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很有事

篩選器
Spotify
iTunes
Instagram
PIXNET
YouTube
Dailymotion
1 天內
1 週內
1 個月內
1 年內
關聯性
評分
發布日期
觀看次數
將海廢重組成岩洞的藝術魔法|拉黑子|精選回顧|藝術很有事
#海廢成為藝術 #塑膠碎片也能重組成岩洞 #藍白拖也是一種創作素材 ​ 🌊說到童年時光,你想到的是什麼呢?是在夕陽下吃著冰?在操場和同學玩鬼抓人?還是…和藝術家拉黑子一樣在岩洞裡感受海洋? ​ 🌊本集的藝術家--拉黑子 可以說是擁有「魔法」的人,任何海岸邊的物品都能經過他充滿想像力的創作後「化腐朽為神奇」,在他細心的加工和重組下,無論是漂流木、塑膠碎片、魚鉤,甚至是玩具、拖鞋等都能被重新賦予意義、並呈現出意想不到的嶄新樣貌。 ​ 🌊好奇拉黑子如何將這些撿拾來的海廢重組成童年的岩洞嗎?快前往本週的回顧影片來一
重現光裡的顏色|江賢二|精選回顧|藝術很有事
#你也是擁有儀式感的人嗎 #藝術家的日常大公開 🎨藝術家的生活到底長什麼樣子呢?讓江賢二藝術家來為你解惑! 上午四點:睜開眼睛。然後光漸漸靠近、漸漸靠近… 上午六點了,畫畫去吧。 對了,別忘了每天必做兩件事:打開北邊的門、播放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 揮揮灑灑、滴滴答答….然後顏料就這樣流呀流的流成了一片大海、色彩點呀點就聚成了一方星空。 🎨今天要重點介紹的江賢二藝術家不僅是位充滿儀式感的創作者,他充滿特色的創作方式和對自然光影、色彩的詮釋更使作品充滿生命力。尤其豐富的創作媒材更為他藝術作品的一大亮點,無論
黃土水的可愛女人們|百年前的雕刻爲何讓人感動|藝術很有事
#新影音專欄上線 #藝術二分之一很有事 「能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這就是精神上的不朽。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我們是不會死的。」把生命奉獻給藝術,只活了36個年頭的 #黃土水 這麼說。 想要了解藝術,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去看其作品,近距離感受藝術帶來的感動及衝擊力。這次,公共電視『藝術1/2很有事』就來到了國立台灣美術館選,觀賞「台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性命的復活」展覽。 在眾多作品中,『藝術1/2很有事』聚焦消失超過半世紀、現已指定爲國寶的「#甘露水」、把時間與生命凝結在瞬間的「#
港人移居台灣如何連結手足|一個民族只要保留自己的語言文化就不會被消滅|EP.88 離散港人的後時代革命|藝術很有事
#杜汶澤 #高仲明 #如水雜誌 #離散港人的後時代革命 「面對前所未有的歷史試煉,流散於各方的我們決心要維繫香港人這個獨特的共同體,傳承抗爭的火種。」 《如水》創刊宣言 2021年,《如水》雜誌在台灣創刊,這是一本連結海外香港人的實體雜誌,編輯群主要都是曾經參與香港社會運動,現在流亡在世界各地、繼續做倡議工作的年輕人,以雜誌專題採訪香港人所關注的議題,共同延續海外香港文化的精神面貌,並重新連結香港。 香港攝影家高仲明在國安法後,以就業金卡申請來台,他繼續以鏡頭紀錄流亡來台、回不去的香港人,高仲明採訪他們的故
搶先看|EP.88 離散港人的後時代革命|藝術很有事
#杜汶澤 #高仲明 #如水雜誌 香港導演杜汶澤在太陽花運動後被封殺,他以「文化界特殊成就」身分移居台灣,成為台灣公民。為了讓不能自由發聲的香港媒體人有創作空間,他還成立「喱騷」網路平台,製作以廣東話為語言的節目,杜汶澤說:「一個民族只要保留自己的語言,就不會被消滅」。 2019年,香港攝影家高仲明在香港親身經歷革命現場後,他便不斷尋找運動中受傷的人,拍下他們的傷痕,完成《港傷》系列,為歷史做記錄。 2021年《如水》雜誌在台灣創刊,這是一本連結海外香港人的實體雜誌,編輯群主要都是曾經參與香港社會運動,現在流
中年離鄉如何在異地重啟人生|EP.87 香港離散文藝:謝至德 x 廖偉棠|藝術很有事
2018年,香港藝術家謝至德和好友詩人廖偉棠 一起移居台灣,兩人曾經一起拍攝紀錄許多香港社會運動 ,包括因填海工程要拆卸「皇后碼頭」的保護行動、因興建高鐵要拆除有歷史記憶的「菜園邨」,以及2014年的雨傘革命。他們長年以詩和攝影書寫香港的社會變遷,為什麼最後他們要離開香港呢? 謝至德以投資移民身分來台,他放下攝影創作,做改裝露營車工作,在他心中台灣和香港有許多差異,他決定離開舒適圈,一個人開著車環島認識台灣。 定居林口的廖偉棠,以詩書寫曾經在台灣這片土地漂泊的華人,包含離台者、來台者、守台者,對他而言,他也
