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季,絕不能錯過名勝壹號世界郵輪重回基隆啟航!多種優惠方案讓您輕鬆預訂心儀的日本沖繩郵輪行程,同時省下大筆開支!

【靜思妙蓮華】法華經分別功德品 - 為一切智 發大精進 - 20231219 第1570集

4 個月前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0:00 為一切智 發大精進
00:54 ⊙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化城喻品云: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用心啊!聽,要接受、落實生活,很重要!大家要多用心。「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這不就是要我們好好修行嗎?「滿足無漏界」,而什麼叫做無漏?大家記憶中應該記得,在前面的前面一直提起「三無漏學」。三無漏,要好好記憶、受持,「戒、定、慧」,還有「聞、思、修」。我們聽法,聽進去了,好好思惟、身體力行、如法修行,這叫做「聞、思、修」。戒,修行我們必定要守戒;聽法,聽進來,就是要守戒、受持。所以聞、思,好好思考,修戒、定、慧。戒,心就要定,好好心定,沒有雜亂,自然智慧就生,這是一定的。

一直告訴大家,三項、三項,戒、定、慧,再另外聞、思、修。這全都是我們的助道法,幫助我們要如何修行;行要走得穩、修得正,一定需要這無漏學。無漏學,身體力行,無漏戒,那就是這樣,用心走過來,所以「滿足」。要好好去用心,去將這樣的法不要有缺點,就是這樣將它修過來。

我們若有修,這個就會滿,就像在修學位一樣,用功去修,拿出這個學分,那就是滿學分了。同樣的道理。所以,「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有修,就有解脫。我們若能夠戒、定、慧,一定就解除一切煩惱無明,這一定的道理,修行的結果。所以,煩惱全都去除,無明不染我們的心,這叫做「常淨解脫」。這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不只是體會,要用心受持。

所以,「寂滅不思議,名為一切智」。若能夠有戒、定、慧,「三無漏學」,修在我們的身心、行為,自然我們就進入了寂靜清澄的境界。常常告訴大家,寂靜清澄這個境界是多麼美,不過,我們離它很遠,是因為我們這無漏的煩惱還未盡,我們的貪、瞋、癡、慢、疑,煩惱無明還未盡。這些煩惱若全都盡,如法修行,很自然我們就能夠身心解脫,若這樣就是入這個「寂滅不思議」的境界。

就是用這樣譬喻「靜寂清澄」。這樣的心境沒有辦法如何解釋,總是心很寂、很靜,沒有受世間煩惱事、人世事名相來困擾我們。不論這些人事相在我們的身邊,還能夠保持著寂靜,不受困擾,這樣的境界,這要看如何修養,能夠這樣「名為一切智」。周圍有這樣的聲色困擾,人世間事不論是聲音、形態等等,都沒有辦法來染污到我們的心,那是為什麼呢?因為已經得到「一切智」。

這個「一切智」,就已經世間道理普遍通達。既然就都通達了,這些聲色對我們有什麼障礙呢?這些是是非非、紛紛擾擾,哪能染污到我的心呢?這就是若能夠得到一切智,因為道理我都先知道在前面,後面的人事,這我已經都清楚,自然就沒有困擾了。能夠這樣,就是已經得到一切智了。

就像《法華經》,我們前面〈化城喻品〉,不就是有這樣這段經文呢?「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大家要修行,要到佛一樣一切智,唯有我們大家要發心,要發大精進心。其他沒有別途,總是要自己身體力行,才有辦法與這個境界會合。

所以,要通達世間種種的道理,唯有你就要入人群,了解人群中的煩惱無明,用心分析,所以才說「煩惱即菩提」,在煩惱群中,體會道理,認識了覺道。所以修行非在人群中不可,這就是菩薩的功課,一定要入人群來成「一切智」,人群中才有辦法看世間普遍的道理,我們才看得到,才有辦法去體會,這個道理的源頭,所以我們要用心。

雖然紛紛擾擾在人間,卻是這些紛擾人間事,就是要讓我們能夠去體會道理。世間事對錯是相生、對立,所以有了錯,它的前面就是有對的道理,才叫做「錯」。有好人,怎樣叫做好人?就是因為有壞人,好人與壞人比起來,才知道這是好人。

