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很有事

篩選器
Spotify
iTunes
Instagram
PIXNET
YouTube
Dailymotion
1 天內
1 週內
1 個月內
1 年內
關聯性
評分
發布日期
觀看次數
在沒有楊德昌的時代|重構楊德昌|EP. 91 我和楊德昌的一天|藝術很有事
#楊德昌,是台灣電影也是全球影壇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之一。 從1980年代「臺灣新電影」開始,到2000年電影【一一】拿下法國坎城影展最佳導演,一生執導過8又1/4部影視作品,楊德昌以細膩的筆觸和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台灣社會的種種面貌,作品深受觀眾和影評家的讚譽。2023年,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台北市立美術館聯手共同策辦的「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是台灣第一次以導演專題的方式辦的大規模展覽,內容涵蓋歷來最齊全且全面的楊德昌資料、電影及特別主題放映。 楊德昌曾說過:「關於成為一個世界上有史以來最棒的電影工作者
搶先看|EP. 91 我和楊德昌的一天|藝術很有事
「我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情,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楊德昌《一一》台詞 2023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美術館聯合推出了「一一重構:楊德昌」回顧展,這是台灣首次關於楊德昌的完整回顧展;我們為此特別製作了《我和楊德昌的一天》,透過和楊德昌作品相處的一天,試著走進這位藝術創作者的世界,探索他的生平、藝術創作和對台灣電影的影響。 2023/09/09 晚上8點 請鎖定 #網路首播 【我和楊德昌的一天】
EP. 96-1 旅行世界的纖維創作―康雅筑|藝術很有事
背著自己做的背包,前往一個又一個有待發現的地方,藝術家康雅筑不斷在台灣各地和世界駐村旅行,拜訪工藝師,勤奮地進行深度的田野調查,研究棉、麻、藤、竹、絲等眾多纖維材質,了解當地編織的歷史、文化和技法,再轉化為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進行著世界纖維的調研創作。 她開展了眾多以纖維媒材為核心的藝術計畫,以「棉花研究計畫」為例,六個篇章分別在印度、英國曼側斯特、香港、台灣與紐約進行。《關於棉花的一切都是關於棉花》是在印度進行的第一章,康雅筑到甘地的故鄉古吉拉特邦,從源頭開始了解棉花和織物的產製,她有感於甘地當年在獄中再
搶先看|旅行世界的纖維創作―康雅筑
8 個月前
 • 30 次觀看
我們每天穿衣服、接觸纖維, 纖維這個自然材料, 有各自的源頭、歷史和故事。 藝術家康雅筑熱愛旅行、駐村, 以深入的田調、寬廣的知識和藝術的巧手, 進行世界纖維的調研創作。 2023/08/25 晚上8點 請鎖定 #網路首播 【#旅行世界的纖維創作―康雅筑】 #康雅筑 #纖維 #旅行 #編織
不工作的工作|謝德慶的打卡|精選短片|藝術很有事
#謝德慶 #打卡 #生命就是生命的徒刑 #打卡,這個簡單的動作,是每個人上下班都會做的動作,也是時間被切割的紀錄。當人們每天為了生計、工作打卡,藝術家謝德慶卻把一般人慣性且內化的行為,提煉為「打卡」的行為藝術,他在1980-1981年間,每個小時到同一個地方打卡,一天打卡24次,做「不工作的工作」,為期一年。這意味著他的生活範圍無法離開打卡地點太遠,甚至無法有正常的睡眠。 「生命就是度過時間,生命就是自由思考,生命就是生命的徒刑。」謝德慶說。時間與生存,成為他不斷探討的議題。 #做時間 #doingtime
拍攝過程大公開!|潘小俠最真摯的人文關懷|精選回顧|創作篇|藝術很有事
蘭嶼的風吹呀吹,喝下一大口啤酒、背起相機,文化、祭典、友誼…都在閃光燈的剎那一明下變成了永遠 ; 回到台灣,民主、自由、白色恐怖等一樣不曾被遺忘,那些歷史留下來的傷痕與印記,都在他的努力的找尋下成為一張一張黑白銀鹽相紙上的故事… 2023年7月31日早晨,攝影家 #潘小俠 因食道癌辭世,享年七十歲。在其一生中,他秉持著對攝影的責任感與使命,不惜辛勞四處探訪,無論是在《#見證二二八》、《#白色烙印》裡所拍攝的受難者和遺族群像,又或者花四十年的時間紀錄蘭嶼當地族群、祭典和人文的《#蘭嶼記事》…這些皆讓我們能夠充
