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

篩選器
Spotify
iTunes
Instagram
PIXNET
YouTube
Dailymotion
1 天內
1 週內
1 個月內
1 年內
關聯性
評分
發布日期
觀看次數
蒲添生故居
1 個月前
 • 2 次觀看
「蒲添生故居」位於林森北路的巷弄中,是一座超過八十年歷史的日式木造建築,為蒲添生後代為紀念蒲先生一生對藝術奉獻之成就,特別將其住所及工作室整建規劃而成,其中工作室部分為蒲添生親自設計監工,採用上等檜木建造而成。故居現分為戶外雕塑展示區、作品陳列廳、藝術走廊、紀念工作室和文物展示室等空間,現對外開放,以引導性教育的參觀路線,提供市民一個欣賞藝術的空間。開放時間:【採預約方式】 週一至週日 上午:10點-12點 下午:14點-17點 ※請於一星期前預約,導覽時間約2小時,建議參觀人數5-25人 ※詳細預約資訊請
自由巷及鄭南榕紀念館
1 個月前
 • 0 次觀看
為彰顯臺灣的民主價值與言論自由,101年6月19日臺北市政府市政會議通過,將位於臺北市民權東路3段106巷3弄——鄭南榕先生當年為爭取言論自由而自焚所在的巷弄,加掛「自由巷」銜牌,臺北市長郝龍斌並於101年8月21日為「自由巷」進行揭牌。「自由巷」內的鄭南榕紀念館為當年《自由時代》周刊辦公室原址,紀念館入口處有鄭南榕的青銅塑像與巨幅照片,肅穆的空間裡,保留有鄭南榕的隨身物品與手稿等紀念文物、相關活動照片及當時自由時代雜誌社的出版品。目前紀念館可預約參訪行程,透過鄭南榕紀錄片的觀賞及專人導覽解說,可以更了解這
馬廷英故居_青田七六
1 個月前
 • 19 次觀看
位於台北市青田街七巷六號,故又名「青田七六」,此區域為日式歷史住宅「營宅」最集中之處,為1931年由足立仁教授,所興建的居所,整棟建築主要用檜木建成,屋內左側為為接應室、書齋及食堂,其書櫃、玻璃凸窗、戶外的歐式花壇及前庭皆採洋式風格,而屋內右側的臥室及子供房則採日式榻榻米設計,整棟建築融合了日式及洋式建築優點。1945年由其好友台大地質系教授馬廷英入住,2006年由市政府正式列為市定古蹟,並在2011年由台大校友向管理單位台灣大學承租,正式對外開放。現在除了開放免費導覽和科普活動之外,屋內客廳、飯廳、書房等
糖廍文化園區
1 個月前
 • 57 次觀看
歷史簡介1764年(乾隆29年)台灣彰化以北開始有產糖紀錄,艋舺大理街附近地區在清朝是私人糖廍組織盛行、遍地栽植甘蔗的地貌,日治時期設立「台北製糖株式會社」後,地景大幅轉變,成為以製糖工廠、交通輸送軌道為主的產業區域,週邊居民多依賴糖業或週邊產業生活。光復後,都市計畫沿用日據時土地混合使用的概念,附近劃設為工業區。糖廠由台糖公司接收後不久即停止製糖,轉為倉儲使用,但附近以糖業剩餘產能為中心的相關產業如化學、化工、食品加工、紙業等中小型工廠仍然盛行。四O年代中國時報社的前身「徵信新聞」接收台糖倉庫展開報頁,吸
國立臺灣大學博物館群_醫學人文博物館
醫學人文博物館,是日據時期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的校舍,最早的建築始於1907年,由日籍建築師近藤十郎所設計,主體建築則完工於1913年。雖歷經百年,經過多次修復,然原建築的風貌仍大部份保留;建築體的功能隨學校發展逐漸演變,由教室、行政中心、全台醫學學術活動據點、醫學教育改革基地、醫學人文教育場所,直到2008年成立博物館。館內展覽內容分常設展及特展。常設展有『生命的誕生』、『台灣人哪裡來』及『台灣人與疾病的抗爭』,特展則每半年推出新展,以醫學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及省思作為展示理念,並到其他醫學教育機構巡迴展出。
