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ER Day 高教最難論壇系列 - 校長觀點 : 通識被需求了嗎? 莊慧玲校長分享 #文藻外語大學 #wenzao #通識教育

7 個月前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影片來源: iGER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

文藻外語大學莊慧玲校長 : 「通識」必須成為社會背景「共識」

什麼是通識?為了談這個問題,莊慧玲校長笑說,自己做了一件全臺灣公民都會做的事情:問Google。

「Google給的答案,其實大部分來自維基百科。」莊慧玲說,從基本定義、通識概念溯源、方法與目標,乃至於通識教育在臺灣推行的歷史,都有解答。

除了問Google,莊慧玲走在時代尖端,她還問了chatGPT:「chatGPT給的答案其實蠻好的,我自己再篩選調整一下,就有蠻符合我心中的答案。」

莊校長的「實驗」,其實正是全臺灣大學生面對各領域學科申論考試時的本能反應。如果網路時代,AI已經能給出論述與知識,那麼大學、大學教授乃至於通識教育,要帶給學生的,是什麼?

每個學校都有自己通識課的使命
今年二月甫赴任文藻外語大學校長一職的莊慧玲,過去三十年一直在清華大學任教,並曾擔任國內第一個提供大學部學生跨專業領域之共同通識課程的學院層級組織「清華學院」(前身為「共同教育委員會」,簡稱共教會)執行副院長。這段經歷,讓她對於大學的通識教育,以及文藻、清華兩校在通識課程上的不同取向,深有體會。

以學校本身的特色而言,莊慧玲指出兩校有不同的核心能力培育重點,「文藻外語大學因為是天主教大學,所以特別強調『答覆使命能力』的培養;清華大學以理工見長,所以格外重視科學思維與反思能力。」以學校制度而言,「文藻有日間部、夜間部學制的差異,所以通識學分制度的規劃上也有所不同;清華則採學院的差異規劃。」

差異中也有相同,莊慧玲說,「文藻清華兩校都有明確的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課程設計皆有核心必修與領域選修的規劃。」

更多內容請點閱 https://iger.pro.edu.tw/result/news_detail.jsp?id=80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