搶先看|EP.87 香港離散文藝: 謝至德 x 廖偉棠|藝術很有事
2018年,香港藝術家謝至德和詩人廖偉棠一起移居台灣,兩人曾經一起紀錄包括「皇后碼頭」的保護行動、雨傘革命...等許多香港社會運動。他們長年以詩和攝影書寫香港的社會變遷,為什麼最後會離開香港呢? 【#香港離散文藝-謝至德x廖偉棠】 全片網路上線時間 6/9 週五 20:00 📍FB https://reurl.cc/exZMgb 📍IG https://goo.gl/YVhJs9 📍YT https://reurl.cc/dxDvM 📍官網 https://insidethearts.pts.org.tw/
建築能夠改變社會|探究建築的最終目的|慕尼黑建築展|EP.80-81 消失的建築師 Taiwan Acts! 建築能夠改變社會?|藝術很有事
#德國慕尼黑建築展 #南投桃米社區 #台中楓樹社區 #土耳其臺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 2021年2月,德國慕尼黑正遭逢Covid-19的嚴峻考驗,當時在土耳其畢爾肯大學教建築史的裘振宇,在慕尼黑以跨洋工作的方式,與臺灣策展團隊溝通,在慕尼黑的建築博物館推出有史以來最大、以臺灣為名的建築展,展出一百多個臺灣案例。這些案例有別於一般建築展中、強調高大上或聚焦建築師個人美學的作品,反倒是以社區營造、為世界公民而建為主題,將臺灣所面臨的社會問題帶到國際,展現了台灣常民空間的生命力。 本片聚焦三個案例,看南投桃米社區
「乘著光影旅行」的攝影家|EP.86 聆聽光影-關本良|藝術很有事
#關本良 #香港藝術電影 #金像獎最佳攝影獎 說到「跨界」,前題是要先有一個「界」。對關本良而言,他曾是劇場人,後來也拍平面攝影、短片、電影、廣告,他的頭銜是攝影指導、導演、剪接…他喜歡什麼都是,但也什麼都不是。在影像創作領域裡,他是穿透、沒有框界的,像水一樣,可以是河、是湖泊、是大海。 在選擇前行的路徑上,他也像水。學生年代參與劇場,多工的環境裡,他用傻瓜相機側拍一些照片,也開始躲在鏡頭後的歳月。香港在上一個世紀的最後十年,關本良參與了許多香港藝術電影的拍攝,與王家衛、關錦鵬、許鞍華導演們合作。緣份來了,
搶先看|EP.86 聆聽光影-關本良|藝術很有事
#關本良 #電影 #攝影 #導演 我從小就是非常害羞的男生 所以後來作攝影師滿適合我的 我都把自己擋在鏡頭的後面 沒有人可以看到我 但我可以看到整個世界 --關本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網路首播 9/9 週五 20:00 電視播出時間全集 公視主頻 9/10 週六 14:30 公視三台 9/11 週日 19: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第一手資訊,請鎖定《#藝術很有事》
走一趟台灣山河變遷,得到國土治理的線索|EP.85 地理之眼專輯|藝術很有事
#劉秋兒 #看山5 翼肋之地 #黃同弘 #反轉戰爭之眼 聚光燈下 【劉秋兒的窮繞看山】 因為「苗栗有很多賴春標」這句話,藝術家劉秋兒一頭栽進苗栗這片廣大山區,每一次,他帶著一綑輕便行囊,從高雄騎偉士牌北上,2021年,他的《#看山5_翼肋之地》已邁入第四個年頭。 「翼肋之地」是劉秋兒自創的名詞,他從苗栗山區的空照圖,發現在這片山巒之中,有一個宛如機翼橫切剖面的輪廓形象,長26.6公里,寬4.16公里,線條非常俐落。這個奇特的地景形象,吸引劉秋兒不斷到訪並穿梭這大片山區。 劉秋兒的看山計畫似乎像地質學家的工作
再生歷史航照|黃同弘|EP.85-2 再生歷史航照的黃同弘|藝術很有事
#黃同弘 #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 #不可見的台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台灣 中央研究院GIS專題中心收藏了「美國國家檔案館典藏台灣舊航空照片」,任何人都能上網瀏覽、免費申請圖檔運用。但全面解讀這批由美國陸軍航空隊拍攝的近七千張歷史航照、寫成一書(非論文),作家黃同弘應是第一人。 他的《反轉戰爭之眼:從美軍舊航照解讀台灣地景脈絡》,殊勝般地讓大眾讀者窺見了二戰結束前幾年的台灣地貌。對美軍而言,只有拍到軍事設施的照片才有意義。但是偵察機接近目標前,
騎機車看山的藝術家|劉秋兒|EP.85-1 劉秋兒的窮繞看山|藝術很有事