所以,世間有迷的事情,對比起來才說這是覺悟的,同樣的道理,所以我們必定對錯在人群中,求道理就是在煩惱中。所以,能夠在煩惱中不受污染,解脫出來,這叫做「菩提」,這叫做「覺」,這叫做智慧。所以,不捨眾生,修菩提行,道理就是在這裡。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或住不退地。」

14:33 ⊙「或住不退地,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描述這些菩薩長久以來所修的行,部分已經成就了,到不退地了。「或得陀羅尼,或無礙樂說,萬億旋總持」。這些菩薩或者是得到總持門,不只是總持門得到,所有的法,總一切法,他們都得到法無礙、辭無礙、義無礙、樂說無礙。這前面也說過,大家也要再記得。所以,在這個總持門,所有的法他們全都了解、受持,還能夠說;說法、分析義理,用各種的言辭講很多,無量的辯才在人群中。所以,「或無礙樂說」。

又再「萬億旋總持」。這「萬億」,很多很多的法,不只是很單純,一系列,在每一個法,能夠再延生到無量無數。所以,這個總持門的法源,延伸出去,法很多,應天下無量數事理的法,就是應萬法,這種轉法輪。不論什麼樣的事相、理行,都可以這樣無礙樂說,去旋轉,去轉,轉這個法,總持法,也就是轉法輪。「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還有,「大千界」,也是前面說過了。

17:38 ⊙「或有大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無量世界,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是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世界,就是一個大千世界,所以,世界有多少。這些世界,又再是將它的抹為塵,更多、更多,根本就無法計算數量,這麼多的菩薩,這「各各皆能轉不退之法輪」。這我們就要很用心,這麼多的菩薩已經能夠轉法輪了。

平時也看到,不論清修士也好,或者是在家居士也好,聽法很認真,聽起來人人都是能夠從法之中,用在生活中,人對人也是法「加減」在用;有的人用的很妥當,有的人用得很普遍,聽起來,事與理都說得通。雖然事理說得通,但是我們若要落實在行動,是不是全都行得通?說得通,但是人群中行得通嗎?

這就要看我們是不是生活,法,這樣在人群中,有這樣合起來嗎?有進入無漏嗎?法與事有會合起來嗎?是不是在生活中?法與事在人群中會合得起來,叫做「無漏」,這就是我們要努力。所以,能轉法輪,能通達諸法總持門。不只是通達,還能夠使用來說;又不只是說得到,我們還用得到,能夠在人群中旋轉無礙,這才是真正回歸到無漏法。這我們就要聽法要貫串起來。又說:

21:52 ⊙「復有中千界微塵數菩薩,各各皆能轉清淨之法輪。」《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前面又是這樣說。是不是人人在很多的菩薩中,很多無數微塵數的菩薩中,這麼多菩薩全都可以轉,轉在清淨法輪。而我們既然在這麼多的微塵數,我們有了解嗎?而我們是不是也能夠,在微塵數裡面的一個呢?我們是不是呢?因為佛陀無央數劫都為眾生,這些眾生不論是初地,或者是二地、三地、四地,應該累生世一直度化。或者是從二千多年前,成佛之後,這些菩薩過去所度的都已經合會了。

這些菩薩有資深、有淺的,又是也有佛陀成佛之後,開始來結緣的,已經有緣了。經過人間的二千多年後,是不是又經過幾世,還是聽聞佛法?說不定佛陀也在人間,講他所說法。過去的二千多年,延續這個法下來,還是不斷再複講、延續。同樣,我們也是一生一世再複聽,延續在人間有修行。

我們是不是在這些微塵數之中,是新發意的菩薩一直到現在,這樣的菩薩群中之一呢?但願是!所以剛才所說的,看到清修士、在家居士,以及發心修行者,有時候你們在對人說話,我自己聽,也歡喜,法有用到了,用在人群中。只是在想:有沒有落實在生活中呢?若是文字相與聲音的表達,已經在人間世俗有用到了,在生活中有沒有體會到呢?這是我很關心的事情。

所以這個地方的經文說,「復有中千界」。中千世界,就是一千個小千世界,為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才是一個大千世界。這個地方所說中千世界,那就是一千個小千世界。這些微塵數的菩薩,都已經能夠轉法輪了,而且是清淨的法輪。所說的「清淨」,不是會說而已,其實也是身體力行清淨法。又再有「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還有小千世界。