梅庭
1 個月前
 • 32 次觀看
「北投梅庭」約建於1930年代末期,是一棟見證戰爭時代與順應北投風土而建的和洋式別莊。屹立在北投公園近百年,自日本時代起,所有者包括日本總督府、陸軍大臣、台北州,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作為私人住宅使用,2006年因其建築特色登錄為臺北市歷史建築。▲圖片來源:臺北市文化局順地勢臨靠北投溪而建,將建物南側之山景與北投溪流結合為一,上層為日式木構架,下層為RC構造(鋼筋混凝土建築Reinforced Concrete)之地下室,作為防空避難室用,在當時代的日式街屋裡,顯得獨特與具有歷史價值。外門柱有書法家
馬場町河濱公園
1 個月前
 • 18 次觀看
騎著鐵馬,沿著新店溪,穿過溪流兩岸參差高樓護持的一片綠草如茵,行經馬場町自行車道後,就可以轉進「馬場町河濱公園」,這個位於新店溪畔、與青年公園為鄰的園區。「馬場町河濱公園」原為軍用地,後來臺北市政府透過多方交涉,和附近的華江雁鴨公園,以及中正河濱公園連成一氣,為萬華區提供一大片休憩遊園的好去處。馬場町的清晨,有股清新的美。河岸邊長長的階梯,是個適合坐著觀看日出的看台,視野寬闊,溪中倒影可見;天氣好的時候,可見到朝陽從遠方101大樓旁慢慢升起的模樣,偶而從雲間透出的陽光灑落新店溪,只見河面閃亮著一片金黃,煞是
Tainan/台南麻豆老街屋區:中山路→興中路 Madou Old Street House Area 先吃阿蘭碗粿,再前往電姬戲院(電姬館) 和中央市場、麻豆戲院吧/Taiwan Walk 台湾旅行
【4K】Tainan Walk/Madou Old Street Area:Walk along Jhongshan Rd. and Singjhong Rd. ▶ 台南市麻豆區,舊名為「蔴荳」,是舊台南縣的麻豆鎮,位於台南市中部偏西一點的地方,目前人口大約43000多人,最有名的土產是麻豆文旦 (柚子)。 ▶ 電姬戲院,又稱為「電姬館」,已歇業,建於日治時期的1938年 (昭和十三年),已被訂為臺南市歷史建築。2007年,侯孝賢導演曾為坎城影展60週年拍攝以電影院為主題的紀念短片《The Electric
臺北市中山堂
1 個月前
 • 25 次觀看
臺北市中山堂前稱「臺北公會堂」,建於1936年,日治時期總督府營繕課長井手薰設計。整體設計恢弘典雅,為當時臺灣少見之大型公共建築。民國34年抗戰勝利臺灣光復,更名為「中山堂」。民國38年政府遷臺,中山堂曾做為國民大會議場及立法院議事廳。民國58年歸臺北市政府,隸屬民政局。民國81年經內政部列為國家二級古蹟;民國84年,文資法修正,歸列臺北市政府所轄之市定古蹟。民國88年,中山堂改隸文化局迄今,其中正廳及光復廳成為本市表演藝術的重鎮之一,每年臺北市傳統藝術季、兒童藝術節及臺北電影節均在此舉行。民國100年,中
陳天來故居
1 個月前
 • 13 次觀看
大稻埕早期為全臺最繁華的都會之一,貴德街更「因茶而貴」。從事茶葉貿易的商賈,很多都成為富人,陳天來就是其中一位。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並投資經營娛樂事業如蓬萊閣、第一劇場、永樂座……等。位於貴德街73號的陳天來故居,即是昔日的「錦記茶行」,這棟仿巴洛克風格的3層樓建築物興建於西元1920年,1樓為交易空間,2樓為茶商招待所,3樓為住家之用,外觀氣派、歐式風格,建築體分為中央主體與兩側衛塔,主體上有垂花、拖架等裝飾,還有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十足浪漫情調。過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會品茗、遠眺淡水河碼頭的招待所,
