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建築

篩選器
Spotify
iTunes
Instagram
PIXNET
YouTube
Dailymotion
1 天內
1 週內
1 個月內
1 年內
關聯性
評分
發布日期
觀看次數
陳天來故居
1 個月前
 • 14 次觀看
大稻埕早期為全臺最繁華的都會之一,貴德街更「因茶而貴」。從事茶葉貿易的商賈,很多都成為富人,陳天來就是其中一位。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並投資經營娛樂事業如蓬萊閣、第一劇場、永樂座……等。位於貴德街73號的陳天來故居,即是昔日的「錦記茶行」,這棟仿巴洛克風格的3層樓建築物興建於西元1920年,1樓為交易空間,2樓為茶商招待所,3樓為住家之用,外觀氣派、歐式風格,建築體分為中央主體與兩側衛塔,主體上有垂花、拖架等裝飾,還有古典立柱、大拱廊等結構,十足浪漫情調。過去是大稻埕茶商固定聚會品茗、遠眺淡水河碼頭的招待所,
北門_承恩門
1 個月前
 • 25 次觀看
臺北古城有一共有5個城門:東門(景福門)、西門(寶成門)、南門(麗正門)、小南門(重熙門)、北門(承恩門),是清光緒年代,劉銘傳時期所建造,鼓勵商人在臺北城內,投資興建房舍,形成街道,活絡發展。北門又稱承恩門,面向北方有「承接天恩」之意,是台北僅存的閩南式建築原貌城門,它的區位重要性,在現代是老台北城區「西區」的樞紐地標,在清領時期而言,更是「城內」通往「大稻埕」的核心門戶。是以,西區門戶計畫以北門為核心並聯結周邊日治「鐵道部」、「台北郵局」、「大阪商社」、「三井倉庫」以及清領時期「撫臺街洋樓」、「機器局」
中華民國總統府
1 個月前
 • 28 次觀看
日本人統治臺灣,並不是一個單純的領土擴張,而是整個東亞殖民地計畫的第一步,所以處處都要是最好的模範,將來才好展示給其它「歸順」的新殖民地。在這個殖民地的目標下,他們學習的對象是西方,在臺灣蓋了很多歐洲巴洛克風格的建築,這些建築技術在今天看來都是很傑出的。總統府是日本時期的總督府,於1919年完工,當時總督在辦公室面向東方,可以眺望到四獸山以內的整個臺北市,每天看著旭日東昇,擘劃著永續的宏圖偉業。從第7任總督開始,總共有13位總督在此辦公,光復後陳誠的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和中華民國行政院、中華民國總統府共用此建築
景美集應廟
1 個月前
 • 3 次觀看
位於景美老街的集應廟,原來蓋在景尾竹圍內,供奉著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人的保護神──保儀尊王張巡和保儀大夫許遠。後來因風水不好,於西元1867(同治6年)將廟遷建景尾街下街,就是今日的廟址。400年前,安溪人移民來到臺北,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茶農,所以選擇了文山這個潮濕的山丘地來種茶,同時帶來他們的鄉土保護神,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等神明。那時候的安溪人主要是高、張、林3大姓,隨著時間的進展,人口逐漸增加,開墾的土地從景美一直拓展到木柵、深坑、石碇等地,當然供奉安溪縣鄉土神明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就將集應廟拓
MAISON ACME|圓山別邸
1 個月前
 • 17 次觀看
日治時期,台北大稻埕茶商,經營永裕號的陳朝駿,於1913年在台北市基隆河畔圓山地區,起建一棟英國都鐸式風格的洋樓,1914年完工,以作為他招待台灣士紳、政要以及各國茶商的聚會場所,也作為家庭成員休憩、度假及聚會所在地。陳朝駿曾任同業組合台北茶商公會會長,為當時正蓬勃的台灣茶產業重要人物之一。這棟房子落成時,正是日治時期,當時政府為建立台灣成為政治、金融及學術教育的中心,有計劃地擴建台北市街,鋪設環城三線林蔭大道;並且引進各種歐洲建築風格,加以混合、變化,使得此時的台灣建築展現了極為繁複的特色,陳朝駿起建的這
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館
1 個月前
 • 51 次觀看
林安泰古厝初建於1783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這棟傳統閩南風格的單層2進4合院,是依照民間地理風水習俗而建造的,其屋脊結構採一條龍的單脊做法,以燕尾曲線呈現自然柔和的風貌;外埕舖有紅普石,是當時大陸商船來臺,為避免船身不穩,置於船底作壓艙之用,又稱為壓艙石,它的優點是不長青苔、防滑。材料上大量採用福州杉,石材則採用觀音石,並使用竹釘、木釘,採榫頭方式接合古厝前的月眉池,造型正如其名,在中國風水中,屬於聚寶收納的型制,不但具有防禦、防火、供水、降溫等功能,更替古厝環境生色不少。走訪古厝內外細細觀察,其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_西址
