實踐性的修行,才是真正的學法、修法。我們無論怎麼辛苦,也要這樣做!如此,真正的信念與生命的價值才會發生,而不是只知追求生活的利益,這樣才是個真正的修行人。

Wed, 25 Jan 2023 07:00:00 +0800
憶念三寶功德

「憶念法的功德」是著重於對 世尊教導的知見,進行理性的思維、觀察與理解;「憶念 世尊的功德」與「憶念僧團的功德」則是著重於感情上的認同、接納與依靠。憶念三寶功德前,修行人要先具備反省與感謝這兩種精神品質。因為我們對於理性上理解的人與事,不一定會接納、實踐;然而感情上接納的人與事,卻是不知不覺的納受與施行了。因此,憶念三寶需要有感情色彩,並非全以理性導向即可達到。如此,「憶念三寶」才會與我們的精神狀態相應。此時,我們會感覺到寧靜、光明、平安與依靠,並且是一份感謝的心理,而非祈求的心理。

Sun, 22 Jan 2023 07:00:00 +0800
雙贏的思維,讓人際關係更寬廣(下)

在世間與人互動做事,要具備將自己的事也成為”對方的事"的智慧。如何才能夠如此呢?那便是在做事時,不僅是為了自己,也要能夠為對方著想,並且在做事時,要問自己的是:這件事值不值得去做,需不需要去做,做了是否能夠讓自他兩利,若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們就得要耐得住煩亂與辛勞。如此的思惟模式與作為,將為你的人生帶來許多的善緣,如同一顆種子,終將發芽、生根,最後變成大樹。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Wed, 18 Jan 2023 07:00:00 +0800
雙贏的思維,讓人際關係更寬廣(上)

活在世間,便離不開人與人的互動,生活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許多人的幫助,但大部分的人通常會有一種"別人必需無條件無所求的幫助我們"的妄想,甚至連他人的利害都不願顧及,以為自己有困難就可以如此要求別人,卻不知現實的世間,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長期如此這樣去幫助別人的,就連自己也是如此。況且,也没有任何人有那個義務平白無故的去幫助你。一個人若只想要"我贏",只會讓自己的人生道路愈走愈窄,困難愈多。反之,若能在要求或接受別人幫助時,同時也能為對方著想,做”自利利他,自惠惠人”的事,人生的"貴人”就會愈來愈多,人際關係也就會更加寛廣。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15 Jan 2023 07:00:00 +0800
隨佛禪師與虔誠基督徒的一段對話

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信仰內容,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彼此都期望對方能接受自己的信仰,因此會有所爭論與排斥。佛教有"十四無記”之說,就是對於現實中不能證實確實發生或存在的事物,不予多加討論,因為無濟於人生困難與煩惱的解脫,佛教重視務實實際的現實人生,此次佛弟子與基督徒的對話,確實是一段特別值得記註之因緣,道出生命真正的信仰是彼此需要,而相互幫助,相互合作,才是讓生命更好的正確道路。

※本集背景音樂曲名:「佛法與我們同行此生」 ※感謝:編曲/製作者:Jenni Lake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提供背景音樂
Wed, 11 Jan 2023 07:00:00 +0800
利益可以妥協,價值不能妥協

利益可以妥協,但一個人的生命觀、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這不能妥協!因為那是我們做人的原則,是我們的底線,也是我們生命的方向、重點,這麼重要的事怎麼能妥協呢?

Sun, 08 Jan 2023 07:00:00 +0800
原始佛教三個重要的生活態度:務實、實際、傾力當前

佛教的認識論是因緣,學因緣的人焦點一定放在「現在有的」;反之,如果認識論是無常、無我、空,那麼焦點就會偏向「沒有的」。因緣論者,是這麼看的:諸法因緣生,緣生則無常。因為這代表「現在有的都不是長久的」,現在有的好或者壞都不是長久的,而且這些都可以改變。因此就會形成一種生活態度──那就是不會過度樂觀而得意忘形;也不會悲觀而失去生活的意志,生活態度是務實的。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Wed, 04 Jan 2023 07:00:00 +0800
正覺解脫前,首要解決之大事

世間所謂的學識,並非每天生活的必須,而人品卻是時刻都在呈現。人與人之間,是是非非都是根源於此,許多人的困擾也在於此。因此,要懂得在當前自我發現,多花點時間處理身心問題帶來的人際障礙。正覺解脫之前,人格的調整畢竟是修行當中最重大的一環,這也正是學佛的重點所在。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01 Jan 2023 07:00:00 +0800
在平凡的人生裏做出可貴的貢獻

人怕危險並且會迴避危險,這是維護生存的智慧,但若過度害怕「想像」的危險,就會障礙人生的前進。我們雖然生而平凡,但千萬不要因此而妄自菲薄。只要我們願意發揮清靜的、有用的念頭,並且付諸行動,平凡的人團結在一起,就可以做出可貴的事,來利益這片土地的眾生。可以做的,我們都盡力做了,最後在這平凡的一生裏――死而無憾,學佛就是這種精神。

Wed, 28 Dec 2022 07:00:00 +0800
心理人格對人生及修行的影響

許多人在人際相處當中,有著信賴他人與配合他人的困難,習慣以自我為中心,不自覺的忽視他人的需要與感受。這種人際關係的表現,反應出心理的不健康、人格的偏差。心理不健康在宗教的修行表現上,是逃避現實生活及責任,容易瞋怨的對待不同意見與信仰的人,或是過度的憂愁與迷信盲從。人活著即需要「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才不會困厄自己、傷害別人,這是很重要的事。

Sun, 25 Dec 2022 07:00:00 +0800
原始佛法對宗教信仰的看法與立場

對於世間的宗教而言,佛法的唯一立場是:教法的內容是否切合實際?至於人們選擇相信什麼,則屬於個人之事,佛法不排斥眾生,是故,佛法不排斥其他宗教。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是以「緣起法」及「四聖諦」為樞軸,以「務實、科學、人本」為準則,強調務實、實證、實際,著重解決問題、解決煩惱。

每一種宗教都具有大慈大悲的精神,這一點無須再加以強調,需要特別重視的反而是教法的內容,究竟是否對人們有幫助。佛法提供世人解決人生問題的方法,不須要強調慈悲卻已經就是慈悲!

Wed, 21 Dec 2022 07:00:00 +0800
追求權勢、地位及財富的四項人生代價

這世間人們為了爭奪和獨佔「權勢、地位及財富」的利益,所以特別多事。然而許多爭奪到的人,於晚年才體會到即便爭得這些,人生依然不幸福。許多人並不明白,擁有權勢、地位及財富,得付出很高昂的代價。此代價就是你會很忙碌;你少能與在乎的人相處;你難以遇見真誠待你者;你得隨時防範他人別有居心。你是否認為值得而願意為此付出上述的四種代價?