農人和藝術如何產生關聯?|曾文溪流域食譜!|EP.90 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之二 農人帶路|藝術很有事
2021年發生了#曾文大旱,當大地藝術季團隊來到曾文溪中游時,嘉南平原許多農夫被迫休耕,返鄉的青農們貸款買大型機械農具後,卻面臨無田可耕的困境,農田地景正逐漸改變中…原來曾文溪中下游的農民和河流的關係如此緊密,策展人吳克威和蔡郁柔決定策畫《#土地想像測量計畫》,他們在台南官田租了一塊共耕田,和共耕夥伴一起種植稻米和菱角,準備長期實驗尋找極端氣候下,農業缺水問題的解決方法。 另外,在曾文溪河畔另一頭,一群藝術家也走進田野,尋找與曾文溪相關的地方記憶。採集藝術家陳科廷在拔林社區駐村,拿著鐮刀在曾文溪旁四處尋找野
搶先看|EP.90 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之二 農人帶路|藝術很有事
#當我們共同擁有一塊田 #曾文溪流域食譜 #用藝術活化菱角殼 2021年,大地藝術季團隊來到曾文溪中游,發現曾文大旱後,嘉南平原農夫被迫休耕,策展人吳克威和蔡郁柔決定策畫《土地想像測量計畫》,他們在台南官田租了一塊共耕田,和共耕夥伴一起種植稻米和菱角,準備長期實驗尋找極端氣候下,農業缺水問題的解決方法。 另外,一群藝術家也走進田野,尋找與曾文溪相關的地方記憶。採集藝術家陳科廷在曾文溪旁尋找野生植物,把它們做成一道道美味料理,與當地居民交流食物的記憶。藝術家康雅筑把台南官田的菱角殼碳化後,和社區媽媽一起創作,
成功融入當地居民的秘訣?潘小俠與野銀部落的回憶趣事|精選回顧|生活篇|藝術很有事
蘭嶼的風吹呀吹,喝下一大口啤酒、背起相機,文化、祭典、友誼…都在閃光燈的剎那一明下變成了永遠 ; 回到台灣,民主、自由、白色恐怖等一樣不曾被遺忘,那些歷史留下來的傷痕與印記,都在他的努力的找尋下成為一張一張黑白銀鹽相紙上的故事… 2023年7月31日早晨,攝影家 #潘小俠 因食道癌辭世,享年七十歲。在其一生中,他秉持著對攝影的責任感與使命,不惜辛勞四處探訪,無論是在《#見證二二八》、《#白色烙印》裡所拍攝的受難者和遺族群像,又或者花四十年的時間紀錄蘭嶼當地族群、祭典和人文的《#蘭嶼記事》…這些皆讓我們能夠充
#shorts 跟著獵人上山!#大地藝術季 #曾文溪 #獵人 #藝術很有事
完整影片在這裡🌱 ▷▷ https://youtu.be/nwhJZ64zCRw
跟著獵人上山!探訪鄒族獵人文化和曾文溪之間的關係|EP.89 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之一 獵人溯源|藝術很有事
#曾文溪的滄桑與壯美 #藝術倡議行動 #獵人溯源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利用著#曾文溪,甚至剝削她,抱怨著土石流的威脅。或者反過來,我們也一直誤以為我們在護溪護川。實際上,我們可能沒有想過,其實是曾文溪在拼命護衛著我們,養育著我們,以致她變得如此瘦弱。」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 2011年,台灣發生了五十年來的曾文大旱,那時大地藝術季團隊已經啟動了《#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藝術倡議行動,他們用三年的時間展開溯源行動,沿著中游一路踏查到出海口,聆聽一條河流的歷史和現今樣貌,他們發現曾文溪除了她的美麗
搶先看|EP.89 以曾文溪為名的藝術倡議行動之一 獵人溯源|藝術很有事 |
《2022Mattauw大地藝術季-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在台南麻豆展開,策展人與藝術家們歷經三年的時間,以不同藝術形式共同書寫一條河流,為什麼他們要為曾文溪創作?他們如何尋找藝術與溪流的關係? 2020年,總策展人龔卓軍帶著策展團隊,跟著鄒族獵人安孝明到曾文溪上游溯源,田調上百次後,完成《獵人帶路-曾文溪溯源影像誌》,並啟動相關藝術創作行動。在莫拉克風災崩踏地,發現上游蓋了許多攔沙壩,攔沙壩不但改變了溪流的河相,也把泥沙留在上游,造成出海口的沙洲變小,他們決定用藝術行動展開「萬物議會」的計畫。 08/04