#劉秋兒 # 苗栗 #看山5_翼肋之地 因為「苗栗有很多賴春標」這句話,藝術家劉秋兒一頭栽進苗栗這片廣大山區,每一次,他帶著一綑輕便行囊,從高雄騎偉士牌北上,2021年,他的《#看山5_翼肋之地》已邁入第四個年頭。 「翼肋之地」是劉秋兒自創的名詞,他從苗栗山區的空照圖,發現在這片山巒之中,有一個宛如機翼橫切剖面的輪廓形象,長26.6公里,寬4.16公里,線條非常俐落。這個奇特的地景形象,吸引劉秋兒不斷到訪並穿梭這大片山區。 劉秋兒的看山計畫似乎像地質學家的工作,每一次踏查,他總獨自在野地紮營數周或一個月不等
搶先看|EP.85 地理之眼專輯|藝術很有事
#劉秋兒 #看山5 翼肋之地 #黃同弘 #反轉戰爭之眼 本集《藝術很有事》要介紹兩位從研究地質與地理而創作的藝術家:一位是藝術家劉秋兒,他一頭栽進苗栗這片廣大山區,為了解答地形之謎,已進行四年《看山計畫5》;一位是詩人作家黃同弘,他從研究跨越一甲子的歷史航照圖中,發現另一種浪漫的解讀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電視播出時間全集 公視主頻 8/27 週六 14:30 公視三台 8/28 週日 19: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更多
英文版|EP.51 The Spacial Artistry of Female Architects |Inside the Arts
#female #architect #architecture Today, there are many 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female architects, such as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recipients Kazuyo Sejima and Dame Zaha Mohammad Hadid; and Dutch architect, Francine Houben, who designed the National
私人美術館如何存續|EP.83 傳家寶的未知路之二 李澤藩美術館x陳進美術館|藝術很有事
#李澤藩美術館 #陳進美術館 #台灣美術史 #私人美術館 1907年,新竹有兩位畫家出生。一位是擅長以水彩描繪地方風景的李澤藩,另一位是擅長以膠彩呈現時代人物的陳進。兩位終身都努力不輟地創作,而他們的後輩也為了父母親,成立了私人美術館。 李澤藩美術館在1994年成立,位於新竹老家改建的大樓。畫家過世後,妻子蔡配召集兒女共同成立,並任命么女李季眉為首任館長。李季眉在學界任教並兼行政職,同時還經營美術館27年,每年都規劃不同主題的畫展及邀展。邁入第28年之際,李季眉交棒給第三代,李澤藩的孫子、李季眉的姪子李以仁
藝術家後代的的延續挑戰|EP.82 傳家寶的未知路一 楊三郎美術館 x 李梅樹紀念館|藝術很有事
#楊三郎美術館 #李梅樹紀念館 #台灣美術史 #私人美術館 日本殖民時代,台灣的現代美術運動崛起,許多前輩藝術家家投入美術運動,為台灣美術史寫下燦爛的一頁。他們留下的作品非常珍貴,但子孫也要投入相當的心力、金錢來保存這些傳家寶。有的後代基於種種考量,將作品捐給公部門;有的花費大筆費用設置恆溫恆濕的倉庫保存作品;也有人成立了私人美術館,供大眾參觀欣賞。 位於永和的楊三郎美術館在1991年成立,當時楊三郎還在世,是台灣最早成立的私人美術館。除了館藏豐富的楊三郎作品之外,美術館還有迂迴曲折的建築物和靜謐幽深的庭院
搶先看|EP.83 傳家寶的未知路之二 李澤藩美術館x陳進美術館|藝術很有事
#李澤藩美術館 #陳進美術館 #台灣美術史 1907年,新竹有兩位畫家出生。一位是擅長以水彩描繪地方風景的李澤藩,另一位是擅長以膠彩呈現時代人物的陳進。兩位終身都努力不輟地創作,而他們的後輩也為了父母親,成立了私人美術館。 李澤藩美術館在1994年成立,位於新竹老家改建的大樓。畫家過世後,妻子蔡配召集兒女共同成立,並任命么女李季眉為首任館長,目前已經交棒給第三代李澤藩的孫子李以仁經營。 陳進美術館位於台北市的精華地段,原本在美國定居的獨子蕭成家,為了完成母親的遺願,返台後於2006年成立了陳進美術館,採預
搶先看|EP.82 傳家寶的未知路一 楊三郎美術館 李梅樹紀念館|藝術很有事
#楊三郎美術館 #李梅樹美術館 #台灣美術史 日本殖民時期,許多前輩藝術家積極投入美術運動,為台灣美術史寫下燦爛的一頁。他們自己也留下許多珍貴的代表作品,成為他們的後來子孫們的傳家寶。本集介紹位於永和的楊三郎美術館和三峽的李梅樹紀念館,藝術家的子女們各自努力推廣父輩的作品,而成立各具特色的美術館。 畫家的第二代努力收藏保存藝術家的畫作,希望美術館的經營可以延續下去。但是面對身為畫家第二代的經營者年紀漸長、如何持續保存畫作的原貌、維持美術館環境恆溫恆濕,以及營運資金的來源,甚至近幾年因為疫情造成參觀的人數銳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