Sun, 18 Dec 2022 07:00:00 +0800
固執、偏執的性格特質及其形成的心理背景(下)

生活中,對好的人事物期待能夠保持美好的現狀,即是對「常」的貪愛,也是苦發生的原因。偏執的人,對「非好不可」有著無法遏制的渴求與焦慮。針對這一點,佛法講的斷貪愛,對這類人士是有幫助的。

面對「固執」與「偏執」的人,我們不能有正常的期待和要求,如果我們從造成這種情感特質的因緣理解對方,就能夠智慧的看待這些人,我們不一定能幫得上忙,但至少能夠看清楚是怎麼回事。他不是不對,他是有病,更重要的是,你自己不要跟著生病。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Wed, 14 Dec 2022 07:00:00 +0800
固執、偏執的性格特質及其形成的心理背景(上)

由於情感創傷造成自我認同不平衡的人,會形成一種「固執」與「偏執」的性格。這種類型的人,對事情有不正常的焦慮與害怕──怕不夠好、不夠安全,凡事要求完美。他們對人不信任,看人總是先看缺點,不看優點,這樣的生活態度,很難能感受到幸福!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11 Dec 2022 07:00:00 +0800
看待「無常」的三種心態

不同的心態,對「無常」即有不同的解讀,「無常」可以有下列三種解釋:

一、認為無常是「一切都會過去」,是屬於老人與失意者的心態,這類人只在乎過去;

二、認為「無常」就是不穩定,偏向強調「不穩定、不確定、不可知」,那是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者的看法;

三、認為「無常」是「充滿了無限機會與可能,端看我們自己怎麼努力」,是自信、心態年輕者的看法,多能務實面對當前環境與機會,並且能夠高瞻遠矚,自信、務實的面對現在與未來。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Wed, 07 Dec 2022 07:00:00 +0800
富人模式與窮人模式

佛法八正道中的「正命」,意思是指「自利利他的群我關係」,所以能否與人分享是很重要的,而且分享必須是雙向的。若雙方有來有往,因為彼此的欣賞與提拔,生活過得越來越好,這就是富人模式。反之,若與人相處,總是吝嗇分享,凡事錙銖必較,這樣的人肯定沒有人願意與他合作,到最後無論什麼事情他都只能靠自己了,這就是窮人模式。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04 Dec 2022 07:00:00 +0800
比起爭輸贏,你有更好珍惜人生的方法嗎?

有一些人,在與人相處時,總是要爭輸贏,似乎以絕不吃虧為最高宗旨,將大部分時間都耗在「戰場」上,無法平心過日子。我們想問的是:「有沒有更好的方式來珍惜人生呢?」在全世界疫情嚴峻之際,我們還能與親人平安的在一起,這是多大的福氣!我們為什麼不珍惜這可貴的機緣?非得為了誰對誰錯爭得面紅耳赤?我們應當體認到重點不在誰對、誰錯,重點是生命可貴,身在福中,不習以為常,繼續不停地耕耘美好的因緣,這重要多了!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Wed, 30 Nov 2022 07:00:00 +0800
追求幸福,必先努力維護幸福

想要獲得,必先付出。這是現實的原則,但許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例如想獲得幸福,必先要有願意付出與努力的心態與作為,以及堅持與珍惜的心態,更要有為了幸福願意犠牲與奉獻的勇氣與決心。一個不懂得付出,卻只想獲得的人,只重視自己的利益,不在乎也不珍惜別人,這種人註定是要失望的。這種心態,不僅無法得到幸福,更不能帶給旁人幸福,甚至只會讓身邊的人不幸。

Sun, 27 Nov 2022 07:00:00 +0800
退讓、分享與承擔

處理生活的智能、權利、機會,在某些狀況下,要懂得退讓和分享予旁人,或是獨自承擔。要有決心、毅力、勇氣,承擔起困難與風險,也要有肚量跟胸襟,退讓及分享給旁人,這便是能進能退、能大能小的人。若能做到這一點,依世俗的形容,此乃真正的大丈夫。

Wed, 23 Nov 2022 07:00:00 +0800
幼年時大人教的錯誤觀念

幼年時大人可能無意間會灌輸我們一種思維方式:「毫無所求對我們好的人,才是真正的對我們好。」然而,這是錯誤的觀念,也是一種有毒的思想!試想:若抱持這般的處世心態,是否是要求他人無條件的善待自己?是否自己總期待著「可以無條件的享受他人的付出」?是否信賴他人的能力低落,又過度在乎自我?是否處世待人的心態不大健康?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20 Nov 2022 07:00:00 +0800
做個勇健、有智慧的佛弟子

世間有許多人因為自身懦弱,不敢面對問題,或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意願付出艱難與辛勞的代價去解決問題。與人相處時,光會說些好聽話,重點只在「你好我好、我好你好、大家都好」,結果是無法務實解決問題。若我們不想要渾水摸魚的過一輩子,立定志向做一個能夠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就要認知到自己須具備:智慧與良知、魄力與擔當,以及堅強的意志及勇氣。

Wed, 16 Nov 2022 07:00:00 +0800
我是誰?我活著的意義與價值何在?

「我是誰?」對許多人來講,好像是根本的問題。其實它從來不是真正的問題。那是因為我們的腦子需要一個有確定感的答案,讓自己感覺好受一點而提出的問題。事實上,我們覺得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或者別人評價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都是藉由我們現在怎麼做、怎麼過,來形成一種評價跟認識。

當前五陰是緣起法,哪有可能完全按照你的理想跟意思,所以「做現在,不要做自己,不要做誰」,現在什麼因緣,認真做就好了。做現在,做大家都不滿意、但大家都能接受的事,這樣就好了。至於「我是什麼樣的人」,真的不知道。無我不是觀念中的東西,無我是生活中的表現!

Sun, 13 Nov 2022 07:00:00 +0800
修行的入手處

佛法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緣起」,沒有絕對、唯一、固定的答案,強調「如實知,如實見、如實說、如實而行」,落實在修行上,就是需要面對事實,而「面對現實」正是學習佛法的首要功課。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能習慣的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便是找到了當前生活的入手處。

Wed, 09 Nov 2022 07:00:00 +0800
現實人生的兩大困擾:身心繫縛與不安樂(下)

面對生活中那種說不出的糾纏,人們常藉由某種刺激來讓自己做出身心的反應,使自己過得不那麼難受,這些努力其實也是為了斷繫縛,但是那沒有用。

佛法要幫我們解決的就是針對「身心繫縛」以及「不安樂」這兩大重點,斷繫縛以及苦滅,沒有宗教性、沒有特定的人群,有情眾生都一樣需要。所以佛法常說「廣度生死劫」,生死劫是什麼?生死就是繫縛,劫就是災厄、苦難,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Sun, 06 Nov 2022 07:00:00 +0800
現實人生的兩大困擾:身心繫縛與不安樂(上)

