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 Peter 【手邊書系列一】(7)聽李格爾闡釋基督信仰的行旅特質 (中文字幕)

6 個月前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Fr. Peter 【手邊書系列一】(7)聽李格爾闡釋基督信仰的行旅特質 (中文字幕)
行旅:客途上的信仰與群體
歡迎一起福傳,訂閱、分享、開啟🔔👉 https://www.youtube.com/c/AMDGrejoice 天主保祐🙏
#李格爾 #行旅客途上的信仰與群體 #JoergRieger #行走的教會 #基督教文藝 #聖經 #ThomasHGreen #PrayerandCommonSense #靈修反省 #FrPeter #天主教 #Catholic #紐約華埠顯聖容天主堂 #transfigurationchurchnyc
About the photo: Taken by Kathleen Ma
========================================================================
00:00 課前禱+引言
01:43 聽李格爾闡釋基督信仰的行旅特質
11:59 舊約與新約:漂泊的選民、行走的教會
30:59 朝聖:走出自我的牢籠
51:55 上主一直在遠遊
52:55 課後禱 (詞譜連結https://www.youtube.com/@AMDGrejoice/community)
========================================================================
手邊書 7:聽李格爾闡釋基督信仰的行旅特質

導師:
李格爾Joerg Rieger,德裔衛理公會神學教授
作品:
《行旅:客途上的信仰與群體》Traveling

◎舊約與新約:漂泊的選民、行走的教會
1. 以色列的身份證:你就在上主你的天主面前聲明說:“我的祖先原是個飄泊的阿蘭人,下到埃及,同少數的家人寄居在那裡,竟成了一強大有力,人口眾多的民族。 埃及虐待我們,壓迫我們,勒令我們做苦工。 我們向上主我們祖先的天主呼號,上主俯聽了我們的哀聲,垂視了我們的苦痛、勞役和所受的壓迫。 上主以強力的手,伸展的臂,巨大的恐嚇,神蹟奇事,領我們出了埃及,來到這地方,將這流奶流蜜的土地賜給了我們。 上主,請看!我現今帶來了你賜給我的田地里所出產的初熟之物。 “(申 26:5-10)

2. 亞巴郎同父家族人從巴比倫的烏爾(今伊拉克南部)、沿幼發拉底河北上到哈蘭(今敘利亞北部)、從哈蘭蒙天主召喚南下到客納罕(今巴以地區和約旦)(上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 “創 12:1):舍根、貝特耳、埃及、赫貝龍(瑪默勒橡樹區)、乃革布地、175 歲去世與妻子同葬在瑪默勒山洞。

3. 依撒格的妻子從故鄉哈蘭而來——雅各布布布伯為躲避厄撒烏也遠逃哈蘭
——若瑟被哥哥們賣到埃及——客納罕饑荒雅各布伯兒子們南下埃及—
—梅瑟時代以民埃及為奴——出谷的解放也意味著漫長的 40 年流浪旅程,梅瑟至死都在漂泊——征服客納罕也並不安寧——王國時期稍微安定,好景不長,王國分裂,先後有亞述和巴比倫入侵,流徙他鄉(我們坐在巴比倫河畔,一想起熙雍就淚流滿面)——充軍回國,百廢待興——希臘帝國興起推行希臘化極度考驗以民信仰—— 羅馬軍團踏入客納罕,耶穌生於斯。

4. 耶穌出生在路上、逃亡於路上;出外宣講天國時居無定所,“狐狸有洞,飛鳥有巢,人子無枕首處”;祂一直在路上,湖邊、會堂、野外、井旁、城門、曠野、河邊、墳地、高山、平原、家裡、聖殿、水上、樹下...... 他不像傳統拉比,等著弟子上門拜師;祂走出去,與人相遇,與人為伴,召喚人;祂並不只停留在某個固定地點...... 十字架和墳墓也束縛不住祂,復活的基督更是無法預見何時何處出現,厄瑪烏之路是旅途教會的寫照...... 基督是路上的基督、與人相遇的基督

5. 從風如氣的聖神,隨時催促著教會成員,分行天下,把福音帶到地級,實現耶穌的託付:你們往普天下去...《宗徒大事錄》即是路上之教會的連環 畫。 若望、伯多祿去撒瑪利亞、斐理伯在加沙的路上、伯多祿去凱撒勒雅把首位外邦人家庭帶進教會、保祿和同伴的三次福傳之旅、聖言束縛不住一直在路上...... 教會是路上的教會

6. 大馬士革的路上遇見基督後,保祿就一直在路上(驢友始祖):“若有人在什麼事上敢誇耀──我狂妄地說:我也敢。 他們是希伯來人?我也是。 他們是以色列人?我也是。 他們是亞巴郎的👉裔?我也是。 他們是基督的僕役?我瘋狂地說:我更是。 論勞碌,我更多;論監禁,更頻繁;論拷打,過了 量;冒死亡,是常事。 被猶太人鞭打了五次,每次四十下少一下;受杖擊三次;被石擊一次;遭翻船三次;在深海裡度過了一日一夜;又多次行路,遭遇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由同族來的危險、由外邦人來的危險、城中的危險、曠野里的危險、海洋上的危險、 假弟兄中的危險;勞碌辛苦,屢不得眠;忍饑受渴,屢不得食;忍受寒冷,赤身裸體;除了其餘的事以外,還有我每日的繁務,對眾教會的掛慮。 誰軟弱,我不軟弱呢?誰跌倒,我不心焦呢?若必須誇耀,我就要誇耀我軟弱的事。 “(格后 11:22-30)

