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商周講中國歷史 現代科技追溯文化源頭

4 週前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點新聞報道】香港歷史博物館與河南博物院聯合籌劃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4月3日起至7月8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展出,截至4月12日已有約18000人入場參觀。展覽以夏商周歷史發展為線索,展出逾150件(套)文物,包括大型及成組的青銅器、玉器、陶器、骨器及卜骨等,讓觀眾認識河南省內的重要城址遺蹟,了解三代的政治、社會、禮制及文化面貌,乃至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發展過程、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康文署「館長訪問系列」首站今日(16日)在香港歷史博物館舉行,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研究)許小梅、香港歷史博物館二級助理館長(都市及口述歷史)秦慧華,以及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黃潤釗,向點新聞記者講述與多個河南博物館合作的成果與挑戰,以及「照顧」文物的幕後小故事。

中國歷史 由夏商周說起
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展覽及研究)許小梅首先介紹了展覽的籌備過程。「早在一年前的4月,我們打算做一個夏商周的展覽。」許小梅講道,「為什麼要做夏商周展呢?因為我們想做一個『中國歷史通史系列』。中國歷史最早在文獻上有記載的三個朝代就是夏商周,所以我們自然由夏商周開始,去說中國的歷史。」

中國幅員遼闊,該去哪裏尋找夏商周呢?看回夏商周最主要的活動區域,就是河南省。於是,香港歷史博物館一行去河南省拜會了許多機構,最終決定與15個機構合作策展。作為文物大省,河南在境內外有許多展覽安排,文物的調動上也頗為緊張。但河南的每一間博物館都很希望拿出精美展品來香港展出,帶港人了解中華文化起源,最終在去年年中選定150件(套)展品作為夏商周故事的香港講述者。

港豫合作 守護中華文化源頭
合作期間,許小梅形容河南博物院擔任了「Coordinator」的角色,幫手和其他博物館去協調各項事宜。她回憶,兩地共同完成了選擇、保護、運輸展品等多個艱巨的任務,河南很努力地幫忙尋找尚未來過香港、值得來香港的展品,很希望透過今次展覽,讓大家對中國文化最早的源頭有深刻認識。

文物修復辦事處一級助理館長黃潤釗,負責今次展覽的文物修復。然而他卻表示「無需修復」,因為河南已經進行了完備的文物修復和運輸保護。「我們主要做的工作都是圍繞文物的安全和穩定,點交時會詳細記錄文物狀況,」黃潤釗介紹,「其實在河南挑選這些文物和運送來香港展出之前,專家們已經做好了修復工作。」在運送過程中因為有妥善的包裝,到港開箱後,他發現所有文物的狀況都沒有變化,也不需要做任何修復。「之後我們就會將文物很小心地擺放在展櫃,亦會為需要特別展示的文物量身定造支架,希望既能很安全地展示,又能令觀眾更好地去欣賞文物的細節。」

文物展示 科技與巧思並重
對於文物的展示,香港歷史博物館二級助理館長(都市及口述歷史)秦慧華有許多巧思。例如,因造型有趣而受到諸多關注的陶豬頭蓋,如果平放在展台上很難讓觀眾看清楚「豬」的面部細節。秦慧華便用斜放45度的方法,並在後面加以支撐,從側面角度去呈現整隻豬的樣貌,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礎上,讓觀眾更好地欣賞古人的製作技法。

科技亦是呈現文物的得力幫手,幾千年前的夏商周歷史之於香港市民難免陌生,今次展覽便採取了多種互動形式娓娓道來這些遙遠的故事。「展館裏面有一面很大的牆,展示不同的青銅器型和它的讀音,」許小梅介紹,整個展覽中有很多不同的「現代手法」方便大家去認識歷史。譬如在商代有一位叫做婦好的人物,展覽中的很多文物都和這位女士有關係。為介紹這位重要的女士,展覽就採用漫畫形式帶大家了解她在商代的不同角色。此外,占卜是一項商代常見的儀式。想知道商代人究竟怎樣去占卜?展內便有一個電子交互遊戲帶大家體驗燒龜殼、問問題等占卜全流程,理解商代占卜文化。

許小梅亦提到,場內設有許多二維碼,掃描二維碼便可獲取文物小知識。「譬如夏代有很多歷史故事,我們沒辦法完全用文字寫出來,透過QR Code大家可以有所了解;大家亦可以透過QR Code看到文物360度的樣子,更加細緻地看到紋色是怎樣。」

古今交錯 歷史其實從不遙遠
今次的部分展品除了讓觀眾近距離感受「古香古色」之外,身上還帶着近、現代的歷史印記。

「通常內地博物館每件展品都有一個號碼標籤,貼在展品最顯眼的地方。我們會和合作方商量拿走標籤,或者放在不顯眼的地方,讓市民大眾欣賞那件展品時不受標誌影響,」但黃潤釗和河南博物院溝通後了解到,原來這次來港、帶標籤的展品有一段別樣的歷史記憶。

成立於1927年的河南博物院歷史悠久,曾經經歷抗戰。展櫃中貼着標籤的饕餮紋鼎早在1928年已經出現在河南的博物館,抗日戰爭時,許多在內地博物館的文物都要南遷到成都,其中就包括河南博物館的展品,這些貼在文物上的標籤便承載了南遷這段歷史。「希望透過考古的歷史、夏商周的歷史,說一些近代史,」黃潤釗如是說。

來自西周的「父乙」角,古老的身體也經歷了穿梭古今的時代奇遇。考古人員回憶,原本三隻腳的「父乙」角出土時便少了一隻腳,不料在信陽展示時,一位觀眾見到就覺得它也許和自己收藏的一隻腳有關係。他隨即拿那隻腳去博物館比對,驚訝地發現自己手中的腳正是缺的那一隻。「父乙」角如今完好無缺地出現在展櫃,那一隻腳就好像從未散失過。考古歷史上,許多文物都由市民大眾發現,中國歷史中,許多故事也終被一位位歷史締造者所圓滿。

秦磚漢瓦的香江之旅,為香港歷史博物館「中國通史系列展」拉開序幕。許小梅介紹,未來還會分階段用展覽的形式,向公眾介紹中國不同朝代的重要歷史。「我們中國人要愛國,首先就要了解中國歷史,所以我們這次的展覽就是希望透過介紹中國通史,讓大家去認識自己的歷史,」許小梅說,「了解文明的源頭故事是怎樣,才可以令大家對國家有認識;了解我們的歷史是怎樣,才可以促進我們對國家的愛國情懷。」

(點新聞記者周禹含報道;視頻攝製:任青、杜家賢)


#香港浸會大學 #樂匯中西 #AI
#點新聞 #Dotdotnews
=======
更多精彩盡在點新聞網: http://www.dotdotnews.com

訂閱點新聞社交媒體平台
Facebook: https://bit.ly/3JOsF6s
Instagram: http://www.instagram.com/dotdotnews
Weibo:https://weibo.com/7310744124
Bilibili:https://space.bilibili.com/501305963

歡迎下載 「點新聞」app
iPhone App : http://apple.co/2MxsmE1
Android App : http://bit.ly/36EmZtD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