「五陰繫縛」指的是有情眾生的生命處在一種纏縛當中,我們只要仔細的自我察覺,就會發現身心的反應,真的就是在那邊反覆、反覆。我們努力的一直循著某種模式、一直為了什麼而活著,而活著也就是為了繼續活著,過程和目的似乎都差不多,陷入了一個混沌的束縛裏面,過一天算一天,這就是所謂的「繫縛」。然後在這樣身心的繫縛裏,其實大家經歷最深刻的是什麼?人生的茫然以及須要不停的找尋刺激,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這就是「不安樂」。

Wed, 02 Nov 2022 07:00:00 +0800
溝通的最佳模式是「分享生命經驗」

如果我們總是以對、錯的觀點看待人生,便很難理解、分享旁人的生命經驗。少用「說服」及「改變」的溝通模式,多用「分享」、「說明」的相處方式,必有助於彼此的關係與成長。如此,我們才真正能夠分享多元且豐富的生命經驗,同時能逐步豐富自身的生命。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30 Oct 2022 07:00:00 +0800
避免陷入感情模式的信仰心理

佛教的教育是多方觀察,反覆求證,但信仰則偏向於情感的認同。情感模式的信仰有兩種:一種是過度樂觀的信仰,認為只要我對別人好,別人一定也會對我好;另一種是負面反向的信仰,認為所有的人都是壞人,即使有人對他好,也一定是別有居心,因此處處防範。這兩種感情模式的信仰都有問題,都會造成自己與他人的困擾,也會錯過美好的人、事。學習佛法,一定要特別注意,避免落入感情模式的信仰。

Wed, 26 Oct 2022 07:00:00 +0800
了解與鏡中醒悟

人們由於不懂得從人、事、物、地的關聯中來看事情,因此而有了一大堆誤解、誤判的想法。這種誤解、誤判的想法,會導致某種對人、對環境的態度,以及在環境當中怎麼處理自、他的模式。接著就會以這種模式去對環境做出判知與回應,形成了反覆的循環,然後不斷的在無知和誤解當中前行。絕大多數的人對於身心的狀況,是不自知、不自覺。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23 Oct 2022 07:00:00 +0800
正覺人生之道

佛法正覺的人生是讓我們發現人生的真相,全然不同於「信仰的人生」。佛法不是托付於外在力量的幫助,而是教導我們看清楚人生的困境與問題。用佛法的智慧以正確方法解決人生的種種問題,讓生活更好、困難更少,將佛法實踐在我們的生命裏,這就是佛法正覺的人生。奇蹟是有的,但是等待奇蹟是不可取的生活態度。不抱著僥倖的態度,才會認真、務實、實際的努力耕耘。大多數的人不是被環境困住,而是被自己的理想心態困住。不願意改變自己的欲求,就是讓困境變成絕境的一個重要因素。學佛人應當認真思考:「現在」可以做什麼?而不是「想」要做什麼。善用現在的因緣,過著正覺的人生。

Wed, 19 Oct 2022 07:00:00 +0800
相信你此時此刻的幸福!

緣起的世界沒有完美,人生也不是順著你的意思在進行,因為跟你關係淺的人,你對他們的要求不多,跟你關係深的人,你對他們的要求是無窮無盡,總覺得那個人對你不好,不相信別人的真心。事實是,他對你不是不好,是你總覺得他對你「不夠好」。事實上,幸福其實不難,然而你卻喪失了幸福的能力!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16 Oct 2022 07:00:00 +0800
自信來自於「把今天做好」

自信不依於未來,而是源於現在!只要今天邁出步伐,無論步伐多小,我們都已向前。當做好今天,備妥明天堅實的基礎時,自信即能湧現。

Wed, 12 Oct 2022 07:00:00 +0800
從小事開始,去實踐四聖諦

諸法因緣生,因此諸法就會受到因緣的限制,而沒有所謂的「完美」與「圓滿」。明白這個真相的人在處理事情時就能:「快、狠、準」。這種人在社會上是成功的人,因為他會很快速地、很果斷地去除「不可能」的事情,不浪費時間去做「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我們尚未能做到這樣,我們可以從「小事」做起,去實踐四聖諦的智慧,因為在大腦裡,小事與大事是一樣的。

本集背景音樂曲名:「佛法與我們同行此生」 感謝:編曲/製作者:Jenni Lake

Sun, 09 Oct 2022 07:00:00 +0800
生活總有遺憾,難以兩全其美

人們常有個毛病,解決問題時總想找出個兩全其美的方法。這種不成熟的想法,會讓人陷入猶豫不決的困境。世上不存在兩全其美的事,也沒有面面皆圓的途徑,因此,我們要明白兩件事情:做任何事情都有代價,以及做任何事都會有遺憾。唯有如此,我們在面對問題時,才能務實的做出抉擇。

Wed, 05 Oct 2022 07:00:00 +0800
有所堅持有所不堅持

所謂「緣生則無常、緣生則非我」,是依著「諸法因緣生」的事實,捨除常、我的妄執與妄見。 佛陀並不是說「不執著」,而是說「不妄執」,是「有所堅持、有所不堅持」。在此因緣是適當的,就要堅持;到另一個因緣是不好的,就不要堅持。緣生則無常,得視當下的因緣調整,有所堅持,有所不堅持。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02 Oct 2022 07:00:00 +0800
什麼是剛剛好

面對現實人生,想太多,過得很辛苦;想不多,無法過日子;什麼都不想,日子很難過。一個人面對現實生活,必須要想,而且是要想得剛剛好。所言所行,契合當前的因緣,能剛好解決現在的問題,就是剛剛好。

Wed, 28 Sep 2022 07:00:00 +0800
不讓自己錯過可以做且值得做的事

一般人的人生通常會固守某一種價值,而不懂得隨因緣應變,也因此讓自己過得不快樂,更無法發揮自己的特長。更有甚者,必須先確定做了之後要有自己預期的結果,才願意去做,但因緣法教導的是,一切都在影響中不停流動,我們可以堅持自己的方向,但卻應該時時隨機應變,不錯過當前可做且值得做之事,至於結果如何,並不是人生的重點,盡力而不留遺憾,才是人生真正的真諦。

Sun, 25 Sep 2022 07:00:00 +0800
人生就是學習的過程

人生就是個過程,有起落、有順逆,若「把人生的經驗與遭遇,當作人生的目的和意義」,這種思維模式會讓人內心產生疾病,它實際上只是情感創傷的安慰藥,是因為內心有不切實際的渴求,才會去追求現實世界中沒有的完美。事實上,人生的過程、經驗,基本上就是人生學習的歷程而已!逆境讓我們不驕慢,順境讓我們不自卑,在順境中需要學習,在逆境中更是需要學習!它們都是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符合實際、更趨向成熟的良藥。