大稻埕街區_迪化街店屋
1 個月前
 • 16 次觀看
舊時淡水河旁沒有河堤,貴德街就直接面河,渡海而來的大陸南北貨下船後,就在貴德街後面的迪化街陳列販賣,很多迪化街商人都因貿易而成一時鉅富,他們蓋的房子就格外漂亮,這些房子為了適應臺灣多雨的天氣都有騎樓,但是房屋對外的牆面卻多為仿西式建築的裝飾,造成獨特的中西式混合的建築。這些老店屋最大的特色,就是店屋深度的十分狹長,前面做為店鋪之用,後頭就是工廠或倉庫,呈現早期聚集式街屋的特色。大稻埕內最著名的街道為迪化街,街區內的店家販售著各式各樣的乾貨、中藥材、編織商品等,同時也是年節時重要的年貨大街。另有許多市定古蹟,
大稻埕辜宅
1 個月前
 • 12 次觀看
位於歸綏街303巷9號的辜家鹽館,是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父親辜顯榮於1910年所興建的。由於辜家當時經營鹽業,因此這棟辜家大宅,也一直被稱為「鹽館」。它就面對著當時的淡水河碼頭,原來是為了做生意,房子建在河邊,船就可以直接在屋前靠岸。1961年辜家遷出大宅,1963年現址設立榮星幼稚園,一直到今天。這棟建築相當有特色,仿西洋後期文藝復興式風格,前面設拱廊,外表是淡黃色面磚,還有典雅的拱窗與釉花欄杆,正面中央山牆上的繁瑣勳章與浮雕裝飾,反映了那個時代西風東漸的風潮,是當時富豪之家的代表。走進屋內,大量檜木精
東和禪寺
1 個月前
 • 5 次觀看
東和禪寺位於臺北東門外,原稱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由日僧初建於一九0八年,設計者亦為日人入江善太郎。至一九一六年附設佛教學校,供僧侶與齋友的子弟就讀,學習佛教教義及普通常識,一九三五年改名為私立臺北中學,戰後再改稱為泰北中學。一九三0年在大殿之前建造高聳的鐘樓,目前仍存在,但大殿及其他古老的建築因曾被軍隊及民眾佔住長期遭到破壞,近年被拆掉了,至為可惜。鐘樓的建築深具特色,雖屬鋼筋混凝土的結構,但細部皆採循章法製作,屋頂為單簷式歇山,舖日式黑瓦,脊頭置鬼瓦。二樓內部懸吊一口大銅鐘,外部出挑平座欄杆,頗富空靈之韻
臺北北門郵局_臺北901支
1 個月前
 • 80 次觀看
臺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臺北郵局的前身為劉銘傳所創設的「郵政總局」,日據時期,由於鐵路網設立,火車站的地位日益重要,而郵局業務因為和火車站關係密切,於是遷到今日位置。起初是日式木造建築,後因火災焚毀,乃於1929年重新改建為水泥鋼筋大樓。光復後,因郵政業務擴大及組織變革,遂於民國92年1月1日改制為國營「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臺北郵局」;96年2月9日更名為「臺灣郵政股份有限公司臺北郵局」。臺北郵局是一棟巨大的四層建築,裝飾簡單、線條簡潔。入口門廊突出且呈圓拱狀,建物正面配置四組雙圓形古典式門柱及山頭裝飾,外觀上
陽明山辛亥光復樓
1 個月前
 • 137 次觀看
陽明公園的地標之一辛亥光復樓,隱身在濃密的樹林間,是一座中國式富麗堂皇的2層建築,在民國60年為了紀念辛亥起義一甲子所建,位於陽明公園的正中央,是休憩及遠眺臺北盆地的最佳處所。樓前水池飼養各色錦鯉,樓上陽台往下看,是小朋友最喜歡的餵魚地點,雕樑畫棟的中國風格設計,古色古香莊嚴典雅,有許多典故與巧思蘊含其中。光復樓內設有伴手禮販售處。花季時,光復樓四周都是一片片繽紛的櫻花,在迴廊下漫步賞花,望著雲霧與花嬉戲搖曳,更是一番美景享受。電話:+886-2-28618325地址:112 臺北市北投區湖山路二段26號查
