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館所

篩選器
Spotify
iTunes
Instagram
PIXNET
YouTube
Dailymotion
1 天內
1 週內
1 個月內
1 年內
關聯性
評分
發布日期
觀看次數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2 個月前
 • 54 次觀看
林安泰古厝初建於1783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棟傳統閩南風格的單層2進4合院,是依照民間地理風水習俗而建造的,其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做法,以燕尾曲線呈現自然柔和的風貌;外埕舖有紅普石,是當時大陸商船來臺,為避免船身不穩,置於船底作壓艙之用,又稱為壓艙石,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防滑。材料上大量採用福州杉,石材則採用觀音石,並使用竹釘、木釘,採榫頭方式接合古厝前的月眉池,造型正如其名,在中國風水中,屬於聚寶收納的型制,不但具有防禦、防火、供水、降溫等功能,更替古厝環境生色不少。走訪古厝內外細細觀察,其
MAISON ACME|圓山別邸
2 個月前
 • 17 次觀看
日治時期,台北大稻埕茶商,經營永裕號的陳朝駿,於1913年在台北市基隆河畔圓山地區,起建一棟英國都鐸式風格的洋樓,1914年完工,以作為他招待台灣士紳、政要以及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也作為家庭成員休憩、度假及聚會所在地。陳朝駿曾任同業組合台北茶商公會會長,為當時正蓬勃的台灣茶產業重要人物之一。這棟房子落成時,正是日治時期,當時政府為建立台灣成為政治、金融及學術教育的中心,有計劃地擴建台北市街,鋪設環城三線林蔭大道;並且引進各種歐洲建築風格,加以混合、變化,使得此時的台灣建築展現了極為繁複的特色,陳朝駿起建的這
李春生紀念教會
2 個月前
 • 23 次觀看
著名的大稻埕富商李春生,是因做洋行買辦起家而致富的大稻埕傳奇人物,他幫助英商經營臺灣北部茶葉產銷,成效甚佳,被稱為「臺灣茶葉之父」,是外銷臺灣茶到歐美各地的先驅者。因為他本身是基督徒、也是當地知名富商,常出面為外商與本地居民協調並解決糾紛,讓事情圓滿落幕,且為人樂善好施、熱心公益,在民間享有極高的聲望。除此之外,在劉銘傳推動現代化建設時,他亦有不少的貢獻。由後代捐建的李春生紀念教會,即是為了紀念這位不朽的商人。這棟2層樓的建築,位在貴德街上,這裡在清末是外國人居住的地區,富商、洋行聚集,是大稻埕最繁華的街區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_剝皮寮歷史街區
2 個月前
 • 13 次觀看
穿梭在臺北市萬華區的老舊巷弄中,有一處名為「剝皮寮」的老街區,這裡依然延續著百餘年前清代街道的風貌,紅色的磚牆、拱型的騎樓、雕花的窗櫺,呈現典雅樸實之美。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龍山寺旁,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口,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擁有獨特之歷史文化和建築特色。「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融入式教育與文化之理念,使其作為推展鄉土教育之園地,將學校教育和社區文化相結合,規劃不同主題展覽,及剝皮寮相關歷史特展,並辦理各項教育活動,以達寓教於樂的功能。近年來,剝皮
臺北市藝文推廣處_城市舞台
2 個月前
 • 14 次觀看
成立於1964年的臺北市立社會教育館,是大家熟悉的藝文空間,以推動藝術文化活動為首要目標,其開放區域以1樓大廳和3間展示廳以靜態展覽陳列為主,也不時推出各類音樂、舞蹈、戲劇活動的城市舞臺和藝術廣場。2003年館舍整修竣工後,表演部份更名為「城市舞臺」重新出發,成為更專業、具現代感的綜合型劇場,成為更符合現代化的城市活動空間。另外除了八德路社教館本館,更增建大同區的延平活動中心、文山區的文山分館及市府大樓的親子廣場,不僅紓解了本館使用人數的限制,也讓更多的民眾能方便參與社教活動。民國103年配合文化局組織規程
敘舊布袋戲園
2 個月前
 • 145 次觀看
「敘舊布袋戲園」(1992年創立)是台灣首創布袋戲主題餐館,30年來推出的「台灣布袋戲饗宴」吸引各國觀光團先來首都敘舊,坐在板凳上賞玩台文,邊享用台式風味餐飲,開啓寶島快樂旅程,公部門常安排各國貴賓、政要觀賞,帛琉總統(時任參議員)、諾魯總統伉儷特別看過2次(疫情期間接外交泡泡外賓),2013年美國TLC報導為「全球怪餐廳」。「敘舊布袋戲園」擁有同名傳統偶劇團,運用掌中、金光、電視COSPLAY、原住民等台灣各種人偶(因戲碼而異),具「在地、易懂、歡樂」表演特色,除可用台國語外,罕見可以全程用英語演出,採用
胡適紀念館
2 個月前