Wed, 21 Sep 2022 07:00:00 +0800
物質不能真正處理生命的問題

過度重視物質利益的生存品質,必是「有利害,無價值」的人生。在現實人生裏,生存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如何看待自己與其他生命的精神品質,這勢必會影響現實人生的作為、素質,乃至世界的福祉,卻是不爭的事實。

Sun, 18 Sep 2022 07:00:00 +0800
「歸屬感」是規劃人生的引導力量 (下)

如何建立歸屬感?歸屬感不是靠”聽聞"而來,而是必須親自去實踐、去做,才能建立起對人事的情感歸屬,所謂的”信根”也是由此發展而來。建立了歸屬感,情感上便能穩固的依附,如此才能堅定不移的朝向這份歸屬感,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的走下去,人生也才能成長。

Wed, 14 Sep 2022 07:00:00 +0800
「歸屬感」是規劃人生的引導力量(上)

理智與情感,是有情生命不可或缺的兩大支柱,生命不可能只靠理智或情感過日子,偏於一邊,都會為生命帶來障礙,我們必須先了解情感的力量,也要了解缺乏情感力量的問題,惟有如此,才能更進一步將理性的計劃付諸實現,否則一切行動將無法持續並長久的進行。

Sun, 11 Sep 2022 07:00:00 +0800
如何面對理想與實際

對"未知的未來"的不確定感,總是一直影響人們現前的想法與行為,一般人總是懷揣著”完美的理想”與”完美的結果”,並認為惟有如此,才值得去做,否則便是疑慮不前。佛教的教導是:做現在妥善的事,做現在正確的事,有正即行,有錯即改,如此而已,無需為了不能確定的未來,而錯過現前應做當做之妥善之事,這樣,便不會一生碌碌無為,更能傾力當下,一生無憾。

本集背景音樂曲名:「佛法與我們同行此生」 感謝 編曲/製作者:Jenni Lake
Wed, 07 Sep 2022 07:00:00 +0800
行善植福的真義(下)

佛法講諸法因緣生,緣生法則非我、非我所。因此,從因緣的智慧來面對行善植福這件事,父母只是有緣的眾生,但不是我的;兄弟姊妹也只是有緣的眾生,但也不是我的,這些我們觀念中的「我的、我的什麼」,其實都不是我的。我們關心這些人,本身就是慈悲的表現。我們關心任何一個眾生,都會與這個眾生建立起良好的關係,更經由彼此的關心、幫助,使彼此願意一起扶持合作、一起分享、一起面對困難,只要這些事情能夠呈現,福報自然就會出現。

Sun, 04 Sep 2022 07:00:00 +0800
行善植福的真義(上)

行善植福需要智慧,是什麼智慧呢?這智慧就是能具實的幫助一個人在這一生中讓生活越來越好、困難越來越少、逐漸的遠離煩惱。能夠幫助你達成這三個目標,並且也能夠幫助別人如此,這就是行善植福所需要的智慧。因此行善植福,可以先從自己的親戚朋友、從身邊有互動的人開始,從這裏做起。如果你是一棵樹,他們便是樹根下的土壤,你必須好好的耕耘,若不認真的把自己樹根旁邊的泥土顧好,請問你如何能夠得利呢?

Wed, 31 Aug 2022 07:00:00 +0800
善用因緣法,體現快樂人生

一般社會的人,只要聽到你是佛教徒,便會用放大鏡去看你的行為,而傳統佛教徒也只會一味的當好人,以為只要行善積德就會有好報,因此忍氣吞聲,活得壓抑又不快樂,也無法發揮自己的長處,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利益與貢獻。但 佛陀真正的教導,是要佛弟子善觀現前因緣,對好人對壞人都要有其妥善做法與回應,世間的人事千變萬化,只靠行善積德是無法解決現實問題的,因此,我們要善用因緣法,活出自己光明的人生,也為週遭的人,帶來利益與光明。

Sun, 28 Aug 2022 07:00:00 +0800
如何與人相處?

人沒有真實面目,只有此時、此處、此因緣下的表現。因此,我們不能以固定的眼光與人交往,覺得某些人好,某些人不好,而是要根據時勢情形來正向應對。以尊重、珍惜與願意的態度與人相處,即能開展出良性循環的人際關係。

Wed, 24 Aug 2022 07:00:00 +0800
活用「因緣法」解決問題(下)

佛教講因緣,不同的問題及困難,必有不同的因緣。解決問題的基準,是要針對不同問題的不同因緣,找出相應問題因緣的解決方法及步驟,絕不可能以單一化的方法,作為解決各類不同問題的標準。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需要勇健果敢的做出「不完美、不理想卻有效」的抉擇。我們要拋棄「完美表現的企圖與心態」,盡快的做出符合當前因緣,並且是可行、可及、有效於解決問題的抉擇,更要堅定不移的付之實踐。當我們有了契合現實的認識,才不會將失能、軟弱與過度善良,誤以為是無差別的大慈大悲。

Sun, 21 Aug 2022 07:00:00 +0800
活用「因緣法」解決問題(上)

現實生活的過程是一連串的抉擇,人生要怎麼過,就看我們如何抉擇!願意自我負責的人,是不會把自己的人生交在別人的手上。我們可以選擇做個什麼樣的人,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人生,進而改變自己。若我們願意相信努力必有效果,堅定的做出妥善、有效的抉擇,並且努力不懈的實踐所選擇的路,我們即可能實現光明的人生。

Wed, 17 Aug 2022 07:00:00 +0800
恩到重時反成薄

人們在人際互動上,往往有種模式:對待情深恩重的人是輕忽隨便,但是對待通俗往來或稍有善意的人,卻是善意充足的認真對待;簡單的說,就是「待恩重者薄,待情義淺者切」,但是這在理性與道德上,都是不當與反差的行為模式。細細審視這種行為模式的裏層,應當會清楚的發現,這種不合乎理性與道德的反差行為,事實上是出自於「維護自我的情感反應」。

Sun, 14 Aug 2022 07:00:00 +0800
行正道,有所為,有所不為

務實的人生,是行正道,有所為,有所不為。什麼是行正道,有所為有所不為呢?便是依著 釋尊的教導,善觀當前的因緣,盡力做現前該做能做並且自利利他的事,而不是像異道化的”平等無差別對待”,所謂的無差別,既不符合現實,也無法在現實中達成,徒然讓人生落入空虛與功利。只有務實實踐 世尊教導的因緣法,在人生中盡力實踐,才能在生活中落實實際可用正道的人生。

Wed, 10 Aug 2022 07:00:00 +0800
對於無法擁有、保有的現前,該如何面對?