新芳春茶行
1 個月前
 • 32 次觀看
大稻埕曾經是昔日臺灣走向國際的門戶,透過茶葉與樟腦的外銷貿易,近代西方文明與傳統漢人文化在稻江畔激盪出精彩的火花,無論是現代新劇或子弟戲班的登臺競演;亦或是咖啡沙龍與品茶文化的交相爭艷,二十世紀的上半葉,大稻埕方興未歇。見證這一段榮景的「新芳春茶行」興建於1934年,為大稻埕茶商王連河隨父親舉家自福建安溪來臺發展的起家厝,這棟融和中西特色的日治時期建築,是臺北市少數被完整保存下來的住商混合洋樓,經2009年指定為市定古蹟,自2011年至2015年歷時為期4年的古蹟修復工程,並於同年由原屋主將這棟富有歷史價值
台北霞海城隍廟
1 個月前
 • 65 次觀看
位於迪化街一段的霞海城隍廟,建於西元1856(咸豐六年),占地約46餘坪,雖沒有巍峨之廟貌,然其信仰圈極廣、香火鼎盛,每逢迎神賽會總是熱鬧非凡、蔚為地方大事,與大稻埕的地方發展息息相關。城隍廟內主祀霞海城隍老爺,從祀二判官(文、武判)、謝范二將軍(七、八爺),配祀三十八義勇公。城隍夫人、八司官、八將軍、馬使爺、及月下老人等,這座著名的古廟,目前有200尊左右的神像,是臺灣神像密度最高的廟。在霞海城隍廟中,除了城隍爺之外,最吸引遊客的,莫過於拜月老,每年帶著禮餅來答謝者超過6000對,而其中最搶手的就是馭夫鞋
中華民國總統府
1 個月前
 • 28 次觀看
日本人統治臺灣,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領土擴張,而是整個東亞殖民地計畫的第一步,所以處處都要是最好的模範,將來才好展示給其它「歸順」的新殖民地。在這個殖民地的目標下,他們學習的對象是西方,在臺灣蓋了很多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這些建築技術在今天看來都是很傑出的。總統府是日本時期的總督府,於1919年完工,當時總督在辦公室面向東方,可以眺望到四獸山以內的整個臺北市,每天看著旭日東昇,擘劃著永續的宏圖偉業。從第7任總督開始,總共有13位總督在此辦公,光復後陳誠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和中華民國行政院、中華民國總統府共用此建築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_剝皮寮歷史街區
1 個月前
 • 9 次觀看
穿梭在臺北市萬華區的老舊巷弄中,有一處名為「剝皮寮」的老街區,這裡依然延續著百餘年前清代街道的風貌,紅色的磚牆、拱型的騎樓、雕花的窗櫺,呈現典雅樸實之美。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龍山寺旁,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口,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擁有獨特之歷史文化和建築特色。「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融入式教育與文化之理念,使其作為推展鄉土教育之園地,將學校教育和社區文化相結合,規劃不同主題展覽,及剝皮寮相關歷史特展,並辦理各項教育活動,以達寓教於樂的功能。近年來,剝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