27:22 ⊙「復有小千界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當得成佛道。」《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小千世界,那就是一千個世界,一個世界就是一個日、月,前面有說過了。那就是千個月、千個日,這樣的世界一千個,這些「微塵數菩薩,餘各八生在」。還有,這些菩薩新發意繼續在修行,從佛陀的未來就是我們的現在,這些「餘各八生在」。

看到這段經文,我會覺得:現在人間菩薩,自己要自己要有信心,我們是不是這個「餘各八生在」呢?我們還要再繼續修行,我們既然有了這個種子,現在是需要修行之時,需要入人群之時。這就是我們要勤精進,當來還是能夠成佛。所以大家要很用心,用在我們要繼續力行。接下來,這段經文又是這樣說:

29:45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大家要很用心,我是很用力說,你們就要用力聽。這數字,其中是很深的意,請大家要很專心、用心。

30:42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即前四四天下、三四天下、二四天下、一四天下。

「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意思就是說,「前四四天下」,前面有說過了,一個小世界就是一日、一月。我們這個世界,分東、西、南、北,有東勝神洲、西牛賀洲……。總而言之,須彌山有四方,佛經之中稱為須彌山,是世界最高峰的山。所以世界以這座山為主,有四面,東、南、西、北,稱為四部洲。四洲的歲數都不同、生態都不同,所以各有世界。

還有「三四天下」。就是「三生」,還是,還有修行的過程,大家要很用心。「四四天下」、「三四天下」、「二四天下」,這我們全都能夠去描述。所以說起來,我們要如何來修行,「復有四三二,如此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隨數生成佛」,隨這個數,四三二,這樣的過程來修行,隨那個階段來成就,極精進的,再最後一生成佛,所以我們一定要開始修行。前面所說「一切智」,這個「一切智」很重要。法髓之中所說「一切智」,什麼叫做「一切智」?先要了解。

33:59 ⊙一切智,即能遍知一切中道,心身安住於諦理,恆常凝靜令不動搖。化城喻品云: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

「一切智」,就是「能遍知一切中道」。我們要很了解,法有偏、有中。偏,就是偏真空;偏,偏妙有。你執在真空也不好,執在妙有也不行,我們這樣走不到。一輛車最少要有兩個輪子,腳踏車、摩托車要有兩個輪子,若是大車就要有四個輪子。這個「輪」,輪轉,一定要平行,所以中道,一切行在中道。我們要知道,知道什麼叫做「空」,真空;什麼叫做「有」,是妙有。真空、妙有,與我們平行,這叫做「中道」。

那我們的中道呢?是要在心與身安住,安住在道理中。前面所說的「真如諦理」,這就是真理,我們的心、我們的身,要安住在這個諦理,要「恆常凝靜」。我們的心就是要在寂靜之中,不受周圍來動搖我們,既要修行,心要定,定才會有慧,所以必定要凝靜,就是到寂靜的意思。剛才說過了,不要有動搖,這就是「一切智」。

總而言之,一切智就是要心很安定,身也安定。「我在修這樣的行,我不惜辛苦」,既選擇了,我們就要專心一志,這叫做「心身安住」,安住在諦理之中。我們用功在了解道理,我們的心,不要受周圍聲色、人事,來動搖我們,這心才會凝靜。這有困難嗎?其實是不困難,卻是我們人,就是自己的心定不下來。自己的心若能夠定下來,這只不過是在人事中,定我們的心而已;行,豈有那麼難修呢?

所以,「〈化城喻品〉」之中,就這樣說:「為佛一切智,當發大精進。」我們要去了解中道的道理,是真空?是妙有?是有為法?是無為法?

40:13 ⊙微塵諸菩薩,隨數生成佛:言隨數者,或四生、或三生、或二生,次第修證,然後成佛。隨數生成佛:隨四四三三二二生,入妙覺而得成佛也。

45:40 ⊙若聲聞、獨覺,精勤行持四聖諦,加修四加行法,極疾四生,極遲百劫見道。四加行位:暖、頂、忍、世第一法。

51:09 ⊙謂菩薩勤行四弘誓願,得福智資糧,加修四加行,立功用行而入見道,住真如性,是名四加行位。

55:39 ⊙或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餘有一生在,當成一切智:等覺菩薩尚有一生,當成就一切種智。

~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3月12日~
※因字數限制無法完整刊出,全文請見:
https://www.daai.tv/master/wisdom-at-dawn/P12221570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