喜愛或厭惡「現前」,可說是出自於「誤解」,因為實際不是「人、事、物」讓人喜愛或厭惡,只是有「現前的因緣」而已!因緣必須認真面對,卻無法「當作自有、固有的存在對象」而喜愛、厭惡,所以我們應當「盡在當前,平懷看待,平懷看待卻必須盡在當前」,這是學法者的生活態度。務實、精勤的「盡在當前」,讓我們能在行動當中再一次地發現自己、調整自己、改變自己,而使自己內在的力量源源不絕。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07 Aug 2022 07:00:00 +0800
待人處事之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為人處事之道,同時也是佛教的正道,這個”道”即是”自利利他"的正道。以此正道作為待人處事的準則,則能多善緣多助力,偏此正道,無論是單純自利或利他,路都走不遠。同樣的在抉擇善惡伴黨時,我們也是要以此做為準則去做判斷,而不要天真的認為只要有佛法,就可以改變任何人,一個人的改變,在於自己的意願,佛弟子必須務實的看清此點,對自己、對他人,都是如此,當應依循正道,作出正確抉擇。

Wed, 03 Aug 2022 07:00:00 +0800
成功與幸福

成功!不一定就幸福,成功只是證明自己的能力、聰慧和毅力。而幸福的感受有其因緣,必須是現實生活中的財務,或是人際關係能達到某種確定的條件,並且感覺未來還有希望和機會。因此,我們要懂得耕耘人際關係,在此時此刻,做可以做的事,做對自己及他人有利益的事,並且要學習改變平常的生活方式,使得每天都有面對新鮮事的心境與生活,使生活過得有趣,才會覺得有希望。如此,才能活得既成功又幸福。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31 Jul 2022 07:00:00 +0800
解決問題的兩種能力:理智與情緒

人類擁有兩種解決問題的本能工具:一是理智,二是情緒反應。不論是否受過教育,是否有宗教信仰,正常人都具備這兩種本能工具。

然而,奧義書、耆那教的沙門文化思想,卻將這兩種本能工具視為煩惱。他們認為理智是分別識知,情緒則憂喜苦樂、起伏不定,將這二者通歸為分別造作,有分別業力,必須藉由修禪定使其不起分別造作。

理智和情緒都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它們不是染污、煩惱。有情生命運用理智、情緒,其目的是解決自、他的困難及種種問題,如此便是在施行正道的慈悲。反之,運用理智、情緒追求自身的利益,排擠不喜歡、對立的人,便是行惡道。如同刀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持刀的人不等同殺人犯,持槍者不全是搶劫犯。

Wed, 27 Jul 2022 07:00:00 +0800
佛教真的教人不要錢嗎?

有些學習佛法的人,以為佛教都教人不要錢,事實上佛教只是禁制出家人受取、積蓄、使用金錢,而不是叫大家都不要錢!在家人對錢財的態度應是:「有道取財,多多益善;無道用財,分文皆貪」。只要是用正當、端正的作法經營事業、工作和人生,現在有什麼能力、條件,能賺多少就賺多少。貪心不是表現在賺錢上,而是表現在如何花錢。想要離貪則離苦,就要特別費心於如何將錢用在開益,而不在虛耗。

※感謝中華原始佛教會澳洲法友「正晴師姐」演奏及提供背景音樂※

Sun, 24 Jul 2022 07:00:00 +0800
發現幸福的基本條件(下)

發現幸福的基本條件,首要是真誠,切記要避免以功利心態來經營可貴的人與事。同時,要能夠懂得珍惜,珍惜人生中的諸多際遇,如此,就會讓人在平常生活中發現人生的幸福。如果懂得這些事實,活著便是一份幸福。

Wed, 20 Jul 2022 07:00:00 +0800
發現幸福的基本條件(上)

世界上美好的人、事、物,是多到數不清、看不盡。如果我們選擇的方式是依照自身所喜歡、渴愛及需要,這必然會是一生追求不盡,並且是不斷的追求、長久的找尋。這是為何呢?因為只有空虛,無法滿足,這樣的人生必然無法幸福。

然而,一般人卻認為,幸福的人生是需要找尋、追求,但是,真正的幸福卻只能發現。甚麼是發現幸福的基本條件呢?那就是要真誠、專注、用心、認真的對待人與事。如果不具備這些基本條件,基本上是不可能發現幸福。

Sun, 17 Jul 2022 07:00:00 +0800
生命之間最大的收穫是幸福

生命與生命之間,不是債權與債務的關係。生命之間最大的收穫,是找到值得自己信任、值得守護的對象,彼此能夠心甘情願的相處,這就是幸福。雖然,在往後的相處歲月中,彼此的感情會改變,但我們要了解,這是因為彼此的因緣改變了,不一定是誰做錯什麼,或誰對誰不好,而依然能感謝彼此曾經共同走過的幸福歲月。人生最可貴之處,是在生活中懂得經營不同因緣的幸福,而不是傾生命之力於一人身上。

Wed, 13 Jul 2022 07:00:00 +0800
輸贏的智慧

生命的成長,是內在的轉化、作為的改變;生命的發展,不是爭搏的勝利,不在輸與贏。活著的可貴,是在分享平安、踏實與歡喜的美好經驗。平安、踏實、歡喜是活著的必要,勝利則是心情的需要。不用贏,就很平安;沒有想要贏,就不會感覺輸,內心就平安。最重要的是要有智慧,要懂得平安之道。

Sun, 10 Jul 2022 07:00:00 +0800
純善者面臨的兩個困境

純善者面對的困境有兩個:一是別人對自己完美不合理的要求,二是自己對自己完美的要求,在生活處世時,除了無法達到別人口中的標準,自己還活得十分痛苦,但真正的佛教並非如此。在世間,完美的道德善良是不可能也不切實際的,一個真正妥當的善良者,他會依據”自利利他"的準則去做抉擇—有所為,有所不為,只有依循自利利他的正道,才是一個真正妥善的善良者。

Wed, 06 Jul 2022 07:00:00 +0800
没有的不要想,有的要認真用

理想,是人類一直不斷在追求的目標與生活的動力,但不切實際的理想,卻會造成無謂的煩惱與束縛,理想建構在經驗上,但現實卻像不停流轉的河水,永遠不會停止,也不會再重複出現,因此,務實的看待現況有什麼、没有什麼,是減輕痛苦的藥方,當你願意務實看清楚現況,接受現況,放下現實”没有的”,適時轉變做好”有的”,因緣就會改變了,也會有新的機會出現。

Sun, 03 Jul 2022 07:00:00 +0800
如何認識當下經驗

常常以”我知道了",或是"我早就懂了"的思考認知,或是只憑個人”感覺”就下定論的人,往往會錯過人生中各種難得的經驗,更無法真正的認識經驗。避免過度思考(但也不是不思考不分別,那是本體論的謬說),並且多些體會,才能”不錯過"人生當下的經驗,也就是要能夠認真的面對、了解、接納、回應,避免逃避、誤解、忽視,如此,才能真正的”不錯過",真正的認識當下經驗。