1 個月前
 • 123 次觀看
臺大醫院創建於日據時期,昔稱臺北病院、臺灣總督府臺北醫院、臺北帝國大學醫學部附設醫院,戰後改稱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是臺灣近代醫學發展的核心,西址院區之建物目前做為門診及部分病房之用。本建築由近藤十郎先生設計,為文藝復興風格之紅磚鋼筋混凝土2層建物,在平面配置採取左右對稱的格局,以中央走廊貫穿,連接各門診及病房。大廳莊嚴華麗,空間寬敞,運用了許多西洋式建築技巧,是近代洋式建築的傑作,在當時是東南亞最大型及最現代化的醫院。電話:+886-2-23123456地址:100 臺北市中正區常德街1號提醒:屬
台北霞海城隍廟
1 個月前
 • 67 次觀看
位於迪化街一段的霞海城隍廟,建於西元1856(咸豐六年),占地約46餘坪,雖沒有巍峨之廟貌,然其信仰圈極廣、香火鼎盛,每逢迎神賽會總是熱鬧非凡、蔚為地方大事,與大稻埕的地方發展息息相關。城隍廟內主祀霞海城隍老爺,從祀二判官(文、武判)、謝范二將軍(七、八爺),配祀三十八義勇公。城隍夫人、八司官、八將軍、馬使爺、及月下老人等,這座著名的古廟,目前有200尊左右的神像,是臺灣神像密度最高的廟。在霞海城隍廟中,除了城隍爺之外,最吸引遊客的,莫過於拜月老,每年帶著禮餅來答謝者超過6000對,而其中最搶手的就是馭夫鞋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_菸酒專賣局
1 個月前
 • 36 次觀看
臺灣專賣事業起源於日治時代,民國前14(1898)年,臺灣總督府除維持原有之鴉片專賣,並擴大專賣項目,先後實施食鹽與樟腦專賣,並於民國前11(1901)年1月合併原有之臺灣製藥所、臺灣鹽務局及臺灣樟腦局,成立「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臺灣總督府復分別於民國前7(1905)年及民國11(1922)年將香菸及酒類納入專賣範圍,31(1942)年將火柴、度量衡收歸專賣,32(1943)年石油亦規定為專賣品。是以,臺灣光復前之專賣品計有香菸、酒類、鴉片、食鹽、樟腦、火柴、石油及度量衡等8項。菸酒公賣局為菸酒產、運、銷一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_剝皮寮歷史街區
1 個月前
 • 12 次觀看
穿梭在臺北市萬華區的老舊巷弄中,有一處名為「剝皮寮」的老街區,這裡依然延續著百餘年前清代街道的風貌,紅色的磚牆、拱型的騎樓、雕花的窗櫺,呈現典雅樸實之美。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龍山寺旁,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口,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擁有獨特之歷史文化和建築特色。「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以融入式教育與文化之理念,使其作為推展鄉土教育之園地,將學校教育和社區文化相結合,規劃不同主題展覽,及剝皮寮相關歷史特展,並辦理各項教育活動,以達寓教於樂的功能。近年來,剝皮
大龍峒保安宮
1 個月前
 • 19 次觀看
大龍峒保安宮,肇建於1742年,1805年重建,主祀保生大帝,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定古蹟。每年農曆3月15日,為慶祝保生大帝聖誕,特別舉辦為期2個月,結合宗教祭祀、民俗技藝、古蹟導覽、藝文研習、美學競賽、家姓戲、遶境踩街、過火、健康關懷與學術研討會的「保生文化祭」活動;是北臺灣最盛大、最熱鬧,人氣最旺的廟會活動,也使大龍峒成為北臺灣重要的文化重鎮。大龍峒保安宮廟宇的裝飾藝術,如石獅、龍柱、花鳥、剪黏、泥塑、交趾陶、木雕、彩繪壁畫等,這些遠近馳名的藝術瑰寶,每一件都具有歷史及藝術的價值。保安宮
碧山巖開漳聖王廟
1 個月前
 • 42 次觀看
碧山巖位於內湖碧山上。廟內奉祀開閩民族英雄陳元光及其部屬李伯瑤、馬仁兩位將軍。陳元光在唐末開拓福建漳州地方,被視為漳州人守護神,並尊稱「開漳聖王」。碧山巖是臺灣最大開漳聖王廟之一,香火鼎盛。傳說漳州府人士黃某攜眷渡海來臺拓墾時,見此地為難得一見之吉地,故將隨身佩帶香火懸掛於石洞膜拜後離去。而後山下一帶盜匪猖獗,打家劫舍使得該處民不聊生,西元1751年,盜匪正打算攻頂時,忽見山頂鋒芒四射,戰鼓齊鳴,原來是當時所懸香火之神石一分為三,中塊乃聖王,而兩邊石塊則為李、馬兩將軍,周圍散石滾落山下,使得匪徒棄械逃亡。附
胡適紀念館
1 個月前
 • 47 次觀看