把花東山海收進版畫中|#李屏宜
9 個月前
 • 48 次觀看
藝術家李屏宜的《呼吸風景》系列,展現台東天候地景的各種藍、黃、綠! #shorts
被「台東土」黏住的版畫家|EP. 95-1 呼吸 · 花東的山與海―李屏宜|藝術很有事
北藝大美術創作研究所版畫組畢業的李屏宜,曾經以為自己喜歡台北的生活,因緣際會到台東工作後,當地人曾經對她說:「台東的土很黏,你一定會留在這裡。」在台東生活越久,她發現這裡的生活步調和安靜、乾淨的感覺,的確很適合自己的創作狀態,也可以在現實與理想之間維持平衡,專心的投入創作。她說:「對我來說,能持續創作的前提就是,維持心靈上很平靜的狀態。如果前十年我是全職藝術家,可能就會為了生計問題,經常內心焦慮的狀態下,可能也沒有辦法做出現在的這些作品。」台東的土黏住她,台東的山與海也提供她源源不絕的創作養分。 2020年
搶先看|呼吸·花東的山與海|藝術很有事
花東, 一定有讓你流連難忘的風景, 多數人拍照或錄影記錄, 藝術家李屏宜以 #木刻版畫, 長時間的刻、上油墨、壓印, 留下她心中的色彩與記憶。 ⠀ ⠀ 7/28 本周五 20:00 請鎖定 #網路首播 【#呼吸_花東的山與海—李屏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藝術很有事 YT隨時看 ➡ goo.gl/B3gBp4 #版畫藝術 #李屏宜 ​ #呼吸風景
將海廢重組成岩洞的藝術魔法|拉黑子|精選回顧|藝術很有事
#海廢成為藝術 #塑膠碎片也能重組成岩洞 #藍白拖也是一種創作素材 ​ 🌊說到童年時光,你想到的是什麼呢?是在夕陽下吃著冰?在操場和同學玩鬼抓人?還是…和藝術家拉黑子一樣在岩洞裡感受海洋? ​ 🌊本集的藝術家--拉黑子 可以說是擁有「魔法」的人,任何海岸邊的物品都能經過他充滿想像力的創作後「化腐朽為神奇」,在他細心的加工和重組下,無論是漂流木、塑膠碎片、魚鉤,甚至是玩具、拖鞋等都能被重新賦予意義、並呈現出意想不到的嶄新樣貌。 ​ 🌊好奇拉黑子如何將這些撿拾來的海廢重組成童年的岩洞嗎?快前往本週的回顧影片來一
重現光裡的顏色|江賢二|精選回顧|藝術很有事
#你也是擁有儀式感的人嗎 #藝術家的日常大公開 🎨藝術家的生活到底長什麼樣子呢?讓江賢二藝術家來為你解惑! 上午四點:睜開眼睛。然後光漸漸靠近、漸漸靠近… 上午六點了,畫畫去吧。 對了,別忘了每天必做兩件事:打開北邊的門、播放巴哈的《郭德堡變奏曲》。 揮揮灑灑、滴滴答答….然後顏料就這樣流呀流的流成了一片大海、色彩點呀點就聚成了一方星空。 🎨今天要重點介紹的江賢二藝術家不僅是位充滿儀式感的創作者,他充滿特色的創作方式和對自然光影、色彩的詮釋更使作品充滿生命力。尤其豐富的創作媒材更為他藝術作品的一大亮點,無論
黃土水的可愛女人們|百年前的雕刻爲何讓人感動|藝術很有事
#新影音專欄上線 #藝術二分之一很有事 「能永劫不死的方法只有一個,這就是精神上的不朽。只要用血汗創作而成的作品還沒有被完全毀滅之前,我們是不會死的。」把生命奉獻給藝術,只活了36個年頭的 #黃土水 這麼說。 想要了解藝術,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去看其作品,近距離感受藝術帶來的感動及衝擊力。這次,公共電視『藝術1/2很有事』就來到了國立台灣美術館選,觀賞「台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性命的復活」展覽。 在眾多作品中,『藝術1/2很有事』聚焦消失超過半世紀、現已指定爲國寶的「#甘露水」、把時間與生命凝結在瞬間的「#
港人移居台灣如何連結手足|一個民族只要保留自己的語言文化就不會被消滅|EP.88 離散港人的後時代革命|藝術很有事
#杜汶澤 #高仲明 #如水雜誌 #離散港人的後時代革命 「面對前所未有的歷史試煉,流散於各方的我們決心要維繫香港人這個獨特的共同體,傳承抗爭的火種。」 《如水》創刊宣言 2021年,《如水》雜誌在台灣創刊,這是一本連結海外香港人的實體雜誌,編輯群主要都是曾經參與香港社會運動,現在流亡在世界各地、繼續做倡議工作的年輕人,以雜誌專題採訪香港人所關注的議題,共同延續海外香港文化的精神面貌,並重新連結香港。 香港攝影家高仲明在國安法後,以就業金卡申請來台,他繼續以鏡頭紀錄流亡來台、回不去的香港人,高仲明採訪他們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