Wed, 29 Jun 2022 07:00:00 +0800
面對生命的態度

人的一生中,順逆皆有,一般人遇到順境就歡天喜地,逆境來臨便悲天怨地,但除了這兩種極端的態度,還有另一種選擇,可以讓我們的生命更加平安、煩惱更為減少。那就是了解到:生命最可貴的事不是「你能得到什麼」,生命最可貴的事是「你會如何」,這才是生命的重點。這樣的態度,能讓自己在經歷的同時,經由體驗與學習,使自己更有解決困難的能力和經驗,更懂得如何承擔責任,以及開展美好人生,並且更有能力度越自己內在的糾葛,以及眾生之間糾纏不清的牽纏。若能如此,你肯定能活出生命的莊嚴。

Sun, 26 Jun 2022 07:00:00 +0800
合於現實的相處之道

佛教的核心在於”緣生法”,緣生法不能予以定性,在人際關係中也是如此,此時、此狀況可能是彼此競爭,也可能是合作良好,但無論是何種狀況,都是在現前因緣如此,只要因緣不同,狀況又會不一樣了,因此在現實中與人相處,千萬不要將人際關係予以定性,有智者在競爭時,不會製造將對方變成敵人的因緣,反而會創造彼此能夠合作互補的因緣。相對的,對於與自己相處合作良好的人,智者也不會強求對方要與自己相同,更不會視對方的好為理所當然,反而會予以尊重與珍惜,如此,才是合於現實的相處之道。

Wed, 22 Jun 2022 07:00:00 +0800
諸法因緣生,順境時不得意忘形,逆境時不悲觀沮喪

佛法教導人們「諸法因緣生」的認識論,也就是告訴世人,現實所發生的事都有其緣由。無論是順境或是逆境,都只是過程,並非結局。逆境並非從此不能改變的困境,只要針對造成逆境的因緣加以調整,逆境即能改變;順境也絕非不變的福澤,必須小心維護,不能過度樂觀而趨向放逸懶散。

此外,在遭遇困境時,我們要瞭解「人生的困境是成長的機緣」,接受「即使努力也可能無法解決困境」的事實,並學會「你想要的,要不到。」「要不到的,不要想」。以上四點,可以幫助我們面對困境,度越內心的煎熬,獲得平安與寧靜。

Sun, 19 Jun 2022 07:00:00 +0800
用因緣法來談戀愛

談過戀愛的人都經歷過甜蜜美好的感覺,但當想要”占為己有、為我所控"時,所有的美好都將變調,這是為什麼?因緣法能用在生活中,自然也能用在"談戀愛”上,"談戀愛”也是人際的相處之道,在婚姻中能夠有點智慧,不把對方視為是”屬於我的”,"為我所控”,那麼,處在婚姻關係中的兩人,就能繼續談戀愛,彼此結一段清淨好緣,也結一段留下好印象的因緣。

Wed, 15 Jun 2022 07:00:00 +0800
追尋喜樂經驗所引發的苦

我們常將合意的快樂經驗,當做是可依止的經驗,而希望重現它。在期待重複過往美好的心態下,任何的努力,都是偶爾實現,也偶爾落空。因此,任何的期待,在現實當中都是經驗到有苦、有樂。因為不知而生推想,卻又愛上推想的內容,必然是陷入循環不息的追尋中,不斷地再產生苦與樂的問題。

Sun, 12 Jun 2022 07:00:00 +0800
美好、困難與煩惱都是現前因緣中的呈現

美好、困難與煩惱,都是現前因緣中的呈現,而因緣是轉現不息的呈現在當前。面對現前的不知,不需藉由已知來做為撫慰不安的依靠。而是應在因緣轉現不息的現實環境中,不受限於既有的已知與期待,務實、精勤的面對當前,改變想法、需要、做法與環境,如此,美好的人生即能從嶄新的此刻開始。

Wed, 08 Jun 2022 07:00:00 +0800
美好的人生,由零分開始

緣生的世間遷變不休,面對新狀況的現前,必是從「零分」出發,從「零分」重新開始努力,並朝向未知、未定的未來。如此,人生便是不斷學習的過程,也是不停加分的經歷,而生活則是不停的學習與成長,這是多麼美好的事啊!願意「從零開始」,現前有什麼便做什麼,就能夠「事事滿分收場」,因為你盡力了,所以內心無憾且平安。

Sun, 05 Jun 2022 07:00:00 +0800
做個「聰明的自私人」

我們如果要“自私”的讓自己生活過得好,何不選擇做個“聰明的自私人”。那就是你要好的同時,也要讓家庭成員、親戚朋友,乃至社會、國家好,這樣才能達到“我要好”之自私目的。唯有愚笨的自私人才會只顧著自己好而已。我們都活在現實的人生,跟社會大眾一起共處,彼此唇齒相依,共存共榮。人活著本來就不能僅是為自己著想而已,因為他人若不好,我們必然也不會好。也就是說,外在的世界也得好,自己才會好,這是生命的重點,也是現實真相。

Wed, 01 Jun 2022 07:00:00 +0800
有四種極端偏差的認知,你警覺到了嗎?

有四種極端偏差的認知,會令人生走上偏差的道路,它們分別是:(1)認為誦經拜懺是解決問題之道,(2)把行善造福當成解決問題的方法,(3)認為一切都是假的,都是無常的,不值得我們認真面對,(4)一切隨緣。

唯有警覺避免陷入這四種極端偏差的認知,善觀因緣,善盡緣起,務實實際過生活,才能讓我們走向光明的人生。

Sun, 29 May 2022 07:00:00 +0800
何謂修為, 如何勘驗一個人的修為?

勘驗一個人的修為有五個重點 : 修行的方法是否正確,修行的目的動機為何,實際的作為如何,能夠堅持多久?還有最重要的是,自己能夠改變多少?只有從這五個面向去觀察,才能慢慢得知一個人的修為如何。而我們對自己,也該時時用此五個面向去觀察檢討自己。

Wed, 25 May 2022 15:09:33 +0800
認真於生命即是宗教精神

宗教精神,並不是指信神信佛,而是指認真於生命,認真於生命所經歷的一切,並珍惜與自己有緣的人。一個人認真於自己的生命,是面對生命的基本態度,它是從你生命內部湧現出來,是你內心對自己生命的真誠及熱愛,並且依之放射出對周邊生命的溫度與關懷。「認真」同時也是自信的基礎,自信是來自於踏實的心理。認真於人生,珍惜身邊的人,此生就能踏實、充滿自信,覺得自己這一生很值得。

Sun, 22 May 2022 07:00:00 +0800
人間婚姻的修行

結婚不是愛情的成果而已!其實是另一門人間的修行功課。然而,人間是什麼?人與人之間就是人間,因此修行的重點是人間,是在人與人之間。結婚前是兩個人相愛,當結婚以後,不是只有兩個人的世界而已!結婚是走入兩個家族之間,是走入「眾人之間」,是必需和許多人成為一生的血緣相親、利益繫屬,這是一門很大的功課。

Wed, 18 May 2022 07:00:00 +0800
佛陀與你同行此生

請為身邊的人生把火,生起溫暖內心的火!