胡適是提倡自由主義的先驅,在思想上受到赫胥黎與杜威的影響,自稱赫胥黎教他怎樣懷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樣思想。畢生倡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徵」的治學方法。曾任駐美大使、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此胡適紀念館原是他晚年回臺灣就任中研院院長的南港住宅(1958-1962)。1962年2月24日胡適先生逝世後,中研院院務會議通過「胡適先生故居完全供作胡適紀念館之用」,隨即籌組「胡適紀念館管理委員會」,胡適紀念館也於同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1998年元月改隸於近代史研究所。胡適紀念館包含3部分,
國立臺灣博物館_鐵道部園區
1 個月前
 • 26 次觀看
國定古蹟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位於忠孝西路、塔城街、鄭州路、延平北路間,屬國營臺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管轄。1885年臺灣巡撫劉銘傳聘請英國與德國顧問,於淡水河碼頭內建造機器局,組裝槍砲彈藥及鑄造貨幣,內有鎔鐵所、鍛工場等。1895年日本軍方接收機器局,改為臺北兵器修理所,製造並修理陸軍所管兵器,可製造彈丸、信管、小銃丸及藥筴、船舶、鐵道鐵橋等,之後改稱為臺灣砲兵工廠,1900年由陸軍省移交鐵道部,同年改為臺北工場。1908年臺灣西部縱貫鐵路開通,鐵路交通運量與車輛維修需求大增,1909年臺北工場向東擴張,新建車輛修
静心苑_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
1 個月前
 • 48 次觀看
松山療養所成立於1915年,是臺灣最早的肺結核病收容機構,因著松山療養所的成立,誕生了所長宿舍,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應是在 1922 年〈總督府官舍標準化〉法令發布後所建置,當時高等官官舍之設置是具有一定特有之規範。靜心苑(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為日式木構造建築,無論是雨淋板的設置、和式小屋二重樑屋架、空間格局、建材等,大多為日治時期營建技術之展現,其中室內傘型天花以及入口外玄關兩側柱型之裝飾皆為其特殊語彙之呈現,具有其文化資產價值。資料來源:靜心苑官網、臉書開放時間:營業時間:上午11:00開館 至 晚上21
林語堂故居
1 個月前
 • 19 次觀看
1966年林先生返臺定居,這座洋房由他親自設計,結合中國四合院與西方美學建築,藍瓦白牆,拱門迴廊,融合現代感觀及古典之美。地點則是選擇在貌似福建故鄉山景的陽明山,在此,可以聽到親切的閩南話,讓他備感欣慰。他曾經形容這座宅院「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陽台是林先生生前常來的地方;吃完晚飯,林先生最喜歡坐在桌旁的藤椅上,口含煙斗,欣賞夕照沉沒於觀音山際,你也可以來此體驗這樣的閑情。 觀看更多名人故居故事 王大閎建國南路自宅 錢穆故居 孫運璿重慶南路寓所 草山行館 原
紫藤廬
1 個月前
 • 45 次觀看
紫藤廬是一個茶館,卻不只是茶館,它是全台灣第一處市定古蹟,也是台北市第一處以人文歷史精神及公共空間內涵為特定而指定的活古蹟:「其為台灣民主運動、反對運動及自由學者的聚場所,所散發的人文氣息,具有教育、文化、政治等功能及特色,並強烈展現市民生活文化意義,具有保存價值。」紫藤廬為日式住宅集中區的一座古雅的木造建築,始建於1920年代,獨門獨院,環境寧靜而清雅;戰後由財政部接收,再由居住者後代開設茶藝館,因屋前的老紫藤緣著屋簷蔓伸,遂命名為「紫藤廬」。整棟古屋充滿了文藝氣息,吸引了許多關心時政人士、前衛文化及藝術
牯嶺街小劇場
1 個月前
 • 16 次觀看
在清朝時期往來臺北城與古亭庄,會經過牯嶺街。日本時期為了紀念第5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而稱此地為佐久間町,後來日本戰敗,被迫遣返的日本人,到此賣書籍、字畫換錢回日,成為牯嶺街舊書攤的前身。後大陸人來臺,仿效日本人,成立舊書及古董字畫販售地攤,牯嶺街舊書的名氣也就這樣傳開了,命名為牯嶺,是用來替換掉佐久間町,將殖民的色彩除去。牯嶺街小劇場的大門開向西北,是日本人為了在此做為監控之用,掃視著平原區可能出現的威脅,所以建築物不同於鄰近屋舍格式。國民政府依舊讓這棟房子繼續負起監控的任務,作為警察局,象徵國家權力。中正2
信義公民會館暨眷村文化公園_四四南村
四四南村是國共內戰時期的產物,也是臺北地區的第一個眷村,因為位於四四兵工廠之南方,故被稱為「四四南村」。該園區中有一座當時的碉堡,為設計者特意保留,雖然現在已經失去以往的功能,卻是四四南村走過歷史的痕跡。園內具有許多展覽館,還有許多民房保留著當時的樣貌,園區內更另外加添了許多文創元素在其中,也有眾多商品作販賣。A館-親子館:提供親子們有溫度的遊戲空間,讓原本眷村味道的復古空間充滿創意;運用天然素材、手作的各式主題教玩具,一起共玩、共養、共學、共同成長,就像回到家一般,永遠充滿感動,永遠有新發現。B館-眷村文