 • 47 次觀看
胡適是提倡自由主義的先驅,在思想上受到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曾任駐美大使、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此胡適紀念館原是他晚年回臺灣就任中研院院長的南港住宅(1958-1962)。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逝世後,中研院院務會議通過「胡適先生故居完全供作胡適紀念館之用」,隨即籌組「胡適紀念館管理委員會」,胡適紀念館也於同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1998年元月改隸於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包含3部分,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2 個月前
 • 19 次觀看
自從東漢蔡倫使用樹皮、麻頭、破布造紙,隨著技術演變,慢慢改良成各式各樣精緻的紙。長春棉紙廠創辦人陳樹火先生經數10年來的紮根經營,有感於「紙孕育於中國文化卻未能在現代發揚的遺憾」,遂發願創設紙博物館。經5年籌備,樹火紀念紙博物館於1995年10月正式對外開放。1樓分成賣店和手工造紙示範工廠,販售各種當代設計相關商品,並不定期推出主題商品,示範工廠則模擬手工紙製造過程讓參觀民眾了解。2樓目前是展場,接受各界提出展覽申請。3樓是紙的科學實驗區,透過互動及五官感覺讓親子認識紙。4樓是造紙體驗區,每個人都可以親自動
信義公民會館暨眷村文化公園_四四南村
四四南村是國共內戰時期的產物,也是臺北地區的第一個眷村,因為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方,故被稱為「四四南村」。該園區中有一座當時的碉堡,為設計者特意保留,雖然現在已經失去以往的功能,卻是四四南村走過歷史的痕跡。園內具有許多展覽館,還有許多民房保留著當時的樣貌,園區內更另外加添了許多文創元素在其中,也有眾多商品作販賣。A館-親子館:提供親子們有溫度的遊戲空間,讓原本眷村味道的復古空間充滿創意;運用天然素材、手作的各式主題教玩具,一起共玩、共養、共學、共同成長,就像回到家一般,永遠充滿感動,永遠有新發現。B館-眷村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_鐵道部園區
2 個月前
 • 26 次觀看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屬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管轄。1885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內有鎔鐵所、鍛工場等。1895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製造並修理陸軍所管兵器,可製造彈丸、信管、小銃丸及藥筴、船舶、鐵道鐵橋等,之後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為臺北工場。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1909年臺北工場向東擴張,新建車輛修
台北偶戲館
2 個月前
 • 47 次觀看
長期推動典藏品展示、演出教學等活動,為包含常設(特)展場、教室、排練室、劇場等複合型場館,以當代新視野,媒合各藝術領域,進行創意實驗與技藝交流,推動偶戲內容多元轉譯、促進多元文化交流,媒合國際資源,提供全新偶戲觀點,作為面向觀眾與創作者一個開放包容的偶戲交流平台。是一個容易接觸偶戲與適合親子共遊的好處去。 開放時間:周二至日10:00-17:00 (週一休館)電話:+886-2-25289553傳真:+886-2-25289556電子郵件:pact@pact.org.tw地址:105 臺北市松山區市民大道五
林語堂故居
2 個月前
 • 19 次觀看
1966年林先生返臺定居,這座洋房由他親自設計,結合中國四合院與西方美學建築,藍瓦白牆,拱門迴廊,融合現代感觀及古典之美。地點則是選擇在貌似福建故鄉山景的陽明山,在此,可以聽到親切的閩南話,讓他備感欣慰。他曾經形容這座宅院「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陽台是林先生生前常來的地方;吃完晚飯,林先生最喜歡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口含煙斗,欣賞夕照沉沒於觀音山際,你也可以來此體驗這樣的閑情。 觀看更多名人故居故事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錢穆故居 孫運璿重慶南路寓所 草山行館 原
台北探索館
2 個月前
 • 24 次觀看