請為遠方的人點盞燈,點盞照亮心靈的燈!

請為期待的人盛杯水,盛杯息止焦慮的甘露水!

請為失落的人開扇門,開扇通向知足無憂的門!

請為自己開啟智慧眼,看清忘失的真實與幸福!

佛法在人間,在人與人之間!

佛陀在人間,在你與我之間!

菩提在人間,在生與活之間!

佛陀與你同行此生!

遙望遠方的明月,莫忘珍惜手上的燭火;

念念十方的善緣,更要感念身邊的恩澤。

從無的心情走向有的人間,使孤寂的心境轉為和樂人生;

幸福的最佳時刻即現在,轉變的最佳地點即此處。

請為自己開啟智慧眼,看清忘失的真實與幸福。

佛法在人間,在人與人之間!

佛陀在人間,在你與我之間!

菩提在人間,在生與活之間!

佛陀與你同行此生!

Sun, 15 May 2022 07:00:00 +0800
平懷看待不需期待

人多懷有理想、期待,而其內容多是現前無有、不可及。當覺得現實世界不如「期待」,必會因失落而感到疲憊、厭倦而想捨棄、遠離,但實際上是未曾離開「期待」,也不會真正遠離「失落及苦惱」半步。若「不期待」現實世界是如何,自能在人間的順境、逆境中,既能盡力當前,也能平懷看待的不厭倦、不放逸!因為不期待,所以不會為了「合乎期待」而生喜樂,也不會為了「不合乎期待」,而心生憂懼。

Wed, 11 May 2022 07:00:00 +0800
佛法的大用在「解決問題」,該如何用呢?

解決問題,內心必須有「明燈」,也就是要有智慧。但問題在於:佛弟子不會用,不知道解決不同的問題,都各有一套不同的「用法」。人生的問題有千百種,每個問題有每個問題的因緣,因此,我們應該善用因緣與智慧,將佛法配合不同問題的因緣來處理,而不能只單單用一招去處理各種不同的問題。

Sun, 08 May 2022 07:00:00 +0800
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這句話是說:心態、人格健全的人,重視處世的原則、公義,不著眼於自身的利益,既能保有獨立的想法與做法,也能尊重別人的想法與做法。反之,心態、人格扭曲的人,多是依據自身的尊嚴、利害為準,做為處世的導向。因此,在待人處世之時,我們要自我審視,不要因為自、他的不同看法與做法,或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便抗拒、怨懟、傷害對方。真正可貴的事,不是彼此的做法、看法、利益一致,而是我們知道人與人之間必有不同,並能夠在不同當中,藉由彼此不同的特點,謀劃出互補、互助、互利的新做法,並為彼此的提升與利益做出貢獻。

Wed, 04 May 2022 07:00:00 +0800
耕耘與等待,哪個更辛苦?

拋開「宿命業報」的錯誤認知,並讓自己從“自我中心”為滿足的思考模式中,醒轉過來,則能明白「助人當需懂得自助,自助始有能力助人」。如實面對生活,努力耕耘身邊的善緣,助人者人恒助之,善有善報,我們自己來報!如此的生活態度,就不須苦苦等待佛菩薩加持或是依賴他人的幫助。

Sun, 01 May 2022 07:00:00 +0800
人生之成功、痛苦與感動

世間人依其聰明才智與智慧的不同,在生活上大約有下列幾種不同的表現:(一)、有些人具有護衛自身利益的能力,也善於藉由維護他人,或是犧牲他人的利益,來達到維護自己的目的。這些人,既是成功的人,也必是聰明的人。(二)、反之,不具有護衛自身利益的能力,可能更不會藉由維護他人,或是犧牲他人利益,來達成維護自己的目的。這些人,既是失落的人,也可能是「笨拙」的人。(三)、然而,世上另有些人,雖具有護衛自身利益的能力,但卻不願採取維護他人或犧牲他人的方法,來達到維護自己的目的。這些人看待人生,不是聚焦在理想、期待與成功,也不是避開或拒斥失落、恐畏與痛苦。而是如何在現前合於實際的活著、覺醒的活著,做合乎現在又必要且可行的事,做有助於自他能在現前解決困難,避免痛苦的事。

聰明做成功的事,笨拙走失敗的路,唯有覺醒才能做出令人尊敬又感動的事。

Wed, 27 Apr 2022 07:00:00 +0800
不要將自己的灑脫,建築在別人的負擔上

生命要自己承擔,人生要自己負責。人生本來就不是簡單事,所以,不要將自己的灑脫、輕鬆,建築在別人的痛苦與負擔上面。

Sun, 24 Apr 2022 07:00:00 +0800
用智慧植福

現今佛教強調靠布施行善來修福報,但這樣的方式有待商榷,難道沒錢沒時間就不能修福了嗎?學習佛法是要學會改變自己,做一個有智慧的人,用心用智慧去耕耘與人的善因緣,這樣才是最可靠的修福方式。用心和人對話,用智慧處理人與人的關係,讓家人或身邊的人彼此都在和諧的關係中相處,這即是植福,這不需要花錢的!

Wed, 20 Apr 2022 07:00:00 +0800
努力你的今天,切勿自卑

如果我們一直覺得自己毫無用處,是一個做不了什麼事的人,這不是謙虛,是自暴自棄。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優點、有缺點,有現在的能、有現在的不能。任何的能都是「現在能」,而不是「一輩子能」,所有的不能,只是「現在不能」,而不是「一生都不能」。只要能這樣看待自己,我們就是一個健全的人,就會每天傾力而為,活在此時此刻,自然就內心踏實。人只要過得踏實,不必勝任經驗,也能夠很有自信。所以請努力你的今天,不要自暴自棄,你一定能夠脫胎換骨。

Sun, 17 Apr 2022 07:00:00 +0800
原始佛教的日常修行綱要

學習原始佛法,從通俗、實用的角度來談,原始佛教的修行綱領有兩個:第一必須先立足眼前的事實,第二是「處理」眼前的問題或困難。原始佛教要幫助我們的並不是死後的平安,而是眼前的現實生活;呈現出來的特色是理性、務實與實際。

Wed, 13 Apr 2022 07:00:00 +0800
「認錯便是輸」的不正常心理

處世的重點不在對、錯,而是在解決問題。能夠依據實際狀況,坦蕩承認自己有不妥善的人,是具有良好人格與胸襟,能認真檢討改進,及容易成功的人。反之,無法反思事實是如何,而是先找理由,堅持不承認自身造成的不當,以為認錯便輸了的人,將因局限在輸贏的不正常心理中,不能如實地面對問題,解決問題而無法迎向光明、幸福的人生。