7. 《宗徒大事錄》是一部福傳行旅,無怪乎基督徒被稱為“這道門的人” “跟從主的道路的人”“信奉這道路的人”“聖道”“行道者”(the people of the Way)。

◎朝聖:走出自我的牢籠
7 世紀興起朝聖,13 世紀達到高峰。 中世紀朝聖者上路只因為這句話:記得你終有一死。 朝聖是對永生的一項重要投資。 朝聖者:原意「流浪者」「異鄉人」「異鄉中的異客」外國人」。。

朝聖途中的艱難:天然險阻、劣盜惡徒、裝扮行騙、不被接待...... 朝聖客一 旦出行,結果難料,有可能客死他鄉(一年未歸,即算死亡);他們刻意放棄安穩,置自己於險境與未知,只為超脫安逸的物質世界,尋求屬靈的利益:求恩謝恩、懺悔罪惡、走出自我、走向上主。 朝聖者起身之前要有隆重儀式,在禮儀中被祝福,拿上教會的身份證明...... 朝聖前,偷竊別人的東西必須歸 還,向他人借錢也必須還清。 不但如此,除了身上所帶的朝聖費用,不能帶其它財物。 事實上,在旅途中很多人喪生,多數人在出發前會寫下遺囑,一如生死大事。

一般民家也可成為朝聖者的投宿地。 親切地迎接朝聖者,和朝聖本身一樣,也是種神聖的任務。 迎接朝聖者的人相信他們的善事不久將會得到回報。 他們請求朝聖者到達聖地牙哥之後為他們代禱。 朝聖者進入民家後,主人要為他們洗腳。 修道院更如此,這原本是一種儀式。 來源於路 7 和若 13 的洗腳。

當時朝聖者的心理,與現代人截然不同。 現代人關心的是工作的報酬、娛樂和福利,是物質的滿足和肉體的安逸。 外出旅行也只是為調節緊張的節奏。 中世紀的朝聖恰恰相反,是一種純粹的精神行動。 朝聖者願意花費時間、財物和精力,克服困難,甚至生命危險,完成這種毫無生產性的工作;即通過貧窮和痛苦的考驗,追求神聖的理想。 曾經:捨棄、危險、苦行是朝聖的內核;如今:計劃、安穩、舒適是朝聖的標配。

羅馬、耶路撒冷:到達之後才真正開始朝聖,參拜大殿,重踏耶穌足跡。 聖地牙哥(聖雅各伯之路)令人著迷的原因:去往聖地牙哥的路途本身就是朝聖,主教座堂只是尾聲。 且此地也是西歐的最西端,象徵著地極。

人的內在轉化是朝聖者心中的理想;朝聖歸來之際,務須獲得心靈的改變, 即重生。 聖神的存在經常可與聖地、泉源、河流中感受到,人投身在這些具有凈化能量的元素中,可以洗净塵埃,彷彿掏去原來的自己,獲得全新生命。

◎上主一直在遠遊
1. 初期基督徒在羅馬帝國內被蔑稱為「無神論者」,極具深意。 一位在路上的神,與羅馬人的傳統信仰相差太遠,他們秉承希臘人對神的觀念:身處宇宙之巔,冷漠而完美。 而基督徒崇拜的基督反倒如街邊小醜,混跡於人群。
2. 舊約中上主要以民善待外僑,因為他們的祖先也曾是外僑;新約中的耶穌更說出了:我做客,你們收留了我......家是最穩定之處,但身為基督徒,卻明白他們不可能找到任何一處地方可以永遠安居,無論有無信仰,其實我們一生都在客途上,基督徒則有明確目的地。
3. 亞巴郎和聖祖們都懷著信德死了,沒有獲得所恩許的,只由遠處觀望,表示歡 迎,明認自己在世上只是外方人和旅客。 的確,那些說這樣話的人,表示自己是在尋求一個家鄉。 如果他們是懷念所離開的家鄉,他們還有返回的機會;其實,他們如今所渴念的,實是一個更美麗的家鄉,即天上的家鄉。 為此,天主自稱為他們的天主,不以他們為羞恥,因為他已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 (希 11:13-16)我們在此沒有常存的城邑,而是尋求那將來的城邑。 (希 13:14)
1. 在天上的聖城內沒有聖殿,因為上主全能的天主和羔羊就是她的聖殿。 那城也不需要太陽和月亮光照,因為有天主的光榮照耀她;羔羊就是她的明 燈。 萬民都要藉著她的光行走,世上的君王也要把自己的光榮帶到她內。 她的門白日總不關閉,因為那裡已沒有黑夜。 (默 21:22-26)即使在永恆中也非靜態的,永城之門永不關閉,任何時候皆可自由進出。
2. 天主不僅在選民中行動,不僅在教會內施行救恩,祂也一直在全宇宙、全世界行動,祂不受新舊選民的限制(聖殿和教會),這觀念可破開基督徒的自戀心態,促使我們不安於現狀,擁抱普世異象。 福傳也不僅是把教堂裡的天主搬到外面去,而是放下自己的淺見,與那位永遠新穎、一直在漫步宇宙的上主在陌生之地相遇。 天主不是坐在雲端靜止不動,祂是舞動之神。
3. 不要讓熟悉的環境(家庭、職場、甚至教堂)取代天主的位置,祂總是召喚我們起身前行。 這趟旅程最終會帶我們回到真正的家,乃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天主的臨在中,人往往在陌生地方、人物、境況中遇見祂——那位“街頭耶穌”,他的生命、死亡、復活已做了最佳示範。
4. 起來,我們走吧!(若 14:30)
-
-
(基於 PinQueue 指標)
0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