身為臺北人,你知道臺北事嗎?歡迎來到台北探索館,瞭解臺北的大小事。台北探索館有4個樓層,1樓為臺北印象廳,以圖文、影像呈現臺北印象;2樓為特展廳,常舉辦相關展覽;3樓為城市探索廳,可看到臺北街道如凱達格蘭大道、中山北路、敦化南北路、忠孝東路等,和西門町、信義區的變遷史;4樓為時空對話廳,有互動裝置,仿古城牆的基石、圖片、文物及模型設施,想瞭解艋舺、大稻埕、臺北城、淡水河的身世,來這裡準沒錯。一樓的臺北印象廳,簡約的風格,讓人馬上聯想到人文薈萃的大臺北調調。主牆面播映的多層次媒體影像及地面投影,展現臺北的一顰
忠泰美術館
2 個月前
 • 56 次觀看
忠泰美術館成立於2016年,是忠泰建設成立三十週年、忠泰基金會設立十週年,在台灣建築文化推廣之路的重要里程碑。忠泰美術館期許成為一座肩負企業社會責任,並回應21世紀社會需求的新形態智庫、觸媒與平台;延續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之「A better tomorrow」信念,成為台灣首座聚焦「未來」與「城市」議題的美術館。忠泰美術館位處台北都會區,同時也是基金會第一檔明日博物館展覽之地點,經過十年在城市中游移展演,回到出發地落地生根成為「在城市與生活中心的美術館」。忠泰美術館作為一座年輕的新美術館,將會是一座探索
SPOT光點台北電影館
2 個月前
 • 162 次觀看
外觀為白色的2層樓西洋建築,廊柱為希臘柱式,風格似美國南方殖民風格,美國大使藍欽、莊萊德、柯爾克等人皆以這棟建築物做為官邸。1979年中美斷交後,最後一任大使離臺,建築物正式關閉。閒置多時的建築物,於內政部在1997年2月20日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有了新的轉機,臺北市文化局委託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經營,成為以電影文化為主的「臺北之家」。內設光點電影院,有88座位。「光點.紅氣球」為提供輕食的電影沙龍,可容納約50人,每日下午5點以前開放民眾使用該空間。迴廊展覽館呈現各藝術創作者的作品,多功能藝文廳,面積為25坪,
楊英風美術館
2 個月前
 • 52 次觀看
楊英風美術館座落於台北市人文薈萃的南海學園,鄰近史博館、藝教館、植物園等文化重鎮,濃厚的藝術、學術氣息於一聚集。楊英風美術館一年數檔的楊英風回顧展與一場藝術家交流專題展,不定期國內外國家級館際合作邀請展出;舉辦人文藝術講座、藝文活動與小小藝術家研習營等推廣活動。 藝術應用加值,一切就從分享開始為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讓藝術更貼近生活,生活更有意思,「使用」再再是最直接的體驗方式;透過藝術家之原創與人性化貼心的設計轉換,開發出實用美觀的生活用品、禮品,讓人充分感受生活中美學的應用巧思。藝文空間 一個結合
華岡博物館
2 個月前
 • 4 次觀看
華岡博物館之創議,發軔於華岡學府創校之時。創辦人張其昀先生於民國 51 年(1962) 3 月 1 日訂「創校旨趣書」,揭以「高等教育(大學)學術研究(研究院)服務推廣(企業)三者一體」,為興學創業之方針,採取「圖書館與博物館」並重的原則,而有創設博物館之議。華岡博物館籌備時期歷時 8 年之久,前身為民國 52 年(1963)在大成館成立之「中華文物陳列館」、54 年(1965)遷入大仁館,改為「文物博物館」,58年(1969)改名為「國際華學資料展覽館」。為適應此種演進,經歷三度的充實與發展,在文物徵集保
紫藤廬
2 個月前
 • 45 次觀看
紫藤廬是一個茶館,卻不只是茶館,它是全台灣第一處市定古蹟,也是台北市第一處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定而指定的活古蹟:「其為台灣民主運動、反對運動及自由學者的聚場所,所散發的人文氣息,具有教育、文化、政治等功能及特色,並強烈展現市民生活文化意義,具有保存價值。」紫藤廬為日式住宅集中區的一座古雅的木造建築,始建於1920年代,獨門獨院,環境寧靜而清雅;戰後由財政部接收,再由居住者後代開設茶藝館,因屋前的老紫藤緣著屋簷蔓伸,遂命名為「紫藤廬」。整棟古屋充滿了文藝氣息,吸引了許多關心時政人士、前衛文化及藝術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
2 個月前
 • 20 次觀看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是國內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行經過它的時候,你很難忽略那特殊的建築造型──沉穩的灰色梯形建築,整面玻璃窗的彩繪裝飾,正中央矗立著刻滿原住民圖騰的石柱,帶著點神秘的氣息,彷彿有種魔力,召喚邀請著人們,快快大步邁入台灣原住民的精采世界。博物館內的典藏文物共有4個主題,詳敘台灣原住民各族的分佈區域,以及建築、工藝、狩獵器具……等傳統日常生活物件的介紹,還有各族美麗的傳統服飾,與原住民族最重要的祖靈信仰。館方也會不定期舉辦各種相關活動及課程,讓民眾能以更活潑而輕鬆的方式,親自體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