Sun, 10 Apr 2022 07:00:00 +0800
好好回應愛你的人,勿習以為常

佛教的修行,不是急著自己開悟解脫,而是先要認真用心對待身邊對自己付出及關心的人, 佛陀教導人們要捨棄常見,這也是在生活中的大智慧,不將對方的付出與關心視之為常,正是實踐 佛陀的教導。真正明白諸法因緣緣生,便知道要在生活中認真對待週遭的人事,用心回應關愛我們的人,如此,幸福便能不求自來。

Wed, 06 Apr 2022 07:00:00 +0800
清明節憶念先人

清明祭祖的意義,在於珍惜人與人之間的情懷。更重要的是,生時,善待親人,死時,不忘記親人。你不忘記親人,你離世之後,親人也不會忘記你。慎終追遠表現出一個民族的文化素質,人民懂得飲水思源,慎終追遠,正表示這個民族文化深具內涵。

Sun, 03 Apr 2022 07:00:00 +0800
大哉問,生命的智慧

釋迦佛陀對人類說:「諸法因緣生,非常亦非我。」這是 佛陀對人類最大、最震攝的說法,但是有多少人真的明白其中的深意。因緣生的真義,即是「影響發生」;緣生則非常亦非我,是指出「影響發生,是無決定、不確定」。 釋迦佛陀的教導,是讓人類知道:影響發生的世間,只有可能性,而無有確定性。

因此,未知與不確定!或許是讓生命可以更加成熟、豐富,更懂得滿足與幸福的禮物。

Wed, 30 Mar 2022 07:00:00 +0800
2022新春團拜開示

聽眾朋友好,「原始佛教會、中道僧團」這個播客頻道,自去年開播以來已經一年了,感謝大家這段時間的收聽及分享。希望本頻道隨佛長老所開示的 釋迦佛陀教法在生活中的應用,能為您點盞照亮心靈的燈,讓佛法的智慧光明與您同行此生。本集節目是第100集的播出,我們選錄了隨佛長老於2022年2月5日新春團拜對法友的開示,並以現場原音來呈現,歡迎您的收聽!

Sun, 27 Mar 2022 07:00:00 +0800
解決問題必先自我糾錯

人的一生,發生問題是正常,但若没有智慧,便無法面對問題,更遑論解決問題。學佛之人要解決問題,必需要有自我糾錯的能力與心態,能夠如此才能有所發現,看到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將重點放在對錯上,只是逃避問題,能夠看到自身的不妥善,願意改變,問題才有解決的契機與因緣。

Wed, 23 Mar 2022 07:00:00 +0800
不要做一輩子都負債的人

對於人生,必須用一種更成熟的觀點,來重新調整我們的生命品質——「在過去的人生裏,許多在我們生命中缺席的人與事,可能不是一種不幸,而是另類的幸運!」否則,我們會容易陷入生命的一種困境——對過去成長過程中所遭遇的不幸而造成的心理缺憾,一直努力的想彌補,以至於陷入「不斷用現在彌補過去」的行為模式。

Sun, 20 Mar 2022 07:00:00 +0800
讓揪在心頭的因緣過去

若想遠離痛苦,就須好好觀察:其實真正讓我們討厭的,並不是那個人,而是當時的那段因緣。人生只有因緣轉變的過程,我們所討厭的因緣已經轉變,任何之後的因緣,並不可能再度型塑出當時因緣下的那個人。但因為觀念中的定局,還有不想放過自己的因緣,促成了身心憂苦的束縛。這時,原諒已不是重點,讓揪在心頭的因緣過去才是重要。

Wed, 16 Mar 2022 07:00:00 +0800
正覺與宗教信仰

正覺與宗教是不同的道路、方法,各有不同的準則來處理人間的苦難。正覺是要我們面對現實的事實,用度越「面對現實的迷惑」與「不可實現的欲求」,而度苦、解脫於現實人生;宗教則要我們忍受現實,用關懷、奉獻與信仰的方式,作為追尋美麗世界的方法,而遠離了這個現實世界,才算是達成度苦、解脫。真正的重點,不是哪一個才對,應當是我們要如何面對自己的人生?

Sun, 13 Mar 2022 07:00:00 +0800
懺悔有兩個心理盲區,你誤踩了嗎?

對加害者而言,真正的上品懺,是願意身體力行,不惜流汗流血,也要補償人家。受害者須知道:「不要計較」是姑息養奸。若真的不計較,可以讓對方先補償,先讓他學會敢作敢當,等對方補償以後,再退一些給他,以表現你寬容的愛心,並且也願意繼續與對方保持良好的關係。

Wed, 09 Mar 2022 07:00:00 +0800
如何解開生命歷程裏長久以來的困縛

人生有順境與逆境,亦有悲歡離合,在所經驗的歷程當中,每個人都有許多故事。世人不解真實,愛時,貪執得不得了,恨時,又恨得深切無比,兩種極端猶如水與火。要能走過來,得依靠佛法因緣觀的智見。“諸法因緣生”,要從因緣去看,而不是從那個人去看,如此則天下沒有不能改變的因緣,有當時的因緣,卻沒有你想法中貪愛或怨恨的那個人或事。人生苦短,千萬不要活在僵化的想法裏,一輩子被貪愛、仇恨所驅策,我們應懂得在當前結上一段好緣,一點一滴地將為人處世導向正確的方向才是。

Sun, 06 Mar 2022 07:00:00 +0800
人生的需要及困局

《人生的需要》

人生需要平安、發展與離苦,亦即人生需要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煩惱,除此之外,你還有其他的需要嗎?

《人生的困局》

祈求主宰、唯物論、唯心論,都不是有效解決解決問題、開展人生、度越煩惱的正道。 佛陀說要有因緣觀,才能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其拚功力,不如拚方法,正道比任何咒語都有效。

所有的困局,都是不當努力與逃避的困局。如果沒有覺悟,就會陷入這些困局:相信主宰的神;偏執唯物、唯心;相信只要行善老天爺自然會安排一切。同時,也會傾向過度不當的退讓,不知不當的退讓就是罪行,因為縱容別人恣行不當的事,而自身也因為過度忍耐,身心壓抑、扭曲導致失衡。或者只管修禪定,啥都不想管,避開所有一切,不會解決問題。

Wed, 02 Mar 2022 07:00:00 +0800
認識生命教育的重要

如何看待自己、接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中一項十分重要的課程,也是走在生命道路上必須的智慧。學校及社會的教育,僅限於規範道德禮儀,而父母也未必有足夠的經驗或智識,教導自己的孩子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宗教—尤其是 佛陀的教導,是填補社會生存教育的缺失:如何看待自己、接納自己,進而懂得看待別人與接納別人的生命,是從根本上去解決身心內在的問題,進而拓展對待其他生命的智慧。不論科技如何發達,人類文明智識如何進步,宗教—尤其是 佛陀的智慧,都是人間永不可缺的生命教育。

Sun, 27 Feb 2022 07:00:00 +0800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